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木仙记-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如果明心方才筑基,那么她的道便是侠义之道,非是不好,只是还不够好,至于什么才是足够好的,明心也不能说清楚,总归在遇到能让自己满意的时机之前,她是不会筑基的。
  若是明心现在的状态让旁的散修知道,肯定会气炸,筑基的机缘何其稀少,多少人蹉跎十余载,但求一遇而不可得,到了她这里居然还要挑挑拣拣,然而真正的大派精英弟子,只要有条件,却无一不是如此。
  明心若非临行前,瑶光让银漪给她捎了句话,也不知道还有这种名堂在其中。
  忙完自己的事,明心才终于记起来这一切到底都是因为谁。
  对着那孩子检查了一翻,好在他这么长时间都挺过来了,不至于因为这一会儿的耽搁就撑不住了,相反地,方才被明心吸引过来的灵气波及,脸色还好了不少,不过明心知道这只是灵气充盈造成的暂时假象,他体内的生机依然在不停地凋谢。
  明心自己治伤全靠自愈,于医道却是十足的门外汉,对这种不明缘由的病症更加无从下手,想了想也只能撬开那孩子的嘴,将刚刚凝聚出来的那块昆仑石塞进去,参考自己的例子,应当有些作用,若是这招也不管用,明心就真的束手无策了。


第155章 普陀佛国
  昆仑石在孩子的体内慢慢重新融化成能量体,孩子的生命气息依旧在不停地消亡,与此同时,灵气在昆仑石的催化下重新转化为新的生机。
  新与旧的交替不知最终会走向何种结果,明心将那只已许久不用的“棺材”掏出来,变成合适的大小,将生病的妖平躺着摆进去,再在他的身边放满灵石,聚灵阵会不断将灵石中的灵气抽出来,补充他体内不断消耗的灵力。
  将半人长的黑盒子背在背上,明心觉得有些好笑,当初定制了这东西是方便自己在外修炼疗伤用的。没想到自己没有用几天,先是给兰馨住,现在又给这个小妖住,倒是变成了一只儿童床。
  拍拍骷髅马的额头,明心自嘲一笑:“天生就是做牛做马的命。”破晓将至,东方既白,明心骑上骷髅马,往黎明之处行去。
  ……
  中洲大陆的人类势力经营数十万年,大陆上除了一些危险的密地,主体的风土地貌早已测绘完全。
  而明心遍读大陆地志,这些便都记录在她的脑子里,从秦潭手中获知自己的位置之后,明心识海中就能绘制出一张宏大的地图,清楚的规划自己的路径,不至于多走冤枉路。
  而明心也没有按照最短的路径前往长安,而是按照看过的风物志,为自己规划了一条稍绕远的路径,时间有限,这一路的风景不能看遍,至少要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都看一看。
  从龟兹城往东,再过八百里,就是普陀佛国的境内,普陀佛国是中洲西北最著名的佛修国家,光领土就是宋国的十倍之大,立国更是有万年之久,算的上是中洲历史悠久的大国。
  其国寺普陀寺,亦是中洲可以排的上号的大宗门,虽比不上一字之差的超级宗门普济寺,但也是中洲北部闻名遐迩的大势力了。
  虽然对普陀佛国的情况早从一本修士游记中听闻,但是一踏入普陀佛国的国土,明心依然感觉到新奇。
  崎岖的道路从进入普陀佛国的瞬间变得干净而平整,道路统统用青砖铺就,从两侧茂密的丛林中横穿而过,也不担心被丛林中出没的妖兽损坏。
  道路的两边是一块块的光洁卵石,上面用金字刻着佛宗的经文,明心能感受到道路之上盘桓着一种特殊的力量,不是她所熟识的任何一种能量,威严而慈悲。
  “原来这就是佛力。”明心自语道。据书中记载,普陀佛国全国的城市、村庄、道路和农田,都在佛力的护佑之下,保护着国民不被妖魔所侵害。
  佛力也是一种信仰之力,佛宗对信仰之力的应用可谓首屈一指,唯有信众门徒最多的他们,才有能力维持如此大规模的佛力庇护,也唯有他们才能将这种信仰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不仅是单纯的强化自身,而是变化万千,妙用无穷。
  亿万佛宗信徒供养了佛力,而反过来长久生活在这种佛力笼罩的环境之下,就是想不笃信佛教也难,反正那个写游记的修士在普陀佛国游历一圈之后,就差一点从一个道修改投佛宗了。
  如今明心是妖,骷髅马算是半个魔,这一对妖魔组合走在佛力庇佑的道路上,骷髅马明显地能感受到不安,但是作为一匹纪律严明的军马,依旧忠实地驮着明心走在道路上,也不见有什么实质上的损伤之处,至于明心自己,则丝毫觉不出什么难受的感觉,同样的也没有感受到书中所描述的那种神圣的敬畏感,反倒是心中一片平静。也或许她现在已经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妖族了,这佛力对她不起作用。
  也不知道在这个国家里转上一圈,能不能把她这个妖魔也给渡化了。
  沿着道路前进,一路果然没有见到任何的妖兽从道路的旁边出没,畅通无阻地越过数百里山林,前方,进入普陀佛国后的第一个人类村落遥遥可见。
  毕竟是在佛宗的地盘上,明心也不知这个国家对魔修的接受程度有多高,也就不再勉强浑身不舒服的骷髅马,从林子里将其收起来,步行着靠近村落。
  与招玉国一片凋敝的村庄不同,普陀佛国的凡人村落平静而富足,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这里的人非常密集。
  从常理来讲,这种靠近山林的村落应当以猎户为主,人口也大多不多,但是这座村庄的周围却是满满的农田,每隔几个田垄,就有一位农民在耕作,农田的周围也同样摆满刻着经文的卵石,还有几只石吹母⊥溃械姆鹆α衷谄渖稀�
  明心即便是走路的模样,但速度也是奇快,一看便是修士之身,这些农人见到明心靠近时的反应与宋国人相若,恭敬但不至于畏惧,但是明心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此繁荣的国家,这些村民居然没有一个经过淬体的。
  毕竟是个陌生的修士,而且不似佛修,明心走到村子中心时,终于有村中年长闻讯前来迎接,明心入乡随俗,照着他们的样子双手合十一礼,立刻就让这几个迎接的村中长者放下戒备,亲切地招呼起来。
  明心有些意外,这村中人未免也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一点,一看就是长久生活在安全富足的环境下。
  这里毗邻两国边界,旁边的龟兹国虽不是魔修国度,但其与人口生意鼎盛的招玉国直接相连,难道就没有起贪念的修士来这人口密集之地抓人吗?
  村中依然是遍地佛像壁画,几乎每一家都供奉着佛陀的塑像,但是真正剃发守戒的僧人却几乎没有,据村人说,僧人们都到城中的大佛寺里修行去了,只是间歇地会来村中布道祈福,为村人治病,或是驱赶偶尔出现的伤人的妖兽。
  这里依旧会养殖牲畜,大多数的人是不守佛家的戒律的,但是却几乎没有人去林中打猎,当然以这些没有经过任何淬体的普通人的体格,想要去林中打猎确实也不是件安全的事情。
  这里与宋国这样的弘扬儒道的国度还有一个不同,那就是除了偶尔几本供奉着的佛经上,明心在这村子里几乎看不见一个字,那纸扎的佛经也是保养地光洁如新,一看就没有翻动过,试探着问了才知道,这村子里,没有一个人是识字的。


第156章 天龙道场
  如何维持一个国家永远的稳定,如何保证亿万人的信仰永远虔诚?其实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情,让他们吃饱饭,不让他们识字。
  不识字就不会修炼,不会多想,就算羡慕那些高来高去的修士,也只会求助于文化的掌控者,也就是佛寺与朝廷,明心忽然明白了这夸张的佛力是如何积攒起来的。
  明心谈不上什么感想,无知是不幸的,但若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就不会感到不幸,更何况,比起那些招玉国的民众,比起青莽山里的妖们,这些人已经是非常幸运了,至少那些他们用生命所供养的存在,也同样不曾放弃他们。
  明心没有在这座小村庄里多停留,她的目标是普陀佛国的第二大城市:天龙城。
  之所以不去普陀寺所在的国都千佛城,是因为天龙城有她更感兴趣的东西――普济寺的传经道场。
  如果说魔宗是极端的自利主意的话,那佛宗就是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到了最大,作为信仰之力所支撑起来的流派,信仰本身不能出现太多的分歧。
  而佛宗身为一个传承十余万年的大流派,其中必然会出现众多的分支,和浩如烟海的功法体系。为了避免不同分支之间的争论导致信仰的对抗与分裂,在修炼最本质的道的解释上,所有的佛宗都服从于一个权威,而现在这个权威就是普济寺。
  佛宗广传天下道,而普济寺的道场也就遍布天下,所以虽然是在普陀寺的眼皮底下,若想要见识最正统,最高深的佛法,想要真正了解佛宗这个独具一格的流派,天龙城才是明心的最好选择。
  一路沿大道疾行,边走边看这佛宗大国的风土人情,明心发现,这里果真是一个拒绝魔修进入的区域,路过两个城池,愣是一个魔修都不曾见到,如此也就更不敢唤出骷髅马,只在人烟稀少之处骑一段时间,过后仍然用两条腿跑路。
  如此相互轮换,开始时速度倒不至于差太多,随着接近普陀佛国的腹地,真正是五里一村,十里一镇,人烟稠密地可怕,明心谨慎起见,也只能辛苦自己一点,安心地驮着背上的小妖跋山涉水。
  说到这小妖,总算没亏了明心花出去的大把灵石,在昆仑石的作用之下,终于是止住了凋亡的势头,只是似乎昆仑石也对他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变化,如今依然还在沉睡着。
  明心用神识探视过,他的身体也正在被改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那双如树枝一般的手正在缓缓变得柔软圆润起来,头上长的那几朵小花也脱落了两朵,明心赶路的同时,还不忘仔细地观察着他身体的转化过程,以为以后进行类似的转化作为参考。
  没错,明心还有一点小野心,她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未来可能的话,她要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不过当下还是以提升自身的实力为主。
  大路上的人流和天上飞驰的灵光逐渐多了起来,普济寺这么大的名头,像明心一样想法的,当然不止她一个,每年来天龙城朝圣游历的人群络绎不绝。
  天龙城依山而建,普济寺的道场就在其背靠的天龙山之巅,因为每天能够参加法会的名额有限,而学道悟道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所以大量求道之人就在山下聚居,结果就是不需要普陀佛国多花功夫,每年来往的求道之人,生生将原本只是一座普通小镇的天龙镇,建设成成如今人口数千万的巨型城市。
  维持数千万人的治安是个大问题,尤其是这些人大多数是流动性极大的流动人口,因而入城的排查手续极严,明心到时,队伍足足排到城外两里地――佛宗讲究平等,修士凡人一视同仁,她是和来朝圣的普通人一起排的队。
  这些普通人不一定是来听道的,对他们来说,爬上圣山,向着山上那顶礼膜拜的偶像磕一个头,为僧人们献上自家地里最好的收获,已经是一生最值得夸耀的一件事了。
  所以队伍中不乏驮着各式农产品的牛马,这些凡兽可不是有灵性的妖兽,免不了吃喝拉撒,队伍排的久了,那味道可是不敢恭维。
  队伍中的修士们和少见这些的城里人自然是不悦,但是碍于圣山在前,天龙城的十几个维持秩序的筑基佛修在侧,也不好发作,看不过眼也只能默默地用法术将挡在自己前面的污秽物清理掉,给这些他们平素看不起的农人当了回铲屎官。
  明心倒是没觉得难堪,反觉得这情景怪有趣的,那位修士的游记中也着重描写过这一段特殊的精致,当真是未曾亲眼目睹,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趣。
  仙与凡,人与畜,在这座象征着佛道最高真意的圣山面前,都是身陷六道轮回当中的众生一员,普天之下,能做到如此有底气的,恐怕也只有高高在上的四大宗门,即便这只是普济寺的一个道场。
  普济寺视众生平等,众生自己却不能把自己视为平等,队伍里的普通人对那些明显是修士的人还是很恭敬小心地,每个都在周围空出一大段距离。
  不过也有不长眼色的,明心威胁地瞥了她后面那头冲着她背后的黑盒子塔头探脑的驴子一眼,换来驴子主人满含歉意的尴尬笑容,黑瘦的年轻汉子使劲地拉着驴子的脖子,黑脸涨地通红,想要将那头倔驴给拉回来。
  然而这驴子也是奇葩,任是主人任何威逼利诱,也不肯将注意力从明心的背后收回来。
  明心仔细打量着这一人一驴,气息浑浊,确实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凡兽,只是一个凡兽为何能嗅出来她这盒子里装着一株五百年的灵草,而且居然不怕她。
  明心道:“这位兄台,我看你这驴子有趣,不知可肯卖与我,价钱好商量。”
  汉子的黑脸更红了,忙摆手道:“这驴顽劣得很,姑娘你千万别生气,只是它从小陪着我的,我替它给你赔不是了!”
  说着深深鞠了一躬,神色极为认真,只是那驴子可不管主人的尴尬难堪,脱了主人的钳制,更加变本加厉地上来,舌头舔在明心背后的盒盖上,眼中是极为人性化的情绪,似是对里面的东西垂涎三尺。


第157章 布衣佛修
  相比起那头大胆驴子,明心更感兴趣眼前这个粗布衣衫,满身风尘的人。
  此人留着齐根的短发,但头上没有戒疤,也不像是僧人,身上的衣服打满补丁,但是很干净,他那驴子上只驮着一只瘪瘪的褡裢,没有鞍僵,也没有可以充当贡品的东西,也不像是来朝圣的人。虽然长得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然而听其谈吐,却不像是个大字不识的普陀国普通农民。
  而且明心虽气息不显,但是那怪异的装束和出色的容貌气质,任谁都能看出来是个修士,正常的普通人,照常理都会叫她仙子或仙姑,而这人却直接唤她为姑娘,果然是驴子奇怪,主人恐也不会简单。
  抬手不经意地向驴子伸过来的脑袋一拂,驴子如临大噩,连忙伸回脖子,蹭蹭退到主人的身后,龇着牙冲她挤眉弄眼,那表情说不出的贱,配着一张驴脸,反倒有些憨态可掬的可爱。
  明心默默将手心的刀瓣重新藏回袖口,顺势轻轻捋了捋头发,也不管那张牙舞爪的驴子,冲那黑瘦男子道:“兄台可也是来天龙山听道的?”
  男子欣喜道:“正是,原来姑娘也是来听道的吗?”
  明心奇道:“怎么,我不像吗?”修士来此地,不都是来听道的吗?反倒是凡人,大多是来朝拜供奉的。
  男子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说不上为什么,就是觉得姑娘不像是信佛的人,原来是我着相了,罪过罪过!”
  相逢即是有缘,队伍中闲着也是无聊,明心半是怀着探究的心思,半是打发时间,与这男子攀谈起来。
  男子显然是个笃信佛道之人,又是在这样一个佛宗圣地之下,话题很快就蔓延到了佛道之上。
  再次出乎明心的意料,这个朴实地近乎憨厚的男人,一谈到佛经典籍,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一样,侃侃而谈,滔滔不绝,神情认真而自信,明心恍惚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当初宋竹在致知堂为自己讲书时的模样。
  而且明心直觉,若论对佛宗典籍的理解,宋竹只怕拍马也及不上这位“农夫”。
  明心当初对这些佛经只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了一大堆,当然书中的道理一通百通,读的多了以后,明心也不会像一开始一样把那些佛经当成天书看,对其中的道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那男子交流起来也不至于变成一只小白。
  但是那毕竟是佛宗千万年的智慧积淀,岂是明心粗粗阅览一遍就能吃透的,多数的时候还是明心在提问应和,那男子在作答。
  男子对佛经典籍极为熟识,种种佛道经典信手拈来,有许多都是明心所未读未见过的。但这并不影响理解,因为他总能将那些复杂晦涩的经意,转化为一个个的故事。
  这些故事并非是佛经里所讲述的故事,而是他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真实事迹。
  这些事迹有些是市井间的家长里短,有些是从旁人口中引述的奇闻异事,也有修士间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竞争逐鹿。都是些明心也会遇到的事情,然而在他的口中与佛经相联系之后,就有了全新的禅韵哲思。
  他的语言很朴实,但却很吸引人。他不会讲太多的道理,说一些似乎很有深意的模棱两可的话――就像佛经里常做的一样。他只是平静地把众生百态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悟,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些典籍所蕴含的禅意原来浩渺如烟海,却又心生一种奇妙的感触:不过如此。
  禅意致繁,也致简,众生百态,零零碎碎,蓦然回首时,原来这些都是依道而行,你的生活就是你的禅,参透了,也就悟了。
  随着两人的交流,男子对明心也越来越喜欢了起来,这种喜欢可不是男女之间的喜欢,而是对一个新奇灵魂的喜欢。
  这个女修的思维跳脱,不可以常理度之,每每能从常人所不会注意的角度提出问题,来辩驳佛经中的观点,常有惊人之语,比如她所说的妖与人族本质相通的观点,就叫他一时哑然,然后谈性更浓地与明心探讨。
  队伍里人挤人,两人的讨论自然也去吸引了其他人的注意,尤其是黑瘦男子的故事,很有些雅俗共赏的意味,知识渊博者能听出其中的禅思,文化水平不高的善男信女们也能听个热闹。
  排在两人前后的人群开始逐渐向谈兴正浓的两人靠拢,津津有味地听着黑瘦的汉子侃大山,队伍再往外的人虽听不到明心两个不高的说话声,但是人都是好奇且从众的,也纷纷向这边挤过来。
  队伍中的小混乱自然逃不过巡视者的眼睛,但是见没有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就没有上来阻止,况且,明心敏锐地注意到,有一个筑基的佛修凌空停在他们头顶附近的位置好久没有移动过了。
  最初的萌芽没有消灭,结果就是那小小的混乱,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成长壮大成一颗足以破坏整条队伍的肿瘤,围在身边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也忘了往前走,后面来的人不知所以,有继续向人流拥挤之处汇聚过来的,也有激灵地趁此机会绕过人群直接入城的。
  男子的谈兴没有因为更多的听众而衰减,干脆让开主道,牵着驴子在道边的一棵菩提树下坐下,与明心继续未完的探讨,旁观的众人也有样学样地席地而坐,将交谈中的一男一女围在中心。
  提问的人也不只是明心一个了,来天龙城的人不乏佛法精通之士,甚至有几个巡守的城中守卫,和来帮忙的筑基佛修也被吸引过来,这些人自也按捺不住争胜或请教的心情,一个个地问题开始从周围的人群中传出来,刁钻程度或许不如,但那问题的水准比明心可是高得多。
  明心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灵力催动天音剑,将男子的声音吸收进来,再以更大的音量扩散出去,使外围的人也能清楚地听到,甚至还一心两用地用天音剑奏起当初从扶流国僧人那里听来的,一首唱经的调子,作为底音为其伴奏。
  这下子气氛一下子变得正式且庄重起来,若是不知道的,还以为天龙山的讲道挪到山下举行了呢。


第158章 树下辩难
  此时的明心与黑瘦青年不知道,无数年之后,这一场树下辩难会被记录下来,成为一部佛宗典籍中的传奇故事,激励着无数向往佛法大道的年轻人,顺着大师曾经走过的道路,踏上亲自感悟世界的旅程。
  当然后来的人也不知道,这场后来被誉为佛宗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天龙辩难,起因只是因为大师的那头驴子,想吃草而已。
  黑瘦的青年没有拒绝明心的好意,他靠在那头不安分地,啃着菩提树皮的驴子身边,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
  他是个孤儿,被遗弃在中洲最北部的一处小镇中的野寺里,被寺庙中的老僧人养大,十岁那年,寺庙没人供养,过不下去了,老僧人被饿死,寺庙中的一切被乡人洗劫一空。他带着一头从小一起长大的驴子逃了出来,还有一口袋没有人要的佛经,开始了他的东行之路。
  地点是长安。
  最开始的理由说来有些好笑,年少的他找不到目标,也看不到出路,于是他信了那个玩笑,中洲最西向东走,等到了长安,他就能参加白马会了。
  白马会是什么,身为一个普通人的他其实也不清楚,只是知道那是能在天上飞的修士才能参加的东西,所以少年心中做了这样的一个等式,去长安,等于成为修士。
  对了,老和尚为他起了个名字,叫慧闻,不过他更喜欢镇里的孩子叫他的那个名字:王二驴。因为人们都说他是镇里王大户的私生子,而且他总是陪着一头驴。
  老和尚死了,人死不能复生,所以他要对还活着的伙伴好一点,二驴这个名字很好,他们本来就是相依相伴的兄弟。
  于是他开始向南。
  口袋里的佛经越来越少,那东西太累赘,他将它们都带在了脑子里。他一路走,一路见闻,一个孩子在这片危机四伏的大陆上行走有多不容易,他挖过鼠洞,睡过义庄,曾被人贩子抓住差点丧命,也曾被妖兽追逐险死还生。
  一切你能想象到的困难都在他的率旅程里发生过,好在十三岁那年,又一次从濒临饿死的境地里逃出升天之后,他看到了天边金色的斜阳投罩在高山之上,金色的山峰,如佛祖在向他拈花微笑。
  脑中那百多本早已被忘在天边的佛经突然重新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悟了,在没有任何人教授的情况下,引起入体,成为一个佛修。
  意外而来的收获印证了少年天真的想法,于是他更加坚定地向长安行走,拔千山,过万水,十五年来,看遍天下事,历经无尽劫,寻访百十寺,阅尽万卷经,直到今天恰好走到这里,于菩提树下,讲述他十五年来所悟所得的法。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与它们相比,这并不是以个很复杂曲折的故事,甚至有些心酸而笨拙,而这位主人公也依然还是个普通的炼气佛修,但这也并不妨碍数百人围坐在他的旁边,静静地把这个故事听完。
  重要的从来不是旅途的本身,而是这段旅途教给他的道,十五年的时间,在修士的生命中很短,可能只是结丹修士闭关一次的时间,但如果从凡人的角度去经历这段时间,对于王二驴来说,这段时间很长,长到足够他了解这个世界,明悟他所要追寻的道。
  就像他所讲述的那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佛道乃众生道,这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明心的乐曲在完善,悠扬的曲调已辨不出原来的模样,她在创作一首全新的曲子。
  在高超的乐手手中,手中的乐器就像是一只画笔,笔下的音乐就像一幅画卷,明心一点点地描摹着曲调,将眼前的一幕勾画成一副完整的乐境。
  筑基、炼气、淬体还有凡人,无论强与弱,贫与富,贵与贱,都放弃彼此的偏见与隔阂,坐在一起,倾听着一个年轻的佛修讲述他自己的道,互相分享着各自对佛道的感悟与理解。
  这无疑是很有力量的一幕,而明心虽然身处人群的中心,但就像一个游离于人群之外画师,始终保持着清醒,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二驴的直觉没有错,她不是一个信佛的妖,她只是需要了解这些人,了解神秘的佛宗,让它们为自己所用。
  辩论一直持续到深夜,围坐在大树周围的人群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明心注意到,围坐在周围的四五百人中,有几个凡人的身上冒出了淡淡的白光,而他们本人却并不知晓这种情况,依然在聚精会神地听着王二驴一个人,不紧不慢地与上百佛宗修士辩论着,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些人是觉醒了佛修资质的人,明心隐隐有个猜测,或许佛宗在天下广布的道场,也是为了发现和更多潜在的门徒,讲道的本身就是佛宗的入门测试。
  怪不得普陀佛国严格控制修炼的功法,实行愚民政策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如此大规模的国家架构,和庞大的军事力量,来保卫这座富足的国家,这些遍布全国的佛寺道场恐怕居功至伟。
  城中代表宵禁的钟声敲响,在平静的人群中引起些微的慌乱,城门关闭,想要进城只能再等明天,二驴有些歉意地挠挠头,那憨厚的样子与讲道时的侃侃而谈简直判若两人。
  夏夜温暖,圣山之下,即使城外也很安全,不能进城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若是耽搁了大家去参加明早的道场,那就是他罪过大了。
  而且虽然跟大家分享也很开心,但是他也是来听普济寺的大师讲道的啊!
  层叠的人群自主地分开,一个穿着杏黄袈裟的佛修从外围走到中心,明心认出他是最早在旁边倾听他们谈话的佛修,也是刚才的辩难中发问最多的一个。
  结束了舌战群僧的状态,二驴又变成了那个平凡无奇的普通人,有些慌张地站起身,双手合十相迎,明心也停下手中奏鸣的曲子,好奇地期待这场辩难的后续。
  只见那佛修也是十分虔诚地一礼,丝毫没有身为筑基修士的居高临下:“两位居士,空相禅师有请。”


第159章 山间别院
  佛家将未出家却信佛的人称作居士,两位居士那就是也包括她自己了,总不见得是说那头驴。
  明心的犹豫只有一瞬,就欣然接受,被称作禅师的佛修通常是元灵或元婴期的佛修士,或者本身的佛法造诣非常高,被公认为权威的人,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明心目前接触过的层级最高的人类修士,她的种种隐藏身份的手段从未遇到过这种等级的挑战。
  但是既然决定好了,要前往那个代表人类修仙界最高水平的城市,以后面对这种高阶存在的时候只会更多,若是她真有什么破绽,还不如早一点暴露出来。
  更何况她对瑶光有信心。
  二驴反而有些踌躇:“那黑子……”
  一边的黑驴稀溜溜地叫了一声,原来这头驴叫黑子。
  那筑基佛修道:“居士仁心,一起去就是了。”
  说罢祭出一只木鱼,变成丈许大小,道了声:“请。”
  明心也知道自己只是一个附带的,很有自觉地等主角先上,二驴却依旧没有动作,站在圆滚滚的木鱼边,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我上不去。”
  明心与那筑基佛修都有些意外,上不去飞行法器的炼气修士?
  “这个说来话长。”二驴道。
  那佛修也没多问,三术白光从掌心飞出,牵引着二人一驴飞到木鱼法器之上,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