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首富-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继续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规划,让大家各办备的事情,一律都按他的吩咐,不用太在意目前的情况。
由于旧金山本地最大的报纸《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晚报》都属于强烈排华势力,极尽对华人丑化之能事,胡楚元就让菲斯特.德拉诺出面,以万旗洋行的名义收购一家相对较为中肯的小报《旧金山市民时讯报》,并将名称改为《旧金山海湾报》。
(未完待续)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
第二天。
在1日金山总领事欧阳康的陪同下,胡楚元乘坐马车,和伍淑珍、叶同光一起前往旧金山华埠一一都板街。
这里临近1日金山的市中心,以前曾是从市中心前往海岸码头的必经之路,现在则住着三万多名华人。由于缺乏规划,加上贫穷等因素,这里显得格外脏乱,到处都是那种用码头木箱搭设的木板房。
1日金山市政府一直将这一带视作疫区,在周围都设置了隔离线,限制华人随意离开。
透过窗户,看着这片贫民区,看着那些衣衫褴褛的华工,胡楚元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穿过都板街,继续向前则是华人开设的商铺街,大约有几十家店铺,有饭店、旅馆、米行,也有茶庄、药店和布店,大多都是广东人开设的。
一路上,欧阳康絮絮叨叨的介绍着这里的情况,神情显得有些麻木,又有点无奈和唏嘘。
他四十多岁,身材不高,身为总领事的他同时也是广东会馆的东家,在1日金山华人中勉强能算是一个有钱人。
他有个叫欧阳庚的堂弟是留美幼童之一,正在耶鲁大学就读,因为年纪较大,性格温和,就担任了留美幼童自爱会的会长。
这里的华工大体都是来赚钱的,被人拐骗,当成猪仔卖了过来,很多人签订的都是近乎于卖身契的死契。多多少少,还是能赚到一些薪水,可这些钱也会被克扣一空,真正能拿到手的并不多。
想在1日金山发财是不可能的。
那些所谓发了财的,回家炫耀的……都是骗子,继续诓骗同乡过来。
很多人是十年前就来的,勉强能活到今天,赎了一个自由身,却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码头充当低廉的劳力,四十多岁了,连一个老婆都没有。
华人的数量是不少,可都是些男人,结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根本没有任何可能。
胡楚元只能感叹一声,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还是很艰难的,即便他能做到,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慢慢来吧。
他对自己说着这样的话。
从都板街离开后,胡楚元回到酒店,他决定加快自己要办的各种事,就万旗洋行的几名经理的陪同下,亲自挑选新的报社地点,选购新的印刷设备。
一切都在以最快速的方式办理,甚至不问成本。
双管齐下,几天后,菲斯特.德拉诺买下了《1日金山市民时讯报》,在原有的报社基础上,胡楚元保留了总编等所有职员,搬迂到他花费70万美元买下的一栋三层大楼里,隔壁的厂房就是印刷厂。
稍作准备,《1日金山海湾报》开始运转,每份报价从3美分调低到1美分,版页也从一张增加到两张,刊展副刊和专栏,大降价的同时增加一倍的版面和内容。
随后,胡楚元就将北美中信投资公司先办起来,通过菲斯特一德拉诺和万旗洋行的网络,在1日金山寻找到一家地产商,购买奥克兰一带的土地,先从港口开始建起。
在奥克兰的梅里特湖西岸,他首先规划出一片土地做为新的华人街。
奥克兰港口在十年内的规划都要比现有的1日金山港大三倍,全部都是深水港,并且修筑城际铁路和轻轨,将奥克兰和周边的其他小镇联系起来。
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就能办好的事情,胡楚元也不着急。
在有了一些基础后,他才乘坐火车前往华盛顿,和正急的焦头烂额的陈兰彬公使会合。
胡楚元抵达华盛顿DC特区的时候已是1881年的10月22日,正值深秋。
正式可以运用于商业化的电灯才发明没有多久,在美国这个热衷于新技术的国家,首都华盛顿已经布置起了电气化的路灯。
在街道的两侧,昏黄的灯光忽明忽暗,显得还有些不稳定,可这倒是增加了一些神秘的气息。
胡楚元坐在他的马车里,陈兰彬则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身边永远是那位优雅的伍淑珍小姐,他的事业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合伙人。
陈兰彬的着急和窘迫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胡楚元说不急是假的,他只是不想表现出来。
透过车窗,他很好奇的看着街道上的那些路灯,仿佛时光流转,又回到那个更加熟悉,却无法属于他的时代。
他喜欢这个刚展开羽翼的时代,只有在这里,他才是神一般的人,永远充满了无数个未知。
“关于那个事……!”
陈兰彬急切的想要和胡楚元沟通一下信息,以他对胡楚元的了解,如果眼下的中国还有一个人能扭转局面,那就非胡楚元莫属了。
胡楚元微微一抬手,示意陈兰彬暂时别急着说话,留给他一点点的时间,享受着仿佛是回到很多年后的幻觉。
马车在略显寒酸的大清公使馆的门前缓缓刹住了速度,慢慢悠悠的进入公使馆,路灯也就此消失,只在大门的屋檐下挂着两个不伦不类的红灯笼。
下了车,胡楚元这才和陈兰彬道:“暂时不用着急,这种事……本来就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不妨看看情况再说。
陈兰彬这才叹道:“胡提调啊,眼下就等着你剑走偏逢了,我反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美国人实在是太傲慢了,根本不就和我们谈,还说是他们的事情,和我们无关。”
胡楚元道:“不着急。”
陈兰彬当然着急,此事都已经惊动了太后,他的前途几乎就系于此,不得已,他都写折子请退,还说胡楚元是唯一解决此事的人。
他倒是想来一个脚底抹油,溜个干净。
在公使馆里,容闳和吴嘉善也在大厅里等候着消息。
和他们逐一问好,胡楚元仍然没有说太多,只是等到用完了招待性的晚餐,他才将容闳请到自己的房间,单独商量这件事。
胡楚元上次从美国的离开时候和容闳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
可事实证明,胡楚元的办法是对的,在包括容闳的侄子容揆等二十七名年纪较大的刺头学生被遣送回国,交给福州船政管辖,又由较为温和的欧阳庚建立自爱会后,情况明显好了很多,学生和吴嘉善之间的冲突也大为缓和。
陈兰彬也正是基由此事才特别的相信胡楚元,认为他有着不一样的能力,关键时刻,他才和朝廷建议,让胡楚元来替代他。
另一方面,容揆等人抵达福州船政后,胡楚元也毫不留情的将他们放到水师中锤炼了半年,随后才陆续挑选较为合适的人选返送到英国留学,其中就包括容揆。
这也算是给容闳很大的情面,要胡楚元来说,容揆就是刺头,身在此时此刻,却只知道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尊严和自由着想。
对此,容闳心里也是很清楚的。
将门关上,他一坐下来就和胡楚元感叹道:“前些日子和胡少有些争执,现在想来,倒真是我在意气用事啊!”
胡楚元神色严谨,道:“那些都是小事,先生不用多想,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已经安排容揆去英国学习机械制造,有同乡叶富和邓世昌两位管带关照着,大致不会出问题。“容闲心满意足的笑道:”真是让提调操心了。”
胡楚元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再在这个事情上多说什么。
这时候,伍淑珍也敲了敲门进来,和胡楚元笑盈盈的问道:“哎呀,搞的还很神秘。”
胡楚元不动声色的拉个椅子让她也坐下来。
容闳这才说道:“胡少,您前些日子托我和伍老先生办的事情,差不多也算是办好了,过两天,我们会安排您和美国共和党的约翰.谢尔曼先生,他现在是共和党的主席。这里面的一些情况,伍小姐似乎也应该是很清楚的。”
说到这个话题,伍淑珍不免有些唏嘘,叹道:“政治还不都是那样嘛。就和清朝廷的保守派、洋务派之争一样,说到底纠集着三种原因,理念、权利和地域。美国目前的国会、共和党内部都是一团混乱,民主党倒是团结一致,就是要排华,通过排华这张牌来争取民意。”
容闳续道:“自从187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众议院重新被民主党所控制,他们确实是问题的关键。民主党人有着极端的排华心理,包括歧视黑人在内的所有非白色人种,他们的主要支持者就是现在的庄园主们,以及那些基层的美国民众。他们所宣传的就是华工祸害论,认为是华工导致了经济危机,并且,他们坚定的认为,如果不驱逐华工,美国必将被华人占领,成为一个低等级黄种人的地盘。”
胡楚元默默的听着,在心里思考着。
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一直持续到了很多年后,无论是在经济,还是人权方面,民主党从一诞生就处于保守立场,他们的排华、**倾向是长期延续的。
容闳续道:“胡提调,虽然我们尽力为你联系了共和党的党主席约翰.谢尔曼,可他只是中间党派中的代表,即便是同为中间党派,他和总统切斯特邛可瑟之间也有很多的矛盾。目前真正有实权的人是国务卿詹姆斯…G…布莱恩,可他属于较为激进的派别,不联系也罢了。”
三个人就这么絮絮叨叨的说着,大致将美国目前的政治局势给整理了一遍,毫无疑问,格兰特和谢尔曼是目前最佳的突破口。
(未完待续)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
在华盛顿停留了两天后,胡楚元搬离略显寒酸的大清公使馆,住到了目前最好的华盛顿哥伦比亚酒店,此时的美国已经开始采用钢筋水泥的新建筑技术,这就是DC的第一家此类特点的酒店,拥有六层楼和两个很新奇的电梯。
胡楚元定了三间最好的豪华套房,另外有六间高档客房,供给自己的随行人员居住。
这天晚上,他也从这里出发,前往美国共和党的现任主席约翰一谢尔曼的私人住宅。
此时的全美华人协会是共和党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资金捐献者,在去年的选举中,华人协会向约翰…i射尔曼个人的竞选组织捐献了五千美金,在随后的竞选中,他们更再次通过约翰.谢尔曼向詹姆斯…力咀盲尔德捐献了六万美金。
这可是一大笔钱。
即便只出于这个原因,约翰.谢尔曼也必须接受容闳的安排,在住所和胡楚元见上一面。
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家庭宴会,约翰.谢尔曼邀请了一位共和党籍的参议员迪克斯一谢尔曼,他的堂弟,另外还有他们的妻子。
胡楚元则带上了容闳和伍淑珍两人。
约翰.谢尔曼其实并不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卖相”的人,五十多岁,矮矮胖胖,有着苏格兰人的血统。
和已故的那位可怜的总督詹姆斯_力口菲尔德不同,他可是一个很富裕的人,从祖父那里继承一大笔的财产。同时和他一起受惠的人就有他的堂弟,迪克斯.谢尔曼。
这笔财富让他们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一起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走入了政界。
美国人的傲慢是很有趣的,直到宴会开始前,约翰一谢尔曼才从妻子那里得知胡楚元究竟是一个什么人,这一点,《纽约时报》已经报道过一一大清国的首富,年收入在两百万英镑以上。
吗的。
见鬼。
约翰,谢尔曼这时才知道自己多少是有点疏忽,他也总算明白全美华人协会的资金是从何而来。
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来,胡楚元却没有急着谈起排华风波,而是真的谈起来军舰生意。
可是,他的谈法让约翰.谢尔曼又大吃一惊,他要求美方在1日金山海湾内拥有一家大规模的军舰制造商,以及配套的钢铁和其他产业工厂,美国海军必须在这家船厂购买几艘战舰,随后,他才会在这家船厂购买战舰,并展开后续的长期合作,其中包括向美国派遣技术人员进修学习。
听完他的话,谢尔曼兄弟都愣住了,连他们的夫人也有点说不出话来。
见过横的,还没有见过这么横的。
双方沉默了好一会儿,伍淑珍才露出迷人的微笑,道:“两位先生,请不用担心,关于船厂和其他产业的投资方,我们目前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同时,汉华银行和胡先生个人会提供充裕的资金担保,福州船政也愿意将我们目前获取的一部分技术资料转让给美国。”
“什么?”
约翰一谢尔曼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道:“你们转让技术给我们?”
胡楚元很严肃自勺解答道:“确实是这样,在我和英法两国的谈判中,我们确实得到了大量的技术援助,问题是我们无法消化它们。我们愿意将这些技术秘密的和美方共享,条件是美方帮助我们缓慢的消化它们,逐步摆脱我们对英法两国的传统依赖。”
“这……?”
约翰.谢尔曼意识到美国很可能涉及一场国际性的纠纷中,可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自从南北战争结束后,为了消化内战债券的不良影响,美国至今部未再造过一艘战舰。
美国目前的海军建设已经大幅度的落后于欧洲的先进水平,众议院也有意通过新的预算,支持美国海军重建。
这时候,他们的夫人很聪明起身告辞,将年幼的子女也带离餐厅。
胡楚元这才详细的和约翰.谢尔曼说道:
“我们的合同中包括了混合铁甲、三胀式蒸汽机,以及中央堡式战舰的骨架整体设计等等技术,在火炮系统方面,我们主要吸收了法国的露炮台技术,以及阿姆斯特朗的套箍式大口径火炮技术,包括管退式新快炮技术。大约是吃定我们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化掉这些技术,又为了避免法国的竞争,英国方面的转让特别非常慷慨的。”
这一刻,谢尔曼兄弟忍不住的对望了一眼。
以制造业立国的美国也不屑于花费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技术,只要给他们五年的时间,他们就可以自己搞出这些技术。
若是免费就能得到,他们更加开心。
约翰.谢尔曼稍加思量,和胡楚元问道:
“胡先生,保密起见,我们可否单独谈一会?”
胡楚元也基本不想吃了,说实话,约翰一谢尔曼夫人的手艺确实不值得恭维。
他微微点头,和约翰.谢尔曼共同起身离开餐厅,一前一后的进入了约翰.谢尔曼的书房里。
在谢尔曼夫人特别热情的奉送上一壶泡好的红茶后,约翰.谢尔曼将门关上后,更加热情洋溢的邀请胡楚元坐下来,并亲自为胡楚元倒上一杯茶。
稍微喝了一口茶,约翰,谢尔曼才和胡楚元问道:“恕我冒昧的问一句,您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这样的合作呢?”
胡楚元坐在沙发里,用手撑着脸颊,喝着茶,在心里稍作回昧。
过了会儿,他答道:“我会寻找到合适的美国投资方在旧金山投资一家钢铁厂和造船厂,包括其他的设施和配套厂方,部分不足的地方则选择从东海岸买入。我将技术秘密的通过第三方转让给他们,而美国海军要做的只是利用这些技术在这家船厂造舰。在此期间,你们要允许我在该船厂培养我的技术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华工。当美国海军订购的战舰制造出三到四艘,我就会说服清朝廷向这家有经验和声誉的船厂购买军舰。”
约翰.谢尔曼默默的喝着茶,过了片刻答道:“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很愿意和贵国长期保持这样的合作,但恕我冒昧的问您,这是您个人的意思,还是贵国上层王室和宰相的意见?”
胡楚元道:“很显然是我个人的主见,而且,我可以和你保证,至少是在船政方面,我的主见会很容易的变成国家的政策。另外,我需要美方提供几个保证,第一,美国的军校必须向华人开放,至少是向我推荐的人选开放;第二,在我采购其他美**火之前,美方同样也要允许转让相关的技术,并提供稳定的技术援助。做为回报,同时做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公司的所有人,我可以保证中美的长期贸易关系是会很稳定的,我们向美国提供你们所需要的茶叶和生丝,而美国向我们出口柴油、机械和化工用品,以及其他的工业品。
约翰.谢尔曼有点难以承受自勺呼出一口热气。
他必须承认,和胡楚元打交道是很神奇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双赢交易,让人无法拒绝。
在心里酝酿了好一会儿,约翰一谢尔曼道:
“我暂时还没有决定这些事情的权力,但我可以向你保证,美国愿意进行这样的一场交易。
在欧美各国中,美国是极少数对华没有利益企图的国家,我们是中国最好的合作伙伴,这一点,我希望您能转达给贵国的宰相和王室成员。”
胡楚元微微点头,道:“我肯定会转达的,但在此之前,我们是否应该讨论一下贵国的排华风波问题?”
“这个……?”
约翰一谢尔曼显得有些为难,又道:“您可能不太了解美国的政治,事实上,目前虽然是我们共和党人在执政,可众议院却一直处于民主党人的控制中。即便是在我们共和党内部,针对这件事的看法也不统一,有很多党员支持这一议案。现在,我们唯一能期望的就是总统先生可以动用他的否决权,否决众议院和国会通过的法案。”
胡楚元嗯嗯了几声,道:“那让我们来说一说这个让人感到头疼的立法问题。以我对贵国政治的了解,媒体总是拥有奇特的能量,那么,就让我们在媒体上打一场战争,扭转这种局面。”
“哦?”
约翰一谢尔曼颇为好奇的问道:“那您打算怎么办呢?”
胡楚元想了想,道:“我有我的计划,我所需要的是一些官方的合作,如果可以的话,我想举办一场文物和艺术品展览,帮助美国人更好的了解中国。另外,据我所知,太平洋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导致了很多华工死亡,也没有给予合同,甚至将部分死亡华工的薪水全部克扣掉,全美华人协会打算对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起诉,要求赔偿,同时也是借此事唤醒美国人的正义感。”
“哦。”
约翰一谢尔曼道:“我对此也有所了解,虽然知道的不是很多,但我支持你们上诉,也很乐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不过,在美国起诉这样的大公司还是比较麻烦的,尤其是你们所涉及的案件属于集体诉讼,这就更为复杂,没有几年时间的准备是不太可能的。”
胡楚元道:“这一点,我们会加快办理的。”
约翰一谢尔曼不已为然,他在加入共和党之前就在匹兹堡做了六年的律师,按照他的估计,没有四五年的筹备,光是集体授权就能让人烦死,想要真正获得开庭权利还不知道要浪费多少精力。
他只是很大方的预祝胡楚元和全美华人协会能获得成功。
两人谈完这些就从书房里走出来,随后又半公开的谈了一些其他的问题,譬如中国艺术品展览馆的选址问题,具体的开办日期。
和约翰.谢尔曼的会晤就在这里暂时告一段落。
回到酒店之后,胡楚元在容闳的联系下,会晤了另外一个人一一斯蒂尔森一哈金斯,《华盛顿邮报》的创始人兼总编。
通过一些会谈后,胡楚元以七万美金的价格买下这份刚创刊不到四年一一至今每日只有四千份销量的报纸,并且给予一份为期十年的长期补助,以确保《华盛顿邮报》能持续以较为低廉和较大的版面、信息量击败周边地区的其他报纸。
他保留了这家报纸的所有工作人员和编辑,维持斯蒂尔森,哈金斯的原有思想一一追踪报道正曼治事件,分析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同时做一个补充一一解读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罗素家族的帮助下,胡楚元已经通过万旗洋行在纽约创办了美国新闻报业公司,先后以不菲的价格拿下了《纽约时报》、《波土顿先驱报》、《芝加哥论坛报》,总计为此支付了47万美金。
在美国新闻报业公司中,胡楚元为备家报社都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发展平台,统一拥有较为灵活的股份分红制度,保留备家报纸原有的经营风格和报道权,原有的总编仍然负责一切。
为了给美国新闻报业公司找到一位最合适的管理者,胡楚元决定继续兼并一家报纸。
他选择了一个不会让他失望的人一一约瑟夫.普利策,《圣路易斯快邮报》的所有者。
“普利策”!!
这个的姓氏就是最好的保证。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计划,也是出于对约瑟夫一普利策这位现代新闻之父的尊重,胡楚元亲自乘坐火车前往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陪同他一起前去的有伍淑珍,还有刚抵达华盛顿的罗素家族的第四代成员一一阿尔伯特一塞缪尔.罗素。
阿尔伯特一罗素这是一个年仅二十七岁的企业家,被视作罗素这个古老家族的新希望,年轻英俊,有一头栗褐色的红发,像极了他的曾祖父塞缪尔一罗素,眼睛是蓝色的,受过良好的教育,谈吐得体温雅。
虽然很年轻,但在父母的支持下,二十一岁的他就在纽约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酒瓶工厂,向周边的酒厂供应玻璃瓶,因此赚了一大笔钱。
(未完待续)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
罗素家族更像是一个政治家族,而不是商人家族,他们慢慢的在远离商业,最精英的人才总是会被寄予在政治上一展宏图的莫大希望。、
阿尔伯特.罗素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父亲罗伯特一罗素是一名众议员,在共和党的温和派拥有一席之地,并且是前总统格兰特的坚定支持者之一,还出钱支持格兰特参加第三次的总统选举。
对于要入股一家新闻报业公司的事情,罗素家族给予了特殊的期望,从一开始就让阿尔伯特,罗素放下一切,全心来经营此次。
这段时间,阿尔伯特.罗素一直都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奔波,费劲了心思才将盈利情况还很不错的《纽约时报》买了下来。
在听说胡楚元已经抵达华盛顿后,他很快就暂时停止了对《费城问讯报》的收购,紧急从费城乘坐火车前往华盛顿。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很快,两人就一起前往圣路易斯。
此时的圣路易斯并不能算是一个很繁华的城市,但也拥有着十多万居民,在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就是《圣路易斯快邮报》。
从火车下来后,阿尔伯特就在火车站的报摊里买了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圣路易斯快邮报》,胡楚元和伍淑珍也备买了一份。
这是阿尔伯特买报纸的方式,虽然是一个美国人,除了纽约和波士顿的报纸,他也没有机会阅读其他地区的报纸。因为胡楚元答应他资金不是任何问题,每到一个大城市,阿尔伯特一罗素就会在火车站坐很长时间,将他所能买到的报纸都买一份,并时刻注意着哪份报纸销售的速度最快。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买下了美国目前最好的几份报纸。
他很习惯的继续坐在火车站的候车厅里,而胡楚元也坐了下来,各看着他们买下的那份《圣路易斯快邮报》。
让胡楚元感到满意的是,这份报纸显然要比《华盛顿邮报》有趣一些。
不一会儿,阿尔伯特·罗素就道:“看来,我们即将会买下一份美国最好的报纸。”
胡楚元微微点头,他知道,姓氏就能证明这一点。
因为事情非常紧急,胡楚元没有再做任何的耽搁,让人直接将马车开到快邮报报社的门口。
报社是一个不会很早下班的公司,胡楚元到达的时候,他们的全体人员都还在工作,而天色已经很晚。
胡楚元在阿尔伯特.罗素、伍淑珍的陪同下,直接去报社的总经理室找到了约瑟夫一普利策先生。
然后,胡楚元只用了十分钟就说服约瑟夫一普利策将《圣路易斯快邮报》的股份卖给美国新闻报业公司,做为条件,胡楚元不仅会给约瑟夫.普利策一份年薪20万美金的总经理薪水,还给予他美国新闻报业公司的11。5%股份,但当约瑟夫.普利策退休时,公司享有优先回购权。
在此之后,胡楚元还谈了其他的事情,既有公司未来的经营策略,也有实际的内容。
他坚信简单通用的名称更容易让报纸显得正规,易于让人们相信它,要求将《圣路易斯快邮报》改为更简单的《圣路易斯邮报》,他还想开办一家全国性的《美国新闻报》,以及一些专业类型的报纸、周刊。
至少在近几年内,美国新闻报业公司没有盈利打算,万旗洋行每年都会贴补一百万美元,用于帮助公司兼并其他地区性的报纸,建立美国联合通讯社,减低各家报纸在新闻报道上的成本。
总之,美国新闻报业公司将会无比伟大。
当胡楚元从约瑟夫.普利策的家里出来时,他还不知道今天晚上要住在哪里。
看着满天的星辰,他不仅想和这个世界说一一想想吧,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时代,只要你愿意,这个时代几乎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此刻,可怜的陈兰彬公使还在那略显寒酸的公使馆里辗转反侧,无心入眠,他如何能想到,一场空前绝后的媒体战争就将到来。
它甚至有可能改变整个美国。
同样的,巨额的收益和无比美好的前景让约瑟夫.普利策坐立难安,第二天,他就暂时放下了一切,带着自己的总编辑柯克和胡楚元、阿尔伯特一罗素一起前往纽约。
在确定将纽约做为最终申述地后,容闳聘请的法律团队就一直在纽约办公,并在曼哈顿租了一栋三层的小楼做为办公和通信中心。
正是在这里,胡楚元见到了容闳聘请的首席律师,前波±顿地区检察官乔治.卡瑟夫先生,这个人也是容闳在耶鲁大学时代的同学,可以说,基于这样的关系,乔治一卡瑟夫才接受了这桩看起来希望并不大的刑事自检诉讼案,同时追加巨额的民事赔偿。
在充裕的资金支持下,乔治.卡瑟夫建立了自己的卡瑟夫律师行,在过去两年中陆续聘请了十多位专业律师、警探、审计员和检察人员,组成一个庞大的调查团。
他们熟知整个法律程序和执法程序,遵循每一个原则收集材料。
并且,乔治.卡瑟夫联系了一些漫信会、长老会的资深神父,有预谋的请他们做为目击证人。
美国的法律有他们的一套运转机制,在确认将会在纽约州地方法院进行第一轮的上诉后,几名律师的助手们已经将各种可能遭遇到的人,部清晰的列在墙壁上。
在胡楚元抵达的时候,他们正在商量是先对媒体公开,进而影响潜在的陪审员,还是保持低调,在最后一击中给予美国太平洋联合铁路公司无法挽回的致命杀伤。
胡楚元没有过问,对这些律师来说,聘请他们的人是容闳一一全美华人协会的主席,而他什么也不是。
胡楚元将这个问题留给容闳自己解决,他则帮助约瑟夫一普利策在曼哈顿找到一个合适的立足点,正式建立一家崭新的美国新闻报业公司。
毫无疑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