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命运的抉择-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咱这就找杨公子去。他若是知道自己快做爹了还不高兴死。”李凤儿说着便拉着孙露要出帐门找杨绍清去。然而就在此时帐门之外忽然传来了一阵喧闹声。孙露和李凤儿不禁面面相窥了一下便疑惑着走出去想瞧个究竟。却见孙露的警卫团长王芸花正死拽着一个女孩儿不放。孙露不由眉头一皱问道:“怎么了王团长?”

这时一旁更多的警卫员听到吵闹声都涌了过来。王芸花这才放了那女孩,向孙露敬了个礼道:“回首相大人,刚才属下看这丫头在大帐外鬼鬼祟祟的不知在探听些什么。属下一叫她。她却转身就跑。属下这才一把楸住了这丫头。还请首相大人做个定夺。”

“哦?”孙露听王芸花这么一说不由上下打量了一番那女孩。女孩偷偷抬头看了孙露一眼很快又心虚着把头低下去了。虽然女孩现在的样子满是恐惧与不安。但孙露依然从她刚才抬头的那一瞬间从她那双大大眼睛中看到了一丝仇恨。仇恨?自己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正当孙露纳闷着想要进一步询问时,却听身旁的李凤儿打圆场道:“孙姐儿,我看这是误会了。这孩子叫芝兰是我助手。也是战地医院的护士。大概是送茶水来的吧。”

听李凤儿这么一说众人才发现芝兰的手上还端着一壶茶。周围驻扎朱仙镇的战士也纷纷证明起芝兰是营地里的人。可王芸花不吃这一套,只听她冷笑道:“营地里的人。那我怎么一叫她,她转身就跑呢。该不会本来就心虚吧。”

谁知芝兰却突然不服气的回敬道:“谁叫你凶得象母大虫。奴家被你这么一吓唬当然不知所措了。”

芝兰的话语一出在场的众人都忍俊不禁的大笑起来。原来王芸花虽然长得娇小可爱又是王兴大将军的胞妹。可却也是出了名的泼辣女。不少年轻军官大多都觉得无福消受着这朵带刺的玫瑰。王芸花也乐得逍遥自在。如今当众被一个小丫头数落为母大虫,她当下便有了杀人的冲动。可偏偏连孙露都忍不住在一旁偷笑。王芸花也只好狠狠的瞪了芝兰一眼在心中发誓一有机会一定要让这丫头好看。

就在众人被这小插曲惹得会心一笑时陈子龙却在几个侍卫的簇拥下神色凝重的跑了过来。只见他紧锁着眉头向孙露报告道:“首相大人,不好了。刚才从开封传来消息说那里的河堤又决口了。”

“什么!”孙露一听不由大惊道:“那里现在由谁负责?”

“回首相大人是工部派来的杨绍清大人。听说那里现在情况很危险。”陈子龙身后的一个官员连忙接口道。意识到事态严重的孙露当下便再也没了心思管芝兰的事。她连忙招集了众位官员火速向出事地点赶去。一路上孙露既怕河堤再次决口酿成大祸,又怕杨绍清就此遭遇不测。当心中七上八下的孙露带人赶到堤坝时那里早就围满了人。一队队战士正将大包大包的沙包和草袋投入河中。从人们焦急的神情中孙露能深刻的感受到事态的严重。眼看着如此众多的大员同时来到了河堤上一个负责的河工连忙凑了上来向孙露等人报告道:“大…大人你们怎么来了。这里…里很危险。大人们还是先回营地去吧。”

“你是这里管事的?现在情况怎样了?还有杨大人呢?”孙露并没理会那人的建议而是直接问道。

“回大人话。小的…小的是这里的河工。前头的一段河…河堤突然被黄水冲跨了。杨大人正亲自带…带人下水堵口子呢。”那河工结结巴巴的回答道。

“你是说杨大人亲自带人下水了?”孙露的心猛的一抽道。放眼望去这黄水如此的湍急此时下水岂不是很危险!果然还未等孙露问完话从远处忽然传来了一阵慌乱的叫喊声。几个浑身是泥的人从河堤一路狂奔而来叫嚷道:“快来人帮忙啊。前面又塌了!”

这消息象是晴空霹雳般让孙露的心猛地一抽。此时的她再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了。没命似的朝着人群围得最多的地方跑去。穿过层层的人墙孙露终于看见了杨绍清的身影。只见他和几个队员腰间栓着根麻绳在湍急的河流中将一个个装有石块的竹笼固定在原木桩子上。并接过从船上投下的沙袋,从水下往水上堆。河岸上数十名民夫则死死的扯着绳子。看着杨绍清等人仿佛随时都会被这河水吞没一般的模样孙露的心一直悬到了嗓子眼上。

然而就在众人将沙袋渐渐垒起眼看着缺口就要被堵上的同时。意外发生了。忽然间一个浪头打了过来其中一个人一不小心滑下了水。湍急的洪水立刻就将包括杨绍清在内的其他几人也连带着拖了下去。当看着洪水没过杨绍清头顶的那一瞬间孙露不禁捂住了嘴巴。整个人顿时就这么楞在了那里脑子里一片的空白。听不见周围人大声的叫喊,也看不见周围人争相的奔走。

与此同时堤岸上立刻便有几个青壮的小伙子跳下河去。只见他们一边扶着绳索一边努力的拉起滑落水中的同伴一一拉起。人们不禁摒住了呼吸,一个,二个,三个。当最后一个队员被拉上岸时一瞬间河堤上爆发起了一阵响雷般的欢呼声。人们争相着冲到了河滩将勇士们扶了上来。

刚刚被拉上岸的杨绍清喘着粗气抹了一把脸一头栽倒在了泥地上。此刻的他只觉得自己浑身都快散架了嘴里满是泥沙。刚才那一刻杨绍清还真以为自己再也上不了岸了呢。可是在水中挣扎时脑中竟然全是孙露的身影。就象现在白晃晃的太阳刺得他眼睛生疼脑子里还是残存着刚才的幻觉一般。幻觉?不,不是幻觉。不经意间杨绍清的目光扫到了岸上的孙露。他挣扎着爬了起来一步步的朝岸上走去。眼见着越来越近的孙露杨绍清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然而孙露此刻的脸色却依然苍白,红着眼圈,紧咬着嘴唇一副欲哭无泪的模样。搞不清楚情况的杨绍清不由讪讪的说道:“你,你怎么了啊?”

“啪”的一声孙露突然给了杨绍清一记狠狠的耳光。紧接着歇斯底里的叫道:“你个白痴!你要是出事了让我和孩子怎么办!”

说罢孙露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河堤。只留下惊讶不已的众人以及摸不着头脑的杨绍清傻傻的站在那里。“我和孩子?我和孩子?难道说?”过了半晌才回过神的杨绍清猛然惊醒道:“我要做爹了?我要做爹了!”

第5节 风口浪尖(五)

由于北方黄河和淮河的泛滥使得六月的南京城气候宜人丝毫没有往日夏天火炉的感觉。而皇城的御花园中大片大片的荷花却开得异常的灿烂。此刻身着明黄色纱衫的身着明黄色纱衫的隆武皇帝朱聿键正持笔矗立在荷塘中央的凉亭之中。一旁头带翡翠珠冠的李皇后则贤淑地亲自为皇帝磨着墨。一阵凉风袭来吹动了一波碧水,也吹起了桌面上一篇篇的字稿。不可否认隆武皇帝朱聿键是朱明王朝诸多藩王中少有的异数。他不饮酒、不赌博、无声色犬马之好。虽然以隆武王朝现在的财力完全支持得起帝王奢华的生活,但一直以来朱聿键依然自奉甚简。在生活上从不提出过多的要求。对于身处高墙之中朱聿键来说读书是最能打发时间的嗜好。可以说若是没有当年被贬为“庶人”的经历或许现在朱聿键也同其他的藩王一样是个只知享乐的废物吧。

为此孙露也投其所好特地在皇城的东侧建造了皇家图书馆以收藏从各地搜罗来的各种书籍。一方面用以满足朱聿键个人的嗜好。另一方面孙露也希望能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大图书馆能将从世界各地的奇文典籍收藏其中。以后还要建立一个皇家博物馆来收藏明军从世界各地收罗来的文物宝藏。因为孙露一向认为从一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种类的多寡能看出这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就象后世有名的英国皇家博物馆和法国的卢浮宫。这是一种象征,一种武力征服者的象征。当然朱聿键是明白不了孙露心中的这些个雄心壮志的。他只是为孙露能找来如此多的书籍而感到幸喜若狂。朱聿键对书的种类并不挑剔。也很感兴趣于那些个自然书籍。在闲暇之余他也常常写些东西来阐述自己的读书心得。

但这些日子无论是新进的书籍还是宫中的良辰美景都丝毫提不起皇帝的精神。透过高高的宫墙朱聿键更关心的是外面洪灾发展的事态。他知道现在大江南北的百姓们无不慷慨解囊出资救济灾民。对此朱聿键亦尽了他所能尽的最大努力。他捐出了自己的“内帑”用来救灾,下令宫廷内不得使用金银玉器以节省开支。并且亲笔写下了悼文以祭奠在洪灾中死去的百姓和将士。但他所能做的也只限于这些而已。没有首相孙露的准许他连皇城都不能离开半步更别说巡视灾区了。

原来黄河决口的消息传来不久身为首相的孙露便匆匆离开了南京赶赴开封巡视灾情。临走时孙露以国家突逢天灾,局势动荡,保护圣驾为由对南京的皇城加大了守备力度。不但加派了部队还“劝柬”皇帝为了自身安全着想最好不要出皇城。于是身为皇帝的朱聿键如今便只能乖乖的待在皇城的高墙之内等待着内隔三差五送来的奏章。也算能得到些外界的消息。不过更多的时候朱聿键是无所事事的。登基以来朱聿键作为皇帝的一切活动内容都是经过孙露精心安排的。在什么时候,出席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措辞。就象一出出完美的双簧。演绎出隆武朝独特的皇帝与权臣的关系。

对于这样的处境朱聿键自是早有心理准备。他清楚的知道按照大明的制度作为凤阳高墙(皇家监狱)里“唐庶人”自己是绝难登上皇位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黄道周等人会一致拥护潞王而竭力反对自己登基。即便是在登基之后朱聿键的号召力依然不大。可以说没有孙露的支持也就没有朱聿键今天的地位。一想起那日孙露同自己签的那份契约朱聿键心中就象是打翻了无味瓶一般。就孙露来说她一直遵照着当年的契约行事。虽然职掌军政大权但在朱聿键面前始终保持着一个臣子的本分。全然没有所谓权臣勋将的嚣张跋扈。对自己的饮食起居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可以说自己没想到的孙露都已经为他想到了。就象这皇宫、这图书馆、这政务。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找不出半点毛病。此地是大明皇城还是另一个凤阳高墙。就取决于自己是否忤逆首相大人的意愿了。

“皇上,皇上?墨磨好了。”李皇后温柔悦耳的声音打断了朱聿键的思绪。他不由回头一看只见李皇后那犹如葱玉般洁白的手指在墨汁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明艳动人。朱聿键不禁在心中又感叹了一声:还有这皇后。亏得孙露花了这么大的心思啊。当下他和蔼的一笑道:“哟,朕这又走神了。道是让皇后见笑了。”

“那里,皇上日理万机,心系国家大事。臣妾怎敢取笑呢。”李皇后说罢放下了墨接过了朱聿键手上的毛笔饱沾了墨汁后恭敬的递上道:“皇上请用。”

朱聿键看着这乖巧的妻子看着周围严密的侍卫拿着笔的手忽然觉得有千斤之重不知如何落笔才好。正当此时一个内侍匆匆跑来禀告道:“启禀陛下,左督御史张慎言、吏部右侍郎瞿式耜在宫外求见。”

张慎言?瞿式耜?他们来做什么?难道有什么急事吗?朱聿键皱起了眉头犹豫了一下却见一旁的李皇后起身要告退。于是朱聿键立刻示意李皇后留下然后果断的命令道:“让张大人和瞿大人回去吧。就说朕说的有什么事明天朝堂之上再说。”

“遵命,陛下。”内侍接了口谕之后刚要离开。却见朱聿键又想了一下补充道:“听说孙首相已有身孕了。孙首相一向为国操劳朕也无以为报。这样吧着内务府置办些养生之物代朕慰劳孙首相。另外永顺侯杨绍清这次治水有功着升其为四品主事。”

“是,陛下。”内侍见朱聿键没有补充的了这才退出了御花园。而朱聿键的目光又回到了桌上的白纸上。只见他拿着笔对着宣纸笔划了半晌终于将笔一搁道:“朕累了,想一个人歇息一下。皇后就不必随驾了。”

“是,皇上。”皇后顺从的行了个礼便目送着皇帝离开了。眼见着皇帝走远了李皇后这才起身瞥了那桌子上的文稿一言。却见那雪白的宣纸上面并未写字只是留有两点墨迹,墨迹直透到了大理石桌子上。那两点墨迹好象什么都没写,又仿佛有千言万语要道尽一般。

与此同时徐州城外则是另一副旌旗飘扬的热闹场景。只见徐州城要塞高大的城门前两队整齐划一的骑兵犹如雁翅般一字排开分列道路两旁。笔挺的军装、锃亮的军靴、黝黑的火枪、高大的马匹。随着时间的推移烈日下马儿开始焦躁起来。不时的别着蹄子、甩着尾巴、喷着响鼻。然而马上的卫兵依然个个挺胸收腹,目不斜视。这些卫兵都是徐州军校的骑兵教导团的学员。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受检阅呢。而他们今天所要迎接的不是别人正是帝国的首相兵部尚书孙露。

卫兵们在骄阳下的表现让周围旁观的徐州老百姓唏嘘不已。虽然徐州一直都是第一军团的大本营。军队操练是家常便饭。但如此威武的卫队他们也是第一次看见,顿时觉得大开眼界。此刻面对周围百姓惊叹的目光马背上的夏完淳觉得自己正享受着荣耀。虽然豆大的汗珠正沿着他那俊秀的脸庞滑落。但他的背却挺得更直了,脖子也抬得更高了。自己如今真的能象诗中所唱“束发从军,霜角辕门”了。这一年多来的军校生活如今想来是绝对值得的。

原来隆武初年的那次科考中年仅15夏完淳便以其骄人的才华高中了那一年的进士。如此的成就让他的父亲夏允彝欣喜若狂。但夏完淳最后却没有按照父亲的安排进入吏部也没有投靠自己的老师陈子龙进入礼部。而是自告奋勇着投考了兵部。国会上孙露的发言给了夏完淳极大的震撼。弃文从武的想法就此在这个15岁少年的心中扎下了根。在考中进士后的第三天夏完淳便和自己的几个同窗好友跑到孔庙当众烧毁了儒服。以表他们弃笔从戎的决心。夏完淳的这一偏激举动让他作为鸿儒的父亲气得七窍生烟。无奈儿子决心已下又是要进兵部。知道难以挽回的夏允彝也只好放任夏完淳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如今的夏完淳已经完全脱去了最初的书生气与骄慢气。身着戎装的他为能站在徐州城门口迎接首相大人的到来而感到自豪。现在唯一让他感到不爽大概就是队伍中骑着枣红马的教官博洛了。夏完淳到现在都搞不明白首相大人为什么要收留这么一个靼子来做他们教官。记得在徐州军校第一次训练时当得知自己的教官竟然是个靼子。据说还是个贝勒。觉得难以接受的夏完淳当场就当着博洛的面放言说自己绝不会听从一个靼子教官的命令的,并带头拒绝训练。结果义正言辞的夏完淳换来的却是关禁闭的惩罚。在小黑屋关了十天的夏完淳深刻的体会了一次“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后。无奈之下他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在心底里依然对这位教官大人有强烈的排斥感。而博洛也在这次事件后对这个个子高高操着一口松江口音的学员给予了特殊的“优待”。

正当夏完淳在脑中胡思乱想时远处传来了一阵嘹亮军号声。却见一身戎装的孙露在众多官员的簇拥下正向自己这边走来。夏完淳立刻铆足了精神挺直了腰板想要给首相大人留个好印象。整个卫队确实给孙露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只见她微笑着向夏完淳说道:“这么热的天让战士们站在太阳底下那么久辛苦了。”

“回首相,不幸苦!”夏完淳干脆的回答道。

孙露仔细的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何时进入军校的啊?”

“回首相,学生夏完淳。隆武二年进入军校学习。”

“哦?你就是那个15岁的少年进士夏完淳?还真是英雄出少年啊。听说你还在孔庙当众烧过儒服可有此事?”孙露早就听说过夏完淳的名号。可没想到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与这个松江有名的才子相见。

“那时是学生一心只想弃笔从戎,结果做了些偏激的事。让首相见笑了。”夏完淳老脸一红回道。

“诶,无论是从文还是从武都是为国效力。如今你已是大明的军人希望你能在日后的沙场上为国建勋。”孙露点头肯定道。听夏完淳气血奋涨当场就高声答道:“学生定当奋勇杀敌,不斩靼虏誓不还。”

“不斩靼虏誓不还!”

“不斩靼虏誓不还!”

在夏完淳的带领下周围的卫兵也跟着高声呐喊起来。期间唯有一人始终抬着头默不作声的看着这一切。他便是博洛。却见孙露纵马来到这个特殊的军官面前招呼道:“博洛将军我们又见面了。这些年过得可好?”

“托首相大人的福,博洛惨败之身能苟活于南朝过一日算是一日吧。”博洛略带苦涩的回道。说实话自从被俘后孙露并没有为难过博洛。非但从未从他口中探听过北方的情报还给予了他准将的军衔并将他留在军中。只是这些年博洛一直以教官的身份留在徐州的军校。虽然时常能听到前方传来清军惨败的消息却也不能离开军校半步。

“将军这几年也不算是苟活哦。你瞧这么一支劲旅可是将军为大明培养出来的啊。”孙露没在意博洛带刺的语气而是指着面前的卫队赞赏道。可面对孙露的赞赏博洛扫了一眼夏完淳等人却轻描淡写的回道:“没什么。只是马比较好而已。”

博洛大煞风景的回答让周围的军官们很是不满,不少人当即便面有温色。然而孙露却哈哈一笑全然没放在心上。只听她朝博洛命令道:“那博洛将军这次可真有事做了。从今天起你和你的教导团随奇遇戊戌部队一同进驻徐州城负责城中防务。”

孙露的话音刚落立刻又传来了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包括夏完淳在内的军校学员怎么都没想到过自己会有机会做首相大人的直辖部队。心中的喜悦自是难以言喻。在众人热烈的欢呼声中博洛压底着声音向孙露问道:“你就不怕我这个靼子趁机杀了你吗?”

孙露莞尔一笑回答道:“有的时候比起某些汉人来,你这个靼子还安全些。”说罢她便在众人的簇拥下纵马走进了徐州城。

隆武三年六月在开封完成视察的孙露将其行辕设在了徐州府。另调史可法、沈廷扬、陈子龙、罗胜、沈宸荃、张慎言等官员随她一起留守徐州处理黄淮洪灾以及黄河一线的防务问题。于是隆武三年的这个夏天起往后的数个月中徐州府俨然就成了隆武王朝的幕府。

第6节 盛宴(一)

当明朝礼部国书送达倭国时已是七月初了。虽然连续的下了几天的雨但在江户城低矮的木制房屋内气氛依然闷热而又潮湿。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堆满了原木、棉花以及稻米。来自各地的商贩在大江户寻找着各自的契机。零零总总的“木棉寄屋”和“钱庄”开遍了江户的没一个角落。德川幕府虽然一直闭关锁国但丝毫不能阻止其本国商业的发展。

与江户城中世俗风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庄严而又奢华的德川幕府府邸。德川幕府三代将军为德川秀忠次子德川家光。家康与秀忠两代都曾以普通大名身份同列与各诸侯之列,到家光一代首次直接就任将军,因此他很体面的就继承了家康和秀忠两代的荣华和权威。百姓安康、政治清明、外无强敌。德川家光又是个风雅之人。也难怪他可以在管理政务的余暇向小掘远州学习远州流茶道。或是在闲暇之余做做画什么的。就象此刻的他正皱着眉头端详着眼前的画作。过了半晌又添加了几笔这才舒展了眉头满意的拿起画作向身后的家臣问道:“诸位,看本将军这副画得怎样啊?”

“妙,妙,太妙了。好久都没见过如此形神兼备的画作了。恭喜将军,将军的画技又进了一步。”身为普请奉行的小掘远州一个劲的夸赞道。而他身后的那些个家臣也跟着附和起来。惹得德川家光的脸上浮现了一丝得意的微笑。只见他将画做递给了一旁的仕女命令道:“好生给我裱起来。”

“咳咿。”仕女顺从的接过了画卷。另一个仕女则及时的递上了一块白色丝绢。德川家光接过了丝绢这才注意道身后一直跪着的和阿部忠秋。于是他将一边擦手一边问道:“阿部、酒井听说你们两个有要紧事奏报。这里没外人说吧。”

酒井忠胜和阿部忠秋互望了一下便恭敬的将一份明黄色的册子递给了德川家光道:“这是南明礼部发来的国书。请将军过目。”

“哦?南明来的国书?”德川家光不由将丝绢一丢接过了册子看起来。只见他的眉头随着目光的移动渐渐的越拧越紧,眼睛也瞪得越来越大。最后忍无可忍的他终于将册子狠狠的丢在地上咒骂道:“八嘎,那女人当她是谁!敢如此旨高气昂的口气对本将军说话!”

“将军息怒。这南明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的国土被北方的蛮族占领。原本我日本还怜惜中原之地华变于夷之态。可他们竟还敢在将军面前枉称宗主国。日本何时成了南明的藩属国。凭什么来命令我们开国。还请将军对于南明的国书给予严厉的驳斥。”阿部忠秋立刻匍匐进言道。他的一番措辞以及刚才德川家光的表现惹得其他的家臣武士也是个个面有怒色。有人甚至还拔出武士道当即就叫嚷着要斩明使作为回复。

然而此时的德川家光已经从最初的盛怒中冷静了下来。他阻止了手下冲动的举动,背着手思量了一番后向酒井忠胜问道:“酒井君,那上面说的荷兰人勾结我国商贾走私军火到清国的事可否属实?”

“回将军,确有其事。那个叫永泰次郎的商贾在事发后已经上吊自杀了。南明在这件事上发怒也情有可源。”一向稳重的酒井忠胜回复道。

“我不是严令禁止贩海经商了吗。这些个贱民真是胆大包天竟将本将军的锁国令视若无睹。闯出如此祸事真是罪该万死。”德川家光愤愤道。

“回将军,锁国令虽然禁止红夷船只进入日本港口贸易。但特许明国和荷兰两国通商。而这些年南明在贸易与荷兰多有冲突。荷兰人想帮助国牵制南明才会走私军火去北朝。而永泰次郎等商贩抵不过利益的趋势才会牵扯进。属下建议将军可在永泰次郎的事件上给予南明以相应的答复。至于开国的要求不与理会。可派熟悉唐学的文书写份回信递与南明的隆武皇帝。解释这次的事件与幕府没有关系。以修两国之好。”酒井忠胜进一步进言道。原来在“宽永锁国令”中南明和荷兰商船的入港不在禁止之列,所以严密来讲不能算纯粹的锁国。可以说还从整体上巩固了南明和荷兰对日本的贸易独占的事实。但一山终究容不得二虎这些年日本俨然成了明、荷二国在东亚贸易争夺的焦点。

“酒井君你那是什么话。这份国书斥责走私事件是假。逼我开国是真。那《东印度群岛贸易联合声明》是南明与红毛夷之间的协议旨在开国通商,与我日本何干。这样无理的要求怎能答应。请将军现在就将明使驱逐境。”阿部忠秋厉声驳斥道。

“阿部君这么惟恐天下不乱。你难道想同天朝起冲突吗!”酒井忠胜回敬道。

“什么天朝上国。一个被蛮族占去半壁江山的国家有什么资格称为天朝上国。况且中原的南人一向软弱无能。当年的‘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我大日本有神风保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古蛮子。而那些汉军在‘弘安之役’中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汉人打仗的不行,做奴隶倒合。适酒井君还怕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吗?酒井君你还算是一个武士吗!”阿部忠秋轻蔑的说道。

非但是阿部忠秋就连德川家光等人也都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当年日本在两次与元朝的战争中,参战军队的数量并不多,两次都是以少胜多。日本人因这两次战争足足自豪了七、八个世纪。可以说“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所带来的“神风精神”是日本武士的精神支柱之一。当时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那些他们认为桀骜不逊、难以驯化的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只留下四等的南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贱民。在德川家光等人眼中南明就与当年的四等南人没什么区别。因此日本人对南明打心底里就有一种难以言喻藐视与不屑。

却听那阿部忠秋继续说道:“如今朝鲜又是清国的附属,没有朝鲜那块跳板。再说中原的黄河正洪灾泛滥。那些南人只敢叫嚣两声罢了。根本不敢对大日本有何企图。据悉南明的东部沿海港口并无动静。就算他们敢兴师动众犯我国境。神风会再次保佑我大日本的武士将来犯者赶下海去。”

对于阿部忠秋的说法酒井忠胜显得颇不以为然。都什么时候了还谈神风保佑。南明每年往来于日本的商船不下上百艘。而日本已经禁海数十年了。除某些胆大包天的贩海商人以及海盗敢出海外普通百姓最多只是划着小舢板打打渔罢了。可以说对于日本海现在的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要熟悉。再说蒙古人的水师怎能与南明的舰队相比。

正当酒井忠胜想驳斥阿部忠秋时,却听德川家光不耐烦的挥挥手道:“酒井君你去负责处理永泰次郎勾结荷兰人走私的事。给南明一个响应的答复。阿部君你起草一封回信向南明的首相就说日本不能接受开国通商这样无理要求。让她还是先管好自己的事再说吧。另外将锁国令的范围扩大到荷兰和南明的商船。禁止这两国的船只进入日本。就这样吧。我累了,这天还真热呢。”

德川家光说罢一边扇着纸扇一边在小信的搀扶下离开了房间。对于德川家光来说海外贸易是件罪恶的事。正是因为海外贸易才会有“岛原之乱”以及现在的麻烦。唯一解决的方法就是闭关锁国。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荷兰人都别来了。就象是一只乌龟遇到的危险最先想到的就是龟缩回乌龟壳中一般。

几乎在德川幕府收到明朝国书的同时,远在东南亚的巴达维亚议会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巴达维亚政府向清国走私军火被明帝国发现的事。胆小如鼠的荷兰议员们个个惶惶不可终日生怕明政府会因为此次事件征伐巴达维亚,会象在台湾那样将他们赶出香料群岛。连日来荷兰商人和议员更是此事到总督府门前示威以抗议巴达维亚愚蠢的选择给他们带来的生命危险。面对内外交困的情势总督迪曼一面紧急封锁港口坚固堡垒严防明军来犯,另一方面则在众多议员的压力下不得已派了三个传教士和两个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出使新加坡以求同明政府和谈。

东南亚的夏天炎热而又潮湿,有些焦头烂额的迪曼看着眼前堆积的抗议信,想着至今没有回复的使团心情不由的又烦躁起来。此时办公室的门忽然被推开了气势汹汹的凯塞尔提督径直冲到迪曼大嚷道:“迪曼你在想什么!你竟然派使团同那些黄皮肤的异教徒去谈判。据说还断绝了同清国的联系。那揆一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