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命运的抉择-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英明,不过臣妾以为这报纸上虽也有一些不实的报道。但他们的报道对于老百姓的来说确实是件好事。就算底下的官员只是为了迎合陛下和舆论的意愿,而严办案件,那至少也是做了实事嘛。所以臣妾在此斗胆建议陛下对上书的官员严加惩处,以鼓励民间报社监督官府。这样一来,我朝不就能青天遍地了吗。”董小婉激动的建议道。说实话,她也经常阅览民报,并被上头的报道所感染。

“哦,董夫人希望我中华遍地是青天吗?”孙露饶有兴趣的反问道。

“回陛下,那是当然,有了这么多青天老百姓还怕冤情得不到声张,天下的贪官还敢就此胡作非为吗。”董小婉一个劲的点头道。

“董夫人说的没错,我中原的百姓历来都有一种青天情结。总是希望老天爷或是皇帝能派个青天大老爷来为民做主。可是董夫人你可曾想过,那些在报社门前叫冤喊屈的老百姓,他们是冤也好,状也罢,本来是应该由朝廷的法律来解决的,即由法而治。然而现在的现实却是有老百姓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跑来京城告御状,跑去各地的报社喊冤。这说明我们的法治出问题了。老百姓越依赖媒体这个青天就证明帝国的法治存在问题。因为只有人们对法治或是地方衙门不再保有信任之时,才会将希望寄托于人治,寄托于青天降临。”孙露波澜不惊的说道。

“陛下……”

“好了,董夫人。朕知道帝国的法治还很完善。还需要报纸充当一下‘报青天’好好煞煞那些大老爷们的威风。”眼见董小婉听得一脸的疑惑,孙露当即将话锋一转道:“你现在就替朕草拟一份诏书斥责这次上书要求严办民报的官员。记住言辞一定要犀利严厉,不能给他们留有任何猜想或异议。另外着令廉政司派专员去这次联名上书的府县给朕撤查一下当地的吏治。”

“是陛下。就这一点吗?”董小婉赶忙将女皇的要求逐一记录了下来。

“恩,就这些了。”孙露想了一想点头道。

“陛下,那有关府县民报报道的事件就不做批示了吗?”董小婉跟着追问道。

“不用了。难道因为报纸报道事件就应该特事特办,其他事情就要因此被推延吗。若是这样的话,那日后老百姓倒真的不用去衙门了,直接找报社不就行了。不仅能优先处理,还能特事特办。”孙露秀眉一竖道。

“陛下所言极是。”董小婉唯唯诺诺的应和了下来,随即又忍不住追问了一句道:“臣妾冒昧的问一句,陛下是否认为我朝不需要有青天呢?”

面对董小婉的疑问,孙露低头沉思了一下后,斩钉截铁的说道:“朕希望后世的中原不再有青天这一事物。因为法治的天下无‘青天’。到那时侯普天之下,莫非法土,率土之滨,莫非法民。”

第87节 受官司讼师开天价 接状纸衙门审衙门

“法治天下无青天”,孙露一脸向往地说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法制社会。然而此刻的她心里也十分清楚以目前中华帝国的基础想要达到这一程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数千年来的人治已成为一种习惯深深地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就算现在将法律知识普及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思维上的惯性仍旧会让不少人选择走人脉来解决问题。这其中即有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也有没见过多少世面的乡野村夫。至少从眼前董小婉一脸疑惑不解的眼神中,孙露便已看出人们心中的“青天”目前没下课的意思。

眼见女皇陛下先前激昂的神情转眼黯淡了起来,心思缜密的董小婉急忙上前劝慰道:“陛下不必过于烦恼。我朝初立不久,许多事情还没能上正轨。相信待到日后朝廷的政务日渐通畅之后,陛下您心中的目标定能尽早实现的。”

“但愿吧。要知道打江山难,座江山更难。一个人就算是做了皇帝也并不是说就能为所欲为的啊。”孙露不无感叹地说道。所谓的政务上正轨,既可以说是政府系统规范化,也可以理解为政府官僚化。但不管是其中的哪儿一种情况,都预示着国家的政策将逐渐趋于保守。至少再要像以前南明时期那样大规模推行新政策已是不大可能之事。当然孙露作为皇帝也可以动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强行推行某些政策。但这么做必然会给国家带来不小的损失。至少从现在各地所暴露出的问题来看,不少都是当初自己在做首相时的强行推行新政遗留下来的问题。孙露并不认为自己当初所做的选择有什么错。不过新制度与旧传统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和矛盾,还是给她敲响了不小的警钟。

“陛下圣明。历朝的开国明君都曾发出‘打江山难,座江山更难’的感叹。陛下既从一开始就明白此理,相信一定能比那些古代的明君更能治理好国家,开创一代盛世。”董小婉微微颔首恭敬的赞美道。

虽然孙露心里清楚董小婉这是在奉承自己。可就是这么几句没什么实质内容的奉承话,却听得她心里一阵舒坦。先前的沮丧之情更是为之一扫而尽。由于受未来影视剧本的影响,孙露以前总以为皇帝喜欢听好话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品行不端的表现。然而在做了几年皇帝之后,她却深切的感受到皇帝身边确实需要有一个说好话的人。这不仅是因为皇帝的身份注定其要做孤家寡人,更因为皇帝时常要面对许多常人所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若是在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这些专业的问题往往都被细分给各个相关部门由专业人士解决。可在一个寡头独裁的国家,这一切却都会被摊在独裁者一个人的面前。如此压力乃是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君王,无论是“明君”也好,“昏君”也罢,都无一例外的都喜好听奉承话,喜欢臣子抚顺毛。因为这些在寻常人听来没什么内容,甚至有些肉麻、过分的马屁,却能让长时间处于精神高度压力状态下的君王得到慰寄。在这一点上,做了女皇的孙露也不能免俗。而在她身旁充当奉承者角色的正是宫廷第一女官董小婉。

不可否认,在众多宫廷女官中孙露之所以会如此器重董小婉,与其温婉可人、善解人意有着很大的关系。要知道论身份董小婉比不上朝中大臣的正品夫人,论才学她及不上柳如是、邓太妙之类的才女,论武功她也不可能与王芸花、沈云英等女将相提并论。但她那七巧玲珑心却最能揣摩女皇的心意,加上那张甜嘴,总能让快要大动肝火的女皇冷静下来。并时不时地发出一些独特的论点,让女皇眼睛为之一亮。久而久之,董小婉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孙露的闺中密友。其身份自然也不是其他普通女官所能比拟的了。

不过,孙露心里也清楚奉承好话听过算数点到为止,过于沉溺于奉承以至于好大喜功对于君王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于是稍稍整了整情绪的孙露当即将话题一转随口问道:“司法院那里情况怎样了?这些日子外头为刘富春一案闹腾的厉害,不知沈犹龙、汤来贺他们两个抵得抵不住舆论的压力。”

听孙露这么一问,董小婉心头不由一震,心想女皇嘴上说不会因为报纸的报道而对案情多做关注,但在心里还是会时常挂念此事。这也难怪事情闹到这种地步,不管是谁都很难做到置身事外。于是她当即小心翼翼的回答道:“回陛下,督察司已经向大理寺提起了三桩相应的公诉。”

“哦?你是说沈犹龙把刘富春事件分成了三件案子独立起诉?”孙露饶有兴趣的问道。虽然是女皇,但为了坚持司法独立,孙露曾下旨批示司法院在处理案件时无须向自己通报。因此,孙露对案件进展情况的掌握也不比外头的小民来得快。

“回陛下,正是。此三桩分别是钱二牛诈骗国家财产、周仁贵持械聚众斗殴以及杞县知县邵本兖渎职之罪。”董小婉如数家珍的回答道。

“恩,这倒真像是沈老的风格。”孙露略带嘲弄的微微一笑道。

“陛下,这次大理寺受理的案件可不止沈大人起诉的这三件公诉。那刘富春不知从哪儿得到的关系,竟请来了江南第一讼师董志宁为其打官司。”董小婉眉飞色舞的说道。

“刘富春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什么路子,还不是靠一些‘有识之士’丈义相助嘛。志宁可?他该不会就是当年那个为黄郑谋反案辩护的宁波讼师吧?”觉得名字熟悉的孙露想了想问道。

“陛下真是好记性。正是那个宁波讼师董志宁。”董小婉点头赞道。

“果然是他。能接到如此奇案,不管输赢都可以扬名利万,想必他这次该是免费为刘富春打官司的吧。”孙露说着不由想起了后世报纸上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经典情景。

“回陛下,大伙起先都是这么想的。可谁知那董志宁却像是钻进钱眼里一般,竟开出了三千两银圆的天价。并声称不出钱,就不受理此案。咳,真是佩服死这位董大讼师了。就如陛下您所言,人家其他讼师削尖了脑袋就算倒贴也要接手此案。可这董志宁倒好一上来就如此大开口。”董小婉微皱秀眉连连摇头道。

“这么说来,最后还是由有识之士们大出血请来了董志宁咯。”越听越觉得有趣的孙露兴致勃勃的说道。

“回陛下,正是。听说今天早晨,董志宁的状子就已经递到了大理寺衙门。汤大人也收下了状子。虽然状子的内容董志宁并未向外界公开。不过臣妾从大理寺得到消息说,那董志宁代表刘富春及其乡人状告的既不是那周仁贵、钱二牛,也不是知县邵本兖。而是告整个杞县衙门违反操作规程、玩忽职守,致使公社农户在财产和精神上遭受损失。他不但要求大理寺撤消先前杞县衙门与钱二牛关于公社土地的交易,还连带向杞县衙门索赔十万银圆。”董小婉瞪大了杏目以惊讶的表情诉说道。

董小婉原本以为女皇陛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和自己一样感到惊愕。却不想,女皇只是低头沉思了一下,便点头满意的赞许道:“恩,这个董志宁有些门道。有识之士们的那三千银圆没有白出啊。”

“可是陛下,那可是整整十万银圆啊。这不是在漫天要价要挟朝廷吗。再说怎么算这事错的都是那知县邵本兖,怎么能告到衙门头上来呢。”董小婉难以理解的说道。说实话,古往今来民告官的例子却也不少。但这里的“官”所指的是官员而不是官府。而像董志宁这般将衙门告上大理寺的,可谓是前无古人的惊世之举。这在以前政法合一的年代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一件事。要知道一个官员败诉了,百姓在拍手称快之余至多觉得这个官员个人品性不好所以才得此报应。可若是一个衙门败诉了,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衙门乃至朝廷的威严何在。虽然董志宁并没有向外界公布自己的状子。但凭借各大报纸神通广大的渠道,估计用不了多久这消息便会传遍京师的大街小巷。此时的董小婉仿佛已经能够想象到京城炸开锅的情景了。

然而孙露却满不在乎的说道:“怎么不能告衙门。我中华的律法上可是明确规定衙门也是可以起诉的啊。朕倒是认为董志宁此举做得漂亮,算是告到点子上来了。无论是起诉周仁贵还是那邵本兖,就算赢了官司,刘富春他们至多也就是拿回自己的原先的土地,要想得到赔偿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而董志宁现在起诉杞县衙门,一旦官司打赢除了因得的土地农户们还能得到附带的民事赔偿。这笔帐怎么算都是划算的啊。”

“咳,陛下啊。刘富春他们划算了,陛下您可就不划算了。那杞县豆腐干点大的地方,衙门里哪儿来的十万银圆赔给老百姓哦。到时候这笔仗还不是算到了朝廷头上。要陛下您破费吗。”董小婉不无忧虑的说道。

“哎,本来这件事上朝廷就存有诸多不档之处。就算董志宁不索赔,朕也会给予那里的农户一定赔偿。既然现在董志宁肯走司法道路来为农户应得的权益,朕在这儿高兴都来不及呢。哪儿会在乎这点钱。”孙露摆手笑道。

“可是陛下,这衙门被草民告倒输了官司,传出去总是有损朝廷颜面的啊。”董小婉依旧不肯松口道。

“对,如果杞县衙门败诉了,朝廷确实会丢掉不小的面子。但同样的也从另一个方面加深了司法院和帝国法律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严。如果是这样的话,朕认为丢一点小面子、损失一些钱都算不了什么。”孙露傲然的说道。虽说之前报纸对各地官府存在问题的曝光,让孙露欣慰于媒体监督意识的自然觉醒。但她却也不希望老百姓自此将媒体视做一种处理纠纷的特殊机构。毕竟通过司法衙门、廉政司等政府机构,走司法途径或行政途径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国家应有的正常现象。媒体只要行使其监督的权利就够了。至于为百姓解决处理纠纷还是应该交由国家机关处理才对。而孙露也十分希望司法院能抓住这次机会重塑之前丢掉的公信。

听女皇这么一解释,董小婉顿觉自己心中一片豁然开朗。却见她钦佩得五体投地道:“陛下英明。如此一来,百姓对司法院就又会存有信任了。”

“好了,董夫人。百姓们会如何看待此事,还要看这案子日后的具体进展。不过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司法院同时受理了四桩起诉看来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就此结案的。就不知到时候民间还对此案还会不会兴趣依旧了咯。”孙露感叹的说道。中国的老百姓最爱人来疯,什么事都是哄得快,散得更快。她不知道如果这个案子拖上个半年甚至一年,还会有多少人关心此案。

不过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这些日子接二连三所发生的种种新现象远比案子本身有意义得多。司法公证、媒体监督以及民告官,每一件事都在冲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冲击着数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尊卑观念。而这一切却并不是孙露故意安排的,而是民间自发产生的。这让孙露不得不从心底里由衷地佩服老祖宗们的智慧与觉悟。

想到这些,孙露忽然觉得这些日子的挫折并不表明自己先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相反这些现象恰恰正是自己努力成果的一种体现。想到这里,孙露不禁一扫先前的颓然,当即提起了精神道:“刘富春的案子就到这儿吧。外头的报纸情绪化,咱们不能跟在后头一起头脑发热。朝廷还有许多事务等着朕处理呢。董夫人,你这儿该不会只有这些折子吧。”

“回陛下,臣妾这里还有几份从北方诸省传来的奏章。请陛下御览。”董小婉说着赶忙将先前准备好的折子给递了上来。她原本是怕女皇陛下为报纸的事情龙颜大怒,所以另外准备了几份报告喜讯的奏章,打算给女皇消气。

“哦,北方来的奏章。都说些什么啊?”孙露扬起下巴问道。

“回禀陛下,内容可多着呢。辽蓟省来报今年精奇里江附近又有数支土人归附了天朝。前年派出的探险队也已回到了宁古塔,他们带回了大量的地形图,以及当地土王的信息。此外,黄大人一手主持的晋察冀栈道工程已然完成招标。估计今年入秋部分标段就可以开工了。”董小婉随手就翻开了一份奏章道:“总之北方诸省真是捷报不断。说起来黄大人还真是有办法。短短五年的时间便把个千创百孔的燕北之地打造成了鱼米之乡。”

第88节 公私别南北差异生 塘沽口太冲虑新政

“鱼米之乡?恩,看来太冲这几年在燕京的政绩颇为卓越啊。”粗略翻阅几份奏报之后孙露抿嘴一笑点头道。

“陛下圣明。自从黄大人赴燕京出任河北省政使之后,不仅将河北本省打造得蒸蒸日上。连带着周围的辽蓟、山西、山东诸省也受其影响政通人和,吏治清明。修桥补路迅如闪电。哪儿像江南诸省这般让陛下整日头痛。南方的官吏若是能像他们北方的同僚那般会办事,也可让陛下少操些心了。”董小婉颇有感触的说道。正如她感叹的拿办,这些年北方诸省飞跃试的发展是整个帝国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样一件事情在北方只要一道命令下去,就能轻易的被解决。可在南方却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阻挠,从而使得政府的一些公共建设的速度远没有北方那么快。因而在许多人眼中论行政效率似乎机构不全的北方省份反倒是比天子脚下江南诸省要高得多。

然而面对董小婉的感叹孙露却并不在意。她并不认为南方的官吏在能力和品行上比北方的官吏差。现在这种行政效率上的差距完全是由于南北两地在政府机构上的差异造成的。由于战争的原因,地方势力较弱的北方议会在自主权上明显没有南方地区来得高。加之北方诸省的政府至今还残留着大量军政时代的特征。因此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下,其行政效率当然是比南方来得高效率得多。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专制比民主更高效的真实写照吧。

想到这里,孙露沉吟了一声道道:“董夫人此言差矣。这些差距与南北官员的能力无关。还不是南北地域民风差距造成的。”

“陛下所言及是。臣妾虽是江南人事,却也不得不承认南方民风狡猾刁钻,北方民风淳朴厚道。要不怎么说,黄大人在北方筹建晋察冀栈道如此庞大的工程,只花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破土开工了。而松江府那里造条不过百里的驿道,当地刁民却死活不肯让官府修筑。最后还是敲了松江府一笔不小的买路钱才肯放行。”董小婉苦笑着摇头道。历来只听说有官府勒索百姓买路钱的,哪儿听说过有百姓敲诈官府买路钱的。松江府的这次买路事件,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却也一度在京城传为笑柄。人们在以略带嘲讽的口吻称赞松江府的同时。亦有不少士大夫对而今江南“惟利是图”的民风唏嘘不已。

“松江府的那件事朕也听说了。朕倒不觉得那些农户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官府的驿道要从他们的田地中穿过,当然就应该给他们一定的补偿。毕竟这地是农户的私人土地啊。其实,这种事情也是有好处的。官府修筑驿道或是其他公共设施总该有其必要之处,或是有利可图。只要成本合算,无论是官府,还是那些受益者应该都不会介意出一些补尝费用给因项目受损失的百姓。若是这个项目本就可有可无、或是造了一点意义都没有,那适当地提高建造成本,也可以抑制某些官员为提高自己的政绩而胡乱建造门面工程呢。”孙露抬起头微微一笑道。

“话是这么说。可官府修筑驿道乃是有利国家、方便大众的大好事。那些农户怎能如此自私自利,不为国家着想。若北方的百姓也想他们这般动不动就像官府讨买路钱,那黄大人他们筹建的晋察冀栈道,怕是到猴年马月都修不完了。”董小婉嘴角一翘道。

“这倒也是,若是晋察冀栈道放在江南确实很难实现啊。光是那个修筑成本就是北方的数倍了。谁叫北方多官地,南方私地多呢。”孙露点头附和道。

“啊,臣妾明白了,因为南方多私地所以百姓不以国家为重,自私自利者居多。北方多官地,百姓种的是官地自然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董小婉一脸恍然大悟地说道。

“董夫人,算是吧。”孙露不置可否的笑了一笑。就目前来看帝国北方地区的资本投入量远远小于资金雄厚的南方地区。然而,北方诸省城乡面貌的建设与变化却反倒是比南方来得快。咎其根本之所以会如差异,与北方工程造价低廉,基础设施及路桥建设的成本远远低于南方是密不可分的。种成本低廉的原因,除了人力资本即劳动力的价格低廉这一点以外,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土地使用费用低廉也是有关键联系的。在南方由于土地私有制以及相关的地价高昂,使得任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投资中,土地费用远远高于北方。就像松江府修驿道所遇到的问题显现的那般。在南方修一条路,由于地产属于私有,如果其主人依法加以阻挠或索价高昂,这条路即很难兴建。而在北方由于土地属于国有,导致公用土地征地费用较为低廉,因而城市基础建设、交通建设的成本相对也较为低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造成北方土地大规模国有化的根本原因却是战争。当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与满人的入关彻底摧毁了北方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度。特别是满人为了圈地强行夺取了北方地主的土地。之后他们靠屠刀夺来的土地没过多久便落到了新生的中华帝国手中,于是才有了现今北方多官地的情况。面对这样一笔特殊的财富,孙露本人也是感触颇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依靠着这笔沾满血腥的财富基础,北方地区已经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发展道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民风彪悍的土地便能与南方的鱼米之乡并驾齐驱了。作为一个君主孙露自然是乐意看到国家南北均衡发展。可是作为一个来自三百年后的人,孙露的心中却隐约有着另一种不安。这种南北差异对于帝国来说日后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当孙露在南京的皇城之中为南北两地的差距而感到不安之时,远天津塘沽船厂的黄宗羲却正完全沉浸在北方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自从晋察冀栈道工程的招标尘埃落定之后,身为工程发起者的黄宗羲这些日子更是越发英姿勃发起来。虽然工程的启动代表之后的几年,他的工作将更为忙碌。但黄宗羲对于这种忙碌却显得乐此不疲。而今的他早已一扫当年刚被调往燕京时的沮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庆幸。

虽黄宗羲自中华朝建立之后便一直出任河北省政使兼燕京府府尹,但他对南方诸省消息的掌握却一点都不比京城来得差。这不,在北方地区的多数官僚还尚未得到南方公社事件的具体消息之时,黄宗羲却已然得知东林党俜请董志宁为刘富春一案打官司的消息了。其实,对于刘富春一案本身黄宗羲并不怎么感兴趣。他虽知东林党正在利用此事大做文章,但并不认为陈子龙等人真能凭借这桩案子改变明年国会大选的最终结果。至少现在北方诸省的省议会均已毫无悬念地落入了复兴党的囊中。因此就算东林党能通过一些小手段得到江南、河南等省份的议席,也难撼动复兴党在全国的地位。

刘富春一案之所以会引起黄宗羲的注意,完全是处于其背后涉及的公社问题。众所周知帝国的公社有百分之七十都集中在北方地区。农村公社制度不但在过去的五年之中帮助饱受战乱蹂躏的华北、辽东等北方地区迅速恢复了农业生产。在东北黑山白水的深处、在蒙古草原大漠之上,一批又一批的中原开拓者更是通过公社凝聚力量在陌生的土地上安家落根。而这些公社的上缴的粮食更是北方诸省官仓粮食的根本来源。

当然有关公社制度的诸多弊病黄宗羲等北方一系的官员也十分清楚。但在他们眼中,这些弊病比起公社带来的好处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记。最主要的是公社制度有效的保持了土地的国有化,使北方的地区的土地没有像南方那样被私人大量购并。至于土地国有化带来的好处,相信只要将这五年来南北的发展速度做一下对比,任何一个人不用解释都能明白。

不过,黄宗羲也并没有就此想要一成不变的保持现有的公社制度。相反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与北方的同僚尝试对公社制度进行不断的改进,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其在建立之初所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因此在黄宗羲看来河南的事情完全是因为当地官府不知变通改进,某些官员不作为造成的。他认为这种事情若是放在北方绝无可能发生。因为北方诸省大多都像黄宗羲所治理的河北省那般,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公社制度漏洞的地方条例。说起来,若是在南方在地方议会的干涉下想要同过这些硬性条例官府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可在北方地区,这一切进行起来却十分简便。北方的地方议会无论是在职能,还是在心理上都更像是官府的下属的一个机构,而不是与其抗衡的势力。因此对官府的决定言听计从也就没什么好意外得了。

现在黄宗羲唯一担心的就是女皇陛下会不会受南方舆论的影响就此废除公社制或是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来便于私人收购公社土地。好在就目前从南京传来的消息以及陈邦彦给自己的书信上来看,前者并不会成为现实。可后者就很难说了。在这一点上黄宗羲十分了解女皇陛下的心思。他知道海商出身的女皇是偏向契约说的,甚至还有一点自由主义的倾向。事实上,整个岭南地区都有这种风气。而黄宗羲本人受其也曾一度将契约论视做一种能一扫中原颓丧之气的学说。然而这些年南北发展速度的差距,加上他本人治理燕京等地的经验,却让黄宗羲越来越怀疑起契约之说来。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他心目中日渐成熟的“社稷为贵”论。

《荀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认为,“群”是人先天的禀赋,能够正确地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能力。虽然如何去“群”,荀子没有进一步谈到。但黄宗羲却将“群”这个古老的概念引伸为了“社会”和“国家”。因此他认为国家不是人民根据契约的聚合,而是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有它的意志和行动,与人无异。在这一点上孙露虽然与黄宗羲有着同样的想法。在中华帝国的宪诰中亦明确宣称“社稷为贵、民次之、君为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黄宗羲认为帝国受到了海商自由主义的影响,其政策往往是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出发点的。在他看来这是违背宪诰初衷的。既然是“社稷为贵”,那就得主张国家至上,国家是最高的目的,而不是工具,个人在确保国家安全的时候,有必要服从国家利益甚至作出牺牲。

当然黄宗羲心里也清楚由于目前南方财阀势力的影响作祟,契约说在帝国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并且还时不时左右着女皇的决断。为此他一边在北方广为传播自己的“社稷为贵”论,一边则以北方诸省的实际政绩来向女皇证明,“社稷为贵”远强于所谓的“民为贵”。一想到这次内阁在南方所受到的压力,黄宗羲的心头不禁又燃起了熊熊斗志。

“黄大人原来一个人在这儿啊。仪式快开始了,大伙儿可就等你一个人呢。”一个雄厚有力的声音突然打断了黄宗羲的思绪。他蓦然回头一看,却见一个三十岁左右,身着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的年轻将领正笑吟吟的站在他的背后。此人的到来,让黄宗羲先前的紧锁的眉头顿时舒展了开来。却听他哈哈一笑道:“哦,原来是李虎将军啊。能请到将军您与贵夫人的大驾光临整个塘沽船厂也是蓬荜生辉啊。”

“那里,黄大人说笑了。其实今日的下水仪式,有大人您和海军尚书陈大人两人来就足够了。俺一个陆军中将跑来凑这个热闹实在是有些不论不类啊。”李虎故做苦笑的打趣道。

“哎,话可不能这么说。李将军乃是辽蓟路督统出席塘沽船厂的下水仪式天经地义。待会儿,这头香还得由将军你来烧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