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佳偶穿成-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书玉跟着娘亲忙碌了一天,这会儿早已进入梦乡,只有娘亲段氏的房间内传出一阵阵床板的咯吱咯吱声,良久才停息,后来响起了两个人的说话声。
“官人,我们一家人真要搬到陈留县去住吗?”
“当然了,我没事骗你做什么?娘子,难道你不愿意跟我一起住到县城里享福去?”
“不是,只是在乡下呆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进了县城会不会不适应,还有三个孩子,在家野惯了,没受过什么拘束,到了县城有那么多规矩,他们会不会觉得难受啊?”
“你想太多了,不管咋样,也比我们两地分开住着强吧?快九年了,我们一直这么分开住着,你在家一个人忙里忙外还要照顾三个孩子有多累就不说了,我一个人在外面过得也很辛苦。忙起差事时不分昼夜,吃饭睡觉都是凑合的,不忙的时候一个人闲得不知干啥好,回到住的地方也是冷清清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白天一个人做饭洗衣,晚上一个人独守空房,娘子你忍心我们继续这么苦下去?”
“官人,你别说了,我答应你搬到县城就是了。”忽然传出一声女子的轻叫,床板声又咯吱咯吱地响起来。
……
第二天一大早,李书玉就自己穿衣起床了,把头发先编了两个麻花辫扎起来,那古代女孩的发型她笨手笨脚的总是梳不好,只能一会儿等娘亲段氏起床了让她娘帮忙去弄。想着爹爹昨天下午才回家,还说一家人过两天都要搬到陈留县去住,和娘亲不得说一夜话啊,娘亲肯定起不来,她还是早点起身去把早饭做了吧。穿上鞋,拉开里间的门闩,她来到了外间,看见两个弟弟书文和书浩躺在床上正睡得香,书浩歪着脑袋在床枕上,嘴角还流出了不少口水。她轻轻笑了笑,又给他们掖了掖被角,就轻手轻脚地出了西屋,重新关上门。看看北面屋子的门还没开,知道爹娘还在睡,她就一个人进了东面的一个小茅屋也是她家的厨房洗洗手脸忙活开了,不一会儿,烟囱里就冒出了袅袅的炊烟,飘荡在清早微冷的晨风里。
等到天大亮了,北面屋子的门才打开,段氏捂着嘴打了个呵欠,系了系衣领上的扣子,又转身把门关上,准备到厨房做早饭。还没进厨房就听见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段氏知道这是自己八岁多的闺女书玉在里面做饭,脸上不由红了红,昨夜被官人闹得太厉害,她竟睡过头了。走进厨房,看见一大一小两个锅里都正冒着热气,灶火已经熄掉了,书玉在案板上麻利地切着咸菜,不一会就切好装到碗里,滴了两滴香油搅拌均匀了放在案板上,转过身正想拿干布擦擦手,就看见她娘站在门口,吓了一跳,忙和她娘打招呼:“娘,你起了啊!我正想去叫你们都起床吃饭呢!”段氏露出个不自然的笑容,“嗯”了一声赶紧去洗脸了,要不她觉得在闺女面前因为那事起晚了实在是太羞人了。
好在书玉也没仔细瞅她娘的脸色,出了厨房回到西屋,先把两个弟弟都叫起来,给三岁多的二弟书浩穿戴整齐,帮着两个弟弟梳好头发,就拉着二弟去洗脸,书文早已洗好脸帮段氏拿碗筷去了。李宏业穿好衣服走出里间的时候看见七岁的大儿子书文正在堂屋的桌子上摆碗筷,娘子段氏进进出出地端饭端菜,大闺女书玉拉着洗好脸的二儿子书浩正往堂屋过来。三个孩子看见他,齐刷刷地喊了声:“爹爹!”一瞬间,李宏业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地了,直到段氏提醒他快去洗脸要吃早饭时才回了神,原来他不是在郡上那个冷清清的房间,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有娘子、有闺女、有儿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地等他吃早饭,嗯,这种感觉真好!以后天天都会这样的,李宏业想到这里脚步不由轻快起来,哼着小曲洗脸去了。
书文很奇怪,问她娘:“爹爹咋恁高兴?大清早就唱起小曲了?”段氏手一顿,装作没听见继续盛粥,只是那耳朵悄悄地泛起一抹粉红。书玉白了大弟弟一眼,露出一副“你这么笨怎么说你好”的样子:“爹爹回家了当然高兴,难道你不高兴?”书文“哦”了一声不说话了,他这大姐嘴巴太厉害,自己经常被她数落,还是少说两句吧。等李宏业回到屋里端坐在中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开始吃早饭了,书浩知道过两天自己就要去县城住了,叽叽喳喳地问他爹这个那个问题,书玉书文也好奇地问她爹到了县城他们住哪里,住的房子是啥样子,县城有啥好玩的地方等等一些问题,他爹也不嫌烦,心情愉悦地一一回答了,还给段氏和三个孩子都夹了菜,饭桌上喧哗的同时掩不去一片温馨。
吃完饭,李宏业带着书文先去了村子南边的父母家问安,准备等会再去书文读书的地方向先生拜别并辞学,毕竟搬家到县城以后这边的私塾就读不成了,临走去拜别先生也是人之常情,好歹是启蒙的先生教导之情是永不能忘的。段月娥带着书玉开始收拾家里的东西,因李宏业提前说了,他现在调到了陈留县,好歹是一个正经的管事,有官家给的大院子居住,里面床铺桌椅板凳啥的都有,厨房里的东西到了县城以后再添置新的,家里的粗笨东西就不用带了,最多带些床上的铺盖和穿的衣服以及一些能捎带的小物件,别的要么卖掉要么送人都要处理掉,所以段氏和书玉把家里的东西都翻了出来,弄了一院子,挑了两个大木箱和两个小木箱,开始往里面塞东西。
俗话说“穷家难舍”,这家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是段氏辛辛苦苦置办起来的,用了这么多年也都难以舍弃,就想着这个也带走那个也不留下,还是书玉见不得她娘这副啥都不舍得丢下的样子,作主丢下了一些没必要带的,反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更何况是搬到县城去住,有些东西带过去根本用不着的!想着以后敞亮新鲜的家,书玉收拾起东西就更有精神了!
二十五 举家迁县城(二)
其实家里的东西倒好收拾,能拿走的装箱带走,拿不走的留下来送人,可房子和田地咋处置呢?原本依照李宏业的意思,反正家都迁走了,说不定这辈子就不回来住了,干脆把房子和田地都卖掉,总不能在县城住着,还回家种地吧,自己的俸禄足够养活一家人了。但段氏不同意,说虽然现在是要搬走,但谁知道在县城住不住得惯,或者有其他变故了,好歹回老家有房有地的,冻不着饿不着,咋能卖了呢?就是以后回家探亲也有个落脚地,再说句不吉利的话,他们俩口子啥时候百年了回家办丧事也有个地方不是?所以无论如何不同意卖房卖地。
的确,在乡下,只有败家子才会做出卖房卖地的事情,是会被人说闲话的。李宏业现在只是一个大点的管事,并不是当了大官,开始只是想着让段氏和孩子都去县城里跟着自己享福,不再住乡下过苦日子,种地干体力活,所以冲动之下就想着卖房卖地,经段氏一说他也意识到自己考虑的太简单了。他家的房子北面两间是以前的茅草土屋,两年前盖西面两间屋子和东面那间小厨房的时候一块翻修过,看上去还挺新,要是不住人不打扫再加上老鼠折腾,恐怕过几年房子就不像样了,毕竟是茅草土屋,不是砖瓦房。
再说田地,原本李宏业当差的头几年李家还没分家,地一块儿种,活儿一块干,段氏带着两孩子也能过得去,可后来老二李宏才成亲,娶的是镇上一个米粮店老板的闺女,虽说店面不大可好歹有钱赚,自小对闺女就娇生惯养,养了些好吃懒做的毛病,王氏贪她的嫁妆丰厚也就对此视而不见,认为自家条件也不差和钱家做亲家也算门当户对,就这样把那个叫做钱金枝的女子娶回家做了二儿媳。过门没多久,她就撺掇着李宏才去她爹的米粮店做事挣钱,不再干家里的农活,她自己也今天头疼明天腰疼地躲懒,把李德福气的够呛,但王氏得她应承去她爹的米粮店卖粮食给个高价所以还一直供着她,在她生了闺女后也一直帮她带着而丢下老大家的两个孩子不管,就为了卖粮食多出来的那些蝇头小利。王氏自己不干活,又宠着闺女也不干,这一下家里的十几亩地全靠李德福、段氏和老四李宏运干,可李宏运才十一二岁,能有多大力气,李德福以前修皇陵又累伤了腰,农活干多了腰就疼的站不起来,重担全压到段氏一人身上,她就是铁打的身子也撑不住了!在一年麦收的时候李宏业回家探亲段氏就让他和李德福商量着能不能分家单过,李德福也知道对不住大儿媳就痛快答应了,分了两亩好地、两亩中地和一亩差地给了大儿子家。分家后,段氏的娘家和姐姐家也会过来帮忙,所以比以前轻松不少,后来书玉和书文也都长大了开始帮把手,这日子才算过的舒坦多了。段氏对这几亩地的感情很深,所以坚持要留着,就是租给别人种也不愿意卖掉。
如何处置房子和田地这是大事,李宏业还得和他爹李德福再商量商量,就提前打了招呼。等他带儿子拜别了先生吃了晌午饭下午又去李德福家的时候,发现堂屋里坐了一屋子人,他爹李德福、他娘王氏、老二李宏才和弟媳钱氏、三妹李宏丽和妹夫王家兴、老四李宏运,老二的闺女书萍、儿子书利和三妹家的孩子宝柱在院子里玩耍,见了他纷纷叫着“大伯”“大舅”,他笑呵呵地一一应了,进了屋又和众人一番寒暄,等坐下来才开始商谈正事。李德福干咳了一声,等众人都静下来才说道:“你们大哥如今调到陈留县做管事了,要把你们大嫂和几个侄女侄子也带到县城去住,他们夫妻分离了这么多年,如今能住到一块也是件好事。但你们大嫂一走,家里的房子和田地就没了人照看,你们大哥的意思已经和我说了,想把房子和田地租给人照看,又念着都是自家人,先紧着自家人的需要,今天把你们都叫回来,也听听你们的想法。老二先说吧。”说完扫了李宏才一眼,示意他开口。
李宏才说话之前先看了看钱氏,钱氏迅速对他眨眨眼,他也就按着事先商量好的把他们的打算说了:“大哥的房子我用不上,还是留给四弟吧,反正他也该成亲了,新房子也没盖,倒是用得着,也省了爹和娘再操心。”这话一开头就赢得了李德福和王氏的好感,知道他还没忘了自己的兄弟,脸上的笑容不由多了些。李宏才好歹在岳父的米粮店干了几年,知道怎么说话讨人欢心,趁着爹娘的脸色好赶紧提自己的要求:“大哥的五亩地就留给我种吧,到时按收成给粮食还是给钱大哥说了算,我没二话。大哥,你看中不?”
李宏业还没开口,三妹李宏丽先不干了:“二哥,你自己的地都懒得种,怎么还想种大哥的地啊?”李宏才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一大半,阴阳怪气地说:“三妹,这你就不用操心了,我只要到时不少给大哥粮食或钱就行了,你管我怎么种?”李宏丽才不吃他这一套,继续揪着不放:“你还不是想把大哥的地转手租给别人种,自己不掏一点力气吃中间的差价,你倒是打得好算盘!看来你跟着你岳父学做生意倒是学到家了,自己家人的生意也做!”李宏才知道他这个三妹被他娘宠得不把自己看在眼里,但也没想到她竟当着这么多家里人的面讽刺自己,不由大怒,正想开口教训她一顿,钱氏就接上嘴了:“你二哥跟着我爹学做生意怎么了?那挣得也是光明正大的辛苦钱,总比你一个出了门的闺女没事就回娘家,把娘家的好东西都搬到婆家强吧?”李宏丽的脸色“唰”地变了,站起身子想和钱氏理论,被他爹一声大吼“坐下,都反了天了!”给镇住了,不情不愿地坐下来,还不忘用眼刀子狠狠地剜了钱氏几眼。
李宏业没想到自己一番好意倒让家里的弟妹争吵成一团,早知道他直接找别人了,也省得如今左右为难,给了人固然说他好,不给人岂不是落埋怨?皱着眉头想了想,看了看他爹和他娘,才开口说话:“房子好说,先给老四住着,等他成了亲有能力盖新房了搬出去也行,继续住着也行,租钱啥的就不说了,都是亲兄弟,我这么多年经常不在家,老四对我们家也没少帮衬,就当是还这份情意了。不过这房子哪漏了坏了你得自己掏钱翻修,这没意见吧,老四?”李宏业最后一句冲李宏运说去了,李宏运正为自己得了一个院子带好几间房高兴着,这下娶媳妇不愁没地方住了,听他大哥问他就高兴地点头:“中!中!谢谢大哥!”
李宏业又看了看老二和三妹,知道不给哪家都不行,就干脆一分为二:“我家的五亩地,两亩好地就给三妹家种吧,就这一个妹妹我这当大哥的总得照顾点,到时看收成给三分之一就行;另外两亩中地和一亩差地就给老二种吧,不管他是自己种还是再转给别人种,别说我当大哥的偏心就成,到时也给我三分之一的粮食就行了。爹,你看这样行吧?”最后向李德福看去,问问他对这样的安排是否满意。
李德福没啥说的,大儿子一向孝顺,这回的安排也照顾了几个弟妹,自己明显吃了亏,不过就这样吧,谁让他有差事,是吃官家饭的呢?就点了点头,李宏业又问问王氏,也没意见,见两个弟弟和三妹也都不再吭声,就接着说:“虽说是亲兄弟,但既是牵扯到了利益咱们也定份合约吧,让族长和几位长辈做个证,省得以后扯不清。你们说呢?”几个人都没有意见,于是李宏业让他娘王氏找出笔墨纸砚就地写了三份合约,把刚才的安排清清楚楚地写上去,再各誊抄一份,然后和他爹一起到族长家,请了几位长辈一起作证按了手印,回来交给两个弟弟和三妹各一份,才揣着三份合约回了自己家。
(今天一章码得不少,希望大家看得过瘾。)
二十六 举家迁县城(三)
李宏业回到家,把处置房子和田地的事给段氏说了说,从怀里掏出三份合约递过去,并安慰脸色变差的她:“我知道这样处置你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谁让我是老大呢,又当差在外,常年不给家,没法在父母跟前尽孝,再说这个差事也是爹当年挣回来给我的,两个弟弟嘴上不说,心里却认定我是占了大便宜,这些年娘话里话外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我的俸禄每回探亲回来都给娘一半,剩下的才给了你,这些年让你吃苦受罪的,委屈你了。如今我们就要搬到县城去住了,这点便宜就让他们占了吧?”
段氏也不是不知道他的性子,孝顺爹娘是第一位的,自己这么多年也看清楚了,别指望他会改了;但他对自己和孩子也都很好,关心体贴,这些年在外面也没有花天酒地,沾染些什么坏毛病,虽说自己在家吃苦受罪受了很多委屈,可他一个人在外面也过得不容易不是?还是别计较了,否则不闹得夫妻离心吗?自己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就行了,吃亏占便宜的都是次要的,想到这里脸上重新挂起笑容,端起一杯茶给他递过去:“官人,你忙了一天也累了,赶紧坐下喝口茶吧!处置房子和田地是大事,你做主就行了。”
等李宏业坐下喝完了茶,她又说:“家里的东西我和书玉收拾一半了,明天抽空去我爹娘家辞行吧?再把我姐姐家的人也叫来吃顿饭,这些年姐夫也没少给咱家干活帮忙呢!”李宏业见娘子如此通情达理,更是觉得愧疚,听她说要去岳父家辞行,连连点头:“应该的,应该的,明天我赶早集去镇上割肉买菜再买些礼物,到时一块带过去。这次回来的匆忙,也没顾得上给岳父岳母带东西回来。”忽然又拍了自己的头一下,想起自己带的包裹里还有两本在郡上抽空买的医书,就走进里屋找出包裹,把那两本医书拿出来放在显眼的地方,回头对段氏说:“这两本医书是我在郡上抽空买的,你明天别忘了给岳父带去啊!”
随后吩咐书文去李德福家说一声明天要用牛车,让他把牛车赶回家。晚上一家人早早吃了饭上床歇息,都忙了一天累的够呛,三个孩子要搬家的兴奋劲儿也过去不少,没再缠着他爹问东问西,乖乖回西屋睡觉去了。
第二天公鸡刚打头鸣,天还黑着,李宏业就起床收拾好了,和段氏说了声,让她再睡会儿,自己赶着牛车就往镇上去了,这一二十里路不赶早走恐怕中午到不了家,到时拿啥招待姐夫一家呢?天一亮段氏就起身做了早饭,没让书玉过来帮忙,让她凑空再把剩下没收拾好的东西再挑挑捡捡,别落下什么能用的物件了。书玉笑笑,她娘这性子是改不掉了,转身进了几个屋子,瞅瞅哪个还能带走用,哪个真不需要带走。吃了早饭,段氏打发书文拿上那两本医书带着书浩先去娘家打声招呼,说一会儿自家人就去做客,让他们不用准备什么饭菜,李宏业已经赶早集买去了,再让弟弟段永康去外村把姐姐一家人接来,到时一块聚聚,也算临行饯别了。这边段氏和书玉还在收拾家里的东西,以前在家住着不觉得东西多,忽然之间要走,就觉得东西真是不少,收拾起来也是够麻烦的。一直等到李宏业赶着牛车从镇上回来才停下来,洗洗手脸换身衣服,这边李宏业把买来的东西放下一半,准备后半晌送牛车时给自己的爹娘送去,剩下的留在车上,赶着车和段氏、书玉一块去岳父家了。
路上书玉看看牛车上的东西,除了新鲜的蔬菜和一些鸡鸭鱼肉,还有些封好的一包包的东西和一个红布包着的酒坛子,就问:“爹爹,那一包包的都是些啥?”李宏业看看长得有段氏一半身高的闺女,当年的小奶娃如今都快长成大闺女了,还是那么漂亮可爱,穿着段氏给她做的新衣裳,像朵娇嫩的玉兰花,嘴边不由带起笑容:“有吃的点心糖果儿,现炒的瓜子花生,还有些布料啥的,给你外祖婆家和大姨家的,这些年他们帮衬咱家不少,我也没好好谢过他们,如今咱该走了,不表示表示我和你娘心里怎么过得去?”再瞧瞧段氏,当年也是李楼村的一枝花,如今虽经了不少风霜日晒,也生育了三个子女,但腰身依然纤细,脸上皮肤细腻光滑,举手投足之间掩不住成熟女人的丝丝风情,自己也算艳福不浅了。李宏业带着满足的笑容和一对让人艳羡的娘子闺女进了岳父的家。
此时段家院子里大人小孩凑了一堆,正坐在凳子上扯闲话,欢声笑语还没进门都能听到。看见李宏业赶着牛车带着段氏和书玉过来,段永康和过年才娶的新媳妇张灵芝就迎了上去,一边喊着“二姐夫、二姐、书玉,你们来啦”一边帮忙把牛车上的东西往屋里和厨房拿,其他人也都围了过来,纷纷和他们打招呼。高氏张罗着让人都进堂屋坐下,喝茶说话,李宏业拆开了几包吃食拿到桌上,给姐姐家的四个孩子一人抓了几样吃的,四个孩子纷纷喊着:“谢谢二姨夫!”书玉姐弟三个也抓了不少,然后七个孩子就跑到院子里边吃边玩去了,留下一屋子的大人们说话。
看看日头差不多到了中午,高氏要去厨房张罗做饭,被两个女儿按在凳子上,段氏笑着说:“娘,今天不用你动手,你就等着吃我们几个小辈做的饭吧!”段月娟也笑笑让她娘安生坐着,自己带了二妹和弟媳一块去了厨房开始忙活。堂屋里段智仁、高氏、田满屯(大姐夫)、李宏业和段永康几个人就继续聊了起来,大部分都是段智仁问李宏业答,中间穿插着高氏问几句,田满屯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问他就答一句,不问就默默地抽烟,段永康倒是问了问陈留县城里的情况,说有机会要去瞧瞧热闹,李宏业就说啥时候方便了就尽管去,到二姐夫家就和自己家一样不用客气,还让段智仁和高氏有空了也去县城住几天。
等到饭菜做好,整了两大桌,男人们坐在堂屋里喝酒吃菜、谈天说地,高氏也被儿女们留到了堂屋喝两杯,段月娟就带着妹妹、弟媳和七个孩子坐在外面的院子里吃菜吃饭,一帮孩子边吃边吵吵着,比屋里热闹多了。等吃了饭收拾了桌子,高氏又端出了李宏业买的还有自己准备的几样吃食和这几年他们家都要喝的柳芽和茶叶混合泡制的茶水,一大家人又热闹了大半天才散了场。先送外村的段月娟一家,把准备好的礼物放在她家的牛车上,段氏拉着姐姐的手依依不舍的告别,被段智仁催了好几次才放了手,目送他们一家走远了剩下的人才回院子。
后来是李宏业一家,虽说是一个村的,路不远,但也要走啊,段氏和她娘高氏又说了好多的知心话才擦着眼泪离开了,高氏也眼泪汪汪地,儿媳妇张灵芝一直陪在她身边,见他们走远了才扶着又哭又笑地高氏回了院子。“二闺女终于不用一家分离了!终于不用再吃苦受罪了!”高氏边说边笑,眼泪也越来越多,被段智仁劝了好久才停下来,自己的这桩心事终于了了!
二十七 初至陈留县
又收拾了两日,家里要带走的东西总算都装到了四个箱子里,再加上一些米粮袋子,整整装了一个马车,张镇车马行派来赶车的伙计用粗麻绳捆了一道又一道,防止路上颠掉了。另一辆马车上有车厢,里面还算宽敞,坐进去两三个人也能伸开腿。此时,李宏业、段氏带着三个孩子站在车前和一大早前来送别的李德福一家、段智仁一家依依惜别,两家人关心嘱咐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他们都一一点头应着,段氏的眼泪止也止不住,连带的书玉三个也哭起鼻子。最后看天色实在不早了,李宏业狠心推段氏上马车,又抱起三个孩子送进车厢,然后跳起来坐到车辕上,冲大家挥挥手,让他们都多多保重,这才回过身让赶车的伙计赶着马儿走起来。等两辆马车带着尘土消失成一个黑点,两家人才打了招呼各自回家去了。
书玉虽然是第一次坐古代马车,过了最初的好奇劲就觉得和坐汽车没多大区别,不过是少了汽油味。这会儿她坐在车厢里,撩起窗帘向外看去,现在已过秋收,地里除了裸露的土地啥也看不到了,一些树木孤零零地站立着,枝头的叶子有些已经枯黄掉落,再过不久,就变成光秃秃的树枝了。路上的风景走了很远也没什么变化,倒是这马车跑动的很快,乡下的路不平,颠的人有些不舒服,好在段氏提前在下面垫了一条破些的床褥,感觉才稍稍好些。书文和书浩也是第一次坐马车,新鲜的很,左瞧瞧右看看,把车厢里摸了一遍,后来又撩起窗帘看风景,嘻嘻哈哈地甚是热闹,但时间一长,兴奋劲过去困劲就上来了,倒在段氏怀里睡了起来。段氏和书玉也是一大早就起的,这会儿靠着厢壁都打起了盹。只有李宏业和驾车的车夫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不时掀开前面车厢上的小帘子看看段氏娘几个的情况,看见他们都睡着了,轻轻一笑又放下了小帘子,嘱咐赶车的伙计把车速放慢些,别把睡着的人颠醒了。
日头走到正中的时候,马车停在了路边,李宏业叫醒段氏几个,让他们起来下车活动活动,问问他们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又拿出提前备好的干粮一人吃了几口,喝了些水,赶车的两个伙计也吃了自带的干粮,给马儿加了些草料清水喂饱了好赶路。休息了小半个时辰,大家又上了马车赶起路来,此时他们已走上了官道,路面平坦了很多,车厢里也没那么颠簸了。
一直到后半晌,无聊之极的书玉他们又昏昏欲睡时,忽然听见李宏业掀开小帘子冲他们喊了一声:“到了,别睡了!快起来看看县城啥样子,你们不是一直念叨着要看吗?”书玉一骨碌爬起身子,先占了右边的窗户,撩起窗帘向外看,书文书浩也抢到了左边窗户那儿,两个小脑袋争先恐后地探出了窗户,瞪大眼睛瞧县城和乡下到底有啥不一样。书玉眼角瞥见她娘也是一脸好奇,就拉着她娘一块看起来。
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个高高的城门,有四五丈高吧,上面还插了一些大大的旗子,随风飘动,门楼上刻着大大的两个字:陈留。青灰色的城墙向两边延伸了很远,城门大开着,三三两两的路人和车马在城门里穿梭着,两个腰挎长刀、头戴高帽、一身黑色差服的皂隶站在城门口,维持着这里的秩序,城门稍里左边靠墙的地方摆着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一份笔墨纸砚和一本厚厚的册子,后面坐了几名同样装束的差役。书文不知道那些人是干啥的,就扭头问书玉:“大姐,你知道那些人是干啥的吗?”书玉看见有人想进城就被那些人拦下来,交上几个铜板领了一张纸那些人才放行,就说:“你没瞧见吗?应该是收进城税的吧?”“娘,你看!那城门好高啊!还有那旗子,真大!”书浩小人儿一个,看见稀奇地就大呼小叫起来,惹得近处的路人纷纷注目。段氏连忙把他拽回车厢,不准他再叫嚷让人看笑话,也让书玉和书文坐好,不准往外看。
因为是后半晌,进城的人不多,李宏业跳下车辕,领着两辆马车朝前走,到了城门口把进城税交了领了两张凭票,然后又坐上车辕,指挥着赶车的伙计进城了。直到听见马车外面人声鼎沸,段氏才又允许他们撩起窗帘看热闹,此时他们已进入了一条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招牌旗幡一个挨一个,招呼买卖的声音此起彼伏;路上的行人也不少,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丑的、俊的都有,穿的破破烂烂手拿破碗一见人过来就鞠躬作揖要人施舍的花脸乞丐、身着绫罗绸缎手拿折扇摇来晃去的富家公子、一身青衣头戴歪帽的奴仆小厮、涂脂抹粉头戴绢花衣饰鲜亮的年轻女子、短打装扮扛着刀或配着剑身材高大的武士……真是什么打扮的人都有,三个乡下出来的小孩可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两只眼睛瞪的溜圆,算是初步见识到县城的繁华和喧嚣了。
穿过这条街,左转进入一个胡同,才算是没那么吵闹,两边都是一些高高的墙壁,走不远就能看见一个小门,有的有人进出,有的紧锁着。出了胡同,又走到一条街上,没刚才那条街繁华,但也有一些小店铺,行人稀疏些,走到头看见前面是一大片住宅,成行排列,黑漆大门、石刻雄狮、青砖红瓦处处可见。李宏业一直走到最后一排拐进去第二家门户那里才叫停,这里的房子格局要比前面的小很多,也没前面住宅的门户引人注目。他上前拍门,门打开后走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仆装束的人,他一见李宏业就高兴地说:“李管事,你回来了!”说着跑下台阶,向刚下马车的段氏和三个孩子行礼:“李夫人、大小姐、大少爷、二少爷,你们一路辛苦了!快进屋里休息吧,这些行李让我老陈来搬就行了!”段氏不知眼前是何人,只得向他道了谢,然后带着三个孩子先进门了。
李宏业让老陈和两个赶车的伙计帮忙把四个箱子和那些米粮袋子抬进院子,然后付给两个伙计说定的车马钱,他们道了谢就赶着空马车回张镇去了。这边李宏业又谢了谢老陈,让他回去告诉他们大老爷张世杰自己已经把家人平安接了过来,等家里安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