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玩儿-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默契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有长时间相处的基础,多次出游钓鱼的经历,才能做到相互了解,心有灵犀。其次,钓技要高超,钓鱼过程当中遇到的一切技术性问题必须果断解决且中鱼率要高。如果去俩二把刀,钓不着鱼不说,遇上问题再一咋呼,非暴露目标不可。这第三,严格控制人数。这点不用我多解释了,去三五个人是偷鱼,要去一个连,那就是打狼去了!但人数也不能太少,如果真被人发现,动上手也不会吃亏才行。挑来选去,还是我们这几个老搭档。三哥、老六,再加上三哥的同学小军,还有我。我们这四个人被认为是夜间偷鱼的最佳搭档,“锵锵四人行”!
展览馆后湖高钓区,白天对外开放,夜间有专人轮流值班,防止偷钓。之前说过,这个地方对于我们这些老住户网开一面,鱼随便钓,不收钱的。而今天我们这帮人用句老北京土话就叫牵着不走,打着倒退。让钓不钓,偏偏要偷。正应了那句笑话,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为这次行动,大家进行了周密地思考,此地,离家近,来去便捷;地形熟,宜于隐藏;水面大,巡查不便;不清塘,鱼多且大。大家商量好来回的路线、联络的暗号和应急的方案以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背着早已准备好的渔具出发了。
偷鱼的渔具和平时钓鱼的渔具可大不一样了,绝不能扛着鱼竿儿,提着钓箱,大摇大摆地上塘边晃悠去,要那样非让人逮住不可,最关键的是要简便。把鱼线在易拉罐上拴死、缠好,这头绑上串儿钩(串儿钩就是在一条长一米左右的鱼线上,每间隔十几厘米拴一个钩,下水后水的底层中层都有饵,上鱼率很高),串儿钩的上部穿上一个特大号的活铅坠,让鱼线在铅坠中间能够自由活动。操作者左手持罐儿,右手拿线抡成圆圈,找好角度后松手,铅坠带线落入水中,然后再慢慢收线,直至手中感觉到鱼线带住铅坠后渐渐绷直。这时,只要水底有鱼吃饵,手上就会感到轻微抖动,使劲拉线,鱼钩就会钩住鱼唇,将鱼拉出水面。这种方法省去竿儿、漂儿等环节,依靠手上的感觉上鱼,既简单又便捷,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小,花钱少。如遇紧急情况,扔下就跑,不会心疼。钓鱼的人称它为拉砣儿,是最佳的偷鱼方法。
我们悄悄地来到湖边,按事先设计好的位置分散开来。每个人之间相隔大概十米左右的距离,有藏身树后的,有背靠桥墩的,有隐身假山的,各自找好掩体之后,扔下早已准备好的拉砣儿,静等鱼儿吃食。
夏天夜晚,潮湿、闷热,草地、湖边,不一会儿,我们就意识到这次行动策划中的一个重大失误——没有准备驱蚊药。成群的蚊子扑脸撞来,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只要是暴露在外的皮肤都是它们攻击的目标。用手轰吧?不行。手中牵着鱼线,鱼线必须与水中的铅坠吃上劲儿,既不能拉动铅坠,又不能放松。拉动铅坠鱼钩会与鱼饵分离,鱼线稍松,鱼儿吃食时手上就会感觉不到,所以只能一动不动地拉着鱼线,感受着线上传来的每一点儿轻微抖动。抽烟更是不行,这在之前就已想到,烟头儿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非常醒目,夜里两三点钟巡逻的人看见湖边一排烟头儿,绝不会认为是搞对象的,所以烟是绝对不能抽了。
幸好我们穿的都是长衣长裤,把手退到袖口里,只留两根手指在外边拉着鱼线,另一只手不停地在脸和脖子四周挥舞。就这样,还不时地被蚊子偷袭,浑身奇痒难熬,单手由轰改挠,不停地抓着身上的大包。当时的狼狈相,真够十五个人看半个月的。我们在岸上受罪也还罢了,只要能钓上鱼来也心甘情愿,可谁知道由于连日的闷热,导致水中缺氧,鱼儿不是浮在水面呼吸,就是扎在水底纳凉,没有心思吃食,拉砣像扔进水缸里一样安静。任凭我们百般的美食诱惑,从蚯蚓改颗粒,从面食到昆虫,不断换饵,鱼儿就是不吃一口,急得哥儿几个抓耳挠腮——当然,主要是因为痒痒。
一直坚持到半夜三点左右,天下雨了,哥儿几个精神为之一振,下雨对我们来说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儿,它既可以缓解闷热的天气,又可以减少蚊子的叮咬。虽然湿漉漉的衣服粘在身上也不是什么舒服事儿,但相比起前边的时光那真无异于雪中送炭。最关键的一项好处就是,天气凉爽,气压正常,水中含氧量增高,鱼才会活跃、游动,进食才能恢复。也只有这样,辛苦一宿的我们才可能有所收获。这场雨,让心灰意懒、疲惫不堪的我们又恢复了之前的雄心壮志,打起十分的精神重新起钩、换饵,准备大干一场,就在这时,值班室的灯亮了。
岸边所有人的动作似乎都定格了,目光共同注视着对岸房间那扇透出昏暗灯光的小窗户。瞬间我们又似乎明白了什么似的,不约而同地放长鱼线,慌张后退,隐身在各自的掩体之后。又过了几分钟,值班室的门开了,两道手电筒的光束由内而外射了出来,随之带出两个人,披着衣服,叼着烟,沿湖岸转来,边走边用手电筒四下晃着。我屏住呼吸,目光不敢移动,看着他们一步步走进我们的活动范围。
我们一共四个人,离他们最近的是小军,隐身在鱼塘西侧的桥墩后,下桥沿北岸往东有一片小树林,三哥就躲在树林的深处,树林旁沿湖岸设置了一排排的路椅,路椅之间栽有半人高的黄杨树,我正是凭借着这排黄杨阻挡着巡夜人的视线。湖岸的东北角,紧靠水边人工造景,荷花、芦苇、平台、假山,是白天游人观景的好场所,也是夜间藏身的好地方,假山洞中潜伏着四人中最实诚的兄弟老六。巡夜的两个人走到桥上,漫不经心地四下看着,可能在他们看来,这个桥只不过是巡夜查看的必经之路而已,是不会有人在这里做文章的。因为站在桥头一眼望去,整个桥面一览无遗,没有任何可以藏身的地方。
可就在他们手电光晃过的刹那,我看到桥墩的外壁,紧贴水泥柱直直地立着一个人形的黑影,当时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豁然间意识到了减肥的重要性,一个稍胖一点儿的身躯是绝对无法在桥体外部的装饰性台阶上找到平衡的。直到多年后欣赏美国大片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蜘蛛侠的祖师爷诞生在中国并且和我是发小儿。两个值班人员毫无察觉,径自走过我偶像的身边,下桥向东而来,就在他俩拐弯时,我仿佛看到了黑影慢慢移动,知道是小军已转向了桥墩内侧,我的心也暂时平静了一点儿。
二人沿河向东走来,有一搭无一搭地拿手电向左边的小树林里晃着。从状态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听到任何风吹草动,只不过是每天夜间的例行检查而已。如果一路这样走下去,不刻意地往可能藏人的黑暗处巡查的话,我们都不会暴露的,等他们两人走过一圈儿回屋睡觉之后,湖岸边又将是我们的天下了!
我正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这时他们脚下绊到了鱼线。原来树林中的同伴在刚才慌猝后退时没有把鱼线放平,搭在了树枝上,离地有一尺多高,给巡逻的人横了一条绊马索。蹚到线后他们马上意识到有人偷鱼,两只手电筒不约而同地照向树林中,另一只手从腰中摘下了橡胶警棍,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威胁着树林里的人,气势汹汹,大有捉其归案、送交法办之势。但嚷归嚷,骂归骂,气焰虽很嚣张,脚下却纹丝不动,根本没有进入林中将对方揪出严惩的态势。其实我们心中都明白,他们俩是绝对不敢进树林的,搞不清对方有几个人,实力如何,手里拿什么家伙,贸然进入弄不好是要吃大亏的。
他们不进来,三哥自然也不会送上门,双方僵持了一会儿,他们俩看林子中没有任何动静,遂骂骂咧咧地扯断鱼线,拽出拉砣儿,扔到路边,暂作罢论。正在这时,鱼塘东北角假山处“哎哟”一声,戛然而止,随即湖中央一条大鱼“呼啦”一声跃出水面二尺来高,掉入水中,中心处掀起偌大水波向周围扩散开来,瞬间归于平静。
他们二人见此情况,放下手中的拉砣、鱼线,循声音径直向东北角跑去,路过我身边时有意无意地向我藏身之处瞟了一眼,这转头的一瞬,我从他们的神态中察觉到了一丝恐惧。我顿时了解了他们此时的心态:目前对手的人数已经至少两人了,还不知其他地方隐藏着多少,而且敌暗我明,不知底细,这时如果把人逼急了,露了面,那就形成了鱼死网破之势,好汉难敌四手,饿虎不敌群狼,更何况狗急了还跳墙呢,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们跑到假山旁,虽然明知洞中有人,却并没有贸然深入,只是拿手电乱晃,扯开嗓门儿大骂,扔了几块砖头之后径直回屋,关灯睡觉了。我乐了,敲山震虎,放虎归山呀!老油条了!这才叫聪明,一个月千把块钱玩儿什么命呀?正想着,静夜中传来几声燕雀儿的叫声,这是我们事先约好的集合暗号——鸟儿一般在夜间是不叫的,只有燕雀儿在被惊扰后会发出一种叫声来招呼同伴。我们管这一声叫“拉咀”,特点鲜明但很难学,只有我们这些经常逮鸟儿、养鸟儿的人才会学,以这个叫声做暗号,神不知鬼不觉。
黑夜中我们三个人从各自的隐蔽处幽灵一样汇聚到湖岸东北角的假山旁,只见从水中慢慢爬上来一个黑影,仿佛一只手拖拽着什么东西,另一只手向我们急促地挥舞着,看意思是要我们过去帮忙。来到近前才看清,正是我们为之担心的老六,只见他浑身精湿,连头发都在滴水,外衣半穿半脱,左手退入袖口里,一根鱼线在手腕儿上缠了几圈之后从衣袖包裹的手中延伸至水里绷得笔直——“有鱼!”
原来在巡逻人对树林深处的三哥大喊时,老六这边上鱼了。虽然在不远处有同伴已被发现,情况危急,但感觉到手中的鱼线轻轻抖动,仍是不忍放弃,原想一拉之下,鱼钩刺进鱼嘴中,钩上的倒刺会挂住皮肉鱼不至脱落,等危险过后再收线拿鱼。哪想到这条鱼太大了,用力一拉,细细的丝线像刀子一样把右手割了一条寸来长的口子,忍不住脱口一声“哎哟”,而这时鱼吃痛后在水中急蹿,跃出水面彻彻底底地暴露了目标。危急中他只想到巡查员来到之后必然进入山洞搜人,而自己这时已没有办法从独立的人造景观里脱身,再加上不愿丢掉这条今晚唯一的成果,故此毅然决然地用衣袖包住手臂,把鱼线缠在腕上,手扒山石,将自己没入水中。
我们三人赶紧上前帮忙,三哥过去一把扶住了老六,小军拿出手绢为他擦头上的水,我也赶忙脱下外衣包住手准备从他手中接过鱼线让他休息休息。和老六一错身的时候,听见他低声地说了一句:“操!我他妈和水真有缘,这回差点儿把自己淹死!”听到这话,让我顿时想起了我们进山逮鸟时老六被团长拽住双腿,头没入水中的窘相。我正想乐不敢乐,不乐又忍不住的当口儿,我的双手已经接过了鱼线,鱼线这一入手,我立马没有了乐的心思,这条鱼可不小,因为我感觉到了手里的分量。鱼在水中劲儿大得出奇,吞钩后带着鱼线快速地在湖中横向游动,不时地打挺儿和人夺线,拽得我整条胳膊都跟着抖动,没一会儿就坚持不住了。几个人轮流持线,遛了大概半个小时,鱼终于没劲儿了。
我们慢慢收线把鱼拉向岸边,离岸还有几米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这个家伙,大概半米多长,翻转着身子正向岸边靠近。鱼到岸边临出水前是最容易逃脱的,垂死挣扎的力道极大,加上鱼线收短,随势就劲儿的余地不大,很容易崩折。幸好我们准备了抄网,抄鱼这一下也有讲究,要把网口对准鱼头,拿网去迎。如果从旁边或后边去抄那就太外行了,鱼碰到网边受惊急蹿,正好蹿出网外,平时为此跑鱼也不在少数,这次更是不敢掉以轻心,迟迟不敢下手,直等到一个有绝对把握的时机,一网下去,迎头罩住。抄起看时,一条草鱼身子直立网中,尾巴仍露在网外,真是个大家伙!
我们匆匆忙忙收了拉砣儿、抄网,回到家里时天已经蒙蒙亮了,把鱼上秤一称,十三斤。昨天这一宿要是没有它就算全军覆没,有了它可以称得上是大获全胜了。可这阵儿哥儿几个也没心思数英雄,论成败,总结得失,各自回家洗澡、换衣、包伤、睡觉。
我睁开眼睛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楼下的三哥来电话,说鱼做熟了,让我下楼喝酒。我们四个人再次坐到一起,脸上已没有了凌晨时的疲惫,经过半天的休息皮肤都恢复了血色,精神劲儿也来了,酒杯一端又恢复了往日的海阔天空,云山雾罩,这时我们才有心思回想昨夜的惊心动魄,历数这一宿发生的事,几个人聊得慷慨激昂,热闹非凡,这其中有期待、有兴奋、有惊险、有害怕,就是没有一丝后悔,仿佛又找到了一个打发时间的好方法。但说来奇怪,从那以后,居然谁也没提过再去后湖偷鱼的事,这次历险只保留在平时酒后的闲谈中,也成了我钓鱼史上唯一的一次特殊经历。
想起那段生活,那真可以称得上无忧无虑、轻松快乐,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压力。远离现实生活,无视物质刺激,有的只是心情和意境,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让自己开心高兴,这好日子让我不得不再次感谢我热爱的相声事业。
那时的相声几乎淡出了老百姓的视线,演出没人邀,走穴没人用,慰问没人听,晚会没人看,上班没人管,排练没人理,单位没人情,领导没人味儿。
整个社会词典里好像撕掉了相声这一页,仿佛这种艺术已经过时,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语言乏味,还不露大腿,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这对我这个忠实的从业者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从失落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深感这个行业已无翻身之日。既然已处坐以待毙之势,不如跳出三界外,眼不见心不烦了。所以那段时间我结交了一帮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专攻吃喝玩儿乐。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四章 鹰翔
只想当个把式伙计
老北京“玩儿”文化和清八旗有着很深的渊源。以前,那些王爷、贝勒、八旗子弟,世袭吃着朝廷丰厚的俸禄,整天无所事事,只钻这一门儿。提笼架鸟斗蛐蛐儿,熬鹰放狗打秋围,玩乐之事,蔚然成风。在这方面下的功夫真是太大了,不厌其烦,越讲究越不嫌讲究,把式、伙计一大群。再加上底层百姓的追风儿,年深日久,这其中就融入了很多劳动者的智慧和心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北京“玩儿”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的那些讲究也渐渐地被人们淘汰、忘记或失传。现在的人们,或不玩儿,或不会玩儿,或瞎玩儿,还有的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东西还能玩儿。岂不知这些玩意儿在一百多年前,就像现今的iPad一样,流行于京城的各个阶层,而这其中蕴涵的文化,绝不是电子产品可以比拟的。
其实“玩儿”只要自己高兴,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没有好坏,也无可厚非。可是位于天子脚下的老北京人,骨子里爱面子,永远架子不倒,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爷”的范儿。他玩儿的东西也要人前显贵,傲里夺尊。这就逐渐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穷讲究”,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和现今那些爱玩儿的年轻人相比,我算是比较幸运的。认识了不少大玩儿家,身边还有很多把式朋友,家传干这一行。从他们嘴里能听到不少老年间那些玩儿主的奇闻逸事,规矩讲究,有时还能尝试一把新鲜玩意儿。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去串门。刚一进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我说:“谦儿,你看,张家口来一朋友,给我送这么一个玩意儿来。”这个朋友可以算是我的发小吧,比我大上几岁,祖辈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称世家,到他这代仍然没离开这一行,花鸟鱼虫无一不懂,尤以飞禽鸟类见长,精研此道,按家中大排行,人称“老七”,在圈内知名度很高。我和他的交往,可谓半师半友。宠物文玩方面,多得利于他的指点,受益匪浅。平时家中常有朋友来往,拿来体型各异、毛色出众的新鲜玩意儿,不足为奇。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床上放着一个白布卷儿,里边仿佛是画轴之类的东西。走到近前一看,布卷一头大一头小,小头之中露出一撮茶黃色羽毛,往上一看,平头、钩嘴、姜眼、凸眉,赫然一只黃鹰。“嚯!这东西现在可少见。”我这一捧,七哥也很高兴,“怎么样?多喜兴!二斤三两。”
您别误会,说分量可不是要吃肉。玩儿鹰,首先要看鹰的重量,体重超过二斤的鹰,视为可塑之材。所谓身大力不亏,在与兔子搏斗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重量低于二斤的,称为鸡鹰,只能抓些体重较轻的山鸡野雉,没有训练的必要。二斤三两,已算是黄鹰里的大高个了。
七哥顺手拿起鹰,解开裹在鹰身上的白布,边解边说:“看见了吗?这是行家。这白布是为远道途中不伤羽毛,关键的手法是在里边儿,一根绳子就把鹰老老实实地捆回来了。你看——”说着,七哥一手攥鹰,另一只手把绳子扣解开,在鹰身子上绕了几圈,就拿到了我的眼前。可不是嘛!就一条二尺长的绳子,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七哥随后在鹰身上盘绕几圈,重新又把鹰捆上了,“这要上野外逮鹰,不会这手儿,还得带着笼子。受累不说,鹰往笼子里一放,把羽毛就全撞坏了。”他边捆边说,干得麻利,说得简单,可这绳子就绕这几圈,到最后我也没看会。直到结束,把鹰放回原处,再看这鹰除了眼睛滴溜乱转,全身一动不动,像一根棍儿一样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这玩意儿,一身茶黄色羽毛,姜黄腿,黑指甲又长又尖,锋利无比。一只钩喙,弯中带尖,扎挑切割,无所不能。一双巨大的翅膀收拢在身背后,一直延伸到尾部,张开后可达身长的两三倍。尤其它的两只黄眼,目露凶光,充满煞气,长时间地与它对视,使人不寒而栗。再想象一下其空中的速度和捕食时的状态,定类猛禽,名副其实。
喝茶聊天之间,我们说到了黃鹰的玩儿法,七哥详细地给我讲述了一些关于驯鹰的规矩和讲究,其中包括很多奇闻逸事,让我大开眼界。
在老年间,黃鹰是穷苦人饲养驯放的品种。由于体大凶猛,搏斗动作朴实无华,捕猎过程稳、准、狠,在冬季农闲之时,饲喂上一架二架,驯熟之后,到野外猎捕山鸡、兔子等物,既快又多,可以到市场换回钱来补贴家用,所以饲养黃鹰是平民百姓冬闲之时谋生的一个手段。
而皇家贵胄、王爷贝勒们,是不稀罕逮兔子换的那仨瓜俩枣儿的,他们是纯纯粹粹地寻开心,图的就是玩儿,为的就是高兴,所以他们饲养的猎鹰品种俗称“兔虎”,学名“游隼”。这种鹰个儿小,体轻,却是天空中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它的捕猎过程不以凶猛见长,而是以巧分高下,用智定输赢。
饲养这种游隼必须是一对儿,捕猎时公母共同出击,夫妻双双上阵。每到深秋乍寒,树叶尽落时节,那些王公大臣们,率领着兵将家丁,指挥着把式伙计,吆喝着鹰马走狗,陪同着皇亲国戚,簇拥着一朝天子,浩浩荡荡地开赴塞外围场。捕猎时前边是狗,中间是人,人骑着马,膀架着鹰,后跟着羊,羊驮着猴,在把式的带领下,围拢在狩猎者的周边。前方用细犬蹚起在草中蛰伏着的兔子,游隼发现目标之后,双双腾起,左右夹击,迫使猎物沿既定方向逃窜,不至遁入灌木林中走失。
这个过程中,公母两只游隼你上我下、此高彼低在猎物两侧翩翩飞舞,交错翻飞。低飞到猎物身旁时,或伸翅拍扇,或握拳猛击,一击即走,绝不恋战;高飞到上空时,重新锁定目标,迅速发起第二轮攻击。就这样你来我往轮番进攻,兔子在两只天敌的打击和胁迫下翻滚着身躯向前猛跑,直至心肺衰竭,肝胆俱裂,气绝而亡。
两只游隼不理会猎物,转身径直飞回到主人臂膀之上。这时一直跟随在四周的猎犬围拢上来看守着兔子,队伍中的羊儿冲出了人群,其羊必选身材高大、体型健美、双角粗壮者,羊角上横捆一根过木,木上蹲着猕猴。羊儿冲到猎物近前,由弥猴下来把猎物拿回交与主人手中。整个过程没有人的参与,却浸透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智慧。直到主人拿到猎物时,这才不慌不忙地取出佩刀,一刀直捅野兔喉中,将血滴入鹰嘴,再挖其心,奖励游隼。一套程序过后,才将猎物收入囊中,一轮捕猎告一段落。
这一段聊天听得我心神俱醉,如梦如痴,仿佛穿越到了清朝,一同跟随皇帝出围打猎去了一样。不过如果真有此事,我也绝不变身为王公大臣、龙子龙孙,我宁可身为一个把式伙计,天天陪伴在我喜爱的动物身旁。
架鹰的人得有范儿
我兴奋地问这问那,七哥讲得也很尽兴,说起了小时候跟隨父亲驯鹰捕兔的经历,越说越怀念,越想越上瘾,突然话锋一转,对我问道:“你最近忙吗?”
我顿觉莫名其妙,回答:“不忙,怎么?”。
“本来我想着把这鹰送给朋友,玩儿这东西太耗精力。这岁数了,没这精神头儿了。你这几天要没事儿,咱找上几个爱玩儿的朋友把这鹰驯出来。你们也看看到底这是怎么个手法儿,省得爱了一会子,让人一问连看都没看过。这机会也挺不容易,一来现在鹰不好找,二来我岁数越来越大,三来驯成以后也没地儿逮兔子去。估计呀,咱也就玩儿这一次了,太费劲!”
听他这么说,我当然求之不得,只是心里有些纳闷儿:“怎么会这么费劲呢?咱俩人还不行,还要叫几个?”
七哥一听乐了,“嘿!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再叫上三四个人,谁愿意来谁来,跟家里说好喽,这几天不回去啊!”
嚯!越说越邪乎,还回不去家?不过越这样我的好奇心越强,越这样我就越巴不得马上开始。我抄起电话即刻联系,不一会儿叫来了三个哥们儿,都是爱玩儿的人,谁不想长点儿知识,开开眼界呀?不到一小时,三个人就到齐了。七哥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小纸箱,打开一看,里边的东西我一样儿也不认识。一问才知道,这是七哥的父亲传下来的一套驯鹰用的家伙什儿,有鹰帽子、鹰瓢儿、花盆儿、脚绊儿、蛤蟆儿、五尺子——这些东西您还甭说见,连名字我都没听说过。从现在开始,七哥正式开始了他为期十多天的教师生涯。
驯鹰行话叫熬鹰,说白了就是不让鹰睡觉,但这其中门道可就太多了。从吃、喝、睡、站、飞,一直到体重的增减,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鹰的驯化不同于其他鸟类,行内有句老话,叫“紧七慢八,十天到家”。就是说熬鹰的过程,快的七天完成,慢的八天结束。如果十天还没训练成功,这架鹰就废了,永远熬不出来了。所以一切程序必须连贯,不间断,一气呵成。
首先是“开食”。鹰是猛禽,野性极大,被擒后对人怀有很深的敌意,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用手拿什么东西喂它,哪怕是它非常喜爱的食物,它也绝对不会张嘴去吃。这一步的训练目的,是要让它明白,人、手是对它没有危害的,不单没害,而且从今往后,它就只能跟人混,吃手食了,如果没人,它就得不到食物,这也是培养动物亲人的一个过程。
七哥从纸箱里拿出两根发旧的皮条,分别绕在了鹰的双腿上,然后将两根皮条归拢在一起,盘了一个扣儿,系在了一个铜制的、做工精美的转芯儿上,转芯儿的另一端连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粗线绳。七哥边干活儿,嘴里边不停地讲着:“鹰嘴主要是撕扯切割食物用的,别看它又尖又钩,在攻击方面基本等于废物,不必太在意。要特别留神的是鹰爪,鹰的捕猎厮杀全靠这爪子,三指在前,一指在后,前指下扣,后指向上,又尖又利,劲头儿奇大,极具伤害性。这其中又以后面的一指最为凶狠,抓住东西以后,指尖直接插进猎物肉中,绝不会松爪脱落,因此你们要特别注意。”
说着话,七哥往自己左侧的小臂上戴了一个厚厚的棉套袖,护住小臂,只留指尖在套袖之外。随后将右手伸到了鹰的两腿中间,五指并拢将鹰倒提在空中,左手过去解开了捆鹰的绳子。这黄鹰乍脱束缚,两翅狂扇,想尽快扭转头下脚上之势。顿时屋中风声大作,感觉气流扑面而来,把桌上的纸、本、抹布都刮到了地下。
可是不管它闹得动静有多大,声势有多猛,双腿始终在七哥手里攥着,空有利爪,无法施展。七哥不慌不忙,左手拢过鹰腿上的皮条,只给黄鹰留出了不到一尺的活动范围,右手放开了鹰腿。这鹰一得自由,便要逃跑。怎奈皮条缚住双腿不能远走,急切间双翅只能在空中进行无谓的拍打。七哥也不着急,任它折腾一番。等它锐气一过、体力耗尽之时,左臂持绳轻晃,把黄鹰身体甩到和左臂平行之处。这鹰体力殆尽无法挣脱,又正在头下脚上难受之时,看见左臂横空,自然急于寻找落点,借这一甩之势,展翅翻身,稳稳地落在七哥左臂之上。
鹰有别于小型鸟类之处还有一点,小鸟被擒之后,或笼养或绳拴,它欲求挣脱,必有一阵又飞又跳,乱撞乱闹。而鹰则不同,它自知体沉,起飞之时消耗很大,所以一旦站稳,便不跳不闹了,如遇惊吓,才双腿一蹬,展翅飞逃。如遇此时,七哥便照方抓药,甩臂轻摇,黄鹰无奈,只能重新落回七哥的胳膊上。
七哥架着鹰不紧不慢地跟我们讲:“这架鹰的人得有范儿,得有点儿精神气儿。腆胸叠肚,脖子梗着,脑袋扬着,七个不服,八个不愤,走到哪儿都得带着一股霸气,这再配上手里这鹰那才漂亮。别怂头日脑的,让人一看还没鹰精神呢,那谁玩儿谁呀?”哈哈!听到这儿,大伙儿都乐了。不过细想之下,这老年间玩儿鹰的规矩可真是太多了。不单鹰驯出来要合格,连对驯鹰人的姿态都有要求,真可以说是力求完美。
随即,七哥又给我们介绍了鹰脚下的这些家伙什儿。“拴在鹰腿上这俩皮条叫脚绊儿,别看旧,还非它不可。这是驴皮,这东西只能用驴皮。牛皮太硬,伤鹰爪,羊皮太软,容易漂(跑)。马皮发脆,容易折。唯独驴皮,柔软适中,韧劲儿还大。现在这东西不好找了——也难说,都做了阿胶了。拴脚绊儿这铜活,行话叫‘蛤蟆儿’,起的是转芯儿的作用。不管这鹰连续往哪一方向转,在它这儿把劲儿就泄了,不会让脚绊儿拧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