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娱乐初唐-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怼啡范ㄈ毡境S煤鹤治�1945个。
再说一下学校教育的情况。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开设进士科,并创立了日本国的教育制度。京都设置”太学寮“,隶属于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贵族、官僚子弟。地方设置“国学”,隶属于国司,招收一般小康之家子弟。其学科科目有“明经”、“纪传”两道。“明经”道,习《尚书》、《周易》、《毛诗》、《周礼》、《礼纪》、《春秋》、《论语》、《孝经》。“纪传”道,习《史记》等“前四史”、《晋书》、《文选》、《尔雅》。这同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简直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在“太学寮”、“国学”任教人员,多是遣唐使及留唐归国生。如随遣唐使留学的膳大丘,学满回国即任教“太学寮”,专门传授儒学。神户天皇景云二年(768)。奏准奠孔子为文宣王。在此前后,天皇还曾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儒学自6世纪初传到日本,直至20世纪的千余年间,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
关于史书的编纂.文武天皇庆云八年,太安麻吕用“万叶假名”编纂了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古事纪》3卷。天武天皇诏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编纂《日本书纪》,正元天皇养老四年完成30卷。其后,又有《续日本记》。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编纂,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绪嗣等纂成《日本后记》40卷,为平安早期的基本史籍。仿效唐朝修纂皇帝实录,日本也出现了《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史书。《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以及 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汉文史书,被称为“六国史”,无论史家观点,还是编纂体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诸多印记。就连图书分类,也是照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长期沿用。
以唐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文学产生了全盘唐化的倾向。奈良、平安两朝的文坛,掀起学习唐诗热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竞相模仿,作诗唱和。学问僧空海回日本后着有《天镜秘府论》6卷,精详地介绍了唐诗的平仄、对偶等基本要素。其后,近体诗风行,与唐诗相比毫不逊色。天平胜宝三年,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收录汉诗120首、作者64人。平安时期,汉诗集巨编《文华秀丽集》等先后推出。仅《经国集》就收录178人所作汉诗900余首、赋51篇。这些诗集,再现着唐初宫廷文学的流风余韵。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后,第一部小说《竹取物语》问世。此后,日本古典小说逐渐发展起来。迄今,日本文学家公认:“现代的日本文学和其他方面一样,以极其丰富的泉源吸收其力量,如中国古典的影响。”
“奈良时代以后,圣武天皇的天平年间,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的佛寺中,中国音乐是有最大势力的。”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这一番话,足以表达唐朝歌舞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文武天皇太宝元年(701),仿唐制设置了“雅乐寮”,有“唐乐师”、“伎乐师”等专门培训“唐乐”艺伎。同时,不断聘请唐乐名家赴日传授伎艺。天平神户二年(766),唐人皇甫东朝、皇甫升女合奏“唐乐”令天皇沉醉,即授其二人叙位官阶五位下,第二年又任命为雅乐员外助。仁和承明元年(834),遣唐使团中有精于弹琴的良岑长松和擅长琵琶的藤原贞敏,作为从六位下的准判官同行。藤原贞敏在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数月之内“极其妙”,刘二郎颇为赞赏,赠他紫琵琶两个、曲谱数十卷,并将心爱的女儿(琴筝能手)嫁给他。藤原贞敏回日本后,在“雅乐寮”任“雅乐助”、“雅乐头”等要职,并“定琵琶四调传于世”,成为日本音乐舞台上一代琵琶权威。此外,遣唐使还带回大量乐书和乐曲,主要是唐宫廷乐舞。这些乐舞如《秦王破陈乐》等在日本风行一时,不仅古代宫廷经常演奏,现今社会中仍然不时公开演出。(未完待续。。)文人小说下载
☆、第一百九十九章 被腰斩的日本腾飞4
除此而外,诸如围棋、相朴、汉方医学、茶道、日本佛教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无不从各个侧面展示着日本文化在“大化改新”至平安时期全盘唐化的倾向。原历史中大唐的君臣们给自己的后世子孙养了一条超级白眼狼啊 ,到李好穿越前的时候还在不时的扯华夏的蛋啊。不过现在李好来了,这标志着日本第一次腾飞的历史马上就要被腰斩了,上面写的大量的日本偷师的东西别想那么轻易的东渡到他们那边去了。比较可惜的是那个和尚不是这个年代的,要不然李好绝对要把他绑柱子火烧了他。
对于这一切的封锁首先就是求学生员的求学地方控制,之前在长安的时候就只准他们去国子监求学其实是不够的,李好回顾了日本的历史后,发现竟然是这些在国子监求学的人给日本带去了大量的先进文化的。现在看来,这旧国子监被取消势在必得了,要不然自己国内的学生全部给tm教岔了,反倒给那些番人教出一批的优秀人才出来,还推动了他们的迅速发展。
不过现在李好没有资格去办这件事了,但是他还是有办法的,这时去日本东渡的地方就在江苏这边沿海一带,李好只要把南方的海军拉出去,时刻盯着他们就好了。必须把他们要带回的书籍全部留下,尤其是技术方面的书,一个字都不准带走还得留下赎人的钱来,没钱一个也别想走,给大唐做苦力去。至于日本本国是不是会向大唐抗议和反抗这不在李好的考虑之内了。反正只要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就好了。
然后就是那些想出国扬名发财挣外快的技术人才和建设人才了。通通得留下,想出国挣外汇,没门。大唐自己现在还到处缺人才呢,怎么能流到外面去呢。那些想挣外汇的抓住先送去修一段时间路改造下思想再说,然后再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叫日本那些什么盔甲武士刀统统打造不出来,只能穿着布条用棍子和竹竿战斗,到时大唐的部队一上去就摧枯拉朽的灭掉他们,再为大唐多添一块领土多好啊。
接着就得往日本掺沙子了。大化改新的时候其实日本改新派和守旧派发生过几次反复的斗争的。李好现在要做的就是让守旧派没那么容易倒下去,同时让改新派也不会被轻易灭亡。让两伙人分开了搞内斗就好了,斗那么个几十年,把整个岛国斗个血流成河横尸遍地最好了。要不然日本的文化什么保存的太好了,不是有人说日本没发身什么战争,没被侵略,所以文化保存的好吗?现在就的想办法让他们没法保存了。
另外大唐现在急需人口,等日本内战升级后,那么肯定就有大量的难民了,到时就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去收留人口。加上大唐原本就是倭人眼中的天堂到那时还怕收不到人力?估计到时还有可能买一送一呢。想到这李好的心又火热起来,他不顾李恪还在一边理解那本小册子。跑到书桌前立刻把自己刚才想到的东西斟酌一番后,然后一条条写了下去。
李恪看李好在一边奋笔急书原本想告辞回去了,没想到李好不让走,只能站在书房等待李好写玩。他探了探头看了下李好写的标题 “对倭条陈”心里又嘀咕了,这位太白兄不是又叫自己去搞倭人吧?刚给了一个搞南洋抢劫南洋的小册子,现在又想搞倭人了,自己那有那么多精力啊,而且大唐的海军也不够啊。倭人那边可不是就南洋诸岛那么点人数了,那边的人口现在还是很多的啊。
李好花了一个多时辰才把这个条陈写好,他对每一条的可行性都推敲了一下,觉得满意后才把它吹干然后交给李恪,叫李恪把这事一起干了。李恪有点郁闷的接过条陈,感觉自己身上压力真大啊,又要加任务了。不过把李好的条陈细细的看上一遍后立刻眉开眼笑起来了,这里没有打仗,也不用派兵,只要搞两条船过去炫耀下就好。加上之前的扣留扮海盗打劫,再派些忠心灵活的人过去掺沙子捣下乱就好了。
当然让立刻眉开眼笑的不止不用他派兵打仗什么的,让他高兴的是李好叫他这样搞居然也是有钱进帐的,而且数量也不少,如果那个唐倭友好通商条约能搞定那收入就更多了。为了多挣钱,这个唐倭友好通商条约要争取把它搞定,李恪在心里暗暗的想道。 他早早的就被李好灌输了关税权,贸易权等等这些内容了,毕竟他在南方这边就是接触世界的地方,这里码头和海外商人也多,如果不灌输这些那就会被人钻空子的。
唐倭友好通商条约是李好根据后世的一些条约搞出来的,上面的内容就是需要日本开放大部分港口,并在开放港口划定大唐外侨居地,在其周围开设游览区,侨居地不受日本管辖,里面所有发生的事情由大唐驻日领事自行裁判。承认大唐人为进行商业活动而在整个日本岛停留,还规定了领事裁判权。条约虽以自由贸易为原则,但规定了许多不平等条款,如关税率要用另订的贸易章程协商决定,从而否定了关税自主权等。
这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李好不否定这个时候的倭人能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估计到时大唐的官方一跑过去签约,他们立刻就会屁颠屁颠的答应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大唐对日本来说就是天朝上国,这里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都是值得他们学习的。大唐的商人去他们那里贸易去他们那里定居他们可能都要四脚朝天来欢迎了,至于这个合约平不平等恐怕没人会去深思了。另外这个时候的倭人估计也会想不到长江以南的这边的航运现在已经非常发达了,去日本岛也不是什么费劲的事情,几天时间就到了。他们估计还认为去大唐和大唐去日本一样都需要神仙保佑九死一生才能到达。
这些东西一推行后那么日本的所谓的大化改新就要被腰斩了,日本的历史也即将改变,想要腾飞也飞不起来了。至于往后的日本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很难说了,李好不敢说自己能完全把日本搞死,毕竟现在还是冷兵器时代,大唐的军队也不是李好说了算的。日本周围的岛屿只要人烟不多的地方从这时开始就全部是大唐的领土了,至于大唐的人有没有在那岛上驻扎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反正李好说是李恪也会说是。大唐的人口还是不够多啊,李恪现在也没掌权,兵器还没全部转换为热兵器啊,如果都达到的话到时大唐想占那里就占那里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章 文工团的困惑
把这些事交代李恪后李好又进入了忙碌的耕种日子里去了,每天基本都呆在府上很少出去。这南方的冬天其实说起来比北方更冷,冷的直入骨髓,因为这边是湿冷,不同于北方的干冷。不过由于李恪在这边大力的推行煤炉开挖煤矿,现在南方这边家家基本都有一两个个煤炉放在房间作为冬天烤火温暖或者平时烧水做饭之用,有了这东西后也让人不曾感觉太冷。然后就是得益于棉花的大力种植,棉纺技术的大力推广,由于棉布比丝绸便宜多了,又保暖,所以南方这边的百姓基本家家都有给家人置备棉衣棉裤什么的。
说起来很有意思。按说棉花这东西是个好东西,北方比南方适合种植,但是现在北方除了长安周围,其他地方的普及就是比不上南方,而且配套的技术推广也比不上南方。李好隐约明白点原因,只是他现在不是大唐朝廷的国师了,有些事不是他管的了的,他现在是白身,碍于和李恪的关系把南方这边管好就好了。其他的到时再说吧,好东西百姓自然能看出这东西的好处的,只是推广时间会慢点而已。
今年的南方又是一个丰收年,没有什么自然灾害,所以家家收入不错,这南方的年就分外的热闹,由于烟花鞭炮开始转向民用并流行起来,所以还能处处看到和听到烟花鞭炮燃放的场面的,然后就是一群小孩子欢快的叫喊声。年近年关,所以进出城市买卖东西的百姓也多了很多,三五成群的。或是赶车或是步行。一路呼喊吆喝。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或是给家人买布缝制衣服或者是买些年货准备过年什么的,李好和李恪两人正站在城墙上看着络绎不绝的人群。李恪脸上说不出的得意神色对李好说道:“每次我累的不想干活的时候我就会站在这城墙上看上一会,看着这些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又会浑身是干劲。”
李好听后笑了笑,或许这就是自己比较喜欢和李恪在一起的原因吧,李好自己也很喜欢看这种场面。以前没穿越前的小时侯他也喜欢看周围的人们呼朋唤友一起去买年货什么的,虽然他是孤儿,但是这不妨碍他看别人,只是到了自己年纪大的时候这种场面再也看不到了。人与人之间物质条件好了,但是人情和心却冷漠多了。只是没想到来到古代了还能看到这种情景,这让他之前觉得委屈的负面情绪全部一扫而空,人也感觉振奋多了。
和李恪两人在城墙上看了会两人又一起下去去城里走走,近距离的感受下百姓们的喜悦。同时城里的城管大队也全力运行起来,维护秩序保障百姓的安全就是他们的责任。这些城管都是退伍的或者有点伤残的士兵,而不是后世的随便纠集的一些流氓地痞充当的临时工。所以他们的忠诚度和责任感都是很强的,执行力也高,也不会出现什么打砸抢的行为。李恪看着这一队队值勤的城管大队心里也是称奇,这个城管大队在大唐来说还是个新兴的职务。也只是南方这边才有的,他们不属大唐朝廷官员序列。由南方这边单独给予福利什么的。不过还别说,自从有了这些城管大队后南方所有的城市的安全秩序和争纷也少了很多,这比起之前用衙役不定时的巡查好多了,而且还很少出现官匪勾结的情况,毕竟他们不是完全属于地方官府。
和李恪在街上转了一圈后两人回到自己的府上突然发现门口多了不少陌生的马车,两人好奇的对望一眼后进了李好的府上,却发现里面笑声一片,大部分是女人的声音,这让两人更好奇了。李好家里到底来了什么客人呢,好象大部分还是女的呢。
两人进了大门这才有仆人告诉李好家里来客人了,好象是京城长安那边来的什么文工团什么的。李好一听更好奇了,按说文工团虽然除了不定时的去军队里面进行表演不算很忙,但是他们也没那么多的时间跑南方来李好这玩吧?
看见李好和李恪一起回来了,正在聊天的人们立刻停止了聊天跟两人行了礼然后再重新坐了下来。李好这人没那么虚,所以问候了下后立刻就询问文工团的团长他们怎么跑南方来了?文工团的团长是个女的,当初李好可是帮了她不少忙,给她制定文工团的管理制度和一些什么的,所以两人关系算很熟了。这屋里都是李好的家人,李恪是大唐的王爷,也没什么外人,所以这位团长就把实际情况和李好一一说来。
自从李好在歌唱比赛结束后成立这个文工团开始,按照李好的计划他们带着整个团的人开始给那些一直驻守在边境的军队表演。因为文工团大部分都是漂亮的女孩子,而且唱也确实唱的好,所以深受那些士兵们的欢迎,许多女孩子甚至还成了那些士兵们的梦中情人。所以这些女孩子向那些士兵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还是很容易被那些士兵们接受的,也确实大大的提升了士气,让那些士兵对大唐朝廷的归属感更强了。
但是有时侯也会有意外发生,比如说某些将军色心难耐,想收两个女的给自己做小什么的。只是这些都没成功,毕竟文工团也是有后台的,李二和长孙皇后的支持,还有那几个原来的军方大老的支持的,谁敢轻易去惹?再说这文工团的女人都给收了做小,那以后的表演怎么办?谁来演?这样说开,也没人去打这主意了。
现在文工团的日子很舒服,也很受欢迎,当初李好预定的效果也得到了实现,所以李二和大唐的群臣对这个文工团还是很优待的。只是他们每年去给那些军队的表演的次数都是固定的,这不可避免的就是有很多的空闲时间。这团里都是年轻的女孩子,一直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就觉的这日子有点无聊了,纷纷和团长开起了小差,这下这位团长着急了。再加上他们的表演节目有点少,不能总表演这些吧。所以这位团长思来想去就和李二打了报告,说来南方请教下李好,然后顺便给南方的士兵们也表演一番,李二想了下就答应了,于是她们就全体来南方来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一章 歌剧戏曲艺术的推动
原本这位团长还担心团里的姑娘们不愿意跑这么远的,没想到那些女孩听说是去南方看李好去一个个雀跃起来,小差也不开了,全都兴奋的要求过来。这让这位团长吃了一惊,原以为没多少人愿意过来,毕竟南方在长安人眼里就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她没想到的是这个时代的女人有几个能出远门?再加上李好发表的那些诗词小说什么的把南方描绘的那么美丽,这些女孩子怎么会不想来了,所以全体积极就很正常了。不过这位团长挺好说话的,既然都想来,后来索性就全体都带了过来了。
于是就有了李好看见的这幕了,李好原本以为这个文工团怎么得也要表演几年后才会发现这些问题吧?没想到这些姑娘们还真不省事啊,看来以后还得往里面培养几个创作型得人才了,要不然以后总不能老找自己吧?不过这些人现在找到自己李好觉得应该是时候推行自己早准备得那些东西了。
李好早准备的东西有很多,和之前一样他也一一登记在册了。叫武顺妹妹帮自己去书房取了那些册子过来,李好一本本的跟这位团长介绍起来。李好准备的东西很多,反正他觉得不错的都登记了,京剧,黄梅戏,花鼓戏都被他弄了上去,歌剧话剧也被整了出来。有些东西他不是很懂,尤其是京剧。他就会唱两段苏三离了洪洞县或者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其他的乐器搭配还有手法什么的都不了解。歌剧他也不算很懂,黄梅戏和花鼓戏他也就会唱一些而已。毕竟那《天仙配》和《刘海砍樵》都很有名的。但是他有详细的资料。只要把大体弄出来几个样板出来然后看下整体效果到时再慢慢修改就好了。这东西熟悉以后要变化也就容易了。而且自己身边还是有两个精通乐器这块的高手在的,如烟和聂小倩都算精通这些的了。
介绍完毕后那位团长立刻两眼冒光,原来自己过来也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的,没想到这位大唐才子手里真有东西啊,看来自己这趟没来错了。其他文工团的女孩子也看了这些小册子,对里面的东西十分好奇,有点迫不及待的就想试试了。一边的李好身边的女人除了武顺和如烟其他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些东西,李恪也不例外。所以大家的好奇都被李好勾了起来。只是这些工程都是很大的,没那么容易就能看到成绩的。不过那歌剧版的《白蛇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以先拿来试水的,这两个稍稍简单些,所以上手应该也快点。
文工团的人数不是很多,所以李好和李恪两人的府上都能安排下来的,索性就把文工团安排在两人府里,毕竟这样培训起来就方便点了。不过李好还是得和李恪这家伙打下招呼,这家伙看着文工团得那些漂亮女人眼睛就没转过,别安排在他府上到时被他近水楼台先拐跑了几个。李好的招呼一出李恪就跟他翻了个白眼,说自己还没到这种饥不择食的地步呢。知道那些能动那些不能动的,再说他已经几年没有增加新的女人了。李好太不相信他的人品了,这对他简直就是侮辱。李好直接无视他了,只要李恪说了这话李好就相信他不会做了,李恪虽然好色,但是人品还是不错的。
文工团被安顿下来后两人的院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了,每天吹拉弹唱的,尤其是接近过年,来访的人也多,都跑来看热闹了。不过李好不得不称赞下这些女孩子们还是很敬业的,两场歌剧分开排演的,但是李好和他们讲了大概,然后把歌曲分了出来,让他们把歌剧的剧情熟练下后这些女孩子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排演了几次后就能表现个大概出来,其他的就靠体悟和熟练了。
不过这个时候春节到了,大家都要忙着过年了,这些文工团的女孩子也不例外。李恪这家伙也凑热闹,说干脆一起过算了。李好白了他一眼,这家伙就惦记着自己府上的好吃的东西,难道他忘了他当初和下人在府上偷偷玩牌还被人举报挨过李二训的呢。李恪听了李好的回答讪讪笑了下说今非昔比了,不过当初那些人真的也很讨厌的,不就是和下人玩下嘛,用的着上纲上线的?现在他提议和李好家一起过年,这里就没人敢说他了。因为这里是南方,而且因为李恪一直是走的亲民的路线,这边的人对他只有发自内心的尊敬,绝对不会为了自己上位而来踩他吴王的脸的。
既然李恪死皮赖脸的噌上来,李好也没法子了,新年的东西多准备点就好了,反正他也不差这点钱。这个年应该算是李好过的最热闹的一个年了。毕竟两家合在一起过加上文工团还有杭州这边李好的产业的那些人都过来一起过年了,奖金年终奖那是必不可少的,过年福利也给了,毕竟李好的产业都是赢利很丰厚的。当然作为李府的传统,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今年的春晚不用李府的员工们上台表演了,文工团那还有不少真正的表演者呢,大家看她们表演就好了。不过李家的几个人还是上台表演了下,李恪也上台窜了下,他的小妾们也上去了几个。这些如果放到长安城被人知道了估计这两人又得被人打小报告什么的了,但是在这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这里他们两说了算。
文工团的女孩子们觉得这个新年是她们过的最快乐的新年了,吃到好多没吃过的好东西,每个人在李府过了年后都感觉自己好象胖了。李好过年的时候还给了她们每人一个大红包。更主要的是她们跟着李好学了不少东西,那些歌剧什么的过完年后她们已经完全上手了,那些戏曲什么的也懂了个大概,李好甚至还安排她们在杭州城表演了一次,获的空前的成功,白蛇传和杜十娘里面的歌曲瞬间就在杭州城传播开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二章 王玄策的改变
过年的时候王玄策也过来李好这走里访了一下,他其实来南方有段时间了,只是直接去的军营然后把手上的事情处理了一下才在过年的时候过来李好这边的。他是在避免一些事情,其实按说以他和李好的关系他应该南下的时候是直接过来李好和李恪这边先的,但是现在没有。
李好有点不爽,但是李恪似乎想明白了什么没有说什么。王玄策来的时候李府还是热情款待了王玄策,席间王玄策也很少说及政事,只是和他们随便聊聊一些日常的事情,其他事情很少发言,李好感觉越来越不爽了。看来人一旦走向权利中心有些东西不可避免的就改变了,以前的小王同志找不到了。李好既然不是很爽,喝酒就喝的有些过头了,然后就醉了,这桌酒宴喝的就不是那么爽利了,周围的人都感觉气氛不是很好,但是三个主事者都喝的不是很高兴,所以散的也快。
说实话李好原本对王玄策还是很喜欢的,要不然也不会竭尽全力的让他成长,动用关系给他往上爬做好铺垫,现在看来自己之前做的那些全部打了水漂了。王玄策没在李好家留宿,自己去的杭州城找的住宿的,他现在是将军了,想找个好点的住宿的地方只要说一声自然就有人安排了。
李好的不高兴他自然看到了,但是他也只能装做没看到一样。对于李好对自己的恩惠他心里是明白的,这个好友与自己的关系界于亦师亦友的关系,没有他的帮助自己想在这个年纪达到现在的地位是非常难的。这个他深有体会的。但是自己的这个好友在政治方面太天真了。就算现在他被撸了全部官职跑到南方来他似乎还没发现自己的处境以及政治方面的天真啊。
无可否认。李好有着很高的商业天赋和异于常人的军事眼光,这个王玄策从不怀疑。今天他们在吃饭前李好同自己还有李恪在书房讲的那个南方大开发计划就非常的庞大出色,那个计划实施完成后南方肯定会变成大唐最富裕的地方。王玄策不是李恪,他不会顾虑异族什么的,在他眼中这个思想受李好的影响太大了,而且他还是打过很多仗的将领。这些所谓的异族都是记吃不记打的,不把他们彻底的消灭确实有点养虎为患的感觉。
只是李好有个东西他忘了,大唐长安的经济开发区也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现在每年给朝廷带来多大的利益,但是这又怎么样?还有西征的大胜,大唐以极小的代价就得到了一个人口上百万的土地了,但是到最后李好还不是因为在那开启了屠杀模式就遭到了撸官。在王玄策的眼里,李二把李好叫到宫里安抚一下根本就是假惺惺的做戏,如果李二要留李好,就算天下都反对又能这样?这里王玄策所不知道的是李好是自己非常坚决的要求辞职的,他只是觉得李二亏待了李好,加上自己没见到李好之前的遭遇,所以这里让他对李二很不满的。
他过来南方之前李二还把自己叫去宫里勉励一番。大概意思就是自己是大唐的将军要忠于大唐忠于李二,随时注意李恪和李好的举动。看他们有什么异常。然后告戒自己虽然是李好帮着提升的,但是要注意公私分明什么的。王玄策一听这话就明白了李二什么意思了,感情就是想让那两人跑,还地往那两人头上套绳子啊,怕那两人有异心啊。
王玄策被李二勉励一番后对李二地印象更差了,这什么人嘛?李好的为人你李二能不知道?人家根本就是没什么野心的人,如果硬说李好有野心的话,那也是李好想让大唐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大唐的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整个华夏民族成为最强大的民族,这样的野心不是大唐的福气?不过王玄策不是李好,他对政治这块比李好强多了,城府也深,所以装作诚惶诚恐地接受了这些勉励,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去了,表面上他按李二的吩咐去做了,但是他内心还是极度在意和李好之间地感情地,如果李好出什么事情王玄策想自己肯定会竭力去帮他的。
其实王玄策这次来李好这原本是想向李好解释下的,但是李恪在一边他就打消了自己的想法,他现在对李二一家人本能的就有些回避了。虽然以前他也和李恪共事过,李恪还是个不错的人,但是对于统治者的心思是最不好把握的,谁知道李恪是不是还是和他老爸一样也只是利用李好帮他刷政绩和声望呢。所以王玄策干脆的选择了让李好不爽也不会透露自己的心思的。李好这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