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命运的抉择-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议”:一议亲,看看是不是皇室亲戚;二议故,看看是不是跟随皇家久的人;三议功,看看对皇家是否有功劳;四议贤,看看是不是有名望地人;五议能,看看是否是对皇上有用的能人;六议勤,看看有没有苦劳,没功劳也有苦劳;七议贵,看看是不是一定爵位以上的贵族;八议宾,看看是不是国宾级人物。而后儒家学说又强调无讼,认为“诉讼过多”是官吏“德化不足”和“缺乏政绩”的表现。因此也就使得后来的统治者对司法程序始终不抱重视。

相比之下,来自二十一世界的孙雷当然明白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其在还是南明首相之时就对此十分重视。诉讼程序、辩护制度、陪审团制度无不填补着中华在司法上的空白。不过,定规矩是一回事,将其付诸实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这点上,就连孙雷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亦会动用手中的权利就一些影响较大地案件对司法机关进行一定的干涉。

然而此次的刺皇案件却是一个特例。这一次从案件的调查取证,到开庭审理,在到最后宣判定案,身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弘武女皇始终采取着规避的态度。内阁则出于其在刺皇案上的失职,为了不给国会留下口舌,也一直对此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原本在传统上最容易左右司法程序地两个势力却因各自在案件中的特殊地位与状况,最终都放弃了对司法程序地干涉。于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司法院在刺皇案上这才得以按照既定地司法程序完成对整个案件的审理。也就有了眼前的这场耗时一年的大审判此时此刻在大理寺的讼暑之中,正等待升堂的讼师何梦吉略带焦虑的向一旁端坐着的董志宁询问道:“先生,您说今天地官司会有一个怎样的了结。”

“一个合乎朝廷律法的了结。”董志宁轻轻吹着杯中的茶水淡然地回答道。

董志宁的回答显然不能让何梦吉觉得满意。其实何梦吉倒并不是一个焦躁的人,只不过今天所要了解的这桩案子实在太大也太重要了。为了这一天在场的众人这一年来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谁都不想自己的努力白白浪费。却听一旁的另一个讼师萧曹跟着说道:“何贤弟,不必如此紧张。这本就是一场必败之诉,只要尽力了就行。”

“是啊,如果我们真的胜诉了,外界的百姓还不闹翻了天不成。”与何梦吉相仿的刘文摇着纸扇笑道。

“此案无关胜诉与否。只要能将案情最客观地展示出来,能让案犯受到与他们所犯罪行匹配的惩罚。就是吾等最大的胜利。”先前不以为然的董志宁颇为严肃的说道。

听完董志宁的一席话,周围的其他几个讼师连连点头称是。正如其所言,众人在接手这桩案件之时,本来就做好了败诉的准备。而董志宁等人所要向世人证明的也绝非刺皇案本身的案情。更确切的说是讼师这份职业所存在的真正价值。

正当一干人等被董志宁的话语所打动之时,门外忽然响起了一阵庄严的鼓声。众人知晓,是升堂的时辰到了。于是众讼师纷纷起身,整了整袍衫,迈着沉稳而又矫健的步伐鱼贯着向公堂走去。

当董志宁等人来到公堂之上时,陪审团以及旁听者都已端坐就位。惟有堂首还另设了一把交椅,董志宁等人虽也是衣官楚楚,但在气势上终究是差了一截。不过这并没有给众讼师在心理上带来什么压力。事实上,对于这种情况在场讼师早已经习以为常。却见两队人只是礼貌地点了点头,便在众人的注视之下一左一右各就其位了。

就在董志宁等人就坐不久,公堂之上又一次响起了庄严的鼓声。却听那司仪跟着高声喊了一句:“皇上驾到。”在场的众人立刻就如被风吹过的小麦一般通通起身恭敬地行起礼来。而弘武女皇本人则在众人虔诚的万岁声中,缓缓地步入了公堂。却见身着表服的孙露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以沉稳地语调点头道:“诸位平身。”

“谢,陛下。”众人在一口同声的谢恩之后。便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而董志宁在平身之后却不想恰巧碰上了女皇地目光,意识到自己可能犯禁的他赶忙低下了头。可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瞬,却让董志宁觉得女皇的眼神极其复杂。不过待他在次抬起头时,女皇已经回头向身旁的主审汤来贺嘱咐道:“汤大人,朕今日是作为原告来此旁听的。所以一切均由卿来主持,不必请示朕。”

“遵命,陛下。”汤来贺微微欠身点了点头,随即便坐上了主审之位,猛地一拍惊堂木道:“升堂,带犯人!”

随着汤来贺一声令下。数十名案犯就此被分批带到了公堂之上。虽然他们都因刺皇案被起诉的。但值得回味的是在这一干人等之中却没有一人在此之前见过女皇本人。更不用说是被刺杀地皇夫杨绍清了。因此这些人在恐惧之余更多地则市对堂上那位“至高无上者”地好奇。有几个人甚至还十分胆大的抬头直视女皇。毕竟他们都身负着谋杀、颠覆等重罪,就算此刻再加上一条不敬也没什么大不了地。不过案犯的狂妄之举很快就被一旁的侍卫给喝了回去。

与此同时堂上的汤来贺则不紧不慢地打着官腔向符晓泰与董志宁点头道:“符大人、董讼师。尔等可以做结案陈词了。”

“是,大人”符晓泰与董志宁双双做了个揖。随即由符晓泰率先出列道:“尊敬的女皇陛下,尊敬的庭上。众所周知,全体被告参与了一场另人发指的谋杀。其手段之卑鄙残忍,实属罕见。”

随着符晓泰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响起,现场地气氛也随之开始了发生微妙的变化来。虽然旁听席上的人员大多有着一定的身份与地位,虽然女皇就坐在堂上。但在符晓泰高声朗读结案陈词之时,有几个人还是情绪激动地高喊道:“杀了那些贼子!把他们都凌迟了!”

如此情形虽然在大理寺已经不止一次上演过了。可这一次汤来贺却并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姑息这些情绪激动者。却见他毫不客气地拍了拍惊堂木道:“肃静!肃静!来人,将堂下喧哗者带出去!”

眼见几个高声呐喊者被侍卫架了出去,已然沸腾的公堂这才逐渐地安静下来。而符晓泰也得以将那一再被打断地结案陈词念完道:“顾吾符晓泰代表督察司全体同仁,恳请庭上严惩凶徒贼子。以慰无辜之灵,以彰天道之理。谢谢。”

符晓泰念罢又朝女皇鞠了躬,这才退下去,将发言权交给了对面的董志宁。与符晓泰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董志宁一上来,就遭到了来自旁听席的唏嘘声。为此汤来贺不得不再次动用了他手中的惊堂木这才使下面得以安静。董志宁本人似乎没有在意那些声音。却见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到了中央,朝女皇恭敬地做了个揖。当他抬头时又再一次触及了女皇的目光。这一次女皇的眼中充满了鼓励,使得一向冷静的董志宁也不由地有了一种激昂的情绪。却见他微微扬起了下巴傲视着周围的唏嘘者在不用稿子的情况下高声发言道:“尊敬的女皇陛下,尊敬的庭上,尊敬的在场诸位。吾知道大家都已经厌烦了这场看似无休止的审判。可吾等为何还要站在这儿花上一年的时间来审理这桩看似毫无争议的案件?争论那些早已为人们耳熟能祥的细节呢?”董志宁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在环视众人后,突然回过身指着身后的一干案犯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些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再此吾恳请庭上依据事实、依据《中华律》,给予这些人以其罪行相适应的惩罚。谢谢。”

不知是汤来贺之前的惊堂木起了作用,还是董志宁的话确实怔住了某些人。总之在他走回位置时,再也没有人发出任何的唏嘘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死一般的寂静。孙露望着眼前默不做声的众人,亦不得不佩服董志宁的勇气。毫无疑问,他才是今天堂上真正的勇者!

想到这里,孙露当即轻咳了一声向汤来贺提醒道:“汤大人该宣判了吧。”

“哦,是,陛下。”汤来贺这才回过了神一拍惊堂木起身宣布道:“堂下听判!”

由于大理寺是对案犯逐个进行宣判的,所以最后的判决书出呼众人意料的长。但归咎起来无乎两种情况。以岛津父子为首的主犯毫无悬念地被判处了斩刑。田川次郎等无明确证据证明其直接参与刺皇行动的破坏分子则被判处了185年到75年不等的刑期。他们将会在帝国最北端的冻土完成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刑期。

而对这样的结果,在场的众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部分人对那将近200年的刑期觉得有些多余。不过由于中华朝实行并并科原则,即对数罪分别宣告刑罪,然后数刑相加,合并执行。因此会出现百年刑期也不足为奇。

既而对于那些案犯来说这样的判决则更像是一种耻辱。其中一个倭人当即便跳了起来,用生硬的汉语叫骂道:“你们华人才是真正的杀人犯!破坏者。”

侍卫的枪托让那些人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但在场的旁听者却一个个都露出了不解与鄙视的表情。显然他们并不知道对方的怨恨与怒火究竟来自何方。但孙露以及现场的重臣及财阀却十分清楚这一切的本源究竟是什么。不过在将案犯一个个都押解下去后,汤来贺还是面带喜色地向女皇宽慰道:“陛下,现在只等李将军他们直捣黄龙,让岛津父子受到应有的惩罚。贤亲王的在天之灵也好得以告慰了。”

谁知道孙露却深吸了一口气,以一种略带悔恨的口吻喃喃地说道:“但愿吧。”

第255节 走末路岛津担责任 赴长崎紫轩当钦差

弘武十一年六月初四,中华朝大理寺的判决书被准时送抵了九州岛。不出众人意料,中华军在接到来自祖国的判决书后当然是士气大涨。而以“倒幕攘华”为宗旨的倒幕军团自然也不会去在意中华朝的判决。相反,岛津父子此举还被倒幕派上下一致视作了大快人心的义举。然而与陷入狂热状态的倒幕武士不同,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岛津父子心里却十分清楚,事到如今他们已经彻底输了这场赌局。

“父亲,对不起。这次的失败都是我的错!”摇曳的烛光下,岛津恒忠望着来自中原的判决书悔恨交加地叩首道。

“恒忠,这事不怪你。谁都知道我们与华人相比实力悬殊。这样的结果也并不算意外。只不过中华朝是一个做事无章法的国家。她在许多方面都有异于中原之前的朝代。所以我们才没有按常理取得应有的效果。”虽然显示的结果与岛津父子之前的雨季有着很大的差距,可岛津义久却依旧以镇定的口吻如此说道。就算事态的发展真的偏离了他们的预计,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理由让自己相信一切都还在自己的预计之中。因为对于倭人来说,最让他们深感威胁的事莫过于脱离他们意料的事。

“是啊,少主。虽然我们在物质上无法与华人相对抗,但我们的精神远胜于对方。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向世人证明了日本男儿的忠义与果敢!”一旁身为岛津家臣的有岛右卫门连忙附和道。

“可是,正因为我之前没能观察到中华朝的这些特点,这才是的整盘计划出现如此偏差,以致于我军陷入而今的困境。所以父亲,这件事我必须负责!”岛津恒忠再次猛然叩首道。

“好了,这件事的责任,你我都须承担。但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逐渐逼近的强敌。”岛津义久长叹了一声如此说道。他所指的“强敌”当然就是已然对熊本形成合围之势的联军。虽然倒幕军一直以来都叫嚣着“武士道精神能战胜一切强敌”。但在经过接二连三的惨败后,岛津等人也不得不在信中承认光有精神是不够的。用竹枪也不能抵挡住中华军的坚船利炮。

“主公,请恕老衲直言。就目前的形势看来,九州陷落恐怕只是时间地问题。”端坐在岛津义久身旁的一个和尚双手合十地说道。此人便是萨摩藩的国师慧能法师。而此次前往中原充当刺客的海慧正是他的师弟。

“这我知道。而且我们现在也已失去了求和的可能不是吗?”岛津义久瞥了一眼面前的判决书反问道。

“是的,主公。”慧能和尚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道:“但老衲不认为幕府能就此的倒酒粥。”

“国师的意思是华人会趁机占领九州?”岛津义久回头问道。

“确切的说是让幕府将九州割让给中华。”慧能和尚直言不讳地点穿道。

“国师说得没错,有消息称酒井已在下关与华人签署了密约,答应在消灭我们后将九州割让给中华朝。甚至还承认了‘秦津’这一称呼。”岛津恒忠颔首证实道。

“混蛋!真是太无耻了!”耳听慧能与岛津恒忠这么一说,在场的倒幕武士顿时一片哗然。

“但事实却就是如此。无论德川幕府同意与否,无论我等如何抵抗,都不可能阻止中华朝将九州改为秦津。”慧能语气沉重地说道。

“如果九州无可避免地将会被华人所占有,吾等惟有一死尽义!”有岛右卫门听罢当即拔出佩刀叫嚣道。在场的其他武士见状也跟着爆出了一副殉岛的架势。

然而岛津义久却并没有就此褒扬鼓励自己麾下的武士。相反却神情肃然地向众人宣布道:“战败的责任会由岛津家来承担。无论脚下地这片土地时被称作九州,还是秦津。都请诸君秉承武士的精神维护大和民族地名誉。不要忘了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诸君的举动。”

“孩儿愿与父亲一同承担此责任。”岛津恒忠跟着叩首道。

在场众人眼见岛津父子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身为宗主地责任,无不为之动容。在倭国庶民有庶民的责任,武士有武士的责任,君主有君主的责任。无论身处何种阶级,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都是一种受人崇敬的举动。反之则会被视作怯懦。此刻岛津父子虽已失败,但在他的家臣及追随者眼中却又是成功。一种精神上的成功。因此众人当下便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岛津义久的嘱托。至于在场的武士选择何种方式来完成这项嘱托则完全由他们的认识与能力来决定了。

弘武十一年六月十一日,岛津父子于熊本剖腹自尽。翌日慧能和尚宣读了岛津义久的遗命宣布萨摩藩向幕府投降,并于当晚自尽于自己的禅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盘踞在熊本地区的数万倒幕军纷纷放下了武器,或投降,或解散。动作之快,秩序之井然,让德川幕府与李耀斗反倒是有些难以适从起来。

“德川大人,你说倒幕派的人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呢?”中华军营中,李耀斗望着远处早已解除武备的熊本城纳闷地问道。出于谨慎的考虑,李耀斗在接到降书之后并没有立即率部进入这座倒幕军的大本营。同样的他也没有允许幕府军染指此城。因此就目前来说熊本城尚还处于无人统治状态。

“那是因为岛津父子已经彻底认识到天朝的强大与他们自身的浅薄。所以才会以死谢罪,以求博得天朝的原谅。”陪同李耀斗一起合围熊本的德川光国恭敬地说道。话说自从冈山一役后,德川光国就一直留在水户“养伤”。但这“伤”在怎么“养”都总该有个痊愈的时候。因此在酒井与中华朝方面签订“下关密约”后,这位水户藩主便就此适时复出了。

“哦。是这样吗?尔等的武士道精神不是不允许投降的吗?”李耀斗不置可否地努了努嘴。在他的印象当中那些倒幕派作战彪悍而又顽固,而且从来没有投降一说,战败几乎就是等同于死亡。事实上,中华军与倒幕派交战至今也确实没有俘虏过一个倒幕武士。因此面对而今倒幕派,准确地说是萨摩藩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李耀斗等一干中华军将领实在是难以适应。

“那时指作战之时。现在身为盟主与宗主的岛津义久已经宣布投降,并且与其子岛津恒忠一起承担了战败的责任。所以倒幕军上下也就欣然遵从其命令了。”德川光国恭敬地解释道。那表情就像是解释一件像吃饭睡觉一样寻常的事情。对于倭人来说一旦选定了一条路就全力以赴地去做。如果失败了,那他们就很自然地再选择另一条道路,然后再次全力以赴。而今包括德川光国在内的多数倭人都认为:岛津父子派刺客刺杀弘武女皇,是为了给受辱地天皇陛下报仇;弘武女皇出兵东瀛,是为了给自己的丈夫报仇。而现在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既然事实已经证明用武力无法挽回大和民族的声誉,那就换一条路换一种方式来寻求他们所期望的复兴与尊重。就目前来说倭国上下一致选择了遵守中华朝所订立的宗属关系。因此,这些在李耀斗等人眼中难以理解的举动却成了倭人顺理成章地选择。

“这么说来倒幕派的叛贼不会再来找咱的麻烦了?”李耀斗想了一下问道。

“回将军,这点在下尚不能保证。以目前的情况出了一些死硬分子,多数秦津人均已接受了天朝大军的保护。没有百姓的掩护那些乱贼根本成不了气候。所以请将军放心,现在的秦津依然臣服在了将军您的脚下。”德川光国恭顺地说道。在得知下关密约的内容后,德川光国自知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因此向来务实地他很快就接受了现实,将脚下的这片土地视作了中倭共管之地。

“德川大人说的是。我们军人是在战场上明刀明枪地与敌人作战地。至于那些藏头露尾的鼠辈就劳烦大人处理了。”李耀斗哈哈一笑道。

“请将军放心,幕府届时一定会将一个安定地秦津交给上国。”德川光国点头哈腰道:“还望天朝不计前嫌,日后对吾等下国多加指点。”

虽然还是有点不明白倭人的举动,不过李耀斗最终还是接受了德川光国的一番解释与保证。毕竟他来此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贤亲王报仇,平定我国内乱,以及迫使德川幕府接受朝廷所开出的一些列条件。现在前两条已经完成了,第三条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决定不再多想什么的李耀斗当即下令道:“那好吧,既然秦津人如此识时务,我天朝当然也是宽大为怀。德川将军,告诉熊本我军明日午时入城。”

“李将军,您请放心,届时您和您的将士一定会在熊本城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德川光国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李耀斗当然不会怀疑德川光国地保证,事实上,自打进入这个岛国起,他就不止一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有时候李耀斗也会沉浸在这种“解放者”的喜悦与自豪之中。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是疑惑大于喜悦,警惕大于自豪。因为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原的半壁江山刚刚经历过相似的经历。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相信有人会真心实意地欢迎入侵者。

李耀斗不相信的事,龚紫轩当然也不会相信。但这并不影响他与德川幕府之间的一系列谈判。就在李耀斗等人合围熊本的同时,龚紫轩也与酒井宗胜一起坐在了长崎的谈判桌前。长崎港是在中原国会召开前四天被中华军收复的,更准确点说是平安过渡的。在此之前这里经历了一系列疯狂的杀戮与洗劫,但这一切均没有减弱长崎亲化的德态度。因此在倒幕军为救援熊本而陆续撤军之后,长崎上下便迫不及待地向中华军挥起了小白旗。

正午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在庭院茂密的树丛之中,惹得满院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反复唱着同样的歌谣。与之相对应的房舍之中却是一片阴凉。两排身着正装官服的男子正面对面地正襟危坐着,却见左边为首的酒井宗胜恭敬地向右边为首的龚紫轩行礼道:“尊敬的钦差大人,在此鄙人代表万治殿下公主天朝弘武女皇陛下龙体圣安。”

“关白大人请平身。本座在此代表女皇陛下感谢贵国国主的问候,亦祝贵国顺利平定内乱。”龚紫轩微笑着颔首道。由于倭国上下始终不肯更改对倭王“天皇”的称呼,而在另一方面德川幕府亦明白称倭主为“天皇”会被视作对中华帝国的冒犯。因此为了折中起见,德川幕府在正式场合对本国国主均以年号相称。这既避开了冒犯天朝的嫌疑,又不必用那些令他们觉得尴尬的“倭王”封号。而中华朝方面也明白在这种问题上过多地刺激倭人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于是也就默认了这种称呼方式。

“承蒙关照、愧不敢当。如果没有天朝的帮助,这次真不知该如何收场才好。”酒井宗胜再一次叩首道。想必之前几次与龚紫轩的会面,酒井宗胜明显又恭敬了不少。甚至还可以用虔诚来形容。但在场的任何一个倭人都不觉得酒井宗胜这是在阿谀奉承,或是丢了倭国的脸,相反却认为他这么做十分得体,符合礼数。

龚紫轩可不在乎酒井宗胜这么做是否是出于真心。却见他依旧挂着那柔和了官僚与生意人似的微笑,不紧不慢道:“关白大人客气了。维护尔等藩属国的和平是天朝的分内之事。再说这也是本是为了报我朝的君父之仇。当然我天朝向来以仁治天下,以德服人。如果尔等各安其分,天朝也是不会亏待尔等的。”

“钦差大人有什么呈命尽管吩咐。小国必定为上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还未等龚紫轩谈条件,酒井宗胜便迫不及待地送上门道。

见此架势,龚紫轩当然也不会客气到哪儿去。只见他抬头环视一干倭臣后,以一种狐狸似的口吻轻松说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天朝希望贵国能将国库内的金银悉数交托给我天朝的银行保管。”

第256节 奉天命幕府建钞局 析孝道华使识倭人

“作为天朝的臣属,日本十分乐意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天朝。”酒井宗胜与在长的一干寇臣恭恭敬敬地向龚紫轩等人叩首道。没有犹豫,没有迟疑,甚至没有一丝献媚的感觉。酒井等人的表现就象是一个儿子将赚来的钱财悉数交给自己的父亲那样天经地义。

面对倭人如此恭顺的态度,在场的中华使臣反倒是有些不自在起来。毕竟就算是宗主过,跑到它国要求它国将国库里的银子金子一股脑儿地都交给自己,从道德与义理的角度上也都是说不过去的。可倭人就是这么爽快而又恭顺地答应了中华朝的这一“无理”要求,连半点拖搪的意思都没有。若非中华使臣们早已熟悉了倭人的这种谦卑态度,搞不好还会误以为对方是在故意讥讽自己呢。于是,龚子轩当即一脸正色地摆手道:“诸位大人,天朝并没有吞没贵国国库的意思。而是希望能替贵国‘保管’贵国国库中的金.银。”

“钦差大人说得是。子女将钱财交给父母‘保管’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酒井宗胜伏首回应道。与龚子轩一样他也特意加重了“保管”

一词。

然而酒井宗胜与龚紫轩对“保管”的理解显然有着明显的差距。见此情形,一旁的副使郑琨不由上前为倭人解释道:“关白大人可能是误会了钦差大人的意识。天朝的本意是希望贵国能将国库中的金。银交给天朝的银行保管,然后再由天朝的银行来帮助贵国进行金银的兑换及货币的发行。”

给郑琨这么一说,酒井宗胜等人当即就楞在了原地。显然郑琨所解释的这种“保管”已然超出了在场倭臣们的认识。此刻的酒井宗胜不禁有些懊悔没有把德川光国给带来。毕竟对这种事情,德川关国要比自己在行得多。但此刻的情形已容不得酒井宗胜再去把德川光国从熊本给叫来商议。更何况在他在内心审处对那位年轻地御家还是十分忌惮的。于是在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后。酒井宗胜便小心翼翼地向龚紫轩探问道:“这么说,上国朝廷的意思是想让小国也实行与天朝一样的货币制度?”

“关白大人,真是个明白人。”龚紫轩微笑着与郑琨对了一眼,紧跟着侃侃而谈道:“众所周知,贵国乃是一介弹丸小国。虽然盛产白银,但因贵国金贵银贱的原因。长此以往贵过势必会耗尽本国的金银储备。届时别说是学天朝的货币制度了,恐怕幕府连正常的运做都无法保证吧?”

龚紫轩的这席话就想是一把利刃一般直插在在场倭臣的心窝。一些城府不深之辈,甚至就此冒起冷汗,嘴唇发白起来。酒井宗胜虽然表面上还是一副波澜不惊地模样,但他心里却清楚龚紫轩说的每一个词都切中了德川幕府的要害。事实上。造成倭国现今这种危机的罪魁祸首正是眼前这群道貌岸然的华人。然而此时的酒井总胜并没有多去考虑什么,而是十分干脆的向龚紫轩匍匐叩首道:“恳请天朝解救小国于水火。”

“关白大人不必如此。天朝此次要求为贵国保管国库正是为了帮助贵国摆脱此危机的。”龚紫轩以一种救世主的口吻说道:“只要贵国放心将金银交给我天朝的银行保管,不仅能有效遏止目前贵国金银外流的情况,还能彻底保证贵国经济地稳定。毕竟在这方面我天朝要比贵国有经验得多。”

“是,承蒙上国关照,那一切就拜托上国了。”在大致明白中华朝的用意之后。酒井宗胜再一次恭敬地叩首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倭国目前地情况与地位,也只能不断地说“承蒙关照”而已。

眼见幕府毫无反抗地将本国的经济命脉交给了中华帝国,现场地中华使臣不约而同地都在心中发出了会心一笑。而郑琨则趁此机会向幕府引出了此次会谈的第二项重要条款:“既然幕府同意将国库交由我中华的银行来保管。那么就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钞局”来负责此事。

天朝的意思是在江户与长崎各设一个钞局。江户的分句负责印钞由幕府管辖,长崎的分局负责兑换由天朝驻秦津的总督府决定。关白大人,您看这样如何?”

乍一听起来,中华朝地这项建议还算是公平。毕竟以倭国目前的情况,就算中华朝放面要求将钞票的发行与兑换全都纳入囊中,幕府也难说个“不”字。但郑琨所提到的“总督府”却让酒井宗胜所多少有些为难。随说在上次的下关秘会中已与中华朝方面就九州的问题达成了协议。

但要立刻就将九州割让给中华朝并设立总督府,幕府到底是难以向倭国启齿。于是酒井宗胜赶紧拖延道:“天朝的计划我等下国自然是马首是瞻。只不过在长崎设立总督府一事还需要禀明万治殿下。由殿下定夺后再昭告天下。”

棉队酒井的这番推搪,先前负责下关秘会的郑琨不由皱器了眉头。可还未等他开口质问。一旁的龚紫轩却先他一步额首道:“那是当然。

无论是建立总督府,还是设立钞局。都不是件小事。关白大人请示贵国国主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关白大人您也应该听说了,天朝目前正在举行国会。鉴于贵国上次在下关的承诺,女皇陛下及国会上下都期待着长崎会议的成果早日传回中原。女皇陛下当然是不会介意拖延一,二日的。可国会却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在国会快结束之时,尚还没有得到贵国的回复。本官恐怕一些心急的议员会要求施将军前往京都向贵国主征询意见。”

“请钦差大人放心。幕府一定会尽快给予天朝一个满意答复的。”酒井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