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娱乐初唐-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还会反思如何在大唐预防这种情况了,到时大唐的百姓就不知是福是祸了,但是至少一点百姓的地位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而且这场战争也确实只能由李好来指挥,当然他李靖也可以,但是别的将领就无法预知了。因为他们两人都知进退,而李好更特别,他完全对做高官没有什么想法,所以他这种人也最容易让李二放心了,指挥这场战争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别的人就难说了。如果一个将领在征异族的时候还得到拥护很高的时候,那么在位的皇帝肯定会猜疑这家伙在外面刷名望到底想干什么,是不是想造反。李好不会,他自己刷名望还不忘把李二拉进来大家一起洗刷刷,你看那些歌都是歌颂大唐军和皇帝李二郎的。

其实李好的名望已经用不上刷了,而且他这种人对名望似乎也不是很在呼,你看他家那些怪规矩已经让很多人向李二打小报告了。但这家伙依然我行我素,就算李二说他还能振振有辞的和李二反驳一番,这是他自家的家事,他让下人一起吃饭给他们高工钱那是他的自由,那些打小报告的人是吃饱了没事干,无聊的蛋痛,应该扣他们薪俸。顺带还给和下人打牌挨了李二批评的吴王李恪平了反,连李二也只能无奈认可的人他会在乎名望吗?但是越是这种人越受李二喜欢,他李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又多了一个李好。兼着皇家军事学院的副祭酒,新国子监的祭酒,道家神学院的祭酒,大唐征西军的行军总管李二似乎还觉得自己亏待了李好,甚至还想给他升官,对他无比的宽厚。

李靖想的很多,他甚至觉得自己的兵法书上应该也要把这场战争录入进去,上兵伐谋,但是这个谋是有多种用法的,不是单纯的用计就行的。经过这场战争之后,只要以后的皇帝对这里不要过份掠夺的话,一直保持着和善的态度的话,吐蕃就会成为大唐的最忠诚的拥护地,这里的百姓会死心塌地的跟着大唐的皇帝走的,这里可以征取更多的士兵,还能放养更多的牛羊。

李靖想的什么李好完全没有注意,他也不会在呼,他想的是按自己的一套去进行的。薛仁贵因为一路赶着时间去攻打逻些城,所以有些东西只是稍稍处理下就继续赶路去了。但是李好不需要一边征战一边赶路,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来处理小薛留下的摊子,让李靖带着一部分骑兵去支援就好了。

反正他现在已经完全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就连去参加个批斗大会还是一大堆侍卫保护着。因为李靖也觉得老牛做的对,所以还特意从自己手下拨出几个侍卫来保护李好的安全,但是老牛就悲催了,因为李好不时就要拉着他去练手,证明自己也是有功夫的,不需要那么多的保护的。庆幸的是,老牛虽然到了后来一直是被李好虐待了,但是依然不肯松口减少护卫,李好虐待了几次也就觉得没意思了,所以不再拉老牛练手了。

而李好似乎也开始日子越来越忙了,因为后面的政事后勤全部都得他来处理,不过李好也有自己偷懒的办法,他把一些日常事情的处理办法全部叫他的侍卫整理出来刊印成册,然后从那些被解放的吐蕃百姓中间挑出一些威望较高身家清白对大唐忠诚的人出来,然后一起组织起来学习一段时间后就把他们放手下去管理其他地方的政事。但是那些贵族后裔和首领后裔无论有多少才华多受尊重都必须铲除干净,一个不留,这些人迟早会成为祸害,所以铲干净点好。

这样过了段时间等其他三路军胜利完成任务回师时,李好又变的轻松起来,居然还有时间从吐蕃的百姓里面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孤儿教授他们医学等一些知识。一些留守的大唐军事学员也全部派送出去给那些吐蕃的小孩们教授大唐的语言和文字。而那些原来过来的道家潜伏者们摇身一边全部成了吐蕃各地的神父,他们也要跟着李好学习一些吐蕃这边特有的药物治病的方子,然后回去给那些教民治病传教的,让道教的光辉传遍整个吐蕃。

那边李靖带着几千骑兵日夜兼程的赶到逻些城的时候,薛仁贵的军队刚刚攻下逻些城。小薛的手下现在不再是原来的几千骑兵了,他现在已经有了几万骑兵。所有的大唐士兵都升成了小官带领着那些投靠的吐蕃农奴,加上手上的炸弹所以他很轻松的就发动了攻城的命令,眼前这个简陋的小城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如果不是为了消耗一些吐蕃士兵,也为了训练下自己手下的这几万大军,他直接就命令那些大唐士兵把炸弹和**往城里扔了,估计不要一天就能破了吐蕃的王宫。

☆、第一百一十三章 悲催的吐谷浑(文)

尽管这样,薛仁贵带领的几万大军也只花了三天不到的时间就把吐蕃的王城攻了下来,然后带着手下杀进了王宫,把乡下干部的**皇亲皇室还有那些大臣一网打尽。然后开始打扫战场,大肆搜刮吐蕃的王宫。这个时候问题出来了,那些吐蕃士兵开始出现了纵掠和私自藏财物的现象,不过薛仁贵早就对这个准备好了。那些真正的大唐士兵和精锐开始带着执法队巡街了,一见纵掠的人和乱搞的人就直接抓了杀了,一直整整杀了千多人才把这股歪风刹住。李靖赶到的时候正是有些心怀不满的人准备煽风点火的时候,只是那些人刚准备行动,就看到李靖又带了几千唐兵杀气腾腾的赶了过来立刻熄火不敢动了。

李靖过来的时候还带着李好的交代的,因为李好对这些古代人的思想有点不放心,怕他们顾虑太多不敢下手,所以特意同李靖商量了这件事,如果那些吐蕃士兵遵纪守规的就一切好说,如果出现了犯法的事情那就必须整顿军纪,来一场彻底的整风运动,批斗检举必须进行到底。要把吐蕃王城的人尽量多杀一点,能杀到一半最好,至于责任全往李好头上推就好了,他连被李二降职的准备都做好了,肯定不怕承担这些责任的,反正他也不在乎那身后狗屁的虚名,只要大唐能够得到实际的利益就好。

李靖原本还想劝解一下李好,被李好把原因一一说了出来也就放弃了劝阻。吐蕃王城的百姓肯定都是吐蕃有点身份的人,这些人的日子过的不是很差,文化素质都比其他地方高,对吐蕃王朝的认可也比其他地方高。这里的人留的太多了,到时肯定会在其他吐蕃百姓中煽风点火的,这对大唐控制吐蕃十分不利。所以有机会要杀,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杀,还要煽动吐蕃的农奴们主动来杀他们,杀他一个血流成河,杀他一个昏天暗地,这样才能真正的控制到这个民族为大唐所用。

贞观十二年的七月到九月成为吐蕃贵族的噩梦月,这是几个血腥的月份,这几个月单就是吐蕃王都就被杀了几十万人,还有之前唐军一路杀过来的批斗砍头的人数,吐蕃的人口就被去了将近三分之一了。但是真正唐军自己动手的只有少数,大部分都是唐军领导的吐蕃农奴操作的,而且都是经过了批斗大会证明有罪的才杀的。杀到后来杀的大唐的士兵都快受不了,逻些城外血流成河,才纷纷向李好反应的时候,李好才不慌不忙的下了命令开始停止批斗杀人;那些吐蕃农奴才意犹未尽的放下屠刀;那些贵族就算躲在茅厕里也被举报出来喀嚓了。然后让所有的吐蕃人们开始收拾整个王城,收拾好物资给牲畜准备过冬。因为这个时候的吐蕃人还有点傻,那些性畜的粮草从来就不准备过冬的,所以一个冬天过去有不少性畜被冻死饿死的,这种不必要的损失李好认为完全没必要,而且吐蕃的东西以后就全部是大唐的了,浪费这些就等于在浪费大唐的物资。

接着赶到逻些的是席君买,他那边的战争结束的最早,只是路途有点遥远耽误的时间多点而已。不过李好和李靖他们去迎接席君买的时候,李好觉得席君买的队伍有点不正常,似乎有点过大。他那一路并没多少部落,但是他的队伍太大了点,李靖也看出了这点,两人不动声色的安排好了防备才等着席君买过来汇报。

席君买的队伍没什么问题,只是因为随军解放的奴隶比较多而已。但是李好从之前的资料中已经了解过,那边的部落不应该出现这么多的人人和物资才对的。可席君买的队伍现在有将近十万人,还有大量的性畜和物资。李好盯着席君买看了半天,把人家小席看的都不好意思了还不放过,跟着席君买出战的还有李靖的两个孙子。这两家伙在自家爷爷面前两人不敢撒谎,所以把原因全部倒了出来。他们在北边转了一圈,感觉收获太少了,所以又往青海之阴走了趟,然后就碰上了吐谷浑,结果把吐谷浑部落全部解放了,还把人家的王族什么的全部送上了西天。

李好站在一边有点无语,席君买百骑破吐谷浑那也得等贞观十六年啊,怎么提前四年了他们还是一样倒在了席君买手里了?这太不科学了吧?难道吐谷浑天生的和小席不对头?李好这边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那边的李靖已经对着两个孙子甩耳光了,他的两个孙子还不敢动;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挨打。李好连忙把李靖拉住,教训孙子也不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来啊,太伤自尊了,年轻人的自尊心可是很强的,更何况李靖的两个孙子还是北路军的副将。

老爷子能不火吗?那吐谷浑三年前就被自己破了,现在属于大唐的藩属。虽然平时不怎么听话,可人家也没跳出来闹事啊,再者李二现在还在酝酿着把弘化公主许配过去呢。现在吐谷浑就被这几个兔崽子给灭了,你说该怎么和李二交代?李靖虽然平时对两孙子很严,但是也是对自己的孙子太关心了。现在好了,这几人胆大包天,捅了一个大篓子出来了。所以一时火大就忍不住想给两孙子耳光,同样也是做给李好看的。因为这几个闹事的都是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的学生,出了事李好这个副祭酒征西行军总管一样逃不开责任,所以李靖先演场戏想看看李好有什么主意;反正痛的是他的孙子又不是他自己。

李好对于吐谷浑的被灭没有半点感觉,甚至还觉得挺好的。他只是觉得很好奇,虽然吐谷浑被李靖三年前破过,之前又被吐蕃打败,但是应该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吧,怎么就这么容易被灭了?看到李靖暴怒着要揍自己的孙子,席君买的气势一下弱了不少,他猜测自己估计捅了大篓子了,所以李好问他经过就老老实实的把所有的细节都说了出来,李好听了哭笑不得,这吐谷浑的国王也太悲催了点吧。

席君买这一路杀过去收了不少奴隶,而且战斗力不错,所以他们几人觉得这吐蕃的北方应该没什么势力可以经的起自己的碾压。可以一路下来发现这边的部落越来越少,这样下去的话他们这一路的军功肯定会是最少的,所以他们就想走远点看还有没其他的收获,只是走到青海之阴的时候碰上了吐谷浑的王庭。他们原本也没想攻击吐谷浑,只是吐谷浑的一小队兵看到探路的吐蕃士兵以为是吐蕃追了过来,所以就叫了大部队把席君买派出去的一队吐蕃士兵消灭了,却不曾想还漏掉了一个回去报信。

这下大唐这边的人不干了,他们虽然把那些吐蕃奴隶当作炮灰,但是你吐谷浑也太不把大唐放在眼里了,打狗还的看主人呢。所以唐军立刻全部出动呼啦啦的就往吐谷浑杀去,那些吐蕃士兵见唐军居然为了几个兵被杀就帮自己的兄弟报仇太感动了,所以冲的更起劲。而吐谷浑甚至连防备都没做好就被席君买冲乱了王庭,而让他们很快就溃散投降的主要原因则是唐军第一次冲击就把吐谷浑的王给炸死了,再加上唐军的炸弹威力太大了还有吐谷浑的士兵之前就被大唐打没了士气,唐军的第二次攻击还没开始吐谷浑就全部投降了。

席君买他们几人当时没想过这件事情的后果,只是立功心切本能的觉得自己又多灭了一个地方,自己的功绩应该可以和其他两路相提并论了吧。所以照样把李好之前的那一套全部搬到了吐谷浑,然后生生的把吐谷浑剩下的王族部落首领全部批斗后砍了脑袋,然后带着俘虏和物资得意洋洋的回来,却不曾想还没进城,李靖的孙子就挨了自己爷爷的巴掌了,这下全部被吓傻了。

既然事情的原因经过都了解清楚了也就好说了,李好想了下就和身边的几个将领统一了口风算是交代就算了,至于惩罚,没有。李好不觉得把吐谷浑灭了是什么坏事,这个是应该可以算上军功的。他们统一的口径是由于大唐北路军的地图过旧,没有及时更新所以导致北路军的进攻线路出现误差,然后因为唐军在青海之阴附近失踪了几个士兵没有找到还遭到了吐谷浑王庭的攻击,所以北路军进行了正义的反击。

结果因为吐谷浑王庭不得人心,导致善良的吐谷浑人民纷纷脱离了他们的领导,踊跃要求加入唐军组建的大西域共荣圈,于是一不小心就把吐谷浑给灭了,还把吐谷浑的王庭全部给杀了。为此李好还为了善后,特意给吐谷浑的人民分的牲畜物资多分了一些,并派大唐军事学院的学员去给他们进行一些部落修建等工程的帮助,还派了几个神父过去给他们讲教行医治病,至于打土豪分财产就要进行的更彻底一点,一切向吐蕃这边看齐。

☆、第一百一十四章 一战惊天下(文)

席君买这边会师后就剩王玄策这一路了,李好原本最不担心的就是他这路了,因为王玄策本人能力就不错,而且他已经在南方那边领过一段时间兵,算是有经验的人了。但是问题是其他两路都完成了任务,还休息了一段时间了,王玄策这边还没回军,也没消息传回来,李好有点紧张了,连大胜的消息都不曾敢往大唐朝廷汇报,怕闹乌龙;只是说四路中中的三路已经取的不错战果,然后准备派人前去打探王玄策这路的消息了。

不过李好派去的人还没准备出发,王玄策的信使就回来报信了,大捷,大军就在回师的路上,然后就累的晕倒了。李好一听大捷大喜,等信使醒来后问清楚了立刻同李靖一起准备把这个喜讯上奏给李二,当然不能忘了所有立功的人,就连李靖也上了榜,李好自己就免了。他只要这场征战胜利,这功勋就少不了自己的,所以他没有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只说将士用力齐心取得了大捷。这样落到其他人眼里对李好越来越充满好感了,这样不揽功的统帅是所有下属都喜欢的统帅。

报信的信使往长安城去了,顺带着还有请求李二派出一部分的文官过来吐蕃这边协助管理,李好他们毕竟不可能长期领着大军留在这里。'w‘w‘w。w‘r‘s‘hu。‘co‘m‘'只是眼前李好他们还得留下来管理,要不然他们一走估计吐蕃的局势可能就会变的混乱。

这个对李好来说问题不大,之前四路军没有汇合的时候他一路军还能处理好,现在四路齐聚了处理这些事情就更不在话下了。那些在帮助唐军征战立下战功的吐蕃人全部被分派到地方去协助管理去了,而且由于分了财产,所以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一点家底。李好索性把原来所有的部落全部打散,让他们同别的部落混合居住,甚至连吐谷浑的人也打散到和吐蕃的人住一起,每个混居的地方以那些在吐蕃解放战争中表现优异的人为主管,然后每个其他族群的人推选自己的代表共同管理并固定在某片地方居住。

然后在高原上分了几个地方修建城池,设立督府,以大唐的官员为主官加上在吐蕃解放战争中立过功的人共同治理治下的部落。并在所有的督府之间兴建马路连通,同时兴办学府和道观,免费向所有的吐蕃人们的小孩教授大唐的文字,大唐的语言,成绩优异者可以获得补助然后去长安继续深造。同时所有的道观向所有吐蕃人们开放,所有吐蕃人们都能在这里祷告举办婚礼仪式什么的。当然大唐并不强迫所有吐蕃人信道教,只是凡是道教的教徒可以从道教这边领取到一张可以在大唐境内通行的证明,而且在大唐境内只要不违法还能得到道教的庇护,凡是道教的教徒如果遇到困难还能得到道教的帮助。而非道教教徒就没有这些,想要去大唐境内其他地方通行就要去官府开证明出具各种手续十分麻烦,而到了大唐境内也得不到庇护什么的。所有督府完全向大唐开放,鼓励吐蕃人们同大唐商人进行交易,并开始修筑从逻些到长安的水泥马路,加深同大唐的紧密联系。

李好这边正在紧锣密鼓的布置安排这些工作的时候,那边大唐的朝廷已经乱成一团,甚至有人开始指责李好杀戮过多,有违天和,太残暴了。有的人就十分怀疑李好的奏章是不是弄虚作假,因为唐军只有三万人,就灭了一个有几百万人口带兵几十万的新兴的国家,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还有的人就是觉得按照李好对吐蕃的处理方式非常不妥,那些番外之地不仅遥远还十分贫瘠,大唐完全没必要在那里设府什么的。

当然也有不吭声闭目养神的,如魏征老房他们,就连平时嗓门最大的程妖精好象都睡着了一般并没吭声。那些下面的官吵了一会发现朝廷的几个大佬都没吭声也渐渐的收了声音。其实不管程妖精也好,老房他们也好,都是人精来的。你没看到李二早就一副成事在胸的样子,想必早就做好决定了,看他脸上虽然平静但是偶然露出的那丝笑意就知道这战果肯定是真的,而且还是很让李二满意的结果,还在下面吵个屁,丢人现眼的。

说实在话老房他们和李好的关系不错,而且托李好的福,现在大唐的财力真的已经有了飞一般发展的势头,今年已经收获的就超过了去年,还有不少没收获的。初步预估,今年全国的收入可能会达到去年的三倍,其中有将近一般来自商业和经济开发区的收益。所以现在大唐朝廷正在抓紧时间争取把整个长安城改造规划完成,到时光长安城的商业收入就是一笔不少的帐了。

不当家不知油盐贵,作为大唐的高层他们是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功劳应该算在那位高人的头上。还有那年年都在增产的粮食作物,以及对大唐越来越拥戴的民意都是那位高人一手促办的。其实当初李好要去带兵他们都是反对的,觉得李好在国内比在外出征的用处大多了,而且大唐现在不缺乏将领,甚至下一代也不缺乏。

只是李好根本就没经过朝廷同意走了李二的关系还没从朝廷要过一棵粮食就带着大唐军事学院的人跑去西边了。当初朝廷真的接到吐蕃寇松州的消息时他们还替李好捏了一把汗,都希望这场战争他能打赢,现在李好不仅打赢了还给大唐添了不少土地,添了不少牛羊,还在不动用国家物资支援的情况下给大唐带来更多的物资收入。这样的仗老房他们甚至觉得应该多打,这样下去大唐不仅越打仗越富裕,还能把周围的隐患全部消灭,得到更多的土地,给大唐培养出来更多的能征善战的将士出来。

李二想的和老房他们想的一样,说实在话当初李好出去的时候,李二同样也很担心,这从他对李好的安排就能看的出来。现在李好终于不负所望打出这么一场精彩的战争出来李二能不高兴吗?你没看到周围的那些心怀鬼胎的异族在接到唐军三万士兵破了吐蕃后这段时间都老实了很多,西突厥原本就不和的部落在听闻唐军连破吐蕃和吐谷浑,吓的连忙带着各自的部落往西迁移而去。唐朝北边的原东*突厥分裂下来存有异心的部落立刻就老实了,就连大唐南边的那些百獠和东北方向的高丽得到这个消息后都老实了许多,不敢再搞小动作了,这是真正的一战惊天下啊,比之李靖破突厥的功绩和影响甚至还要厉害,而且让大唐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属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灭两国,吐蕃和吐谷浑的贵族王族还有部落头领全部被砍了,忠于他们的人全部拉到大唐来修马路了,修个几十年不残也得死,看他们还怎么回部落重新组织造反。而且因为这次战争李好曾要求全权处理,所以李好还顺带把这两国完整的归属到大唐来,而不是象李靖破了东*突厥后听取朝廷的命令只是把他们分裂然后依然让突厥人自己统治。

如果李好没要求全权处理的话而是等待朝廷给出处理结果,估计到时又是一场悲剧。你看那些朝廷官员生怕把自己撵到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竟然直接指责李好越权是为大罪,应该把吐蕃同原来的突厥一样分裂让他们自己统治自己就好了,大唐派几个武将监督下就好了。上面的李二很悲哀的发现原来他的那些贤臣们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尚,他们也有自己的算盘。可惜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全权让李好处理和安排了,而且之前东*突厥那种处理方式现在已经有了隐隐复起的苗头了,难道让吐蕃和吐谷浑又和他们一样?现在大唐强盛自然不用担心,但是自己的后代呢?谁知道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到时大唐一旦弱势那就的陷入被群狼环视的险境中去。

可惜的是李好给自己的密奏中根本就没提过从朝廷调官员过去,文官方面而是希望李二允许从李好举办的学院还有新国子监调派那些能毕业的学员过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去吐蕃任职。武官也是以征西军为主,到时再从毕业的学员中安排一般的人过去任职,同时请求李二往吐蕃吐谷浑迁徙一些汉人百姓过去混居。

李二原本还指望朝廷的那些官员能出那么几个有眼光的人来帮自己分担下呢,可惜的是那些官员了,除了几个武官愿意去吐蕃,没几个文官愿意去,愿意去的李二又没法放手。看来只有按照李好的密奏来执行了,不过他们去之前自己还得给他们主持毕业盛典以及封授一事,这依然是李好的主意,因为他觉得经过天子亲自封授的学员自然就会以天子门生自居,然后会处处从天子的角度考虑做事。这真是大唐的福气啊,李二在心中感叹到,能让自己得到这么一位高人,处处不计较自己得失为大唐的强盛安定着想。

☆、第一百一十五章 惊变(文)

看着下面吵吵闹闹的朝廷,李二懒的搭理他们这些所谓的贤臣了,直接让身边的小黄门宣布退朝然后把几个重要的文武大臣留下来商量就好了,其他人的意见根本不值得听了。等其他人走完了,李二直接把李好的秘奏拿给那些重臣看,征询下他们的意见。

待秘奏在所有人的手上走了一圈后,周围陷入了一片死静。秘奏上面的内容不止安定吐蕃一点,还有以吐蕃吐谷浑为基地向周围扩散的计划。这是一个大手笔,不过李好也没说立即就启动,而是需要让吐蕃休整几年再启动,所以他觉得派往吐蕃吐谷浑的官员非常重要,这些官员在吐蕃磨练几年后也将会是未来大唐朝廷的柱石。可惜了的是朝廷的那些鼠目寸光的官员,这么好的机会竟然让他们纷纷放弃了。

魏征是第一个站出来同意这个计划的,接着是老房和长孙无忌,然后就是其他官员。不要怀疑长孙无忌的能力,虽然因为自己的妹妹成为皇后而排名凌烟阁第一,但是人家自己的能力也是不能小瞧的。至于某些人说长孙无忌是个阴人这是带有历史偏见的,因为长孙无忌杀了李恪和为难武女皇。从这些来看,并不是因为长孙无忌阴狠,而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已。李恪的死李二自己要承担最多的责任,他不傻不拉叽的说李恪肖己欲传位又不给保护的话,李恪就不会死的那么无辜了。至于武女皇,说实在话长孙无忌做的那些都是对的,可惜他的妹妹生了个二货儿子,把自己的舅舅命送了,还把大唐江山短暂的送了。

见房里的大臣们都认可了这个秘奏李二心里舒服多了,毕竟这些要臣还是忠于自己;是一群有眼光的人啊。这件事谈好了,剩下的就是封赏了。这让李二有点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封赏。那些将士什么的封赏李好自己已经列了一条清单上来了,只要按照这个封赏就好了。当然这只是物质封赏,官位还是得李二拍板,要不然李好就真越权了。物质封赏李好有这个权利,毕竟他们这次缴获得物资就很多,而且还没从朝廷要过粮草。不过让所有人觉得意外的是李好的物质奖赏对死亡和受伤的士兵最多,然后就是按功封赏,这次征战唐军也付出了几百士兵的伤亡。庆幸的是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没有伤亡,就算这样,李好还是觉得自己挺对不起那些死亡的士兵,所以给他们的抚恤很高,还愿意让他们的儿女去他办的书院免费学习家属可以去他的产业下申请一份好的工作。甚至还上了一条建议给李二,建议以后大唐阵亡的士兵朝廷都要提高他们的抚恤,同时让他们进入大唐烈士纪念馆并登记造册,这样一来就能让那些士兵更加积极的为这个国家效力开疆拓土。

这么一场大胜李二自然无不同意李好的要求。他为难的是李好的封赏,这里面就李好难搞定,给他加官封爵吧,怕他不同意嫌累拒绝,所以李二一时没有什么好主意了。当所有的大臣知道李二的为难之处的时候都面面相觑,原来大唐朝廷还有这么一个奇芭啊,难怪所有的人都看到李好做出来这么多功绩,封赏却那么少,原因原来是在这里啊。

可是李好经过这一战后,那些之前还质疑他皇家军事学院祭酒的声音全部被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取的这样辉煌战绩的人还不能做祭酒,那让那些人来试试?接着水涨船高的就是新国子监学院的学生了,他们原本就被那些世家把持的国子监的学生看不上,现在没人敢吭声了,李好可是在吐蕃杀了几十万人的血腥屠夫,谁知道惹怒他会有什么后果。连带着经济开发区那边的生意都兴旺了不少,越来越多的大唐生意人和胡商什么的都往那里扎堆,以致于经济开发区那边不得不马上进行第三期的规划和开发。

李二留下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作为房谋杜断里面的房谋,老房沉思了一下就给出了个建议,封李好为大唐国师,从二品爵位。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位,还是一个虚职,在礼部侍郎之上但是又专职掌管着大唐全国的教育医疗问题。老房的这个建议是经的起考验的,这个职位并没多少事而且李好那人特别热衷于教化治人这块,这个职位给他,肯定是让他无法拒绝的。其他的人一听眼睛一亮,这个好啊,既不用从其他位置分权利,也不干涉其他职位,就专搞教育医疗,而且那位大唐高人确实特别的喜欢这个,所以给他正好,至于物资赏赐那是李二的事情了;群臣商量一番后于是就这么拍了板定下来。

李二的封赏刚刚准备好,同时先行派出人员过去暂时协助吐蕃那边安定下来,等李好他们班师回朝后再进行全面的封赏后以及给那些学员准备毕业仪式后再回吐蕃替换过来。西边又传来一份加急情报,李二拿来一看急怒攻心;差点就要气晕了过去。身边的要臣接过情报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征西行军总官李好班师回朝途中遭袭击,胸口中箭,现生死不明。这下这些要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