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命运的抉择-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这次‘公试’的成绩在‘会试’之前就会被公布了不是吗?这是我们礼部发下来的考纲。你好好看看吧。”说罢侯方域从袖子中拿出了一本小册子递给了自己的好友。

冒辟疆疑惑着翻开了小册子看了一边,不由脸色一变惊讶的问道:“这,这,这上面的论调同那本《海国志》几乎如出一辙。难道朝廷想…”

“准确的说应该是我们的首相大人想利用这次的‘公试’做范本。”侯方域直言不讳的打断了冒辟疆的猜测继续说道:“刚才你们工部的考纲我扫了一眼。同云山学院中使用的教材很相似。只不过你们工部所考的许多内容很特殊,才没象其他各部的考纲显得那么的明显。我连户部的考纲都已经看过了。许多东西完全就是广东的一套。相信其他各部包括司法院的情况也差不多。”

“难道那女人想让天下就只讲她一家之言吗!天下士子会让她就此如愿以尝吗?”冒辟疆现在总算也转过弯来了。但一想到孙露在此事上用心之深,不由的也有些心生反感。

“不,她这是要朝堂只讲她一家之言。这是任何一个上位者都会做的事情。至于天下士子嘛。你我现在已经入朝为官。不研习她发下来的东西。难道真要学贞慧那样拒不出仕吗?辟疆,这么做是否值得啊。”侯方域摆摆手道。

却见冒辟疆沉默了半晌喃喃的问道:“方域,我们这么做真的正确吗?贞慧说的不无道理。如今的朝堂君不君,臣不臣。那女人又居心叵测破坏朝纲。但看着密之和宗羲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朝廷的政事之中。我又觉得他们说的对。朝廷正在用人之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为朝廷效力。现在又有了这样的事。我不知道贞慧他们会如何看待我们。”

“辟疆,大明的半壁江山还在靼子手中。而现在的朝廷虽然只占据南方。但百废待兴,吏治清明,百姓归心。这不是以前的崇祯朝可以比的,更不是那个弘光朝可以比的。就象密之所说的我们是在为朝廷效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没什么好犹豫的。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吧。”侯方域意味深长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关于这次的公试他已经研究了很久了。通过这些日子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联系自己手中的考纲。此刻的侯方域有信心写出一篇能打动那位首相大人的文章来。

第5节 科举

当各部的官吏正在忙于应付“公试”的时候,吏部尚书史可法则正为数个月后的会式做准备。如今各地的乡试都已经陆陆续续的开始了。虽然这次开科的范围仅限于两广、湖广、江南、南直隶、河南等地。但这毕竟是隆武朝的第一科。史可法同吏部的官员们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松懈。由于这些地区战事已经渐渐稳定,各地的士子对此也表现得很踊跃。因此此次“开科取士”的规模丝毫不比崇祯朝时期差。这让史可法很是欣慰。朝廷这么快就开科无疑是稳定了天下学子的心。更始朝廷走上正轨的重要标志。现在唯一让史可法觉得不舒服大概就是那个后来加出来的内部“公试”以及前几天孙露亲自向他提起的在“会试”之后各部要另加“附试”。原本这么做也无可非议。但当史可法拿到各部所谓的“学习材料”后,便觉得这事情没那么简单了。姑且不论那些“学习材料”中具有争议的言论。光是其中的“杂学”就让史可法有些犯难。算术、天文、地理、格物这些同四书五经根本就粘不上边。怎么套入原来的八股文中?看来,这事还是要同佐平和集生他们好好谈谈才行啊。史可法考一边虑着怎样向汤来贺等人请教一边慢慢的走下了台阶。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史大人,请留步。”

“啊,首相大人,”史可法客气的朝这个害他失眠多日的女子做了个揖。

“打搅史大人了。大人,现在有急事忙着回吏部吗?”孙露也客气的回礼道。

“啊,没,没有。”史可法口是心非的回道。

“那就一起走走吧。”孙露朝着史可法会心一笑道。

“哦,是,是。”虽然有些不愿意但史可法也不敢就此回绝孙露。只要有一搭没一搭的随着孙露步行着朝内阁方向走去。

“史大人,这些日子真是辛苦你了。”见史可法有些憔悴的样子孙露关切的说道。

“谢首相大人关心,这是下官应尽的职责。只要能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才就行啊。”史可法故意将“栋梁”二字说得很重。

但是孙露好象并没听出史可法的弦外之音,只是抬头看看天感叹的说道:“是啊,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才都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正所谓‘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朝廷现在也正是求才若渴啊。否则也不会忙着颁布《招贤令》,忙着开科取士了。不过,在大人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够得上栋梁之才呢?”孙露回头看着史可法反问道。

“德才兼备、任人唯贤。正、直、中、和之谓‘德’;聪、察、强、毅之谓‘才’。因以‘德’为先。”史可法不假思索的就说出可这条万古不变的准则。

“恩,不错德才兼备,有道理。正所谓‘德不称其任,其祸心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史大人所说的确实是选材之道。”孙露点头首肯道。却丝毫没注意到史可法在听到她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心酷”时的奇怪表情。只听孙露继续问道:“大人又说以‘德’为先。如何能看出一个人品德的好坏呢?”

“这就要看一个人是否接受圣人教诲了。我朝开科取士一方面是为了检验一个人的才情,另一方面也是要检验一个人的品行。”史可法向孙露解释道。在他看来想孙露这种没读过圣贤之书的人是更本不了解圣人教化的重要。所以才会搞些“杂学”来辱没斯文。

“哦?史大人真的认为仅凭一篇文章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是否端正?”孙露不置可否的反问道。

“言由心声,从一个人的文章上面往往可以看出一个的人抱负与品性。”史可法认真的说道。

“可大人也该听说过‘言不由衷’吧。如今我朝乃是八股取士。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且内容也仅限于朱熹版的四书五经。前人的范文也不少。据说市面上卖的《试题集》中‘四书五经’上每句话都有10篇相应的范文。若真是花费了心思钻研也能写出华丽文章。至于这华丽背后所藏的目的想必就不是考官可以一眼看出的吧。宋时的蔡京、秦桧,我朝的严嵩那个不是文才横溢。可他们的品性却为人所唾弃。说句过分的话,我朝不少士子就是在借八股投机取巧。”孙露死直盯着史可法说道。心想你可别和我说那是不可能的啊。想我6岁出入考场,12年来身经大小阵战无数。从《小学作文大全》一直看到《中学作文大全》。从小学起就被灌输“起因,经过,结果外加提升中心思想”了。每年写的范文都是一打一打的。这还没算上其他学科的“题海战”呢。

“大人所言及是。这几年的试题确实偏些,我等这次一定会注意的,”史可法略显尴尬的回应道。其实他也清楚现在四书五经里已经没什么可出的题目了。这些年来偏题、怪题层出不穷。惹得不少士子怨声再道。但一来八股取士已经延用多年无论是考官还是考生都已经习惯这种题材;二来史可法他们实在不知道除了这些还能考些什么。难道真要去考那些“杂学”?

“我看,再怎么注意都一样。现在考的是书里的句子。以后呢?难道真的要逐字逐句的考吗?所以我们扩展出题的范围。”孙露摆摆手道。

“那我们可以引入其他典籍,改考策论。”史可法想了一下回答道。关于这一点他同不少同僚都讨论过。大家的意见还算一致。

“恩,其实考策论和考八股并没很大的区别。可以试试。不过既然说只凭一篇文章看不出一个人品行来。也就是不能评价其是否有‘德’。那我们就说说‘才’吧。何谓‘才’?难道只是指一个人的文采与才情吗?那东西是不能当饭吃的。唐后主李煜文采风流,可他将国家治理好了吗?一个税官就算他文章写的再好,若是他不懂帐目不会算术依然会被下面的奸商当猴耍。朝廷需要的是能做实事的人。而不是一些整天只知道吟诗作对的风流才子。”孙露越来越觉得这个时期的官吏缺少应有的专业知识。象沈廷扬、方以智、冒辟疆都是极其特殊的例子。而且这还同他们自身的兴趣有关。

“首相大人,下官并不这么认为。一个官员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他知人善用,能以德服众就行。具体的事情交由手下的差吏去办就行。”史可法礼貌的拱手道。不过他在心中对孙露又轻视了几分。心想真是妇人之见。儒家讲究的中庸之道,御人之术。这种东西不是一个年轻的妇人所能理解的。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一个官员能知人善用当然好。可是他若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服众的。末了为了保持自己的职位要么同手下打成一片,要么就是不断的讨好上司。”孙露一针见血道。东方人同西方人在人才方面最大的差异就是一个讲究人关系,一个讲究个人能力。东方推崇的是“唯德主义”,而西方推崇的是“唯才主义”。这也使得无论是东方的政府还是企业总是带着浓厚的人治色彩。

史可法听孙露引用了韩非子的话不由皱了皱眉头。他刚想反驳孙露引用的法家理论。却听孙露自顾自的继续说道:“事实上,通过科举我们能检验的只是一人本身的才学。至于该人的品德待到日后才能慢慢的评定。我朝设立的‘言道’不正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一个官员真实的品行吗?因此我才会要求在会试之后再根据各部自己的特点开设‘附试’。这同士子们所取得的功名无关。只是为了考核他们的实际能力以便于将他门安排到各部适合的岗位。若是他们真有足够的能力朝廷也好安心的将其下放啊。”

“可大人,各部考试的考纲下官都看过了。这些东西很是冷僻。估计多数学子们都不知道格物是什么。对于天文地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么考会不会太偏题啊?”史可法担心的问道。他也知道‘附试’的好处。可是考的内容也太冷僻了吧。十个学子里有一两个精通此道的人就已经不错了。史可法可不想看见隆武朝的第一科被广东学子包揽哦。

看着史可法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孙露不禁心中一阵叹息。咳……只是加试了一些自然地理常识。我又没有规定你们不考出某国鸟语4级就不能做举人,不考出鸟语6级就不能做进士。想到这儿孙露嫣然一笑道:“史大人放心,‘附试’是在‘会试’之后。学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毕竟这是第一次,试题不会太难。就算考的不好,也不会挨罚。至于考题类型,我会做个范本给你们参考的。”

“是,是。大人所言极是。这下我等就有章可寻了。”听孙露这么一说史可法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至少这次知道该怎么考。以后也好有个借鉴。但他还是对那些考纲中的“异端邪说”略感不适。咳,算了总比北边的那些人写的那些献媚夷狄之君的文章要好。

眼见史可法接受了自己的解释孙露的心里也是一片释然。中国拥有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公务员考核制度——科举考试。它或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但它却是一个不坏的制度。透明度比起举荐、裙带这样的暗箱操作高。最起码出身寒门也有机会当官。关键是如何去操作这个制度。孙露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考纲就比四书五经来得自由;也不认为给出明确答案后再让人“甲、乙、丙、丁”的做选择题会比八股文来得先进。说白了自己就是在利用科举考玩天下举子于股掌之中了。统治者总是希望被统治者的思想统一。特别是手下的官吏更是要如此。但不能因为这样就使人才单一化。明朝的科举已经走进死胡同了。对思想的禁锢已经转化成对能力的禁锢。孙露不希望看见新的“公务员考试”蜕化成新的八股。其实无论是科举考还是后世的升学考。当一个考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时,这就是整个制度的悲哀。想到这儿孙露不由脱口而出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史可法喃喃的重复着孙露话。沉思了一会后抬头激动的向孙露说道:“说的好,说的太好了。不知此句出自何典故?”

孙露尴尬的看了一眼史可法。心想为什么人家项少龙偶尔冒出一句经典台词就会被奉为文坛泰斗。我偶尔抄一句后世的诗词你就知道不是我作的。也太不给面子了吧。难道自己的水平在他们眼中真的是个半文盲。有些郁闷的孙露只好解释道:“这是我以前无意间听一个屡试不中的士子吟唱。”

“此子才情不错啊,怎么会屡试不中呢?”史可法一边回味着一边纳闷的问道。孙露只觉得头皮一麻在心中连连后悔抄袭了龚自珍的名句。于是她连忙转换话题说道:“这就可以看出不少学子对现在单一的八股取士很是不满啊。所谓的人才是没有定形的。我们应该给所有人以机会来为朝廷效力。必要时不是大明的子民也行。这样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嘛。”

“是,是。我等一定会照此原则办的。前几天龚侍郎还提出过要开‘女科’。不知首相大人意下如何啊?”史可法小心翼翼的问道。对于龚芝麓要求要开“女科”的意见。史可法同吏部右侍郎瞿式耜都很是反感。认为龚芝麓这是在借机讨好孙露。但现在一听孙露提出要给所有人机会。这所有当然包括了女子。识相的史可法立刻想到或许龚芝麓的建议就是孙露本人的意思呢。

“我看这‘女科’还是不要搞了。”孙露皱了下眉头道。

听孙露这么干脆的反对搞女科史可法一阵欣慰。但转念一想还是不放心于是问道:“那首相大人的意思是?”

“恩,女子可以参加科举的。但要和男子一起考试不得有任何的特例。当然考试时可以为她们单独辟出一块场地。她们的卷子上不得标有任何代表她们性别的标志。”孙露想了一下说道。

史可法哭笑不得的看了孙露一眼只好回道:“那就照首相大人所说的办吧。”

孙露知道史可法认为女子很难同男子竞争。但她却并不为此担心。在她看来所谓的“女科”简直就是一种对女子智商的歧视。况且在这时代一个女子若是没有足够的才学和异于常人的胆量是不敢来参加科举考的。若真的成绩不好也没什么好羞愧的。女子上学的机会本来就少。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只有推广教育。想到这儿孙露回头向史可法邀请道:“史大人,这两天有空吗?香江商会在京城附近的义学刚刚开学。我想请大人一同参观一下。”

“义学?好,好吧。”史可法犹豫了一下答应道。

对于增加考纲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动,就是扩大了出题范围。呵呵,全当3+吧。还有其实开科是也为了稳定民心。不管老百姓识不识字,你开科了他就会觉得一切正常了。历史上无论是满清还是南明小朝廷都这么做过。

第6节 义塾

略带颠簸的马车中史可法正心不在焉的看着窗外飞驰的风景。接受孙露邀请的他不得不放下吏部繁忙的公务来到这个地处偏远的应天义塾参观。说实话史可法并没听说过京城附近有这么一所义塾。大概又是香江商会开的书院吧。否则一所普通的私塾犯不着让孙露亲自来请自己去参观吗。这些个商人还真是财大气粗。一个云山学院已经够自己受的了。这到好把书院开到京城门口了。虽然孙露是首相但史可法依然有决心不会轻易的让粤党凭借其势力操纵这次的科举。想到这儿他脸上的神情立刻就严肃了许多。就在此时他的身体一震马车忽然停了下来。不一回儿一个侍卫便下车打开了车门说道:“史大人,我们到了。”

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史可法依然带着谦逊的笑容下了车。在他的面前是一个不算太起眼的院落。大门的匾额上写着的“应天义塾”四大字倒是显得苍劲有力。这种规模同史可法想象当中庞大的规模相去甚远。不过只是个普通的义塾嘛。难道是自己想错了。却见不远处已经下车孙露微笑上前拱手道:“史大人,辛苦了吧。这里的道路不比京城。就算有四轮马车还是颠簸得很。”

“那里,这里山明水秀的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史可法连忙回礼道。正当他还想应付孙露几句时,从义塾中迎面走出了几个中年文士。眼见孙露和史可法身着官服于是连忙上前跪迎道:“方耀奎见过首相孙大人。吏部尚书史大人。”

“这几位是?”史可法指着几人回头向孙露问道。

“史大人,这位方先生就是这里的校长。”孙露一边点头一边对方耀奎他们说道:“方先生快快请起。现在该是上课时间吧。方先生还是让这几位先生回去上课吧。我和史大人这次过来只是想看看这里学童学习的情况。若是就此打扰了学童的正常学习那可就不好了。”

“回大人,学童们现在还在上课。这几位先生今天没课。故特地来配两位大人一起参观义塾。”有些受宠若惊的方耀奎小心翼翼的回答道。身为应天义塾校长的他几天前就已经接到通知说首相大人和吏部史尚书要来参观应天私塾。为此他和这里的先生们都很是激动。要知道除了这里的应天义塾香江商会在其他地方还有数所类似的义塾。能有如此的殊荣接受首相大人的巡视方耀奎当然是激动不已。况且一起来的还有吏部尚书史大人。为了迎接这次的巡视方耀奎当然做了许多的准备。包括让整个义塾的学童停课一天来迎接这两个大人物。当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香江商会很快就派人来通知他当天义塾务必照常开课不要做任何多余的准备。对于这样的通知方耀奎很是纳闷。难道首相大人是要检查学校日常的教务吗?那自己就更加不能大意了。

“哦,孩子们现在还在上课啊。那我们就不打扰他们上课了。方先生你说我们从那里开始参观?”孙露打量了一下周围的环境问道。

“回大人,我们先从义塾西南角的宿舍开始吧。”方耀奎想了一下回答道。孙露平易近人的态度让他放松了不少。看来这个位高权重的女首相还是很好相处的。说实话方耀奎对孙露还是充满着好奇。先不论关于眼前这女子的种种传闻。光是她以一个商会东家的身份在如今这种乱世能开设如此多的义塾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了。举人出身的方耀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对一个出身寒门的人来说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自己就是靠着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才能博取现在的功名。如今孙露能给这些学童以读书的机会这当然是一件积功德的事。说实话刚开始香江商会的人来找他出任义塾的校长时,方耀奎还曾犹豫过。但当时他在河南的老家早就被流寇和靼子洗劫一空,只身带着家人南逃的方耀奎可谓身无分文。身处乱世的他虽然顶着举人的功名却不能养活自己。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也就是指当时的情况吧。于是方耀奎最后还是抵不住那二两银子一个月诱惑出任了这个义塾的校长。但他只负责学校的教务,其他的事情均由商会派来的“训教”负责。

“那好,我们就先参观宿舍。方先生就有劳你们带路了。”孙露说罢朝史可法做了一个请的姿势。于是我们的史大人也只好抱着交游的心态随着众人向远处的宿舍走去。一路上方耀奎等人认真的向孙露和史可法介绍着义塾的情况。虽然方耀奎先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他的紧张使得些这样的介绍听上去多多少少有些干巴巴的。不过一旁的史可法依然听得惊讶万分。直到现在他才知道这个应天义塾收的都是14岁以下孩童。学的只是些启蒙的知识。按照这个方先生的说法就是“只教学问,不做学问”。这么说这就是一所普通的私塾罢了,连书院都算不上。而且开办不过才半年。孙露让自己放下手中的公事大老远的来这里难道只是为了参观一所普通的义塾吗?

带着一肚子疑问的史可法很快的就随众人来到了几间瓦房前。青瓦白墙看上去让人感觉异常的清爽。院子里的许多树木都开始掉叶子了。但偌大的庭院中却很少看见有落叶。这里的每一条小道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宿舍的窗框上更是一尘不染。史可法探头朝里望去发现宿舍里十分整洁。里面除了几张床,一个大架子,一张长桌和几把椅子外就没任何多余的摆设了。床上的被子被整齐的叠成正方形看上去很精神。他不禁点了点头。一旁的孙露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此方耀奎很是自豪。因为这根本不是故意做出来给孙露等人看的。这里住读的学童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会起床将整个校园打扫一遍。然后便随着教习饶着操场跑三圈以求强健体魄。待到附近走读的学童上学后他们便回各自的教室开始早自习。他们是方耀奎所见过的最勤奋的学生。当然他也清楚在这种勤奋的背后有着同这些孩子年龄不相趁的辛酸。

“方先生,你们这里住的学童不少啊。他们的父母放心让这么小的孩子住到义塾里吗?”史可法突然开口问道。

“回大人,这里住着学童都是孤儿。他们父母亲人大多都死于江北的战乱。也有不少人是随父母从河南,山东等地逃难而来。不幸走失的。”方耀奎恭敬的回答道。这也是他敬佩孙露的一个原因之一。当那些军爷送这些孤儿来义塾时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应天义塾二话不说的收留了这些孤儿并发给了他们统一的衣衫。为此义塾特地在学校的西南角的荒地上加盖了间瓦房供他们食宿。他们此和其他学童一样接受教育。其实应天义塾的学童上学都是免费的,义塾还为每一个学童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也就是这点使得来应天义塾学童特别多。方耀奎和这里的夫子当然知道不少家长是冲着这免费午餐来的。但他并不介意至少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读书了。包括许多的女童。对于让女童来读书方耀奎很不理解。与其免费供养女童读书还不如空出更多的位置给男童。但上头好象并不介意这些只要有人肯来就照单全收。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武将一个商贾能有这样一份心实属难得。经过战乱的方耀奎看过太多草菅人命的军阀了。

史可法听罢不由一楞回头一看孙露。发现她正饶有兴趣的看着一面墙上贴着的些乱七八糟的图画。真是个奇怪的人啊。一面能毫不犹豫的夺取数万人的性命,一面又能以如此天真的眼神看着孩子的画。实在很难把这么一所义塾的出资同一个军阀联系起来。正当史可法感慨万分时却听孙露问道:“这是这里的孩子画的吧?”

“是的大人,他们喜欢把绘画课上的作业贴在这里。”

“方先生,你们这里的学童所学甚杂啊。刚才听你提起的诸多科目只有国学一门涉及四书同五经。其他好象并五关系啊。”史可法背着手看着墙上的画问道。按照他的看法若这么学下去估计这些孩童最多只能写写书信,记记帐目,知道些杂学。别说吟诗做赋了,就连写篇象样的文章都困难。至于引经据典的做学问那就想都不用想了。

“这个,”方耀奎偷偷撇了一眼一旁的孙露不知该怎么说才好。其实他也有点难以认同义塾的课程了。其中除了国文、算术、德育、体育和历史方耀奎还能接受外。其他诸如地理、格物、音律、绘画之类的东西方耀奎就觉得有些个多余了。虽然朝廷的县学也教习六艺,但如今除了读四书五经外很少有人真的会去研习六艺。这完全就是为了让生员能专心研读四书五经写好八股文。可义塾现在开设这些课程无疑是将学童的精力分散了。往后这些学童如何能通过乡试。就算这是首相大人出资开办的义塾也不能这么做啊。为此方耀奎一直显得忧心忡忡。不过他也不好当着首相大人的面公开反对。毕竟这些科目是首相亲自制定。于是方耀奎想了下回答道:“回大人,义塾现在的课程都是由商会制定的。想必也是为了商会的需要吧。”

“商会的需要?难道这些孩子读书习字学打算盘只是为了日后给商会做下手吗?”史可法皱着眉头反问道。虽然知道这么问会得罪孙露。但他还是不能容忍这种有辱斯文,误人子弟的做法。

但孙露却并没介意只是幽幽的问道:“史大人,你认为在这些孩童中能有多少人金榜提名?”

“只要他们肯努力,经过寒窗苦读总会有出头之日的。”史可法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不是吧,这里的学童他日能有十来个人中榜已是天大的幸事了。全国的学子经过乡试经过会试经过殿试才出那么百来名举子。估计这里的几百名孩童中大多数人是不可能有这机会了。那这些学童该怎么办。坚持不懈的继续考功名?据说有些人考到七、八十岁还只是一个童生哦。做私塾先生?做别人的幕僚师爷?有句话说的好百无一用是书生啊。”孙露不由的感叹道。

史可法和方耀奎的脸色都有些难看。却又不好就此反驳只好默不作声。孙露见状微微一笑道:“难道所谓的学问,就是只是能识难字,能读难读的古文,能咏和歌和做诗。我不希望这里的学童只是为了那几场考试而来学习。相比之下我更希望他们能学一些一般日用的实际学问。练习写信记帐,学会打算盘和使用天秤等等。这样就算他们日后不能中举也能有一技傍身。要知道从今往后会有更多的孩童有机会读书。朝廷日后会以这里的义塾为范本。在各县设立“公塾”。让凡满6岁的学童进入‘公塾’学习。‘公塾’学童的学费一律由朝廷支付。六年后通过一定的考试学童便可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总有一天我们将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孙露的一席话让史可法和方耀奎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让天下的孩童都能读书,这是一多么美好的前景啊。不过史可法很快就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这种事情更本就是不可能的。姑且不论是否真的能将天下的孩童送入“公塾”学习。光是要支持众多的“公塾”以及支付学童的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今大明说的好听是百废待新,说的不好听就是一穷二白,国库空虚。湖广、河南等地的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哪儿来的钱让孩童免费上学。史可法为孙露的异想天开在心中直摇头。但他也不好就此打击首相大人的雄心壮志。于是只好旁敲侧击的提醒道:“大人,这么做确实是天下百姓之福。可是朝廷现在也很困难啊。”

孙露何尝不知晓史可法的意思呢。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与饥荒使国家变得异常的虚弱。但是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想要复兴都离不开启蒙教育。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起就武装国民的头脑。只有做到开启民智,自己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