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田园大唐-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珣刚才还担心,现在又觉得没事儿了,把人先抓来,就不必怕他们捣乱。

正此刻,一个护卫匆匆地找了过来“小候爷,那些个人小的过去找的时候,竟然没有看到人,听人说,他们一起离开,在渭水那边乘船往西去了,至于现在到了哪里,小的也不清楚。”

“什么?往西去了?跑了?那他们一定是和前两天到这边被小红的家禽差点弄死的人有关系,现在他们知道了消息,以为事情败露,才跑的,追,给本候爷追,派快马过去,再给州中送一封信,让我爹全州搜查。”

李珣一听来人的话,知道不用再查什么底细了,那些人就是一伙的,想到若是自己没找张家庄子合伙的后果,又吓又气,大声喊着让人去追。

中年人则是放心下来,劝道:“小候爷不必动气,他们跑了,那船坞的地方和工坊以及学堂,还有他们先前拿出来的钱及后来骗的钱就全是小候爷与张家庄子的了。”

“对啊,跑吧,还省了些力气,让人去抓,我不生气,一点也不生气,总归是我赚了,小宝还和我说那船坞的事情呢,正好现在就找人投钱,好好建一个船坞,不然可惜了那么好的地方了,我找小宝商量一下。”

李珣心中还是有气,却没有刚才那么大了,想起来自己这次的收获,又笑了,只要以后经常和张家的人接触下,还用担心么?

说完这句话,李珣又带着兴奋的性情去往张家庄子去,他还有两个做样品的犁没拿回来呢,写信的事情交给师傅了。

……

张小宝和王鹃也没闲着,两个人收到了张父写回来的信,走的官路,由程县令发出来,直接发给三水县,三水县见到信就派人用六百里加急送到张家庄子,三封信,还有几样京城中的小物件,用了六天时间就到地方了。

王鹃和张小宝还为此感叹了一番,走官驿就是快,不然用人那么带着去传,估计一个月也回不来,算是以权谋私了。

张老太爷和张老太太的信是张小宝给念的,张王氏的信,张小宝根本就没碰到,给张小宝和王鹃的信上说了一些那边的事情,夸了张小宝几句,让他在家中听话,别惹出事儿来,让他也给回信。

张小宝就跟家人说,不让他们把这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说出去,只挑好的说说。

写好信,就让衙役给带回去,同时带回去的还有几副新的犁,赵主簿那里要送,周西虎也要送,这次还让他来做。

剩下的事情就只有一个,统筹挖河的事情,等挖完,春耕也就差不多了,河水涨上来,父亲那边就开始考试了,至于陈家那边封上的路开不开,张小宝根本就不在乎,有了水路谁还走陆路。

车不是那么结实,走一走就容易坏,尤其是骨碌,通常走马车的,都要带好修车的工具,还有一些给车轴上的油。

陈家张小宝也不放在心上,商人与官员间的关系,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找哪一个过来对付张家,那人第一个考虑的也是张家的身份。

“这些淤泥都要留着,扔到池塘中去,或者专门挖一个淤泥池子,毕爷爷不是要把那两千亩地给占了么?让他找个破地,再占一点,到时候淤泥送给给他。”

王鹃与张小宝站在小桥上,看着那些人劳作的场面,只见那清理出来的淤泥黑黑的,里面不时地还会翻出来一些红色的小虫子和蚂蝗,想到了一个主意。

张小宝在这点上有天分,马上就知道王鹃的打算了,“也好,把那些不能种田的地方放上淤泥就可以种了,应该专门挖一个淤泥的池子,上面一层水,每个一段时间就放一放,换上新水。

里面养这些个红色的虫子,用来喂鱼,就算有蚂蝗也没什么,可以做药,又可以排淤血,你试过没有?我就试过,把蚂蝗放到有淤血的地方,它会把吸盘钻进去吸淤血,听说有一些患有风湿病的人也用这个蚂蝗来调理。

其余的可以养泥鳅,我还是比较喜欢吃的,他们不爱吃,我们自己留着吃,只要在清水中多养两天,土腥味儿就少了许多,用和了鸡蛋清的面裹上一炸,沾着椒盐吃,不比鳝鱼差,还能当零食。”

“什么零食?”李珣从庄子那边找过来,听到张小宝说零食,吧嗒两下嘴问道,他就喜欢跟着张小宝和王鹃后面吃零食,两个人总是能根据节气弄点零嘴来吃,哪一样味道都不错。

“泥鳅,你吃吗?”张小宝问道。

“吃,只要你们能吃的,我就能吃,泥鳅算什么?虫子我都吃过呢,我可是野外生存过的,从那以后,我就不挑食了,给我做什么我都吃,再难吃能比得上那些虫子和野菜?”

李珣挺了挺胸说道,似乎是觉得非常的自豪。

张小宝和王鹃同时笑了起来,也不知道李珣有没有把那个写成一本书送上去,不过效果还是不错的,至少李珣在吃饭的时候节俭了不少,以前去水云间是要一桌子菜,随便吃两口就不吃了,现在是要两个爱吃的菜,全吃掉,不浪费了。

“有什么好笑的?这些淤泥挖出来,正好我有地方,给我吧。”李珣也知道淤泥的价值,在水底下沉淀了那么长的时间,有烂叶子,又死掉的鱼虾,用来种地不错。

张小宝根本就不与李珣客气“不给,我和鹃鹃说好了,给毕爷爷,要点荒地过来,把淤泥放进去,毕爷爷也能多点钱粮,给你也没有用,到时你有了封地跑了,这里的地就得让下人来管,你也用不上。”

“给老尚书也行,小宝,那些人跑了,我的人过去晚了一些,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咱们两家的,你可不能再瞎花钱了,赶快把船坞修好,造点小船运东西,春耕完了,这边的酒楼也快点修,一个木头的酒楼,夏天之前一定要修好,我还等着赚钱。”

李珣听到淤泥留给毕尚书了,也不跟着争,看着那水云间旁边还没有修完了一个个酒楼,反而着急起来。

张小宝也等着春耕结束呢,到时候就按照和王鹃商量好的,在张王两家的地方修建一些小的渠子,旁边盖小亭,再种上花草,里面养些小鱼,山上那里修路,到时这边就是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答应道:“放心,等他们挖完了河,就找其中会干那种活的人去做,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不知道我爹能不能到华原县当县令,三水县是不行了,好不容易华原县的县令点子不好给弄走了。”

“毕尚书不是已经说帮了么?只要有人保举,差不多就能过来,哎呀,到时两个挨着的县,岂不都成了你家的了,完喽,陈家这下麻烦大了。”

李珣想象着,张忠成了华原县的县令后,张家庄子在这边的情形,又想到了陈家,到时候还不得被不停地刁难?

张小宝马上否认“我这人是好人,我爹到时也是个好官,不会收任何贿赂,也不会贪墨钱财,更不会欺压百姓。”

李珣撇撇嘴“你爹收人家钱财,贪墨才是傻子呢,你家又不缺钱,好官与否就不知道了,反正我觉得陈家要完,那万一别人强送钱呢?”

“那就收下,但不能比我家的钱少,让人把送钱的人领到库房去看,只要愿意拿出来同等的钱,一律收下,我家其实没多少钱的,现在还欠着外债,真的。”

张小宝诚恳地对着李珣说道。

“恩,我相信你小宝,我家其实也是,没有多少权的,一直在为百姓做事情,怪可怜呢,就怕被别人欺负,来个当官的,就不知道怎么招待。”李珣也学会了。

第168章 消息传至不停歇

阔路两旁发新芽,燕子归来落谁家。春耕本应无闲人,闹市当中尽繁华。

三水县县城里,往年这个时候在市场买卖东西的人不多,百姓们忙着,或是更种,或着等着别人把犁拿来修理。

今年却是一改常态,来来往往的不少人,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主簿赵祥与县丞张明升忙了一些小事情,相携着到处走走,看看百姓的日子,看看繁华的景象,这一切有他们两个一些功劳。

两个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一直在本分做事,没有捣乱,更没有看到张家好就去那里找麻烦,所以三水县才能如此。

一个个与认识的人打招呼,两个人走着就来到了码头的地方,这里依旧是人山人海,读书的人少了,干活的人却还是那么多,有一些个外县的人,家中没有田地,又不会什么手艺活。

在知道了码头上缺人之后,仗着有些力气,就纷纷过来上工,码头确实缺人,不少家中有田地的人已经回去种地了,外来的人正好补充了人手,那些个种完地的人到时会安排新的事情做。

张家的活多,不怕找不到地方干活,卖凉皮的人早早就出来了,他们自己去张家庄子要的凉皮,张家庄子也只好给他们做出来一些,哪怕天还没热呢。

县丞与主簿,就那么走着,看着,感叹着两年来三水县的变化。

“旭阳兄,你说若是没有张家庄子,咱们这里会怎样?还有没有码头了,有没有那些个买卖?”

主簿赵祥庆幸地说着。

县丞张明升,微微摇了摇头:“没有,当初谁买这个破山?他们买的时候,多少人再说他们傻,现在知道谁傻了,可惜啊,程县令看不到了,他在那边还忙着呢,今年夏天卖冰又能赚一大笔,冬天可是弄出去不少的冰,以至于让这边还能行船。”

“是呀,张家庄子还在,程县令过来一次却不容易,贾山到了这边,就不知道安稳,折腾,把自己给折腾进去了,不知道下一任的县令是谁,会不会也想折腾一番吃亏才罢休。”

赵祥心中一直惦记着县令的位置,上一次别人家拿走了,这一次他觉得希望也不大,可他宁愿在这边做个主簿,也不想调到别的地方当县令,他已经喜欢上了三水县,没有什么太都操心的事情。

县中有点事情,无非哪家的鸡跑没了,谁家的孩子摔了要找医生,房子漏了,家中没有人能干活的,就到衙门来说,衙门现在的职能调整过,基本干的全是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连给院子做个栅栏,也会有人找过来。

百姓一点也不怕衙门了,当然,百姓也不是只想着让人干活而不付出,偶尔有家中杀猪的,就会拎些猪下水过来,按照张家给的方子做成几样吃的,再弄点酒,与这边守着的衙役吃喝聊天,县丞和主簿赶上了也一起吃。

治安方面则更不用操心,原来是混混的衙役一个个精着呢,七百的衙役,有六百在四处巡逻,就连秦家最远的地方现在也是半个时辰过去个衙役,想要闹点事儿的人,看见如此密集的巡逻也吓住了。

县丞张明升知道赵祥的心思,他其实也想让赵祥上去,他自己属于不如入流的品级,说他是衙门中的人他是,说他不是他就不是,他不可能直接升到县令,只等着赵祥升上去了,他好补赵祥的位置,那和现在就不同了。

见赵祥在那里说过了下一任县令的事情便不出声,开口道:“吉方兄,不用急,说不定下一任就是你呢,到是我也跟着吃香,以后的三水县会更好,咱们不用管太多事儿,张家说什么,跟着做什么就行了。”

“我也想,但希望渺茫啊,张家庄子其实也帮了不少忙,架不住这个位置太多的人惦记。”赵祥心中一点底儿也没有,今年的三水县比往年更好一些,等着那边的河扩完了,全部连通的时候,或许是六品的官降一级也愿意过来。

“那不如咱们到张家庄子问问,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没有?那里有个高人在呢,他们也愿意找个听话的人来坐这个位置,咱们这些现在衙门中的人,哪一个不听话?”

张明升说起张家庄子突然出主意,两个人过去问问,张家应该有办法,新来的县令能给弄走,再弄个原来的人当县令不会太费事吧。

赵祥也是心中一动,却是摇头道:“张家最近事情太多,张忠又去考科举,他家花了不少的钱,事情一件接一件,哪有工夫管我们?去了给人家添乱。”

“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难道就真的在等一个县令过来?我就盯上你那个位置了,不甘心。”

张明升丝毫不掩饰自己想要更进一步的想法。

赵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总不能辞了不干,把位置让张明升,那他母亲会打死他的,母亲也是书香门第出来之人,指望他做大官,把家里的门面撑起来。

就在两个人为了下一任县令忧愁的时候,几个衙役赶辆车匆匆跑了过来,见到两个人擦把汗说道:“张县丞、赵主簿,好消息,有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说来听听。”县丞目光放到那辆拉货的车上,问道。

“主簿大人的好消息,主簿大人见曲辕犁用起来似乎稍有不顺,故此,略做改进,把原来的犁臂缩短了一些,并且增加了弯曲的程度,在扶手之上刻花纹。

如此一来,与耕地时调转方向更为方便,人受冲力更小,手上哪怕有泥沙也不用担心磨着难受,百姓们一致认为这个改进让人在耕种之时获益非浅,无数人将为此而增收粮食。”

衙役也不知道怎么练的,说起话的时候,满脸的恭敬之色,好像真的如他说的那般。

张明升与赵翔同时傻在当地,站着一动不动,眼睛看向那车上拉的犁,恍若梦中一样。

张明升最先反应过来,对着赵祥说道:“如何?张家庄子果然没忘了咱们,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是一个政绩,快,马上回去写折子向上递,吉方兄,有了这个政绩,三水县的县令位置可就稳妥一些,快点升上去,别挡我的路。”

赵祥也不是那种不想做官的人,看着车上的新犁,不用猜也明白,张家不愿意上面再下来一个县令了,已经烦了,这是推自己呢,再不知道怎么办的话,找根绳子吊死得了。

呵呵笑起来,直接就向衙门跑去,跑出去几十步又转身跑回来,对着衙役说道:“把这个犁带回去,我得画下来才行,不然怎么说,送来这么多,是不是还有周西虎那里的?快去送,又是春耕。”

“县令大人说的是,有周公子那边的,小的这便安排人过去送,大人您请。”衙役同样高兴,连称呼都变了,把一个犁扛起来,跟着往回跑,其他的人把车上的犁向周西虎那里送去。

“千万别瞎喊,八字还没一撇呢。”赵祥愿意听这个称呼,却还要说一句。

“大人,小的可没瞎说,这次若不是大人当县令,估计张家要生气了,上一次也就算了,这次还来个人,估计张家直接就能给弄走,张家的本事您还不知道么?”

衙役清楚主簿就是这么一说,继续奉承起来。

回到衙门,赵翔把文房四宝拿出,手哆嗦着想要研墨,却是使不上力气。张明升只好接过来“吉方兄,莫急,坐下歇歇,我这边的墨好了你再写。”

赵祥深吸了几口气,再也没有平时那种稳重了,他也想着不急,可能不急么?马上就要升官了,哪个会不急?

张明升看着赵祥的样子,只好与之闲聊“吉方兄,只要你当了县令,县中账上马上就会有钱了,到时你可要小心,不该动的别动,张家那里可以给咱们东西和钱,但绝对不允许有贪墨的事情出现。”

“这是自然,衙门的钱是给百姓做事的,不是给我的,借我个胆子也不会动那钱,看看程县令就知道,只要好好做,到时张家给的钱绝对比贪的钱多。”

赵祥不用张明升说也知道该如何做事情,以前他也不曾贪钱,日子过的一般,现在日子好了,张家不时地送东西过来,再去贪百姓的钱,也太不象话了。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赵祥好多了,拿起笔手不再像刚才那样抖,照着新犁画出来个大概的样子,又把新犁拆开,每一个部件也画出来,心中怀着对张家的感激,若是不把功劳安在他的头上,张家自己也能用。

笔走龙蛇,一会儿的工夫,赵祥把新犁的事情写好,把改进的功劳放在了自己的身上,让他有些脸红,却还无法拒绝。

放下笔,把墨迹吹干,还没往信封中装呢,外面又跑进来一个衙役,喊道:“大人,好消息,这次大人一定能当县令了。”

第169章 张家究竟想干啥

“什么好消息?”张明升先问道,刚才那个消息还没有让两个人缓过劲来呢,这会儿又来个好消息,让两人觉得不好承受了。

“那个,毕构毕大人,亲写了一个折子,让走官驿给送到京中,说是三水县主簿与县丞,思县中运输或缺,通河、扩渠可使船行,过本州至京城往来便捷。

此举,于涝时排水有益,于旱时蓄水有易,于百姓安康有意,于赋税增收有利,乃大策,应予县令实职,必可安一方百姓,彰朝廷恩德。

大人,这条河是您让修的,不仅仅是把河给拓宽了,把淤泥清理了,还说动当地富户在两边设小歇亭台,供来往之人休息,并让百姓买卖于亭台两边以增家资,大人,您这才是为国为民的好官啊。

如此做为又未花朝廷一文钱,您这样的若是不坐上县令的位置,谁还有这个本事?大人,小的恭喜了。”

衙役按照那折子的内容说了一番,接着就开始道贺了。

“这……这尚书大人怎么突然帮着我等说好话了?挖河的功劳也算我的?”赵祥有点不敢相信听到的事情,刚刚好一点,现在又哆嗦了起来。

他明白,自己再有一个功劳,县令的位置就稳稳当当了,谁也抢不去,不然把他安排到什么地方?他还是个主簿呢,又如此熟悉三水县,县令非他莫属。

“吉方兄稳住,这下知道张家的厉害之处了吧,连推两手,直接就把吉方兄给推到位置上去了,没想到啊,他们那么忙,竟然还有精力管着咱们这边,可尚书大人怎么能帮咱们呢,他来这里就是游玩啊。”

张明升现在确定了,他就是主簿,让人家稳住,他自己说话的时候却带上了颤音。

过来的衙役给他解惑了,“张家的人说,挖河挖出来的淤泥,别人不准动,尚书大人已经写了折子,要告老还乡,准备在这边买点荒地,淤泥给老尚书留着了。”

“原来如此。”张明升和赵祥懂了,用那么多的淤泥还来的,那淤泥也不是他们的,归张家,看来是张家付出了一些代价。

“正好,两个折子一同递上去吧。”张明升脸上露出了笑容。

“报……好消息,有好消息。”刚刚说完这句话,外面又跑进来一个衙役,进门就对着赵祥说道:“县令大人,小的有好消息。”

“又来了?”赵祥站了起来,用手扶着椅子背儿,看着衙役,等他说。

“大人,大人与县丞感念县中百姓有许多在春耕后无事可做,故此,找尚家建了三个工坊,让百姓在闲暇之时有其他钱财可赚,并设三处工学堂,教化百姓生存之技,大人,快写折子吧。”

衙役挤了挤眼睛说道。

赵祥知道三个工坊和三个学堂,但那不是小候爷让人建的吗?怎么把功劳算在他身上了?

“小候爷难道同意了?”张明升直接问道。

“回主簿大人的话,那小候爷最近似乎与张家一同要建个船坞,可惜,船坞不在这边,不然的话,咱们这里,这里似乎河小了些,想来是因为这个。”

衙役把张明升的称呼也给改了,在那里解释起来。

“如此说来,又是张家用什么与小候爷换了?难道有那两手了,还不放心,要用第三手把这个事情稳下来,连带自己的升迁也稳一稳?”张明升对着赵祥说道。

赵祥点了下头,“哎……张家这回可真是煞费苦心啊,连着三手推出来,看看还有谁敢要这个位置?”

“报……大人,好消息,有好消息。”又一个衙役从外面跑了进来。

张明升与赵祥此时觉得麻木了,重新坐回到椅子上面,在那里等待,该来的总要来,张家这是要干什么?一个接一个的过来,难道还认为县令的位置不稳?

又进来的衙役似乎跑的太急了些,在那里使劲喘着,就是说不出话。

“先歇歇,不着急,安然兄,你说张家那位高人怎么个打算?”赵祥示意衙役喝水,对着张明升问道。

“不知道,那位高人了得了,做起事情从来都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上哪里猜去啊,咱们能猜出来,岂不是也成了高人?怪不得小候爷呆在那边就不回家,是想学点东西。”

张明升感慨地说道,他现在对张家庄子的那个高人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与赵祥说完,又对那喝完水的衙役道:“说吧,什么消息?”

“二位大人觉得三水县修好河,河中不稳,故此让人在半年内造船四十只,用于河上巡逻救急,并偶尔帮着运些积压货物,此等善义之举,当要立碑传诵,于小罗水码头处立一石碑。

二位大人,恭喜恭喜,往后所有在和中被救被帮之人都会记得二位大人的好,把二位大人代代传诵。”

衙役把这次的消息说了出来,成立船队的事情。

“第四手了,张家究竟想如何?按理说,有那两个本已够了,何必还推?”两个人这时又激动了起来,与先前的三个消息不同的是,这个事情做好了,两个人就能彰显于后。

“要不然咱们亲自过去问问,至少也得弄明白了才行,这么一次次的,总让人惦记。”张明升提议道。

“也好,问问也好,我也想不出来了,不晓得这是环环相扣当中的第几环?”赵祥一脸向往,他也想要去张家庄子拜高人为师了,哪怕能学到一点点,也比他现在厉害,这才叫手段啊,让人明明看着,就是猜不出其意。

“报……好消息,大人,有好消息。”又来了。

“不用恭喜了,有什么消息直接说,我们知道了,我们一个县令,一个主簿,跑不了的。”张明升不准备听什么道喜的话了,让衙役直接说。

衙役愣了一下,看到屋子中一直没有离开的其他几个衙役,笑着说道:“二位大人与老尚书为教化百姓,专门在土桥村划地建一书院,并请欲致仕的毕构毕大人主持一应事情,于商户筹钱修建,让县中欲读书之人得到教化,也让外来之人共学圣人之道。”

受到了一次次消息打击的两个人本来觉得这次不会激动了,可却控制不住自己,再次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身子不停地哆嗦。

建书院啊,那将来三水县的地位会提高多少啊?张家竟然能够请来老尚书管这个事情,读书人的事情呀,有了书院就可以说是教化苍生了,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一些。大的让人害怕。

“好了,下去吧,都下去吧,我与赵主簿商量一下。”张明升不敢在继续这么等了,让人下去,他要和赵祥好好捋一下思路。

可张家庄子似乎不打算给他这个机会,外面又是一声“报……大人,好消息……”

“恭喜二位大人,贺喜二位大人,二位大人为彰显我朝之风流,特让一些商家联合起来,欲盖及天下事物买卖为一体的超大市场,只在这一市场当中,便可买卖到许多当地不易见之物,二位大人公德无量。”

这个衙役嘴快,近来就把事情给说了,张明升与赵祥面面相觑,什么超大市场?干什么用的?哪个商家参与进来了?都买卖什么货物?两个人一点也不清楚,他们唯一清楚的就是,这事情是张家弄出来的。

张家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够多了,别说是一个县了,就是给州里,这些个政绩也能让人提上去了,还是一气儿提好几个的那种。

“吉方兄,我怎么觉得心中惴惴,那位高人总要让人与我们说说他的打算才是,这一次次,该怎么办?不行,我准备现在就到张家庄子去问问,如此地憋在心里实在是太难受了。”

张明升觉得自己浑身上下就没有一个地方不麻的,连舌头都不好用了,眼睛看着人一阵阵恍惚。

赵祥也没比他好到哪去,猛点着头说道:“我与你一起去,只是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没完,应该还有,快,出门看看。”

“不必了,我听到了马蹄声。”张明升说了一句,那边果然是又有人喊道:“报……大人,好消息,真的是好消息。”

来人一边跑一边喊,刚一进来,张明升与赵祥一同先说道:“恭喜二位大人,贺喜二位大人,二位大人感念县中百姓……后面是什么?”

“呃……二位大人怎么知小的要这么说?难不成二位大人能掐会算?”衙役懵了,自己还没开口呢,他们怎么就知道呢?

周围的那些个衙役听到了两个眼看要升官的大人的话,同时笑了起来,把过来报信的衙役给笑的不知所措,摸摸脸,又挠了挠头,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别人才笑的。

“二位大……大人,您二……位已经知……知道了?”衙役小声地试探性问道。

“我们知道个屁,说吧,我与赵主簿又是做了什么好事儿?”张明升问道,他觉得这一天遇到的事情,比那些年加起来的还多,还让人不解。

第170章 推着县城往上爬

衙役听到了张明升的话,说道:“张家的人说了,二位大人一定是心中有疑惑,不知道张家连推这么多手究竟要干什么,着急要过去询问,张家的人说,二位大人不用过了,听到了最后一个消息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张家说,可以把一些种子先拿到张家去,张家会负责种出苗来,到时候分发到县中各地,按照张家庄子去年那么直接抛下去种,大概能增加一成的产量,二位大人,小的说完了。”

“嘶……”张明升与赵祥听到最后一个小消息,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增加一成产量,只要把种子弄到张家,按照他们说法的方法,把苗给种上。

一成产量啊,全县加起来是多少啊,可为什么说听到了这个消息就知道张家想要干什么了呢?这消息有什么不一样的?

从头数来,张家之前已经连推七手了,加上现在的,正好是八次,为什么呢?八次和目的有什么关系。

两个人不有的陷入了深思当中,他们两个想的基本上差不多,那首要的就是先把他们给推到位置上,这些早就够了,如果他两个不坚持留在三水县的话,可以直接把他们给推到京城,当个京官。

刚进去的时候,似乎只能事七品,除非皇上单独召见,能够提一提,这自然不能去的,这里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在知道了最后一个消息的时候就能明白为什么连推这么多手?

还算到了自己两个人要到张家庄子去找,果然是算无遗策,似乎自己两个人的一举一动人家多知道。

两个人在那里想着,衙役们也在想着,这回他们算是彻底的放心了,没有人能够再把两个大人给挤下去,占据那个位置,以后三水县会更好,想要与同僚说些什么,见两个大人在那不出声,也都等着。

“我知道了,太吓人了,张家……他张家,竟然……竟然要……”

“安然兄,你能不能快点说,竟然要什么?张家想怎么样?”赵祥还没想出来呢,听到张明升在那里一惊一乍的,催促起来。

张明升把自己的眼睛睁到了最大,目光看着前面,嘴也张开了,脸上露出说不上是惊喜还是惊吓的表情。

赵祥伸手推了推他,“安然兄,你想憋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