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流水迢迢-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洵看了又看,对这钓架喜爱不已,向白衣人抱拳,和声道:“这位兄台―――”
不等他说完,白衣人却转了个身,背对着他,还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裴洵仍旧微笑:“兄台这钓具巧夺天工,不知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兄台开个价吧,不管多高价钱,在下都愿将它买下来。”
白衣人鼾声更大。裴洵笑了笑,在他身边草地上坐下,叹道:“可惜这河西渠中鱼儿不够肥美,兄台若是不嫌弃,在下倒知道一处钓鱼的好地方。”
白衣人还是没有答话。裴洵转过头,见他罩在脸上的竹帽有些微倾斜,露出半边脸来,但那肌肤看上去僵硬青冷,显然戴了人皮面具。
裴洵微微一愣,白衣人似是有所感觉,将竹帽向下拉了些,遮住面容,又将右手在空中挥了挥:“怎么这么多蚊子,真是扫人兴致!”
裴洵轻撩衣摆,在白衣人身边坐下,又学着他的样子躺在草地上,双手枕于脑后,目光落在头顶的伞架上,见这伞架用的竟是难得一见的精铁,心中微惊。
他的话语仍波澜不惊,还有着几分亲和之意:“兄台真是会享受之人,在下佩服。”
白衣人伸了个懒腰,淡淡道:“若没有这只臭蚊子,我会更享受一些。”
裴洵自幼众星捧月般长大,除了对父王深存畏惧,不把其他任何人放在眼中,何曾被人这般含沙射影骂过,他又是少年心性,便有了一丝火气。
他更觉这白衣人与众不同,只怕大有来历,便动了试探的念头。瞥见浮标正沉入水中,他左脚如流星般踏出,抢在白衣人前面踩下机关。
白衣人慢了一步,还未及反应,裴洵已探手将飞来的鱼儿抓住,得意笑道:“多谢兄台!”
白衣人轻哼一声,取下竹帽,长身而起。他收好大伞,夹在腋下,又冷冷地瞥了裴洵一眼。
裴洵还躺在地上,白衣人冷冷的一眼瞥来,他心头一跳,忽觉这双眼眸竟比头顶的丽日还要耀目几分。
他正心神有些恍惚,白衣人已弯腰拾好钓杆和竹架,转身便行。裴洵急忙跃起,拦在了白衣人面前,右手搭在了他的左臂上:“且慢!”
“让开!”
裴洵笑了笑,松手抱拳:“兄台误会了,在下真的只是想购得兄台这鱼具,不知兄台―――”
“不卖。”白衣人话语冰冷。
裴洵眼睛微微眯起:“在下若是一定要买呢?”
白衣人轻笑一声,话语中傲气隐露:“就看你小子有没有这个本事!”
裴洵也是傲然一笑:“有没有这个本事,你小子试过才知道!”
白衣人抬步便行,裴洵右手于瞬间封住他前进方位。白衣人无奈,只得向后纵跃,取出腋下大伞,劲风呼呼,攻向裴洵。
裴洵不慌不忙,于伞影间从容进退。过得数招,他便知这白衣人武功远不如自己,闪躲间,在白衣人肩头捏了一把,调侃道:“兄台这招可用老了。”
白衣人忽然一笑:“小子嘴这么甜,一定很招姑娘们喜欢。”
“过奖过奖。”裴洵架住他攻来的一招,欠身而笑。
白衣人将手一扬,大伞在空中旋了个圈,裴洵伸手抓住伞柄。白衣人却忽从伞尖中抽出一根铁条似的东西,指间用力,铁条如同见风长一般,猛然弹出一长截来。
裴洵微惊,只道这是厉害的暗器,本能下仰身躲闪。白衣人却大笑一声:“小子,大爷我不陪你玩了!”
说话间,白衣人将手中铁条往河西渠中用力一戳,铁条弯成弧形,又迅速弹起。白衣人借这一弹之力,腾身飞向对岸。
裴洵看得清楚,恼怒至极。眼见白衣人就要借这铁条之力飞过对岸,他将真气运到极致,右掌在地上劲拍,激起漫天泥土,也腾向空中,后发先至,一把将白衣人拦腰抱住。
只是渠面过宽,裴洵抱住白衣人后,也无力跃回岸边,只听“哗哗”巨响,二人齐齐落入河西渠中。
二人在水中一阵翻腾,全身湿透。不等白衣人挣脱,裴洵右手迅速伸出,用力撕下他脸上的人皮面具。
天地间,似乎暗了一暗,又似乎亮得有些骇人,裴洵一时不能动弹。白衣人趁他愣神之际,怒啸一声,袖中弹出丝线样的东西,卷上岸边大树。等宁思明等人赶至渠边,他已消失不见。
宁思明喝住陈贲等人,见裴洵仍呆立水中,迟迟都不上岸,便也跳落渠中,慢慢走至裴洵身边:“小王爷,怎么了?”
裴洵右手仍抓着那人皮面具,神色怔怔。他喃喃说了句话,宁思明不禁用心细听。
话语中,有着极度的惊讶,还有着一丝莫名的情绪。
“世间竟有这等少年―――”
这年初见(二)
“一共派六批人马去找,但没有发现此人踪迹,也无任何线索。看样子,怕是离开河西府了。”童修年少持重,轻声禀来,条理清楚。
裴洵一袭便装,眉头微皱,边听边往郡守府外走。听罢,思忖片刻,道:“继续找,附近有什么钓鱼的好去处,一个都别放过。”
他纵身上马,童修忙拉住马缰:“小王爷,都天黑了,您去哪?”
“去个地方走一走。”
“那让安思他们跟着―――”
裴洵摆摆手:“不必。”
童修还待再说,见裴洵略带威肃的目光扫来,便将话咽了回去。
回雁关前,芳草萋萋,树木参天。当年的军营,已找不到一丝痕迹,遍地都是深可及腰的野草。
下弦月如银钩挂在夜空,繁星相簇,夜风也带着夏天的气息。裴洵下马慢慢走着,寻找着记忆中零碎的片段。
二十年前的华桓之战,父王说起时虽然都只是淡淡带过,但他的神情总会带着些说不出道不明的惆怅,甚至有隐约的伤感。
这些年来,父王也曾多次带着自己来河西府,来到这回雁关前。他总是默默地在回雁关前走着,或在某处长久伫足,或在某处抚树叹息。
只有在这些时候,裴洵才觉父王目光中有着难见的柔和,或者,那不是柔和,而是―――
军营旧址往西,山路蜿蜒,山腰处有棵大树。父王某次曾在里坐了大半夜,裴洵抚上树下的大石,慢慢坐了下来。
夜风吹动着山间松涛,夹揉着一缕若有若无的箫音。裴洵猛然站起,细心倾听,循着箫音往西而行。
箫音悠悠扬扬,宛如风暴过后的大海,曲调中透着一丝悲凉,却又有着历经风波之后的平静。
前方是一处小山坡,一棵大树下,站着一个身影,淡淡的星月光辉投在他的身上,白衫轻寒。
裴洵有些不敢提步,生怕被夜色笼罩着的是一个虚幻的影子,怕自己一发出声响,他就会和箫声一起,消失不见。
待箫声稍歇,裴洵轻轻取出腰间竹笛。这曲调他似乎听过,却不是很熟悉,他只得依着旋律吹出简洁的曲调相和,只是在数处未免有些停滞。
白衣人静静地听着,每当裴洵有所停滞时,他便起箫音,引着裴洵将曲子吹下去。裴洵越吹越是流畅,宛如流水,从高山处奔腾而下,不管途中遇到巨石还是沟壑,都欢快向前,激起白浪,最终流入平湖,归于寂静。
白衣人慢慢转过身来,寒星般的眸子里闪过一丝惊讶。裴洵怕他再度离去,忙端端正正地长身一揖:“昨日在下鲁莽,坏了兄台钓鱼的兴致,这厢给兄台赔罪,兄台莫怪。”
白衣人的声音淡漠而优雅:“你是什么人?”
裴洵稍稍犹豫了一下,却还是抬头微笑:“在下姓裴,表字世诚。”
白衣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中却似有什么东西一掠而过。许久,他终于慢慢地开了口:“怎么会这首曲子?”
裴洵细细想想,道:“幼时曾听父亲吹过,有些印象。只是记不齐全了。”
白衣人的嘴角慢慢上翘,绝美的笑容在夜色中绽放。裴洵不禁敛住呼吸,他甚至有些怀疑,眼前站着的,是天上的星月,而不是尘世中人。
白衣人却忽然将竹箫揣于腰间,攀上了面前的那棵大树,不一会,他坐在树上,低头望着裴洵,笑道:“上来吧。”
裴洵暗喜,足尖在树干上点了两下,便坐在白衣人身边。
山间的夜晚是这般安静,夜雾如波浪般轻涌。裴洵自幼在裴琰和董涓严格的训育下长大,每日忙于学文练武,身边又时刻有长风卫护拥着,何曾样单独出行,这样和一个陌生人坐于树上,静静地欣赏夜色。
他很想知道身边这人姓甚名谁、从何而来,却又不敢开口,不敢破坏这份宁静。
白衣人却忽然象变戏法似的,手往身后一探,取出一个酒壶来。他望着裴洵笑:“可能饮酒?”
裴洵一笑,接过酒壶,拔开壶塞,酒似银箭,直入咽喉。他大口喝下,正待说话,浓烈的酒气呛得他一阵急咳,喉间、肚中似有利刃在搅。
白衣人哈哈大笑,慢悠悠取过酒壶,慢悠悠地喝了一口,又斜睨着有些狼狈的裴洵,笑道:“你还没满十八岁。”
裴洵不明他怎知自己尚差一个月才满十八,白衣人唇边笑意更深:“这酒名‘十八春’,必得满了十八岁的男子汉才饮得,小子今晚可没有口福了。”
裴洵哪信,劈手便来夺酒壶,白衣人闪躲数下,知武功不及他,便由他夺去酒壶。裴洵回却学了乖,只慢慢小口喝着。
可白衣人又象变戏法似的,从身后取出一样东西。他将包着的蒲叶打开,香气四溢,竟是一只“叫化鸡”。
裴洵撕下一块,塞入口中,不禁赞道:“真是好手艺,比我王―――王伯父家的做得还要好。”
他想起父王最爱吃叫化鸡,又想起昨日那套钓具,便放下酒壶,直视白衣人,语出至诚:“兄台,你那钓具,不知可否送给我?”
白衣人靠在树干上,淡笑:“你昨日愿出高价钱购买,怎么今日却要求我相送了?”
“此等巧夺工之物,非铜臭之物所能购得,昨日是我将此物看轻了。想来兄台只愿将这心爱之物赠给意气相投之人,在下不才,愿与兄台结交。”
白衣人看着裴洵面上诚挚神色,如阳光般的笑意慢慢从双眸中散开,良久,他仰头喝口酒,道:“我姓萧,名遥。”
裴洵大喜,拱手道:“萧兄。”
白衣人微微欠身还礼:“世诚。”
裴洵心情畅快,连饮数口,又念了一遍:“萧遥?”再想起他昨日在河西渠边钓鱼喂猫的洒略姿态,叹道:“兄台倒真当得起这二字。”
萧遥斜靠在树干上,看了裴洵一眼:“你父亲,经常吹这首曲子吗?”
“吹得不多,父亲在京城,只有到河西来的时候,才偶尔吹起,我随侍左右,听过两三次。”
萧遥笑笑:“你记性不错。我学这曲子,阿妈教了两天。”
裴洵听他口呼“阿妈”,便问:“萧兄可是华朝人氏?”
萧遥望着深袤的夜空,良久方答:“我阿爸是月落人,阿妈是华朝人。”
“难怪。”裴洵忍不住叹了声。月落男子姿容出众,冠绝天下,这些年来,月落藩王木风派出的使节屡有来京,他也曾见过数回。只是那些使节再俊美,也及不上眼前这人三分。
萧遥侧头望着他:“月落人,是不是真的都生得很美?”
“啊?”
“我虽是月落人,却从没去过月落。”
裴洵这才知他是在华朝长大,便头道:“是,月落山清水秀,男子俊美,女子秀丽,天下闻名。唉,所以才会多有劫难,才―――”
他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萧遥却微微一笑:“那是以前的事情了,以后,月落一族不可能再受欺凌。”
“倒是。月落现在在藩王木风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朝廷虽想收回治权,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何止不易?”萧遥冷笑,“依我看,裴琰现在根本就不敢动月落一根毫毛。”
裴洵心头一跳,装作闲聊样子,淡淡问:“忠孝王现今声威赫赫,为何不敢收服一个区区月落?”
萧遥伸出三个手指:“三个原因。”
“三个原因。”
裴洵心头剧跳。
慎园的书阁内,父王神情严肃,推窗遥望南方,淡淡道:“三个原因。”
他缓缓问道:“哪三个原因?还望萧兄赐教。”
萧遥浅笑,话间不慌不忙:“其一,月落这些年励精图治,兵力渐强,且月落地形复杂,裴琰若想用兵收服,比当年的桓国还不好打。
“其二,桓国威帝,有滕瑞辅佐,国力也并不比华朝弱。裴琰在南方未彻底稳定之前,并不敢和桓国打一场生死之战。如果他要收服月落,桓国定会趁虚而入。若是让桓国和月落联手,裴琰必败无疑。”
裴洵放慢呼吸,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那第三个原因呢?”
萧遥慢条斯理地饮了几口酒,见裴洵还是眼神灼灼地望着自己,便笑了笑,抬手指向南方。
裴洵借低头撕鸡肉掩去眼中的惊讶,再抬头时微笑道:“不说这些时事了,平白浪费这等美酒。”
萧遥大笑:“是啊,说这些真是扫兴,咱们还是喝酒罢!”
夜色,星月,佳酿,叫化鸡。
一人说着京城的繁华富庶、风流逸事,一人说着自南方一路向北的所见所闻,不多时,二人便如同多年未见面的好友。
裴洵倚上身旁的树枝,笑道:“萧兄―――”
萧遥却忽竖起手指“嘘”了一声,裴洵忙止住话语。萧遥听了一会,叹了口气,甚是烦恼。再过一会,“喵”声渐渐清晰,数只野猫窜上大树,围着二人转圈,其中一只还跳到萧遥怀中,拱来拱去。
萧遥将大黑猫揽住,摇了摇头:“今天真没得鱼吃,你们怎么老缠着我?”
裴洵听得呆了,半晌方问:“它们是你养的?”
“不是。”萧遥懒懒道:“我只不过喂它们吃了几天的鱼,就都跟着我了。唉,难怪阿妈经常说我是属猫的,天生就和猫合得来。我家附近的野猫,后来全成家养的了。也不知我前世是不是一只大懒猫。”
裴洵也想学他的样子,便去抱身边的野猫,野猫却跳开,“喵喵”叫了数声,貌似极为愤怒。
裴洵有些尴尬,萧遥大笑:“看来你前世定和猫有仇,所以它们不待见你,哈哈!”
裴洵右手握拳,蹭了蹭鼻子,只觉自己似是有些醉了,说不出话来。
萧遥笑罢,拍拍怀中野猫的头:“玩去吧,自己去找东西吃,我若走了,你们怎么办?”
裴洵心跳,便问出来:“兄台要去何处?”
萧遥将野猫放开,懒懒道:“月落。”
“哦,萧兄在月落还有亲人?”
萧遥微笑道:“有,这次回去,要拜见师叔祖,还有师叔和师姑。”
裴洵迟疑了一下,还是问道:“萧兄,你可还会回到河西府?”
萧遥微微侧头,似是自言自语:“我还得去一趟桓国上京,说不定还要去月戎走走。”
“游历?”裴洵话语中带上几分艳羡,母妃房中,山水笔记甚多,他自幼也爱翻看些书籍,但他也知以自己的身份,要想象萧遥般走遍天下,特别是去桓国,于他来说,实在是个遥远而不可及的梦想。
“也算游历吧。顺便探探亲,我的姨妈在月戎,我要代阿妈去看看她。我还有一个师叔祖在上京,我得去劝他几句话,请他别做某件事情。”
裴洵笑道:“你的师叔祖真多,遍及天下。”
萧遥也笑起来:“是啊,京城还有一个师叔祖,我从桓国回来后,估计快到年底,正好去给这个师叔祖拜年。”
裴洵大喜,忙道:“那萧兄可一定得来找我,我要尽地主之谊,陪萧兄在京城好好玩一玩。”
萧遥却将手一摊,裴洵微愣,只得从怀中取出人皮面具。萧遥接过,笑道:“看在你还了东西的份上,下次到京城时,我找你喝酒。”
裴洵连连头:“好,我府中多是美酒,就怕萧兄不来。”
“放心吧,一定会来的。”
酒壶干,美食尽,弦月也渐向西移。
裴洵终觉自己快要醉了,他从未喝过样烈性的酒,朦胧间见萧遥取出竹箫,依稀听到他再吹响那首曲子,幽幽沉沉。他阖上眼睛,靠住树干,陷入了一场幽远的梦中。
梦里,父王象对念慈妹妹一样,对着他和悦地笑;父王和母妃也不再那般疏冷客气―――
可梦,终究是要醒的。
淡淡的晨霭中,裴洵跃下大树,揉着醉酒后疼痛的太阳穴,望着茫茫山野,已不见那个白色的身影。
树下,只有那钓鱼用的小竹凳和钓杆,静静地提醒着他,昨夜,并不是一场梦。
“一定会来的!”
裴洵望着窗外的第一场冬雪,恨恨地念了句。
童修觉有些奇怪,这位小主子自入冬以来,便暗中将长风卫的小子们都派出去盯着入京的各条道路,还有城中月落人出没的各个地方,是寻找一名长相俊美的白衣人。
每日回禀说未找到,裴洵脸上便会闪过一丝失望之色,转而又象有些被戏弄了的恼怒。
安思进来,躬腰道:“小王爷,王爷说,明日他有要事,抽不开身,让您代他去参加今年的皇陵冬至祭典。”
裴洵极烦些典礼,却也无可奈何。次日清晨,整了衣冠,在长风卫的簇拥下往皇陵驰去。
安帝年幼,居于深宫,皇室凋零,这皇陵大祭历年由裴琰主持。今年裴琰没有出席,便只能由小王爷裴洵主持大典。
裴洵虽然年轻,但主持祭典丝毫不乱,神情肃穆,举止庄重,百官们在皇陵前磕下头去,均在心中赞这裴洵大有其父之风,有些想得更远的,只能为眼前的谢氏列祖列宗暗暗捏一把冷汗。
祭礼过后,百官回城,裴洵却再在皇陵中转一圈,方才上马。刚出皇陵正弘门,他便“吁”地一声勒住座骑。
长风卫们也纷纷勒马,裴洵似是听到了什么,命众人留在原地,劲喝一声,喝声中带着丝欢喜,往皇陵西侧驰去。
箫声渐渐清晰,裴洵越发欢喜,跃身下马,大步奔上山峦。
青松下,萧遥仍是一袭白衫,遥望着皇陵方向,吹着那首带着淡淡忧伤的曲子。见他面上隐带悲戚的神色,裴洵心中一动,收回就要出口的呼声,默立在他身后数步之处。
一曲终了,萧遥慢慢放下竹箫,拜伏于地。
他长久的伏在地上,直至裴洵终忍不住轻咳一声,他才直起身来。他再看一眼皇陵,长叹口气,回过身,盯着裴洵看了片刻,微笑道:“世诚别来无恙?”
裴洵看了看身上的王服,见他明白自己身份之后,并不唤自己“小王爷”,心中更是欢喜,抱拳拱手:“萧兄。”
萧遥将竹箫拨得在手中转了数个圈,凤眸微微眯起,带着些如阳光般温暖的笑意:“我是来讨酒喝的。”
“美酒早已备下,就等萧兄前来。”
萧遥大步走过来,拉着裴洵的手往山下走去,口中道:“那就好,今天我是一定要喝醉的。”
“萧兄有此雅兴,裴洵一定奉陪。”
月落藩王木风来京,顾命首辅裴琰忙了数日,这日才略得空闲,想起几日未见长子裴洵,便唤来童敏。
童敏忙将儿子童修叫来,童修哪敢在王爷面前说谎,只得将裴洵陪着一位朋友,数日来笙歌美酒、冶游京城之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
裴琰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道:“可知这人是何来历?”
“回王爷,不知道。只知此人姓萧,小王爷叫他萧兄,他们在屋里喝酒,也不许我们进去。一出来,姓萧的便戴着人皮面具,看不到他本来面目。”
“现在何处?”
童修有些犹豫,童敏瞪他一眼,他只能老实答道:“小王爷带着他游‘揽月楼’去了。”
裴琰哼了一声,童敏、童修齐齐低头,心中暗惊。裴琰冷冷道:“他回来后,让他带那人来西园见我。”
西园仍是二十年前的旧模样,裴琰坐于西厢房的灯下,批阅着奏折,想起日间木风绵里藏针的话,甚感头疼,叹了口气。
桌上,有一方玉镇,是崔亮当年绘制《天下堪舆图》时曾用过的。裴琰慢慢拿起玉镇,轻轻摩挲着,目光投向窗外深沉的夜色。
子明,今日的月落,已不再是当年积弱的月落。木风在华桓两国间进退自如,纵没有你手上的那些东西,我也不能再动月落,你应当比谁都看得明白,为何就是不愿来见我一面呢?
什么诏书,什么天下堪舆图,我现在都不求。我所求的,只不过想和你再大醉一场罢了。
冬夜的寒风吹得窗户“咯嗒”轻响,裴琰站起,走到窗前,看见院门打开,裴洵似是犹豫着走了进来,便又走回桌前坐下。
裴洵轻步进屋,见父王正低头批阅奏折,只得束手而立,大气都不敢出。
裴琰将所有奏折批罢,方淡淡道:“你越大越出息了。”
“孩儿不敢。”裴洵平定心神,答道:“孩儿新交了位朋友,堪称当世奇才,孩儿想着要招揽他,所以便用些心思,结交于他。”
“当世奇才?”裴琰笑了笑,“小小年纪,你知道什么人才当得起四个字?便是西园的旧主,只有他,才是当世奇才!”
裴洵纵是听过那崔军师的名头,却仍有些不服气,道:“父王,您若是见过萧兄,便知孩儿所说之话绝无虚假。”
“哦?”裴琰慢慢喝了口茶,淡淡道:“既是如此,就让我看看你识人的眼力如何,请你的这位萧兄进来吧。”
裴洵暗喜,应了声,转身便奔。裴琰摇摇头,又低头饮茶。不过片刻,脚步声响,裴洵笑着大步进来,话语中也带着一丝骄傲:“父王,这位就是我新交的至友!”
裴琰慢慢抬起头,只见灯影下,一名白衣人步履轻松,踏入房中。
他正有些恍惚,觉得这白色身影似乎有些眼熟,那白衣人已轻轻撕下脸上的人皮面具,向着他微微而笑,长身施礼。
“侄儿萧遥,拜见裴伯父!”
番外、华稗。齐稗。桓稗
【稗官野史】泛指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学作品。稗官:古代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野史:不是官家编撰的史书。
泱泱九州,千载风流,无数史实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严肃而冷静的史书,有时很难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如同华朝末年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谁也不知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其后华灭齐兴,桓国衰落,也是波谲云诡、惊心步步。
华朝灭亡后,齐国太祖命“天玄阁”掌门崔逸会同史学家编撰了《华史》。但崔逸有感于史笔的局限性,另将搜集到的有关华末齐初两朝的文献、笔记、传奇乃至民间谚俗等悉心整理,辑为《华稗》、《齐稗》。
崔逸又北上桓国,遇上在桓“南子之乱”中幸存下来的一些文士,志同道合,又合力编写了《桓稗》。从而让我辈得以从这些被史学家嗤之以鼻的野史稗末中,一窥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岁月。
稗者,非正史也,或有胡言乱语、怪力乱神之言,诸位看官可一笑之。
一、华稗
安帝之死
华末,安帝以七岁稚龄登基,幸得顾命首辅、忠孝王裴琰一力扶持,才安然度过数次宫变谋逆。
可惜安帝身子较弱,一直居于深宫,不好文史武功,独好研究香料。
南方的乌琉国盛产香料,尤以“沉香榍”闻名于世。世有传言:在月圆之夜,若“沉香榍”盛开,其所散发的香气千载不消,若能吸其香魂,将月夜飞升。
这仅是民间传闻,但安帝信之不疑,可惜“沉香榍”极难栽活,乌琉国上千年来仅有一株成活,“沉香榍”的种子也不过八颗。
但乌琉国当时与岳藩连年激战,自也与华朝交恶。安帝求“沉香榍”不得,郁郁寡欢,后来甚至不早朝、不见臣子,也不纳嫔妃。
忠孝王裴琰为解帝忧,同时也为了平定南方局势,于天命之年再度披甲,领南安府、玉间府八万人马驰援岳藩。
两载征战,岳藩世子战死沙场,藩王岳景阳死于流箭,裴琰也旧伤复发,终将乌琉国大军击败,华朝大军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过乌琉大地。
裴琰收服乌琉,带回八颗“沉香榍”的种子,安帝狂喜。当场下旨:因其要一心培植“沉香榍”,不胜帝位,欲禅位于忠孝王裴琰。裴琰惊骇,伏地痛哭,吐血不已,安帝无奈,才收回圣命。
只是自此以后,安帝再未出现在朝臣面前,而是自闭于后宫禁苑,一心培植“沉香榍”。
悠悠八载时光,忠孝王裴琰操劳过度,旧伤复发,撒手人寰。其长子裴洵继任忠孝王位,兼任顾命首辅。
安帝得知裴琰去世,于后宫痛哭三日,却仍一心培植“沉香榍”。
他精神渐渐陷入痴狂,三次下旨,要将帝位禅让给忠孝王裴洵。裴洵惶恐不安,不敢上朝,政事无人主理,朝廷渐陷入纷乱之中。
安帝培植“沉香榍”不成,性情大变,屡诛身边宫女内侍,宫中人人自危。
仅剩最后一粒“沉香榍”种子时,安帝日夜蹲守于幼苗旁,任何人一旦接近,必诛之。一名姓许的内侍不小心入了禁苑,安帝命人将其乱棍打死,许内侍收有两名义子,心伤义父之死,愤而谋逆。
他们纠集不轨之徒,冲入内廷。幸得忠孝王裴洵得到消息,及时赶来,在禁苑门口与逆贼发生激战。
一番血战,裴洵击毙全部谋乱者。正要向安帝请罪问安,谋逆者流出的鲜血汇成血溪,缓缓渗入泥土之中。
当日正是月圆之夜,禁苑门口的上千人,目睹了奇异的一幕:
鲜血渗入“沉香榍”幼苗的周围,幼苗迅速抽芽生长。安帝大喜,终于明白了“沉香榍”要以人血养之,眼见幼苗生长速度越来越慢,安帝拔出长剑,便欲砍杀众人,众人齐齐回避,裴洵跪地泣呼。
安帝无奈,站于“沉香榍”旁,引剑自刎。
安帝的鲜血喷在“沉香榍”上,“沉香榍”终于生出花蕾,安帝跪于花蕾前,抱住花蕾,颈中之血不停地流在花蕾上,月华笼罩在他身上,发出一种凄冷的光。在这片凄冷的光华中,“沉香榍”终于盛开,清香溢满整个皇宫。
安帝临终前望着盛开的“沉香榍”,状极欣慰,他用尽最后力气,将玉玺抛给跪于一旁的裴洵。
香雾四溢,渐渐淹没了安帝及“沉香榍”。
等香雾渐渐散去,已不见了安帝身影,地上仅余一株枯萎了的“沉香榍”。
裴洵及众臣伏地痛哭,但因事涉怪力乱神,裴洵下严令,当夜之事不得外泄,违者诛九族。
安帝无子,谢氏皇族凋零。众臣无奈,只得拜请忠孝王裴洵救国于危难之中,即帝位,改国号为“齐”。
裴洵是为齐太祖,尊亡父裴琰为高祖圣光孝皇帝,尊母亲董氏为圣光孝太后。立崔氏为皇后。
二、寒月剑
“寒月剑”为千年名剑,也曾为华朝开朝圣祖所用佩剑。华圣祖用“寒月剑”纵横天下,开辟了华朝江山。
但立国以后,圣祖叹“寒月剑杀气过重,饮血过多,现当以礼治国,宜封之”,遂将“寒月剑”封于皇陵地底。
华承熹五年冬至,成帝死于庄王及卫昭谋逆,皇陵方城在大火中烧为灰烬。二十年后,方城重修,工匠于某夜挖地基时,寒光迸现,笼罩整个皇陵,“寒月剑”重现于世。
忠孝王裴琰得知“寒月剑”重现于世,欣喜不已,持剑弹刃,叹道:“寒月出世,天下可定。”
“寒月剑”重现于世的当月,裴琰便收了一名义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