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最强人生-第7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普通的中农工建交银行,没有抵押品你甭想贷出一分钱的款来。
可这两家银行,人家不要抵押品,却能创造这么好的利益和超低坏账率,那可就跟什么规模、实力和背景什么的没有关系了。
直指核心的因素,显然就是在贷款审批上面,双方的不同。
具体他们怎么做的,殷俊不晓得,可这样的成功经验,却肯定可以复制。
更别说现在的人们,比起30年之后的人们来,还是要淳朴许多。
粤东这边做生意的人,只要是在家乡附近做生意的,真正要摆烂的绝对是极少数——他们这边的乡族观念可是很浓厚的,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可能在家乡父老面前丢这个脸。
事实上也不仅仅是粤东,华国人从古至今,家族和家乡观念都非常浓厚。
除了极少数的人,哪怕是再怎么残暴和不要脸的人,在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亲人和朋友面前,一般也是抹不下脸面的。
只不过区别在于,其它地方的人不擅长做生意,许多人做生意都会亏损,想还钱都没办法还,所以只能赖债逃跑。
而粤东和江南的人,千年之前就擅长做生意,所以他们只要有能力去做生意的,大部分都会有能力赚钱。
能赚钱了,他们还担心什么还贷款?
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区域的整体产业链。
所以面对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殷俊可以提议在粤东、在江南去做,但坚决不可能现在去黔州和敦煌去做,也便是这个道理。
当然了,殷俊现在说的,两位大佬都不敢相信。
他们不知道殷俊讲的是已经成功过的经验,他们只以为是香江的成功经验。
香江和内地是完全不可能一样的,所以香江的成功经验只能够借鉴,绝对不可能复制。
“银行的事情,我们会积极的来处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朱平范淡淡的道,“另外对于雇工人数方面的事儿,不知道殷先生有什么想法?”
雇工人数?
殷俊蓦的明白过来。
这就是著名的“七上八下”了。
按照德国的马老爷子的理论,雇佣七个人做事儿可以,但超过这个数目就会引发极大的不安,向着西方世界靠拢。
但事实证明,如果生搬硬套的话,华国的经济直接就要完。
所谓雇工人数不能超过7人,纯粹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后华国的工厂,雇佣的人成千上万,都没有见有多大的问题。
反而因为人员的集中使用,使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各种物资流动更加方便,从而让华国制造畅销天下。
但是,这个事情殷俊是绝对不会参与的。
因为在这个年代,这个问题一点儿都不好笑,反而是争论的重大焦点。
具体要到三五年之后,上面才会默默的放开这个限制,到了92年之后,才会真正的完全放开手脚。
虽然粤东这边是最激进的,在前几年就偷偷有了几十个人的工厂,但他们也从来不会去公开的宣布和讨论,而只是悄悄的做事儿。
上面是知道这事儿的。
可无论是云老萧老,还是那些固执的老人家,都把这里当成了一块试验田,看着他们怎么来应对,以及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然而有一点,他们绝对不能大规模的放开用人限制,不可能上百、上千的工厂开得遍地都是。
这就是朱平范很苦恼的地方。
光靠公有制的企业工厂,粤东一辈子都比不上东北的那三个省份——那里几万、十几万的工厂都有,全华国80%的重工业都在那边,粤东根本比不上。
发展轻工业的工厂,粤东也比不上长三角的沪海等。
从100多年开始,沪海便是全国的宠儿,华国的轻工业工厂大部分都在沪海和它的周边三个省份,粤东比起他们来,根本没有优势。
只有发展这种小快灵的私有制工厂,粤东才有可能遍地开花,才能迅速的和香江、宝岛一样发展,超过全国所有的省份。
老是这种几十人、几十人的工厂,规模根本发展比起来,也难怪朱平范心急了。
“我是香江人,这种事情不适合我来进言,具体还要上面统一了想法,粤东才能解除束缚。”殷俊明白朱平范的意思,但他也表示了拒绝。
朱平范闻言只有苦笑。
殷俊是个聪明人,而且保有非常超然的地位。
本来朱平范是想要让殷俊跟上面谈一谈,以他世界首富、华人未来的统帅的身份,说不定上面能再为粤东打开一些束缚。
没想到殷俊张口就拒绝,说明自己不愿意掺和到里面。
这样朱平范也很理解。
毕竟殷俊只是商人,而不是一个想要在政坛上发展的人。
他没有理由在这么敏感的问题上去和华京谈话。
因为他本身就是香江商人,在内地无论雇佣多少人都会被允许,而且上面还巴不得他雇佣得越多越好。
所以这个七上八下对他一点影响都没有。
朱平范叹了一口气,这边的芮成智却又插嘴的道:“殷先生,那么你觉得我们粤东这边,还缺乏了什么东西,以至于香江的公司很多都没过来开设工厂呢?无论是优惠条件、地理位置、人工成本……等等,我们的优势都很大啊!”
“谁说缺东西了?”殷俊道,“我们这不都来了吗?方便面工厂针对的目标就是全东南亚的民众,别说是一万工人了,未来三五万也绝对不嫌多。”
“我们粤东有5000万人啊!”朱平范道,“再加上源源不断涌来的民工,起码要有500个这样的工厂,才能算得上勉强够用。”
他说的倒是实话。
未来30年,来粤东打工的内地人,每年都超过3000万人,给粤东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粤东的经济腾飞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所以总用工人数,其实是超过了5000万人的,三五万人的工厂,500个也只能说勉强达标。
第1961章 不因利而趋地
即便是未来的电子时代,来粤东打工的人也没有减少。
熟练工人一般都是呆在这里,也保持着粤东的电子产品和服装等行业的强大竞争力。
也正因为有了他们,那些转到国外的工厂,许多又不得不迁移回来。
国外的人工是很便宜,但文化程度低、对高强度的工作不适应、以及质量良品率的问题,都深深的困扰着欧美的公司。
想来想去,看来看去,也只有华国这个世界工厂,才最适合他们的产业发展。
即便是贵了一些,总体来说还是划得来。
“这个事儿不能着急,香江那边经济才刚刚恢复,没有那么快反应过来。”殷俊道,“况且香江人也不是没有看不清楚的,除了我、霍先生之外,我听说胡先生和粤东已经在开始谈生意了?”
胡先生就是胡印湘,未来在粤东投资最多的香江商人。
凭借着在粤东三十多年的耕耘,他的合和实业资产起码超过5000亿人民币,手里的财富超过了300亿美金,是一个绝对低调的超级富豪。
“是的,他和我们谈的是基础建设,主要是高速公路。”朱平范道,“去年沪海那边开始修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不过几十公里,但耗费却是非常的多。没想到胡先生的胃口更大,他设计的7条高速公路,不但连通粤州、南湾、坲山,还把钟山等地也一起包括了进来,总长度不低于1000公里!”
殷俊听得也有点瞠目结舌。
好家伙。
难怪胡印湘在香江的生意几乎停顿,都丝毫没有影响他超级富豪的身份。
别的不提,这么7条共超过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就得给他带来多大的财富啊?
按照未来华国的30年左右收费权限,然后粤东的繁华程度、车流拥挤程度,每年轻轻松松五六十亿人民币的利润就到手了。
最吓人的是,胡印湘根本就不只这七条高速公路,好像在2020年的时候,合和集团都还在华南修建高速公路。
当然了,这也是胡印湘的眼光好,魄力大。
在高铁出来之前,高速公路是仅次于房地产的基础建设大项目。
它不但要涉及到数十个行业,还有无数的人力资源,还有天量的各种材料供应和融合,可以极大的拉动周边城市的各种就业。
等到它修好了之后,更是会惠及高速公路沿线的许多城市,让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物资和人员的交流更加便捷。
老人家不是有句话嘛。
“想要富,先修路。”
但修路可不是简单的事儿,虽然收益非常大,可投入也是非常的高。
牵涉到各个方方面面,高速公路在这个年代,按照每公里2000万的成本价来算,胡印湘得拿出20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官方价得拿出500亿港币来。
因为牵涉到这么大的合作,都是官方的账单在走,他还不能在黑市上面换,只能老老实实的拿出这笔钱。
500亿港币一次性拿出,肯定是不可能。
但要是分成三五年来支付,对胡印湘来说也肯定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殷俊的记忆中,粤东的高速公路在90年代才开始了高速发展,说不定因为资金的缘故,胡印湘在80年代只修建两三条,剩下的都等到90年代来修。
到了90年代,港商们贷款起来也要方便许多。
但不管怎么讲,胡印湘的这个气魄,可真令人佩服。
要是内地反悔的话,他的这些钱便都会打水漂啊!
“殷先生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做这些高速公路的投资。”朱平范看到殷俊的样子,顺便也说了一句,“只要是你觉得可以的项目,我们都可以商量。”
“对啊!”芮成智在旁边接道,“殷先生你有移动电话……嗯,也就是手机,也有玩具工厂,还是全球最大的电脑制造商……这些行业,只要能搬来粤东,地方随便您选,优惠条件肯定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差,随时都能调整!”
也就是顾忌到了兄弟省份,不然芮成智很想说,那些随身听、收录机等产品,也可以拿到粤东来嘛。
殷俊不觉笑了,“做生意总要慢慢的来,一下子投入太多,我们那边又没计划,还没有充分的准备,自然是不好。”
“可……”
芮成智还想再争取两句,这边的朱平范就直接打断了他,“成智啊,殷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先把方便面工厂这个事情给弄好,让他能看到我们粤东的诚意,并且能挣钱发达了,那以后的生意才好继续去谈!不然说什么都是空的!”
殷俊微微一笑,并没有再去接话。
他倒不是有朱平范的这个意思,不过目前为止,麒麟集团的重心仍旧是在香江和国外,内地的发展,这些年能把麒麟商业广场给弄好,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要知道,只要麒麟商业广场的整体给弄好了,那么麒麟集团在内地的主心骨便有了,然后发展什么,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粤东的这些工厂,到了90年代也不过是一些粗加工工厂、代工厂等等,这些产业殷俊并不打算搬到内地来,至少不是现在。
因为在香江,殷俊还需要团结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的利益和麒麟集团捆绑,从而在香江拥有莫大的发言权。
毕竟在殷俊的设计之中,内地和香江这两个地方,可都是麒麟集团的根基所在啊!
殷俊绝对不能因为内地的各种便利和便宜,就把香江给放弃了,这可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儿。
毕竟少年的发达就是在香江,一旦发达了就把香江给抛弃,这不是忘恩负义吗?
说起香江的人工昂贵的问题,这其实也并没有多大的困难。
因为殷俊在香江做的各种产品,都是高附加值的。
比如说电脑,毛利率高达40%以上。
玩具就更厉害了,直接过了55%。
最低的当然是麒麟建筑公司,毛利率只有20%不到。
这还是大家看在殷俊的面子上,还因为接了许多的市政工程和自己公司的业务,不然还会压得更低。
殷俊是知道的,到了1997年之后,香江的建筑产业就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
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大兴土木的状况,是再也看不见了,香江也不需要有那么超过几万的建筑工人。
但这都没有关系。
随着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的不断发展壮大,那里需要的工人是越来越多,完全可以消化这么四五万人。
事实上,借着去年年初的圣诞溪铁矿的发现,殷俊让沈奔在西澳大利亚州大肆活动,已经加快了移民的步伐。
去年4月到今年的5月,一共移民技术工人2。7万,创下了一个记录。
为了这些移民,沈奔和韦理不仅仅在西澳州大撒金钱,就是在澳大利亚的国都那边,都花费了超过3000万美金。
方方面面的各种人都要打理到,至少是让他们有对民众们交代的借口。
也为了让这些技术工人更加的合法化,韦理把万康公司已经开到了西澳州的首府珀斯。
如同传闻中一样,万康公司一出现就获得了民众们的极大好评,各种便利工程,各种事务的积极处理,各种优质的服务,都让傻大粗的西澳州人享受到了什么叫做上帝一样的待遇。
在这种状况下,万康公司向西澳州申请的“因人员不足,请求多招募香江工人”的方案,自然也被民众们所认可。
只不过,麒麟集团和西澳洲政府,包括澳洲政府,还是隐瞒了总的移民人数,而且西澳州还做了手脚,把不少的申请人数移到了1983年、甚至是1982年。
这样一来,数据看起来就没有那么吓人了。
但随着断云矿区的发现,西澳州那边也开始有了一些警惕,他们同样担心这些铁矿的开发开始后,众多的香江移民会影响本地人的就业机会。
哪怕是韦理和沈奔已经一再的保证,他们也不是那么的相信。
普通的西澳州民众是有点傻,但是政府的这群人却很聪明,万康公司再怎么的好,麒麟矿业公司再怎么的恭顺,都不可能让他们完全信任。
他们倒是没想着殷俊是要让华国工人掌控整个铁矿区,而是担心麒麟矿业公司为了节省成本,去大量的雇佣香江移民们。
况且在勤劳度上面,那澳洲人和香江人真是你判高下,比都不用比的。
于是,进入了今年的5月份,西澳州的移民政策已经收紧了不少,预计接下来的一年时间,能有1万人被批准移民都算不错了。
其实现在的移民人数,已经远超殷俊的预期。
因为这工人的人数都超过了1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未来的五年时间里,属于万康公司和麒麟矿业公司的员工和家属,将高达28万人。
这可是前世香江向澳洲总移民人数的五倍!
有了这么多的工人,哪怕是殷俊记忆中的五六个超级大铁矿被发掘出来,都不用担心任何的人手问题。
还有沿途的铁路公路和港口等等,华国工人能干出让澳大利亚人瞠目结舌的成绩来。
但话又说回来,谁会担心自己可以用的人太多呢?
特别是在西澳州这样地广人稀,总人口都不过500万的土地上,殷俊可是很有一些野心的。
哪怕是三年五年之后,西澳州的政府已经意识到香江人太多,会影响他们本地的结构,也已经来不及了。
已经到了西澳州的这群工人们和家属们,这么二三十万的选票,会好好的利用他们的选举制度,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民意不可违!
因此,香江的这群工人们,哪怕是建筑行业不景气了,以后最终都能落户西澳州,在殷俊的麒麟矿业公司和万康公司工作,不用担心自己的出路。
要知道,澳洲的最低工资可是非常高的,比起香江来一点儿都不差,他们来到西澳洲,绝对不会有生活品质的下降。
然后这边还有几十万的香江人,在生活习俗上,也不会有什么陌生。
在这样的安排后路下,殷俊怎么可能大规模的放弃香江的工人工厂呢?
……
第1962章 时代背景
朱平范和芮成智当然心急,他们恨不得让殷俊把所有的工厂和公司都潜入粤东和粤州。
但他们也知道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殷俊愿意,牵涉到了香江的方方面面利益,以及香江本地社会的稳定,上面都不可能允许这种方案。
开什么玩笑!
一旦牵涉到了十几万人的生计问题,那么香江可是要出大乱子的。
相比起一个粤东的发展,香江的稳定和发挥积极的作用,才是更重要的事儿。
殷俊之所以这么受到萧老和云老的重视,原因就在他在香江的根深蒂固上。
再说了,华国也不仅仅只有粤州一个城市、粤东一个省份啊,如果什么好事儿都给你们占据了,那么北方的城市怎么想?江南的城市怎么想?西南的省份怎么想?
作为一个世界首富,殷俊在香江发挥的力量,远远比他只是在内地做公司做工厂要大得多。
别的不提,只要殷俊敢把所有工厂都搬到内地,那么迎接他的绝对是各个国家的或明或暗的打压,以后殷俊想要收购什么公司,购买什么技术,都基本上宣告不可能。
萧老和云老也都晓得,殷俊每年都要给英国和美国的政党供应大量的资助经费,各种公关费用更是多得吓人——就像是李超人和包船王他们做的那样。
如果不是这些关系在维持着,就算你是世界首富,就算你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传媒大亨,在整个儿的西方的力量下,也都是如同蝼蚁一样,强也强不了多少。
因此,朱平范和芮成智现在只是埋下伏笔,期待着时机到来的那一天,殷俊能第一个考虑的就是粤东,就是粤州。
他们同时也有这个信心。
从南宋偏居一隅,大力发展商业开始,粤东就成了商业的重镇,从此一直都没有变过。
论起商业的氛围来,粤东和江浙相比都不逊色,更别说只是靠个人能力奋斗的晋商他们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香江和粤东本来就是一衣带水的,香江人想要来内地做生意,粤东肯定是第一选择。
只不过殷俊和别人不同,他的眼光深远得很,人家在内地的第一个工厂就设立在临安,然后又在华京,第三个才轮到了粤东,所以由不得他们不重视和小心。
殷俊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过殷俊对他们的想法,也不怎么认同。
粤东的发展,是香江的富豪们支持,所以才发展起来的吗?
根本不是。
粤东的发展,有一半都是靠了宝岛的商人们,剩下的一半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和近在咫尺的香江商人,几乎是没有关系。
哦,也不能说没有关系。
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香江商人给开的头。
比如说电子手表、塑料制品、小家电、制衣行业等等,也是香江商人来粤东投资的。
粤东的薪水条件比起他们那边要低十倍,然后水电气和原材料也来得便宜一些,最重要的是税收又几乎没有,谁不愿意在这里开厂赚钱?
而且香江还有一个很好的规定,那就是你在海外挣的钱,不用在香江上税。
如此算来,他们在内地的工厂生意等等,都相当于是白赚的啊!
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个基础,所以90年代宝岛商人进入内地时,就看中了这个投资宝地——拥有成熟的供应链条和政策服务,还有更重要的是数百万的熟练产业工人,正好能让他们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大展拳脚。
比起宝岛的工厂规模来,香江的根本不够看,所以一旦宝岛商人进入内地后,香江的除了房地产产业之外,其余的基本上也就完蛋了。
也是在宝岛工厂的带动之下,内地的那些工厂们才开始自己慢慢的摸索,做起了代工,然后又树立起了自己的牌子,最后才反过来成功了。
因此,粤东把期望寄托在香江人身上,那简直是不懂得香江的经济结构,属于是空欢喜一场。
要依殷俊的想法,粤东,江南这些劳动力密集、交通发达的区域,应该直接走出去,去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接各种单子。
太深奥的他们也不懂,太简单的别人也不会给。
就接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单子,薄利多销,但能锻炼出一大批产业工人来的那种。
只要好好的锻炼个十年、二十年,他们自然而然就能比前世更加的兴旺发达,还不用被日韩和宝岛商人给中间剥削一截。
当然了,这也是殷俊的想当然。
就凭着现在国内的谨小慎微,他们哪里有胆子去外国疯狂的抢单子?然后即便他们去抢,怎么抢,怎么才能抢得到,他们都没有经验啊!
更别说像是40年之后,华为那样在全世界制定通讯领域规则了。
华为这也是通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一步步的从被打压开始,最后才慢慢的逆袭成为世界第一的。
如果没有香江和宝岛商人们把单子带过来,自己雇佣人生产,内地根本就不可能直接接单。
从某种角度来说,宝岛和香江的公司,反而是充当了中间人和保证人的角色,由他们来确认我们的劳有所得。
甭管怎么讲,工人们能得到公司,国家能引进技术和资金,得到税收,发展经济,积极的向先进发达国家靠拢……这不是好处多多吗?
故而他们的存在,还有他们的成功,是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的,也是一种必然。
倒不是说内地非要那么贱骨头,非要让香江和宝岛的商人来发财。
便好像殷俊现在在内地的投资这样,正好迎合了内地很矛盾的心理。
故而殷俊的做生意,也是要顺从和服从这种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来个揠苗助长,极高的去推进内地高速发展。
事实一定会证明,这样的急功近利,绝对是一种巨大的灾难。
萧老的“摸着石头过河”说法,你仔细又认真的去琢磨,真的是有很深的道理在里面的,非大智慧的人,不能说出这样有哲学性的话语来。
回到眼前来。
两位先生只是谈了个开头,看到殷俊没有特别的感兴趣,他们也不再继续提及。
此时前面的发言已经告了一个段落,接下来便是一个正常的开业程序,这么一通弄下来,差不多已经到了晚上。
华国的晚宴是很有特色的。
它没有西方的那么自由散漫,也没有那么的轻松,但是氛围非常的热闹。
除了殷俊不能喝酒之外,其余来道贺的香江商人们,都是被热情的招待,不少人还都喝得醉醺醺的。
李超人真的是超人。
明明酒席上面殷俊看着他已经是满脸红晕,但等到回到白天鹅宾馆的房间十几分钟,洗了个澡又换了身衣服的他,再敲响殷俊的房门的时候,又变得精神抖擞,一点儿醉酒的迹象都没有。
老狐狸隐藏得有点深啊。
都说粤东人喝酒比不上西南的人,可看看李超人也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绝对。
“殷生,你觉得现在粤州的发展怎么样?”喝了一口茶,李超人径直问道。
“还行吧。”殷俊答道。
李超人看出了殷俊的不满意,却笑着道:“比起纽约、东京和香江来,它自然是不足的,可这座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工业蓬勃发展,很有潜力啊!”
“这倒是真的。”殷俊点头道,“有着这么多人口的支持,有着那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繁荣本地,粤州未来的发展潜力,比起香江来都要大得多。”
李超人听着不觉有些好笑。
他不止一次听殷俊赞扬这些内地城市、贬低香江了。
在他看来,殷俊这是铁杆得不能再铁杆的内地迷,说话自然有失偏颇。
但李超人却不晓得,殷俊是从40年之后回来的,他看到了那些年内地的发展和香江的落寞,当然说的就是事实。
“你也知道的,和记电讯如今准备做蜂窝移动电话业务,香江这地方我们是不准备做了,但粤州这个城市,我却想来试一试,你觉得怎么样?”想到这里,李超人也没有隐瞒,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用意。
他这么一提,殷俊倒是想起来了。
前世香江的第一个移动电话通讯公司,就是在今年,被李嘉诚的和记电讯跟摩托罗拉合资的公司弄出来的。
然后在他们的启发之下,两年之后的1987年,粤东省开始了蜂窝移动通讯业务。
嗯,是试点。
几乎同时开展的,还有沪海。
所以后世两个地方为了“谁是华国第一个手机业务发源地”很是扯了一些口水仗。
但其实这两个城市的手机业务都是没有什么用。
还是要到了90年代,手机才会逐渐的发展。
准确的说,应该是在1993年之后,也就是殷俊出生后的第二年。
那时候在内地出现的手机,是摩托罗拉的第三代产品,有名的大哥大。
连内地自己做这个手机业务都失败了,李超人想要做粤州的手机业务,当然也就不靠谱。
李超人是殷俊的朋友,也是他想要积极拉拢的同盟军之一,殷俊当然不想要看着他去踩坑。
再说了,和记电讯的母公司是哪个?
不就是长江实业吗?
殷俊可是长江实业的第二大股东,他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公司亏大钱嘛。
“李生,你还是有些心急了。”殷俊摇了摇头,直接道,“你不用说粤州了,你看看亚洲的那些发达大城市,除了东京能迅速的接受手机,并且发展迅猛之外,其余的哪个城市,不是一步步的摸爬滚打的发展的?就曼谷和新加坡这亚洲四小龙的最大城市,现在都还仅仅是开始盈利而已,想要收回成本起码都得五年以上……粤州这边,少了十年我都不信。”
“十年?”李超人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是知道殷俊的眼光的,也非常相信殷俊的预判,否则也不会专门来找殷俊商量了。
和记电讯想要在粤州搞手机业务,肯定不是今天想起来,明天就开始营业的。
可十年这个期限,实在是太长了,让李超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十年的时间都不是最好的。”殷俊又道,“我的感觉是,内地的手机业务想要真正的发展,应该是2000年之后!那时候,他们的潜力才会真正的转化为消费能力,才能支撑手机业务的发展!”
顿了顿,少年道,“即便是沪海、华京和粤州,也有吃不饱饭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觉得需要数量来支撑的手机业务,真的能发展起来?”
李超人默不作声。
片刻之后,他才点了点头,“那我让他们再研究研究吧!”
见他这个样子,殷俊也是微微颌首。
李超人这个人从来不会走极端,也非常的善于接受正确的意见,看来他现在是有了决断了。
只不过,李超人肯定也不会想得到,等到十年八年之后,内地手机业务开始之后,却是绝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