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血刃-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万人马的横洋舟拿不下关中。
李世民笑道:“五十艘不够,那咱们就建一百艘,一百艘不够,那就修建两百艘……”
远在西域的陈应并不知道,因为他这个异世蝴蝶的出现,提前引发了军备竞赛。
李建成为了可以彻底消灭李世民,大力发展水师,准备趁着李世民羽翼未丰之前,把李世民消灭。
而是李世民也同样,为了可以回归的梦想。拼命建造,出奇意外的是,这兄弟俩制造的都是隋朝时期的大舰巅峰之作的横洋舟。
唯一的区别是,李建成倾力打造的是战船五牙战舰,而李世民则重点倾力打造横洋舟运输船。
李秀宁与陈应继续西进,不过李秀宁这时发现一件趣闻。
这些流民百姓虽然穿着新衣服,可是衣服上都有印刷的字样。这种染料与染布的染料一样,而且洗不掉色。
“吴记剪刀天下最好!”
“戴记货栈质优价廉。”
“牛记耕具坚固耐用。”
“刘记贷记薄利优惠。”
李秀宁愣了半天,看着一脸喜气洋洋的百姓。
“敢情这些魏国商贾,把广告居然打到流民头上了?”
李秀宁望着陈应笑道:“现在我明白了,我想这些新衣服或许不是官府免费发放的,而是那些商贾赞助的。。商人逐利,想不到他们会如此仁义?……就算是打广告,可是这些百姓又不识字,有什么用啊!”
陈应笑道:“流民不识字没有关系,总有识字的人啊。这些流民进入西域之后,他们就会被分到户籍,他们肯定会辛勤劳动,也会四处活动,人只要一走动,这广告的效果就可以显现出来了。外地来的客商还有那些士人就会解读这些广告,口口相传,这广告也就打出去了。”
事实上,李秀宁猜测的不错。这些衣服大部分都是商贾为了打广告无偿援助的。在这个时代,商贾的地位非常低,甚至不如自由民,他们再富在政治上却没有地位。
可是,陈应在组建大唐皇家商盟以后,给大唐皇家商盟树了一个标杆。这个时候,商贾们发现,他们其实也可以像大唐皇家商盟一样,强强联合、资源共享。
这些商贾也需要后台,可是门阀都是地域限制,哪怕是太原王氏,实力再强,他们也不可能跑到荥阳去跟郑氏争利,这属于挥过界了。
可是,陈应不一样。他虽然属于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却因为官居一品。不受地域限制,毕竟在西域也好,灵州也好,哪怕是河南府,陈应的名号,非常好使,就算在荥阳,郑氏也要卖给陈应面子,除非他们不想跟陈应合作。
马周在西域就成立了大唐安西商盟。作为商盟的政治后台,同时,陈应也给商贾们一个希望,他们的子弟可以进入陈应创建的大唐工业大学、或者安西都护府境内的各个书院求学,将来学成以后,将来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做官。
这一个优惠可以说是商贾们最心动的。
陈应现在是天下间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不以歧视眼光看待商贾的权贵。这些商贾慢慢的和陈应结成了一个利益联盟。
他们想从陈应那里得到利益,尤其是政治利益。陈应想从商贾那里得到资金、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毕竟,陈应的驰道网络,不是他一个人可以修建完成的。驰道修建工作,就是一个无底洞。现在陈应创作的利润,百分之七十都投入了驰道建设中。
就在创建商盟时,陈应给他们这些商贾画了一个大饼,这些商贾就产生了意样的心思。
他们支持陈应,哪怕是亏本也要支持陈应的政治举动。因为这些在商海中沉浮的大鳄们,都想效仿吕不韦。
很自然,经过马周从中调和,陈应与商盟达成共识。在惠及社会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可以封官,虽然都是一些从八品或从九品的小官。
商人们一下就疯了,可是他们再富,也想获得世人的尊重。机会出现了,他们岂不把握?
就这样,在安西吸引流民的举动中,大小商贾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就连陈应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事实上,他自己已经形成了一个政党。这个政党的核心骨干以天下工匠、将士、农民、商贾弱势群体为主体,以陈应为核心。
就像发展西域过程中,安西商盟向安西都护府捐献粮食三百五十万石,成衣十三万套,八十万贯钱财。
特别是武氏商号的杨蓉。杨蓉利用李建成的好感,将自己的购买下来的夏州、延州、庆州等三州已探明储量的钢铁、煤炭、食盐以及其他矿产资源进行竟拍转售。
在短短半年时间,就套现二百七十万贯。赚到这些钱粮,杨蓉全部投入了西域的开发中。
陈应在大唐商人眼中,居然成了财神。跟着陈应肯定可以发财。
下面的事情不用宣传了,商人是争相出力,一副你不让我出钱,我跟你急的架势。
商业的发展,大唐通利钱庄的钱票信誉也建立起来了。
此时,使用钱钞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连老百姓买菜都不愿意使用沉甸甸的铜钱了,大唐通利钱庄的钱钞,不是真金白银,也变成了真金白银。
第八十章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钱?
一路西行,陈应一行人的速度渐渐的加快了。
速度虽然快了,走马观花的看着,可是安西这个让李秀宁生活了两年的地方,渐渐的让李秀宁感觉有些不认识了。
在李秀宁的印象中,安西的大部分地方都残破不堪。千里、百年没有人烟。
可是仅仅三年多的功夫,驰道两旁再也看不到荒芜,大部分都是兴建的工坊,冒着黑烟的烟囱。西域作为东西交汇的地带,这里东西方文明发生碰撞最激烈的前沿阵地。在这里东西方的贸易,传载东西方之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最让李秀宁震撼的是,如今的西域,几乎任何村镇都有一座学校,唐言学校。
李秀宁望着陈应笑道:“没有想到,你居然做成了!”
李秀宁依稀的记得,陈应曾经说过:“就是将来有一天,我要让从几万里土地上几千万人全部咬着木塞子学唐言,搭答打大,汤唐躺烫……哈哈,哈哈,虽然学得很痛苦,痛苦得想锯自己的脖子,可是还是得头悬梁锥刺股地学——那场景,一定壮观得狠。想到这个,我心里就爽得不行!”
陈应更正道:“现在,这才是开始。将来,我要让太平洋,就是咱们大唐的东海以东,再到大西洋!”
陈应看出李秀宁满头雾水的样子,笑着拿出他马车里的那副世界地图,这样的地图总共有三份。一份在李建成手中,一份在李世民手中。一份则在陈应手中。
李秀宁好奇的道:“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看到他们学习得非常痛苦,可是却没有雇用舌人,而是专门认真的学习唐言?”
陈应笑道:“其实非常简单!”
“非常简单?”李秀宁更加狐疑的问道:“到底是什么办法?”
陈应非常清楚西域的民族特性,作为西域四大国家之一的龟兹为例,龟兹自汉朝起就已属中国,当时的龟兹土著本是从今甘肃一带迁徙过去的,也是黄种人,只是文化体系全然不同而已,自那以后历代附属国虽然一直都保有浓厚的西域色彩,但汉化的过程也在反复进行着,到了隋唐时期,虽然说吐罗火语系,不过他们都是汉人与塞种人的混血。单纯从外表上看,只有少许诧异。
而且西域的民众大多没什么“民族气节”的概念,匈奴人强盛时他们自称匈奴人,鲜卑人控制西域时,他们产自称鲜卑人。突厥人强大时,他们自称是突厥人。
现在大唐势强,诸族百姓对外便都自称唐人。
可是,他们这个唐人安西都护府是不会承认的。大唐承认的其实只有在册百姓,拥有租庸调制的百姓。陈应却制定了安西都护府的三种户籍制度。既黄、蓝、白。陈应规定,战奴、或者俘虏,一律拥有白籍,没有人身自由,没有政治地位、其次者则是蓝籍。蓝籍包括主动投降的百姓,以及投奔而来的流民。
既与关中一般无二的黄册、户籍。这样的百姓,可以从军、可以为官,没有任何限制。而且缴纳的税赋,与关中一般无二。
大唐实行均田制,实行办法就是丁男二十岁以上,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把口分田既八十亩,还给官府。官府依据授田纪录而向人民徵收租庸调。
不论贫富,一律缴纳定额的租庸调。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
以这个时代最普通的农民收入,一百亩田,大约可以收一百五十石粮食。(税率相当于百分之一点三左右)。
可是,西域土著们不一样。他们原本享受的都是牛腿税。既一头牛每年要缴纳一条的税。这个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很多安西百姓都非常嫉妒。
因为黄册服役二十天,以及两石的粮食或者等价的物品。而蓝籍则按照原来的税收标准的一半执行。
三种户籍不是死的,而是可以更改的。比如,白色户籍表现良好,可以转为蓝色户籍,蓝色户籍可以转为黄籍。
但是换户籍第一个硬性标准必须是会说唐言。
如果不想自己喂养的牛,一年被官府收去一条牛腿,那只能拼命学习唐言,在每年一度的考核中晋级,否则就会保不住牛腿。
这时,安西百姓发现学会唐言不仅仅可以免除一部分税收,还可以参军、立功受赏,这些安西百姓或战奴们,纷纷学习唐言。
事实上,陈应穿越前的那个时代,由于国家在各方面优待少民,所以许多人见有利可图就纷纷改民族换祖宗,一开始只是图个眼前利益而已,心中并无自己是少民的意识,但到了两三代人以后,久假成真,民族观念自然而然就形成。
与后世那种可笑的“化汉为胡”相反,这时的安西百姓,却纷纷主动地“化胡为汉”,为的就是少交税。
可以要成为黄籍百姓,不仅仅需要会说唐言,还需要穿汉服,行汉俗,这样才能可以正式加入大唐军队,依靠参军、立功、当官的路子。
当然这种化胡为汉,一开始也是假的,不过由于大部分人本身的长相就是黄皮肤黑头发,更有不少人本身就是胡汉混血,且安西地区的人会说汉语又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所以“抬籍”也来容易之极,无非是说唐言,将衣服样式变上一变而已。
虽然说蓝籍只相当于安西旧税率的一半,可是为了这一半税收。不远部落就从遥远的西方投奔安西,成为唐人。
一开始,这种改变只是浮现在表面,在正式场合他们才会说唐言,穿汉服、行汉俗,可是随着假装的时间不断深入,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养成了习惯。安西百姓拥掉了刀叉、扔掉了他们的胡族皮袍……
为了融合,陈应采取的政策其实非常霸道。
比如通婚,唐人百姓每纳一名胡族小妾,奖励一百亩田地的垦荒权限,当然,这个不可以强迫,只能自愿。
安西土著百姓对于土地没有观念,可是从内地迁徙过来的百姓,以及流民,他们都土地的感悟,不亚于游牧民族对战马的感情。
钱,没有人嫌多。
地,也没有农民嫌多。
最疯狂的是,一名名叫张牧之的破落户,他孤身一人来到安西,分到了五间宅院,以及一百亩地的田地。后来,熟悉到了这个规则之后,他一口气纳了一百六十余名小妾,什么丁零人、高车人、龟兹人都有,转眼之间,他成为了拥有将近两千亩地的地主。
这天上午,陈应一行人在驰道上迎面碰到一支安西军队,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只有四五百人的样子。
不过却全部是骑兵,一人两马,好像是在执行什么任务。
骑士慢慢的消失在视线中。李秀宁看着空中飞舞的旗号,隐约是大唐水磨镇的字样。李秀宁突然冲陈应道:“安西军真乃威武雄壮,精锐之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这支军队看旗号应该是水磨镇的自固军!”陈应摇摇头道:“在安西,这样的部队拥有不下一千支,只算二流军队,不算一等精锐!”
“什么,只是二流军队?”李秀宁质疑道:“你难道没有看到吗?他们行军如同行云流水,动作娴熟,除了战马嘶鸣,没有一个士卒发出声音,足可见他们训练严谨,而且他们身上散发里一股强烈的杀气就连驽马都顶不住,这样的军队只是二流军队?”
陈应笑了笑道“事实偏偏如此……”
唐军军队装备可以说不差,可是和安西军的地方乡勇,就差了不止一点。
这只军队的铠甲不像普通铠甲,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组装而成的,他们则根本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整个前胸是一整块的,而后背又是一整块。胳臂腿部的也不过是四片大块甲片。
李秀宁怀疑,一大整块的钢铁是怎么加工成弧形,刚好符合人体形状的……这绝对不是这个时代的加工技术。
其实,李秀宁猜测的不错,这确实不是这个时代的工艺。
在这个时代,除了重装步兵,普通士卒装备的都是札甲、皮甲,明光铠甲防御能力在历史上除了宋代传说中的步人甲以外,就数他最厉害。
可是明光铠甲生产效率太低。后来,安西发明了水力锻压机,这一下就改变了甲胄的制式。
可是他可以采取水力巨型冲压机,直接一压,铠甲就成形了,总共才三十九片甲片,就可以做出在二十步距离内能防一石弓的铠甲。
甲胄上面都经过仔细的抛光打磨,亮的如同镜子一般。起码不会比现在人们所用的明光铠甲差了。
李秀宁暗暗吃惊,安西军连二流军队讨贼性质的军队都如此装备,不可以不说是财大气粗。
李秀宁在猜测,陈应既大力拉拢落魄魄士族和流民,又如此低息向农民贷款,他的钱倒底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钱?
第八十一章 魏玄成的情商一直在线
长安城太极宫太极殿,殿内省的官员高声唱和道:“陛下驾到!”
李建成全副冠冕登上丹墀。
文武百官纷纷上朝。
由于大唐有门下省政事堂的存在,大唐国事可不像辫子戏里演的那样,上朝就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例行公事。
事实上,在大唐朝的朝会议题,首先会在门下事政事堂获得恣议,如果六大相国意见不统一,这样才会拿到朝堂上,让百官参与会议。这就如同天朝的“扩大会议”。
凡事有利皆有弊,任何东西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李建成的开元朝,政治开明。特别是因为敢“犯颜”直谏而成为大唐相国之一的房玄龄与魏征这两个榜样。
大唐的官员胆子也壮了不少。
其实,无非是楚王好细腰,上有所好,下必从之,这是官场的生存金科玉律。
李建成以全国之力,倾力打造五牙战舰这个国策,也遇到了议论。
此时,治书侍宋务本躬身道:“自武德元年始,我大唐以关中、河东为根基,励精图治,几经坎坷,方才一统九州。战乱虽然大体终结,只剩塞外突厥之祸,后经陛下三年精励图治,终将百年边患根治。现如今天下苍生急需休养生息,大唐社稷需要安宁,大唐百姓也渴望太平……”
说到这里,宋务本直视李建成的目光道:“陛下,咱们还需要打仗吗?”
事实上,眼下李建成确实是没有攻打高句丽的打算,他名义上是要为攻打高句丽做准备,事实上,真正原因是为了攻打扶桑大唐,消灭李世民这个心腹之患。
可是,这事情没有办法拿到朝堂上来说,否则那就是真不要脸了。
李建成望着魏征,又看了看王珪。
王珪叹了口气道:“宋侍御史有所不知,此事早已在政事堂获得诸位相国通过,无须再议!”
宋务本丝毫没有给王珪这个相国面子,硬着脖子道:“堂堂国事,为何不能光明正大?”
这个时候,杨恭仁冷声喝道:“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
自大业九年杨玄感造反开始,天下大乱,如今开元二年统一天下,天下已经动乱了二十多年。不光是文武百官对于大唐是不是要攻打高句丽顾虑重重,事实上商贾、百姓、同样也顾虑重重。
只不过,杨恭仁的话并没有说服宋务本。
宋务本望着李建成,转而又望着房玄龄道:“房相国,下官记得,房相曾言,与国无益之战,都是无义之争。”
这是他曾经顶撞李建成的话。
宋务本接着道:“请陛下解释,攻打高句丽与国何益?”
人群中沉默的中书舍人岑文本出列道:“敢问宋侍御史?”
宋务本道:“岑舍人但讲无妨!”
岑文本道:“武德二年,燕郡王奉表归国,时高句丽国主高建武,与同年九年,遣使上表称臣,并在武德二年、武德四年朝贡。时值唐夏之战期间,高句丽使节归途中,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千名妇女。高句丽使团途中一路上大肆强、奸,走到河北易水时,燕郡王发现后,要高句丽留下这仅剩的一千三百名妇女。高句丽使团矢口否认,将一千三百余名妇女全部活埋……如此行径,有无人臣之礼?该打还是不该打?”
宋务本哑口无言。
高句丽该打或该打,其实大家心理都有数。
宋务本也是想刷刷存在感。
高句丽是封建集权国家,一直侵吞扶余、新罗、百济,时刻威胁大唐安东。一旦让高句丽毫无顾忌,侵吞汉四郡,恐怕大唐不得不在安东陈兵十数万人马应对高句丽的威胁。
其实宋务本并非是因为是古代人,因为有历史局限性。他不是不懂,而是因为作为所谓的“卫道士”高度的精英们,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而是因为他们在嫉妒房玄龄和魏征,无论魏征和房玄龄,他们都依靠一个模式上位的,那就是顶着李建成的脸,把李建成喷得满脸唾沫。
不过,由于岑文本的话,喷得宋务本这个治书侍御史哑口无言。
虽然大唐不会以言论定罪,可是宋务本的谏言让兼管着吏部的魏征提了一个警醒。
这样的人,不适合站在治书侍御史的位置上。
治书侍御史可能大家以为是一个小官。可是,在高宗李治登基之后,他就把治书侍御史这个官职,更名为御史中丞,作为御史台的二把手,位高权重。
这相当于后世中纪委副书记的职位。
魏征递交了上任之后第一份弹劾奏折,罢免宋务本官职,发配其去蓝田县当县令去了。
长安城,魏征的府邸中。就在书房内与房玄龄议事。
“东征高句丽,混一华夏,虽是你我之志向。”房玄龄苦笑道:“但如今却非其时。”
魏征点头道:“上上之策,还是静以待变,以窥高句丽有隙。如今高句丽无隙,若是强行出击,到最后也不过是虚耗国力而已。最不堪的情况,是如刘备夷陵之败,较好的局面,只怕也会如武侯北伐,劳苦而无功!”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李世民确实是东征高句丽,正如魏征所说一般,功苦无功。
房玄龄道:“东突厥新降,数十万突厥人刚刚归附,毫无忠心可言,东突厥人对我们大唐却都还有疑虑,高句丽又有抵抗之心,连年战争,内耗甚巨,关中世族又扯我们的后腿,,此时实在不是东征之良机!可是看陛下的意思……”
魏征沉吟道:“我们必须和陛下保持一致。我料到时候一定会有人加以反对,我们如果也都加入反对的阵营,会使陛下产生众叛亲离之感,那时候只怕要激发他的逆反之心。万一军事最后必行,他不信任我们了,没有人帮他筹谋细节,反而要坏事。不过赞成之时,我们却还要加以委婉的劝谏!”
房玄龄听到这话,笑道:“谁要再说魏玄成情商低,我跟谁急!”
第八十二章 天降横财
回到阔别,已久的安西都护府的时候,陈应与李秀宁打量着这座总府管。
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仿佛就在昨日。
陈应并没有立即接近安西都护府的军务、政务,而是躲进浴室之中,美美的泡着热水澡。就在这时,脚步声响起。
陈应以为是李秀宁,就没有回头。
可是,雾气中那一双手,抚摸在陈应的肩上,显得一片冰凉。
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手掌心非常粗糙,就像农夫常年把握锄头的手一样,满是茧子。
陈应回头,却见到李道贞一脸幽怨。
陈应伸手揽住李道贞的肩膀。
李道贞却不有像往常一样热情的回应。
陈应诧异的望着李道贞道:“你怎么了?不开心吗?”
李道贞摇摇头道:“陈郎……我……”
看着陈应的手不老实,作为过来人,李道贞何尝不知道陈应想做什么。只是,她咬咬牙道:“陈郎……能不能……让奴发还回家?”
他实在弄不明白李道贞为何要让自己发还回家,这句话换作后世的意思,就是咱们离婚吧。
只是李道贞并不是妻,所以她并没有资格获得合离,只能以发还的方式,解除与陈应的关系。
陈应抓住李道贞的手道:“我们一家人好好的,为什么?”
“陈郎,放我还家吧?”李道贞美眸微红间冷冷出声。她从一开始因为拒绝与陈应成亲,对陈应非常敌视,可是慢慢的,她喜欢上了陈应,但是,有一件事,是她始终过不去的坎。那就是,她的儿子。
虽然,陈应恩许李道贞将她的儿子李嗣业姓李,可是,因为她与陈应不是合法夫妻,在这个聘为妻,奔为妾的年代。她的儿子也只能是庶子。如今,陈谦已经是梁国公了,可是,已经八岁的李嗣业还是白身。
这让李道贞心中非常不平衡,她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腹中的孩子再多考虑一分。毕竟,李嗣业身上的结局在她这个未出世的孩子身上也会重演。
陈应愣神间眼底一寒,这要是换成其他人,早就变成死人了,他的就是他的,但是转瞬间陈应压制下暴怒的自己,温声道:“道贞?”
尽管,李道贞舍不得陈应,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活着却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考虑。
若是李道贞依旧为妾,她再出生的孩子,依旧是庶子,陈应的一切,全部没有资格继承。
可是,李道贞一旦与陈应发还之后。她就是自由之身,她的这个白城县主,享受的是正二品待遇,与开国县公同级。
将来,这个爵位就会变成白城县公。属于她的儿子继承。
李道贞思来想去,决定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李道贞平复片刻后说道:“你想让李嗣业以后站着吃饭,还是让我站着吃饭?”
妻永远只能有一个,“妻”字又念“齐”,意为在家中与丈夫地位平齐,当丈夫与妻子用餐时,妾不仅必须在场,而且还要站着望着夫妻用餐。
李道贞这一问,倒是问的有趣。
陈应摇摇头道:“别人家,我管不着,在咱们陈家,都是坐着吃饭,都不用站着,不光是你,许二娘,包括深田花音,她们也会坐着吃饭!”
李道贞摇摇头。
陈应不上分说,把李道贞也拉进浴池里。
就在陈应准备更进一步的时候,李道贞制止了陈应的举动:“陈郎,奴不方便!”
陈应有些疑惑。他不像别人妻妾如云,到如今,府中就李秀宁、李道贞、许二娘以及深田花音,妻妾四人。
每一个女人的月事,陈应非常清楚。李道贞的月事应该是月中,绝非现在。
陈应试着问道:“你又有了?”
陈应还非常怀疑,当初与李道贞一枪命中,可是这几年李道贞肚子却非常平静,当然,他与李道贞聚少离多是一方面原因,可是李道贞总会在排卵期刻意避开陈应,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李道贞迟疑了一下,这才缓缓点点头。
陈应压抑着温怒道:“那你还家?”
李道贞推开陈应道:“难道……让他还要像李嗣业一样?”
陈应反问道:“大郎怎么了?”
好一会儿,陈应这才明白李道贞所担忧的问题。
陈应道:“大丈夫但凭三尺青锋,要功名,自己去取,谦儿也是一样,凉国公的爵位只有一个,而且,我会上陛下上书,但凡大唐功爵,隔代递减。亲王下一代减为郡王,而国公则减为县公……将来太遥远,儿孙自有儿孙福。”
李道贞听到这话,不解的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陈应叹了口气道:“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会把大唐压跨的。”
对于安西都护府十九州的官员们来说,陈应这个神龙见首不现尾的大都护,有些恐怖。关于陈应的传闻非常多。出身西魏八大柱国之王的侯莫陈氏,这是天潢贵胄的门第与血胤。
以白身从军,斩将夺旗,克敌制胜,升为从三品冠军大将军,迎娶平阳公主,从而声名鹊起。
最让陈应名扬安西的,还是他在凉州一战,以弱克强,大败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麾下二十万大军,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陈应的形象很多,比如他杀人如麻。
比如他就像财神爷,随便伸手一指,那里就是废土变成黄金。
安西官员们仿佛有点难以相信把上述经历,归纳到同一个人的身上。按理说,陈应应该是一个风流儒雅的俏公子,否则难以赢得公主的芳心。
可是他干出的那些事,又像是一个铁血铁腕的猛张飞,这太矛盾了!
真正见到陈应本人时,官员们心中的疑惑与矛盾之感更加强烈。就这样一个年方弱冠文致彬彬的美郎君,说他能够迷死女人不偿命或许能有几人相信,但说他能够弹指间毁灭千军万马,如同杀鸡宰羊一般的干脆利落……实难想象!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陈应相信,无论是治军还是治民,秉承这一原则都不会错。因为无论在哪里,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虽然盛行“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奶就是娘”这一类屈服于利益之下的腹黑准则,这样做也确实能够获得一时的胜机。
但亘古以来早已证明,坚守“公道人心”才是始终不变的真正王道!
一天的茶话座谈下来,安西十九州的官员们心中紧绷的那根弦终于慢慢的放松了。
因为他们发现,陈应并不像他的绰号“陈人屠”那样的恐怖和暴戾。
相反的,他风度翩翩儒雅健谈,待人接物一团和气非常的谦逊,身上也没有那种世家子弟和皇族外戚特有的高高在上和不可一世,活脱脱的就像是一个闲雅知礼的临家读书郎。
陈人屠这位新上任的安西大都护、,又一次让官员们感到了惊奇。他的形象变得亲和了许多,也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已时左右,安西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