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命运的抉择-第2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样的概念啊!
然而正当约克公爵因肾上腺素上升而有些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之时,罗威却突然取出了一张纸条递给他道:“今天乃是法王大喜的日子,有些事情不宜多谈。如果公爵阁下真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这里来找在下。到时候再慢慢谈。”
约克公爵连忙接过那张纸条,扫了一眼后,便会意地将纸条小心翼翼地塞进了自己胸口的口袋。他知道那这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纸条,而是确保他将来在在伦敦上演“王者归来”的入场券。与此同时,舞池中突然响起了一阵庄严的乐曲声。原来是路易十四驾临了。一时间原先还四散在花园、包房的众人纷纷赶到了舞池想要一睹这位年轻国王的风采。
只见路易十四身着一席绣有金百合花的兰色冕袍,腰插象征法国权利的查理大帝宝剑,头带黑色假发,整个人看上去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只是比起上次遇见杨绍清时,他似乎并没有长高多少。但其身上所散发出的王者气质却早已不是当年哪个黄口小儿可以比拟的了。此刻在他身后站的乃是法国陆军大元帅杜伦尼。经过敦刻尔克一战后杜伦尼不仅名震欧洲,更是成为了路易十四最为信赖器重的重臣。
随着一个又一个贵族宠臣在路易十四面前鱼贯行礼,杜伦尼却惟独向国王介绍了其中一个并不起眼的年轻军官道:“陛下,这位是沃邦上尉,他在筑城方面极有研究。”
“筑城?是说修筑要塞堡垒吗?”年轻的国王扫视了一下同样年轻的军官问道。
“是的,陛下。沃邦上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工程师。他在服役期间曾经为我军设计过不少堡垒。”杜伦尼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下属。
“这么说来,卿家为我军的防御体系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咯。”路易十四跟着问道。
耳听国王夸赞自己,沃邦连忙行礼貌道:“尊敬的陛下,我所建的堡垒还不算完善。事实上只要火力体系完整合理,城防坚固,要塞堡垒的意义就不止是防守。它同样也是进攻的利器。”
对于没有作战经验的路易十四来说,沃邦有关要塞堡垒是进攻利器的说法,显然有些难以理解。不过处于对杜伦尼元帅的信任,年轻的国王还是欣然宣布道:“恩,卿从这一刻起就是王室总工程师了。”
第173节 女皇驾临蒙古草原 小皇女御驾惹是非
当沃邦还在脑中规划他那可攻可守的军事防御体系之时,远在大陆另一端的蒙古高原上中华帝国也在将相似理论付诸于实践了。随着火炮技术的逐渐完善,大大小小的堡垒要塞开始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如果说冷兵器时代的堡垒要塞是为防守而存在的话,那同样的想法在这个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显然是有些落伍的。堡垒要塞不再仅是为防守堵截,而是同机动挂起了勾。不同于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以战养战”的机动。热兵器时代初期军队逐渐拥有了系统后勤补给。由此使得军队的运动都得围绕着堡垒和交通线进行的。稍稍有所不同的是,欧洲的将领们总是千方百计的通过运动来避免会战,靠机动不战而屈人之兵。而中华帝国的将领们则是在运动中寻觅会战的机会,力求用中华军那强悍无比的“钢牙”将对方一口咬碎。但无论双方的侧重点如何一套完善的军事工事都是热兵器军团运动的基础。
弘武九年(1658年),在杭爱山受到重创的卓特巴巴图尔率部于当年二月撤入喀尔喀草原。其进驻库仑之后一边忙于严防布守,一边则迅速收拢部队。直至农历三月初一,卓特巴巴图尔再次集结起了近2万劲骑沿克鲁伦河,至河源处屯聚,于巴彦乌兰肆掠牲畜。既而又继续东进围攻温都尔汗要塞。东路军主帅闻讯于十四日率部自呼伦贝尔赶至温都尔汗要塞救援。准军不敌被迫撤回昭莫多。四月,仍不死心的卓特巴巴图尔又遣部将巴彦偷袭翁吉,企图劫夺军粮卡断中华军补给。但再次被迅速赶到的中华军击溃。
连续数次的重创使得准葛尔部元气大伤。无力再组织反攻的卓特巴巴图尔终于在当年七月黯然收兵撤出了占据了近一年的库仑。与此同时中华军方面则本着步步为赢的战略从东、南两个方向逐步将准军撵出喀尔喀草原,并与当年八月十六日一举收复了库仑城。至此将近喀尔喀草原之战终于以准军的撤退拉下了帷幕。
在这将近两年的战斗当中,中华军高度的机动力无疑是制胜的一大重要原因。准军的每一次进攻几乎都没有逃出了中华军的掌握。两军的运动速度更是不相上下。这其中除了有蒙古诸侯的加盟以及李虎果断有效的指挥外。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中华帝国的东蒙古要塞群。该要塞群东起呼伦贝尔西至临河,途经科尔沁草原、苏尼特草原、察哈尔草原,就像串项链一般悬挂在中华朝的北疆。不同于一边进攻一边修筑的天山防线。东要塞群早在中华朝成立之初就已经被摆上了修建日程。先是科尔沁部,再是苏尼特部,中华朝在与这些蒙古部落通商的同时,亦在一步步地修建着自己的军事工事。这是不同与古长城的军事要塞,必要时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由防御体系转变为进攻堡垒。也正因为如此中华军才能在开战之初就有效地抑制住准军飘忽不定的长途奔袭。并在稍候的时间里迅速转守为攻。
此时此刻这一东方最大要塞群的总监正与女皇同坐一辆御辇前去视察自己的杰作。此人便是贤亲王杨绍清。望着车窗外连绵的不断的草原,头一次来到草原的他忍不住向自己的夫人惊叹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塞外的景色比之中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是啊,说起来帝国这次能保住这片美丽的景色不受强盗的糟蹋,也有绍清你们的一份功劳啊。”靠在丈夫身旁的孙露自豪的夸赞道。
“我们的功劳?我一手握缚鸡之力的书生,怎能同守卫边疆的将士相提并论。”杨绍清连连摇头道。
“夫君别太妄自菲薄了。若非有工务部与军务部联手设计了东蒙古防线,恐怕这场战争再打个四五年都不会有个结果。”孙露认真的分析道:“需知蒙古人作战向来飘忽不定,朝廷就算投入再多的兵力也难以将他们一网打尽。他们或许会因为一时的失利而向朝廷示弱。可一但时机成熟,或是朝廷稍有松懈,他们就会抓住机会卷土重来。而现在东蒙古要塞群则极大控制住了蒙古人的活动范围。从总体上抑制住了他们的机动力。”
“这就像用堤坝治水吧。”杨绍清想了一下问道。
“夫君你啊,怎么老是三句话不离治水呢。”孙露嫣然一笑道。
“可能是习惯成自然了吧。”杨绍清腼腆的一笑道。已然留起胡须的他有时候依然会流露出孩童般的率直。这不,才提到治水,他就立刻将目前的情况与水利对比了一下,继而忧心道:“对于治水来说一味的堵截并不是治本之法。有时非但达不到治水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想来朝廷在蒙古的政策也是同样的道理吧。光靠要塞群的武力压服当地蒙古百姓,恐怕难以服众。”
“夫君说得没错。不过大坝的作用也不单单只是堵截。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还能从其他许多方面造福百姓的哟。”孙露意味颇深地说道。
“陛下说的是后人用水力发电吧。”杨绍清恍然大悟道。对于他来说虽然已经清楚了孙露的来历。但未来的世界对他来说依旧是充满了神秘与惊奇。甚至可以用仙境来形容。而通往仙境的钥匙就是科学。
“所以说就像大坝一样,要塞的意义也取决与它的作用。当战争来临时它当然是为军事服务的堡垒,而我们迎来和平时它便是促进贸易的商栈不是吗。夫君当年之所以会接下这桩任务,恐怕也正是看在这一作用上的吧。”孙露一针见血道。
确实正如孙露所言,杨绍清在接受任务之初确实只是将这些要塞当作了商业上的中转站。毕竟那个时候科尔沁等部对中原朝廷表现出的忠诚无可非议。他并没想到战争会来得那么快。老实说,看着自己亲手主持的城池被用于杀戮之中,杨绍清也确实为此叹息过。不过在听了孙露刚才的一番话语之后,他算是稍稍放了一下心。至少要塞并不会演变成对压迫榨取当地百姓血汗的机器。想到这儿,他随即轻松地一笑道:“老实说,当初在接下这项任务时,我还真没想那么多呢。再说我这个总监也没起什么大的作用。这不,到现在才算是第一来草原。真正的功臣应该是那些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还有冒大人他们。算起来冒大人自从被调往蒙古主持要塞建设也有四年了吧。”
“恩,快四年了。这些年还真是辛苦了董夫人呢。好在此次与蒙古王公的会晤完毕后,冒大人也很快就能回南京了。”孙露点头附和道。这几年众人均看到了董小宛伴君左右的风光。却很少有人知晓其独守空闺的寂寞。想到这里她若有所思地呢喃了一句道:“可怜无定河畔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此战过后又不知要平添多少未亡人。”
“陛下…”
“不过有些事情终究是要有个了结的。朕只希望现在的流血能为日后安定打下基石。”孙露像是在自我安慰,又想是在对未来预言道。
“陛下,不管怎样至少夏营长他们是回来了。”杨绍清宽声安慰道。
孙露听罢会意地点了点头。有关夏完淳等人击溃准军主力并成功脱逃的消息直到七月才传入中原。起先人们并不敢相信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毕竟这听起来太过玄乎,也太让人觉得难以置信。但稍候越来越详尽的报道使中原的百姓终于意识到在蒙古草原上发生了怎样一场堪称奇迹的战斗。一时间三百壮士战番王的事迹被各地的报纸一再的抄作。至于一同作战的多尔博等人则被忽略再忽略,直至一笔带过。其效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先前对军部的一系列非议、不满在都随着夏完淳等人的事迹面前烟消云散。民众从这场堪称奇迹的战斗中再一次找回了信心。不可否认这样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远比帝国军团夺取整个蒙古草原更能让老百姓津津乐道。对此孙露在欣慰夏完淳等人生还之余,也对媒体的品位重新做了番评估。
正当孙露对夏完淳等人的事迹长吁短叹之时,杨绍清忽然望了望窗外漫长的队伍问道:“不知道华儿现在怎样了。那小妮子还是第一次离开京城来那么远的地方呢。轩儿要去军校,这次没跟着一起来,华儿现在一定无聊得闹得荒吧。”
“不用担心那小鬼。反正有东莪陪着她呢。再闹也闹不到哪儿去。”孙露满不在乎的说道。
“哦,东莪那孩子也一起来了吗?”杨绍清回头问道。
“是啊。一来是华儿喜欢粘着她,这二来总该让她见见自己的父亲吧。”孙露颔首回答道。
“这倒也是。那孩子大概有十年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了吧。”杨绍清会意地点了点头。
当孙露与自己的丈夫在御辇上谈论东莪之时,年幼的杨念华也在马车上对自己贴身女官嘟囔着小嘴巴嚷嚷道:“东莪姐,我饿了。”
“殿下,吃块桂花糕吧。”年轻的女官赶忙奉上了诱人的点心道。可是这一点都不能打动年幼的公主殿下。却见杨念华摆出一副十分认真的表情道:“桂花糕太干了。我要喝可可,热可可,要多放糖,多加奶,冲得很浓很浓,很甜很甜的那种。”
“殿下,咱们现在在车上,不适合喝可可。”东莪认真的告戒道。
“切,不就是怕没厕所会有麻烦嘛。”杨念华小嘴一撇道。她的这句话显然让东莪听了几欲晕倒。却见她赶忙纠正道:“殿下,请注意您的措辞。您可不能说出这么粗鲁的话来。”
“哎呀,东莪姐你不要紧张嘛。车上就咱们两个又不会给别人听见。你放心,下了车我一定会很乖,很有礼貌的。说话细声细气,笑起来只露七颗牙齿,走路迈小碎步,我们拉勾勾还不行吗。”杨念华像只小猫一样蹭上前道:“东莪姐,我要喝可可。”
看着杨念华天真无邪地小脸蛋,东莪无奈地叹了口气,为她冲了一杯淳厚的可可。作为同橡胶一起引入的泊来品,可可至今还是中华朝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对于像杨念华这样的孩童来说更是如此。不过此刻已然达到目的的她虽然咋咋地喝着可可,可嘴上却一点都没有就此停歇下来。却听她紧接着便含含糊糊地问道:“东莪姐,你这次能见到自己的爹和弟弟了吧。”
“恩。”被说中心事的东莪低下了头应道。作为多尔衮与朝鲜公主所生的独生女,“父亲”这个词对于东莪来说代表着许多复杂的含义。从骨肉亲情到国仇家恨都在她身上柔和在了一起。儿时的记忆除了母亲冷漠的双眼以及父亲忙碌的身影外便再没有更多的印象了。老实说,此刻的东莪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不久将要见面父亲。
“东莪姐,你恨我们吗?”杨念华抬起头冷不丁地问道。
望着满脸是可可的小公主,东莪柔柔地一笑道:“我怎么会恨殿下呢。”
“可是我们让你见不到爹爹和弟弟。还打死了你的丈夫不是吗?”杨念华固执的追根究底道。然而她那天真的问题对东莪了来说显然有些残酷。十年之前与现在的杨念华一般大小的东莪同比她大两岁的信亲王定了亲。然而数个月后这位年轻的未婚夫就死在了山东。之后父亲又突然丢下了一家人跑去了关外。现如今东莪已经二十一岁了,却仍然没有出嫁。这其中很大程度的原因是来自于她的父亲,也来自于她自己。事实上,她也确实已经做好了三十岁去做女道士的打算。一想到这里东莪苦涩的一笑道:“这大概就是一个人的命吧。”
“可我阿母说人是不能太相信命。”杨念华学着大人的腔调发话道:“如果我是东莪姐的话,我一定会恨拿走我东西的人。”
看着杨念华认真的模样,东莪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那个被掳去辽东,眼神永远冷漠的朝鲜公主。以前东莪不知母亲为何会那样。现在她明白了,那是原自于国仇家恨。尽管女子无法抗拒武力的掠夺,尽管侵略的狂暴有时会成为爱情与亲情。但母亲却始终格守着她的尊严。这一点东莪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勇气,也没有支撑她那么做的动力。于是她无力地摇头道:“可能是我太软弱了吧。”
“我知道,东莪姐喜欢陈公子。”杨念华坏坏地凑上前笑道。东莪听罢连忙涨红了脸惊呼道:“殿下!”可紧接着杨念华却又委屈地摸着自己的肚子嚷道:“东莪姐,咱们停车吧。我想解手……”
第174节 归化城下众将迎驾 九九重阳满人认亲
九九重阳,天高云淡,秋风送爽。骄阳下中华帝国东路军将官、沃儿都宣慰司官员,连同喀尔喀蒙古左右翼、查哈尔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贵族齐聚归化城外夹道恭迎接着女皇的驾临。说起来归化城一带历来就与中原王朝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隋唐时期,这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唐中宗景龙二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便取名为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由于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于是明王朝便赐其汉名为“归化城”。不过归化城真正受中原朝廷的“归化”还是中华朝的事。而今的这作草原上的明珠已然成为了中华帝国沃儿都宣慰司总督府的所在地。
此时此刻矗立在队伍之首的李虎一边望着远方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一边略带急切的向一旁的沃儿都宣慰司总督陈谷子询问道:“陈大人你说陛下的御驾怎么还没到啊。不是说昨天就已经到了绥远吗?”
“李将军不必着急。陛下的御驾可不比军队的骑兵,浩浩荡荡这一路过来,可得花不少时间呢。”陈谷子抚摩着胡须安慰道。
“陈大人说得也有道理。”李虎跃跃欲试地说道:“算起来我都有四五年没见到陛下了。现在还真有些紧张呢。”
“紧张?将军可真是性情中人呢。不过将军这次为朝廷立下了大功,想来陛下的封赏将军是躲不了了。”陈谷子宛然一笑打趣道。作为沃儿都宣慰司的总督,陈谷子这些日子以来的心情只能用春风得意来形容。随着帝国军团不断地在草原上控制新的区域,沃儿都宣慰司的实质管辖范围也跟着扩展了开来。更为主要的是,科尔沁部已经联合苏尼特、土谢图等部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在库仑设立总督府。如不出意外陈谷子明年的今天就能端坐在库仑城内处理公务了。虽然相比总督府所处的归化城,库仑城显得又小又贫瘠。但其在政治上及精神上的意义却是非同一般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继元朝之后中原政府第一次在喀尔喀设立直辖的行政机关。陈谷子当然为自己能做这第一任蒙古总督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那里的话。为国守疆戌边本就是我等军人的天职,谈不上功劳不功劳的。再说我们这次也没有抓住卓特巴巴图尔那斯啊。”李虎略带黯然的叹气道。在他看来帝国军团收取喀尔喀蒙古本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而让准葛尔人在开战之初就深入到大同则是军部的一大耻辱。虽然中原方面现在已经不再追究那件事情了。但作为一个军人,李虎至今都觉得不亲手夺下卓特巴巴图尔的脑袋,就不能洗刷这一耻辱。
同样曾经身批戎装的陈谷子何尝不知李虎心中所想。却见他随即拍了拍这位虎将的肩膀宽声道:“将军不必耿耿于怀。卓特巴巴图尔那斯是跑不远的。别忘了还有吴三桂将军在科布多等着他们呢。天山防线规模虽没有东蒙古要塞群来得大,却也是“陈大人,你我都清楚靠要塞防线是不可能圈住准葛尔人。”李虎回头肃然道:“限制蒙古骑兵机动力的是我军的骑兵,而不是堡垒。”
“不错,光靠几座要塞当然不可能封锁住千里草原。其实这些要塞的原本就不是为了封锁敌人而存在的。其在军事上的意义乃是为了配合我军运动而准备的。指望用要塞封锁敌人,那是三十年前的古董思维。新的时代,新的装备,自然就会衍生出新的战法。将军不正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才以龙骑兵依托要塞补给,在草原上公然与准葛尔人比速度。若非如此,我想我们现在可能还像以前的明军那样龟缩在要塞中等着准葛尔人来卡水卡粮吧。”陈谷子悠然一笑道,神色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驰骋疆场的年代。却见他紧跟着又补充了一句道:“吴三桂也算是一员宿将。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应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他应该不会让军部失望。再说李将军你也不是还在后头尾随吗。就算吴三桂让卓特巴巴图尔跑了。相信你也一定会对他紧追不舍的吧。”
“那是当然。此祸害不除,日后定是中原的一大心腹隐患。就算是追到天涯海角,我也不会放过那斯。”李虎咬牙切齿道。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女皇这次来归化是来接受蒙古王公们归附的。这其中还包括了当初诱击刘宗亮部的赛音诺颜部。若是如此,岂不是日后准葛尔部只要肯投降,之前的恩怨也可以一笔勾消了吗。想到这儿李虎不无担忧地嘟囔了一句:“但愿在我们消灭准葛尔部之前,卓特巴巴图尔那小子别先软下骨头投降才好。”
“你是怕陛下到时候不记前嫌吧。”陈谷子一语点中道。李虎则扰扰头想了一想道:“其实记不记前嫌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将对方打得没有翻身余地,怎么样都好。像是多尔衮那帮子满人,现在就算让我去清算,我都懒得提兴趣。我只是怕草原安定了,我们这些带兵的日后就没仗好打了。”
“原来如此啊。李将军你放心的吧。来日方长,以陛下的脾气不可能让你我如此快地就卸甲归田。可以说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咱们日后合作的日子还多着呢。”陈谷子意味深长地说道。
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陈谷子认为任何一个实力丰厚的帝国在初年都会经历惯性的扩张。为了反抗一个敌国打败他又斩草除根,帝国很随意的就开始了扩张。如果在此扩张过程中发觉遇到的都是无组织无体系的抵抗,其野心也就随之萌发了出来。汉、唐以及蒙古均是如此。这一点现在的中华朝当然也不会例外。不过相比汉、唐两朝为了彻底解除游牧民族的隐患,为了天朝的威严而出兵;蒙古人为劫掠先进文明国家的财富而扩张。中华朝扩张的动力还要更为丰富一些。其中最为特殊也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帝国对资源的需求。羊毛、煤矿,以及锡、铁、铜等各种金属矿藏,都是中原商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就算中原的矿藏再丰富,土地再肥沃,都不可能让这些“贪得无咽”的商贾得到满足。他们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求着新的资源,并且从来都不会嫌多。可以说只要这些资源还有利用价值的一天,帝国就不会停止寻觅的步伐。
不过中华帝国虽然比之前朝代有了更为稳定的目标。但在陈谷子的眼中朝廷的扩张手段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之前的王朝都是在征服一个地方后,再征用当地的军民再去出征。但随之迩来的问题就是军队中本族士兵的越来越少。若是顺境中这还没什么。可一但帝国遇到挫折,灾难便会随之降临。安史之乱恐怕是唐朝之后每一个王朝心中的一块难以抹去的阴霾。这一点中华帝国显然也不例外。此刻眼看着周围一队队蒙古骑兵,陈谷子心情跟着便沉重起来。
当陈谷子在为中华军中日益增多的少数民族军团而感到忧虑之时。站在他们不远处的多尔博也在想着自己的心事。身处草原的他自然是不会知道中原那些厚此薄彼的报道。事实上他也不会去在乎那些东西。杭爱山一战使得原本的仇人转眼就成了盟友。父亲多尔衮等长辈也已经做出了向汉人投降称臣的决定。虽说经过之前的那场血战多尔博对中华军的抵触已没有先前那般强烈了。但随之而来的迷茫却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强烈。特别是有关其生父多铎还生还的消息,更是让其数日来辗转难眠。
就在多尔博胡思乱想之际,东边的天际渐渐地露出了各色招展的旌旗。紧接着一队队盔甲鲜明,威风凛凛的骑兵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在他们身后则是由手持各色龙旗的锦衣仪仗队簇拥而行的六辆马车。而为首的那辆由四匹白龙马所拉的马车正是弘武女皇的御撵。众人眼见仪仗队渐渐临近,自然也是不敢怠慢,纷纷按照事先安排的好的位置各就各位恭迎圣驾起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山呼般的万岁声响起,身着一席白色龙袍的女皇与贤亲王缓缓地走下了马车。此外从她身后数辆马车中走下的还有,皇女杨念华、陆军尚书张家玉、军务尚书萧云,以及一同随行而来多铎等满洲贵族。之所以会将他们一同带来自然是为了让其同多尔衮等人相认。此外这也不失为一个让在场蒙古王公见识天朝气量的机会。
然而对于多尔博说,他在一开始时并没有一眼就认出自己的父亲与哥哥。直到他被多尔衮带上前来与多铎和多尼相认之时,他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两个人是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这倒并不是因为多尔博忘记了父亲与兄长的长相。而是他真的很难将这个挽有发髻,身着汉服的男子,同他那曾经叱诧沙场的阿玛联系在一起。不过骨肉亲情最终替代了因易副服带来的惊愕。年少的多尔博还是只不住激动的心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与亲生父亲和哥哥抱在一起嚎啕大哭起来。如此感人的情景自然是引来了周围众人的一阵唏嘘。而在感叹的同时,人们也不忘记适时地赞美一番中华朝的宽宏大量。而这一切当然也都被在场的蒙古人都看在了眼里。
不过作为主角之一的多尔衮却并没有沉浸在骨肉团圆的欣喜与哀伤之中。就其他人忙着认亲之时他却信步走到女皇面前道:“陛下,我们好久不见了。”
“是啊,自从牧野之战后,朕与睿王便再没有碰面过。不过算起来,我们每一次的对峙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一次我们总算是见着各自的庐山真面了。”面对自己曾经的老对手,孙露的语气也异常的平静。正如其所言,她与多尔衮虽斗了十多年,今日却还是第一次见面。出于好奇,孙露曾不止一次想象过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容。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此刻进距离端详下来,也并不觉得有所么帅气。对方的给她的感觉更多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睿智老者。
而对多尔衮而言孙露似乎没有脱离他之前的想象。他相信眼前的这个女人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于是一种久违的释然让他彻底轻松了下来,坦然面对女皇询问道:“那陛下打算如何处置我们这些人?”
“睿王不是已经做出决定了吗。”出于尊敬孙露依旧称呼着多尔衮之前的封号。
“我不是指孩子们。而是说我们这些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多尔衮沉声问道。
“从那个年代沙场上过来的人没几个手上不沾血的。朕手上的血也不少。如果睿王愿意像令弟一样诚心归顺我朝的话。那杭爱山一战就算是睿王折功补过了。”孙露大度的说道。
多尔衮听罢,回头望了望已然一身汉人打扮的多铎,缓缓开口道:“这么说来是要我们蓄发易服。”
“这个头是你们开的。朕不能不给朕的百姓一个交代。”孙露直言不讳道。相比汉、唐两朝,明朝人的胸襟本就算不上宽广。加之又有宋朝的耻辱记忆在前,以及被强制剃发一事在后,因此为了尊严和面子绝大多数的中华朝百姓在满人蓄发易服一事的问题上都显得极为固执。
听完了女皇的回答,多尔衮沉默了好一会儿。正当众人以为他默认了这个结果之时,他却又突然语气坚定的开口道:“我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我不能这么做。”
多尔衮的回答显然让在场的众人吃了一惊。先前还在人亲的满人也跟着一起围了上来,静静地看着多尔衮和弘武女皇。反倒是孙露还是一脸的镇定,想都没多想就直接反问道:“那睿王要朕怎么做?”
多尔衮一字一顿的说道:“请陛下准许我出家为僧。”
第175节 满州残部就地出家 蒙古王公献贡归顺
“我等也要出家。”
岳乐与多铎双双箭步上前陪同多尔衮一起请命道。后面紧跟着的还有数名郡王以及一直以来效忠追随于他们的家奴。见此情形孙露不由地将目光投向了已然蓄发的多铎问道:“难道将军也要跟着一起出家吗?”
然而面对女皇的询问,以及一旁长子多尼疑惑不解的目光,多铎不为所动地斩钉截铁道:“请陛下成全。”
“请陛下成全!”说着其他几人也随之一起齐刷刷地跪地请求道。
“明白了。朕准你们的请求。”在环视一了番眼前跪着的满洲贵族后,孙露缓缓地点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