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御用闲人-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耶律南仙心里一阵难受,点了点头,叫了一声:“陈太医,洪太 医。”

原来王钰想得周到,在耶律南仙离京时,还专门从宫里太医院调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御医,随同她一起前来,希望可以帮得上忙。

听到她的召唤,两位御医急步上前,也顾不得什么礼节,就近替耶律大石把起脉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的等待着,耶律斜看了一阵,回过头去想看看外面的情况,却发现一宋军猛将把守住了门口,宛如石像一般,纺丝不动,目不斜视。不知何时,公主带来的宋军士兵,已经与辽军侍卫一起,接管了任务。

“夫人,请借一步说话。”那陈太医站起身来,脸上看不出来丝毫表情。

耶律南仙会意,至大帐另一角听取父亲的病情。这边的人竖起耳朵想要听得支言片语。

“油尽灯枯,病势来得凶猛,老臣也无力回天了。”陈太医如实报告道。

耶律南仙心中早有准备,闻言问道:“还能撑多久?”

“少则三五日

十来天,以现在的天气来看,臣更倾向于前者。”

耶律南仙一阵沉默,生死有命,强求不得,或许天意如此吧。

“有办法让父王现在醒过来么?”好一阵之后,她开口问道。

陈太医有些犹豫:“这个……不敢瞒夫人,办法是有,但是危险也有。如果强行用药,辽主可以清楚一阵,但极有可能在这两天就……”

回头望了望病榻上昏迷不醒的父亲,耶律南仙长长的叹了口气: “用药吧,我宁愿背负不孝的罪名,也要让父亲看到我,安心的去。”

陈太医似乎还有顾忌,再三问道:“夫人,是否用药,您一定要想清楚。”

耶律南仙不再说话,郑重的点了点头。

有了她的明确态度,两位御医不再有任何顾忌,当着所有人的面,给耶律大石灌下了汤药,等着他的清醒。

在这段时间内,四位掌军大臣都呆在中军大帐里,谁也不能离开。外面宋辽两军士兵,严密把守,就是谁想跟外面通个风,也绝无可能。

耶律斜骑虎难下,悔不当初,刚才真的不应该进来,否则现在不会如此的被动。圣上的病情不知道如何,那两个汉医也不知道下的是什么药,万一真有是什么灵丹仙药,圣上一时半会儿之后醒过来了,那会是个什么后果?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至多过了盏茶时分,耶律大石突然一阵咳 嗽,听到众人耳里,如同霹雳一般。

耶律南仙急忙上前,轻抚其父胸口,低声唤道:“父王,父王。”

良久,耶律大石终于睁开了眼,盯着耶律南仙看了半晌,似乎不认得了。

“父王,我是南仙,女儿回来了……”坚强如耶律南仙,此时也不由得声音哽咽。

“南仙,南仙,你果真是南仙!”耶律大石的脸上,竟然泛出红 光,这是回光返照。

“是的,父王,女儿奉您和我家王上的命令,专程赶回来了。”耶律南仙点头道。

耶律大石听到这句话,下意识的朝女儿身后望了望,看到几位掌军大臣都在,心中如大石落地,急忙问道:“王钰,不,大宋摄政王他可曾调派兵马给你?”

“王上期盼父王早日康复,又因为目前蒙古作乱,他担心您的安 全,特命女儿带来了二十万精锐的南府军,就在不远处。”耶律南仙这话,却似说给在场的人听。辽军有十一万之众,王钰会担心耶律大石的安全?

可其他人就不这么想了,特别是那耶律斜,听到二十万南府军这几个字,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冷战。二十万。南府军,王钰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

其实,稍微知道一点大宋底细的人都清楚,王钰的南府军,规模最大时只有三十万,分别由林冲,呼延灼二人统率。宋金大漠决战,林冲南府军折了一大半,呼延灼一路征讨,也折了一部分,现在南府军总兵力,不过二十万出头。怎么可能全部让耶律南仙带来?那大宋河北防务不要了?

耶律大石听到这话,放心的点了点头,连声说道:“好,甚好!”说罢之后,突然挣扎着要起身。

“父王,您这是干什么?”耶律南仙急道。

“扶朕起来,你一定带来了大宋皇帝的圣旨吧。”在大宋皇帝的圣旨没有正式宣布之前,耶律大石的身份,仍旧是辽国皇帝,所以还是自称朕。

耶律南仙明白了他的意思,扶着他起身,又让侍卫替他更衣。帐内的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白这父女二人在干什么。

艰难的穿上衣服,耶律大石长长的吸了一口气,推开两名扶着他的侍卫:“宣读大皇帝的诏命吧。”

耶律南仙见他站立不稳,一时迟疑,耶律大石却已经说道:“还站着干什么?朕已经决定,奉大宋为尊,从此以后,宋辽之间,休戚相 关,大宋皇帝的诏命,你们想站着接吗?”

众人一听,纷纷下跪,耶律斜纵然百般不愿,还是跪倒在地。而 后,耶律大石强撑病躯,跪听接旨。

“制曰,天下本为一家,盘古开国,立华夏于中央,万里神州,风华物茂。虽华夷之别,古已有之。自古皆贵中华而轻狄夷,而朕独爱之如一。今有辽主耶律大石上表内附,乞为藩属,朕深怜其心,决意恩准。特册封耶律大石为大宋西辽国王,永镇西域……”

宣读完圣旨以后,耶律大石率辽国群臣高呼万岁,叩谢圣恩,接下圣旨。耶律南仙又取出“大宋西辽国王”印,赐予耶律大石,后者纳头接过,正式接受大宋中央朝廷的册封。

“今日,本王当着诸位的面,正式宣告,立五子耶律封为王世子,为王位唯一继承人。若本王百年之后,诸位务必忠于新主,敢有二心 者,人人得而诛之。在耶律封继承王位之前,西辽国所有事务,均由耶律南仙裁决!”

第九桶 第两百七十一碗 开始倒赵

鞭三响,百官上朝。王钰与赵颉两位摄政王互相谦I落座下来,文武大员行过跪拜大礼,早朝正式开始。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王欢站在玉阶之上,一声吆喝。

班中走出礼部尚书陈东,向上奏道:“臣有本要奏,凌晨之时,刚刚接获西辽国王耶律封上奏中央朝廷,言其父耶律大石在绥靖五年二月十三,于归国途中病故,请求中央册封新王。”

耶律大石去了?王钰闻言略吃一惊,虽然早在预料之中,但听到他的死讯,心中仍旧不免感慨。想当年,自己意气风发,与他对敌于上 雄,一直都互为对手。这些年来,昔日的对手一个个辞世,现在连这位一代 雄也去了。一个人再厉害,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

可耶律大石这一生可算是轰轰烈烈了,早年是辽国重臣,拥兵于上雄,后远走西域,打败多国联军,重建大辽,保住了契丹人的血脉。他一生都梦想着重回东方,如今壮志未酬身先死,可叹。

“耶律大石一代豪杰,早年虽与大宋为敌,然重建西辽之后,一直与我朝修好,在其弥留之际,决定举国归附中原,也算是有功之臣。如今既然辞世,中央朝廷当表示哀悼,着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命,高度评价其一生的功绩。册立耶律封为新一任大宋西辽国王,命礼部侍郎为钦差大臣,前往西域行册封大典。”王钰表现出了很大的风度,耶律大石当年差点要了他的命,甚至将刚刚组建的南府军几乎打得全军覆没,而如今他却高度评价耶律大石的一生。这也证明,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然,有一个国家除外,那就是蒙古。

陈东上奏完毕之后,兵部侍郎张浚出班上奏:“王上,福王千岁,兵部接获幽云卫戍区上报,蒙古匪首忽图刺已领军全部退出国境。甘宁卫戍区上报,在西北军,兰州军,太原军的有力反击之下,蒙古小王也速该铩羽而归,军士伤亡不大。”

听到他的话,满朝文武都松了一口气。蒙古人兴兵作乱,侵扰边 境,如今总算是滚回去了。这十几年来,国家征战不断,希望从今以 后,国家安定繁荣,再无战火。

“有详细的军民伤亡情况么?”王钰仔细问道。他了解蒙古人,这是一个为破坏而生的民族,哪怕是战败退兵,也不可能安安分分的走。

张浚回答道:“回王上,东北军有详细的伤亡情况报上,但甘宁卫戍区的战报中,对军民伤亡情况,含糊其词,并未言明。”

王钰眉头一皱,这可不是范道远的作风,他一向谨慎持重,不可能不报伤亡。再说了,这位老臣,时常报怨西北军的待遇不好,遇到打 仗,正可以借伤亡之机,要求朝廷补充军备,怎么会不报伤亡情况?

“那他们是如何组织的反击?打了哪几场仗?”王钰又问道。

张浚略一迟疑,只得如实回答道:“回王上,这些战报中都不曾提及。”

王钰明白了,如果只是军队伤亡,范道远一定会上报,不说夸大其词,至少也会极力渲染。如今居然含糊其词,只有一个可能,蒙古人退兵之时,一定屠了个干干净净。本来百姓伤亡,地方官有权上奏,只是当初为了攻打金国,自己放权给各个卫戍区的军事长官,好几位大将都兼任了州牧,军政一把抓。看来,是时候收回行政权了。

“嗯,兵部最近几天之内,拿出一个奖惩方案来。对此次作战的有功将士,厚加封赏。同时,中书省议一议,是不是把当初北伐之前放给各位将军们的行政权收回来。”说到这里,他停了停,放眼望去,又问道:“列位臣工,还有本要奏吗?”

之后,大臣们又上奏南方抗灾一事,进入二月之后,各地大雪停 息,灾情得到缓解,各地方官府已经投入大批人力物力,展开灾后重 建,要求朝廷拨下款项。王钰着户部从国库中调出银两,下发地方,全力支持灾后重建。

众臣奏完之后,似乎没事了,可王钰发现,枢密使刘三石欲言又 止,似有隐情。他看在眼里,也不说破,散朝之后,独留下他。

早朝完毕,文武官员各回本部衙门处理日常事务,王钰也步向中书省政事堂而去,刘三石紧随其后,一直未得机会禀报。

出了资政殿,踏入广场之中,但见花圃里,各种花草,含苞待放,宣示着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春天。

王钰来到一个花坛前,伸手碰了碰一个花骨朵,笑道:“寒冬一 过,春天可就来了。”

刘三石见他停了下来,赶紧上前说道:“王上,南仙夫人来信 了。”

这倒是出乎王钰意料之外,枢密院负责的是情报工作,本以为他刺探到了蒙古人的情报,没料到居然是南仙的来信。也不对吧,南仙来信直接送到靖王府就好,又何必绕这个圈子?但转念一想,王钰明白过 来,枢密院是绝密机构,决不会走漏消息。除了王钰自己,

有那个权力调动枢密院。

王钰取过南仙的书信,拆开看了起来。原来,耶律南仙到军中见到其父之后,耶律大石在两天之后就病故了。耶律南仙倒也沉得住气,经历丧父之痛后,就在原地整编军队,把四位掌军大臣对调,使得他们离开自己的老部队。又将两万宋军,摆在中军位置,严防生变。

这才运起先王遗体,急速赶回西辽国。在途中,她就派人向西辽国内送信,但信却并不是送给耶律封,而是送给现今太子耶律建成。在信中,她既没有提父王病逝的事情,也没有提耶律封被册立为太子的事 情,只说大军班师回朝,让耶律建成派军接应,同时控制剽骑王耶律斜的王府。

大军一到西辽国京城地界,她马上将军队打散,把四位掌军大臣牢牢控制住,带同他们以及两万宋军进入京城。西辽剽骑王耶律斜的部 下,却在这时发动士兵哗变,耶律斜请求回到军中平息事态。

耶律南仙审时度势,拒绝了他的请求,并通报太子耶律建成,由他出兵迅速平定骚乱。耶律南仙入城之后,马上召集文武百官,宣布耶律大石的死讯,同时通报朝廷,西辽国已经奉大宋为宗主,并展示了先王耶律大石的诏命。

并遵循先王遗命,在新王继任以前,一切事务均由耶律南仙裁决。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任命北院大王萧不疑之子萧步云为负责京城治安防务的最高长官,全面撤换京城卫队。又将两万宋军,布置在城南不远处,以备不时之需。

四位掌军大臣一进京城,便被“保护”起来,与外界隔绝。太子耶律建成被蒙在鼓中,以为先王既逝,自己马上就可以登上王位。

谁知,在一切安定下来之后,耶律南仙却搬出先王遗诏,册立五王子耶律封为王世子,为王位唯一继承人。耶律建成大怒之下,欲起兵作乱,却发现自己的部队,早就已经被调离京城。

耶律封继任为西辽王后,耶律南仙采取拉拢,分化,排斥等手段,将英王,燕国公二人授以重要职务,又命萧不疑身兼南北两院大王。对耶律斜却明升暗降,削去兵权,一时间,西辽朝廷大换血。

于此同时,耶律南仙利用自己早前在军队中的关系,突击提拔了大批中下级军官,以求用最快的速度稳定局势,完成权力的和平交接。

“哈哈,南仙就是南仙,这事办得漂亮。”王钰看罢信件,哈哈大笑。自己常说,南仙如果是个男人,只怕也会争雄天下,这件事情,即便亲自去处理,也不过如此。

“西辽国目前局势仍存在不稳定因素,我中央朝廷不可掉以轻 心。”刘三石提醒道。

王钰仔细一想,也对,南仙再能士,终究是大宋的人,又离开故国多年,她在那里,只怕也有危险。

“这样,让兵部下命令给兰州方面,让兰州军往前拱一拱,给南仙壮壮声势。让那些西辽国内有异心的人知道,我大宋既然有宗主国的名分,该管的事情绝不会袖手旁观。”王钰当即下令。

刘三石领命而去。王钰又看了几眼信,心里越发的高兴起来,大有普天之下,唯我独尊之势。收起信件,踏着欢快的脚步向中书省走去。

刚走出没几步,他猛然停了下来。我高兴个什么劲?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耶律大石临终之前,向大宋上个奏,称个臣,我就得出动大批军队去保证他的儿子顺利的登上王位,还得把自己心爱的女人也派出去。到头来,我大宋得了什么好处?

他儿子登上王位,将来翅膀硬了,要反还是要反,难道还会记得你宗主国当年帮过他?厉害啊,姜还是老的辣,自己满以为这么些年来,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晴,没想到却被耶律大石摆了一道。

“死了还在算计我,耶律大石,你在九泉之下,也当含笑了。”无奈的摇了摇头,王钰苦笑而去。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光占便宜不吃亏的事情。

西辽国局势渐趋稳定,蒙古人也被打回草原,按王钰的计划,朝廷以后的主要精力,就应该放在国内建设,特别是民生问题上。这次南方雪灾,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最让人痛心的一条,就是地方官府行政效率的低下。

大宋养着许多的闲官,这些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不办实事,混吃等死。当然,这个问题是大宋前期就有的,历史上,宋朝的“冗兵冗员”相当出名,大宋的财政收入,虽然在封建时代独领风骚,但却时常捉襟见肘,问题就出在这冗兵冗员上。

军制经由王钰的改革,现在全国常备军保持在一百万左右,比最高峰时期减少了一半,有效的缓解了财政上的压力,但是冗员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问题很棘手,养那么多闲官,并不是大宋前几任皇帝吃饱了没事干,而是非得如此不可。要人效忠于你,你就得把人养饱,又特别是文人。大宋开国以来,就定下了善待文人的祖宗家法。

兵越多,国越弱

多,国越穷。现在王钰想精减机构,裁撤冗员,会I面的利益。所以,他才会极力推行“行省制度”,先在东北搞个实验,堵住某此人的嘴,然后全国推广。

一旦机构精减下来,官员势必会减少许多,为朝廷缩减开支,然后把省下来的钱用到民生问题上。而且,动手必须要从中央开始,换句话说,就是要从汴京开始。

可这里是大宋开国以来的都城,赵家的根据地,不太好办。况且现在全国形势跟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方已经平定,国有的威胁都汇聚在北方,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有一件事情,不得不做,那就是迁都。

这个问题,其实在金国灭亡之时,就有人提过,但朝里反对声音很大。认为这里是大宋的龙脉所在,不能擅自改动。

既然是大宋龙脉所在,那如果国号不叫“宋”了,这些人该没有说的了吧?

“姑娘,王上到了。”

当李清照听到这句话时,心里头不由自主的一阵欣喜。不知道为什么,她很盼望王钰能到她这里来。自从结识福王赵颉,并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共赴国难”之后,这位大宋才女再也没有了自由。

她必须扮演起一个不太光彩的角色,如同三国时期的貂禅。可渐渐的,她发现,王钰并不像赵颉说的那样不堪,很多时候,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男人。这几乎让她动摇了,开始思考自己所做的一切还有没有意义。

“哟,作画呢?画什么呐?”王钰一踏进房里,就看到李清照正在临窗的案前执笔作画。

“见过王上。”李清照忙放下画笔,欲行大礼。王钰一把搀住,伸头向案上瞧去。却发现,李清照画的是一盏纱灯,那灯罩之内,隐约有一只飞蛾的影子。

“这只飞蛾为了一刹那的灿烂,奋不顾身投入纱罩之中,却发现自己再也出不来了,可惜,可惜……”王钰虽然穿越到大宋的时候还是个一肚子草包的小伙子。可这么十几年来,勤奋努力,倒也读了不少书,一看到这幅画,就知道李清照心里在想些什么。

李清照被他说中心事,一时慌乱,辩解道:“我一时胡乱画的,哪有什么深意?倒让王上见笑了。”

“哈哈,这就叫画者无意,观者有心。本王在想,把你困在这里,是不是太委屈你了?是不是该像这幅画里那样,将这只可怜的飞蛾放出来。”王钰话中有话,含沙射影。

李清照越发的慌乱了,她不知道王钰到底在暗指什么,难道是要让我走?

“清照啊。”王钰突然用很专注的目光看着她。

“什,什么?”李清照手足无措,她感觉到了,王钰今天很怪,难不成他知道什么了?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前,她当然明白一旦王钰知道实情,自己会是一个什么罪名。

“你太可怜了。”王钰说这句话的时候,很真诚,好像真的悲天悯人一般。

“王上何出此言?”李清照越来越摸不着边际,她极力闪躲着王钰的目光。

王钰突然笑了笑,凌厉之气顿掩:“本王是在想,你没了父母双 亲,又身陷风尘之中,虽然被本王赎出来,可却这么藏头露尾的过日 子,太委屈你了。以你的才学,本不该如此。”

原来他是在说这个,李清照心中暗松了一口气,直感四肢无力,几乎昏厥过去。

“多谢王上关怀,只是我生来命苦,早就习惯了。得蒙王上不 弃……”

“难道!”王钰今天好像真的不正常,一惊一诈的。“难道你没有为你自己的将来着想过么?”

李清照错愕不已,将来?我还有将来吗?

“我的身是王上赎的,自然由王上处置……”

“如果,本王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自己选择,你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王钰笑得很神秘,可这种笑容在李清照看来,真如鬼魅一般。

他今天怎么了?为什么问这么多奇怪的问题?他发现了什么吗?他想怎么干?

沉思良久,李清照反倒坦然了,如果真的躲不过去,恐怕也就是天意吧。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自己也应该过够了,要杀要剐,随他去 吧。

“我双亲都已辞世,又无兄弟姐妹,在这世上,孤苦无依,滚滚红尘,全无眷恋。倘若真能自己选择,我只希望清清静静,度此残生。如果老天还眷顾我,就让我有书可读,这样的话,我就心满意足了。”李清照惨笑道,脸上悲戚的神情让人心疼。

王钰神色平静,直视着她,良久,正色问道:“青灯古卷,暮鼓晨钟,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是的。”李清照缓缓点头。

“我始终认为,这世上没有不劳而获这种事情。如果你想要这种生活,本王可以给你,但是,你用什么来换呢?”

第九桶 第两百七十二碗 王钰布局 激辩迁都

靖五年五月,整个大宋帝国渐趋安定。原西夏境内I卫戍区联合兰州卫戍区联合剿灭,金国旧地也因为王钰推行宽容的民族政策而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大规模骚动。辽东行省运作正常,行省制度渐渐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

而蒙古人也全部退入大草原,短期之内不可能再对大宋发动军事打击。国内形势的稳定,让一班王钰亲信大臣的心又活络起来,期盼了多年的心愿准备付诸实践。

吴用当日经耶律南仙授意,秘密联合多位京官外官连署,请求王钰称帝。手握重兵的河北各卫戍区长官,如林冲,呼延灼等人,均表示极力支持。希望王上早日登基,名正言顺的君临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吴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联合部分大臣在他的官邸中,发动了一场后来被称为“五月密谋”的秘密会议。参加这次秘密集会的大臣,多是王钰亲自提拔的朝廷重臣,如童贯,尚同良,孟昭,韩世忠,许柱国等,意外的是,国家最高军事统帅大司马韩毅,被排除在名单之外。

吴用的书房,早在几个时辰以前,就摒退了所有下人,参加会议的大臣都是孤身前来,只有太师童贯还没有露面。

“吴公,不等了吧?童太师回京以来,身体抱恙,恐怕是不能来参加了。”韩臣忠左等右等,不见童贯踪影,遂向吴用说道。

吴用一时沉默,好大一阵之后,摇头道:“不妥,老太师是王上岳父,又掌军几十年,如今虽然年老,但余威仍在,一定要等到太师到 来。”正说着,童贯的身影就出现在门口,众人一见,急忙起身相迎。吴用本人,更是快步走到门前,伸手搀扶。

所有人到齐,吴用客气的请童贯坐了上首,而后首先开口说道: “各位大人,今日吴用请大家到府上一聚,为的是国家的前程,并不曾有半点私心。倘若多年以后,有人要给吴用加上一个叛逆的头衔,那我也只好领受了。”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动容,虽然来之前就已经料到这次已经退居幕后的吴大人召集我等聚会,并不可能是小事,但听他亲口说出这句话,仍感觉心头一震。大家心里都明白,要改朝换代了。

在众官沉默不言,吴用正色道:“宋传至今,天数将终,数十年 来,我王苦心经营,把国家带到如今这繁荣旺盛的局面。虽不敢说德高三皇,功盖五帝,但较之历代先帝,可告无愧于心。如今群雄已灭,西夏被灭,金国覆亡,契丹称臣,大理内附,天下升平,朝野内外,无不翘首以盼,期望我王名正言顺,君临天下。”

“今日,在场诸公,都是国家栋梁之臣,深受我王隆恩。吴用不 才,愿意牵这个头,请大家拿出一个对策来,为天下黎民,为江山社 稷,推立明君。”

他说完之后,众臣低头不语,虽然吴大人的话句句在理,但这到底不是小事,而是涉及到改朝换代,不得不小心谨慎一些。

童贯一直在不停的咳嗽,南方一行,让这位老臣年迈的身体吃不消了,回京一后,一直卧病在床,王钰前后两次亲自到府上探望。此时,见众臣不敢表态,他轻笑道:“看来诸公还是心存顾忌啊。罢了,老夫如今已然是风烛残年,无所顾忌,世人如何评价,全不在乎。大宋开国至今,已历百余年,纣无道,天下起而伐之,徵钦二帝,虽非残暴之 君,然骄奢淫逸,无心朝政,以至于国家动荡不安,群夷虎视中原。我王变法图强,革新朝政,驱蛮夷于境外,安黎民于国内,功高盖世,君临天下,理所应当,又有何异议?自古以来,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老夫建议,我等联名上奏,恭请圣上退位,禅让于我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

童贯德高望重,他既然如此明确无误的表态,在场众臣如果再迟 疑,倒显得对王上不忠了。他话音一落,兵部尚书韩臣忠当即表示: “太师所言极是,忠乃污臣,曾随康王赵构起兵谋反,蒙王上不弃,委以重任。亲眼见证国家崛起,王上取宋而代之,顺理成章。”

其他几位,一来受王钰大恩,早思回报,二来王上大权在重,极得民心,若登基称帝,天下必群起响应,几乎没有风险,遂先后表态,鼎力拥护。

吴用见状,从身边取出早就写好的奏章,示于众人道:“本官已写好奏章,若诸公再无异议,请连署如何?”

童贯又是第一个写上“尚书左仆射童贯”,其他大臣接连书上自己的官衔姓名。大家惊讶的发现,这道奏章上,早就有了“林冲,呼延 灼,萧充”等统兵大将的名字,看来吴大人早就在准备了。

待众人连署完毕,吴用收好奏章,神色肃穆:“诸位,此事关系重大,还请守口如瓶。”

“这是自然,吴大人又何必提醒。”童贯喘着气回答道。

吴用点了点头,又说道:“还有一事,要请诸公相助。如今国家灭亡西夏,扫平女真,疆域扩展极大,南方长治久安,而北方

诸多不稳定因素。为了长久的经营北方,本官认为I虑迁都一事。”

迁都!众人闻言,均面露惊讶之色,自古以来,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自开国皇帝定都某地之后,除非遭遇大的变故,否则绝无迁都的可能。自前朝定都开封,太祖皇帝陈桥兵变夺了柴氏天下,仍旧延用旧都,吴大人此时提出迁都的议题,是不是太草率了?

童贯却是心知肚明,诚然,若迁都北方,有利于控制新增加的领 土。但更重要的是,汴京是大宋旧都,王上若要称帝,就必须跟大宋断得一干二净,消除一切影响,若要达到这些目的,迁都就非常必要了。

吴用此时提出,想必也是经由王上授意的,这恐怕是在场诸公没有料到的。

“这有何难?明日早朝,我等联名上奏便是,但兹事体大,迁往何地,吴大人可有建议?”童贯问道。

吴用提他问起,一进迟疑:“这……”

童贯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忙说道:“无妨,咱们先把议题抛出 去,具体迁往何地,可由文武百官讨论决定。”其实童贯心里明白,吴用的迟疑并不代表他心里没有谱,而是在事情没有定数之前,他是不会明说的,这恐怕也是王上的策略吧。

当下,几位重臣商议已定,只等明日早朝,便将迁都一事联名奏上去。

清晨,五月灿烂的阳光普照着这座作为两朝政治中心的都城,汴京城百万居民又开始忙碌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李清照的贴身丫头也如同往常一样,洗漱完毕,准备出门采购瓜果蔬菜。她推开大门,并和以前一样,转身回去掩上,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