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你将那几个白面书生送去了新兵训练营?”其实孙露大致也知道了些来龙去脉。只是很难想象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如何能扛得住三个月的新兵训练。
“他们首先该是个军人。其次才是兵部的文书。三个月的训练能使他们更象个军人。”萧云的回答理直气壮。
孙露饶有趣味的一笑说道:“这样吧,干脆立个条例规定每个进入兵部的专职军官必须接受三个月的军事训练才可述职。还有下次这么做最好先和吏部打个招呼。否则吏部还以为我们把他们的高才生给吃了呢。”
“是,我会尽快让参谋府列出内部纪律的。”萧云立刻严肃的回道。
萧云做事认真缺少通融这同传统的官僚系统是格格不入的。但孙露就是欣赏萧云的这种机械般精准的作风。想到这儿孙露忽然问道:“总参谋长,我上次所说的那个提议参谋府讨论得增样了?”
孙露的话音刚落萧云的眼中就立刻显现出了一种异样的光彩。只听他以略带激动的口吻回答道:“首相大人的计划堪称经典。若我军真能成功的话此战将被载入史册。”
“哑,总参谋长什么时候也学会吹捧了,”孙露摆了摆手道:“我那次所说的只是一个提议。我想知道这个提议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否可以实施?”
萧云听罢沉默了一会儿衷肯的回答道:“回首相,这个提议按照我们目前的实力胜算只有三成。”
“三成?”孙露挑了挑眉毛看着萧云问道。
“是的,三成。但参谋府会为以此提议为基础做出一分更可行的计划。在收集了足够的情报,经过充足的准备后胜算能有八成。”萧云肯定道。新成立的参谋府除了要负责战时军需供应和为司令官起草命令、计划行军道路等辅助工作外。最主要是收集各国情报,加以分析,然后想定各种情况,制定针对各国的战争计划。而萧云的计算,并不是以敌人的无能为前提。他和他的参谋部所做的战前假设,可能比实战中发生的情况要严峻得多。
孙露的脸上绽开了一丝笑容。萧云的回答让她觉得很满意。军事基本上是一门纯艺术,优秀的将领通过经验学习战争,依靠自身的聪明颖悟总结战争,因为一己的坚强和智慧在战争的硝烟里脱颖而出。就象岳飞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不可以只寄托在诞生一位天才身上。现在在欧洲已有雏形的参谋部制度,让人们看见了军事科学性。一个理性的制度能使战争指挥这门艺术对新手来说更有可操作性。虽然以目前的通讯水平参谋部制度还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虽然参谋府的计划比起名将来总是更保守些。但是对现在缺乏经验的明军来说是很重要的。
于是孙露满怀期望的回道:“好,那我就等着参谋部给我一个完美的计划。”
第30节 编制
“按都督府五月下达的《军务令》废除原来的卫所军、垛集军、边军、禁军以及各地的民团和私兵。统一整编后改为‘帝国国防军’和“帝国野战军”。国防军平时屯垦戍边,维护治安,镇压反叛,参与地方工程建设。战时负责后勤保障并配合野战军的各种军事行动。野战军由志愿兵同部分义务兵组成。主要以原有的义勇军为主体。分驻京畿以及河南、安徽等地。按照《军务令》‘退兵为民,返还原籍’原则将原高杰、刘泽清残整编后所得轻壮兵员补充第一军团各师损耗。并与从七师抽调的一个教导旅重新合编成第八轻兵师。四川秦良玉部经过整编与广西的土司部队混编成第九山地步兵师、独立猎骑兵旅。抽调四师的一个骑兵旅与黄得功部合编成第十龙骑兵师。原李自成、左梦庚部经整编后除补充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外。剩余各部与江西、福建原有驻军整编成第十一步兵师、第十二步兵师、第十三步兵师、第十四山地步兵师。”狮子山基地的指挥部中兵部左侍郎张煌言正严肃的向在场的众位将领念着明军的编制报告。
张煌言字玄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中武举。虽然才二十来岁但张煌言是原弘光内阁兵部中少数几个既是武举出身又熟悉兵籍管理的官吏。为此孙露特地将其从原来兵科给事一下子提拔到了兵部左侍郎。并让其提辖掌管各地兵籍的都督府。当然由于孙露在兵部的特殊身份从某方面也削弱了都督府的职能。因此张煌言虽是兵部左侍郎但其所拥有的职权远没有身为兵部右侍郎的萧云大。
只见张煌言停顿了一下将报告翻过一页后继续念道:“按照都督府最后的编制以上新编各师于原义勇军各师组成帝国野战军。分属四个军团。第一军团直辖:第一步兵师、第六步兵师、第七步兵师、第八轻骑兵师以及湘西独立龙骑兵旅,军团长王兴;第二军团直辖:第三龙骑兵师、第四步兵师、第十一步兵师、第十二步兵师以及独立猎骑兵旅军团长张家玉;第三军团直辖:第二步兵师、第九山地步兵师,军团长秦良玉;第四军团直辖:第十龙骑兵师、第十三步兵师以及第十四山地步兵师,军团长黄得功。另调第五步兵师守卫京畿。”
张煌言一股脑儿的念完了新的野战军编制。只见他将报告一合补充道:“现在十四个野战师基本完成整编。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陆续返回驻地。但第四军团的第十三步兵师和第十四山地步兵师还未到达指定驻地。野战军总人数目前已达14万余人,配齐七成火器。另外各省军区整编后上报国防军人数为20余万人。目前国防军军服以及基本军械都已落实完毕并配有少量火器。”
孙露听罢张煌言的报告不由的揉了揉太阳穴。当年义勇军从广东北上总兵力是不过十万,陆军七万余人。除去在崇祯末年紧急征集的兵员以及原本的土司部队。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嫡系才五万人马。如今的孙露已是明帝国首相。虽然明的军队没有传闻中百万大军那么夸张,但几十万人马总是有的。这些部队有原来明朝的官军、有各个军阀的私军、有农民起义军。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想法。历来中国军队中的山头主义就十分盛行。士兵对将领的忠诚远大于对国家的忠诚。更何况是这些个前脚还是土匪后脚就成正规军的部队。
想到这儿孙露不由的扫视了一下地下在坐的将领。其中除了秦良玉因身体不适,由第三军团的参谋长陈谷子代替出席会议外。刚才张煌言报告中提到的其他三个军长都到齐了。两淮之战后虽然二军有一段时期是在湖广同李自成、左梦庚做战。但总的来说这一年多来明军并未遭遇大的战斗。趁着这个机会明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孙露的做法是一方面精简这些旧军队的人数,将其拆分开后从新编制成新的部队。另一方面则从自己的嫡系部队调集大量的下级军官补充到新编制的部队中以加强思想教育。这不但但是针对旧明军,就连原本的义勇军内部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动。“将不专兵,兵不私将”虽是明军的传统。但孙露认为加强对下级军官的教育以及使军队日益条例化和系统化才是治本的方法。可这毕竟是需要时间的。孙露目前暂时所能做的也只有通过整编来削弱高级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于是孙露清了清嗓子向张煌言和萧云嘱咐道:“恩,兵部监军府对部队的思想教育要决不能放松。都督府对各省军区以及各军团的军籍一定要严格核对。决不能象以前那样出现座吃空饷的情况。每个军属的福利一定要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我们在前方的战士才能安心为国效力。另外参谋府要尽快满足各个军团的补给。部队人数增加了对枪支弹药的需求也就更多。驻地分散后对后勤的压力也更大了。越是这样越是要做到细致入微。现在虽是夏天也应尽快为冬季的到来做好准备。新的战斗随时都可能发生。兵部时刻都要处于最佳状态以应付一切突发事件。”
“是!”张煌言和萧云一起起身领命道。
孙露点头示意他们两个坐下。就在此时突然响起了几声恭敬的敲门声,只见一个年轻的军官朝着众人敬了军礼然后跑到孙露身边轻声耳语了几句。孙露听罢抬头问道:“哦?这么说李侍郎他们都准备好了?”
“回首相,是的。李侍郎他们已经等在实验场了。”那军官恭敬的回答道。
孙露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她挥了挥手向众位将领宣布道:“工部这次给我们带来了几件礼物。走,我们这就出去看看。”
听孙露这么一说张家玉和王兴立刻就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以前义勇军召开高级会议的同时往往都会有新武器露面。一来是向义勇军的高级将领介绍研究院的最新杰作,二来研究院也需要这些将领从军事的实用角度给他们提出宝贵的建议。一旁的黄得功今天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不过孙露以火器见长早已众所周知的事。因此他也很想看看眼前这女子又会拿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宝贝来。于是一行人随着孙露很快就来到了实验场。早已恭候多时的工部右侍郎李启新见孙露到来连忙上前敬礼道:“报告首相,一切准备就绪可已进行演习了。”
孙露点了点头道:“这样吧。李侍郎你先将今天的几件武器大致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是,”李启新敬个军礼后边开始简明扼要的介绍起新武器来。曾经担任第一军团参谋长的李启新在内阁改组后便被调到了工部出任工部右侍郎。主要是协助工部的研究院一起开发新的武器。
面对李启新的介绍黄得功也觉得新奇。虽然他听不懂什么是仰角?更不知道什么是三角标尺。不过那两样东西黄得功瞅着还是蛮眼熟的。不就是火箭和戚继光大将军创制的“虎蹲炮”嘛。虽然眼前摆着的几门炮要比以前的“虎蹲炮”看上去轻便些。但大小形状还是差不多的。该炮因其形似虎蹲而得名。自前至后有五六道大宽铁箍,口端备有大铁爪。铁绊,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在地面上,以便消减发射后产生的后坐力,克服了原有火炮在发射后因炮身后冲而自伤炮手的危险。此炮便于在山林水网地带机动,可控扼险隘,一发能射上百枚小弹丸或50枚较大的弹丸,散布面大,比乌铁更能有效地杀伤以密集队形进攻之敌。按照李启新所说眼前这炮:炮身长66厘米,重30斤。那比起虎蹲炮确实轻了些,黄得功知道虎蹲炮一般重36斤左右。因其轻便该炮也经常装备骑兵使用。不过在黄得功的影象当中这虎蹲炮的实际杀伤力并不强。主要还是以威吓位主。就在黄得功纳闷之时,正式的演习开始了。
只见一阵连珠炮似的巨响过后,面对硝烟散尽的演习场黄得功却早已惊讶得合不拢嘴了。这还是虎蹲炮吗?虎蹲炮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威力?他很快的就发现这些型似虎蹲炮的小型火炮使用的并不是传统的散装铅弹。而是明军的招牌炮弹——霰弹。拥有雷管的霰弹的威力当然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将上百颗小弹丸装在一起发射的土炮可以比拟的。这是研究院在明军原有虎蹲炮的基础上借鉴欧洲的二磅炮后研制出的新型“46式骑兵炮”。新的冶炼技术使得它的炮身更轻便,更便于骑兵携带。科学的三角基架配上虎蹲炮原有的“铁绊”使得火炮在发射时更稳定。再加上矩度等瞄准器和霰弹。“46式骑兵炮”就成为了明军的最新兵种“炮骑兵”的标准装备。
不过让黄得功更惊讶的事还在后头呢。刚才那几根火箭终于也被摆上了发射架。这些火箭战斗部长83厘米,连尾杆长约4米,直径10厘米。随着演习的士兵点燃了引信那几支火箭立刻在呼啸声中窜了出去。击中了约莫1200米开外处的大片目标。顿时对面的目标立刻就变成了一片火海。熊熊的烈焰中还冒着股股黑烟。这是完全不同于刚才火炮炮弹的破坏效果。火箭的爆炸虽然不剧烈也不能想霰弹炮弹那样飞溅出致命的弹片。但它却能带来地狱般的烈火。这种烈火甚至在水上也能燃烧。
此刻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摒住了呼吸看着远出小池塘里仿佛燃烧不尽的火焰。一旁的黄得功终于忍不住向李启新问道:“李侍郎。这,这是什么啊?”
“黄军长,这就是火箭啊。只不过按照首相大人的意思进行了一番改进而已。”李启新说罢取来了一支崭新的火箭拆开一部分介绍道:“这火箭除了有火药和引信外还有一个油囊。里面装的是桐油。火箭一旦爆炸其威力不但比以前大了好十几倍。而且还能造成目标大面积的着火。特别适合攻击敌人在野外的营盘。秋冬之际使用效果更佳。”
听李启新这么一说众人纷纷回过头看着孙露。眼中露出了钦佩的目光。然而孙露却在心中苦笑这“火箭”其杀伤力在某些时候比火炮还要大。它可以说是一种阴毒的武器。一旦火势蔓延就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了。孙露甚至想到过日后明军用这种“火箭”来对付草原上的敌人。如此一来地狱之火将燃遍整蒙古草原。若真到了那地步无论是对敌军还是平民来说死伤都将是惨重的。只听孙露轻咳了一声向李启新建议道:“从刚才的演习看来。这火箭的攻击效果有了,攻击距离也还可以。就是飞得低了些。我们要加大它的仰角,让它以抛物线的方式运动。这样便能攻击到高大的障碍物后边的敌人了。象是城墙什么的。还有榴弹炮弹道较弯曲,能袭击隐蔽在树丛和山后的敌军后备队。我们要尽量利用这间接火力。”
一旁的李启新则一边听着孙露的讲解一边飞快的做着记录。并不时的提出自己的疑问。面对讲解不清的地方孙露便用铅笔在白纸上写下一系列计算公式以及简单的抛物线图。李启新在记录完毕后连忙将孙露刚才的打下的草稿收集了起来。在17世纪简单的三角函数和抛物线构成了这一时期弹道学的理论基础。在欧洲某些国家或许这几张草稿就是军事机密。研究院在和西方传教士合作的同时也在提防着这那些传教士获取孙露带来的重要参数。当孙露讲解完毕后她回头向众人问道:“诸位,谈谈你们的看法吧。”
却见张家玉同王兴互望了一眼回道:“看来休假要结束了。”
第31节 蜀中大西
当北方的多尔衮正为如何让满清在中原立足而愁白头,南方的孙露正为大明恢复元气而呕心沥血时。蜀中的张献忠此刻却是过着锦衣玉食,真正皇帝般的生活。成都城内原来的蜀王王府如今造早被改建成了大西王宫。不仅规模比以前大了好几倍就连内部装饰都异常的奢华。王宫中收罗了大西军从各处“征集”而来的奇珍异宝以及各色美女。蜀中女子历来美艳带有诗意盎然般的风流韵致。她们的裙罗都是在白罗上用红丝碧线绣成风流的香艳诗句。然后飘若惊魂地在市井间盈盈经过,引得路上行人纷纷注视着绣裙上的文字。她们每走一步那用檀木雕琢而成高底的绣花鞋便会在石板路上漏出一朵雏花状的香末。沉浸在如此的温柔香之中我们的“八大王”当然越发的红光满面起来。美酒与玉食更是使他渐渐地有了“富态”的倾向。掐指一算张献忠带着手下的人马入川建立大西也有两年多了。然而直到这半年张献忠才真正享受了一番皇帝待遇。
这也难怪在以前张献忠一方面要为明军的清剿或是“辫子军”的入川终日惶恐不安。特别是李自成的覆灭让张献忠惊得整日整夜的睡不着觉。时刻准备带着手下人马放弃成都再次流窜。另一方面又要为了底下弟兄及其家眷的生计和粮草犯愁。不会耕种,不懂贩商的大西军哪儿懂得治国啊。那些酸儒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治国良策有个屁用!还不如老子明目张胆的抢来得见效快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张献忠的兴国政策才维持了一年不到。便外甥打灯笼——照旧了。原来的承诺的免赋税,分田地等等一切口号最后都成了泡影。蜀中各地百姓在大西军的“草杀”下遭受了灭顶之灾。大西军也从原来的“子弟兵”翻脸成了“瘟神军”。正当张献忠内外交困时,出使南京的礼部尚书吴继善却解决了一切问题。
四个月前出使南京的吴继善带着隆武王朝给予张献忠的“蜀王”封号以及白银10万两,黄金一万两,锦缎三千匹的赏赐回到了成都。除此之外隆武内阁还承诺将给予蜀中百姓50万石的粮食作为“人道主义援助”。对于“蜀王”的封号张献忠并没显得有多么感冒。当初做皇帝的想法在他接收那10万两白银和一万两黄金时早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去了。只要有钱有粮在蜀中做做土皇帝也不错。总比回去再过流寇的日子好。人啊,一旦过贯了安逸的日子,再要他回去过苦日子可就难上加难了。一句“同宗同源,同位汉室”竟能得到如此的好处这是张献忠事先绝没想到的。白银10万两,黄金一万两!妈的,那母货还真有钱。若不是在明军手上吃了多次大亏,以张献忠的脾气他早就忍不住去南明的地界捞一票去了。不过现在这样也不错。手头没钱没粮了就向隆武王朝伸手要。反正按隆武内阁的说法大家都是同胞加兄弟嘛。至于“辫子军”那就更不是问题了。你孙露不是很能打吗。那好能者多劳嘛。北边的靼子就交给你了。有明军在河南牵制住清军张献忠便不再为“辫子军”从汉中入川而惶惶不可终日了。想到这里张献忠的眼睛不由的眯成了一条线向着底下的吴继善问道:“吴爱卿,这南京来的粮食还没送到吗?”
“回万岁,首批十万石粮食目前已经运抵京城了。至于剩余的粮食由于数量庞大,加之蜀道难行估计要晚些日子。按照南京那边的说法下一批人道主义援助要到三个月后才能运抵。”吴继善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虽然接受了明朝“蜀王”的封号,但在四川人们还是要称张献忠为万岁,称成都为京城。隆武朝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大西使用自己的年号,拥有自己的军队,任命自己的官员。只要在名义上还承认授命于隆武王朝就行。
人道主义援助?张献忠听罢眉头不由一皱。粮食就粮食了。还搞这么些道道。不过被吴继善这么一提醒张献忠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于是一脸严肃的问道:“吴爱卿,朕听说这南京给的粮袋上还打有隆武朝的年号?可有此事啊?”
“回万岁,确有此事。明军在麻袋上打上年号是为了记录粮食入仓的时间。”吴继善低着头连忙解释道。他这次虽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可回来后却差一点儿掉了脑袋。因为有人向张献忠进言说他吴继善早已勾结了明军出卖了大西。若不是还有这50万石的救济粮未到四川吴继善估计自己这次真的会被多疑的张献忠给砍了脑袋。如今听张献忠突然这么一问他心中不由的咯噔了一下。
哼,果然没错。还真的犹如左丞相所言那女人在粮袋做了手脚想要收买人心。小样的,我不会换口袋吗。要发也是发我大西朝的救济粮而不是你们明朝的粮食。要不怎么体现我大西爱民如子呢。想到这儿张献忠轻蔑的一笑然后命令道:“传旨,将所有的麻袋都换成印有我大西朝年号的麻袋再分发下去。记住绝不能让百姓看到印有明朝年号的麻袋。违旨者斩无赦!”
“臣尊旨。”吴继善恭敬的令命道。背后却已经不自觉的冒出了一身的冷汗。原来是为了年号的事啊。不过这种事该不会是张献忠这样的大老粗想得到的。吴继善不禁在心中盘算起会在这种事情上做文章的人是谁。
就在此时一个内侍走了进来恭敬的禀告道:“启禀万岁,大将军孙可望、左丞相汪兆龄求见。”
“哦?我儿可望来了吗?还有汪丞相。好,宣他们进殿。”张献忠一听孙可望来了立刻有了精神。孙可望同李定国等人既是张献忠的爱将又是他的养子。堪称张献忠的左膀与右臂。一直以来李定国在蜀东与明军相对峙。而孙可望则帅军在四川与云贵的交界处活动。往往一段时间下来都能有不小的收获。只听内侍以尖锐的声音传令道:“宣孙可望、汪兆龄进见。”
不一回一个身材魁梧的武将和一个年长的文官便一前一后的走进了大殿。只见两人齐声行礼道:“臣孙可望、臣汪兆龄参见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位爱卿平身吧。”
“谢万岁。”两人应声起身后。汪兆龄这才发现吴继善也在大殿之中不由冷冷的瞥了他一言。而孙可望也同张献忠互换了一下眼神。心领神会的张献忠轻咳了一声向吴继善说道:“吴爱卿,若没别的什么事你可以退下了。”
“是万岁,”吴继善连忙行了个礼在汪兆龄冰冷的目光护送下退出了大典。汪兆龄直到见吴继善渐渐远去这才露出了满脸的媚笑向张献忠进言道:“恭喜万岁,文韬武略镇住了南明。如今南明献上岁贡乃是我朝之福啊。”
虽然明知汪兆龄这是胡诌但一句“岁贡”还是听得张献忠浑身舒服。丞相就是丞相比刚才的吴继善会讲话多了。什么人道主义援助。援助,援助的。听上去多难听啊。好象大西受人接济一般。“岁贡”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于是张献忠立刻眉开眼笑的说道:“不知汪爱卿找朕所谓何事啊?”
“回万岁,臣今天前来可是为了咱大西的江山着想啊。只不过忠言逆耳,恐冲撞了万岁。”汪兆龄忽然一脸严肃的说道。
“哦?朕深知汪爱卿一向为大西呕心沥血。有什么事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张献忠大度的回道。
“谢万岁,那臣就斗胆吐一吐真言了。启禀万岁,我大西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了啊。若再不加以防范。那到时候我等均将死无葬身之地啊。”汪兆龄说罢扑通一下跪在了地上。连一旁的孙可望也随之跪倒在地。
张献忠见状不由一惊连忙伸手道:“两位爱卿快快起身。这是从何说起啊?”
“起奏万岁,如今天下已成汉末三足鼎立之势。万岁顺应民心进驻蜀中堪比那刘皇叔。关外的满清趁我中原大乱窃我中原大片故土。南明女主乱政败坏朝纲。无论是多尔衮,还是那孙露均是以臣子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由此可见万岁才是天下汉人的中兴之主。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汪兆龄说到这里不禁脸孔都兴奋地涨得通红。仿佛张献忠就是那刘玄德,而他汪兆龄便是武侯诸葛亮。
被人称为刘玄德当然是件舒服的事。可是张献忠自各儿心里清楚自己到底有几斤几量。于是摆了摆手说道:“呵,爱卿所言太过了吧。朕怎可比得上当年的刘皇叔。再说我大西地处偏远如何能同明和清斗。”
“万岁万万不可妄自菲薄。这三国之势微妙之处就在于三国之间互相牵制。一方若是进攻其中一方就会遭到另外两方势力的联手回击。当年曹操是何等威风还不是败于蜀、吴联军的手上。”汪兆龄连忙进言道。
“照爱卿所言,如今大西和南明联手对付满清不是和当年的蜀、吴联军一样?”张献忠忽然觉得好象就是那么一回事哦。自己不是更象刘备了嘛。
“非也,万岁。联手的双方不是看是否同宗同源,也不是看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是由三方实力所决定的。总是由弱的两方联手对付强的一方。如今看来满清虽然以弓马取胜。然而两淮一战其锐气已挫。加之满清乃是异族恐难得民心。而南明有孙露的义勇军在。义勇军以火器火炮取胜,兵器精良。隆武王朝又自称明朝正统。这点很能收买人心。至于钱粮方面众所周知江南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而湖广与南直隶土地也甚是肥沃。当年的朱元璋便是依靠南方诸省‘广积粮,筑高墙’最终将蒙古靼子赶出了中原。因此以目前的形式应该是南明的隆武朝稍占优势才是。”汪兆龄认真分析道。
“可是,南京刚刚给予我大西大量的钱财锦缎和粮食。北方又有明军为我朝抵御辫子军。说明南京那里是很想同大西合作的啊。”张献忠想了一下说道。
“万岁明见,正是这天上掉下的钱财、锦缎和粮食才是最恶毒的计谋。孙露那女子可谓是居心叵测。她见我大西实力虽弱但明军贸然入川进攻大西以蜀地特殊的地形恐难一击必中。到时候北方的满清便会乘机南侵使明军两头不能兼顾。于是她便以钱财和汉家血统来安抚我等。为的就是要腾出手来先与北方的满清决一死战。然而那女人一旦成功一统中原后又如何会放过我大西。到那时候大西才是真正的孤立无援啊。”汪兆龄语重心长的说道。
“这……”听汪兆龄这么一分析张献忠不由一语顿塞。他还从未想过这么一回事呢。若真象汪兆龄所说那自己这土皇帝也做不长久咯。于是他连忙向汪兆龄请教道:“那按爱卿的意思当如何是好啊?”
汪兆龄听罢心中不由一阵得意知道张献忠是被自己说动了。于是他同孙可望对望了一眼后回道:“回万岁,臣以为目前我大西还不能同南明翻脸。还要继续接受南明提供的钱粮。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围绕着孙露那女人的意愿转。照现在的形势南明与满清的大战在即。我们不但要坐山观虎斗还要利用这次的机会充实大西的实力。臣和孙将军的意思都是趁南明与满清交战之际出兵云贵!”
“出兵云贵?”张献忠回头向孙可望问道:“可望,你的意思也是这样吗?”
“回父亲。孩儿和汪丞相想法一样。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一家收刮民脂民膏可谓是不至膏见髓干不止。我等出兵云贵也是顺应民心啊。遥想当年武侯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疆之后才能六出祁山挥师北伐。再说这黔国公府可丝毫不比瑞王府和蜀王府差啊。”孙可望故意加重最后一句话道。他孙可望可不会象李定国那么傻呼呼的搞什么屯田。那和种地的庄稼汉有什么区别。大丈夫既然有兵有权在手当然要求荣华富贵。南明是根难啃的骨头。可这云南的黔国公就是个软柿子了。不捏白不捏。
张献忠听孙可望这么一说顿时眼睛都发亮了。他当然也知道云南有油水捞。以前一直忌讳南明守在门口才不敢贸然出手。如今听汪兆龄这么一分析好象确实有道理。于是他整了整坐姿大声宣布道:“好,就这么办。两位爱卿现在就可早做准备一旦时机到来立刻挥师入滇!”
第32节 谍影重重
正当汪兆龄在王宫中对着龙椅上的张献忠侃侃而谈他的三国大计时。坐在软轿中的吴继善心中却是另一番打算。今天在王宫中偶遇汪兆龄和孙可望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自从吴继善顺利的从南京和谈回来后。他便日渐感受到了汪兆龄等人对他的猜忌与排挤。这也难怪吴继善是崇祯朝的旧官吏。明崇祯丁丑年中进士的吴继善原是成都知县。张献忠围攻成都的那一年他曾向当时的蜀王进言劝其将藩库中的银两拿出来募兵打仗。然而朱至澍却怎么也不肯将藩库中那些积压得发霉的银子拿出来。最后落得城破人亡的下场。吴继善也由此被俘并在张献忠的威逼利诱下做了这个大西的礼部尚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