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众人的羡慕之中,顾家人渡过了热闹而又忙碌的一天。
 
第51章 第51章:分家

    顾家出了个秀才; 这件事成为了村里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甚至让村里的妇人们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热闹过后; 顾家人的生活也慢慢回复了平淡。
    毕竟高兴是高兴; 但也没必要一直把兴奋挂在嘴上不是?而且他们本来也不是很张扬的人家。
    待家中诸事稍定; 顾云浩便跟家里人说准备去陵江书院读书的事。
    “这才待了几天就要走,就算你着急念书; 也不在这一两天。”
    听着孙子才回来待了没两天,就又要走; 李氏直直地摇头道:“况且你先前考试肯定损了元气; 我看不如等过上个把月再说; 也能趁这段时间好生补一补。”
    闻言; 顾云浩也是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因着家里现在条件好了,李氏想着他跟顾云涛两人读书辛苦,越发出手大方起来,每天都想着办法的弄些鱼肉来给他们炖汤补身子。
    顾云涛倒好,待了没两天; 便说要回私塾念书,直接先去了县城。
    听到他奶还准备继续给他补下去,顾云浩也是有些坐不住了。
    忙解释说骤然大补也是对身体不好; 又扯上几本药书的名头,他奶方才半信半疑地答应不再张罗这件事。
    “回临川之前,老师跟我说起; 陵江书院去年招录过学生; 我想着不如早些去书院; 也显得更心诚一些。”顾云浩解释道。
    虽然说看着老师的面子,陵江书院应该是会允许自己进学,但这总归还是走的后门。
    顾云浩自问并不是一个清高的人,不至于放着这样好的机会还故作扭捏。
    但也觉得即便走了后门,还是更应该谦逊一些,免得让人家书院觉得老师以势压人,认为自己求学之心不城。
    “府尊大人也没说要你才回家,就急急忙忙地走啊。”
    一提到江程云,李氏顿时没了脾气,只是忍不住低声嘀咕道。
    这也难怪,在寻常的百姓眼中,或许一辈子都难以得见知县一面,对于他们而言,知县就已经是高不可攀的存在,更何况知府了,那基本上跟皇子老子一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
    回家之后,顾长光把顾云浩拜入江程云门下的事情一说,家里众人都是目瞪口呆,觉得难以置信。
    顾长光此次陪着儿子前去院试,更是有机会去了一趟府台衙门,加上又是顾云浩拜师礼的见证者。
    回到家之后,在众人的好奇之下,即便是他不擅言辞,没有把整个事情说得很精彩,但众人还是听得兴致盎然。
    在衙门当过差的顾明良跟顾长荣,更是知道府尊江程云在淮安乃是整个越省的能量。
    拜了这么一个老师,那可是典型的抱上了一条粗腿,可以说至少在淮安府,没有人会为难他们家。
    为此,顾明良还特意再三叮嘱众人,不许太过张扬,也惹出什么事来惹得府尊大人不高兴,连带着迁怒于顾云浩这个学生。
    顾家人本就不是那种特别喜欢张扬的,加上知晓事情的严重,自是都点头答应。
    在家里众人的坚持下,顾云浩最后只得决定在家再待几天,七天之后再去府城。
    主要是确实也有些事情需要处理,首先最为重要的,便是要去衙门取他秀才的文书。
    虽是考上了秀才,但家里人也还是觉得,要早些去衙门拿了秀才文书,心里才踏实,而且要拿到了秀才文书,才可以登记免税及徭役等事。
    要知道秀才是可以免税的,虽然只能免八十亩,但这个时代的农业税太高,一旦免税的话,他们家二十亩水田的收入足够全家的日常花销。
    再则有功名的人家,不用摊派徭役。
    本朝徭役是有各地的里长分派,且又分为银差跟力差,银差只需要给点银子便可以免了,但是力差却是必须出个壮劳力去干活。
    因着有方守华的缘故,他们家一直都是分派的银差,但每年也得花好些钱,这下顾云浩考上了秀才,家里每年也能多结余几两银子。
    顾云浩亦是觉得此乃正事,故而次日一大早,便坐着牛车到了县里。
    先去县衙领取了自己的秀才文书,又分别拿到县衙六房做了登记,待到办完这些,便直接去了趟县学。
    每年院试,各府的头十二名秀才,都录为禀生,第十三名至三十名为增生,剩余的二十人乃是附生。
    禀生不但可以在县试、府试及院试时为人作保,而且每月朝廷还会发放一两银子的禀膳银。
    顾云浩为院试案首,自然录为了禀生,故而拿了文书之后,便到县学领取了一年的禀膳银。
    估摸着时间,顾云浩囫囵地在一处小面摊对付过了午饭,就去买了些礼物拜访梁成业,并告知陵江书院之事。
    得知得意弟子能去陵江书院读书,梁成业也是欢喜不已,只一再要他虚心求学,不可因为院试成绩不错,就心生傲意。
    顾云浩自是点头答应下来。
    因想到先前顾明琮提及的顾云凡进学之事,顾云浩想了想,还是问了一句。
    “因着你们几人考的都不错,倒是让老夫沾了不少光。”
    闻言,梁成业捻须笑道:“许多人家都想将子弟送来进学,只是老夫先前忧心你们院试之事,没有那心思,现在眼看着就要入秋了,又想好生过个年,待来年开春吧。”
    说到这里,梁成业又是顿了顿,继续说道:“可是先说好,即便你是老夫的得意弟子,也得按规矩来,老夫收徒,只收资质不错的蒙童。”
    “自当如此,学生不敢让先生为难。”
    顾云浩点头表示明白。
    两人又闲话一阵,见天色渐晚,顾云浩便辞了梁成业,赶回青坪村。
    “爷爷,今天去县城,我顺便将一年的禀膳银给领了,喏,奶你拿着收好。”
    回到家里,顾云浩便将文书交给了顾明良放好,又将那十二两银子交予李氏。
    看着顾云浩递过来的银子,李氏却是有些迟疑起来。
    “奶,怎么了?”顾云浩不解地问。
    “还是让你爷说吧。”
    闻言,众人都是看向了顾明良。
    “今天趁着你们两房人都在,我有一件事要跟你们说。”
    说到这里,顾明良一脸肃然地抽了口旱烟,对着顾长光跟顾长荣说道:“这几天我跟你们娘商量过了,决定还是应该先分家。”
    听了这话,顾长光跟顾长荣两人皆是连声反对。
    “爹,是不是我们哪里做错了事。”
    “父母在,不分家,现在你们二老身体康健,我们怎么能……”
    见状,顾明良满意地笑了笑,打断了顾长光两兄弟的话,说道:“虽然说是这么一说,但是树大分枝本来就是应该的。”
    “我一直以为,家里穷的时候,咱们应该拧成一团,因为这样聚力才能把日子过好,但现在家里收入多,条件好了,你们两房都有能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分家也是应当的。”
    “而且,先前小浩跟云涛都在私塾念书,一应开销都相差不大,而现在小浩有了收入,今后念书考试的花销又不一样,以前或许能勉强做到一碗水端平,但今后可就难了。”
    说到这里,顾明良又是一顿,叹了口气道:“再则来说,我跟你们娘年纪也大了,总归是有糊涂的时候,不如早早的分了家,你们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免得到时候多出什么事端,把原本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弄得心下都不舒坦。”
    闻言,顾长光跟顾长荣仍是觉得这样分家有些不太好。
    最后在顾明良的坚持下,还是决定先将产业分割了,只是并不着急办户籍。
    毕竟在一个户籍上的话,有顾云浩的名头压着,是不用出徭役的。
    “昨日我让你们娘把家里的钱清点了下,一共是三百四十七两。”
    顾明良说道:“只是这里面有一百八十两是小浩得来的,先前府试县里给了二十两的封红,今次院试又得了一百六十两。这钱该给二房存着,毕竟小浩后面考试的花销也越来越大。”
    “应该的,爹就这么办吧。”顾长荣直接点头说道。
    “再则,剩余的一百六七两,我认为应该把云涛考试的钱给留出来,先前小浩府试、院试一共花了六十两银子,但现下说不准两年后的状况,所以还是留出八十两,给云涛考试用,老二,你没意见吧?”
    顾长光忙摇了摇头,连声说道:“没意见,爹说的是,我们两次去府城,住店的花销都不一样,何况是两年后呢,多预备点是应该的。”
    听了他这话,顾长荣跟方氏两人皆是一脸感动。
    这个二弟确实是个实诚人。
    “最后剩余的八十七两,我想着你们两房各四十两,我跟你们娘手里拿个七两银子就是了。”顾明良继续说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反对,觉得两位老人应该手里多留点银子。
    最后一家人商议之下,决定将这银子分作三份,大房跟二房各拿三十两,剩余的二十七两则还是由顾明良跟李氏留着用。
    至于他们家里的二十亩水田,则也是分做了三份,大房跟二房各七亩,剩下的六亩作为二老的养老田。
    只是因秀才可以免税,所以还是将这田放在顾云浩的名下,平时还是由顾长光统一打理,耕作不及的话,便一起出钱请短工帮忙。
    因着家里人口简单,众人平时又相处的不错,将产业分割之后,并不愿就此分成两户疏远了关系,便还是决定一起住,家里的鸡鸭、家具屋子等还是一如往常,甚至吃饭什么的,都仍在一处。
    毕竟现在可以免税,一两口吃的,对顾家人来说,也确实算不得什么大事了。
    分家之后,李氏按着顾明良所言,将银子分作两包,交给了卫氏跟方氏,也觉得心里松了口气。
    好在他们家子孙、儿媳都懂事,没有因为分家就吵闹个不停。
    “即便现在产业分开了,但你们仍然是至亲,咱们也还是一家人,有什么事还是得互相扶持着,这样才能长长久久,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顾明良也是觉得很是欣慰,笑着叮嘱众人。
 
第52章 第52章

    自从将产业理清分给两房人之后,整个家不但没有散; 反而相处的较先前还更和谐了许多。
    当然; 最为欢喜的还是方氏跟卫氏。
    毕竟俗话说多年媳妇熬成婆; 能够自己当家; 这可是她们当媳妇的最期盼的事情; 两妯娌之间的关系也比先前更好上许多。
    这日晚间,顾明良跟李氏早早的歇下了; 顾云浩便陪着父母在西侧的小院里赏月聊天。
    听着西侧似有人说话; 方氏想了想,便抬步穿过了月亮拱门,往顾云浩他们小院去了。
    “弟妹,你们还没睡啊?”
    二房三人正在说话,见到方氏过来,忙笑着让座。
    “今天月亮好; 反正时间还早,明天也没什么事; 不如在这坐一会。”
    卫氏笑着道:“大嫂过来是有什么事么?”
    “我听人说; 中了秀才,可以免税八十亩,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就想来问问。”
    想了想,方氏斟字酌句地道。
    闻言; 顾云浩有点纳闷地看了他大娘一眼; 只是在昏暗的夜色下; 即便是他双目清明,也是看不见方氏脸上的神色。
    顾长光跟卫氏也并不是很懂这些,当下也不再说话,只转头看向顾云浩的方向。
    “不错,本朝是有规定,得了功名,便可免税,秀才能免八十亩,举人则是四百亩。大娘问这个,难道是有什么事么?”顾云浩解释道。
    听到秀才果然能免税八十亩,方氏心里当下一喜,声音也欢快了两分,说道:“都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既然小浩你问了,我这里就索性厚脸皮的直说了。”
    “我是想着咱们家里现在一共就二十亩田,小浩你名下的免税空着也是空着,就跟你大伯商议,想买点地,看能不能放在你的名下。”
    听着方氏的话,顾云浩自是瞬间了然。
    前两日分家,大房一共得了一百一十两,加上这几年大房存的私房,估计还是有些积蓄,想置办成产业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自然是可以的,只要大娘跟大伯信得过就是了。”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顾云浩便一口答应下来,随即又道:“不知大伯跟大娘准备置办多少地?”
    见顾云浩答应,方氏当下就欢喜起来,说话也不再遮遮掩掩。
    “这不是你大伯听说,县里有一地主准备举家迁到外地去,就想着把在咱们临川县的产业给处置了,刚好那人有几十亩地在咱们隔壁村子,你大伯就说,要不去买二十亩。”
    说到这里,方氏又顿了顿,继续道:“那地刚巧在我娘家的村子,之前我也看过,确实是好地,而且价格也公道,一共有七八十亩呢,要不二弟、弟妹你们也考虑考虑?”
    “那价格应该不便宜吧?”
    卫氏明显有些动心了,便问道。
    “到是挺划算的,毕竟那人急着出手,所以价钱要比寻常便宜不少,我们当家的说定了二十亩,一共才只要八十两。”方氏说道。
    在他们紫云里,寻常的坡地,便要四两一亩,要是稍微好一点的,怎么也得要个五两银子。
    假如真如方氏所言,是好地的话,放在平时,二十亩卖个一百多两是没问题的。
    而且刚好的是又离他们村子近,也方便照料。
    想到这里,顾云浩也不免有些心动了。
    毕竟钱是死的,放在那里也不会下崽儿,不如买成地,反正现在可以免税,每年能多给家里增添些收入。
    “大嫂,你们把银子都买成地了,那云涛过两年考试又咋办呢?”
    一直没说话的顾长光,突然发言道。
    先前分家,大房虽然得了些银子,但大多都是备着给顾云涛考试用的,这样直接置办了产业,顾长光真的还是很担心,怕他们到时候凑不够侄子考试的开销。
    毕竟顾云浩考试的时候,他跟着去过两次府城,知道孩子们考试需要一笔不小的银钱。
    哪晓得他的话刚问出口,方氏便很是满足地笑了起来。
    “我跟云涛他爹商量过了,云涛考试还有两年呢,且不说还给他存了点银子,就说你们大哥的公食银,想来也是能够他用的。”
    说到这里,方氏又是感激地道:“这还是多亏了小浩,前些日子周师爷漏了风声,我们也才知道,他大伯这次能够当上书办,也是看在小浩的面子才成的。”
    要知道杂役跟书办,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杂役一年只有八两银子的俸钱,而书办一年则是能领到二十两银子的公食银。
    而且书办也相当于一个小管事了,平时孝敬恭维的人肯定更多些。
    也是因着对自己的收入有底气,顾长荣才会直接将顾云涛考试的银子,拿出来买地。
    听到方氏又说起客气话,顾云浩忙岔开了话题,问道:“大娘可知道那地还剩下多少?”
    “好像还有四五十亩吧,因着是这两天的事,所以知道的人还不多。”
    “既然如此,那大娘你们可也得早些下手,至于先前说的事,只管买了地之后,拿上我的文书,到衙门登记就是了。”
    想了想,顾云浩直言道。
    “哎,行,明天我就进程找你大伯说去,那你们早些休息。”
    方氏亦是欢快地说了一声,便自出了院子,回到自家房里去了。
    待她走后,顾云浩三人却又陷入了沉思当中。
    “娃他爹,要不咱们也……”
    卫氏刚开始听到说那田地的价格不贵,便已经动了心,当下见着方氏一离开,立马就忍不住开口道。
    “瞎说什么!”
    闻言,顾长光想也不想地就摇头否定道:“咱们家又不像大哥有公食银的收入,虽然家里现在有点钱,但那是给儿子后面考试用的,谁都不能动。”
    此次分家,他们二房得了二百一十两银子,这对于一个农家来说,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资产。
    但是顾长光自去了一趟府城,越发觉得外面的花销太大,因而总是想着多存点钱,到时候免得儿子赶考,又得因着银钱不够受委屈。
    果然,卫氏一听说要给儿子存钱考试,当下就歇了要置办田地的心思。
    毕竟在她眼中,什么都比不得儿子念书考试重要。
    “爹,其实赶考的花销也并没咱们想得那样多,虽然咱们家没有大伯那样的公食银收入,但是我每年还有十二两的禀膳银呢。”
    见着父母都不说话,顾云浩也猜到了他们心中的犹豫,便直接出言劝道。
    哪晓得顾长光一听这话,便摆了摆手,说道:“你现在考中了秀才,平时出门也得要装点钱在身上,跟同窗好友交际什么的,也是要花钱的,你的膳食银,还是自己留着花。”
    闻言,顾云浩心里又是温润,又是无奈。
    爹娘总是这样一心只想着他,宁肯他们自己在家里日子过得紧一些,也想让他在外面过得舒坦。
    父母之心,总是这样首先想着孩子,再思虑自身。
    跟顾长光跟卫氏解释了好一通,又说了他现在还是需要进学,并没有那么多交际应酬,不需要花费多少银子。
    两人才将信将疑的点头答应收下他的膳食银,但即便收下,也还是坚持,说每个月要给顾云浩五钱银子的零花。
    “再则,其实省城离咱们临川也不远,现在运河通了,要不了多久就能到,乡试赶考,也没有你们二老想的那样费钱。”
    见他爹娘已经松口,顾云浩继续劝道:“还有我现在已经是禀生,县试、府试、院试,都可以给人作保,到时候只作保钱,就足够赶考用了。”
    听闻这话,顾长光跟卫氏也想了起来。
    先前顾云浩跟顾云涛两兄弟考试的时候,都是需要禀生作保的,而且费用还不低,大多禀生都是一人收银五两。
    当时家里人都还在抱怨,说考一次试,禀生们都得赚得盆满钵满。
    “你所言不假?”
    顾长光还是有些犹豫,生怕做错了决定,把儿子考试的钱给花掉了。
    “当然是真的,爹你应该最清楚的啊,我是院试头名,自然是录取的禀生啊。”见着他爹小心翼翼地样子,顾云浩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顾长光自然是相信儿子的,只是他却是没有想到,原来考中一个秀才,居然能给家里带来这么大的实惠。
    知道了顾云浩今后考试的钱有保障,顾长光也自然没有理由反对购置田地,当下三人商议一番,第二日一大早,卫氏便找了方氏说起此事。
    最后索性由顾长光进程找了顾长荣,两兄弟一起找到那卖地之人。
    几番讨价还价之中,那人知晓了买地之人乃是新科头名秀才家里,也愿意结个善缘,便又稍微让了点利。
    最后顾长荣以七十六两的银子买下了二十亩。
    而顾长光则将那人剩余的四十亩地全买了下来,共用去了一百五十两银子。
    当然,这新买的六十亩地,又是放在了顾云浩的名下。
 
第53章 第53章

    自从顾云浩考上秀才之后,他们家上门的人也是比往常要多上许多。
    特别这两日顾云浩在家; 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乐意往他们家跑。
    原因无他; 谁叫他们家的几个孩子都差不多快要到了说亲的年纪呢。
    当然,在这些人眼中; 顾云浩肯定首当其冲的是个香饽饽。
    即便现在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年,这个年纪在乡下说亲委实是早了些,但这也阻挡不住众人的热切; 毕竟还有订亲这么一个说法嘛。
    十四岁的小秀才,学问又好; 长得又俊俏; 平时待人还和气,说实话,这样的条件; 让人不动心也难。
    在经历了好些人明里暗里的示意之后,卫氏也只得放出话来; 说儿子年纪还小; 且早些年请了大师算过; 得要晚点成亲才好; 这才让众人暂时熄了心思。
    卫氏想的很清楚; 现在儿子年纪还小,又这么争气有出息; 说不定今后还能更进一步考上举人。
    她是绝对不愿意现在; 就早早的订下顾云浩的婚事; 毕竟在卫氏看来; 即便有些人家的姑娘还算看着顺眼,但说到底还是有些不太满意。
    在卫氏心里,当然是不愿找个官家千金当儿媳的。
    俗话说高嫁低娶,她并不想未来儿媳的家世太好,怕到时候儿子在儿媳或是岳家面前气。
    可是,卫氏还是想找一个知书识礼的姑娘,毕竟顾云浩是个读书人,若是儿媳妇大字不认识两个,又觉得委屈了儿子。
    卫氏不懂什么文化意识的契合和匹配,她只是单纯地希望,到时候儿子儿媳小两口能说得上话,儿子能过得舒心。
    自然,这些话卫氏从未对顾云浩说过。
    毕竟她心里也清楚,现在儿子还在念书,年纪又不大,完全没必要说这些东西分他的心。
    卫氏放出话来,说暂时不考虑顾云浩的婚事,众人惋惜之后,便又极快地转移了目标,将注意力放在了顾云涛跟二妞、三妞身上。
    这也难怪,毕竟顾家人口简单,家风不错,现在家里又出了秀才,想让人不中意他们家都不成。
    顾云涛跟二妞都已经十七了,三妞也将近十六,确实都到了说亲的年纪。
    因而,这些天来,方氏跟卫氏两人都是花了大心思在这事上面。
    不过却是选择越多,越是觉得挑花了眼,觉得总是有些地方不是很满意,因而现下都还没有个决断。
    顾云浩见着他娘这几天都在反复思量二妞的婚事,便提议道说要不要提前给准备嫁妆。
    哪晓得话一出口,卫氏就很是诧异地道:“这从订亲到嫁人,至少还有小半年呢,嫁妆不过就是打一些木头家具罢了,有你爹在,怎么得也能弄好,哪里需要提前准备。”
    “再则来说,这么着急忙慌地打家具,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二妞定了人家呢,或是觉得咱们家一心恨嫁,反而惹人议论。”
    听了卫氏的话,顾云浩也觉得自己有些想岔了。
    他本想着让二姐风光出嫁,就巴望着什么东西都能提前准备好,凡是尽善尽美,却是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些说道。
    不过想来也是,这个时代的男女都成婚早,一般十七八岁的姑娘,要么都已经嫁人,即便没有嫁人的,也大多说定了人家。
    像他们家这样女儿出嫁晚的,也确实算少的。
    好在他中了秀才,非但没有让二妞因为年纪影响了婚事,反而还增加了卫氏的底气。
    毕竟二妞本来就生得好,虽然年纪大了那么一点,但却有个出息的弟弟,这样的条件,绝对是有资格在婚事上挑拣挑拣的。
    “娘,要不咱们给二姐准备些别的?”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忍不住建议道。
    “你这话什么意思?咱们乡下哪家丫头出嫁,不就是打点家具就得了,先前你大姐嫁人的时候,我是说过每人都给十两银子的压箱钱,现在你二姐的十两,我到时候给她就是了。”
    卫氏知晓儿子跟二女儿关系最好,虽然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但顾云浩还要念书考试,她总是觉得要多存点钱才能安心。
    见状,顾云浩顿了顿,继续劝道:“要不咱们给二姐陪嫁点妆奁田,压箱银总归是没有产业好,所谓人心隔肚皮,银子给的再多也有可能被人算计了去,但妆奁田却是能在宗祠、衙门登记的,这样二姐今后的日子更有保障些。”
    顾云浩越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把所有的钱全部换成银子放在家里,不安全不说,也实在是除了特殊的情况,家里寻常也花不了多少银子。
    与其守着银子过日子,不如多置办些产业,总归还能多点收入。
    特别是对于女儿家,存着一大笔压箱银真心没有太大的必要。
    若是遇到一个良善的人家还罢了,若是遇到难缠的婆家,说不定哪天就被人算计了去。
    这个时代最保值、最实惠的产业便是田地了,一般人家不到关键时刻,是绝对不会打卖田卖地的念头。
    虽然当初大妞出嫁之时,他也曾有过这样的建议,但那时候年岁还小,在家里还说不上什么话,而且家里条件也有限,就算有心也是无力。
    不过如今二妞也在说亲了,顾云浩自然想他二姐今后过得好,便又再次提了出来。
    “不行!”
    哪晓得话才说出口,便被卫氏摇头否定道:“且不说咱们家新买的地那么好,就说你二姐现在都还没说定人家,到时候若是离得远了,即便咱们给陪嫁了田地,也不方便照料。”
    “娘你这话倒是,只是即便有了田地,但今后也未必亲自耕种啊,只租给佃户就是了,每年二姐还能收点银子做零花。”顾云浩继续劝道。
    这话乃是实话。
    比如他们家才买了四十亩地,加上先前的七亩,一共四十七亩,现在家里就顾长光一个壮劳力,是怎么也种不过来的。
    而且顾明良跟李氏二老的六亩养老田,以及顾长荣家现在也多了二十亩地,他们一大家子现在一共是整整有了八十亩地。
    这些田地又分别在两个村子,即便是请短工帮忙种,也是忙不过来。
    所以众人商议之后,还是决定将隔壁村子里,大房跟二房新置办的六十亩地全部租给了佃农耕种,而青坪村的二十亩地,也租出去了十亩。
    拢共只留下十亩地自己种,够一大家人吃饭也就是了。
    因而,顾云浩便想着即便是二姐到时候嫁的远了点,在陪嫁妆奁田这个事情上,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那你说给多少?”
    “要不十亩?”
    “太多了,你可是不知道现在田地有多值钱,咱们家先前能用一百五十两买到四十亩好地,是走了多大的运气。”
    听了这话,卫氏又是连连摇头:“现在的十亩地,少说也值将近六十两银子,哪有陪嫁这么多的,咱们又不是那富贵人家。”
    见他娘坚持,顾云浩也不好再提。
    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儿女,即便心里偏疼他一些,但顾云浩心里清楚,卫氏跟顾长光也是真的心疼三个姐姐。
    哪家父母不想自己的女儿风光出嫁,不盼着女儿嫁人之后能过得舒心顺畅,只是大多是为现实所迫,只得尽力而为罢了。
    在他爹娘的心里面,也巴不得多给三个姐姐一些陪嫁,让她们嫁人之后更有底气,但却又怕花的银子多了,到时候没了银子给他念书赶考。
    说到底,即便现在家里条件好一些了,但还是还没有到能他们能行事随心的程度。
    明白这一点,顾云浩也并不再逼迫他娘。
    最后只商议决定到时候以二十五两银子为限,看情况给二妞置办田地,或是直接从先前买来的地里面,划出五亩给二妞做妆奁田。
    当然,三妞出嫁之时,也是如此。
    顾云浩也知道这已经是卫氏的极限了。
    “娘,我想着,今后要在陵江书院念书,学业上还是得时常要老师点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