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血刃-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郁孤尼心中一喜,可是他的笑容马上就定格在脸上。
“但是,灵武军必须人人学会唐言!”陈应道:“本总管不可能给你们专门配备舌人,所有军令只会以唐言的行式进行发布!”
陈劲勇倒无所谓,如果不考虑写的问题,他就算不用学习,唐言也可以达标。阿史那思摩更加不用担心,只是郁孤尼却脸如土色。
张士贵道:“陈总管,队正、旅帅、校尉都在一起学习,这样会降军官们的威信,以后在部队指挥中,会出现问题!”
陈应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让校尉、旅帅和队正成为同学,确实是会出现没大没小的混乱关系。陈应倒是从善如流,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他并没有回避点点头道:“脱盲识字班采取两种形式,各折冲府组织两个识字班,为大班和两个小班。大班为旅率、副旅率每折冲招收三十六人。小班为队正、副队正每班七十二人。各折冲府折冲都尉负责大班的识字学习,左右果毅副尉负责小班的识字的学习。”
越骑校尉赵纯阳嘴都裂到了脖子根,陈应指着赵纯阳道:“赵纯阳你也别笑,所有团校尉以上将领,由本将军负责培训,谁要是在三个月内完不成学习任务,那就等着降职吧!”
许敬宗道:“将军,全军需要开设六个大班十二个小班,以每名先生教导一班,恐怕全灵州也找不到这么多先生!”
陈应道:“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啊,一级教授一级!”
罗士信和张怀威几乎异口同声的道:“末将教不了!”
要说各级将领的文化程度,恐怕要说刘统最高,张士贵和段志感次之,至于罗士信和张怀威垫底。罗士信识字,给他一道军令,他连诌带蒙,总算可以弄懂军令的意思。至于张怀威,那就更加扯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
就他们这样的水平,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陈应交代的任务。
陈应也知道,识文断字确实不是罗士信与张怀威所长,强逼着张怀威和罗士信他们训练大班学员学习兵法和文化知识,恐怕也是赶鸭子上架——迫不得已。
听到这话,陈应想了想道:“许参军去第一折 冲府帮助第一折冲脱盲学习,本总管去第六折冲府。”顿了一顿,陈应接着道:“这件事,大家要高度重视起来,都说百战出雄师,残酷的战争励选出一大批武勇善战、团结一心的精锐武卒出来。普通士卒,通常经过操训后再经历一两场战事,差不多都能成熟起来,可靠的骨干武官却殊为难得,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如今定远军拥有六个上折冲府三十六个团,九十旅,一百八十队。队正、副队正以上军官就多达三百六十余人,旅帅级别的军官也有一百八十余人。校尉级别以上将领也多达百人。如果算上灵武军,这个数字将扩大一倍有余。将来,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军官团体也越像滚雪球一样膨胀。
这么一个大的群体,以后会日益的庞大,要维持稳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大唐的军队来源成份不一,就以大唐核心嫡系部队,内部也有四个明显不同的派系。以李渊在太原时候秘密训练的中军部队一系,李建成的左统军大都督时,组建和收编的军队为一系,以李世民为首的右统军为基础的秦王系。还有李秀宁在关中拉起的七八万人马,不过这支军队在去年的浅水原大战中,消耗殆尽,事实上李秀宁此时的心腹嫡系部队已经不足两万人马,李建成则更惨,他的嫡系部曲已经堪堪过万。
陈应名义上是东宫李建成的门人,在李渊和李世民眼中,这都不放心的一类。所以将来对于来自朝廷的收买拉拢和分化,肯定也会接踵而来。
灵州军发挥出耀眼的战斗力不假,但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军队,其他军队所拥有种种弊端,灵州军一样存在。
举办脱盲识字学习班,也是陈应的一种大胆尝试。利用在一起学习的机会,加深各队正、旅帅和校尉的亲密联系,也更容易形成属于定远军的向心力。
自五月六日以后,定远军也好,灵武军也罢,已经变得不像一支军队了,而是一个大杂烩。如果定边军的识字学习,还有点学习的模样,可是灵武军的唐言学习,简直就是鸡同鸭讲。
陈应为了加快灵武军突厥士兵的唐言学习,刻意将定远军与灵武军平阳训练集中在一起,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助突厥人学习唐言。
一名被派到灵武军教授突厥人学习唐言的士兵指着横刀竭斯底里的朝那名灵武军士兵吼道:“横刀,这是横刀!”
“梗膏,梗搞!”灵武军士兵大声的喊道:“更高!”
“是横刀,不是更高,你他娘,都是一群棒槌!”那名快要被逼疯的定远军士兵,涂抹星子喷到了灵武军士兵的脸上。
灵武军士兵依旧茫然无知的呢喃道:“梗搞……”
“你他娘的,除了干女人,还会干啥,说话不会把舌头捋直喽!”
“干女人?”那个粗鲁得有些愣愣的灵武军士兵连连点头:“这个,懂,懂。”
“哈哈哈哈……”
人群爆出了一阵大笑。
陈应在突厥人中推广唐言,为了推广唐言,陈应甚至连基本的训练都放下了。对于陈应的做法,有些人非常不以为然,认为陈应这是在胡闹瞎搞。
也只有刘统知道陈应为的是什么。刘统暗暗叹道:“陈武功,真是用心良苦啊!”
刘统应该算定远军学问较高的人之一,别人看不穿的事情,刘统隐隐约约有所察觉,他总感觉陈应所图不小。
第十章 只要陈应首级
脱盲识字学习班,名义上只是扫除文盲,教导军官的读书认字。事实上呢,所学的知识,却包罗万象。
队正一级的军官主要学习操训、束伍、队列、阵令、法禁、弓射、弩射、短兵(刀法)、长兵(枪、戈、矛、矟、槊、钺等用法)、盾牌。这在一级军官所学习知识,主要是练兵层面。可是到了旅帅一级,就要承担微型战术层面的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则更加丰富,所以要学会行营、出征、旌旗、守哨等知识。再上升到校尉层面,需要承担战术级别的作战任务,主要集中在野战布阵、野战进防、城防、攻城、行营安扎等战术方面知识。
然而到了折冲府都尉一级将领那需要独挡一面,不仅需要基础层面的知识,更需要了解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还要懂得诸胡习俗,马经和战略战术的运用,在这种级别的将领,需要参修《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尉缭》、《将苑》等兵书战策。
通过高级、大班、小班这三级教育,也避免因为军官素质高低不同,产生不可理解的因素。事实上让一个队正去了解折冲都尉的真实想法,有些天赋极佳的人或许会做到,然而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通过三级分级培养,也可以让军官们更由易到难,更快速接受这种培训模式。
以扫盲识字学习班这种形式所形成的集体生活,不仅能促进军官团体的形成,有效防止军中形成小团伙势力,促进军官团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方便高级将领准备及时的掌握军中动向、统一思想认识。
在扫盲识字学习班学习过程中,刚刚开始确实是受到普遍的抵制,然而陈应将学习成绩与军官们的考核挂钩,这样以来,就不由得军官们不重视了。总之扫盲识字学习班的形势一片大好。
最让陈应无语的还是灵武军突厥人学习唐言的进度,让陈应欲哭无泪。仅仅全身的装备,比如铠甲、弓、弩、刀、匕首、水囊、盾牌等这十几个单词,学习了十天,仍有将近两成的突厥士兵学不会。
陈应看到这种情况,只好采取简直粗暴的方式。将灵武军束伍条令,全部改成唐言宣布,听不懂没有关系,按照违抗军纪处置,也不抽鞭子也不打军棍,这些突厥人皮糙肉厚,打扫了等于给他们挠痒痒,打得重了,留下伤患,又影响全军战力。于是,陈应就将惩罚措施全部改成关禁闭。一次警告、第二次关一天一夜,第三次关两天两夜,到第四次违反军令时,就关禁闭四天四夜。
这样以来,突厥人学习唐言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就在陈应忙着发展灵州垦荒、修缮沟渠、建造居民安置点的时候。陈应也从邸报上知道上很多大事,首先是王世充迫不及待的废掉了皇泰主杨侗,夺位自立为皇帝,建国为郑王,以儿子王玄应为太子,王玄恕为汉王,宗族十九人皆为王。王世充又封苏威为太师,段达为司徒、云定兴为太尉、张仅为司空、杨续为纳言、韦节为内史、王隆为左仆射、韦霁为右仆射。
同时,李建成果然带着魏征前往河东劝降徐世绩。
自从李密兵败王世充,南到淮水,西到汝州,北到魏郡南,都被李绩占据。不过由于这片广大的区域,经过瓦岗军多年盘剥,瓦岗军又与宇文化及打得头破血流,如今这些几乎形成鬼蜮,百姓大都逃亡,就连王世充都看不上眼。
徐世绩空守着这么一大块地方,属于麻杆打狼两头怕。正巧魏征前来说降,徐世绩趁机携一万余部曲,和黎阳仓投降大唐。李渊平白得到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九郡七十二县之地,李渊大喜封徐世绩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
李建成的运气确实不错,作为献计之人,也被李渊大赏财帛若干。就在这时,魏征向李建成建议,隋朝魏州总管元宝藏与王世充旧仇,如今王世充杀掉了杨侗,元宝藏断无王世充缓和的余地,若劝降元宝藏,肯定可以事半功倍。李建成还担心元宝藏会对魏征不利,不同意魏征出使魏州。然而魏征岂是贪生怕死的人,他与李建成再三劝说,李建成只得同意,以东宫洗马、河东抚慰使的身份,只身前往魏州(既大名)劝降元宝藏。
元宝藏其实也担心王世充攻打他,见魏征到来,几乎没有任何矜持,直接率领魏州官员投降唐朝。
李渊眼见李建成去了一趟河东,仗虽然没有打,却收获了十州八十县。这么大的功绩可不比李世民大败薛举吞并西秦五州功劳小。为了表示自己非常公平,李渊只要加封太子李建成监国。
太子虽然是国之储君,然而在没有获得监国封号时,他只是储君,没有具备摄政的权力。然而获得监国摄政,就等于名义上获得了常务副元首的实权。
陈应看着邸报,头大不已。
李建成在历史上,一直到死都没有获得监国摄政的权力,然而在这个时空,李建成已经非原来的那个李建成了。在原来的历史时空,秦王李世民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加封天策上将,天下兵马大元帅和尚书令、总领三省,那个时候李世民虽然没有获得监国封号,然而他事实上已经是常务副元首了,已经压过了李建成一头。
可是现在,李建成又在大义上占据了上风。关键是李建成的权力不是虚的,因为李建成在河东,不仅摄政晋州、汾州、魏州、幽州以及包括河南九州、山东五州等地,也就说李建成名义上控制的区域,已经超过了关中、巴蜀和河西,成为唐朝飞地的实权领导。
正所谓乐极生悲,李建成乐没乐陈应不知道,但是陈应却知道此时的李建成肯定像吞了一颗苍蝇一样恶心,因为就在李建成获得大唐监国、总领河南、河东、山东、辽东的时候,刘武周大军却势如破竹,四月刘武周袭破榆次(今山西榆次)五月,刘武周攻陷平遥。六月,占领介州(今山西介休)。左卫大将军姜宝谊率兵救援并州,被刘武周的将领黄子英击败于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境)。
在这个时候,李建成不得硬着头皮去给李元吉收拾烂摊子。
然而局势之差,却让李建成也措手不及。
李元吉这个坑货一看刘武周与突厥联军势大,欺骗他的司马刘德威说:“您带着年老体弱的人员守城,我带上身强力壮的将士出城作战。”乘着夜晚部队出城的时机,李元吉带上妻妾丢下军队逃回了长安,并州很快失陷。
就在李渊满腔怒火,正欲严令李建成夺回大唐龙兴之地时,突厥处罗可汗的使者叶护阿史那莫何再次抵达长安,向李渊提出:“大唐只需要一人首级,便可使突厥和刘武周大军退兵!”
李渊强压着心中的愤怒道:“谁?”
阿史那莫何道:“杀害突厥先汗的凶手,灵州总管陈应!”
李渊听到这话,开始沉吟起来。
第十一章 最惨的折磨
灵州总管府后院书房,陈应轻轻合上了邸报。心中做着激烈的天人交战。虽然千里之外的晋州之战与陈应本身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却与李建成有着直接关系。此时的李建成若不能快速收复并州太原,对于李建成的威望,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若是让李世民得势,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打击会有多猛不得而知,然而作为风头正盛的自己,肯定是首当其冲。
陈应无论是出于报恩或是自保的考虑,于情于理,他都不能无动于衷。陈应则是考虑如何将利益最大化,他再想有没有办法从中得到好处。
也不知道俟利弗设是怎么想到,如今入侵晋州的突厥军队已经超过十数万人马,这些突厥兵马全部都在阿史那俟利弗设的弟弟叶护可汗阿史那咄苾的率领下,在并州境内横冲直撞,肆意烧杀抢掠。
哪怕陈应不用脑袋想就是膝盖想,也知道此时突厥漠北肯定空虚,若是趁着突厥人主力南移,奇袭漠北,光靠突厥一老弱病残,肯定抵挡不住灵州军的袭击,到时候肯定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时陈应有近两万部曲,然而主了灵州防守,他可以抽出的部队,不过是灵武军九千余轻装骑兵、定远军一千八百余骑兵。其他九千余步兵需要防守灵州。如果说陈应要用这一万一千余骑兵占领整个漠北,那简直就是扯蛋,可是要是用这一万一千余骑兵去大漠抢劫一把,肯定可以满载而归。
想到这里,陈应感觉怦然心动。
“干了!”陈应一拳重重的砸在桌案上,大声喝道:“来人,点鼓聚将!”
随着浑厚的战鼓声在灵州城上空飘荡,让陈应最为意外的是,此时最先抵达的居然不是训练最为有素的原勋二府,现在的定远军第三折 冲府,而是灵武军的郁孤尼等六折冲府都尉、十二果毅副尉。
看到郁孤尼带领灵武军将士第一时间抵达灵州总管府节堂,陈应上前拍拍郁孤尼的肩膀道:“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谓如今灵武军能做到其疾如风,已经很不容易了!”
郁孤尼得到陈应的赞赏,感觉的好想哭,这可是陈应第一次对他表示满意。
听到陈应对郁孤尼不吝赞赏,许敬宗却不以为然的道:“不对,不对!”
陈应好奇的道:“什么不对?”
郁孤尼现在唐言大有进步,听出许敬宗对他不满,郁孤尼红着眼睛,如同一只猛兽,很想将许敬宗撕碎。然而许敬宗却仿佛没有看到郁孤尼已经到了暴走的边缘,也没有看到郁孤尼那吃人一般的凶光,许敬宗淡淡的道:“灵武军大都是突厥人!”|
“嗯,那又怎么样?”陈应不解的道:“这说明灵武军将士大概都是想立功吧。”
许敬宗笑道:“或许是有这个原因,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在逃避一种折磨,一种比在战场上敌人拼命还要痛苦十倍的折磨……”
罗士信正巧进来道:“什么折磨上战场还惨?”
“许敬宗道:“就是学唐言啊。”
陈应恍然大悟,这才明白,复杂而绕口的唐言,对于突厥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折磨。
许敬宗笑道:“难道总管没发现,唐言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学很难学的吗?别的不说,就是郁孤尼罗武露出来的神色,就像拿刀在割自己的脖子。”
罗士信听得有些目瞪口呆,或许是自幼稚接触的原因,或许他本人并不认为说话有什么难学的,只是识字对于罗士信来说,非常困难。哪怕他已经非常用心了,罗士信每天都会练一个时辰的大字,可是写出他自己的名字罗士信这三个字,仍旧惨不忍睹。
陈应脸上露出玩味的笑容。
张怀威看着陈应笑得有些诡异,不解的问道:“总管,有什么事这么高兴?”
“我是想到了一个场景,哈哈,哈哈……”陈应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许敬宗也感觉莫名奇妙,不由得问道:“什么场景?”
“我要让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全部咬着木塞子学唐言!”陈应大笑道:“搭答打大,汤唐躺烫……哈哈。哈哈,虽然学得很痛苦,痛苦得想锯自己的脖子,可是还是得头悬梁锥刺股地学那场景,一定壮观得紧!想到这个,我心里就爽得不行,许参军,记录命令,灵州所有人必须要学说唐言!”
许敬宗道:“恐怕那些人不会去学吧!”
陈应道:“他们会学的,不说唐言,在灵州地面,说一个字胡音,罚钱一文,只要他们有钱,可以继续说胡语!”
众人一听这话,目瞪口呆。
“这也行!”
“当然行了!”陈应淡淡的道:“罚钱不是目的,不可否认,罚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看着众将领陆续到齐,而且效率明显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学习唐言对突厥人为主的灵武军将士是一种比上战场还惨的折磨,但是所谓的脱盲识字对于这些握习惯了刀柄的军汉来说,握笔杆子那就要了他们的老命。
陈应明白了正是因为学习任务,将士也好,将领也罢,无人不想从这个泥潭中解脱包括出来,当陈应提出趁着突厥人南下,劫掠漠北的想法,众将领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全部表示无条件服从。
众将领虽然没有异议,然而许敬宗却提出了异议:“大军出灵州至漠北,若从索桥渡(黄河河套古渡口)过河北上,全军行军近两千里,如何保证大军补给?”
哪怕是全部骑兵,事实上也需要补给。首先战马需要草料补给营养,否则战马掉膘严重,就会把马跑废。光让马吃草肯定是不行的。
陈应想了想道:“我们可以以战养战,就食于敌!”
张士贵道:“若是如此,那么大军的动作必定会被突厥人侦知,失去突然性,若是突厥人将计就计,引我们深入,再大兵包围,断我军归路,就会让我军腹背受敌!”
陈应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他发现军事行动还真不能太天真,计划虽然不错,却不具备可执行性。
陈应道:“那我们如何才能减轻晋州的压力?”
刘统迟疑了一下道:“末将……末将建议总管,修改原定方略,先拔出怀远这颗钉子,再沿着黄河一路向北,收复丰州,我们可以利用黄河水运,紧急组织打造一批方艄(既一种平底船)沿黄河运输补给。我们可以一路北上,逼近丰州南麓炫耀兵威,而后继续黄河河谷向东转进,直取胜州侧后,若是形势与我方有利。则趁机收腹胜州,若是形势于我方不利,则退守丰州,只要拖得时间不是太久,我军便始终是安全的。只要我军能够开到丰州以南,哪怕只是做出样子,此刻突厥人便不可能无动于衷……”
第十二章 意想天开的发明
“我们一直沿着黄河河岸走,靠近黄河便有人烟,现在突厥精兵都调去攻并州了,部落里剩下地不是奴隶便是老弱妇孺,即便有兵也不堪一战。我军虽然总兵力并不占优,却是集结在一处,与整个突厥为敌还略显薄弱,但单独面对突厥留守的人员,我军都占据着压倒性优势,打起来赢是一定的。”
刘统看着陈应并没有嫌弃他多嘴,特别是陈应向他视以鼓励的眼神,刘统越说越流利:“若是情势有利,我们便一举拿下梁师都,这等于一刀斩下了突厥人的一只胳膊。目前根据我们的估计,绥州城中的守军不会过三千人,绥州城池低矮,防卫简陋,比起灵州城,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唯一可虑的是,若是突厥弃并州不顾,集中兵力,全力攻打灵州,到时候我们肯定难以支撑住,不过也不要紧,我们的兵力较强,朝廷也不会坐视不理,只要能够及时发兵支援,便不至于吃太大的亏!”
张怀威道:“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攻打绥州?”
陈应淡淡的笑道:“梁师都虽然不兵不过数万,装备也不精良,然而若是拒城死守,我军即使拿下绥州,损失也不会轻,所以多走些路,把梁师都的兵马从绥州城里引诱出来,若论野战,定远军还没有怕的人!”
陈应说这话,自然有这个底气。定远军枪骑兵利用实战,早已向天下人证明了他们是绝对当之无愧的铁军。
许敬宗又道:“可是现在打造方艄,先不说时间上能不能来得及,关键是咱们灵州也没有那么多阴干的木料啊!”
许敬宗出生在江南,对于造船的事情还真不陌生。刚刚砍下来的木头,根本不能用来造船,若是湿木料造船,只要船只下水,很容易被泡烂;就算是现在时节,将刚刚砍伐下来的木材放在阳光下暴晒,木料又容易变形,况且也不是三两个月功夫可以做到的。
通常造船的时候,都是先将树木砍下来,放进通风条件极好的仓库中,慢慢阴干。从木料砍伐,到完全阴干,至少需要三两年之久。
别说两三年,陈应连三个月都不想等,当然陈应也等不起。
陈应自然清楚这个问题,他其实也有办法解决木材阴干的问题。在后世有专门的烘干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木料烘干。
然而没有等陈应将这个话说出来,郁孤尼道:“我还以为是多大的事,这事其实好办!”
众人不约而同的望向郁孤尼,郁孤尼道:“我们可以用革囊!”
陈应对于这个所谓的革囊非常陌生,经过许敬宗解释,陈应这才明白,所谓的革囊,其实就是后世的羊皮筏子,只不过宋代以后将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名为“浑脱”,然而在这个时代,却不是完整的皮张,而是用若干硝制好的皮革,缝合起来,先用鱼胶密住针孔,然后再用石蜡和牛油进行防水处理。
“噗……”
众人听到郁孤尼一本正经的说出他的解决方法,顿时笑喷了。
张士贵笑道:“革囊虽然可以在黄河上航行,运载三五个人还行,岂可承担大军辎重运输的重任?”
事实上张士贵说得不错,一万余大军出行,特别是机动性极强的骑兵出战,仅仅两万余匹战马出动,每天就要耗费五百石粮食,加上一万余人每六升,仅仅粮食就需要近一千石。,哪怕是用百石船,一天耗费就需要十艘船,至于革囊,能运输也是杯水车薪。
就在众人狂笑的时候,陈应反而郑重的点点头道:“我看行!”
众人哑然,不可思议的望着陈应。
陈应自然不会告诉他们在后世黄河摆渡的羊皮筏子,大的就用六百余只羊制成,可以载重五十余吨,五十余换算成石这个单位,差不就是一千石上下。
本身就食于敌,以战养战。大军准备的物资并不需要太多,十天消耗的粮食就可以了,了不起携带一个月食用的粮食,那也不过是三十余只大型羊皮筏子的运输量。
后世的那种巨型羊皮筏子陈应也见得,一辆重型卡车拉上货,重达近百六七十吨,都可以晃晃悠悠用巨型羊皮筏子过河。
许敬宗也感觉陈应有点太异想天开了,然而陈应执意要这么做,他也听之任之。要想让许敬宗学魏征一样死谏,恐怕许敬宗绝对不会这么做。
陈应就是学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战术,把若干羊皮筏联在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羊皮筏子。
也有人肯定会说,这种移动不便的巨大羊皮筏子,如果敌人火攻。如果陈应用一万多骑兵还不能保护住自己的粮道,他可以上吊了。
人多力量大,陈应趁着此时不是农忙,灵州与灵州十八镇的大姑娘小媳妇,全部被集中了起来,硝制好的皮革缝合成圆桶形的皮囊,在实验完全密封后,吹入空气,然后封堵上气门。
陈应又调集林传福麾下的匠户工匠,抢班加点打造木筏,打造好的木筏长达十二丈,宽约六丈,用八百余只羊皮气囊并装在木筏上。经过试验,这样的羊皮筏子可以承载两千余石。
看到这个结果,众人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这也行?”
陈应的大脑明显和这个时代的人不同,谁家的革囊会装桅杆?
但是陈应却敢装,他将木筏的前中后,架起一个三角架子,固定住桅杆,形成一个高约四丈有余的桅杆,将帐篷布裹上去,就形成一面巨大的软帆,至少在风向对的时候,这种巨大的羊皮筏子就可以快速航行。
充足的人力,让陈应的计划可以顺利的实施。如同下饺子一般,短短三天时间,三十三艘巨大的羊皮筏子打造完毕。
陈应原计划部队可以节省马力和人力,乘坐羊皮筏子沿着黄河逆流而上,然而出乎陈应的预料,这些灵武军将士,宁愿在马背上颠簸,也不愿意乘坐羊皮筏子。
陈应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突厥人都是一群旱鸭子。不过陈应也没有强人所难,只是听之任之。
还有一些不怕昏船的定远军将士拉着蒙上眼睛的战马,走上巨大的羊皮筏子,他们乘坐着羊皮筏子上,望着在岸边缓缓行军的灵武军将士,怎么看怎么感觉这些灵武军士兵是一群脑子坏掉的傻瓜
第十三章 玩残突厥
陈应率领定远军第六折 冲府、灵武军六个折冲府,共计一万一千余名将士,在六百余名民夫的帮助下,运输着一个月的给养,沿着黄河河谷,缓缓顺流而下。
对于怀远城的突厥阿史德颉利发,陈应并没有迫不急待的进攻,其实陈应很讨厌攻城,而且他麾下如今全部都是骑兵,下马步战,用宝贵的骑兵去攻城,那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陈应故意没有掩饰行踪,目的就是引诱阿史德颉利发率部出城阻挡。然而,非常出乎陈应的预料,随着南下以来,只遇到小规模的突厥骑兵远远的监视,只要陈应派出灵武军骑兵驱赶,他们绝对不接战,调头就跑。
顺着河谷缓缓走了两个时辰,仅仅走了八十余里,抵达了怀远之南黄河与横羌渠的交叉口,这个速度简直让人泪奔。中午时分,陈应下令埋锅造饭。
当袅袅炊烟升起,锅里的米还没有被煮开的时候。身在中军的陈应接到了陈劲勇的汇报。
“什么?你说怀远城空了?”陈应接到这个消息,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陈应不可思议的问道:“这怎么可能?突厥人不是非常勇猛吗?咱们现在是要去抢他们的羊,难道他们男女老幼,不应该跟咱们拼命吗?”
陈劲勇(易思卡尔)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突厥人而难堪,而是非常认真的道:“越是勇猛,死的越快,突厥人也很聪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