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御用闲人-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橇说畚唬夤婢厝跃擅挥懈谋洹�

王钰转身握了握她的手,笑道:“朕去去就来,你先睡吧。”

耶律南仙知道他这是假话,这一去,恐怕少不得跟大臣们议上一两个时

。 I|朝时间了?于是这一晚就白瞎了。

“陛下。”见皇帝驾到,韩世忠,刘三石起身施礼。

“行了,坐吧。”王钰疾步跨上宝座,转身就问道:“说吧,是不是蒙古人又闹事了?”

韩刘两位对视一眼,先前皇帝未到,他二人便私下说,圣上一听到我们两位求见,一定会猜到是什么事情,果不其然,一切都逃不过圣上的眼睛。

“陛下,这事……”韩世忠脸色不太好看,这位大宋西北军出身的名将虽然离开疆场,供职中央多年,但雄心未灭,这件事情实在让他心里窝火。真恨不能亲提一支虎狼之师,扫平大漠,纵横草原,为皇帝剿灭蛮夷。

“看出来了,能让韩爱卿这副神情,事情小不了。说说看,试试能不能让朕也上火一回。”王钰轻笑道。他其实早前猜测,自己改朝换代,坐了中原江山,蒙古人一定会做出反应的。

“陛下,上月十三,蒙古军队乘我朝召集四方诸夷首领进京的机 会,兵出草原,袭击了我平县,三台,齐水三县。”韩世忠禀报道。

“这三个县都在原西夏边境吧?那里不是羌人聚居地么?”王钰插话问道。羌族有两大聚居地点,一个在延安府治下,另一个就在这三县附近。羌人素来与汉族交好,互相通商,通婚,甚至有羌人担任大燕朝廷的官职。北伐名将冯擒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回陛下,正是。蒙古军队突袭了羌人部落,杀死杀伤羌族百姓三千余人,掳走妇人七八百,牲畜万余头,焚烧村落二十余处……”韩臣忠说到这里,小心翼翼的打量着王钰的反应。

王钰眉头紧锁:“接着说,朕还忍得住。”

“遵旨,羌族大首领眼下正在北京城内。但他的儿子留守,因率领羌民英勇反击,却因寡不敌从,兵败被俘。蒙古人逼他宣布脱离大宋,向蒙古大汗忽图刺起誓效忠,遭到他的拒绝。蒙古人遂将其斩首示众,并将其头骨剥离,做成了酒器。并且还说……”韩臣忠欲言又止,因为他看到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阴沉。

刘三石本来听得正专心,突然感觉到韩尚书碰了碰自己,遂接过话头:“并且还对羌民说,等他们的大首领回来,转告他。这次杀他的儿子,如果再与大宋为盟,下次就要猎取他的人头,将羌民斩尽杀绝。”

“我……”王钰猛然起身,脱口而出就想来一句他年少时经常说的国骂。两位大臣一见,慌忙起身,跪拜于地,触怒天颜,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好半晌,见上方没有反应,两位大臣仍旧不敢起身,良久,听皇帝说道:“朕知道了,两位爱卿回去歇息吧。这事压一压,不要对外放出消息。”

看着两位大臣出了御书房,王钰突然狠狠捶了一下龙案。娘的,这帮狗日的找死!

可气归气,蒙古人挑这个时候动手,而且不针对汉人,偏偏拿少数民族开刀,恐怕就是为了回应大燕召集四方诸夷的领袖会商一事。如此一来,西北,东北的各少数民族,心里不免惧怕,会不会对中央朝廷失去信心?

动了羌族,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党项,女真,契丹等民族都与蒙古人为邻,如果引发连锁反应,后果极为严重。忽图刺这是在向大燕挑衅,逼大燕动手。看来,蒙古人也知道中原在积蓄力量,要发动对他们的雷霆一击,于是不等中原准备完成,就抢着先发制人。目的,就是要逼燕军在没有准备停当的情况下出手。

他们如果是针对汉人,反而好办些。可偏偏挑中了少数民族,如此一来,你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原因很明显,通俗点说,中原要作龙头大哥,你如果连你的兄弟也保护不了,人家凭什么追随你,效忠你?

揉了揉太阳穴,王钰起身离开龙椅,走向了旁边的大燕疆域图。云南,西夏,金国都已平定,大燕的领土在原宋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除了吐蕃,西辽,也就是日后的西藏和新疆以外,雄鸡版图已经形成。

现在蒙古人就盘踞在后世的外蒙古地区,占据着一马平川的优势,要往南打,骑兵部队四五天就可以冲到北京。王钰原来设想,五到十年的发展准备阶段,经历了改朝换代,国内稳定之后,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准备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时候,几路大军一起进入草原,踏着祖先们驱逐匈奴的足迹,将蒙古人彻底打垮,解除北方边患。可现在看来,蒙古人不给他这个机会啊。“沈拓,传朕口谕,明日召羌人首领入宫面圣。”

第十桶 第两百八十五碗 提前到来的蒙古大决战

人报丧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哪怕你是至高无上的皇 是人,也有人情世故,别人为了追随你,连儿子的人头都搭进去了,你该怎么开这个口?

可王钰终究还是开口了,就在收到消息的第二天,他紧急召见了羌族大首领,以沉痛的心情告知了他儿子的死讯,并代表国家表示慰问和哀悼。这些场面话当然不能抚平老首领的丧子之痛,但又不得不说。

出乎意料的是,大首领虽则悲痛万分,但还是表示汉羌一家,唇齿相依,他永不反叛,将继续效忠大燕帝国,效忠皇帝。正当王钰为他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欣慰之时,这位刚刚失去儿子的老人家恳请王钰,替他报仇。

这件事情,放在任何一个作父母的身上,都是合情合理的。羌人同样是大燕国的子民,中华的一分子,大燕也的确应该替他出这个头,报这个仇。可问题是,政治上的准备正在进行,军事上的准备还没有完 成,没有十成把握的事情,怎么干?

王钰不得不虚以委蛇,一面安抚他的情绪,一面摸棱两可,但就是不直接答应这件事情。老人家见皇帝这般上心,认为报仇雪恨指日可 待,千恩万谢的出了宫去。

兴武二年六月,王钰给镇守河北的大将军林冲发去了上谕,询问他对蒙作战的意见。林冲的上奏倒是很干脆,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 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军队的组建,最高宗旨便是守土安民,勤王保国。如今敌人践踏我国土,杀害我同胞,军队应该奋起反击。

不过大将军似乎也察觉到,向来乾纲独断的皇帝向他询问意见,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于是也综述了一下人如今的难处。比如灭金之战,损失较大,如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军费开支庞大,国家财政支付有困难等等。

最后,来了一句总结:一切伏请陛下圣裁。

韩毅身具朝服,快步走到台阶,对在外面守候的沈拓拱手道:“公公,陛下可在御书房?”

“王爷,陛下先前还问来着,若大司马来了,就请直接进去。”沈拓对这位当年驰骋疆场,书写传奇,而且是唯一一位因军功而封王的名将表示了十分的尊敬。

谢过沈拓,韩毅略整衣冠,即踏入门去。龙案之后,皇帝正埋头批阅奏章,头也没抬就问道:“大司马来了?”

“臣韩毅,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韩毅为人向来谨慎持 重。这些年离开了军队,在京城赋闲,也就越发的小心了。古人说的好,伴君如伴虎。

“行了,你们再叫,朕也活不到一万岁,坐吧。”王钰将批好的奏章叠在一起,在桌上顿了顿。而后又端起茶杯,大大的喝了一口。

“朕今日召你入宫,有件事情想咨询一下你的意思。”王钰轻咳两声。

“请陛下明示。”韩毅顿首道。

“哦,你先看看这个吧。”王钰在龙案上取过一件东西,让沈拓转交到韩毅手上。这是一封甘宁卫戍区报上的奏章。范道远范大人在奏章中称,蒙古骑兵突袭了甘宁地区,主要针对少数民族,杀人抢劫,造成极大的损失。

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极强,来也快,去也快,当西北军赶到的时 候,只看到血淋淋的残存村落。再加上没有朝廷的明令,军队也不敢越境作战,于是上奏皇帝,请示处置办法。

韩毅是军人出身,跟契丹人,女真人都打过仗。这些夷族,虽然勇悍尚武,战斗力强,但对于大燕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难以致命。因为这三族,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其政治,文化都有中华的影子。

可蒙古人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说得难听点,就是还没有开化,还没有完成从野蛮步入文明这个人类的过程。你可以尽量的嘲笑他的落后与愚昧,可你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最具杀伤力,对中原威胁最大,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游牧民族。

不管是西夏,大辽,大金,都有固定的统治区域,建设有城镇,居有定所。可蒙古人不同,辽阔的草原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放牧牛羊,饲养战马。男人生来为作战,女人则负责生产。燕军如此与蒙古开战,就好比当年汉军驱赶匈奴,必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大漠上,与敌展开追逐周旋。汉人有句俗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管是中原,还是西夏,辽国,金国,你都有城市。你的经济文化成果都集中在这里。你人可以跑,城市跑不了吧?可这句话对蒙古人不适 用,他们居无定所。

“大司马当年率军首开北伐之先河,取得辉煌战绩,是军中名将,威震四海。也与蒙古人打过交道,是对蒙主战派的首席代表。说说看吧,有什么想法?”王钰笑问道。

韩毅马上意识到,圣上正在为该不该和蒙古开战而苦恼。按实际情况,大燕目前的确是不适合再启战端。毕竟刚刚打完了金国,国力损耗较大,再加上新帝即位,改朝换代,人心浮动。正应该与民休养,稳定国内局势,大力发展经济。这个时候打仗,不合时宜。

但这场战争不可避免,迟早是要打的。迟打不如晚打,我们是没有准备好,可

准备好了么?如果再拖下去,蒙古只会越来越强大,已经是草原上的霸主。就在皇城以北,几天之内,他们的军队就可以冲到北京城下。

“陛下,请恕臣直言。臣自离开军中,许久不曾关注边关状况。如此重大的事情,还请陛下圣裁,臣不敢妄议。”韩毅思之再三,决定还是不说的好。言多必失,自己本来就是朝中特殊人物。也幸好是遇到了眼前这个明主,如果换了别人,自己的人头恐怕都不保了。

王钰一眼就看穿他的心事,韩毅这个人,经历了这么多风浪,现在也学会明哲保身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韩爱卿是久经战阵之人,说你是燕军第一名将也不为过。岳飞等辈虽然近来锋芒毕露,不过是你的后辈而已。像爱卿这样的人,虽然离开了战场,但恐怕作梦也是金戈铁马,大漠黄沙吧?”王钰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道。

韩毅闻言沉默,作为军人,战场是他为之魂牵梦萦的地方。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提三尺宝剑,披坚执锐,为国家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才不枉来世间走一遭。可现实与理想,就是有差距的。

“陛下,臣,臣能不能斗胆问一句,圣意如何?”好半晌,韩毅才开口问道。

王钰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朕问你的意见,你却反过来问朕。若是朕已有对策,又何必询问大臣?你有自己的主张,却又不敢说出 来,怕不合朕的心意。”

韩毅慌忙起身告罪道:“臣有罪。”

王钰脸上闪过一丝落寞的神情,忽然笑道:“其实朕倒是能理解 你,伴君如伴虎,万一揣摩不对皇帝的心意,说错了话,表错了态,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对吗?”

他这话,本来是有感而发,毕竟他当初也是作过人家的臣子。可听在韩毅耳朵里,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衣摆一掀,跪倒在地:“臣罪该万死。”

高处不胜寒,王钰此时还真有打一个冷战的感觉。“罢了,朕恕你无罪。说吧,把你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坦白的说,打与不打,朕心里也还没有底。”

韩毅一阵沉默,良久,方才下定决心,冒死进谏:“陛下,蒙古位于我国北面,占据一马平川的优势,在群雄毕灭之后,已然成为我国最大的威胁。蒙古不平定,国家就要一直处在军事威胁之中。况且,蒙古人挥师南下,饮马长江之心,恐怕不是一年两年了。再加上,蒙古人或许也知道,中原是不会允许一个拥兵十万的强权存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恐怕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挑在这个时候向大燕发动挑衅。意图就是要在我们没有准备完成之前,逼我们动手。陛下,此刻,四方诸夷,海外藩国的代表都在北京。蒙古人挑与汉人最亲近的羌人下手,用意再明显不过了。所以,臣认为,这场仗,晚打不如早打,长痛不如短痛,不要等蒙古再进一步坐大。”

王钰听罢,半晌无言。军人就是军人,直来直去。林冲如此,韩毅也是如此。

自己下了上谕询问林冲的意见,本来是想,借大将军之口,说出军队的难处。这样一来,方方面面也好推脱,可林冲没有领会自己的意 思,完全会错了意。

不过,韩毅的话也自有他的道理在。自己原本计划,一个五到十年的发展时期,准备完成之后,再与蒙古展开决战。但却忽略了一个问 题,中原是老树发新芽,要重新焕发生机,而蒙古却是青青小苗,茁壮成长。你在强大的同时,人家也没有闲着。五到十年后,大燕准备完成了,蒙古也更加强大了。

自己说过,不把这个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其实说白了,就是不留给将来的后继之君,自己的儿子。该打的仗替他打完,将来让他作一个守成之君。就好像唐太宗一样,把国家的底子给子孙打好,到了唐玄宗 时,便有了开元盛世。

随后一些日子,王钰始终在考虑该不该在这个时候开战。有的时 候,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怎么变得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偏偏政治这种东西,是讲不得快意恩仇这一套的。你身为皇帝,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这个国家,影响到千千万万的臣民,不敢掉以轻心啊。

恰在这个时候,蒙古人开始挑战王钰的耐心了。

七月初,蒙古铁骑兵出呼伦贝尔地区,绕过兴安岭,攻击了长春 州。驻守长春的东北军一部,奋起反击,打退了蒙古人的进攻。

随后,马不停蹄的蒙古人又出现在原金国上京,临潢府附近,一度逼近到辽东行省。后在燕军的夹击之下退去。

但凡蒙古人经过的地方,倒也不至于寸草不生。但能抢的都给你抢走,能烧的全给你烧掉,凡是能动的活物,不管是人也好,猪牛羊马也罢,要么掳走,要么杀掉。老百姓哭天抢地,可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军队在反击。

此时,已经平步青去,坐上了幽云卫戍区副指挥使并亲掌两军的岳飞似乎火了。一道奏章直接递到北京城,放在了王钰的龙案上。岳飞在奏章中,猛烈抨击蒙古人的兽行,直言,若朝廷放任不管,则东北之地,不得安宁。此地原为

穴,人心本来就不稳,若再这么发展下去,难保不会起事。

副指挥使上奏,幽云最高军事长官却不见动静,王钰心里一片雪 亮。岳飞这家伙,是被人推出来当出头鸟,他倒是慷慨陈词,大义凛 然,殊不知是在被萧充当枪使。

看来,将军们都盼望着打仗,战场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一封封加急奏报送进京城,军队里开战的呼声很高。也难怪,从宋军到燕军,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威武之师,十几年来横扫天下。从北伐到南征,西击吐蕃,东攻日本,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将士们是不甘于每日出操训练的。

这也得益于王钰重塑民族尚武精神的原故,提高军人的待遇和增加武举的名额,使得习武之人也能有出头之日。这里的“武”不单是指武术,还有兵法,谋略等等。他甚至曾经设想要在京师办一所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专门培养军事人才,与国子监,太学并列。后因反对的声音太大而作罢。

王钰虽然还没有最后决定,但已经在开始预演这场战争。黄河以 北,有大燕精锐军队六十万余万人,能担负对蒙作战任务的部队,保守估计当在二十万以上。再算上后勤补给,战争预备队,留守部队等等,一旦开战,这六十万人恐怕都得忙起来。

兵力倒是没有问题,可银子呢?王钰掌权以来,不管是对内对外发动的战争,没有哪一场是轻巧的,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军费往里面砸,没有这个家底他敢先后灭亡西夏与金国?

上次对金作战,军费开支两千多万两白银。这次的对手是蒙古,预算只能多不能少,况且谁也不能保证战争哪一天结束,忽图刺哪天被逮到北京城来。

七月十一,早朝完毕,政事堂内,三省长官以及各位带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头衔的大臣们齐聚一堂,等候着皇帝的到来,以便商议军国大事。这些天子近臣们发现,今天政事堂内多了几个新面孔,户部老尚书许柱国竟然也在场。

众所周知,圣上自主持朝政以来,各个衙门的主官换了一批又一 批,惟独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从来没有换过人,国家的财政大权一直在这位老大人手中,可见圣上对他的器重与信任。

不过,这种信任却让所有大臣都没办法妒忌。户部管着预算,各个衙门,从京城到地方,哪个大人不盼着户部的许财神多拔几个款,多给几两银子,可不管是谁,没有朝廷的正式决议,没有王钰的圣谕,想要一钱银子也没有。不仅如此,虽然坐了户部大堂,可许柱国仍旧保持着他当年任鄂州通判时清廉的作风,至今仍旧清粥小菜,连官服他都敢打补丁。就凭这一点,当今天下,哪个官员有这种觉悟?

王钰进入了政事堂,众官施礼已毕,各自落座。皇帝开口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着重议一件事情,蒙古接连对我挑衅,是战是和,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大臣们有些意外,互相对视着,谁也没有抢先发言。

“许爱卿,你是国家的财政长官,朕想问问,如果开战,你那国库里今年还能掏出来几个?”见大臣们都不发言,王钰索性向许柱国问 道。

“回陛下,国库里面的银子臣已经会陛下旨意全部安排完毕,一两银子也没有了。”许柱国回答道。在场大臣无不吃惊,不会吧?去年全国财政收入九千多万两白银,怎么会一两银子也没有?

或许是知道皇帝以及同僚们不会相信,他又补充道:“军费,俸 禄,漕运,水利,赈灾等方面一拔下来,其实国库就没有多少银子了。去年财政收入的确创了新高,但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已经留了下来,准备马上发下去,作兴办学校之用。”

这件事情王钰很清楚,因为是他亲自过问的。他专门让户部拔出专款六百万两,作为在全国县以上兴办学校之用。

“陛下,臣认为兴办学堂这一笔款子,可以暂时扣下来,挪作军 费,反正也不急于一时。”韩世忠从旁插话道。

王钰还没有说话,许柱国突然问道:“韩大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头等大事,怎么可以因为要打仗,而让大燕的孩子们没有书念?这些人将来都有可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诸位大人们都已经到了晚年,国家的将来就是要靠这些人。”

韩臣忠被他顶了这句,一时无言以对,半晌方才解释道:“臣倒也不是说兴办学堂不重要,只是事情总有个缓急嘛。”

许柱国又欲问难,王钰却已经阻止道:“许爱卿,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方才用之。没有谁想打仗,没有谁想流血。问题是,人家找上门来了,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我们这一代人今天打仗,为的就是将来这个国家的孩子们可以安安心心的念书,不用担心哪一天会有强盗闯进家来。”

许柱国一时沉默,良久,回答道:“若陛下执意如此,臣自当遵 旨。六百万两就在国库,只要陛下圣旨一到,臣马上拔款。”(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0) 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十桶 第两百八十六碗 吴用病逝 王钰哀悼 铁骑出征

了打这场大一统之战,王钰不得不失信于天下百姓。 I前,曾经颁布了两道政策,其中尤其为天下人所称道的便是由官家出 资,广办学堂。可现在要打仗了,办学堂的六百万两费用必须作为首期军费挪用。

朝中大臣,原先主张对蒙古实行怀柔政策的,现在统统闭了嘴。毕竟人家打到家门口来了,杀我同胞,夺我财物,偏偏中华自古以为就有“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这口气是无论如何咽不下去的。

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这恐怕是中原最后一战。近几十年来,群雄毕灭,天下又有大一统的趋势,蒙古若被击败,则盛世可期也。

在送走了四方诸夷和各藩国的代表之后,王钰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议对蒙作战的战略布置,韩毅虽无参知政事的头衔,但也被命特旨参加。林冲,呼延灼,萧充三位手握重兵的大将,被召回京城,共议大 事。

将军们对这场战争抱定了必胜的决心,三位大将都主动请缨,愿为先锋。这次御前军事会议,看法出奇的一致。大家都认为,打蒙古,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打斩首战,打闪电战。因为蒙古人居无定所,有水有草的地方他们就能生活。而燕军不同,作战对后勤的依赖很重,粮草一尽就必定撤兵。

王钰自己始终不敢太大意,因为他知道蒙古人有多厉害,而且他还没有到认为自己的军队真的战无不胜这种骄傲的地步。所以,他郑重的的提醒大臣们,不可轻敌,骄兵必败,不要以为这些年来战绩辉煌,就可以把蒙古人当软柿子捏,成绩只能代表过去。

在连续几次军事会议之后,大燕朝廷定下了初步战略方针。以大将军林冲的南府军一部为主力先锋,出山西地区进入草原,出长城,发兵方向直指草原腹地。以上将军呼延灼南府军一部出真定府,沿金国旧 地,扑往上京以北的蒙古势力范围。以东北军岳飞部出幽云,直接进攻蒙古心脏,呼伦贝尔地区。东北军萧充,兰州军,太原军为战争预备 队,随时准备支援。

而西北军范道远部,因其大部分为新军,遂不负责作战任务,总督粮草,负责后勤。并从内地征发十万步卒,供其指挥,一定要保证后勤上的万无一失。并向中原地区,发出战争动员令,集结近三十万青壮年男子,随时准备补充到后勤大军中去。

可以看得出来,王钰一旦下定决心要打这一场仗,就雷厉风行。不搞则已,要搞就搞大的,一仗就必须打得蒙古人再也爬不起来。否则,这“言而无信”的骂名就算是白背了。

深夜,北京皇宫。

沈拓接连来询问了几次,皇帝还是没有就寝的意思。他就站在大燕混元图前,出神的盯着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历来,北方草原民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历史上凡是能够击败北方势力的王朝,都必将成为强大的帝国。秦,汉,唐历朝历代,概莫能外。

现在,自己既然决定提前打这一仗,那就必须有万全的准备,至少要有九成的把握。忽图刺与也速该两父子,都是算是世之英雄。短短时间统一蒙古大草原,并开始向南推进,自己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可没有想到,来得如此之快。很久之前,自己就梦想着能和成吉思汗铁木真一较高下,可至今这个蒙古枭雄还没有露面。算算时间,他也应该出世了吧?

“陛下。”沈拓又踏入了宫殿。

“朕说过很多次了,不要再催。”王钰略有些不满,沈拓这一声呼唤打断了他的思路。

“陛下,尚书左仆射吴弼求见,说是有要事禀报。”沈拓一阵迟 疑,还是冒着触怒天颜的危险说道。

吴弼?这大半夜的不睡觉,跑进宫里来干什么?就算尚书省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也应该是尚书令商仲扬出面,他怎么来了?

“说了什么事吗?如果不是太急,明日再说吧。”王钰随口说道。大战在即,他必须一门心思扑在以蒙作战上。

“据说是老大人病重,已经快不行了……”沈拓语气沉重的回答 道。老大人吴用,为我朝柱国之臣,功高盖世,深得圣上器重。其人不管是治国之才,还是个人品德,都可称为大臣的表率,朝野上下,威望极高。

王钰心里突然一紧,猛地转过身来,失声问道:“加亮先生病重?快,快宣吴弼进见。”说完,竟不等吴弼入内,便急步下殿,迎向宫 门。

吴弼快步而来,人未到,声先至:“陛下!”

王钰一颗心陡然一沉,心中暗道:“坏了……”

吴弼在还有十步之远的距离便一头跪倒在地:“陛下,臣父入夜时病情突然加重,昏迷之中仍不断呼喊陛下。臣无奈,不得不唐突入宫,求见陛下!”语带哭腔,看来吴用这次,大限将

王钰呆立当场,好半天脑子里面一片空白。良久,狠狠一跺脚: “摆驾出宫!”

幽国公府内,虽是深夜,但仍旧一片灯火通明。上上下下,忙忙碌碌,老爷病入膏肓,恐怕撑不了多久了。两位公子,还有小姐都已经回到府中,侍奉于老爷病床前,老夫人因为哀伤过度,也几欲昏厥,被紧急送回房中休息。

“圣上驾到!”一声高喝,响彻幽国公府。府内众人,没想到连皇帝也深夜驾临,吴用长子,门下侍郎,崇义候吴齐急忙迎出府来。

“臣吴齐叩见陛下……”吴齐刚出前院,便望见皇帝匆匆向内而 来。

“什么时候了,免礼!快,前面带路!”王钰焦急的喝道。吴齐不敢怠慢,便在前面引路,一行人直奔吴用病房而去。

房中,站满了人,吴用的子女,御医,下人,挤得满满当当。看这阵势,是想送终,最后尽一尽孝道了。王钰毫不理会满屋子向他下跪行礼的人,直扑到吴用床前,借助烛光细细看去。

但见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已然呈现油尽灯枯之状,眼窝深陷,双颊内凹,放在被子外面的一双手形如鸡爪。想当年在梁山上第一次看到吴用时,何等的意气风发,儒雅不凡,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二十年了。

王钰执住吴用枯瘦的双手,轻声叫道:“爱卿,朕来看你了。”

吴用缓缓睁开一只眼睛,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心中一阵激动。身子竟然条件反射似的想要坐起来,王钰慌忙按住他:“老大人身体抱恙,就不要图这些虚礼了。”

“臣,臣终于把陛下等来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惊动陛下,臣惶恐难安……”

王钰一阵悲凉,握着吴用的手又紧了紧:“你我君臣数十年,朕视先生为师,何必如此?吉人自有天相,爱卿且放宽心,早晚必然痊 愈。”

吴用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吃力的转过头去,见满屋子的人都在,遂言道:“你们先下去。”他身为王钰心腹之臣,弥留之际,必然有重要的话要禀报皇帝。家眷们闻言,都含泪退了下去。

“臣今年六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