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努力才不会付诸东流。为了这个目标各级政府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为教育筹集经费。于是孙露坚定的对史可法说道:“史大人,这些学童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是大明的栋梁。他们是大明的希望。相信我粮食会有的,银子也会有的。”
第7节 铜钱
内阁宽敞的会议室中,一席紫衣的孙露坐在长桌尽头的太师椅上。长桌两旁一字排开坐着12个身着红色官袍的内阁大臣。而在孙露身后墙面红色的幔帘下挂着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图。在她的坚持下这副世界地图不但有了澳洲的位置连南极洲的位置都有了。只见孙露清了清嗓子发话道:“诸位大人,今天召集大家来此开会是为了这次户部发行‘隆武通宝钱’之事。”
听孙露这么一说下面的史可法和钱谦益不由面面相窥起来。心想怎么这么快就铸造新币了吗?不过就算是铸钱那也是户部的事。怎么把他们也找来了。还搞得这么隆重。正在两人纳闷时却见孙露拍了拍手,立即就有两个侍卫将两只漆器盘子端到了长桌。只见盘子上盖着红布看样子颇有些分量的样子。众人均好奇的伸长脖子想看个究竟。而孙露则朝一旁的陈邦彦点头道:“陈大人,你来说说吧。”
陈邦彦恭敬的拱了拱手后说道:“诸位大人,众所周知按照我朝历来都有铸额有限、铸钱务求厚重精整的传统。但自万历年间以来,由于朝廷的财政日益困窘。以致遍设局炉、大量增铸,制钱益见轻劣。崇祯六、七年后,流寇肆虐,朝廷财政趋于极度恶化,钱局更是无限额滥铸,制钱轻劣无度,钱价暴跌。事到如今朝廷的已无威信可言,各地为此物价飞涨,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因此朝廷现在急需制定新的‘钱法’,铸造新的优质钱币以按民心。重拾朝廷的威信。这次户部在工部的帮助下铸造了第一批‘隆武通宝钱’。还请诸位大人过目一下。”
说罢陈邦彦掀开了其中一个盘子上的红布。一贯贯黄澄澄的铜钱顿时显现在了众人眼前。陈邦彦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其他几个大臣纷纷伸手拿起了铜钱观察起成色来。这‘隆武通宝钱’分大钱和小钱两种。大钱的正反两面铸有“一文”和“隆武通宝”字样。小钱的那种正面铸造的是“一角”字样。大钱颜色金黄亮丽,类似嘉靖年间的金背钱。小钱质地较轻颜色较暗,类似火漆钱。史可法和钱谦益惊讶的掂量这这‘隆武通宝钱’。发现这些铜钱的质地确实优良。不由的一阵欣喜。要知道铜钱其实代表着朝廷的威严。一个朝代铜钱质量的好坏能看出这个朝代的国力是否强盛。除此之外优质的铜钱还能很好的安定民心。想到这儿史可法掂了掂铜钱问道:“陈大人,不知户部这次铸造的‘隆武通宝钱’如何发行?如今市面上前几朝的铜钱可不少啊。还有这大钱小钱如何兑换?”
“一文铜钱折合十角铜钱。市面上永乐通宝、宣德通宝的大钱暂时可与隆武通宝并用。万历朝之后的旧钱就此。百姓可到各地官府将旧钱交于朝廷兑换成新钱。以一文隆武通宝兑换五个大钱;二角隆武通宝兑换一个小钱为准则。崇祯朝的崇祯通宝则按二个大钱兑换一文隆武通宝。”陈邦彦不紧不慢的说道。
“什么!你是说一个隆武通宝兑换二个崇祯通宝!”史可法惊讶的叫道。不止是他就连其他人忍不住叫了起来。工部尚书沈廷扬更是瞪大了眼睛看着陈邦彦。“隆武通宝”是隆武朝铸造的第一批钱币。户部提供的红铜等材料又是那么的上乘。因此工部这次铸造“隆武通宝”花了很多心血的。沈廷扬甚至可以拍着胸脯保证“隆武通宝”是大明有史以来成色最好的,做工最精良的铜钱。而那“崇祯通宝”是出了名的烂钱。崇祯朝当年为了应付困境,铸行了大量的崇祯通宝;在有的通宝背面还铸上个奔马,俗称“跑马崇祯”。当然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这种铜钱的成色实在太差。许多百姓根本就不收崇祯通宝,看到这钱就跑。而且崇祯朝的钱局在最后几年几乎是不计后果的铸造崇祯通宝如今用隆武通宝以一兑二的兑换崇祯通宝这不是在做贱自己的心血吗。
“陈尚书,这种事情可不能开玩笑啊。以隆武通宝的成色换一百个崇祯通宝都可以。崇祯通宝虽然看上去不小,可成色很差,做工劣质,且数量巨大。如果按照这种兑换方式朝廷的损失将是难以预计的。”史可法急道。
面对众人的议论纷纷一直没做声的孙露开口道:“用隆武通宝以一兑二的兑换崇祯通宝是我决定的。这不是在开玩笑。”
“可是,首相大人这么做对朝廷毫无意义啊。就象史尚书所说这么做朝廷的损失不小。况且如今国库空虚,朝廷正是要补充国库之机。这次发行隆武通宝就是一个好机会啊。请大人三思啊。”一旁的钱谦益也劝柬道。历朝历代朝廷发行新的钱币总想赚一票的。哪儿有一上来就让自己亏本的。
“我不认为这么做毫无意义。相反这么做意义重大!”孙露说罢扫视了众人一眼发现除了陈邦彦、罗胜和陈家明外,其他人眼中满是疑惑与不解。于是孙露起身正色说道:“朝廷这次要赚的不是百姓的血汗钱。而是要换回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换取大明早已失去的民心!”
孙露话音刚落下面又是一片的哗然。但她没在乎众人惊讶的表情而是继续说道:“崇祯十六年时,内宝钞局日夜印造宝钞,并且招徕商民;向天下宣布谁只要付九钱七分白银,就可以买一贯宝钞。结果谁也不愿上当,商人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卷起铺盖逃出了京城。诸位大概对这事还记忆犹新吧。”
这次底下算是彻底安静了。无论是史可法、沈犹龙还是沈廷扬大家对那个事件原由是再清楚不过了。眼见众人有些黯然的表情孙露不禁在心中叹息了一声。不错,崇祯皇帝是个勤奋努力的皇帝。但他也是一个失败的皇帝。这不只是指他在用人和军事方面的失败。更是指他在经济上的失败。崇祯朝的最后几年他花光了老百姓对朝廷最后的那么点信任。是的,信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来说国民对他们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信任”能使国民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支持他们的政府度过难关。无论这难关是来自于他国的侵略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政府出现经济危机时这种“信任”就更显得珍贵。开设银行、发行国债、发行纸币。每样听上去都是那么诱人。可是没有本国国民的“信任”这一切都是在扯蛋!就象当年崇祯皇帝拼命印造“宝钞”想要筹集资金时一个大臣劝柬的:“老百姓虽然愚笨,但有谁肯用金银去买一张纸片呢?”
认为自己是统治者,老百姓都是愚蠢的笨蛋。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的套老百姓的血汗钱。毫无顾及的“透支”着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结果在真的出现财政问题时才发现老百姓不再信任朝廷。也不再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甚至还采取抵制的行动。于是回头又开始抱怨起老百姓素质低,不爱国。丝毫不反省自己是否拥有“国家信用”。孙露觉得自己现在就象是从别人手中接收了一个帐户。这个帐户已经被人恶性透支还上了黑名单。可这个帐户又不能干脆的封掉。只好以最大的诚意为自己挽回曾经失去的“信用”。是的,以最大的诚意。想到这儿孙露深吸了一口气大声说道:“我知道有人会说这是崇祯朝的事为什么要我们隆武朝承担后果。可我要说无论崇祯朝也好,隆武朝也好。都是大明的朝廷,都是中国的朝廷。既然这样那我们就该承认错误,弥补错误。让百姓看到我们隆武朝是讲信用的。一个讲信用的朝廷才值得他的国民为他付出!”
孙露的话无疑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黄宗羲和陈家明的眼中都放出了狂热的光芒。特别是黄宗羲此刻他对孙露的敬佩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了。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在朝廷考虑要百姓做什么时,也要想想朝廷为百姓做过什么。而史可法等人则是感慨万分。许多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却没人敢说,亦或是说了也没用。当年的内阁大学士蒋德璟就曾对崇祯皇帝婉转的讲过相类似的话。但换来的却是这个内阁最博学的蒋阁老的引罪辞职,一切还是照旧甚至更加的变本加厉。可眼前的这个没读过圣贤书的女子不但敢说还敢做。对于这样的情况史可法不禁感慨万分。
“不过,首相大人。我朝铜矿一向紧张。江南并不产铜。云南的铜矿虽然丰富,但川、滇等地如今却被张献忠占据。我朝要铸造隆武通宝这样好成色的铜钱需要大量优质的铜料。朝廷哪儿来如此多的铜矿,收集前朝的旧钱和旧铜器或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可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啊。”沈犹龙想了一下皱着眉头说道。虽然他也同意孙露的做法。但他清楚中国缺少铜矿,几乎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钱荒”。唐朝如此,后来的宋朝也是如此。宋朝更是三令五申,并在边境设卡,严禁铜钱外流。明朝自开国以来也曾经多次试图铸造铜钱来解决朝廷的财政困境,但都收效甚微。如果不能保证铜钱发行的数量和质量。一切也是空谈。
孙露听罢拿起了桌子上的一枚铜币掂了掂问道:“诸位大人难道没发现这铜钱同以前的铜钱有些不同吗?”
不同?难道不是用铜铸造的?不是啊,就是铜嘛。沈犹龙、史可法等人反反复复的看着这小小的铜钱想要看出其中的奥秘来。却听一旁的沈廷扬说道:“这钱是用红铜加水锡铸造的。至于红铜是由户部提供的。说实话这批红铜的质量很不错。所以这次的隆武通宝成色才能如此好。”说到这儿沈廷扬不由楞了一下。他象发现了什么似的连忙回头朝陈邦彦问道:“陈尚书,户部的这批红铜从何而来?难道,难道说朝廷发现了一个大铜矿吗?”
面对沈廷扬的疑问孙露和陈邦彦相视一笑道:“是,也不是。这是‘倭铜’。”
“窝铜!”众人一口同声的问道。心想‘窝铜’是什么东西?这不就是红铜嘛。却听孙露解释道:“准确的说这是东瀛倭国出产的红铜。东瀛的倭国虽然地贫人稀,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我们知道那里出产白银。当然也出产大量的红铜。不过倭国缺少锡等金属他们不能用这种红铜铸造出象隆武通宝这样的铜钱。加之他们的工艺有限。这‘倭铜’几乎是以很便宜的价格就能收购到,且数量庞大。中原这些年来战事纷纷,百姓对铜钱的需求其实非常小。用从倭国进口的红铜加上我们本土的铜料完全可以供应大明的铜钱铸造。”
听了孙露这么一解释史可法等人颔首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缺乏优质的铜料铸钱是中国历代的一大难题。现在有了这么一个铜原料的供应地就不会再出现“铜荒”或“钱荒”。所有人都明白这将意味着国家既能维持铸钱业又维持稳定的铜钱通货。而这些都是保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保证军事防务、保证法治的前提。
但就在这时坐在末尾的黄宗羲皱着眉头说道:“可是首相大人,由于战乱以及前朝滥发铜钱。不少百姓都存有白银,目前市面上的商户亦是用白银交易。难道要象洪武年时那样禁用金银交易?还是限制白银的使用范围?”
黄宗羲的一席话又引来了众人的议论。是啊,大明的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却没有“银法”。明初朝廷甚至禁用金银交易。虽有万历时的“一条鞭法”。但白银在法律上依然只是辅助的货币。可是在民间白银却早已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如果使用强硬措施让百姓转用铜钱会不会再次引起骚乱呢。此时却见孙露嫣然一笑着回答道:“黄大人问题的答案就在这个盘子中。”说罢她一把掀开了盖在另一个盘子上的红布。
第8节 银圆
“答案就在这里。”随着孙露将红布掀开,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那个盘子上。只见盘子中整齐的摆放着一排排银色的钱币。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银色光芒。孙露微笑着拿起了其中一个银币介绍道:“这是由户部统一铸造的银制隆武通宝,重七钱二分,银八八、铜一二。这次户部决定废除原来以重量计值的‘银两制’。效仿我朝的‘钱法’,设立‘银法’。以银为材料铸造隆武通宝。以一枚隆武通宝为一‘圆’来作为计量单位。朝廷的税赋、收益、饷银、薪水均以这种隆武通宝银币计算。从今往后市面上银子只能以这种规格的银币形式流通,不再使用原来以重量为单位的银块或元宝来交易。既‘废两改圆’。并以银币为本位币,铜钱为辅币。朝廷规定的兑换率为一圆银币兑换100文大钱;兑换1000角小钱。”
底下的大臣们一边听着孙露的介绍一边仔细观察着这种银制隆武通宝。银币中无方孔,正面上方镌有“隆武通宝”,中间为“壹圆”,下方有一行“库平七钱二分”的字样。背面则镌有“国朝制钱”、盘龙图案及发行年份。正如孙露所说的这银币重七钱二分且成色上乘。由于中国金银贵金属一直缺乏。所以无论任何形式的银锭元宝的含银量不会超过八成,有些甚至只有六成。银八八的含量无疑使得隆武银币的价值超过了世面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元宝。钱谦益向银币的边缘吹了一口气,贴着耳朵那种银币特有嗡鸣声让人很是愉悦。看来朝廷这次是下了大本。他不禁瞥了一眼站在那里的孙露。不由对眼前的这个女子佩服不已。当年的张居正也曾将赋役一概折银征收。但孙露竟然干脆的将银两按照铜钱的方式发行。此刻他心中的不安却也在这时越来越强烈。这种事情远没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银法”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不少致命的问题。
正当钱谦益想要提问时,却听一旁的史可法率先提问道:“首相大人,将银两按照铜钱的方式发行是否可行呢?我朝乃至前朝都没这样的先例啊。”在史可法看来这事太冒险了。当年张居正变法的结局还历历在目。现在南方才刚刚开始休生养息。怎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这个我看不是问题。秦朝时的铜钱还是以两为单位。所谓的秦半两也就是这么来的。可如今还有谁会以两为单位使用铜钱?银币也一样。以重量和成色为单位计算银子实在太过复杂也不明确。如今西方的诸国都已经使用银币为本位币,甚至还使用金币。我朝与他们的通商将日益频繁。银两以银币的方式流通乃是大势所驱。我朝也不能就此墨守成规啊。”孙露解释道。关于铸造银币这一点还是香江商会的股东们主动提出来的。由于同欧洲国家贸易的增加。商人们很快就发现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在同欧洲国家交易时很麻烦。再来容易受银价波动的影响。因此商人希望朝廷能统一货币以便他们同他国交易。
“首相大人,朝廷这次统一发行隆武银币。那么以后银币的发行是由朝廷专营呢?还是允许私人铸造呢?”这次提问的是黄宗羲。身为户部右侍郎的他终于明白了这些日子罗胜等人究竟在忙些什么。这让他有了一种被排斥的失落感。无论是户部的运作方式还这次的铸造银币黄宗羲发现有太多的事情他不了解。陈邦彦、罗胜、沈犹龙和孙露组成了一个小内阁。这个小内阁脱离于内阁之外却做着许多重要的决定。
看着黄宗羲有些负气的样子孙露心中一笑。当下正色回答道:“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币和白银都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但前提是私人铸造的银币必须以隆武银币为标准。且私人铸币必须得到朝廷颁发的许可证才行。另外若百姓持有白银也可到朝廷的在各地设立的钱局融化后重新铸造成新的银币。实际兑换率以市价为准。朝廷只是尽量保证市价同官价持平。任何人在无许可证的情况下私自铸造银币牟取暴利斩无赦!”
孙露故意加重了最后一句话的语气。她和陈邦彦等人都清楚实行现在“钱法”和“银法”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银法”更是直接涉及到各地的富户以及贸易。为此香江商会同松江商会和杭州商会都将在各自所能涉及的范围内全力保证这次货币变革稳定进行。香江商会的分布在银号更是早就做好了更换银两的准备。一但新的货币开始发行各地的部队也将进入了警戒状态。就象陈邦彦当初所说的钱币的统一全在“快、稳、狠”三个字。
“可是首相大人,朝廷用什么来维持官价呢?要知道目前朝廷的国库空虚。那些银两既要发粮饷又要维持朝廷的正常运作。哪儿来多余的银两稳定市价。万一有刁民滥造银币,滥发银币扰乱市价怎么办?若首相大人真的要实行‘银法’。依下官看这银币还是由朝廷专门铸造的好。”史可法叹了口气劝柬道。曾经是留都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比在坐的任何人都清楚朝廷的真实情况。弘光朝时期朝廷的收入才100万两白银。在经过左逆的洗劫后更是空空如也。直到皇上登基后,国库才渐渐有了些收入。据说现在国库里也不过只有八十万两白银。南方有没有大型的银矿如何能维持银币的铸造。其实史可法所担心的正是钱歉益和沈廷扬同样最担心的事情。
“我知道史大人是在担心朝廷没有足够的白银储备来推行新的钱法。关于这点诸位大人还是先看看从新加坡带来的税收清单吧。”孙露说罢将几份文书传了下去。
过了半晌,底下除了陈邦彦和罗胜所有人的脸上都写着“难以置信”四个字。只听沈廷扬吃惊的叫道:“什么!白银一千四百万两!黄金一百万两!”
一旁的史可法更是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天哪,一千四百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大明在鼎盛时期各地银矿的总产量不过一年才10万两白银。这一个海关一年的收入就有一千四百万两白银!这要积攒多少年才有如此多的银子。还有“黄金一百万两”。难道那孙露会妖术,能化铜为金。越想越不明白的史可法竟然就此失神打翻了自己面前的茶碗。
而孙露则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众人失神的样子一边坐回了自己的坐位。大概是话说多了有些口渴她端起了面前的香茶轻轻的品了一口。其实刚才孙露所说的长篇大论都是她同陈邦彦等人考虑多年,探讨多年后的总结。一开始孙露以自己在21世纪的常识理所当然的想到实行金本位。但陈邦彦以及香江商会的不少骨干都不同意这么做。在他们看来大明缺少银矿和金矿。中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主要是靠贸易得来的而且以白银为主。黄金的流入量较小。毕竟黄金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储备。想光靠贸易来练“吸金大法”确实有些困难。看来得自己有个黄金产地才行啊。非洲?还是美洲?或是澳洲?好象每个都那么遥远。不过以目前的白银储备搞银本位制倒是可以的。
史可法等人过了半晌才渐渐的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只见他回头对孙露喃喃的问道:“这,这都是真的吗?孙首相,朝廷真的有了白银一千四百万两、黄金一百万两?不是在做梦吧?”
“史尚书你现在清醒得很。朝廷确实有了一千四百万两白银和一百万两黄金。而且这些白银还是上好的秘鲁银。我这里还有一份上海海关送来的清单。今年那里的收入的白银是二百万两。不过大多是从倭国来的白银。成色上比不了秘鲁银。不过比起我们自己产的白银成色要好得多。目前这些金银正乖乖的躺在国库里。”孙露幌了幌手中的一份报告肯定道。其实那一千四百万两白银和一百万两黄金并不只是贸易的收入。其中海上的“私掠金”也占了一部分的比重。由于朝廷现在急需黄金和白银。因此孙露特地关照陈家明他们将掠夺来的宝石、钻石、象牙等贵重的奢侈品兑换成真金白银后运回来。结果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收入。
“那,那么这新加坡究竟是什么地方。竟然有如此多的金银?”钱谦益忍不住向孙露问道。
却听一直没吭声的罗胜谦虚的解释道:“新加坡只是一个小地方。不巧正好处在马六甲海峡的要道上。于是朝廷同香江商会合作在哪儿开设了海关。一来向过往船只收收路费。二来那里也是我大明子民在南洋做生意的集散地。这些钱一方面是海关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包括了义勇军第一、第二舰队的一点小小敬意。”
听罗胜提起了那两支舰队黄宗羲的脑中立刻想起了“私掠金”三个字。于是他连忙问道:“难道说这里面还含有‘私掠金’?”
罗胜对着黄宗羲回答道:“确实,里面含有一部分的‘私掠金’。至于新加坡的具体收支状况。诸位大人可以自己看看。”说罢罗胜又拿出了几份资料。众人见状连忙接过了资料想要看个究竟。只见他们一边翻阅着资料一边则是神色各异。有人惊讶,有人疑惑,有人则紧锁眉头。却听史可法疑惑的问道:“罗大人这‘私掠证’是什么?为何我大明子民拥有这‘私掠证’后就可向他国的船只开火?”
“回史大人。这‘私掠证’是香江商会用来保护我国商船的一种措施。例如,一个我国商人的货物在倭国被偷,而他不能通过合法或外交手段来获得对于他损失的补偿,就能得到一封香江商会授权的私掠许可证,这样的许可证允许他可以俘获倭国商船来弥补损失。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不过首相大人已经决定今后的‘私掠证’由朝廷授权。毕竟荷兰、西班牙等国的‘私掠证’都是由他们的朝廷授权的。”罗胜想了一下解释道。
“这不是打……”一旁的沈廷扬不由惊叫起,但他立刻就想到这个词的不妥当。于是硬生生把后面的话给吞了回去。孙露毫不顾及的接口道:“打劫。是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这么说。”
史可法等人的脸色立刻就变得很难看。虽然一下子多出那么多钱很让人兴奋。而朝廷也确实需要这笔钱来解燃眉之急。可是作为一个士大夫的矜持告诉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曾经是天朝上国的大明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如今还堕落到要去海上打劫的地步。一想到自己的薪俸中有一部分是打劫来的赃款。史可法就象是吃了苍蝇一般的难受。其他人的感觉也同他差不多。
孙露扫视了众人一眼,在心中叹了口气自己就很想做这个白脸吗?中国人历来想当英雄的不少。但肯做“恶人”的就凤毛麟角了。英国有埃塞克斯向伊丽莎白女皇进言:“我政府应寻求的伤害他(西班牙)的办法,就是去截获他的宝物,如此我们即可切割他的肌肉,用他的金钱同他开战。”法国有科尔贝尔向路易十四进言:“战争就是使君王们得到更多的荣誉,使人民得到更多愉快的职业。”中国的士大夫是打死也不会说出这种话的。既然如此那“恶人”就由自己来做吧。想到这儿孙露正襟危坐着正色道:“诸位大人,首先我不忌讳我们的海军在印度洋上的一系列私掠行动。他们是在战斗,为了国家而战斗。现在海上诸国均向他们的子民颁发‘私掠证’。这是公开的海上准则,弱肉强食的准则。不是你一家说停就能停的。大明现在已经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被红毛夷抢几次就吓得搞海禁。我们现在只有南方的这半壁江山。我们需要黄金、白银、铜、铁等矿藏;需要棉花、大米;需要上好的马匹。这些大海都能给我们。别忘了我们还有几百万的难民要救济。我们的半壁江山还在靼子手中。所以请诸位大人在这一刻抛弃你们那不必要的矜持吧!”
第9节 朝贡
正当孙露大刀阔斧的推行着一系列新政时。一件由她亲自策划却又大大出乎她意料的事件使得隆武元年的年底变得热闹非凡。隆武元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来自新加坡的大型朝贡船队浩浩荡荡的驶进了长江口。这支船队拥有30多艘商船,挂着各色的旌旗。其中20多艘船是新加坡来的华人商船。另外多10艘船则是由琉球、大越、万象、逞罗、末罗汗、万丹、亚齐等东南亚国家派来的使节。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公司的商船。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这几个欧洲国家的商船总共只有四艘。且事先都要接受义勇军的严格搜查以防他们带有武器毒品等“违禁品”。于是在义勇军舰队的护送下船队一路敲锣打鼓着沿长江逆流而上。引得沿途的百姓好奇万分。要知道自从嘉靖朝之后明朝就再也没有过一次象样的朝贡。更别说如此大的规模了。来自各国的使节带来了各地丰厚的商品。大越的蔗糖纸张、染料、灯油、槟榔子、药材、铜、铅、锌;逞罗的玉石、象牙、粗黄糖、翡翠、按椰子、烟草;苏门答腊的丁香、豆荡、豆荣衣、胡椒、大米;欧洲各国从印度非洲贩运来的印度布、毛毯、宝石、蓝靛、蔗糖、棉花等商品。这些都向国人揭示着海的那一头蕴藏着的财富。
对于来朝贡的国家身为新加坡总督的陈家明可是经过认真筛选的。凡是连名字都说不清楚的穷得叮当响的弹丸小国删;满心想来占便宜骗赏赐的删;已经沦为欧洲国家殖民地的删。反正荷兰等国会派代表来,那么二鬼子就不用来了。至于这次倭国的商船由于隆武政府明确规定除非德川幕府派正规使节来,否则倭国商船一律不接待。借于明朝同倭国一直不冷不热有时还交恶的关系德川幕府最后还是没派人来。因此船队里也就没了倭国商船的席位。
若说对这次朝贡最为起劲的国家那就当属于荷兰等欧洲国家了。虽然说义勇军防他们就象防贼一样。但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有机会真正进入过长江。再加上所谓的“互市”其实就是一种免税的私货交易。其中的暴利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沿途船队停泊休息的城市和港口的繁华与富庶都让这些欧洲人打开眼界。杭州、扬州、镇江等城市虽然历经战乱、饥荒、萧条但比起欧洲的那些城市来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特别是扬州。由于扬州一直就是义勇军在江北的基地因此防御工事修筑的十分完善。再加上其本身的繁华。当船队停靠扬州时不少欧洲商人还以为已经到达南京了呢。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更是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记录道:“你很难想象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内陆城市。中国用人工的运河将数条大河连接起来就象棋盘一般。而那些城市则象棋盘上的一个个棋子。货物能够便捷的运输到各个城市。这里的商人比沿海的商人更渴望贸易。若不是还要到他们的国都去献上贡品。估计我们这次带来的货物早就被抢购一空了。这些城市各个都那么的繁华。不过戒备也很森严。据说是为了防范北边的野蛮人。”
在长江沿岸的城市给朝贡的使节带来欣喜的同时。这些个商船同样也给中国当地的商人带来了巨大惊喜。这次免税的贸易极大的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复苏。朝贡路线上所停泊的港口和城市都是经过孙露精心挑选的。这些城市大多都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