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现在文人大多是以《礼记》、《尚书》为主经,治《春秋》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是,学生谨记府尊大人教导。”
    见着他一脸诚挚不似作假,江程云的爱才之心更甚。
    “本官再问你,为何而学?”
    听了江程云又问,顾云浩心里不由暗暗不解。
    没听说过堂试还要问考生为什么读书这样的问题啊……
    不过虽然疑惑,但也只是放在心里,仍是朗声答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恩,武侯之言,可见胸魄。”江程云点点头,转而问道:“既‘非志无以成学’,尔又以何为志?尔之志向又与举业何干?”
    “学生之志,仅只有三,上承天子之意,下应百姓之愿,再尽为子之道。”
    听了这话,顾云浩眸中闪过一丝异彩,直言答道:“进举业,则是形势所需,亦是学生心之所盼,不愿有负多年所学。”
    这话说得没毛病……
    此刻立在公堂两侧的教谕、书吏等人也纷纷暗自点头称善。
    这小子说话坦诚却又滴水不漏,言语之间还颇有气势。
    看来是能取中了……
    看着眼前如青云出岫一般的少年,在思及他方才的应答,江程云却突然犹疑了起来。
    深深地看了顾云浩一眼,又是叹了口气,思量了一会,方才开口说道:“你四书的文章,本府已经看过一篇,当是可取,但排名的话,需看了另一篇再做决定。”
    “多谢府尊大人抬爱。”
    万没想到真的会被当堂录取,顾云浩心里一颤,忙行礼拜谢。
    “你且退下吧。”
    闻言,顾云浩也不敢多作停留,忙退了出去。
    不知为何,他总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以他两世识人看人的经验来看,那府尊大人明明很是喜欢自己,但为何最后又突然冷淡了些?
    虽是有些不解,但顾云浩也不是很去在意,毕竟能这样被当堂取中,已经是很难得了。
    他们六县的案首,若是不出什么意外,府试都能被取中。
    但若是仅凭着县案首的名头得中,那么排名也不会考前,一般都会是挂在尾巴上。
    大家都是读书人,多少还是会要点面子。
    前面才中了一县案首,结果府试时却是挂在了榜尾,那也实在是不太好看。
    比如考前西乡士子跟东川士子的争论,若是今次哪边士子真的考差了,势必会有些抬不起头来,这个时候,作为一县案首就更要首当其冲,在文章上压的住阵脚才行。
    案首也是不那么好当的,亦背负了很大的压力的……
    好在他现在已经被当堂取中了,再怎么着,排名也不会太难看,不至于丢了他们临川县的脸面。
    心里欢喜,顾云浩的脚步也轻快了许多,不过片刻便走到了龙门之前。
    但见龙门紧闭,两侧分列差役兵丁把守,不由掩面一叹。
    只想着提前交卷跟堂试,竟然忘了这茬了。
    本朝科考明文有令,乡试以下,考生皆可提前交卷,但必须得等到息考鼓响起,方才可以离开考棚。
    这就相当于可以提前交卷,但交了卷后还不能走?
    更悲剧的是,也是不许再回考座的,就只得在这龙门之下干,巴巴地站着枯等到申时末……
    这倒是让一心欢喜想回去,找人分享喜悦的顾云浩哭笑不得。
    得,穿到这里十几年,第一次装比,就这么不成功……
    等了许久,顾云浩双腿有些发酸,也顾不得什么斯文不斯文,只得于龙门一侧的水缸旁边找了个地方坐下。
    来往巡视的差役兵丁时不时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一眼。
    虽然他们见过很多提前交卷的考生,但大多或满怀心事,或志得意满地端立于龙门之下,确实很少见到哪个考生这样席地而坐,等着息考散场的。
    对于这些,顾云浩只将头一偏,装作不知。
    虽然他也要面子,但此时面子还是没有他的双腿重要。
    只是他并不知道,此时在公堂方向亦有一双眼睛在看着他。
    此人名为董睿,乃是淮安府衙的师爷,也是知府江程云最为看重之人。
    将一切看在眼里,董师爷收回目光,步上公堂,凑到江程云的身侧,言道。
    “东翁,……”
    听完了董师爷的话,江程云眼中浮现出一丝笑意,随即又摇了摇头,似是无奈,似是愉悦。
    待到申时末,息考鼓的鼓声大作,龙门缓缓打开。
    顾云浩心里松了口气,提上考篮,抬步而出。
    “小浩,这里!”
    顾长光紧紧地盯着龙门口的位置,一见他出来,立马挥手喊道。
    “爹,不是说不必在这里等我么?”
    走到顾长光的身侧,顾云浩叹息道。
    府试一场只考一天,且又题量不大,他实在是不想他爹跟着一起在这考场外干熬着。
    “左右我也无事,就在这待着,反倒感觉安心些。”
    嘿嘿一笑,顾长光又继续道:“喏,中午才考场里没吃好吧?这是我刚买的热包子,你先吃两口。”
    一面说,就一面递过来一个热乎乎的纸包。
    接过纸包,顾云浩看着他爹脸上尽是温和的笑意,不由鼻头一酸,心中更满是温润。
    前世的他,自初中之后,便没有享受过父母亲的关爱。
    好在上天待他不薄,到了这个世界后,居然还能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
    “怎么?不喜欢吃包子?那咱们去吃馄饨,刚前我看到那边有一家小食铺子。”
    “爹,没事的,我喜欢。”
    啃一口包子,顾云浩对着顾长光笑着说道。
    “走,咱们先回客栈。”
    见儿子喜欢,顾长光当下便心满意足地道。
    “哥,你瞧那人衫子上的印迹,那是不是在考场上惹事,被人踹出来了?”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
    顾云浩左右一看,并无旁人,不由暗暗诧异。
    难道说的是他?
    “哼,斯文扫地,如此不修边幅,竟然也配参加府试。”
    循声看去,只见乃是一对衣着锦绣的两兄弟正对着他议论呢。
    那位年幼的不过五六岁的样子,年长的那位大概跟他年纪差不多,两人身后不远处站着两名仆人,其中一名仆人手里还捧着个考篮。
    看来年长的那位也是今次参加府试的考生,而那年幼的孩子,想来是跟着仆人一起在此等候兄长罢。
    顾长光也是听到那两人的话,当下就又上下细细的打量顾云浩,生怕他有什么损伤。
    待转到身后时,果然见衣衫上有些灰尘印迹。
    “小浩,你没出什么事吧?”
    顾长光急了,立马出言问道。
    “爹,你放心,我没事,等会再与你细说。”
    先是安抚了顾长光,顾云浩眉尖一扬,走到那少年跟前,道:“我叫顾云浩。”
    “哼,我管你是谁。”
    那少年高贵冷艳地打量了他一眼,侧头一哼。
    “你会记着我是谁的。”
    说完这句,顾云浩便转身,拉着顾长光离开。
    路上,顾云浩细细与他爹说了考场里的事情。
    听到他居然被府尊大人当堂取中,顾长光亦是兴奋不已。
    “府尊大人果真是有眼光!”
    夸了儿子一番后,顾长光又狠狠地赞江程云。
    府试时,考生都必须考完三场,但却是隔日一场,所以不过五天的时间,便能三场考完。
    虽然顾云浩已经被堂取了,但一样还需考完后面两场。
    不过后面两场考的都是贴经、墨义和表判。
    这些对于他而言,并没有什么难度,因而三场考完,顾云浩觉得并没有想象中的疲惫。
    待府试一考完,他便提议换一家便宜点的客栈,但顾长光却是不同意。
    “府试那么费脑子,你才考完,还是别急着折腾,先好生休息才是正理,再住个一两天,也多不了几个钱,到底还是身子重要。”
    即便顾云浩一再解释说自己并不觉得很累,但他爹就是坚持要让他好生休息。
    见顾长光如此坚持,又想到后日府试就会放榜,确实也最多再住两三天,顾云浩也只得作罢。
    父子俩的意见总算是达成一致,开始一起静待放榜……
 
第38章 第38章:发案(捉虫)

    夜色如墨; 万籁俱寂。
    淮安城褪去了白日的繁华; 浸润在一片安宁之中。
    “咚……咚……咚……”
    城楼上响起了三更的更鼓之声。
    夜已经深了。
    府试考棚的阅卷房内; 众多府学的学官们皆是齐齐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
    看了看满房的试卷,大家心里暗暗自豪。
    此次府试共有一千八百余人参考,且所有考生连考三场; 考完之后,又只隔一天就得发榜,因而阅卷官们的压力自是不小。
    董睿虽不是府学学官; 无权参与阅卷,但作为江程云最为得力的师爷,亦是得要候在此处。
    阅卷房内里有一中堂,自府试开考后,便作为了主考官江程云的休憩和阅卷之所。
    此时; 江程云独自一人正端坐于案桌之前; 手里拿着一纸名册反复思量。
    他面前的书案之上,正是放着此次府试前六十名考生的试卷。
    只见他偶尔眉头一蹙,放下手中的名册; 又从那一摞试卷中翻出一张卷子。
    细细看过之后,或是继续往下看,或是执笔改动那纸名册。
    “东翁,吃盏茶吧。”
    董睿此时进来; 端了盏热茶小心地置于案上。
    回过神来; 江程云放下手中的名册和毛笔; 先两指揉了揉眉心; 随即端着那茶呷了一口。
    感觉茶在口中涩苦回甘,江程云精神稍振,整个人的疲态也退了两分。
    “外面的事情都妥当了?”
    放下手中的茶碗,江程云问道。
    “正是,学官们已经将试卷全部整理了。”
    “那便好,此次考生众多,他们也实在辛苦。”江程云满意地颔首说道。
    “东翁鞠躬尽瘁,为国举才,更是令人钦佩。”
    听了董睿的话,江程云只瞥了他一眼,便道:“怎么跟人学了这套来?罢了,你来看看这个。”
    言罢,便将那纸名册递了过去。
    双手接过名册,董睿看了之后,不由双目一闪,面上也带了几分诧异。
    “这名次只怕……”
    “如何?”
    江程云只觉疲惫不堪,索性往那背椅上一靠,问道。
    “其余倒是无碍,只是在下认为,这前十之位,东翁可还需再斟酌斟酌?”
    想了想,董睿谨慎地道。
    听了他这话,江程云亦是眉头一皱,脸上皆是烦闷之意。
    他又如何不知董睿的意思。
    虽说府试仅仅只是童试,且皆由他一人做主。
    但也正是只因他能独断,才多了这中间许多的麻烦。
    首先辖内各县县令这些年都没什么大错,总不能不顾他们的面子。
    这各县的案首自然是得要取中的,位次也不好太靠后了。
    再则,本朝科考规矩,不论身居何职,家中晚辈科考一律需回祖籍之地参试。
    他们淮安府本就是是富庶之乡,且文风鼎盛,多的是名门望族,这些人家也不能不考虑。
    说不定这厢把人家孩子弃录了,明日别人家中当侍郎、做宰相的长辈就得到了消息,心里记下这一笔。
    最后贫寒人家的子弟也需要照顾一二,毕竟寒窗读书十余年,已经很是不易,还得给这些学子们一个上升的通道。
    再加上淮安一共六县,这也最好是要通盘考量,即使做不到雨露均沾,也不可相差太过,不然容易引起考生们闹出什么事故。
    总不能临川县的考生取录一二十个,而西乡的考生只取中一两个吧?
    因此种种,在拿到这份名册之后,江程云的眉头就没舒展过。
    江程云原本也想着尽量做到各方平衡,但渐渐地就只觉心里憋闷。
    科考本是为国选才,而今掺合进这么许多东西,他实在是觉得有些腻烦。
    “此次的六十份上卷皆在此处了,你去瞧瞧。”
    说起前十名的次位,江程云更是不耐,便随意一指案上的那一摞卷子,说道:“本府倒是有心给西乡县令一点面子,可你去看看,有几个是看得过眼的?”
    听了这话,董睿亦是神色稍敛,微微垂了垂头。
    “在下是怕这榜告一出,西乡士子不服。”
    “哼,本府到任淮安几年,每年必到各县巡视,今次府试之前,也曾听闻有个西乡五杰的名头,还心感宽慰,只当是能通过此次府试,选出一些才识品行皆俱的士子。”
    说到这里,江程云的怒意更甚,便冷冷一哼,道:“现在看来,竟都没甚真才实学,倒是不知那西乡县令是如何选才的。”
    这话已经涉及官场,董睿更是不敢多言。
    “而今科考虽然看重实才,但名声也不可忽视。”
    思量了片刻,董睿斟字酌句地道:“士子之间,为着名声,彼此吹捧,互相造势也是有的,想来是西乡更甚一些吧。”
    “哼,朝廷开科取士,为的是选拔贤良之才。虽然而今世风日下,但本府不论旁处如何,只在本府任内,淮安府取定要做到公允。”
    说到这里,江程云冷冷一哼:“俗话说文能观人,本府不愿要那没有才识的沽名钓誉之徒。”
    当然,还有一话,江程云并未说出口来。
    那便是通过府试,选出些贤良之才,对他自己本身,也是大有好处的。
    虽然府试只取五十人,但他江程云亦是这些童生们的座师。
    若是日后这些士子出息了,能考上进士入朝为官,也就相当于就多了一些人脉。
    要知道官场之中,波卷云诡,人脉乃是相当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就算是为了今后为官之路,江程云也很是真的想通过府试选出一些良才。
    见他话已至此,董睿不言其他,只双手一揖,赞道:“东翁公正廉明,实乃旁人不及,不过未免考生疑惑,还是须得再想点办法。”
    “你认为该当如何?”
    “以在下愚见,可否将取中考生的卷子抄录了贴榜?”
    董睿建议道。
    “不可!”
    哪晓得话刚出口,便被江程云否定道:“朝廷明文有令,各地科考不可轻易更改,此话不必再提。”
    说到这里,江程云想了想,又继续说道:“还是让书吏们务必存好卷本,即使有什么变故,也有据可查。”
    “东翁所言甚是。”
    董睿看了一眼那名册,思忖着江程云的心意,试探地道:“那顾云浩的卷子在下亦是看过,着实是好文章,这名次……”
    听了这话,江程云不由想到堂试那位带着些许锐意的少年。
    “此事本府心中自有道理。”
    ******
    四月二十九日。
    府试发案。
    因着已经被堂取,所以倒是不用很着急去府衙前看榜,只安心等着报录人来报喜就是。
    他们填的临时住址乃是客栈,故此报录人会到客栈来报喜,所以父子俩一大早就开始拾掇着起床。
    知道顾云浩此次府试基本能中,顾长光生怕自己到时候给儿子丢脸。
    早在来府城之初,便跟卫氏商议了一番,然后把一身好点的衣裳放在了包袱里。
    虽然只是简单的布衣,但还不算很旧,比其他衣裳看着好些,今日发案,正是派上用场。
    换好了衣裳,见到儿子仍是一身半旧的学子衫,顾长光想了想,说道:“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要不我去成衣铺子看看,给你买件新长衫回来,应该还来得及。”
    “爹,实在不必这么麻烦。”
    顾云浩摇了摇头,说道:“科考本就是看才学,若文章好,旁人自是不敢因我一身旧衣便看低我,若是文章不好,即便身穿绫罗,也没什么意思。”
    虽然话乃是实话,但顾长光看着他平淡的面庞,还是觉得心里一酸。
    这孩子从小就懂事,这么些年,不论是什么时候,都事事自律,不让他们有半点操心。
    “是爹没本事,让你受委屈了……”
    听了他爹这话,顾云浩当下一震,随即急忙劝慰道:“爹如何说这样的话?你与娘这么些年来辛苦攒钱供我念书,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能生在咱们家,我一直觉着是件幸事,可万别这样说了。”
    见顾长光面上还似有愧疚之色,顾云浩又只得岔开话题,问道:“爹,报录人来报喜,是要准备红包的,你可换好了散钱?”
    “换好了,一共换了一千文钱。客栈掌柜说了,不够的话,可以随时找他再换。”
    “足够了,报喜一路吹吹打打的,应该是有五六个人,到时候每人看着给百八十文也就是了。”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说道:“这个给报录人红包,又没有定数,只需意思到了也就是了。”
    顾长光自是没有不赞同的。
    他不懂这些,自然是儿子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又整理了一番,父子两人便出了客房,到厅中找了张桌子坐下,安心等待消息。
    因着这间客栈距离考场近,不少外地的考生都在此住着。
    除了部分考生等不及,一大早便跑去府衙等着看榜。
    另还有些考生对自己的文章颇有信心,未免报录人扑了个空,便只待家里人去看榜,自己则在客栈等着。
    “来了!来了!报录的来了!”
    随着一个声音响起,便隐隐听到唢呐锣鼓之声响起。
    细细一听,那声音由远渐近,还真是朝他们这个方向而来。
    众人皆是精神一振,眉眼之间都露出兴奋之意。
    但不过一会,就听见那声响又越来越远,似往隔壁街而去。
    原来不是他们这里……
    大家肩膀一垮,都是有些失望。
    “来了!又来了!这次应该是咱们这了吧!”
    不一会,又听见一阵锣鼓之声传来,那声音越来越近,最后只见共有一行八人,停在了客栈门外。
    真是他们这里!
    见着报录人有八个,众考生兴奋得甚至有些坐不住了。
    一般而言,府试报录都是五人或六人。
    只有位列前十,才会再多加两名报喜人鸣锣开路。
    八名报喜人,意思就是说他们这里有人考了前十?
    一想到这里,众士子都更是紧张了起来,巴望着得中前十的乃是自己。
    顾长光此时早已坐不住,直接站了起来。
    便是顾云浩,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也觉得喉咙发干,不住地往嘴里灌茶。
    那领头的报录人核对了一下住址,便一脸喜色地走了进来。
    “捷报!临川县老爷顾云浩,取中为顺德二十五年淮安府府试第三名。”
 
第39章 第39章:家(二更)

    坐了几个时辰的船; 总算到了临川码头。
    下船之时; 才未时刚过,看着时间还早,顾云浩便提出要去见一见梁成业。
    他这次能得中府试第三; 也多亏了梁成业多年来的悉心指导; 合该去拜谢一下。
    加上以他对自己这位先生的了解,只怕先生此刻也在家里; 焦急的等着他们考试的消息呢。
    “要不咱们买点东西; 我陪你一起去?”
    顾长光问道。
    闻言; 顾云浩摇了摇头; 说道:“这倒不必; 谢师这事还不是时候; 我只是担心先生心里着急; 去告知一下消息,让他老人家也欢喜欢喜。”
    此次府试; 他自认为发挥的不错。
    得知没有考中榜首,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稍稍有些失落之感。
    不过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淮安士子众多,其中不乏天资过人之辈。他虽天赋尚可,却是从来不敢自傲而小瞧了旁人。
    一直以来,顾云浩虽然对名次也很在意和期待; 但也始终觉得; 只需得自己尽力; 不留遗憾就好。
    即便自己自认为文章写的不错,但未必就真的符合考官的心意。
    毕竟榜首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啊……
    他本是洒脱之人,加上得知几位同窗都考中了,那点失落之感没一会便随之消散,只余下满心的欢喜。
    这次府试,他们临川士子可谓是大出风头。
    一共取录五十人,临川县就有十九人,而且除了他得中第三之外,楚毅更是考了第二,李文旭为第九,前十之中,就占了三个席位。
    相对而言,胡宇凡考的要差一点,挂在了榜尾第四十九名。
    但这样的成绩,已经是足以令人兴奋了。
    匆匆去了一趟梁成业的私塾,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先生。
    得了梁成业的好一番称赞之后,顾云浩总算得以脱身,便立即赶往西城门口而去。
    因着吴家的牛车每天申正时分就会往村里走,估摸着时辰快到了,便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小浩,府试考完了?怎么不见你爹呢?”
    到了西城门口,就见吴老头笑着跟他打招呼。
    “吴爷爷好。”
    微笑着喊了吴老头一声,顾云浩又四下看了看,果然不见他爹的身影,心里也有些急了。
    正准备回城去找,结果就见顾长光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赶了来。
    “可算是赶上了。吴叔,今天可又要麻烦你了。”
    顾长光一面将东西往牛车上放,一面笑着喘气道。
    “哪里的话,快先放好了,咱们也准备出发了,小浩在这里见你不来,正着急呢。”
    吴老头哈哈一笑,就去搭手帮忙搬东西。
    “咦?这怎么还买炮仗啊。”
    吴老头诧异的说了一句,随即立马反应过来,一脸惊喜地道:“难道是小浩府试考中了?这要回家去热闹热闹?”
    “恩,考中了,是全府第三。”
    见着他相问,顾长光脸上的笑意更是掩不住,神色中也多了几分自豪之情。
    儿子有出息,当老子的自然有面子。
    “唉哟,这可是大喜事啊,咱们村这几十年了才出了这么一个有出息的人哟,小浩啊,你可真是给咱们村子争光了。”
    闻言,吴老头也是连连赞叹,又跟顾长光道喜:“可真是养了个好儿子,这样大的年纪就这么有出息,你以后可有的享福咯。”
    “哪里,吴叔,你太夸他了。”
    此时,顾长光总算是理解了上次顾长荣的心情。
    也知晓了他为什么在回来的路上,跟吴老头说起顾云浩县试的事了。
    这样的喜事,真是恨不能想立刻找个人分享,又怎么能做到不露声色呢……
    回到村里,已经是戌时了。
    父子俩还未进院子,家里的大黄狗就摇着尾巴叫了起来。
    听到响动,一家人从里屋跑出来,就见顾云浩父子两人身上挂满了行礼站在院坝里。
    “二妞,快。”
    卫氏最先反应过来,忙喊上二妞一起从父子俩手里接东西。
    “爹,娘,幺娃子中了,是全府第三,咱们家也出了个童生了。”
    即便身上挂满了东西,顾长光也不觉着累,只笑呵呵地站在那里说道。
    听了这话,大家都是满面笑容。
    一家人兴奋地睡不着觉,索性在堂屋里围坐了一圈,让顾长光好好讲一讲。
    这可难为了顾长光,他本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见家里人都问,也只得硬着头皮把府试前前后后的事情说了一遍。
    “考那么几天啊,难怪我看着幺娃子这几天瘦了好些。”
    一听说府试连考三场,李氏就有些心疼孙子了。
    闻言,顾云浩不由哭笑不得。
    这几天的考试其实他并不觉得很费精神,而且他也没有瘦,不过老人家心疼孩子,总是看着就觉得长瘦了。
    “奶,没事的,府试并不累。”
    他的解释显然很苍白,李氏仍是摇头表示不信:“听说读书人考试的时候最费心神了,那些身子不好的,从考场出来都得人抬回去呢。”
    闻言,顾云浩也不由一愣。
    他奶说的乃是实话,确实有些考生是精神抖擞的进考场,一脸菜色步履踉跄的出来。
    但这些情况也大多是院试以后,乡试、会试时出现的多些。
    张了张嘴,顾云浩还是没有告诉李氏这些,因着他是决定要一步一步考举人、进士的,实在没必要说这些让他奶担心。
    “奶,那是别人哄你呢,哪有那么严重,你看我这不是好好的么。”
    “爹,小浩,快先吃碗面吧。”
    这时,顾芝跟顾蓝已经做好了两碗面条,端了进来。
    从他三姐手中接过碗来,顾云浩一边吃着面条,一边听着家里人聊天说笑,心里皆是阵阵暖意。
    回家的感觉,真好……
 
第40章 第40章:拜望

    次日; 因着心里欢喜,大家皆是起了个大早。
    早饭之后,顾云浩便提出准备去拜望一下顾明琮。
    “应当的; 小浩当初在族学里念书; 多亏了琮大伯照顾; 现在考过了府试,是该先去一趟才是。”
    顾长光点了点头; 又道:“我昨天在城里买了些鱼肉和布匹; 也可以分一些拿去给琮大伯; 爹; 你说呢?”
    “那等会我就跟小浩一起去一趟。”闻言; 顾明良亦非常赞同。
    两个孙子越来越有出息,顾明良看在眼里; 喜在心上。
    自县试过后,他们家在村里更是出尽了风头。
    村里本来就消息闭塞; 大家也没什么娱乐,因而现在众人茶余饭后闲聊之时,说的都是他们家的两个读书郎。
    虽然说及顾云浩成材有出息这类的话要多些,但村里人都认为顾云涛也很有希望考过县试。
    毕竟人家是两兄弟,都是一根藤上结的瓜; 没道理差距太大吧。
    “也不晓得顾家给孩子吃了什么哟,一个个都那么会念书……”
    “顾家老大跟老二当年念书时跟我一起的; 也没见他们读书多能耐啊。”
    “就是; 那时候他们还是经常被先生罚呢; 我都比他们强些,结果人家儿子都这么争气,而我家那俩小子……”
    “莫不是有什么关窍?”
    ……
    看着他们家两个孙子都前程好似不错,村里人羡慕之余,就开始探究原因。
    甚至于还有人,将顾长荣跟顾长光两兄弟念书时候的黑历史挖了一通。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他们家有培养孩子成才的秘诀。
    为着这事,大家见着顾明良,闲聊奉承之余,都会习惯性的问一问教导孩子成才的法子。
    每当这个时候,顾明良最是得意满足。
    虽然自顾云浩跟顾云涛念书以来,他每每见到两人都会说要他们好生念书,但实际也大多都是似懂非懂,不过只拿着“好生念书”、“考中秀才”这几句话反复说罢了。
    “这孩子啊,从小就得严管着……”
    在众人的奉承之下,顾明良俨然已经转变成村里的教学明星,也会在众人的追问之下说几句。
    即便说的都是些耳熟能详的话,但大家都还是听的津津有味。
    耐不住人家孙子有出息,家里孩子成材率高啊。
    至于儿子念书不成这件事……
    自然是被下意识的忽略过去了。
    在这种环境之下,顾明良是越来越看重两个孙子,每每顾云涛或是顾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