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伪君子-第2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抱负从此化为乌有。所以下官以为,公爷心中早有沟壑,东渡日本这一策在公爷心里,恐怕只是下下之策,万般不得已的退路而已,公爷,下官所言确否?”

秦堪笑道:“惟中倒是心细如发,明察秋毫。”

众人眼睛一齐亮了,杨廷和捋须笑道:“原以为已入绝境,没想到你竟不止一策,快快道来。”

秦堪沉思片刻,道:“还有一策为上策,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何以解?”

秦堪冷冷一笑,道:“今日大典已毕,不过按皇家礼制,还有些事情没有昭告天下。”

“何事?”

“这就要问礼部毛尚书了,礼制的事情他最懂,比如……”秦堪垂下眼睑,嘴角露出一丝坏笑:“比如,新皇登基,他与弘治一脉的关系怎么论呢?既然当了皇帝,便算是弘治一脉了,那时他是仍尊兴献王为父,还是尊弘治先帝为父?孔子定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是人伦之礼,新皇焉能不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睁大了眼睛惊愕地面面相觑。

这一招……可真够毒辣的,真闹将起来,以朱厚熜那早早表现出来的强硬性子,还不得拿刀捅大臣们啊?

屋内寂然许久,杨廷和终于打破了沉默。

“你读的真是圣贤书?”

秦堪直起腰板,面向山东孔府方向拱了拱手,正色道:“我乃正宗孔圣门徒,儒家弟子……”

“不可能!”杨廷和立马打断了他的话,道:“别说儒家孔圣,哪怕是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里,也没出过像你这么阴损缺德的圣贤。”

第736章 礼议之争

认识十多年了,杨廷和始终没改变对秦堪的认知,实在是个很迂腐很守旧的人,秦堪跟这位迂腐守旧的老伙伴能一如既往地来往十多年从来没嫌弃过,也说明他是个……懒得跟杨廷和计较的人,二人合称明朝版的傲慢与偏见,一个傲慢,一个偏见。

秦堪的主意令书房内所有人的神情放松了许多,众人紧绷的脸部线条终于柔和了起来。

主意有没有效果大家并不清楚,大家清楚的是,秦堪既然出了应对的主意,说明他并不甘心引颈就戮,他想抗争,哪怕敌人是皇帝。

能抗争就好,秦堪的这个态度是今晚大家最大的收获,绑在同一条船上十多年了,可谓一损俱损,新皇收拾完了秦堪,下一个必然是他们,所以不论从多年感情立场上还是各自利益立场上,大家都不愿看到秦堪失去抗争的勇气,因为他是这个权力团体的核心,核心失去了勇气,他们的末日也不远了。

连日沉甸甸的心情,这一刻大家都轻松了。

秦堪既然抗争,结果一定不坏的,朝堂十多年的斗争结果摆在大家眼前,只要这家伙想抗争,目前为止没有输过,当年与刘瑾斗了那么多个回合,至不济也是不胜不败。

杨廷和换了一个舒服的姿势靠在椅背上,严嵩悠然地翘起了二郎腿,最高兴的莫过于张永,他是内宦,从目前来说,他离死亡最近。既然秦堪想抗争,张永已感觉到自己被一双有力的大手拉住,多半死不了了,于是张永端起一直没心情喝的茶盏儿,一边观看茶盏上精巧美观的釉胎花纹,一边仔细品鉴着茶水,品完咂摸咂摸嘴,面带笑容满意点头。

秦堪也在笑,笑容里的意味谁都看不明白。

大明君臣之争,争了一百多年。只不过这一次,貌似他抗争的方式与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

满堂欣然之时,总有某个老而不死的家伙跳出来煞风景。

杜宏捋了捋胡须,面无表情重重一哼,道:“老夫观新皇气象,虽年幼却颇具城府,实可谓心机深沉。你拿皇家礼制做文章,一定能拿捏得住他么?新皇甫即帝位,朝中无人,根基薄弱,若是他识时务允准了朝臣所请,愿认弘治先帝为父,你的算盘全落空了,攻守之势再转,焉知他又会用什么法子对付你?秦堪,你高兴得太早了。”

秦堪的笑脸有些僵硬。

若不是看在老家伙是他岳父的份上,早该叫人把他叉出去种在土里了,来年收获好多岳父下锅炒着吃……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眼前端正摆着一个大煞风景欠抽的人,因为辈分以及尊老爱幼的陋习羁绊而不能抽他。

秦堪很想告诉杜宏,其实完全不必担心,就算刚才的法子不可行,他也有别的办法脱困,比如把岳父吊死在横梁上,然后秦堪上疏致仕丁忧……

※※※

朱厚熜登基不到三日,皇帝的瘾头还没过足,屁股下的龙椅也没坐热乎,很快发生了一件给他添堵的事。

第三日的新朝会上,百官临朝,仪仗如林,威武超凡。

礼部尚书毛澄出班,递上了嘉靖新朝的第一本奏疏,朱厚熜满脸微笑,一派雄心勃勃继往开来的气概打开奏疏,仅只拿眼扫了两行便勃然变色,怒发冲冠。

毛尚书的奏疏通篇只有一个意思,既然新君已即位,是为大明第十二代皇帝,又是正德皇帝的嫡亲堂弟,那么以礼制正统论的话,理应尊正德皇帝的父亲也就是弘治先帝为父,毕竟你继承的是弘治先帝和他儿子的皇位,而你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从此不能再称他为父亲,而应称为“皇叔考”,你那位还健在的母亲自然也不能称为母亲,而应称为“皇叔母”,慈宁宫的张太后才是你的母亲。

当然,至于追封你生父兴献王,给他加尊号加谥号之类更是想都别想了,顶多让你给生父加封一个“超级皇叔考”。

奏疏很长,朱厚熜看得很仔细,越看脸色越难看,最后稚嫩的面孔不由泛上一层可怕的铁青。

他不能不生气,是个正常人都会生气,好好当着皇帝,当得连爹都没了,不仅没了爹,满朝文武大臣还给他换了个爹……

没这么欺负人的!

狠狠将毛澄的奏疏往殿内的金砖地板上一掷,朱厚熜重重拍了一下龙椅扶手,长身而起,殿内回荡着他愤怒的咆哮声。

“朕……绝不答应!尔等欺人太甚!”

毛澄毫无惧色,寸步不让:“陛下,此乃礼制,礼乐之制乃国之根本,君臣百姓不可违也。”

朱厚熜通红的眼睛瞪着他:“礼制有说过连生父都可以改来改去吗?这是哪家的礼制?”

“君臣之纲重于父子之纲,君臣之伦重于父子之伦,此为皇家礼制。”

朱厚熜毕竟只是十二岁的孩子,所谓心机城府深沉也只是相对而言,此刻被毛澄一逼顿时眼圈泛红,又气愤又委屈,目光顿时望向朝班前列的首辅大学士杨廷和。

“杨先生,毛尚书所言,合礼否?”

杨廷和走出朝班,表情平静,语气淡然。

“回陛下,毛尚书所言,合礼,请陛下赴太庙,为弘治先帝追谥号,并下诏尊先帝为父。”

杨廷和说完,满殿文武大臣纷纷跪拜,齐声道:“请陛下赴太庙追封先皇谥号,下诏尊父。”

排山倒海般的喝声吓得朱厚熜情不自禁退了一步,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嘉靖朝的第一次朝会,朱厚熜终于见识到大明的官儿是何等的刁钻可憎,以前在安陆州王府时经常听说那位前任被大臣们气哭,那时他还暗暗嘲笑,现在轮到他当皇帝,却从内心里对前任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情怀,因为此刻,他也被气哭了,而且哭得比前任更难看……

都是皇帝,都挺不容易的,如果前任还活着,真应该和他斩鸡头烧黄纸拜把子才好。

深吸几口气,朱厚熜努力克制将满殿大臣全部拉出去剁成饺子馅的念头,胡乱用龙袍锦袖擦了擦眼泪,道:“礼议之争不必再提,朕万万不会答应,退朝……”

“陛下!礼议乃国本,岂可避而不为?”

“名不正而言不顺,天家皇统本是弘治一脉,陛下若不尊弘治先帝为父,何以令天下士子百姓心服?”

“陛下若不尊先帝为父,则礼乐甭坏,君王失德,臣民离心,祸不远矣!”

“……”

“都给朕闭嘴!退朝!”朱厚熜大声咆哮。

※※※

大明的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后宫美女如云,国事甩手掌柜,每天躺在偌大的皇宫里混吃等死,逍遥似神仙……

这些都是朱厚熜入京之前的美好幻想,事实证明幻想果然只是幻想,嘉靖朝的第一次朝会便仿佛狠狠扇了他一耳光,彻底将他打醒了。

骗子!都是骗子!骗朕千里迢迢进京当皇帝,刚登基就叫我换个爹……

朱厚熜在后宫抹着眼泪委屈怨恨,他感到自己幼小的心灵被深深伤害了。

当初兴冲冲进京当皇帝的喜悦心情荡然无存,年幼的朱厚熜现在只感到京师朝堂对他满满的恶意……

朝臣突然发难,打得朱厚熜措手不及,原本步步为营削弱秦堪权力诛除权臣的计划被打乱了,朱厚熜此时已顾不得收拾秦堪,相比除去权臣,换不换爹的事更重要。

……

礼制之议,既然朝臣开了口,绝不会虎头蛇尾。

事情没完,哪怕朱厚熜躲得再远,藏得再深,朝臣们也要把他挖出来。

朝会散后,朱厚熜怒冲冲回了乾清宫,以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文武百官们却聚集于承天门,数百大臣面朝宫门跪地叩首,痛哭流涕请求皇帝换爹,不换不行,不换大伙儿死给他看。

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请愿,京中五品以上官员全数到场,无人缺席,更奇怪的是,连向来不掺和政事的勋贵们也到场了,却不知受了什么人的煽动蛊惑。

从承天门的内宫城楼放眼望去,满眼尽是身着官袍的朝臣,一个个跪在尘土里嚎啕大哭,形若癫狂,城中看热闹的百姓们也吓了一跳,一见眼前这架势,还以为刚登基的新皇一不小心又驾崩了,于是万千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满头雾水跟着跪下,请愿的声势愈发浩荡,哭声撼动宫门,直摧阙庭。

乾清宫内,朱厚熜还没压下满腔愤怒,宫外的哭声却已传到了宫内,朱厚熜浑身剧颤,稚嫩的面孔顿时充血通红。

半个时辰后,宫门开启,一名倒拎着拂尘的宦官捧着圣旨出现在宫门外,向满地跪拜的大臣们宣读了朱厚熜亲笔书写的中旨,旨意很简赅,也很不客气,只有一个意思,请愿的大臣赶紧滚回去,严禁聚众喧哗,否则以国法论处。

第737章 钱宁进谗

皇宫承天门外,嘉靖新朝的大臣们受到了第一次驱逐,还是同样的棍棒,还是熟悉的味道,年年岁岁棍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狼似虎的宫中禁卫手执棍棒,将宫门外的官员们撵得到处跑,一时间哭声震天,尘土飞扬。

愤怒至极的朱厚熜选择了这样一个极端的做法,来回应大臣们请他换爹的事。

古人将“忠孝”二字看得比天重,连朝堂金殿上君臣骂架之前都会先喊一嗓子“臣尝闻圣天子以孝治天下”作为开场白,可见“孝”之一字何等重要,作为天下最尊贵的皇帝,登基后满朝文武要求他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换爹,朱厚熜只用棍棒驱逐大臣,说明他对大臣们是真爱……

大臣们被棍棒撵得鸡飞狗跳之时,皇宫乾清宫内却跪着几个人。除了最近蒙受新皇圣宠的钱宁和江彬外,还有一位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的大臣,礼部主事张璁。

张璁很显然不属于聪明人那一类,中举二十多年,进京考了八次才堪堪挨到进士的边儿,中了进士不代表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他这样的成绩进不了翰林,庶吉士更是想都别想,于是老老实实服从组织分配,进礼部当了一个小小的主事,如今张璁已是四十六七岁的年纪,仕途基本无望了。

就在张璁意气消沉,心怀黯然的时候,正德溺水,朱厚熜登基,短短几个月,京师一连串的巨变令张璁两眼渐渐发亮,他仿佛看到了一线曙光,一线通往权力和富贵的曙光。

所以此刻他正跪在朱厚熜面前,文官的所谓气节浑然抛开,他只要富贵。

朱厚熜正在大发脾气,今日朝会大臣们将他激怒了,登上这个万人仰望的宝座,他甚至来不及享受万乘之尊的美妙感觉,朝臣们便给他当头抡了一棍。

殿内能摔的东西差不多都摔完了,朱厚熜身躯仍被气得瑟瑟发抖。

“陛下息怒。此事并没有陛下想的那么严重……”张璁终于瞅准了机会开口。

朱厚熜怒道:“如何不严重?这些狗官们欺人太甚,连父亲都可以换来换去,天下伦理纲常何在?”

“恕臣放肆,如今朝堂已被秦堪,杨廷和等人把持,陛下新即帝位,根基薄弱,论朝中威望,自不及秦,杨二人,所以他们能在朝堂上指鹿为马,变黑为白,所谓认弘治先帝为父更是他们一党炮制出来的笑话,在礼制上根本站不住脚,可笑满朝文武竟异口同声……”

朱厚熜叹道:“朕何尝不知如此,但满朝文武逼迫至斯,朕有什么办法应对?”

张璁笑道:“陛下勿忧,其实陛下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天下终究是朱家的天下,陛下只消发下中旨,将兴献王追封为皇帝,再加上谥号,朝臣纵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朱厚熜犹疑道:“此法……可行吗?若内阁和通政司封还圣旨,朕岂不是颜面尽失?”

钱宁这时插言笑道:“陛下多虑了,张大人所言有理,皇帝中旨一般而言是不能被朝臣封还的,就算杨廷和封还,陛下可以赶在封还之前做些事情,转移朝臣的注意……”

“做什么事?”

钱宁瘦削的面孔逐渐阴森,眼睑却垂了下去,轻轻道:“陛下登基这几日,相信已看出秦堪,杨廷和二人在朝中威望何等隆盛,陛下新即,正是大展抱负之时,臣权太大终归不是好事,该削权时要削,该杀人时更要杀……”

“十年前,宁国公秦堪用尽机谋,费心尽力,终于将开海禁一事推行天下,然而这十年来,大明海疆屡屡不靖,倭寇海贼频频袭扰商队,原本海运获利颇巨,违背祖制开海禁倒也值得,可近两年国库所入渐少,海运所得之利全数被秦堪截留,用来扩充水师,打造战船,说什么用于‘大航海’,此举无异徒增秦堪一人之威望,却令陛下背上穷兵黩武之千古骂名,利弊衡量之下,海禁……似乎没有再开的必要,陛下何不向天津,泉州,宁波,福州四大水师派出监察御史,巡查水师兵丁实缺和军饷出入,查验天津东港帐簿,总之……就算诸多水师没毛病,相信御史大人们也一定能找出毛病,御史出京,秦杨二人还能坐得住?那时谁还在乎陛下追封兴献王这样的小事?”

朱厚熜越听眼睛越亮,脸色渐渐从愤怒变成兴奋,哈哈笑道:“钱宁,看不出你一个武官居然通晓朝争之事,朕以往小瞧你了。”

“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只不过,朕甫即皇位,一上来就拿海禁开刀,用意未免太明显了……朕恐君臣愈发陌路呀。”

钱宁笑道:“拿开海禁一事开刀之前,陛下何妨预先铺垫一番?”

“如何铺垫?”

“臣在锦衣卫任职十余年,这些年秦堪做过的一些事情,臣多少有些耳闻……”

※※※

兴国耗费几代数十年心血,祸国却往往一言之间。

满朝文武还在为皇帝换爹的事集体痛哭请愿之时,五名监察御史却向内阁递上一道参劾奏疏,奏秦堪不法事竟达二十余款,包括正德元年秦堪调动勇士营血洗东厂二千余人,贪墨锦衣卫粮饷,构陷残杀忠良等等,最触目惊心的是,掩藏得最隐秘的霸州造反一事也被挖了出来,言称秦堪与霸州女反贼唐子禾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男女关系,唐子禾三次从朝廷围剿中逃脱,皆因秦堪故意放归……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们果然将朱厚熜换爹的事暂时抛到一边,朝堂议论四起,或惊或疑,目光同时望向近日来沉默寡言的宁国公秦堪。

五名御史的参劾被朱厚熜当廷否决,朱厚熜甚至摆出一副愤怒的模样,语气严厉地训斥御史们恶意构陷,离间新朝君臣,并当廷罢免了带头参劾的一名御史。

御史们的德性跟青春发育期的少年郎一样,有种逆反心理,越是不让说,他们说得越起劲。

第二日,朝堂火药味愈发浓郁,十余名御史同时上疏参劾秦堪,这次朱厚熜没有罢免任何人,却仍旧狠狠训斥了这群御史。看在外人眼里,新皇对秦堪仍然圣眷极隆,可朝堂大臣们却是经历了多年的风浪,自然不会被表象所迷惑。

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第二日的参劾奏疏朱厚熜并没有退还,而是命小宦官收了起来,封存司礼监留中不发。

“留中不发”,这个举动委实意味深长了。

※※※

宁国公府。

秦堪接连三日没有上朝,但朝中的事情却清清楚楚。

国公府的气氛颇为低迷,府中的管家丫鬟和杂役们似乎也听说了老爷正被言官参劾,尽管这些年来老爷被参过无数次,但显然这次不一样,老爷和夫人们脸上已有许多日子没见过笑容了。

“公爷,您该出来说句话了,任他这么搞下去,公爷恐怕迟早会被算计……”丁顺苦口婆心劝道。

这几日朝中气氛越来越不对劲,丁顺渐渐坐不住了,一大早便进了国公府。

“个人荣辱于我何加焉?”秦堪表情很平静,显然这两日被参劾他却并不着急,他的心思不在这个上面。

丁顺苦着脸道:“这已不是个人荣辱的事了,这两日那新皇帝还惺惺作态推却驳斥,再过两日,参劾公爷的声势越来越大,火候越来越足,新皇恐怕就会顺水推舟,将公爷除爵免职,公爷若无爵无职,新皇的下一步就会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了……”

丁顺说得严重,秦堪却笑了,这种时候他居然还能笑出来,实在是个人才,连他也忍不住想佩服自己一下下。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啊……我倒真小瞧了他,小小年纪,心思怎么长的?做起事来比经历几十年风浪的老狐狸还利落,先造势,再借势,最后得势,既转移了大臣们的视线,又顺手将我逼得手足无措,啧啧……”

秦堪赞叹了几声,表情仍不见任何悲喜,丁顺瞧了半天也瞧不出他的心思。

“公爷您就别夸他了,赶紧想想办法吧,再夸他他可真将咱们逼上绝路了……”丁顺急得跺脚。

秦堪斜睨了他一眼:“急什么?这个时候要沉得住气,谁先乱谁就输了,你仔细想想,言官参我那么多款罪状,哪一条有真凭实据?左右不过是言官们风闻奏事,胡乱构陷而已,我若不承认,谁能拿我怎样?”

“可……他是皇帝啊,皇帝要治你,还用得着证据吗?”

“无妨,我自有后路。”

二人正说着话,前堂院子里匆匆走来一道人影,却是秦堪的心腹李二。

李二神情很焦急,跨进前堂后先朝秦堪单膝一礼,然后急促地道:“公爷,不好了。”

“怎么了?”

“属下刚得到的消息,四名监察御史奉旨离京,分赴天津,泉州,宁波,福州四地……”

秦堪原本悠然平静的表情瞬间变得铁青,猛地拍了一下桌子长身而起,失声道:“他要动水师?”

李二面容苦涩地道:“岂止是动水师,他还要复洪武祖制,废止海运,再次禁海,御史出京便是为了铺垫,待御史们回京向内阁参劾,声势火候便也差不多了……”

前堂一片静谧,秦堪抿唇咬牙,额头青筋暴跳,许久不见的愤怒表情在脸上浮现,阴沉森然的面孔仿佛在酝酿风暴。

丁顺李二见秦堪这般模样,吓得低头垂睑,不敢出声。

良久,秦堪终于打破了沉默,语气依然平静,可丁顺和李二却听出平静中蕴藏的滔天杀机。

“对付我,我可以一退再退,但若欲废我强国之策,我……不能忍!”

丁顺李二互视一眼,接着神情一振,一齐躬身:“公爷英明。”

“丁顺,叶近泉的辽东大军到了何处?”

“五日前由居庸关启程,一两日后可至京师北郊。”

“派人赴叶近泉处,让他轻衣简从秘密赴京,我要约见他,记住,不要走漏风声。”

丁顺眼中闪现兴奋之色,重重抱拳:“是。”

※※※

京师东城别院。

唐子禾坐在前堂,神情和穿着都很端庄,绝色的姿容透出一股清冷的气息,令人不敢直视。

李二垂首坐在堂内,身躯左扭右扭,如坐针毡,神情更带着几分不甘不愿。

唐子禾却很高兴,哪怕当年义军席卷三省她也不曾如此高兴过。

“秦公爷果真要约见叶近泉?”

李二叹了口气,道:“回四夫人,是的。”

唐子禾重重一拍掌,笑道:“东风备矣!”

嘴角悄然一勾,唐子禾喃喃道:“别人快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了你还犹豫踯躅,但是触碰到你多年的心血你便炸了毛儿,你……果然还是有逆鳞呀。”

李二为难地抬头看了她一眼,很快又低下头,讷讷道:“四夫人,恕属下多嘴,您本是秦公爷的身边人,有些事情您亲自问他不就是了,何必非要属下跟您……通风报信,属下这么干,总觉得对不住公爷,当了叛徒似的……”

唐子禾笑眯眯地睨了他一眼,道:“你家公爷不喜妇人干政,特别不喜我掺和朝堂之事,至于原因,想必你也清楚,他呀,怕我翻了天不好收拾呢……所以我不能问他,只好找你这位多年的心腹亲信问问。”

“属下总觉得这样不好,辜负了公爷……”

“李二,想必你已知道新皇欲对付秦公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秦公爷若倒下,你们这些多年的心腹会是怎生下场,不必我多说了吧?我这些日子做了诸多安排布置,不但是为了保秦公爷一家平安,也保你们这些下属一家平安,李二,我问你,我做错了吗?”

李二想了想,摇头:“四夫人没错。”

“既然没错,谈何辜负?只要是对公爷好,纵隐瞒一时也是忠心耿耿,我就不信公爷将来会责怪你。”

“这……四夫人言之有理。”

唐子禾靠在椅背上,妙目双阖,纤细白净的指节无意识地轻敲着扶手,喃喃道:“待到他见过叶近泉后,火候已差不多,是时候该向他坦白一些事了……”

幽幽叹了口气,唐子禾苦涩地道:“那时恐怕会是一场雷霆震怒呢,不知他会不会原谅我……”

第738章 边军入京

两日后,辽东都司边军入京畿,驻扎京师城外北郊,原本驻守北郊的团营奉命撤防,将北郊大营让给辽东边军。

城外北郊大营旌旗招展,五万边军浩荡入营,引来京师无数百姓出城观看,跟衣甲光鲜的团营将士相比,边军披戴的衣甲破旧许多,甚至有的衣甲上隐隐泛出暗红色的光芒,稍有见识的士子和百姓见状暗暗心惊,他们知道,将士们破旧衣甲上泛出的暗红色是血,干涸后的血,不是敌人的就是自己的。

这是一支真正的百战余生之师,从里到外散发着收割死亡的剽悍之气,队伍里不时看到缺一只耳朵,少一只眼睛的伤残士卒,更令百姓们侧目敬畏,也给这支边军平添了许多杀气。

每个人都清楚,这些剽悍的,伤残的将士,正是为了大明社稷和百姓平安而浴血厮杀,他们身上的每一道伤痕,每一丝气息都是保护大明子民留下的,浩荡无尽的队伍连绵数里,看着这支杀气毕露的大军,营门外每个围观的士子百姓心底里却不由升起一股浓浓的安全感,因为他们。

一个百多年一直活在战争阴影里的国度,它的子民们最清楚一支威武之师对这个国家的意义。

北郊大营的辕门外,不知哪位士子带头,忽然开口大声赞了一句“辽东边军,壮哉!”

接着所有围观的士子百姓们全都沸腾了,大家站在大道两旁,纷纷朝行进大营的辽东边军队伍长长作揖行礼。

队伍仍踏着整齐的步伐稳稳当当地前行,只是将士们的眼圈微微泛红,腰杆也挺得更直,北寒之地多年浴血厮杀,这一刻他们终于发现自己并不孤单。

大军前方,身着盔甲满面尘土风霜的辽东总督叶近泉骑在马上,脸色像一块被寒风吹拂了千年的褐石,唯有看着大道两旁士子百姓们发自内心的行礼时,他的眼神才露出一丝暖意。

秋风正起,地上的落叶被卷集着漫天飞舞,叶近泉仰头看着黯淡无光的天日,沉沉地长出一口气。

辽东边军已接防京畿,秦堪,你会有何反应?

※※※

边军驻扎京畿,甫登帝位的朱厚熜感到不安了,连夜召集内阁和六部尚书商议。

皇帝位置还没坐稳,朝中权臣还没削除,自己的根基更是薄弱得风一吹就倒,如此敏感关键的时期,辽东边军却进京了。

这事还真不能怪别人。毕竟这是朱厚熜登基之前内阁和群臣们廷议后的结果,当时正德失踪,国失君主,各地藩王蠢蠢欲动,调边军增防京师亦是应有之举。

可是现如今朱厚熜已登基,正一步步将朝政大权接手,这个时候边军的到来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毕竟小朱跟广大的边军将士还不太熟,而且他也不想和将士们太熟,大家还是保持点距离比较好,距离越远越有安全感,近在眼皮子底下,朕寝食难安呐。

可惜内阁大学士们的看法和朱厚熜不大一样。

杨廷和坚决反对再将边军调离京师,一则大军劳师以远,刚到京师人困马乏,若将其调走将士们心生怨嫌,恐有哗变之虞,二则虽新皇即位,但大明各地藩王们并不服气,各个封地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有辽东边军戍卫京畿,至少可保京师一时平安。

说到理由,杨廷和话锋一转,却又说到礼议之争的老话,话里虽未催促朱厚熜尽快换爹,但意思却很含蓄地表明了,藩王们承不承认你这个新皇帝,端看你自己怎么选择,尽快认弘治先帝为父或可使藩王们闭嘴。

杨廷和的话无疑令朱厚熜火冒三丈,君臣不欢而散,调离辽东边军的事不了了之。

……

入夜掌灯时分,京师安定门的守门士卒懒洋洋地准备关闭城门时,城门外一双有力的大手忽然将徐徐合拢的城门撑住,这双手的主人力大无比,合四人之力才能关阖的城门,被这双大手一顶,却分毫不能再动。

“等等,我们要进城。”

守门士卒大怒,正待开口喝骂,抬头一看,一面象牙腰牌从门外递进来。

“锦衣亲军,镇抚使,丁”

士卒愣了一下,接着神情顿时变得敬畏异常,立马将城门打开,却见十余名穿着黑色劲衫的大汉骑在马上,神情淡漠地平视着城门,而那位递出象牙腰牌的人却非常殷勤地将众人迎入城内。

北镇抚司内,暌别多年的秦堪和叶近泉终于再见面了。

十年来,二人天各一方,却始终毫无保留地互相信任,京师但凡新研制的火器,秦堪总是第一时间想办法让兵部量产,第一批运往辽东装备边军,朝中但凡有对叶近泉不利的参劾,秦堪也总会想办法弹压下来,正德十一年冬,辽东都司监军御史石亭仪密疏参劾总督叶近泉排除异己,军中安插亲信,与鞑靼部落作战后甚至默许麾下将士杀俘等大小十余款罪名,奏疏至京师,朝堂诸臣不安,纷纷上疏请求撤换辽东总督,将叶近泉拿问,此事秦堪费了好一番周折,甚至为此将两名带头的给事中寻了由头拿进了诏狱,罗织罪名将其流放贬谪方才平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