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家人文历史-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自己认为,她是一个一流的作家,她的作品文学水准非常高,写作的方式也是超前的。70年代的时候我看传统的外国小说多,第一次读《呼兰河传》根本不能接受,她写得好像散文一样,但现在重读萧红就越来越觉得好。她的人生也是很前卫的。她拒绝被安排的婚姻,反抗父权社会,第一次离家出走之后整个人生都是反抗的一生。她怀着王恩甲的孩子与萧军恋爱,但没有结婚,后来又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蕻良在一起,这些事情即便放到现在,也是很前卫的。
而且,民国时代大家都没有经历过,所以可以凭借自己的认识和想象去发挥,对我来说就不会成为一个文化上的缺陷。如果让我来内地拍摄农村题材,我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拍。但拍摄民国,我觉得自己是可以胜任的。
国历:其实除了萧红的感情故事,《黄金时代》也描绘了一幅大时代的文人众生相。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鲁迅、聂弩、胡风、丁玲等十几位响当当的作家在电影里悉数登场。您想通过他们传达怎样的观念?
许鞍华:没有,我拍这个不是想要教化别人,我只是想拍他们的生存方式、人物关系,以及与现在有哪些不同,让观众自己去看,自己下判断。
国历:那他们的生存方式与现在有哪些不同呢?
许鞍华:首先是没有网络了!当然,因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是比较强大、封闭的,所以他们有一种反抗的意识,反抗的目的性更强烈,现在的人则比较混沌,不知道反抗什么,好像一些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比如,我拿着手机,没有人打给我就会觉得很寂寞,打给我又觉得很烦,就是这种感觉。可是这也没办法,时代不一样,时代有很多方面也是进步的,所以很难说过去一定比现在好。可是如果以前的很多东西可以承继下来的话,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会好一些。
国历:生活质感和敏锐细节是您电影美学中的一大特色。在《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影片中,您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捕捉打动了很多观众。而通常想象中文人群体的生活是比较精神化的,您如何把握到那时那地那些人的生活质感?譬如将文学巨擘鲁迅变成人间的鲁迅。
许鞍华:我不敢这么说,只是把他们的语言动作、生活状态,具体地表现出来。让观众会觉得,这些人不是活在“听说”里面,不是一尊肖像。最容易找到生活感的是鲁迅家。上海的鲁迅纪念馆就是鲁迅的家嘛,你进去大概就会知道他的生活——他在二楼的桌子写作,在一层的长条桌与萧军、萧红吃茶,墙角的花盆里栽着万年青。当这些具体的东西还原出来时,他的生活方式就很明显了。但是一些日常的交往,就需要我们根据已有的文献去揣摩、想象。
国历:好导演的一条标准在于善于发现演员、调教演员,发现演员与角色靠近,但容易被忽视的一面。《黄金时代》里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其实是希望符合期待和认同的,您选择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许鞍华:王志文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反叛的,聪明近乎有点狡猾,我感觉鲁迅也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外形可能不一定非常像,但是有一个特质蛮像的,就可以了。像汤唯在想事情的时候,眼神就好像看向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自然的东西,是很多演员学不来的,而萧红就是这样,好像不是活在现实里。郝蕾与丁玲的相似在于,她们性格里那种决断、聪明跟表面上的乐观。
国历:《黄金时代》大量采用实景拍摄,摄制组先后在哈尔滨、上海、武汉、香港等取景拍摄,据说在哈尔滨拍摄期间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35摄氏度。为什么如此钟爱实景?
许鞍华:这根本是我自己的一个偏好,我一拍实景就觉得安心,我喜欢这些场景带来的现场感。对我来说,真实是很重要的。但真实不真实,其实是一种自己的感觉。可是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是做出来的,不真实,想必观众也很难接受。我们在室外一直工作着,也激发了演员表演的真实感。比如在哈尔滨零下35摄氏度,那个冷让演员很亢奋,各种反应也是很真实的。
国历:这部电影表现的是民国时期的作家精神以及生活状态。在当下内地也蔓延着一股“民国热”,一些创作者以及文艺青年会对那个时代特别憧憬,他们的某些想象也不乏美化的成分。您了解这种现象吗?
许鞍华:我看到了一些文章,也听说了一些观点,我觉得他们可能是想通过这种对比来批评现代人,来达到一种平衡。比如,那时候,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其实没有一个钱字。而现在人常常觉得,如果我不算钱就亏了。比如,我接一个工作,常常想让自己保持一个平衡,如果这个收入能维持生活,我就接。但很多人想的是必须花很少精力又能赚到很大一笔钱,才会接这个工作。我感觉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你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这个工作带给你的满足感,如果从事文化方面的,尤其不能用钱来衡量的。我想,民国时期那些人可能没有这么多讲究,社会动荡,他们生活也不富裕,那么他们的价值观在哪里呢?都是情分、文化修养啊这些。
国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那个时代也可以称为“黄金时代”。 萧红有自己的黄金时代,鲁迅、萧红等一批作家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什么样的时代可以称为“黄金时代”?
许鞍华:我不知道。这牵扯到两个东西,一个太个人化,一个太宏大。因为每一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又涉及政治、经济、国防、思想好多范畴,我是不懂的。
国历:比如从文学和电影层面来看呢?
许鞍华:文学我就不敢说了,我的文学修养还不足够给出判断,但我的感觉是现在还没到黄金时代。通常文学的黄金时代要在苦难中才会产生。像萧红那个时代社会动荡、生活困苦,所以才激发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而现在国家太富足了,大家都过得挺好的,就很难有伟大的文学。
从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电影可以说已经进入黄金时代,可是从电影的艺术文化水准来看,可能还没达到。内地电影界正在经历着新的变化,一些青年导演的作品票房很高,可是遭遇不同的评价,我认为这是很自然的情况。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定会产生纷争,而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一定是可以容纳多元作品的。但不论你做商业片,还是艺术片,一定要认清自己,容得下别人的意见。我想,一个导演灭亡的先兆就是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多鼓励一些新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竞争的对手。每个人都多做些事情,整个行业自然会变得更好。
国历:对于香港电影呢?您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您的创作其实也经历了香港电影从衰落走向繁荣,又从繁荣走向了衰落的30年。您怎么看待香港电影的现状?
许鞍华:我觉得,新一辈的电影人会继续拍香港题材的电影,我们有机会有题材也一定会拍,可是现在几乎所有的资本都不在香港,没有投资所以大部分香港电影人往内地跑。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当导演,哪里有工作去哪里,不能因为坚守本土,没有投资就不拍电影;而另一方面,如果你找不到资金,就先找别的工作,可以用拍广告、电视剧的积累来支持拍电影。
就像我自己,很多时候你可能没有什么灵感,那时就要先停一下,等找到灵感再来拍。千万不要着急,也不要认为以前成功的东西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还是要跟时代保持一个对话。我不敢断言自己能拍到什么时候,但一定会永远拍下去。
国历:对于萧红的历史评价是蛮复杂的,在文学成就之外,女性身份也成了人们评价萧红的一枚标签。她曾写下:“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也是稀疏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作为一位女性导演,您的性别身份与电影创作是什么样的关系?
许鞍华:我觉得导演所面临的困难都是一样的吧,比如找题材、找资金,跟人家合作,演员不听话,不论你是男导演女导演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可能因为你是女导演,所以跟男演员更容易沟通一些。我不觉得女导演跟男导演的分别有那么大。倒是我同时代的有很多女导演结婚之后就移民了,她们觉得家庭生活跟当导演不能协调,可是男人就比较容易协调。我没有家庭生活,所以可以有比较多时间投入,这是个人的选择。
另外,我是不大懂得处理男性角色的,因为我没有那么懂男性心理,因为他们可能想法处事的选择跟女性是不一样的。像我吧,很多决定都是非常感性的,尽管拍戏的时候是理性的,但是否拍这个项目,首要的原因就是我喜欢,不喜欢我是不会做的,不论你给多少钱。男的或许就不一定了,也许是先拍了这个再说。
国历:差不多20年前,香港《明报》有一个评价:许鞍华不是多产的导演,但是多型的导演。从第一部电影《疯劫》开始,30多年了您一直很勤奋、很投入,不间断地拍电影,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
许鞍华:我3年最多拍两部电影,以前会尝试不同的类型,但现在也变得专注了,比如我都是拍文艺片,像动作片和3D就不会拍。拍电影的时候是会比较投入,那时有点身不由己了,我也不想这样。
其实,我有点排斥现在人家把我当作一个大导演跟一个文化符号。在香港,好像年纪大了,人家就会给你颁个终身成就奖,在内地,好像你是个女导演,又喜欢拍文艺片,人家就会给你很高的评价。但这些让我觉得特别难受,说起来有点矫情,所以我只好接受。“终身成就”,那些东西变成会把你个人当成比你的作品更重要。我喜欢幕后,不喜欢老跑到前面去宣扬我个人怎样,因为你如果从事这一行,很多痛苦比如找剧本找资金,那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地方。就算人家看你的作品,其实也不用歌颂,一个电影跟观众是平等的交流经验,如果他们很喜欢,心里有感受就够了,不用成为粉丝。譬如我在日本,人家叫我去见黑泽明,我就不要去,我说看他的电影好了,不要老麻烦他。我是这样的心态,其实很多时候很重要的交流,是贵在你心里知道,而不是说出来,或者送礼物。
庞贝:当末日降临时
作者:刘心印 字数:5328
灾难片是最适合用来炫3D特技的题材了。很多人是冲着视觉体验去看《庞贝末日》的,该片的导演保罗·安德森曾执导多部《生化危机》,这部影片的视觉特效团队也是《生化危机》的班底。1900多年前,毁于火山喷发的庞贝城,一直以来都是导演们喜爱的题材,频频被搬上银幕。1900年,英国人就拍出了默片《庞贝的最后一天》,此后电影和电视短剧加起来一共拍过十几次,片名都极为相似,其中最出名的是1959年的《庞贝的末日》,出自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之手。可惜,这些影片都不能算成功,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庞贝的好奇心。
对末日的恐惧始终困扰着人类。古今中外有各种关于末日的传说,今天关于末日的预言也并不鲜见。末日,带给人们恐惧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着人们无穷的想象。庞贝,可以说是距离我们最近,又有据可查的末日样本。歌德曾说过一句没心没肺的话:“在世界上发生的诸多灾难中,还从未有过任何灾难像庞贝一样,带给后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悦。”
《庞贝末日》的男主角是基特·哈灵顿,他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饰演雪诺,并因此为国内的美剧迷们所熟知。基特·哈灵顿将庞贝称之为“罗马帝国的拉斯维加斯”。而从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庞贝曾经的繁华、奢靡、堕落都更甚于今天的拉斯维加斯,这让它的毁灭更像是一个警醒世人的寓言故事。
天堂还是地狱:最后的狂欢
其实,一切是有征兆的。罗马帝国的水利设施非常发达,是联系各个城市之间的命脉,有些地下水道至今保存完好。连接那不勒斯沿岸城市的奥古斯都水道,一直运行良好,但是在灾难发生的前两天,它断流了。强烈的硫黄气味,从干涸的水管中散发出来,让人们感到了不安。灾难到来前,庞贝城里的水务官正带领着工人和奴隶修理水渠。旱情则已经持续了三个月,零星的地震亦时有发生,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些意味着什么。拉丁文中甚至没有火山这个词,虽然维苏威火山近在眼前。
维苏威火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火山之一,也是所有火山中名声最差的。它海拔1281米,与意大利名城那不勒斯相距不过20公里,距离庞贝只有8公里。灾难发生前,它已经静静地蛰伏了1500年。公元97年夏天毁灭庞贝的那次剧烈喷发后,它还喷发过30多次,最近的一次发生在1944年。
公元97年8月24日之前,庞贝对于居住在城里的富人而言几乎就是人间天堂。近2万居民住在3000多间房屋里,沿海一带别墅林立,每一栋都有花园、喷泉和养鱼池。庞贝城街道整齐、商店密布,还有角斗场和剧院供人娱乐,富人们每天泡在浴室里,一边谈论着奴隶交易,一边听金币悦耳的碰撞声。
1932年,朱自清曾去参观庞贝遗址,他在《滂卑故城》一文中写道:滂卑的文化很高,从道路,建筑,壁画,雕刻,器皿等都可看出。后三样大部分陈列在奈波里国家博物院中;去滂卑的人最好先到那里看看。但是这种文化大体从希腊输入,罗马人自己的极少。当时罗马的将领打过了好些个胜仗,闲着没事,便风雅起来,搜罗希腊的美术品,装饰自己的屋子。这些东西有的是打仗时抢来的,有的是买的。古语说得好:“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这种美术的嗜好渐渐成了风气。那时罗马人有的是钱,希腊人却穷了,乐得有这班好主顾。“物聚于所好”,滂卑还只是第三等的城市,大户人家陈设的美术品已经像一所不寒碜的博物院,别的大城可想而知。滂卑沿海,当时与希腊交通,也是个商业的城市,人民是很富裕的。他们的生活非常奢靡,正合“饱暖思淫欲”一句话。滂卑的淫风似乎甚盛。他们崇拜男根,相信可以给人好运气,倒不像后世人作不净想。街上走,常见墙上横安着黑的男根;器具也常以此为饰……另有妓院一所,入门中间是穿堂,两边有小屋五间,每间有一张土床,床以外隙地便不多。穿堂墙上是春画;小屋内墙上间或刻着人名,据说这是游客的题名保荐,让他的朋友们看了,也选他的相好。从来酒色连文,滂卑人在酒上也是极放纵的。只看到处是酒店,人家里多有藏酒的地窖子便知道了。
庞贝城里至少有38家纺织工厂,30多家面包房,还有至少12间洗衣工厂。城里有人专门负责搜集尿液,因为尿酸是纯天然的高效除油剂,这样洗出来的衣服,味道如何,真是不敢想象。从事这种洗衣工作的是奴隶。奴隶的身份并非不可改变,如果主人愿意给他自由,他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庞贝城中由奴隶成为富商的,不乏其人。庞贝的贫富差距很大,考古学家在统计100个遇难者的经济状况时发现,有26人携带的钱比较多,其中一个怀揣9448塞斯特斯,有6个人的钱超过4000塞斯特斯,19个人有1000—4000塞斯特斯不等。剩下的60多个人,口袋里只有200左右塞斯特斯,甚至有几个人身上只有一点零钱。
庞贝的富庶不仅因为商业,数千年前的火山喷发带来的矿物质让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火山灰形成的凝灰岩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质地柔软多孔隙,用来建筑房屋可以降低地震的危害。人们享受着火山带来的好处,却对它的危险浑然不知。
涂鸦在庞贝非常流行,考古发现了6000多处,其作用近似于今天的微博,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一个人诅咒另一个人:“啊!杰斯,愿你溃烂的脓包再次裂开,比上次疼得还要厉害。”表示感谢的人写道:“祝愿请我吃午饭的人身体健康!”每年7月,是庞贝的大选月。这时候,人们只要中意某个候选人,就用红色颜料在那个人的住宅墙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市政人员随时把结果记录下来,并往墙上刷石灰,抹掉没用的字迹,由于庞贝人实在太爱涂鸦了,市政人员时常要加夜班刷石灰。除了政治方面的涂鸦,爱情话题所占的比例最大。有人写下这样的话:“别忘记我,心肝宝贝,以维纳斯的名义请求你!”一个起了疑心的情郎悲愤地写道:“无疑,我的心爱之人罗米拉在此与她的情人幽会。”
虽然庞贝时代的角斗士大都是犯人、战俘、奴隶或者欠债无法偿还的人,但他们同时又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的身体健壮的战士,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明星。庞贝城的墙壁上经常能看到“粉丝”们表达爱慕的字句。《庞贝末日》的男主角就是一名英俊健壮的角斗士,与贵族家庭的女儿上演了一场倾城之恋。灾难和爱情,是完美搭档,俗点也不怕。在庞贝所有的涂鸦中,最诙谐的一笔是:“啊!墙壁,我实在感到惊奇,在你身上如此多的涂鸦后,你还屹立在原处。”
涂鸦不能毁掉墙壁,火山能。
活着还是死去:末日降临
公元97年8月24日下午1点,维苏威火山复活了。它留给庞贝人的逃生时间,只有17个小时。
伴随着剧烈的震动,熔岩和气体形成了高达15公里的喷发柱,直冲云霄。那不勒斯沿岸所有城市的居民都被这一景象惊呆了。火山灰很快笼罩住了整个庞贝城,遮天蔽日。喷发的岩浆与空气混合、冷却、凝固,形成布满孔洞的小浮石,如雨点般落下。同时落下的还有质地紧密的碎岩石,时速高达200公里,随时准备暗算庞贝的居民。人们开始四散逃窜,一部分人逃了出去,幸免于难。7小时后,庞贝街头空无一人。留下的人们或被倒下的房梁砸死,或被困在屋内,这种情况持续了12个小时。庞贝城被死神接管了。
盖尤斯·普林尼很可能是当时罗马最有知识的人,他住在那不勒斯沿岸的米塞努姆城,撰写了37卷有关自然世界的百科全书,他认为自己对世上的一切无所不知。同时,他还是一支庞大舰队的指挥官,人们惊诧于他旺盛的精力,据说他用于睡眠的时间非常少,被视为当时罗马精神的典范。
普林尼对火山有所了解,但这样规模的火山喷发仍然让他感到震惊和兴奋。当信差将庞贝城的情况快马来报,他立刻决定带领几艘战舰去搭救庞贝城的居民。普林尼没有子女,他收养了姐姐的儿子小普林尼,正是小普林尼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火山爆发的记载。
舰队首先到达了庞贝城北边的赫库兰尼姆,海岸上挤满了呼叫求援的人们,但普林尼没有停下来,而是选择在黑暗中向着庞贝继续前行。很快,火山形成的碎屑流向赫库兰尼姆海岸袭来,时速高达160公里,温度是开水的5倍,所到之处一片焦土。海滩上的难民被烫成焦炭,随后,被掩埋在7米深的火山碎屑下。第一波灼热的火山碎屑流也冲向了庞贝,却在城墙边停了下来。伴随而来的含有盐酸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庞贝城的居民们痛苦不堪。死神在敲门,有人选择了自杀。
由于海浪太大,普林尼的舰队没能停靠在庞贝海岸。海风把他们带到了庞贝城以南的斯塔比亚。船员们都惊恐万分,但见多识广的普林尼并不惊慌,他借住在朋友彭帕蒂亚斯家中,等待第二天风向改变。那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次日早上六点,维苏威火山第六次喷发,普林尼因为吸入毒气死在了海滩上。
袭击庞贝城的第二波火山碎屑流来得更快也更凶猛,瞬间吞没了整个城市和所有绝望的人们。尸体被火山灰包裹固化,躯体腐化后,成为一个空壳。1860年,考古学家向空壳里注入石膏,重现了他们生前的最后一幕。有一名孕妇在众多家人的陪伴中死去,有人与爱人紧紧相拥,有人惊恐地缩在墙角,有人紧紧抓着金币,还有一伙盗贼身上装满了财物,正准备到隔壁房间去……在一间角斗士的营房中,人们发现了一位来自贵族阶层的女人,佩戴着昂贵的珍珠和戒指。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来到这个不属于她的群体中?是浪漫的幽会还是临死的告别?这激发了后世人们丰富的想象,也可视之为电影《庞贝末日》的故事原型。影片的结尾是男女主角在火山喷发的背景下,拥吻在一起。男主角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不想把最后的时间用于逃跑。”他是对的,因为跑也跑不掉。
小普林尼及其母亲均得以逃生,但那惊心动魄的场景令他终生难忘,他在给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信中这样写道:“火山爆发的云团像棵松树直入天空,然后从顶端发散分叉,生长出若干枝丫,像树干一样,忽明忽暗,转折相间,其间裹挟着尘土和火山渣……火山中喷涌出的物质,则密密实实地覆盖了地面,几乎每小时递增6英寸……火山一共喷发了6次,25日早晨7点30分是它的第四次喷发;几分钟后,它开始第五次喷发;早上8点,它第六次喷发,当我叔叔从斯塔比亚出来,到达海滩时,发现海浪已被高高卷起,海水逆流……我和母亲在米塞努姆这边,正赶着马车逃生。不知为什么,马车晃来晃去,行也行不稳,停也停不住,后来才发现,海水退潮后,把许多海洋生物都搁浅在陆地上,致使路面打滑。很快,又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使火山灰形成巨大的泥石流,从山顶俯冲下来,只一瞬间,火山脚下的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城,和庞贝一起无一幸免地成为牺牲品……”
小普林尼描述的火山喷发场景,因为太诡异了,曾受到了长久的质疑。直到近代,人们才相信那是真的,专家将之称为“普林尼式喷发”。1980年,美国圣海伦火山的喷发情况进一步证实了小普林尼记述的真实性。
休眠还是爆发:不安的等待
庞贝被火山灰深埋,维苏威火山也停止了愤怒。1600多年,足够人们把那场灾难忘得一干二净。
直到1748年,庞贝城才被一位名为安德烈的农民意外发现,重现人世。1827年,俄国绘画大师勃留洛夫随考古队到庞贝考察,出土的遗址使他惊叹不已。他在当时便想创作一幅作品,表现这个震撼人心的场面。勃留洛夫用了6年的时间,反复思考,并进行了长期的资料收集工作,最后决定表现人们在末日到来时的惊恐和亲人间的相互支持。《庞贝城的末日》表现手法夸张,勃留洛夫用鲜红、暗红、黑灰和白的对比,描绘闪电雷光和山崩地裂时的景象,人群中有一个头顶颜色盘和绘画工具的青年人,是画家勃留洛夫的自画像。
《庞贝城的末日》于1833年完成,1834年在米兰公展,引起轰动,最后被收藏在位于彼得堡市中心的俄罗斯博物馆。这幅画作被俄国绘画界奉为美术史上的一大凯旋,诗人普希金则称这幅画是“俄罗斯画坛的初日”。
时至今日,庞贝遗址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胜地,一场灾难把它永远凝固在了罗马时间。出土后的庞贝城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700米,城内面积1。8 平方公里。城内4条大街,呈“井”字形交错。
维苏威火山仍然貌似平静地屹立其侧,但人们却不再被它的假象所迷惑,而是充满警惕。在过去的500年里,维苏威火山多次小规模喷发,熔岩、火山灰、碎屑流、泥石流和致命气体夺去的生命不计其数。1944年3月22日,是它最近一次喷发,喷出的火山砾和火山渣高出山顶约200—500米,其景象使得正在山下激战的同盟国军队与纳粹士兵停止了战斗,成千上万的士兵跑去观看这一自然奇观。维苏威火山周围是目前人类人口分布最密集的火山地区。那不勒斯湾沿岸居住的人口,与公元79年相比,增长了100倍,高达350万。地震专家表示,普林尼式喷发每隔2000年一次,维苏威火山的下一次大爆发也许并不遥远。
维苏威火山观测站建于1845年,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山观测站。现在,维苏威火山处于现代仪器的24小时监控下,每隔两秒钟就有新的数据产生。但即便如此,科学家们仍无法预言火山喷发的准确时间和类型。庞贝,带给人们的除了对过去的遐想还有对未来的恐惧。
中国人的基因
作者:许倬云 字数:3307
自古以来,在今天东亚的中国地区,没有形成西方“民族国家”的观念,也就是说,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天下性的大结构,在这个天下的下层,才有各种其他的区块。这个区块,在没有进入中华圈以前,甚至以后,可能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作为归属,称为某种人。在中华大圈子之内,所谓“百姓”,这“姓”字,其实就是相当于英文中的 “nations”,而不是今天的 “surname”。这种基本观念上的差异,使中国人在讨论民族意识时,常常发生和西文用法不太一致的地方。这是我们讨论中华民族问题时,必须理解的一个大前提。
“现代人类”吸收了各种古人类基因
近半世纪来,生物学基因的研究,将生物的分类,建立在遗传的基因上。于是,人类的群分族别,也就随着基因研究,找出新的线索。最引人入胜的发现,则是所谓非洲起源的现代人类论。根据这个说法,人类和其远亲,在非洲逐渐演化,成为许多不同的灵长类。其中,人类这一支,经过了“直立原人”(homo erectus),“用手的人”(homo hablis),终于演化为“智人”,或“用脑的人”(homo sapiens,李济先生借用荀子语,称之为“有辨的人”)。这些从体质人类学发展的分类法,到今天还是大家最常使用的名词。可是,新的发现愈来愈多,有很多新的人类种属,实际上跨在演化线的交界点,很难肯定什么是属于哪一个阶段。
“非洲起源论”用基因的传承,建立了一套年代学,指出大概在二十万年前开始,东非洲的原始人类,分批离开非洲,分散各处,成为今天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有些基因学者,甚至于找到第一个亚当、第一个夏娃。他们进入亚洲,在离今五六万年前。这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在最近却发现许多问题。第一,在“现代人类”分散各处时,他们如何取代了那些原来在各地的其他人类种属?最初,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已经相当进化,而且也有相当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对“现代人类”时,他们到何处去了?
过去以为,尼安德特人是被“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