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喜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而一想,刘先生将学堂办在了刘家庄,连苏可言这样人家的子弟都来上学了,想必今后还会有更多求学的学子前来。刘家庄看来要热闹起来了,这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啊。这对于刘家庄的长远发展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吧。

莲子前世是研究农业的,对于经商的种种从不过多关注,没想到来到这里之后,竟然渐渐也拥有了商业头脑。

因为雪天路滑,杨氏和刘景仁走得慢,等到回来的时候,天色早已擦黑。

杨氏先让刘景仁提着小半口袋粟米和一大袋红薯干去了堂屋,自己则快速闪身进了自家屋门。

四个女孩儿见她回来了,忙喊娘。

杨氏在炕边坐了,解开两层衣服,从怀中取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纸包。

一层又一层地揭开包在外面的纸,四个散发着香气的梅花饼现了出来。

这香气对于成天吃不饱饭的孩子来说,可是个巨大的冲击。莲子姐妹忍不住咕咚咽了一大口口水。

上次在集市上的时候,莲子就想吃这种饼,当时杨氏也答应了,只是后来走得匆忙,便忘记了。如今看来,杨氏是记在心上的。

杨氏将饼子分了,正好四个,一人一个。

栗子急忙咬了一大口,嘴里呜呜道:“好香,好香。”

杨氏忙捂住了她的嘴,往门口看了眼,见没人,才低声道:“小点声,快吃。”

谷子咬了一小口,递到杨氏嘴边:“娘,你也吃。”

杨氏摇了摇头:“你吃吧,孩子吃的东西,娘才不吃。”

莲子知道杨氏和刘景仁肯定舍不得吃,于是只吃了小半块,将剩下的饼子趁杨氏不注意,小心包好,藏了起来。

梅花饼虽然不大,但是对于一连饿了好几个月肚子的孩子来说,也算是吃了顿饱饭了。

刘景仁将买回的口粮交给沈氏,只说是杨氏从娘家好不容易借的。

沈氏虽然仍是冷冷的面色,只嗯了一声,但是忙去灶间热了晚饭,让刘景仁和杨氏吃了。

等到爹娘回来,莲子将自己偷偷藏起来的饼拿出来,非让杨氏和刘景仁吃,起初他们说啥也不吃,但是耐不住四个女儿的软磨硬泡,又怕弄出动静被别人知道,便把这半个饼子吃了。

这一夜全家人都睡了个好觉,没有再被饿醒。莲子不禁感叹:“能吃饱饭真好啊!有钱真好啊!”

有了杨氏和刘景仁带来的粮食,一大家子人暂时算是能勉强度日。但是他们明白,如果官府的救济粮再不发,那这个残冬将会很难想象。

眼瞅着已到腊月中旬,要是在往年,这时候早已经开始准备过年的一些物什。但是今年灾荒,家里啥都没有,就算是想要准备,也没得准备。除此之外,莲子还在忧心一件事情,刘景林的活计是越做越多,他虽然从没问过杨氏到底啥时候可以卖出去,但是莲子心里却一直在为如何圆当初的谎而苦恼。

如今残雪仍然没化,要想去镇上找买家,那也要等雪化净了,爹娘同意带她出去才行。况且她最近因为大雪没有上山采药,幸亏早先采了不少,雪后天气也还算好,因此早已炮制完成,也该带到镇上卖掉了。

离上次买口粮过了七八天,家里的粮食再一次见了底,如今连花生壳都快要吃完了。至于草根树皮,也遭到了疯抢。

就连周通礼家的日子也不好过起来,昨儿赵氏见莲子面黄肌瘦的样子,不禁一阵心疼。她有心帮衬,但是一来自家的粮食也几乎告罄,二来虎子刚刚上了学堂,也多亏了刘先生通透,说大家日子艰难,束脩先欠着就行,要不他们也该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离年底越来越近了,但是莲子一家人丝毫没有因为要过年而有一丝兴奋。现在粮价高得离谱,莲子卖药材的钱早已所剩无几,她有心想把新制好的药材再去卖了,但是前几日杨氏听说路上来了打劫的,说啥也不允许她再出门。

一大早天就阴沉沉的,看样子像下雪,但是都这个样子好几天了,就是死活下不下来。

莲子起床自己穿好衣裳,洗漱完了刚要去堂屋吃饭,突然听到一阵嘈杂。

她早已饿得没心情去关注这阵嘈杂,索性不予理会,仍然进屋去吃早饭。倒是爱凑热闹的栗子,忙几口喝下了自己碗里的粥,急急忙忙地跑出去看热闹。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十一章 好消息

青皮天冷得让人不住地颤抖,莲子吃过早饭就想再到炕上坐着暖暖脚。

她刚走出堂屋门,就见栗子慌里慌张地跑回来,喊道:“娘,娘,二狗子死了,二狗子死了。”

二狗子?死了?莲子一个愣怔,随后一个面黄肌瘦、呆头呆脑的小男孩浮现在她的脑海。二狗子她并不陌生,时常和栗子一起玩。

栗子跑到正刷碗的杨氏跟前,眨巴着一双大眼睛问道:“娘,村西的王婆子说他是饿死的”,她眨眨眼又道,“娘,我也饿,我会不会也快死了啊?”

“别瞎说,娘饿死了也不会让你饿死!”杨氏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李氏自在一边倚着门剔牙,闻言道:“当初他家老太太说贱名好养活,起了这么个贱名,到底也没养活。”

李氏口中的老太太指的是二狗子的奶奶。二狗子上面还有个哥哥,养到三岁上得了病死了。后来又生了一个,但是一出生就多病多难,为了应和“贱名好养活”这话,便起名二狗子。二狗子一直体弱多病,呆头呆脑的,他比栗子还年长一岁,但是个头却比栗子矮了不少。

兴许是平日里常一起玩,二狗子死了,栗子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些想法。

“都饿死人了,这可咋办?”莲子心中不禁想。

这事像一个阴影一样,一直罩在莲子一家人头顶,就连平日最爱玩闹的栗子也没了精神,一整天蔫蔫的。

腊月二十四,本该合家忙忙碌碌准备过年的时候,莲子的心情一直高兴不起来。她很怀疑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年会在饥饿中度过。

这几日越发得冷,虎子要去学堂,自是不能再找她玩闹。但是值得高兴的是,这几日的天气越来越好,让莲子心中有了些期盼。雪也已经化的差不多了,她去地里看过,得到雪水的滋润,冬小麦的长势比前些日子好了许多,但是毕竟错过了生长初期的优势,明年的产量必定会打上一些折扣。

阳光不错,莲子不禁想去山上看看,再采挖些药材。因此傍晚的时候,莲子捉摸着虎子该下学了,便去了学堂那边等他。山上虽然也没啥危险,但是莲子孤零零一个人去,心里也会直发毛。

她虽然没去过学堂,但是曾远远地见过,因此毫不费力就找到了。此时还没下学,学堂里还有朗朗的书声。

莲子找了一块干净的小石头坐了,将篮子和铲子放在脚边,听着传来的读书声,仿佛又回到了自己上学的时候,她唇边不由得浮现出一丝微笑。

等了不多一会儿,钟声一响,便有孩子迫不及待地冲了出来。跑在第一个的身影莲子熟悉得很,不是虎子还是谁?他自从进了学之后,刘先生帮他起了个文雅的名字,周文章。莲子知道后哈哈笑了好久,道:“一点儿也看不出你腹有文章的样子。”

虎子在学堂里早就坐不住了,莲子刚一来他就看到了,于是更加坐不住。好不容易盼到了下学,这才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

“去山上吗?”虎子问道,见莲子点了点头,提起莲子脚边的篮子催道,“走,快走!”

莲子答应一声,跟在他后面向村前的山上走去。谁料刚走了几步,便听到有人喊她。

她回头看去,见是苏可言。

苏可言今日穿着一件淡青色的交领小棉袄,外罩红色大毛斗篷,脚上穿着一双银白色小皮靴。刚从室内出来,他脸上红扑扑的,说不出得可爱。

“你们要去山上吗?”他向莲子走过来,问道,身后的小厮忙跟上。

莲子笑着点点头:“是啊,再去挖点药材。”

“我和你们一起去吧。”

“少爷。”身后的半大小厮喊了一声。

苏可言回头看向他,厉声道:“不许跟来!”

那小厮也只不过是个半大孩子,见主子生气了,自是没了主意,只道了声“少爷小心”,便回去了。

“你不怕家里人担心吗?”莲子问道。

苏可言眨巴眨巴眼睛:“反正没人管我。”

莲子见他样子有些失落,心想这小孩肯定是因为家人将自己独自留在老家耿耿于怀。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他也才七岁的孩童,正是恋家的时候,又没独自住过,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但是转而一想,这家人也真是够宽心的,竟然让孩子独自一人住在老家。虽然有成群的仆从伺候着,到底不如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安心。

“哦,对了”,苏可言一语打破了莲子的思绪,“我见你很喜欢药材,就在家给你找了几本书。”他说完后突然又想到莲子应该不识字这个问题,便笑道:“你看不懂也没关系的,等我得了闲儿,就教你认字。”

苏可言的父亲苏慕安刚刚中了进士,才学自是斐然,因此苏可言还很小的时候就跟着他开了蒙,现在能认的字自是不少。

莲子一听说有书,心中十分得意,还真是想啥来啥。就是不知道啥时候能多多来点银子。

苏可言当然不知她心中所想,又看向虎子道:“先生让把三字经背熟了,我已经会背了,你拿我的书回去好好用功吧。”他说着把手里的书递给虎子。

今日刘先生检查背三字经,虎子没有背出来。因为书都是在学堂里用的,不能带回家,因此苏可言便让自己的小厮去家里取了他的书,打算下学后给虎子,让他回家好好背背。

虎子哼了一声,一副十分不屑的样子,但是仍伸手接了书,装进赵氏给他缝的小包里。

“吆,你俩啥时候变这么亲近了?”莲子记的虎子可是一直不喜欢苏可言的。

这里面倒是有一段变故。

入学的第一天,学堂里来了个飞扬跋扈的小子,这小子不是别人,就是前些日子在集市上和虎子打了一架的粉红少爷。虎子都不用看他的脸,光看那一身娘不拉几的粉色衣服,以及那欠揍的傲慢语气,就能断定除了他没有别人。

当然那粉红少爷也是一眼认出了虎子,连说了几句冤家路窄,便让随他前来的小厮好好招呼招呼虎子。

虎子一人难挡他主仆二人的攻势,恰巧这时候,苏可言路过,见虎子被打,忙挽起袖子带上小厮上前帮忙。两拨人正打得不可开交,先生来了,忙厉声制止了他们,这场架这才算结束。但是梁子算是结下了,这两拨人从此后互不待见。

经此一役,虎子对苏可言的印象也改观了不少。

“还能打架?看来也不是中看不中用的。”他心中嘀咕。

自此后虽然虎子对苏可言还不甚亲热,但是比之以前好了不少,并且他明白,他和苏可言算得上同盟了。

当然这事儿莲子并不知道,她只以为两人同拜了刘先生为师,在同一间学堂里念书,这几天培养出了感情。

三人一路走一路说笑,很快便来到了山脚下。

“莲子,你采药是吃的吗?”苏可言突然问道。

这问题让莲子很是无语,你家才闲的没事吃药呢!

“不是,卖的。”

“干嘛要卖药啊?”苏可言再问。

虎子实在受不了了:“卖了就能买吃得了呗,连这都要问!”

“哦”,苏可言点了点头,“你家也没吃的了吗?”他知道最近很多人家里都吃不上饭,听说还有人饿死了,但是没想到莲子家也吃不上饭了。

苏可言见莲子点了点头,突然笑道:“别担心,上次休沐的时候我回家去了,听爹说很快就会给发粮食了。”

莲子闻言眼前一亮,救济粮要来了吗?他们家总算不用挨饿了吗?

“啥时候?”她忙问道。苏可言的父亲就是刚上任的一县之长,他说快来了应该就是快来了吧。

苏可言皱皱眉道:“具体啥时候我也不知道,只是听说快了。”

莲子像是看到了希望,此刻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爹娘以及姐姐们。但是她还记得此行的目的,因此拉上虎子和苏可言,加快了脚步,向山上走去。

或许是由于心情好的缘故,今天收获颇丰,采到的药材比平时多了接近一倍。莲子看着静静躺在篮子里的药材,心里想着或许很快,他们一家不但能吃上饭,还能吃上饱饭了。

冬日里天黑得早,虽然有虎子和苏可言陪着,莲子也不敢回去太晚,所以趁着黑影还没上来,她三人便向山下走去。

三人在村头分开,各回各家,临分别的时候,苏可言特意叮嘱莲子明天中午到学堂等他。

莲子问他啥事,他也没说,只说去就是了。莲子在心里嘀咕了一声“小屁孩”,笑着答应一声,这才回了家。

家里的粮食所剩无几,为了耐住饥饿的侵袭,晚饭吃得格外早,这样就能早睡,或许不会感觉太饿。

莲子到家的时候天还没黑,但是一家子早已吃完了饭。沈氏见莲子回来晚了,脸上有些不高兴,说了她两句便不再理会。

杨氏去锅里拿出给她温着的饭,说是饭,其实也只不过是小半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十二章 告别饥饿

莲子几口将粥喝进了肚子,用温着的热水将碗刷了,兴高采烈地向杨氏道:“娘,咱们很快就不用再喝粥了。”

杨氏有些不以为意,随口问道:“怎么着?”

“因为官府很快就会给我们发粮食了。”她的眼睛大放异彩。

杨氏有些不可思议:“啥?你说啥?”

莲子将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最后又加上一句:“可言哥哥说的,肯定错不了。”

“哪个可言哥哥?”杨氏没见过苏可言,莲子也没和她提过,她自是不知苏可言是谁。

“就是县令苏大人的儿子。”

杨氏低头想了片刻,她倒是知道县令的儿子如今在庄上跟着刘先生进学,原来叫苏可言,只是,莲子是怎么认识他的?

莲子见杨氏迷茫,便将前因后果说了。

“原来就是他。”杨氏想起来了,那日在医馆给莲子包扎完伤口,确实是看到一个孩子,但是那时她一心担心莲子,根本就没太在意。

一想到莲子后来在山上见了他,还时常一起玩,杨氏嗔道:“啥事都不和娘说了?越大越有想法了!”

莲子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滚到杨氏怀里撒起娇来。

杨氏笑着拍了她一把,又说了几句话,牵着莲子的手进了屋。

她总觉得莲子自从摔破了头醒过来之后,变得有些不太一样了。好像,懂事多了,能干多了,性子也硬多了。可是每当她问莲子关于药材的事情时,她都是三言两语应付过去,不再多说。

次日中午,莲子记得昨日苏可言让她去学堂找他的事儿。她寻思着快下学的时候,和杨氏说了一声,去了学堂。

她到学堂的时候,学堂里刚刚下课。正值午间休息,莲子远远地便看到在昨日她坐的那块石头上,苏可言正等在那里。

莲子加快脚步走过去,见苏可言白皙的小脸冻得红通通的。

苏可言见她来了,忙站起身问道:“吃过饭了吗?”

他见莲子摇头,又道:“正好,咱们来一起吃。”说着将脚边的食盒打开。

莲子只往食盒里扫了一眼,所有的食欲都被瞬间勾起。第一层放着的,竟是两碗白花花的大米饭和仍在冒着热气的精致小菜。要知道莲子已经很久没吃过除稀粥之外的东西了,她也算是了解苏可言,一时间也不多客气,捡了块石头坐下,和苏可言一起吃起来。

苏可言昨天听莲子说她家没了粮食,便打算给她些吃的应应急。于是昨儿晚上就交代了小厮,让准备中午三人的午餐。只是他一眼没瞧见虎子,就被他溜回家吃饭去了。

莲子食指大动,很快就将饭菜吃了一大半。苏可言吃得并不多,反是一直安慰莲子:“明天还给你带。”

吃得正香的莲子突然停住了,她看着所剩不多的饭菜和苏可言放下的碗筷,口中道:“不行,我不能全给吃光了。”

苏可言知道她心中想的什么,于是道:“底下还有一些点心,等会儿你拿回家吧,晚上和你姐姐和爹娘就不用再挨饿了。”

莲子向他投去感激的一瞥,道了声“走了”,盖上食盒盖,提起来就迫不及待地往家跑。

吃饱饭就是不一样啊,连跑起来都有劲儿多了。

莲子在家门口悄悄地往里看了看,确定没人在门口,这才撒腿跑进自己家屋里。

杨氏、刘景仁以及三个姐姐都在,见她没命地跑进来,忙问怎么了。

“拿的啥东西?”杨氏指着莲子手上提的食盒问道。

“我看看。”栗子早已好奇地凑了过来。

莲子将食盒放下,转身回去闩了门,又将窗子也盖严实了,这才道:“可言哥哥让我带回来吃的。”

“哇,好香啊。”栗子早已用手拈起一块火腿肉放进嘴里,虽然微微有些凉了,但是对于好几个月没吃饱饭,更别提荤腥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美味。

然而杨氏却不高兴了,怒道:“你咋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娘都是怎么跟你说的?”她说着盖上食盒的盖,不理会栗子都快要哭出来的眼神。

“娘,可言哥邀请我和他一起吃午饭,这是没吃完的。底下还有点心,也是他特意放进去的。”莲子见杨氏的脸色还是没有缓和,又道,“娘,我知道轻重的,况且这点东西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什么的。”

“对他们来说不是啥,但是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啥!”杨氏仍然不让,“快还回去。”

“娘。”莲子喊了一声,

“娘。”栗子又喊了一声。

在一旁默不作声,一直抽着旱烟的刘景仁发话了:“谷子娘,既然是苏小公子给咱们的,那就留下吧。”他环视了一圈,见几个孩子都眼巴巴地盯着食盒,说道:“先让孩子们吃吧,咱改日再好好谢他就是了。”

谁料杨氏仍然不让,啐道:“谢你个头,他家啥都不缺,咱拿啥谢人家去?”

刘景仁被噎了一句,吧嗒两口旱烟不再说话了。

莲子根本就没想到会碰到这种情况,一时也不知该咋办才是。再说了,不就是一顿饭吗?杨氏怎么就如此坚持了起来?莲子以前只知道杨氏是个十分有原则的,没想到竟也是个倔强的。

栗子眼看着到嘴的美食就要飞走了,哇的一声突然哭了起来,边哭边喊道:“娘,我不要死,我不要像二狗子那样饿死。”

杨氏闻言心里一颤,再也坚持不下去。

她擦干栗子脸上的泪水,柔声哄道:“吃吧,吃吧,该还的娘来还。”

如此一来,一家子人每人都吃了点,算是暂时解了解饥,还留下一些点心打算晚饭后再吃。

杨氏将剩下的东西藏了起来,将食盒交给莲子,让他下午给苏可言还回去。

下午时候,莲子正要去给苏可言还食盒,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

“发粮食了,发粮食了!”莲子竖起耳朵听,还没听清楚外面的人喊的什么,就见李氏从自家屋里跑了出来,嘴里嚷嚷道。

莲子虽然心里也很兴奋,但是仍然鄙视了李氏一番,这么快就能知道,真不愧有造谣生非的天赋。

与此同时,杨氏和刘景仁也从屋内出来,仔细听了听外面的动静,杨氏突然喜极而泣道:“他爹,你听到了没,发粮了,咱总算有东西吃了!”

刘景仁憨厚的脸上也闪过几分激动,连连点头说“听到了、听到了”。

一时间大家蜂拥跑出家门,莲子见大街上一个高高瘦瘦,留着两撇小胡子的中年男人正敲着锣,口里大声喊着:“官府发粮了,官府发粮了,按人头每人先领一斗,快快拿着家什到祠堂去领。”

莲子不认识这个男人,后来听旁边人说才知道,他就是这刘家庄的村长刘保良。灾荒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一直深居简出,直等到官府发粮才冒泡。

这个男人丝毫影响不了莲子喜出望外的心情,食盒暂时不还了,她先跑回屋拿了家什,跟着爹娘和姐姐去祠堂领粮食。

李氏见杨氏家按人头领回了那么多粮,一时间眼红不已,连连冷嘲热讽了好几句。

领回的粮食交给沈氏统一保管,当天晚上为了庆祝,沈氏破例在晚餐的粥里多加了好几把米,总算是把粥煮的不再能照出人影。

本来李氏是想要煮大米饭的,被沈氏两句骂了回去:“有点东西你烧的不知姓啥了?还大米饭?能吃几顿大米饭?吃完大米饭就该饿死是不?”

几句话噎的李氏不再言语,气呼呼地走了,心里将婆婆一顿好骂。

有了吃的,全家人的心情总算是放松了下来。

已是腊月二十六,必须置办年货了。学堂里早已放了假,苏可言也回到了他在镇上的家。

昨儿傍晚赵氏就和杨氏约好了今儿一早就去镇上置办年货。这次自然还是周文章家套了牛车,沈氏乐的自家牛清闲,便让杨氏去了。

李氏本也想坐着车跟着一起去,但是杨氏一听说李氏要去,忙将家里四个闺女全都带上,将车上坐的满满当当的。

赵氏本就不喜李氏,如此一来以人多坐不下了为名,直接拒绝了李氏。李氏撇撇嘴,看着杨氏和四个女儿欢欢喜喜地上了车,带着麦子甩脸子走了。

谷子、豆子和栗子从来没去过镇上,此次听说也要带上她们,自是欢喜得不得了。尤其是栗子,天不亮就起了床,将她最喜欢的一件粉红小袄穿上,又特意烦杨氏在她的小抓髻上扎了两根一直不舍得用的红头绳。

杨氏这次出来主要是置办年货,但是沈氏只给了她很少一点钱。莲子走时将自己最近做好的药材全都带上,打算卖了钱给爹娘和姐姐们每人买点东西,也让这个年能过的温馨一些。

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帮刘景林找销售工艺品的渠道。她心想现在处于年关,这类东西应该很紧俏吧。因此在临出门的时候,特意从刘景林屋里带走了一个样品。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十三章 置办年货

临近年关,虽然刘家庄的日子不太好过,但是镇上依旧一片热闹繁华。各种摆小摊的、玩杂耍的,满满当当地摆了整条街。

人流较多,牛车不好进去,周通礼在集市外面就将牛车停了,给了看车人几个子儿让他看着,两家子近十个人这才进了集市。

莲子先将几篮子药材拿到徐大夫的医馆,徐大夫不在,但是早先他曾交代过铺子里的伙计,如果莲子来卖药材,就按上次的价格收了。

也幸好徐大夫不在,要不莲子见着他还真会有些尴尬。

自从上次卖了一次药材之后,莲子再也没有来过,所以这一次带来的足足是上次的两倍多卖了差不多一吊钱。

谷子、豆子和栗子都是第一次到镇上,自是看着啥都新鲜。栗子更不必说,谷子和豆子虽说沉稳,但是毕竟也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脸上的那份新奇和兴奋到底是怎么着也掩饰不住的。

就像有句话说的,再富的地方也会有穷人,同样,再穷的地方也会有富人。今年在灾荒的侵袭下,虽然刘家庄的日子过得惨不忍睹,但是依然挡不住镇上的殷实之家因为要过年的兴奋。

他们身上穿的,手里拿的,以及脸上的表情,绝对不是莲子一家人所能比拟的。

莲子看着爹娘和姐姐们身上洗的发白的,薄薄的夹棉衣物,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娘,咱们做新衣裳吧。”她扯扯杨氏的袖子。

家里女孩儿多,衣裳都是大的穿完了再给小的穿,轮到莲子的时候,早已破败不堪。莲子倒不是嫌弃自己身上补丁摞补丁的衣裳,只是觉得过年了嘛,置办新衣裳是再正常不过的。

“你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做个衣裳得多少钱啊?一尺布好几十文,哪里能这样败坏?”其实杨氏倒不是不想给女儿们做衣裳,只是这灾荒仍然没有完全过去,过了年还要再冷上一段日子,她不能不为今后做打算。

三个姐姐刚刚听莲子要求要做新衣裳,心里都充满了期盼,毕竟都是女孩子,哪里有不爱美的?只是她们也都知道家里的情况,听杨氏说不做,也没有闹腾。

莲子想想也是,做了新衣裳可不就是穿的,这么一穿出去,势必要被李氏和沈氏说三道四。如果要给家里每个人都做一件的话,先是银子不够,再说她也不愿意。所以,这事就先算了吧。但是,分家是一定的,分了家她们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沈氏给杨氏带来的钱并不多,说是置办年货,其实也只不过是买了些细粮外加四棵菘菜。不管日子再怎么紧巴,过年了,饺子还是要吃的。

既然带着孩子出来了,杨氏不忍心看她们眼巴巴的样子,狠了狠心,给她们每人买了一朵戴头上的小绒花,并一人一块甜糕。这对于初次赶集的姑娘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莲子一直没有忘记,要帮刘景林的手工活找渠道,这可是个浩大的工程。

“娘,我能自己出去走走吗?”莲子心里惦记着事儿,心想这事儿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不行。”鉴于上次虎子和人打架,莲子也十分让人惊讶,杨氏一口回绝了她。

莲子二十多岁的内心,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不能独自一人逛街。

“可是,三叔……”她小声对杨氏道,“我想看看有没有买的。”

她这么一说,杨氏想起来了,当初和莲子一起对刘景林编了个谎,后来她索性给忘了个一干二净。

杨氏想了想道:“等会儿吧”,说着向赵氏和周通礼道,“大爷爷,大奶奶,我家孩子多,都没出过的门的,看啥都新鲜的紧,要不你们先忙,我带她们逛逛去,过会儿去车那边和你们会合吧。”

“哎,行,你们娘几个只管看去吧。”赵氏说着,拉住要跟随一起去的虎子。

几个女孩儿听说要再去逛逛,自然十分欣喜。

莲子牵着杨氏的手往前走,遇到卖藤条制品的铺子都会进去看,拣着那些精巧的,顺便问问价格。

刘景林的手艺不错,他做的东西比这些铺子里摆着的还强了不少。如此一来,莲子心里就有了底。

只是让她很不爽的是,每每杨氏问价格的时候,铺子里的老板和伙计见她们穿得破破烂烂,不是不予搭理,就是一副十分鄙夷的样子。莲子拿出带来的样品,问他们这个能卖多少钱,老板给出的价格也只是三文、五文。

莲子直摇头,这也太低了,虽然和店里出售的物品价格相差并不是十分大,但是仍离莲子的预期差了老远。

找了一大会儿还是没有收获,看看西斜的日头,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杨氏带着孩子有些沮丧地往前走,突然间,一个门前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铺子闯入她眼帘。经过门口的时候,莲子好奇地往里瞅了一眼,见门口的招牌上写着“张记炒货”,再看从铺子里出来的人,每人手上都拿着用灰黄色的草纸包起来的炒花生、炒栗子等物。

“顾客这么多,想必生意一定很好吧。”莲子心中思忖,“只是,这黄不拉几的草纸,实在,是有点煞风景。”

想到这里,莲子突然眼前一亮,也随着进入铺子的人群走了进去。

“莲子。”杨氏忙喊她。

杨氏以为莲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