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眉宇间,也是有排解不开的忧色,看来,也是心中别有怀抱的一个。

这些女子,看似风光,其实若不能嫁给良人,一生人下来,恐怕也是苦多过甜,其中苦况,恐怕外人也很难得知。

“你们姐妹,都遇兵变,好在因为长相被留了下来,又凑巧一起被救,我也替你们高兴。”

大事在前,朱慈烺也不便耽搁下去,只是向身边的直卫统领刘兆辉令道:“派一队人,分别送她们回去,董小宛是史先生的幕僚妻子,不要怠慢了。”

“是,臣知道。”

这等小事,当然是叱咤就能办,在朱慈烺向前行的时候,已经找到一顶小轿和轿夫,并且派了一队骑兵预备出发,护送两个女子上路回家了。

“臣妾谢殿下!”

“谢过殿下!”

朱慈烺拨马而行,在他身后,两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也是嫣然下拜,而四周官兵,哪怕就是刘兆辉等见惯绝色的亲贵子弟们在内,一时之间,也是感觉一阵眩晕。

这一夜虽然辛苦,不过一早晨见了三个绝色女子,想来跟随朱慈烺的直卫们也有不负此行之感了。

“小宛,皇太子真是英武。”

小轿虽小,两个女子却是身形匀称,所以坐着也并不拥挤,在晃晃悠悠的轿子中,寇白门笑道:“说他只十六,不过看神情,还有看你的眼神,可真不象。”

“太子是非常人……你这死妮子,这等事也说笑得的。”

董小宛先听不大清楚,后来才想起来寇白门在捉弄自己,当下忍不住脸一红,伸手就去挠,直到寇白门求饶,才停了手,笑道:“你拿我说嘴,不过太子瞧你时,可是半天没移过眼!”

“唉,说笑罢了。”寇白门喟然一叹,摇头道:“真正贵人,视吾姐妹就是猫儿狗儿般的玩物罢了,哪里会把咱们看在眼里?一时觉得好看,多看几眼罢了。而况,殿下看咱们时,眼神之中,也就只是欣赏罢了。”

“这个倒是。”董小宛轻轻点头,道:“殿下不是那种色迷迷的样子。”

“这一次是邀天之幸。”寇白门一脸后怕的样子,娇笑道:“好死不死,我那会子出门,你也是如此,今次我姐妹二人,何当去大报恩寺去还神才是。还有,赶紧回家去,告诉你那相公,清白不曾被点污……哎呀……”

一乘小轿,两个绝色女子卸下心事,在轿中嘻嘻哈哈的打趣着离去,而在她们身后,昨夜这一场乱兵造乱的大乱事,随着刘孔昭的落网,也是划上了句号。

……

午时前后,在奉先殿下,难得的皇帝召见大朝会。

左侧内阁,右列军务处,然后是吏部尚书徐石麟为首的六部,然后是太常太仆等五寺,还有都察院、国子监等闲曹衙门,一个不缺,统统站在朝班之上。

整个大殿都站班站满了,部曹郎中以降,就只能站在殿宇之外的平台之上了。

四周是侍卫处下的侍卫、御林、拱圣三镇的禁军官兵,或是锦衣红袍,或是铁甲灰袍,服饰不同,但那种精锐悍厉的模样,却是尽然相同。

朱慈烺经营日久,最精锐的当然就是他的部下,而眼前侍卫处的这些兵,说起来也是比当初在北京时的皇城禁军,强过百倍。

昨日兵乱,禁军的重要性更是昭然若揭,大朝之前,内阁和户部先进殿,崇祯自然也是听说了闹饷之事,高弘图这个堂官难辞其咎,虽然百般解释,到底被痛骂斥责了一通。

若不是史可法力保,恐怕高弘图已经被当场下诏狱了。

当然,若是在北京时,高弘图仍然难免倒霉,只是现在初到南方,崇祯自觉要改弦更张,痛改前非,不愿求治太急,轻率处置大臣罢了。

南方,到底是东林党的主场啊……崇祯再糊涂,也不会想不到的……

昨夜出了这么大乱子,早朝时都没有人来,崇祯想起几个月前在北京敲景阳钟的情形,自是一股子恶气排解不开,再加上现在体制已经纯熟,知道怎么个办事的流程。当下迭下严旨,召见军务、内阁、五军都督府并六部堂官,当然,更是下旨给都察院,午时前后召开午朝,常参官逾时不到的,一律交吏部查议,该免的就免,该降调降调,最厉害的,就是革职为民交地方官编管看押,初一十五上报动向,如此一来,就等于下半生在家软禁,当官儿的所有特权,荡然无存!

严旨一下,军务处一点功夫不耽搁的抄发给各衙门部院,煌煌上谕,十分严厉,这在大明也是少有的事,以往北京大朝经常有官员不到,稀稀拉拉,不成体统。而且就算皇帝急的跳脚,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事后不过是一点小小处分,没有几个人放在心上的。

这一次午时不到,洪武门到承天门一带塞的满满当当的,该当在常朝日子来朝参的,一个不漏都赶了来。

有几个真是家中有事,或是生病的,也是小轿抬了来,只要不死,就是挣扎着赶了上来!

第156章 南京(44)

端坐在御椅金台之上,崇祯望着站了满满当当的殿廷大臣,心里头居然也是一阵酸楚。

这样的大朝,这么多的大臣,其中只有三成不到是打北京逃下来的,多少熟脸儿都留在京师降了李自成!

这两年的朝会,也从来没有这么多大臣到,也没有这么严整规范的模样劲道!

人心这玩意,就是这么怪。

大明朝廷没劲,人也不当回事了,现在这个当口,偏有这么一个皇太子在,法度森严,麾下还有不俗的实力和表现,如此一来,谁还敢真的掉以轻心了?

再加上军务处承上启下,比内阁运作灵活高效的多,再出现眼前这种情形,也就不足为怪了。

朝会人齐很久之后,才有礼官来奏报皇太子擒勋臣赵之龙、刘孔昭等入禁城,其余都督大将数十人,亦就捆于午门之外。

崇祯一听就是大怒,当即宣谕道:“都督以上,责廷仗三十,指挥五十,给朕着实力,用心打,狠狠的打!”

昨夜兵变,皇帝也是一夜不得安枕。虽然半夜时,朱慈烺特别派人到宫门禀报,乱事已平,乱兵不过是闹饷,为祸不烈。

但崇祯又岂能真的心安?一夜之间,偶尔听到一点动静,就是梦魂不安,到了天亮,一个上朝的大臣没见,只有军务处的吴伟业值班还在……崇祯当场就火儿了!

这会子要打丘八们的廷仗,哪有大臣愿为他们说话?

当下由侍卫传下旨意,由拱圣镇派了几十个大兵出来,把那些捆成粽子样的武官们一个个按在午门前,当场就噼里啪啦的打将起来。

棍子打在肉身上的啪啪响,犯官的呻吟哭叫声,求饶声,加上棍手们的呼喝声……东南官员,有几个见识过这等场面的?当下连史可法在内,都是有不少人脸上变色。

大明廷仗就是一等一的恶政,不过此时用来,效果也是极佳!

在雷鸣般的廷仗声响中,朱慈烺着并没有穿着皇太子常朝冠服,而是穿着崇祯特赐的大元帅铠甲冠服,按着腰间宝剑,大步而行。

沿途经过,内廷的禁军都向他行注目之礼,小军官则是右手按着腰刀,相隔甚远,却也是深深躬下身去!

昨夜太子轻松平乱,民间和官场不说,在军人心中,皇太子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军人心中最敬服的人物,哪怕就是皇帝,在他们心中,也须弱上一筹!

官员们则是神态各异,有人敬慕,有人欣喜,有人欣赏,也有人神色难明,复杂之极。当然,也颇有一些不友好和嫉恨的目光。

昨夜之事,不少人联手挑动风潮,要说真要做什么其实是没影的事。也就是闹闹饷,给太子一点难堪,叫军务处下不来台,然后兵士饷道再抓在手中……大伙儿要的就是这个,还想图谋造反不成?

不过乱子刚起来,太子就以雷霆之势反击,一点儿余空也是没给。

到了这会儿,众人心里头才是明白过来,自己所依仗和盘算的,在真正的实力面前,该是有多么可笑和苍白?

眨眼之间,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脑海里掠过这样的想法:“还是得抓兵啊……”

在朱慈烺经行过时,长身玉立,与众臣不同,腰间还佩有一把宝剑……这当然是崇祯特许的,除了御前武官和皇太子外,谁也没有这样的特权!

这么一个英武的太子,当然也是给不少儒生出身的官员以绝大的威压。虽然是乱世,虽然北方中原各地已经是文压不住武,但在东南一带,马士英也好,史可法也罢,在四镇崛起之后,他们才知道乱世已经文不如武,而在此时,因为朱慈烺的出现,四镇对皇权没有拥立之功,没有独立的财权和法权,最少在表面上,这个朝廷中枢还有对军事藩镇的绝对控制权,如此一来,朱慈烺反而成了众矢之的……一个知兵尚武,年轻的不成话的皇太子,再加上大元帅府下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武官班子……这样的威胁,实在是太叫人害怕,太叫人觉得如芒刺在背了!

“儿臣叩见父皇!”

到了金台座下,相隔五步,朱慈烺右手按剑,单膝跪下,道:“请父皇恕儿臣甲胃在身,不能全礼。”

他确实一身重甲,明黄色的铠甲在正午的光线之下,金黄夺目,简直叫人不敢逼视。

披风和里衬之上,则是绣了四团肩龙,再配上樱冠,宝剑,背负的弓箭,英武夺目,站在这辉煌大殿之上,皇帝勋亲大臣无数,却也是没有任何人能夺去他此时的光彩。

“起来,起来!”

昨夜乱起,崇祯未尝没有怪罪儿子带兵入城的孟浪。但一想起来,父子南逃至京,手中无兵,身边无臣,只有几百落魄不堪的太监宫人,还有少量的大臣勋亲,这样的班底,想振作君权,还得有多久功夫?

这个儿子,兼并强军,寻回玉玺,带兵入城,也是震慑人心。如果不出这么一场乱子,也确实是毫无瑕疵的妙法。

而现在,朱慈烺仍然是英气勃勃,站在自己面前,一夜没睡,除了眼中有几条血丝外,也是看不出一点的疲惫来。

更叫崇祯欣赏的,就是还是有那种昂扬之态,似乎昨夜之事,对他没有丝毫影响,整个人看起来,仍然如一把出鞘的宝刀,锋锐锐利,有的只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干劲!

在大臣身上,崇祯已经是多年不曾见着有如此人物,而况眼前这个,是自己血脉嫡传的亲生嫡长子!

他心中的满意,自不待言,等朱慈烺起来后,崇祯才又问道:“兵变主使,就是赵之龙和刘孔昭?”

“是的,儿臣已经查察明白了。”

主使之人,当然不止这两人,但朱慈烺知道,此时能动手的,也就只能是这两人为首的一些五军都督府下的武官。

当然,淮系诸将,除了寥寥几人外,全部可以料理清楚了。

“混账,该死!”

崇祯轻击金台,眨眼之间,已经是面色铁青。

他问道:“这两人,为何唆使军士哗变?”

“传言,京营空额甚多,此辈唯恐父皇下令清军。”

虽说人已经擒下,但朱慈烺也没有波及的意思。听着这个回答,朝堂上下,马士英等人面露赞许之色,史可法无可不可,而有相当多的大臣,都是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

崇祯亦非笨伯,满怀深意地扫视了群臣一眼,然后才向朱慈烺道:“此辈可恶,按察清楚了么?”

“回父皇,是儿亲审过了。”

“那也不必再由内阁或三法司会审了!”崇祯声音极大,怒喝道:“世受国恩三百年,乃如此侍上报国耶?赐死,立刻赐死。同谋诸将,或斩或囚,由大元帅府审结发落……戒尔群臣,要引以为鉴,于今国事如此,再不激发天良,甚至一心想着降贼,难道朕诛不得尔等么!”

自由北至南,崇祯也是一直隐忍,今日触动他心中块磊,此时训诫起来,言词中对群臣也是极不客气,当下不少大臣想起皇帝脾气十分暴燥,经常一言不合,或是一件事不对,就会立刻派校尉宣读圣旨,拿捕下狱!

当下群臣害怕战栗,纷纷免冠下拜,不敢多陈一词。

而更有人,心中原本就离心离德,此时委屈下拜,心里那些异样主张,却更加坚决了。

此次打了一小批,保全了一大批,也是实在情非得已。

要是穷治起来,怕是这个小朝廷立刻就分崩离析,不复存在了!

“大元帅府,宜早誓师北上!”崇祯颇为心烦地瞟了群臣一眼,又把目光转向朱慈烺,这一次声音柔和很多,不过也是不容质疑的道:“今战火纷扰,皇太子为兵马大元帅,实非享受燕乐之时,吾儿当披袍挂帅,为朕讨平不服!”

……

崇祯十七年五月中,南京,小校场。

到了五月的南京,刚连续下了几天的雨,不过天并没有凉快下来,相反,却是更加闷热了。

朝廷新建在南京的消息,经过这么久的时间,终于传遍东南诸省。

各省复奏的公事呈文,地方大吏的效忠奏折,也是马不停蹄的送了过来。

各亲王、郡王、还有远在云南的黔国公府,也都是有土物呈贡。不取别的意思,就是一个包茅封贡,朝廷换了地方,可中央权威所在,这一层绝不容马虎!

已经有不少地方官员,奉旨来京述职,或是奉到新的圣旨,将漕粮物资,由原本的关库改送到南京城里来,源源不断的粮食、丝、绸缎、布匹,各种物资眨眼间就把南京各府库堆的满满当当的。

南来北往的客商,比平常也是多了很多,天子脚下,圣驾所在,难免就有不少人前来,寻访多出来的商机。

整个南京城,都是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之中。

而就在此时,皇太子将登坛拜帅,执掌天下兵马,奉命渡江北上的消息,也是在整个南京城中传扬开来!

第157章 南京(45)

经过谋叛哗变之乱后,新上任的掌左军都督府事的怀远侯常延龄调拨兵马,每天昼夜不停的赶工,终于在十日之前,将大元帅誓师拜将用的将台给赶了出来。

除了将台,还有操场、演武厅等该用的地方,也是顺道一起建造。

这也算是一处大工了。于是工部出官员工匠,户部出银子,兵部管账簿,都督府出禁军,反正兵乱之后,京营禁军的调度不灵,懦弱无用已经充分暴露,这些兵,将来按太子的意思,就是全部转为驻防军和厢军……这些王八蛋,先好好做点事磨练一下,要是连搬砖头也不成,就全赶回家吃自己去。

光是这一件事,也能看出大明体制有多混乱。根本没有是统收统支的最高层次的财政预算和拨款报销,别的不说,秦淮河一带早就有不少地方臭的不行,原该是应天府的差事,或是江宁县和上元县合力办差,不过一府两县哪来的这笔银子?

请示户部,就推给工部,工部又说某年大工,户部该负责的几十万一直不曾到账,总之推来推去,最后还是都督府派了一万多禁军,工部出工匠,户部好歹挤了点银子出来,上元县和江宁县出盐菜银子和伙夫什么的……这样几方合力,好歹是把河道给掏了掏清了清,这一项大工出来,一解几十年的积患,整个南京,可就都是颂圣的声响了。

再捎带手的,把沿河一带的几条主要干道修了一修,补了补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段,阖南京城,都是交口称赞。

光是这一点,朱慈烺就很想把大明的地方官吏,统统吊死。

这种民生的事,就压根没有人想去做,愿去做。

当官就是迎来送往,吟诗填词的卖弄风雅,要么就是玩女人,养清客相公,修建园林。了不起就在培养地方文气上下点功夫,多跑几次学宫,多栽培几个士子生员,再清简政务……除了闹出来的人伦命案认倒霉报上去,别的案子,能往回打就绝不接,这样做法的,就算是一等清官好官儿,三年一察,准报上去卓异!

只可惜,他的精力,是断然没有办法用到这些民生政务上了,而有一些改良和改革的预案,现在以他的权势和威望,也是没有办法提出来!

到了十五日这一天,北方消息不仅是上层官员们知道,连普通的生员士绅和关心国事的百姓都清楚了!

来自白山黑水密林之间的小小异族,此时已经是举族入关!

在山海关一片石击败了李自成后,整个建州部落紧追而后,李自成回北京一天,匆忙登基,然后就又匆忙出京。

或许是预感到自己没有办法再回来,李自成下令烧毁北京宫城。

只是时间太短,烧了几座偏殿后,并没有把整个宫室烧掉。

而五月初八日,清军在庆都追上大顺军残部,李自成派大将谷英迎战,结果再次战败,谷英战死。

十日,在真定又一次败大顺军,如此一来,在整个畿辅顺军已经立足不住,全师从井径退回山西,派大将镇守固关。

十二日,清军主力返回北京。

旬月之间,京师两度易手,而面目狰狞,衣服和头发都迥异于汉人的清军入城,更是给阖城的官绅百姓,带来心理上的绝大冲击。

而清朝统治者,特别是多尔衮此时的心理还是谨慎小心的,凡事都听从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建言,一进城,就宣布军民人等是否从贼,一律不加追究。而对阉党、东林党的所有明朝官员,一律登记任用等等,如此一来,就在最短时间内,安心了一些人心。

同时,发还田产家宅,显示了远比大顺朝廷更得人心的做法。

虽然如此,到底是异族,在李自成入京时选择投降的官僚,大半还是选择泛舟南下了!

北方消息,皇太子的情报网络是一部份,而络绎不绝的亲历者的讲述,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了。

情势如此纷乱,清军占领北京,在很多人心理上是一个绝大的冲击。

当然,对相当多的士绅来说,他们不明白北方的局势,对清朝统治者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只是下意识的把对方当成小国蛮夷,加以轻视。甚至很多人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加赞赏,觉得这是应时机智之举,清军一至,赶走了“流贼”,实在是一件值得快意和赞美的好事。

于是,所谓“借虏平贼”之说,还有重赏吴三桂的建议,也是甚嚣尘上了。

就在此时,皇太子拜帅出征,在很多人眼里,使得大局,更加的纷乱了。

……

水西门是南京水关,南上北下的客人,只要乘船入南京的,多是从此门进城。

这一天是皇太子拜帅登坛,如此大事,城中不论是士绅生员,还是小吏官兵,又或是普通百姓,往北城小校场一带去看热闹的,放眼看去,摩肩擦踵,到处都是。

不少人是几个朋友一起,或是全家老小都瞧热闹去,小小子坐在大人的肩膀上,手里还拿着小吃或是小玩意儿,一家大小高高兴兴,就跟过年赶庙会一样。

至于什么异族威胁,清军南下,这一等事,却是根本没有人放在心上一样。

如此一来,水西门一带就有远不及往日热闹的感觉,客船不少,但人踪是稀稀拉拉的,瞧不见几个。

只有大群苦力,一天不做就一天买不得米,升不起火,于是还在码头上苦捱做活,不得去瞧这一场大热闹了。

正午时分,一只沙船从上游悠然而下,在码头靠住岸边。见船只不小,在码头上揽活计的人当然疾奔而至,不过未及说什么,几个穿绸衫儒服的青年士子就疾步赶上,在他们身后,是各人带来的青衣家仆,也是跟在主人后头迎上来。

一见如此,众苦力便是退后,只是看着那船笑道:“瞧罢,又来了不知道是什么大佬倌儿。”

“前天一天就到了七十多只船,多是说东虏入城后跑回来的。”

“这帮官儿,投闯贼没投成,东虏到了又跑回来,这一下有好果子吃?”

“听说有几个大官上本,要严办曾经投贼的官儿。”

“我也说不能便宜了他们,好家伙,两边都下注,哪边赢奔哪边,哪有这样的道理,还当官的呢,咱们百姓是谁当皇帝都纳粮,他们可是吃的皇家的俸禄!”

这些议论,也是或多或少传进了岸边迎人的生员打扮的人群之中,各人听到了,也只有相顾苦笑罢了。

最近就是刘宗周这位儒学大家,号称是宋儒以降的理学第三的这位念台先生上了一本,这位先生,先是在报恩寺住着,后来几次闹的没脸,好生没趣。

好在清名是够了,朝廷仍然征辟他为左都御史,柏台森森,倒也正好适合这个食古不化的老头子。

上任履新之后,就是赶紧上了一本,言说诸事,先头不外乎还是劝皇帝不要急于求治,不要“求好太急”,反正逃到南京了,不妨痛定思痛,好好想想怎么从仁义上先下手,然后整顿人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大治了……

这是老生常谈,倒不必理会。

不过奏折中关于北方之事,老头子也是饶舌了几句,道是:“亟驰一介,间道北进,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

如此云云,也是打的“联虏灭贼”的主张,奏疏一上,满朝叫好,连同史可法,马士英在内,都是赞刘宗周老成谋国,所奏十分允当。

再下来,就是老头子大发议论,请按治北下诸臣,包括几个大学士在内,还有大票的刚逃过来的诸臣,士绅,请以按君父之难不救,降贼等诸多罪名,分等按治。

刑部尚书解学龙也是上“从贼六等论”,主张将南逃诸臣,分列名单,全部记录在案,按六等罪严罚。

此论甚嚣尘上,就连码头上的苦力也是知道了,议论起来,也是毫不客气。

可能在这些最普通的人群眼中,黑白反而十分鲜明,无需考虑太多的原故吧。

难得能出来一次的张自烈大为摇头,叹息道:“唉,龚孝升自误误人,十分可恶!”

“可不?”冒襄答道:“孝升这么着,我很替他担心。”

“瞧人家陈百史,现在……”说话的不知道是谁,话语中也是充满羡慕。

陈名夏投靠太子最早,现在是正经的四品高官,而且谁都知道,大元帅府的长史和司马可能就挂个名儿,正经办事的就是下属诸司,军政司是诸司之首,负责大元帅府的日常运作,现在很多要差,都是交给陈名夏去办理了。

相形之下,同是复社兄弟,众人的境遇也是先投太子者,现在风光得意,稍微这么一犹豫,一步错步步错,比较起来,酸味十足,也就不足为怪了。

说话之时,船只停靠稳当了,一个身材中等,稍嫌瘦弱的青年探身出来,天很热,他索性就是一身短打扮,只是头顶方巾,还算是明显的读书人的样子。

“霍,冒辟疆,尔公,你们都来了!”

一看到当初在南京时的知交好友,龚鼎孳洒然一笑,道:“十分有劳,弟愧不敢当啊!”

尽管千里长途,此人还是潇洒自若,而前途未卜,他也似乎全然不放在心上的样子,一时间,众人倒是觉得惭愧了。

第158章 南京(46)

“孝升,你还是这么散漫狷狂!”

和别人不同,向来性子端庄谨慎的张自烈略觉不满,用埋怨的语气向他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什么时候?”龚鼎孳微笑道:“很好啊弟一路南下,到处都是官绅杀掉闯军派驻的地方官,赶走流贼的军队,过了德州,一路到宿、徐一带,已经又全部是大明天下。两河一带,听说也是这么着。大局这么好,难道弟不该高兴?”

他是一直呆在北京的,从闯军入城再到清军入城,都是亲历。众人一听他说起这个话题,当然是十分感兴趣,冒襄尽量心事很重,也是忍不住上前打听。

“一言难尽!”

对众人的话,龚鼎孳反而不知道如何作答了!

千头万绪,一时反而理不顺当。

对南都这边,他当然是一直关注的。打崇祯成功出城之后,留城众臣的心思,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死板了。原以为大明气数完了,新朝鼎定,但现在看来,事情还真不一定。

很多大学士以降的官员,偷偷南走,就是明证。

然后闯军视众臣为奴,押入押出,鞭打喝斥,更是叫人知道,这个农民军为主的所谓新朝,还远远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政权。

再下来逼赃助饷,五千夹棍打的城中众官魂飞魄散,害怕之余,更添仇恨。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龚鼎孳深悔没有随陈名夏一起跟随太子南走,不过他向来是豁达人物,也很懒散,虽然后悔,却没有冒着危险早早南下。

等到清军入城,这个异族展露出明显的混元宇内,一统河山的雄心之后,龚鼎孳不知怎么的,想起当初李恭等人的警告,再想想陈名夏南下后的得意,这一次,他是再也不愿投降!

于是决心南下,正好,清军入城没几天,八旗分门驻防,龚鼎孳的旧宅也是没有保住,而且不仅如此,从迁出的那一刻起,八旗兵分门驻防,汉人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想进内城就要有人担保,或是有公务差事,普通百姓想进内城已经是绝无可能之事了。

那几天内,清军原说是秋毫无犯,但普通百姓,哪里能轻易舍弃祖宗传下来的房舍?

于是喝斥鞭打,再到刀枪齐上,屠杀之下,当然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几天之内,内城百姓就是被全部迁出,搬了个干干净净!

龚鼎孳就是亲眼看到,搬迁某处时,就是先挑一家最强硬的,不分老幼,全数当场杀掉。在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之时,那些只留着一根金钱鼠尾的虏兵都是哈哈大笑,用汉人听不懂的夷语彼此说笑,惨剧当前,这些人却能当是乐子一般,笑的格外开心。

如此凶暴残忍的行径,当然是吓的京城居民战战兢兢,等龚家举家出城的时候,内城之中,已经没有一家汉人居住了!

再然后是亲眼瞧见吴三桂的辽兵也驻在城中,全军上下都已经剃头,包括吴三桂和唐通、高第等总兵官在内,已经是全部降顺。

等到了淮安,又听到新的南都消息,这才发觉,朝中大佬全部有所谓的借虏平贼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龚鼎孳到了此时,才觉得天地苍茫,竟有不知道如何是好之想。

留京师剃发效力于虏,非他所愿。

而南都之中,头脑清醒者似乎也无一人。

后退无路,前进不得,所以一见复社诸友,才会故意做出狷狂之态,只是用来掩饰心中的惶恐不安罢了。

再说,他在淮安也是听到不少消息,朝中大佬,颇有穷治新近南归官员的打算,如此一来,回来之后前途未卜不说,还可能有牢狱之灾!

光从这一点,他就觉得,大明气数,似乎还是不怎么乐观啊……

众人见他呐呐无言,也是觉着奇怪,当即冒襄便打岔道:“孝升,顾横波呢?”

“哦,贱内就这下来了……这不就是?”

龚鼎孳与顾眉算是复社中娶名妓而最相得的一对了,彼此相敬如宾,虽非正室,但也就是如同正室一般,龚对顾眉爱若性命,此次留在北而不归南,顾眉不愿多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不过,到底是回来了。

移步于船头的顾眉,眼前众人也都是熟的不能再熟的熟人,于是手撑油纸伞,看向众人时,先就嫣然一笑。

“霍!”这一下,连向来有点古板的张自烈都道:“顾横波艳色依旧,孝升,怪不得你窝在北边不肯回来!”

“咳,别提了。”

这件事,委实有点不大光彩,龚鼎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