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私生子-第2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事让杨逸苦恼不已,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耐心再等等了。
在牛栏山歇息时,杨逸磨墨写了一份奏章,主要是奏请朝廷从轻发落王显的。
此事杨逸也思考了许久,王显的出发点并不算太坏,他主要是想夺回御使台的督察权力,虽然他的做法让杨逸也非常愤怒,军中士卒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二个嚷着要杀了王显等人,不如此不足以解恨。
但理智告诉杨逸,诛杀文官的恶例还是不开的好,象朱重八那样,把满大臣都快杀光了,也不见得有多大效果,可见暴力政治不是个好选择。
而且这样的恶例一开,谁敢保证这样的事,有一天不会轮到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头上呢?
另外一个就是,要想大宋长久强盛下去,权力必须制衡,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不是有句话叫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吗?
御使台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监察百官,甚至制约皇帝,以前许多言官敢往皇帝脸上喷口水,这其实是好事,这说明君权得到了很好的制约,使君主不至于因一时糊涂干出损害天下的事来。
但自绍圣元年以来,御使台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尽了,对杨逸和章惇这些人基本没什么制约能力。
因为杨逸等人太强势了,短短几年时间,倒在杨逸手上的御使台主官已经有两三个,试问今后的继任者谁还敢出头,谁还敢大声说句话?
一个只知道唯唯诺诺的御使台还不如撤掉算了,免得多养那么多官员,多发那么多俸禄。
谁都想一手掌控天下,谁都不喜欢受到制约,但前提是,你必须确保自己绝对正确才行;杨逸自认做不到绝对正确,后世许多看似天经地义的、绝对正确的事情,放在眼下这个环境,未必就是适合的,所以杨逸也不敢保证自己就绝对不会出错。
现在朝廷的改革已经进行五六年了,改革初期,权力集中是必须的,因为天下那么多官员,你不可能逐个去说服,权力不集中许多政策根本就推行不下去。
现在改革已慢慢为天下人所接受,到需要一进步细化、完善、及跟据实情作出适当调整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搞一言堂,必须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才行。
而御使台作为监察部门,也是主要的建言部门,权力的回归更是势在必行。
这回王显可以说是用错误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杨逸思前想后,觉得对王显打击太甚的话,不利于御使台的权力回归;现在王显被贬到了安南的深山老林,这和判死刑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差别,这会把继任者吓成磕头虫的。
当然,杨逸也不会崇高到不计私仇,以德报怨的程度,让王显重新入京这种事情他绝对不会干。
但出对长远的考虑,杨逸觉得还是给王显换个地方为好,到荆湖一带搞开发就差不多了。
这样一来,自己也捞了个不计前嫌,品德高尚的美喻,而这正是杨逸缺少的东西,要不然上次恩科主考就是由他出任了,所以说这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王显从轻发落于朝廷也是利大于弊,那种尖锐的、把对手往死里整的政治氛围应该尽量改变了,否则大宋终究是走不出内耗的泥潭,迟早还得死在内耗上。
杨逸自认不是崇高的人,但既然做着高官,享着厚禄,就必须承担一些东西,常言道,己所不欲,莫施于人。
若是自己都不愿去创造一个宽和大气的政治格局,凭什么去指望别人对你宽和?
杨逸的奏章刚写好,马汉卿便匆匆前来求见,一看他那脸色,杨逸就知道准没好事。
果然,只听马汉卿说道:“大人,大理方面传来消息,高泰明死了。”
“死了?”
“是的大人,高泰明死了,从一开始高明清等人就怀疑是段正淳暗中做的手脚,现在高泰明一死,恐怕高家定是要将气撒在段氏身上了。”
杨逸沉声问道:“段正淳有何反应?”
“大人,段和誉失踪这么久,段正淳也认为是高家在报复,怀疑段和誉已经死了,大人,只怕……
怕什么?自然是怕段正淳认为自己儿子被高家害死了,然后按耐不住找高家拼命;杨逸这下又开始发愁了,高泰明一死,可以说扣留段和誉已经没多大意义,反而只会让高家与段家决裂得更快。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大理的局势已经由不得他来掌握了。
这种失控的感觉真不好受,杨逸轻叹一声道:“把段和誉留在手里已经没什么大用了,放了吧。希望有他在,段氏能和高家斗得久些。”
“大人……
“嗯?”
“大人没有别的吩咐了吗?”
杨逸不禁苦笑道:“汉卿啊,别太迷信我,我也不是万能的,也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高泰明一死,除非大宋直接出兵干涉,否则大理局势已由不得咱们控制了,但是咱们大宋现在能出兵吗?”
马汉卿想想也是,父仇不共戴,高明量、高明清等人特定是不会善罢甘休了。
而杨逸的算计中,是希望高家和段家血拼一番后,让高家惨胜,然后大宋再灭高家为段家申张正义,顺便把大理收归己有。
为了让高家最终胜出,高明量等人又不能再动,但你不动,人家动,所以说这局势再不由得杨逸来控制了。
杨逸接着说道:“让咱们的人时刻关注大理的局势发展就行了,对了,宜州方面可有什么动静。”
“属下正要秉报此事,段青山显然是得了段正淳的命令,虽然没有等到段和誉,但还是开始积极备战了,段青山已经派遣近两千人马潜回大理,大概准备用于里应外合。”
“嗯,看好就行,打吧,打吧,要打就让他打吧,最好能打个三年两载的。”
“大人,这个还真难说,大理的地形复杂,这仗打起来有时得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抢夺,按理说不可能象平原作战那样,轻易决出胜负才对。”
杨逸前世就是混云南、缅甸一带的,马汉卿说的这些他如何不知,只是这得军队意志顽强才会现在这样的胶着状态,如果一方形势不利,就争相投降了,地形再复杂也不可能僵持多久啊!
所在说大理段家和高家这场战争到底会打多久,地形并不是最主的决定因素。
杨逸在牛栏山歇息了半天,再度徐徐向幽州进发,不走不行啊,完颜宗翰若是真有心攻打古北口的话,一定会先确定自己有没有离开,自己若是多作逗留,肯定会让完颜宗翰起疑。
所以杨逸心里虽然越来越烦燥,但还是不得不继续把戏演下去。
又行了一天,到达顺州之后,才见马汉卿满脸欣然的赶到车边来,隔着帘子就说道:“大人,鱼儿上钩了。”
“哦,快说,具体情况如何?”杨逸等待了太久,突然接着这消息忍不住一下子掀开车帘询问起来。
马汉卿微笑着说道:“大人,属下刚刚接到消息,完颜宗翰已经下令全军拔营起寨,杀奔古北口,大人,这回鱼儿真的上钩了。”
“现在离鱼儿上钩还远,千万不可就此掉以轻心,完颜宗翰忍到现在,可见他有多小心,万一临了被他发现什么破绽,我估计他一定会立即撤军;所以现在还不能有丝毫大意,再传我命令,不到完颜宗翰攻关,让李一忠他们不得把真相告知士卒,一切按计划行事。”
马汉卿严肃地答道:“大人放心,属下这就是去传信。”
“去吧,去吧。”杨逸口气轻松,也难怪,等了这么久,本以为此计无效了,才突然接到这样的好消息,怎么不教他欣然呢。
只要这关门打狗的计策成功,就可免去一大堆麻烦,今后的辽东战事也必然顺利得多。
第五卷 第578章 潘金莲会有的
乌刺马里两万人马,能逃回白登山的不足六千。其余的不是填了黄泥沟,就是成了苗授的俘虏。
苗授从乌刺马里手中夺得了几千战马,他再次扔来了大队,让几千步兵变成骑步兵,往大同城急赶。
本来就两万人马,硬生生被苗大将军拆成了三股,最后面那五千在押运粮草,中间那一万在看押俘虏。
最前面这五千,两条腿变成了四条腿,听起来乱七八糟,估计也就苗授这种“激情澎湃”的人,才干得出这种事。
他那五千人马本是步卒,许多人马术不娴熟,骑在马上那摇摇欲坠的样子看得人提心吊胆,整支队伍更是毫无阵形可言,乱蓬蓬的有些挤成一团,有些又落后半里,还不时有人发出惊叫声,让沿途的辽国百姓不禁怀疑,他们根本不是往战场赶,而是一群残兵败将在逃亡。
但不管如何,苗大将军总算是赶上白登山之战了。
再次见到折可适时,苗大将军肚子里已经塞了个两斤重的大肉饼,没啥怨言了,不过还是嘿嘿笑着感叹了一句:“真个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哈哈哈……
这对厮的脾性,折可适有些无语,真说起来,除了当年提拔他的王韶之外,就连章楶和杨逸这些威望极隆的人物,也没能真正降服这头野性难驯的西北狼,折可适知道自己更不行。
但还是劝一句道:“苗将军若是能收收性子,只怕现在统率西域诸部,纵横黑汗的就是苗将军了。”
说起此事,苗授心里还真有些懊恼,当初征伐河西,杨逸任他为前锋,颇得信任,他自己也是摧城破池,一日千里,何等快意;最后在居延海没把持住,还得杨逸力保,才保住了军职,若无居延海之事,镇守玉门关的还真可能是他。
现在好了,人家种建中已成为威震西域的人物,自己还得窝在后面做“辎重官”,还真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见苗授有些怏怏不乐,折可适有些后悔提这一茬,便转移话题道:“加上从黄泥沟逃回来的五六千人,乌刺马里大概还有将近两万人马,苗将军以为这仗该怎么打?”
折可适没摆主将的架子,苗授又是嘿嘿一笑答道:“现在不是咱们想怎么样,是乌刺马里想怎么?黄泥沟一场大败,他锐气已失,若我是他,一定会扔下一切财物,立即突围,换了是折将军,估计也会这么做吧?”
“不错,但按理乌刺马里逃回来后,就应该立即率军突围了,可竟然等到现在不见动静,苗将军不觉得奇怪吗?”
“不奇怪,因为乌刺马里受伤了,他一条手臂中枪,仓促无暇包扎,逃回到白登山想必也去了半条命,若是因此昏迷不醒的话,军中群龙无首,延误一时很正常,但绝对不会太久,而且白天突围对他们极为不利,我敢保证,他们会选择在今晚突围。”
苗授的话说得轻描淡写,但正合折可适所想,燧发枪的威力一定让乌刺马里心有余悸,只要稍稍理智一点,就不会再选择在白天突围。
只有在晚上,利用夜色掩护,抵消燧发枪的威力,突围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苗将军认为他们会向哪个方向突围?”
“先向北,然后向南,摆脱我军后,再向东或向西都可以。”
苗授人狂胆大性傲慢,但在军事才能方面绝对出类拔萃,他仍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但这套突围方案却是环环相扣,按理大家必定会认为乌刺马里会向北突围,以便迅速遁入茫茫草原;所以晚上他若先向北,很容易就能把宋军吸引到北面,然后突然回师向南,南面的一万五千宋军一定不会料到乌刺马里会再次南下,仓促之下很可能被乌刺马里击败。
这样一来,乌刺马里不但救出了上万被俘虏的手下,得胜之后还能大大提高士气,到那时是向东走张家口,还是向西走阴山,一切便由他意愿了。
永远不要以为敌人是比你蠢笨的。
这是杨逸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折可适和苗授都听过,那么现在他们能想的突围方式,就千万不要以为乌刺马里想不到。两人很快安排下去,暗中防备着。
大同城上,西京留守耶律大庆望着宋军把白登山团团围住,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他却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在辽国的土地上拼杀。
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落到这种地步,确实是莫大的悲哀。
这和后世满清时期,清政府看着日本和俄国在自己的国土上交战,而不敢表示丝毫不满一样,没有人敢站出来大吼一声:滚,都滚出我的国家去。
当然,就算还有些血气,有胆去这么喊,又有什么用?别人也只会当你是鸡鸣狗吠,根本不会把你的吼声当一回事;只有整个国家自强不息,真正强大起来,到时不用你你抗议,更不用你去色厉内荏地大吼,只需轻轻的跺跺脚,就像跺去脚上的一块小泥巴,便能让别人瑟瑟发抖。
于阗位塔里木盆地南沿,扼守南丝绸之路要冲,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为发争夺这座城池,唐军一次次地在这里与吐蕃人、突厥人厮杀。
从贞观二十二年置安西四镇,四镇曾多次失守,到武周时期,大将王孝杰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之后,武侧天遣军二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才稳定下来。
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分内调平叛,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与中原唐廷通道中断;但四镇留守的唐军仍坚守各镇近三十年,才沦陷于吐蕃大军之下。无数汉人的血泪沾满了这些城池,沦陷异族之手的汉人更凄惨无比,老弱的被斩手去足任其自生自灭,年轻力壮的充作奴隶。
经过几百年时间,城中已基本看不出有汉人百姓存在,种建中两万大军夺取于阗已经一个月了,对城中百姓也百般安抚示好,但那信奉天方教的狂热教徒仍不时叛乱,昨夜宋军士卒稍为疏忽,便被人纵火焚毁了一座粮仓。现在宋军的粮草供应开始紧张起来。
城中百姓都信奉了方天教,而方天教又比较排外,对种建中这些异教徒的示好,城中百姓极少卖账,可以说种建中只是军事占领了于阗城,却并未真正拥有于阗城,因为城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敌人。
一不小心就会遭到他们的袭击、破坏,常言道,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老虎还有个打瞌睡的时候呢,这身边处处隐藏着敌人,这怎么防?
这种情况让种建中十分头疼,走到这一步,种建中终于深刻理解了杨逸以佛道先行的良苦用心了。
若不能改变西域百姓的信仰,大宋就是军事占领了西域,恐怕也统治不了这个地方。
城北一处石条砌成的高大建筑上,依稀还可以看到“于阗镇X府”几个汉字,虽然有一个字已经不可辨,但不难确定这就是唐朝的于阗镇守府。
数百年沧海桑田,当年为了守住这几个字,或许曾有不计其数的汉家男儿倒在这里,当年有血腥味早已消散,现在这栋建筑上再次插上了汉家的旗帜。
马远匆匆步进这栋建筑,直入中堂,种建中正在和几个部将商议筹措粮草之事,马远唱名拜见后直接说道:“种将军,哈桑亲率四万援军,已到扎瓦镇。”
种建中不觉锁起了眉头,之前谁也没想到黑汗会如何强硬,于阗以东的土地已经被宋军占领,同时前后灭了黑汗五万多大军,黑汗依然没有低头,当初杨逸速战速决的想法看来是难以达到了。
现在杨逸统率十万大军正在辽国开战,那边是重中之重,大宋的精力都投到北伐中去了,西域这边不免有些鞭长莫及。
种建中现在能得到的支持极其有限,随着战争拖入持久战,军中作战物资如箭矢、子弹等已极为缺乏。
所以他不禁又问道:“还有多少子弹?”
“回将军,还有两万多发,平均下来每个士卒也就十发左右。”
“命燧发枪营暂时休整。”
“喏……将军,要不咱们全军西渡乌玉河,与哈桑决一死战吧,他总兵力也不过五万,咱们只要能顺利过河,未必就不能大破之,这样拖下去,只怕对我军越来越不利啊!”
“再等等,姚将军及各部增派的人马也快到了,到时咱们再与哈桑决战不迟。”
上次各部联军丧失殆尽,这次种建中再令各部增派援军,各部推三阻四,六部加起来不过派出一万人马;这在种建中意料之中,在他看来多少不重要,关键是要有就行了,现在军中士卒在异域作战久了,朝廷的物资支援又少,士气不免有些低落,只要有援军到达,不管多少,总能鼓舞一些士气。
更重要的一点是物资,各部损兵过半,不愿再多派兵来可以理解,但必须支援物资,这是种建中最低的要求,谁不支援,将来就别想再分取战争红利。
为此,种建中不得不又出使威胁利诱的手段,没办法,廷朝现在顾不上西域,种建中只能自己想办法。
能想什么办法?除了就地“征用”外,就只有向各部伸手了。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谁敢不从?当年班定远三十六骑不是照样平定西域。
堂外此时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只见一个斥侯兵大步进来报道:“种将军,黑汗大军正在过河,定是要发动新一轮进攻。”
哈桑刚到,就要来攻城?种建中立即起身对马远等将说道:“走,咱们上城看看。”
第五卷 第579章 金戈铁马震山河
五月初的草原,草色碧绿如地毯绵延到天边。
古北口的长城上,华越和梁十二懒洋洋地躲在墙碟的阴凉处,正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
“十二郎,我想起件事来,唐师远砍的那几个人,我倒是面生得紧,硬是没想起是哪个营的兄弟,我问了别营的人,也都说不知道,这事只怕有些蹊跷。”
梁十二无精打采地答道:“我说越哥儿,你管他蹊跷不蹊跷,反正砍的不是你的脑袋就行了,现在管他这么多干啥?没见连咱们谢将军都是成天喝得醉醺醺的吗?”
“说得也是,他娘的,你说杨大学士招谁惹谁了,带着兄弟们在这儿流血拼命,别人却在后面捅刀子,他娘的,这算什么世道啊。”
“别提了,这回好不容易逮着机会跟杨大学士出征,还指望着多打几场胜仗,将来回去好多领些赏赐,给家里置办几亩田地,现在杨大学士遭那些奸佞陷害,估计这仗也打不下去了,他娘的,该死的王八蛋。”
“十二娘,亏你还敢提这茬,如今大营都乱成什么样子了,别说有仗打了,就算真有,那也是必败无疑,真到那时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这老天爷不开眼,似乎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梁十二和华越正聊着,突然感觉脚下轻微的震动起来,在城墙边的士卒此时已纷纷伸头向北面眺望。
梁十二和华越连忙爬起来,从垛口望去,只见长城外的草原上,一条宽阔无边的黑线从地平线那头漫上来,就像天边压过来的黑云,脚下的震动越来越明显,城垛上的浮土被震得纷纷落下。
“快!快去报告将军,金军来了,金军来了!”
突然有人厉声大喊起来,城墙上的士卒不由得有些忙乱,有的往城下跑,有的找盔甲,有的骂娘……
金军还没到,乱些不要紧,这三万人马本是精锐之师,只要有一个威望高的统帅站出来指挥,这支军队很快就能回复严整的样子。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是,唐师远接报金军来袭之后,竟然命令谢东升率三千人马固守,自己带着大队人马匆匆忙忙撤退了。
说撤退只是屁话,这分明就是逃跑。
近三万大军乱糟糟的冲出营寨,连行军帐篷以及粮草这些东西都顾不得了,这支百战精锐竟然就像一群丧家之犬向南飞逃而去。
而几乎在同时,长城最东端的榆关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万宋军一人双骑,其中两千人背着燧发枪,阵形森然地静默于关城之内;而且诡异的是,他们穿的是金军的服饰,实际上金军目前的盔甲都来自于缴获,也就是辽军的盔甲,但无论如何,榆关内这一万人马乍看上去就是金军了。
队伍前头,杨志一脸冰凌似铁,这次杨逸给他的任务可谓是艰苦卓绝,绝对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这也是一个机会,能让他杨志一飞冲天的机会;之前他受杨逸所遣,一直游离于宋军序列之外,虽然在西夏境内、长辖底大军中连年征战,但这些经历知道的人没几个。
回来之后,朝廷虽然封了他一个都指挥使的职位,统领着一将兵马,但在宋军之中,杨志的名声不显,直到白石岭一战,才算得上是他的成名之战。
而这次,杨逸带出来的心腹之将不少,却把这个艰巨又充满机遇的任务给他,而不是给刘老虎那些人,冲着这一点,杨志便决定拼死一搏,完成了,他杨志今后极有可能成为种建中那样独挡一面的将帅。
随着关城的大门徐徐打开,杨志手上的暴雨梨花枪霍然前指,一抖缰绳,战马长嘶一声,当先冲出去,身后一万人马顿时如决堤的洪流,冲出榆关,冲向碧草连天的关外……
牛拦山南面的顺州附近,杨逸的马车还在徐徐南行,后面突然传来奔腾的马蹄声,马汉卿跃马冲到杨逸车边,大声秉报道:“大人,都除掉了。”
拍的一声,车帘子被整个扯落,杨逸动如脱兔,迅速跃上车边的乌云盖雪背上,随行的几十名亲卫也纷纷掉转马头,杨逸二话没说,当先纵马向北狂奔而去。
“汉卿,确定没有漏网之鱼了吗?”杨逸在狂奔的战马上,再次要求马汉卿确认。
“大人放心,我让人先抓了两个活口,分别刑讯过,得到的数字一至,共有十二人盯着咱们,如今都除掉了。”
“那只海东青呢?”
“咱们的人围杀时,其中一个正要放飞那只海东青,也一并被咱们的人射杀了。”
“嗯。职方馆这些兄弟的功劳,将来我会一并报上去的。”
其实从离开古北口不久,杨逸就发现有一只海东青经常在他的车队上空盘旋,女真人善于驯养海东青,这一点杨逸早有所闻;海东青驯养熟之后,用途极广,在军事上可以用来侦察、警戒、追踪等等。
这让杨逸终于明白,盯梢的金军密探是如果把自己的行踪,及时回报给完颜宗翰的了。所以在未得到马汉卿回报之前,他还一直装模作样地坐车南行。
顺州这儿离古北口已经有两百多里远,杨逸必须争分夺秒地往回赶,现在三万宋军士气低落,就算此时李一忠等人告知士卒真相,士卒们不见杨逸,估计也会认为李一忠等人只是以此为借口安抚军心,未必会真个相信。
所以杨逸必须尽可能快的出现在这支军队面前,为此,他早已给唐师远命令,只要完颜宗翰率军来袭,立即撤军;这样既是为了让杨逸更快地与三万大军汇合;另一方面,也是引诱完颜宗翰更深入些,这样才利于关门打狗。
杨逸狂奔回到牛栏山时,几十个亲卫的战马速度跟不上,已经被他远远抛在身后,杨逸顾不得等他们了,一个人继续向北狂奔,乌云盖雪这匹千里良驹此刻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价值,速度如同风驰电掣,路边的树木飞一般倒退着。
还能跟在身后的只有小白了,狼的速度虽然不见得比马快,但耐力是马所不及的,草原狼往往就是拼耐力,才能猎到马为食的。
这头白狼王无论是速度还是耐力,更是出类拔萃,马汉卿他们都被杨逸甩掉了,只有它还能紧跟在后面。
一黑一白,一人一狼,一路向北狂奔!快,必须快,完颜宗翰不是易与之辈,杨逸迟一刻掌握军队,就多一分全军覆没的危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绿树浓阴的水榭里,清娘拿着半杯葡萄酒,慵懒地靠在栏杆边,轻轻地诵着这首《破阵子》。
大宋描写军旅的词作很少,有的也多是象“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描写边塞苦寒的句子。
这首《破阵子》被杨逸提前剽窃出来,给习惯于低吟浅唱的大宋词坛,注入了一股金戈铁马之声,让整个文坛为之震动;加上这几年大宋铁骨铮铮,大胜不断,慢慢地影响到了文坛上,不少人开始了这种豪迈大气的创作。
杨逸的影响不光是在军政上,在文坛上同样非常巨大,杨逸剽窃了不少诗词,但剽窃得非常有讲究,多是这种豪迈大气的诗词;杨逸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大宋的文人太“娘娘腔”了,大部分人以吟风弄月,悲春伤秋为乐,这绝对不是好事。
文人在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大,他们成天“为伊消得人憔悴”,会带动整个大宋民风偏于软弱。
一个民族不应缺少那种豪迈的铿锵之声,不应总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杨逸一再剽窃那些满雄风的诗词,就是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带动整个大宋的文坛,让他们从闺阁春怨中走出来,走向边塞,吼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时代强音。
现在,杨逸心思慢慢得以实现了,清娘就收集了不少士子们的词作,都是效仿这首《破阵子》词风的,今日朗读起来,不禁又想到了征战在外的杨逸。
“清姨,你在干嘛?”水榭外突然传来铁蛋的声音。
清娘悠然回头,见铁蛋腰间挂着一把木剑,半仰着小脑袋站在亭外,仿佛一个将要上阵的小将军。
清娘满腔愁绪一下子荡然无存,被逗得嘻嘻直笑。
“睿儿回来了,官家没留你在宫里用膳吗?这是谁给你的木剑?”
铁蛋满带着骄傲地答道:“清姨,这可是官家赐给我的宝剑,官家说要学爹爹,长大后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他自己也配了一把呢。”
“这……们才多大,配什么剑,这是谁教的,太后也不管管你们。”
“清姨,睿儿虽然还小,但爹爹说了,有志不在年高,我们为何配不得剑?”
“哎哟,这个……姨不反对你们配剑,只是回家来你还配着这剑,你大妈妈会说睿儿你疏于学业的。”
一听清娘提起这一茬,想起大妈妈爱唠叨的样子,亭外的小将军顿时蔫了。
“清姨,这怎么,睿儿喜欢配着宝剑。”
“睿儿让我想想,对了,大妈妈问起,你就说这是官家让你配的剑,大妈妈肯定就不敢说什么了。”
“清姨真好。”
“我问你,太后真没说你们吗?”
“开始太后说了,后来官家就说要学爹爹,太后就没再说什么了。”
“哦……
“清姨,后天端午节,官家要我配上宝剑,随他一起去金明池看水秋千,还有……有一起检阅水军呢?清姨也一起去吧!”
“检阅水军,你们两个去检阅水军?”清娘看着眼前的小不点,再次忍不住笑了。
“不行吗?爹爹说了,海洋比陆地大得多,海洋有无尽的财富,官家说将来他一定要率领一支最强大的舰队,征服所有的海洋,官家还说让我做舰队司令……
“停停停,什么乱七八糟的,杨大哥他怎么教你们这些……
第五卷 第580章 三军之魂
古北口外,十万金军如乌云一般压向长城,得知唐师运竟然下令仓促撤退之后,金军更是士气如虹,发出海啸般的嗥叫声,象是成千上万的恶狼在长嚎,声势极为吓人。
城下万马奔腾而过,掀起黄尘翻涌如浪,黄尘之下,腾空而起的箭矢仿佛漫天的流星投向城关之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谢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