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吗。正当倭将对李耀斗心生怀疑之时,一直在旁边静心听讲的酒井宗胜捻了捻他的两撇小胡子突然开口道:“恩。就照李将军的意思先打尾鹫。”
一听酒井宗胜竟然也同意了攻打尾鹫计划,现场的倭国将领顿时就没了声响。却见他们先是望了望正在沉思的德川光国与胸有成竹的李耀斗,又望了一眼犹如老狐狸一般面无表情的酒井,面面相窥之后只得齐声领命道:“嗨咿!”
有道是话分两头表,当李耀斗率领自己的部下登陆本州岛之时,另有一支打着红底金龙旗的军队正行进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相比有帝国海军做支援的第六步兵师,眼前这支部队面临着恶劣的自然条件,远途跋涉,语言不通,可谓是困难重重。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帝国的将士克服千难万险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将军,我们终于到达木了!”马背上的木罗桑指着眼前一大片水草丰腴的平原裂嘴笑道。
“这么说来,我们已经离拉萨不远了吧。这一路上可多亏了有木公子引路啊。否则的话,本座还真不知要如何带这6000将士进入藏北呢。”李定国深吸了一口高原上清冽的空气,唏嘘不已地说道。由于高原空气稀薄与日照的原因,此刻李定国的脸也同木桑罗一样变成了紫红色。掐指算来从他于弘武九年七月自伊犁出发,到而今抵达羌塘草原已过去了整整一年。期间李定国率部经由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等地一路绕沙漠,过草原,翻雪山,直至弘武六月才有幸目睹眼前这片盛景。在此6000人马中约有1000余人是从西域诸部落征调来的土兵。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加入,才使得人生地不熟的中华军得以来到这片学域高原。当然李定国在这次远征中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约莫有将近四百多名战士在长途跋涉中因严酷的天气与峻峭的天险而牺牲。
“将军您过奖了。小人只不过是带了个路罢了。中华军的将士们才是真正的大英雄。他们是我所见过了最英勇果敢的勇士。”木罗桑发自内心的赞美道:“将军你放心。就连腾格里海那样的天险咱们都能顺利通过。可见连佛祖都在保佑我们呢。达木关是拉萨的北大门,过了这道关卡,再往北走上几百里路就到达圣城拉萨了。到时候弄不好连达赖活佛都会出来迎接咱们呢。”
“但愿吧。”眼看着木罗桑一脸兴奋的模样,李定国淡然的回答道。此刻的他心里十分明白事情远没有身边这个年轻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之前达赖五世固然亲自前往京师朝圣,并向朝廷表示了西藏对中央的忠诚。但中华朝明白达赖五世是达赖五世,西藏王是西藏王。目前的藏王乃是蒙古和硕特部的达延汗。和硕特部与准葛尔部、土尔扈特部同属卫拉特蒙古。虽然之前和硕特部并没有呼应准葛尔部的号召,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更多的是出于蒙古部落间恩怨的原因。至于在对中原汉族政权的态度上,和硕特部的态度并不比准葛尔部友好到哪儿去。这也便是为何中华军会放弃滇藏道、川藏道等寻常的进藏路线,转而由西面绕道戈壁入藏。因为李定国要的就这种神兵天降的“惊喜”。只有这样才能先发制人,让拉萨方面来个措手不及。
一旁的木罗桑听李定国这么一说不由扰了扰脑袋道:“达赖活佛不出来迎接咱们没关系。活佛毕竟是活佛。咱们可以去布达拉宫觐见活佛啊。”
听木罗桑如此安慰自己,李定国不由宛然一笑道:“这倒也是。他不来见咱,咱可以去见他嘛。这次木公子一路陪我军从西域绕道进藏,耽误了近一年的生意。本座一定会在活佛面前为你美言几句让你们木家做笔大买卖,也算是这次带路的酬劳。”
“将军,您说这话可就见外了。给军队带路乃是我木罗桑自愿的。能为朝廷效劳本就是我等的荣幸。再说到了拉萨有得是做大买卖的机会。就怕咱这次带来的骡马不够用呢。”木罗桑眉开眼笑着说道:“等把将军你们送到拉萨,我就在当地收购一大马队的虫草、金器、毛皮。然后驮着这批货物去康定做聘礼去。”
“哦,这么说木公子就要大喜了?”李定国微微一惊道。
“啊,应该能成吧。”木罗桑腼腆地一笑道。脑中不由浮现中一个清丽的身影。一直以来他都纳闷自己为何对那人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直到对方女扮男装的身份被揭开,木罗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不过这一次的求婚并不单单是为了他个人。同时还涉及到西南马帮与江南商会之间的联盟。关系到在开设西南第一家银行的成败。想到这里木罗桑随即从怀里摸出了一片把掌大的树叶和一直毛笔。在添了添笔头后,他快速地在书页上写下了几排蝇头小字。然后翻身下马走到了一条河流边将树叶像小船一般放如了水中,任其随波逐流飘向未知的目的地。
“木公子你这是干什么?”李定国见状好奇地问道。
“我这是在给未婚妻写信呢。每走一段路程我就会写一封。河神会把我的话儿带给我的心上人儿。”木罗桑说着起身指着远处说道:“将军,你瞧。那就是念青唐古拉山。他与纳木错湖是神山圣湖,是一对生死相依的情人。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湖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湖因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如果不是行军关系,我真想去圣湖拜拜。”
木罗桑动情而又虔诚的讲述深深打动了李定国。其实用不着任何话语的描述,眼前那座银装素裹的雄峰本身就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起来。李定国在中原时曾听人说起过唐古拉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他虽分不清念青唐古拉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区别,却也忍不住像木罗桑那样双手合十向神山虔诚地祷告起来。希望神山能保佑同饮一江水的子弟兵们能完成这次艰巨的任务。
第211节 遇天兵西藏王求救 闻喜讯达赖佛劝降
高原正午的阳光毫不吝惜地撒在日光殿富丽堂皇的壁画之上。此处位于布达拉宫白宫的最高处,因其终日阳光普照而得名,是历代达赖生活起居的地方。殿内彩绘连壁,雕梁画栋,金榻玉尊,绣毯铺地,幢幡高悬,珠光宝气,陈设豪华。此外日光殿外还有一座平台,称德阳厦,是专供达赖娱乐之场所。达赖在此可俯瞰全城景色。
然而此刻身处日光殿内的达延汗却丝毫没有欣赏周围美景的心思。就在一个时辰前信差从达木带来了一个令人忧心的消息。有将近一支将近六千人左右的中华军来到了拉萨的北大门口。为首的汉人将军还托人稍来了口信要自己亲自前往达木迎接天朝特使。比起前任西藏王顾实汗来达延汗丝毫没有其父亲的勇猛与果断。在他眼中那六千中华军简直就像天降神兵一般让他措手不及。因此在得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达延汗便赶来布达拉宫,希望能与达赖五世一起商讨如何应对来自中华朝的威胁。
“可汗,活佛有请。”僧侣恭敬的通报声打断了达延汗思虑。于是他赶忙收起了心思,整了整华丽的绒袍,快步迈入了客厅。只见身着金色袈裟的达赖五世盘坐在堂上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庄严而又神秘。然而此刻的达延汗丝毫顾及不上这些,却见他急急忙忙地跑上前向嚷道:“活佛,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可汗,这里是佛门静地。请少安毋躁。”达赖不为所动地缓缓开口道。
“是,是,本汗刚才多有冒犯。还请活佛见谅。”达延汗这才觉得自己有些失礼,赶忙缓了缓口气道:“不过活佛这次事确实要紧。事关我藏地的存亡,所以本汗才会急着来找活佛商议啊。”
“哦,出了什么大事?可汗您先别急,坐下来慢慢说清楚事情的原由。”达赖客气的看座道。
“咳,活佛您是有所不知啊。就在三天前一支中原来的大军突然来到了达木。那为首的将领还要本汗亲自去达木迎接他呢。活佛您说这不是有祸事上门了嘛。”达延汗愁眉苦脸地坐下道。
“那请问可汗对方来了多少人马?”达赖想了一下问道。
“六千人马。”达延汗做了个手势道。
听达延汗这么一回答,堂上的达赖突然笑了起来道:“可汗,这哪儿是祸事。分明是件喜事啊。”
“喜事?”达延汗苦笑着摇头道:“我的活佛啊。您就别同我开玩笑了。人家都已经打上门来了。这哪儿是什么喜事啊。”
眼看达延汗还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达赖不禁悠然一笑反问道:“请问可汗可知这中原有多少兵马?”
“本汗虽没有去过中原,却也知中原乃是堂堂的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想必这兵马就像田里的麦子那样数也数不清吧。”达延汗心存畏惧的说道。
“可汗说得是。老衲有幸去过一次中原,那里的兵马虽说没有田里麦子那么多,但把咱们藏地老老少少都加起来恐怕也没人家的兵多。可汗您想啊,中原有那么多兵,为什么偏偏只带六千人来呢?如果朝廷真要对付拉萨的话,他们为什么不派六万人马来呢?恐怕那样话,可汗您现在连同老衲商议的机会都没有了吧。”达赖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给达赖这么一说,达延汗觉得好象确有那么点道理。但出于对中原王朝的恐惧与对汉族政权的偏见,他还是揣揣不安地说道:“这话虽如此。但既然中原的朝廷对我们不存恶意,又为何事先不招呼一声。还要大老远地从叶尔羌绕道入藏呢。从康定如藏不是更好吗。”
“康定、叶尔羌现在都是中华朝的领土,中华军想从哪儿边入藏是他们自各儿的选择。再说中华军的将军不是在到达达木后又给可汗您稍了口信吗。可见中原方面还是十分在乎可汗您的。”达赖善意的解释道。
“那依活佛您的意思。本汗应该照汉人的要求去达木迎接天朝特使?”达延汗犹豫地问道。
“去不去那是可汗您自己的决定。老衲只是就事论事地为可汗您分析一下而已。”达赖超然地回答道。事实上,自从从中原回拉萨后达赖五世就一直等待着这一天的来临。此刻眼看达延汗在自己面前方寸大乱,达赖心里真是说不出的痛快。但在达延汗的面前他还是竭力做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
“那佛祖的意思呢?”那不定主意的达延汗不禁求占问卜。
“阿弥陀佛,我佛向来以慈悲为怀。避免杀戮的那个决定就是佛祖的旨意。”达赖五世双手合十道。
“活佛您说本汗去向中原天朝表示顺从就一定不会有事吗?”达延汗沉思了半晌后探问道。其实要说让他放弃眼前和硕特部在西藏的利益他还真有些舍不得。但达延汗心里也清楚自己毕竟是蒙古人。和硕特部之所以能执掌西藏的大权凭借的是蒙古铁骑与喇嘛教的支持。而今论武力达延汗没信心与中原的大军一较高下。毕竟那是连凶悍的准葛尔部都不能匹敌的对手。而达赖五世方面也早已向中原示好过了。撇区这两大优势达延汗明白自己更本就没办法继续在西藏立足,更何况在他的背后还闪烁着西藏本地大小土王们一双双犹如恶狼一般的眼睛。因此此刻达延汗最关心的不是如何保住西藏王的位置,而是如何全身而退。
“可汗,您看而今蒙古的科尔沁部与察哈尔部过得怎样?”达赖抬头反问道。
“本汗听说东边的蒙古诸侯现在与朝廷合作日子过得都不错。还听说汉人给了他们能长金子的羊,许多王公都发大财了。”达延汗羡慕地说道。
“那准葛尔部又怎样呢?”达赖跟着问道。
“准葛尔部现在可是晦气得很啊。那个不可一世的卓特巴巴图尔被自己的手下给宰了,整个部族也被中原的大军驱逐到极北的蛮荒之地去了。”达延汗幸灾乐祸着说道。
“一方财源滚滚,一方却被赶出家园。可汗您应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吧。”达赖语重心长地说道。
懦弱的达延汗听达赖都已经拉出准葛尔部的例子来警告自己了。心知再多说下去,达赖也不会帮自己。于是他只得长叹了一口气点头道:“好吧。本汗这就去准备起程去达木迎接天朝特使。”
“阿弥陀佛,那老衲就在此恭迎可汗您与天朝特使驾临拉萨。”达赖五世听罢心满意足地双手合十道。
弘武十年农历六月十五,藏王达延汗亲率文武百官赶赴达木迎接以李定国为首的朝廷特使团。李定国则当众宣读了中华女皇的亲笔诏书,册封达延汗为和硕特王,赏黄金千两,白银万两,锦缎千匹。达延汗听罢当场感激涕淋地跪地谢恩,并代表和硕特部发誓永世臣服与中华帝国。之后达延汗便与李定国一起起程赶赴圣城拉萨。沿路各藏族部落的百姓无不夹道欢迎。不少藏族部落的土司、头人问讯后更是不远千里赶来拜见天朝特使并献上各部的贡品。源源不断的献贡者让李定国部的行程一再地受阻,致使他们花了十天时间才从达木抵达拉萨。而此刻的拉萨城中亦早已挤满了来自藏北、藏南的献贡者。见此情形达延汗由衷地感受到和硕特部已无继续留在西藏统治的可能,便开始向李定国频频示好,试探起朝廷真正的意图来。
“李将军,您瞧,这西藏的百姓是多么欢迎您的到来啊。”与李定国并骑而行的达延汗指着一路上跪着的部落头人一脸献媚地说道。
“那是我天朝龙泽天下,所以才得万民来朝。”李定国扬起头不容质疑地说道。
“是,是,将军说得是。”达延汗赶忙赔笑着附和道:“此次天朝派特使访藏乃是藏地上下莫大荣幸。”
“本座听说王爷你好象不是藏人吧?”一旁的参谋长阎应元冷不丁地问道。
面对对方明知故问的询问,达延汗略感纳闷地回答道:“回将军,小王确实不是藏人。小王与小王的族人都是蒙古人,祖上常年在青海放牧。当年小王的先父受达赖活佛的邀请入藏平定了红教的叛乱。”
“所以就一直留在拉萨维持秩序到现在了?”阎应元话里带话着问道。
“这……”达延汗先是尴尬的一楞,随即顺着阎应元的口气回答道:“其实这些年来西藏各地的纷争已日趋缓和。而今又有天朝前来坐镇。小王等也该是撤兵回青海去了。”
“青海?这么说来王爷贵部在青海也有领地?”阎应元跟着问道。
听阎应元这么一说,达延汗心头不由地咯噔了一下。心想你们把我赶出拉萨还不够,难道连青海老家也不让我回去吗。就在达延汗忧心忡忡之际,却听李定国在旁数落阎应元道:“阎参谋长你这话就不对了。青海本就是和硕特部世代放牧生息的地方。和硕特王阁下在青海当然有着自己的领地。”
“将军,属下的意思是目前有不少游牧部落都在往青海的牧场迁徙。中原亦有不少百姓移民青海。属下是怕王爷久未归乡,到时候自己在青海的领地被人冒占了也不知晓。那岂不是麻烦大了吗。”阎应元故做无辜的回答道。
听明白阎应元暗示的达延汗赶忙信誓旦旦地保证道:“这位将军说得是。小王回去后立刻就召集部中长老商讨回青海一事。”
“王爷,能有这份心就好。可千万别辜负了朝廷册封王爷为和硕特王的一片苦心啊。”李定国颇有深意地说道。就在此时从前方突然跑来了一个校尉报告道:“报告将军,达赖活佛亲自出拉萨城接我们来了。”
“哦,活佛亲自出迎了吗。”李定国听罢立即回头命令道:“传令下去,全军加快行军速度。千万不能让达赖活佛久等!”
“将军,我看不如这样吧。我们先带先头部队赶去拉萨,让后面的人马稍后再跟上怎样?”阎应元看了一下身后那一车车贡品建议道。
“将军,小王看这个办法不错。”达延汗跟着建议道。
“那好,阎参谋长你留下带队。我与王爷带警卫队先行去与达赖活佛会合。”李定国说着便一扯缰绳快马加鞭着与达延汗一起向拉萨方向赶去。
一行人行进了约莫半个时辰后,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已然渐渐展现在了他们的面前。却见在圣域脚下早已是一片张灯结彩,锦旗飘飘的热闹场景了。而端坐在圣驾上的达赖五世则依旧是那副超然于世的化外模样。待见李定国与达延汗在侍从地簇拥下双双向他走来时,达赖这才起身信步上前迎接道:“可汗您辛苦了。这位想必就是从天朝来的特使吧。”
“活佛,本王已经被朝廷册封为和硕特王了。这位是从天朝来的李定国将军。”达延汗赶忙介绍道。
“李定国见过活佛。”李定国恭敬的敬礼道。
达赖五世看了看神定气闲的李定国,又撇了一眼神色有些黯然的达延汗,当即变明白了其中的原由。却见他不动声色地双手合十道:“恭喜王爷进封和硕特王。两位一路上都辛苦了。这洁白的哈达献给最尊贵的客人与我们贤明的王爷。”
达赖说着从一旁僧侣手中接过了哈达,分别挂在了李定国与达延汗的脖子上。一瞬间现场爆发出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声音犹如天籁一般在高原的群山中久久回荡。就在朴实的藏族百姓为眼前的情景欢呼雀跃之时,达赖五世则适时地搀起了李定国与达延汗的手,带着两人信步走入了神奇而又神秘的拉萨城。在那里漫天的鲜花犹如雪片一般纷纷落下,喇嘛们吹着神圣的号角,跳着欢快的舞蹈。
十日后,已然进封和硕特王的达延汗在拉萨宣布和硕特部退出西藏东归青海。其本人则答应随同李定国等人一起去康定觐见西藏大臣。自此和硕特部结束了对西藏将近二十年的统治。与此同时,李定国则在达赖五世的支持下向西藏大小土司、番王公布了中华朝对西藏新的统治制度。即朝廷委派的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等宗教领袖具有同等权力和地位。下设噶布伦(意为承旨之官)等各级官员,由藏地贵族充任,皆归驻藏大臣管辖。
第212节 惩藩属中华改方针 印度洋华商遇封港
对于中华朝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属臣均如达延汗这般识时务的。弘武十年六月,正当中华军在东瀛本州岛上与倭国倒幕派频频交锋之时,白山黑水间的鸭绿江畔同样洋溢着剑拔弩张之势。自从中华朝出兵倭国以来,朝鲜国上下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惶惶不可终日。在短短的三个月内朝鲜王先后两次颁旨向全国征调青壮劳力入武,并在鸭绿江畔集结了将近十万兵马。期间李朝水师更是如临大敌般地终日在朝鲜沿海巡逻,生怕被人顺手牵羊了去。
“李卿家,你怎么看朝鲜王这几个月的举动?”内阁会议上,在阅读完辽东来的报告后,孙露直起身子肃然地询问道。
“回陛下,此地无银三百两。”坐在右手边的张家玉以嘲讽的语气回答道。事实上帝国军方在宣布向倭国出兵前就对自己身边的这个藩属加强了监视。眼看着朝鲜王一路上窜下跳地忙着守护他那豆腐干点大的国家。颇给人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难怪张家玉等人只要提起那些个弹丸小国就忍不住流露出鄙夷之色。
“恩,朝鲜国对朝廷阳奉阴违已不是一两日的事情了。朕也知道朝鲜王此举乃是心中有鬼的表现。但放任朝鲜方面不断地在朝廷背后做小动作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所以朕想听听诸位卿家对处理朝鲜问题的态度。”孙露开诚布公地说道。
“回陛下朝鲜只是一个弹丸小国,既不似蒙古人善战,又不及倭人彪悍。陛下若是真有降伏朝鲜的打算,以我朝的国力易如反掌。”一旁的陈邦彦拱手进言道,但他随即又将话锋一转道:“不过,陛下,我朝现正专注于平定倭国内乱,贸然分兵恐对平倭之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臣以为对于朝鲜目前的不臣之举还是以斥责为主。待平定了倭国之乱后再问罪于朝鲜王也不迟。”
听陈邦彦这么一说,孙露知道他是在婉转地劝告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朝鲜。其实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孙露本人也有些犹豫。故而才会就此问题在内阁会议上征询众臣的意见。这不,陈邦彦的话音才刚落,坐在他对面的李海便欣然接口道:“陛下,臣以为朝廷还是应该给朝鲜人一个武力的教训。这不仅仅是因为朝鲜王多次冒犯我朝,对天朝的命令熟视无睹,暗中勾结倭人图谋不轨。更是为了维护我天朝的威严。”
“李元帅,朝廷的威严并不一定要靠武力来维护。我中原乃是堂堂的天朝上国。遇到点问题便动辄喊打喊杀,哪儿还有礼仪之邦的矜持。”陈邦彦不甘示弱地坚持道。
“陈首相,您是有所不知。那些个蛮夷可不顾及什么礼仪廉耻,更别说对天朝心存感恩了。眼看着朝廷这段时间为平定倭国之乱四处调兵谴将,一些个像朝鲜那般的弹丸小国便跟着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他们不仅对朝廷布置下任务连连推三阻四,对我天朝的侨民更是刁难有加。”李海说到这里顿了一顿,继而斩钉截铁的说道:“陛下,所以臣以为必须要给朝鲜一个教训。好杀鸡敬猴警告其他藩属国莫要趁我天朝无暇西顾之际耍什么小手段。”
“臣同意李元帅的建议。其实教训朝鲜并不一定要将其全境占领,亦不需要像对付倭国那般兴师动众。臣以为当年满人征朝鲜的战术就十分值得借鉴。直捣黄龙,速战速决方为上策。”这一次开口的是内务尚书黄宗羲。虽说同是主战派,但黄宗羲却有着自己的另一番想法。因此在表述完自己的主战态度后,他又跟着解释道:“陛下,臣以为之所以会造成目前藩属国对朝廷心存芥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朝廷在处理藩属的问题上过于依赖武力压制。故而一旦朝廷在某地军事力量有所削弱,当地的反华势力就会抬头。”
“既然黄尚书认为目前藩属不稳的原因是朝廷过于强调武力压制,又为何要力主用武力教训朝鲜呢。朝廷不是应该改变之前的策略,以安抚代替武摄吗?”一旁的农林尚书沈廷扬不解地反问道。与陈邦彦一样,沈廷扬也不同意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向朝鲜兴师问罪。至于原因嘛,与黄宗羲刚才所说的大同小异。但他不明白既然黄宗羲了解问题的实质,为何还要一再地力主采取武力。
“沈尚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朝廷确实需要改变对藩属国的态度与策略。但不是单纯地改武摄为安抚。那样做非但得不到藩属国的感恩,反而会让那些蛮夷误以为朝廷是因为对倭作战无暇顾及其他藩属国,才不得以做出的让步。日后如果发生相似的状况,那些蛮夷还会在朝廷兵力紧缺时如法炮制,借此裹胁朝廷索要更为过分的要求。所以这样的头绝不能开!必须得要在藩属国中做出规矩来。让他们学会如何同我中华共进退!”黄宗羲以不容质疑的口吻说道:“正如刚才李元帅所言,我朝的藩属多如牛毛,朝廷不可能逐一派兵去征剿。惟有选一国严加惩处才能以儆效尤。而于情于理朝廷都有足够的理由惩处朝鲜。至于对藩属国的安抚,臣以为此事可在惩处完朝鲜王之后实施,且还是以朝鲜为主。”
“卿家的意思是先惩后抚?”孙露听完黄宗羲的一席解释,若有所思地问道。
“是的陛下,先惩后抚。以抚为重,以惩为辅。”黄宗羲点头应和道。
听黄宗羲这么一说,在场的其他大臣们也同女皇一样陷入了沉思。不可否认,黄宗羲的建议给了众人一个崭新的思路。但他的建议是否真的可行呢?抱着这样的想法,陈邦彦谨慎地开口问道:“黄尚书,如何做到你所说的以抚为重,以惩为辅呢?”
“回首相大人,朝廷要做到‘以抚为重,以惩为辅’,首先要让天下人知晓朝廷惩戒朝鲜并非为了报复朝鲜王对朝廷的历次不敬,而是为了帮助朝鲜整顿国事,让朝鲜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其次,作战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即惩罚朝鲜王李昊与其身边的佞臣,扶植一个更为亲华的朝鲜内阁上台。再来,在完成武力惩戒后,朝廷因及时撤兵平壤,只占据釜山等重要港口作为海军的军事基地。这即是为了体现朝廷的大肚,亦是了巩固釜山等在朝鲜的军事基地。”黄宗羲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自己的“以抚为重,以惩为辅”的三步曲。
“嚯,读书人就是读书人。说出来的理由就是比我们这些大老粗要缜密得多。黄尚书有啥主意尽管说。打仗的事就包在我们的身上。”李海听罢头一个拍胸脯保证道。
“陛下,臣以为黄尚书此计朝廷可以一试。”陈邦彦拱手赞成道。
“恩,不仅是朝鲜。陛下,臣以为对倭国也可采取相似的措施。”张家玉跟着附和道。
“可照这意思,无论如何都得先发兵朝鲜。朝廷目前正忙于平定倭国之乱。此刻分心恐怕有所不妥吧。”沈廷扬想了一下道。
“沈尚书这在怀疑军部的能力吗?”李海心有不悦道。
“老夫没有质疑军部的意思。老夫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李元帅应该知道朝廷目前已经出现赤字了。”沈廷扬沉声道。
“军费的事,军部自己会解决。这点用不着沈尚书来费心。”李海冷哼了一声。
眼见李海与沈廷扬针尖对起了麦芒,张家玉赶忙打了个圆场道:“出兵朝鲜一事尚还在商讨阶段。等倭国战役结束后大军班师回朝的半道上给朝鲜来个顺手牵羊也未尝不可。”
“话虽如此,但那样一来朝鲜方面势必会有准备。想要做到速战速决可就不容易了。须知朝鲜多山地,并不适合军队大规模作战。此外,我军在朝鲜也缺乏像德川幕府那样的帮手。因此对付朝鲜关键还是在出其不意。”李海说着回头向一直没有作声的龚紫轩问道:“龚大人你说是吧?”
可谁知龚紫轩却并没有当场附和于他,而是犹豫了一下说道:“这……臣以为朝鲜的事还是从长计议的好。若说出奇制胜的话,等倭国战役结束朝鲜上下淡忘了此事之后,朝廷再出兵也为时不晚啊。”
“可到那时候中原的百姓亦不会再介意之前朝鲜对朝廷的冒犯。朝廷又师出何名呢?龚大人之前不是一直也是主战的吗。”李海不服气的说道。他不明白一向主战的龚紫轩这会儿怎么会突然又变卦起来。
给李海这么一反问龚紫轩神色不由地变得尴尬起来。却听他跟着向李海解释道:“黄尚书刚才不是也说要以帮助朝鲜整顿国事为出兵理由吗。况且相比朝鲜这一隅之地,天下间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帝国的战舰。”
龚紫轩这番略带推搪让坐在龙椅上的孙露听出了少许弦外之音。于是女皇敏锐地抓住了龚紫轩的话柄追问道:“龚大人言下之意是说还有其他地方需要帝国舰队来为帝国维持秩序吗?”
果不其然,面对女皇突如其来的追问,龚紫轩支吾了片刻终于老实地坦言道:“回陛下,有消息显示印度洋、大西洋上的多个港口都拒绝让帝国船只停靠。有些甚至直接封闭了港口。”
“什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孙露听罢猛然一惊道。周围的文武大臣闻讯后亦惊愕地一片哗然。
“回陛下,臣只知道大部分拒绝我朝船只的港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