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臣等遵旨!”

这个复奏归档制度,也是朱慈烺的坚持。

明朝官僚在很多方面和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事拖沓就是其中一条,有了这个,想拖沓疲玩,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官帽是否还戴的牢靠。

处理了半天的国政,崇祯自己也很觉得疲惫,但召见军处大臣只是朝会第一步,底下还有内阁,六部五寺都察院各衙门,各地督抚的紧急奏报等等。

这些都是极为耗人心神,苦人心志的活,他才三十来岁,但在后世,一眼看过去却最少也四十多的长相模样,身体也并不康强,也就是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心情压抑所造成的原故。

内阁现在还是保有票拟权和表面上大政的综衡处治的权力,所以在体制上,内阁仍然很受尊崇,最近已经在下部议,大学士将由从一品一律升为正一品,并且赐给朝马,座位,总之实权渐渐侵削,而表面功夫,却是把大学士捧的越来越高了。

部院寺卿大臣,到现在还没有配齐。

不过,这是不急之务,崇祯经历生死大关,也不是以前那样食古拘泥的性子了,有些事,不妨从容一些,反而更好。

……

“皇太子将要于淮、徐之间成立新军,饷、粮、军械军服,人员调配,你们军务处先和太子一起协商,商议妥当了,再复奏给朕知道。”

皇帝累了,看完所有谕旨,用印,下发。看外头的光景,已经快接近辰时。

天光大亮,乾清宫附近渐渐有了窃窃低语的人声和沙沙的脚步声响,外朝那边,也是渐渐有了动静。

皇帝召见内阁和部院大臣和召见军务处大臣不同,后者就在乾清宫,前者就是在左顺门或是奉先殿的平台,要么是奉先殿大朝会,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朝会,内阁和部院奏事,也是事前上过奏折,并且有处理办法,皇帝只要说一声:“知道了。”

或是说:“依议。”

或是“该部知道。”

总之就是官样文章,和军务处正经议事时的光景绝然不同。

此时就算是头起召对正式结束,由马士英领头,五大臣叩头退出,皇太子跪,叩头跪谢皇帝,并且又略谈了一会马士英的表现,崇祯首肯,皇太子亦是加以夸赞,耽搁了这么一会之后,朱慈烺然后退出。

因为是奉旨,所以皇太子直接到军务处。

而此时军务舍人们已经把适才拟好的上谕圣旨抄发完毕,归档,并用军务处印,接着送内阁的送内阁,兵部的送兵部,同时军务大臣们写条子,派杂役去召各部的堂官或是郎中,或是该负责的官员过来说话,交代事情,等朱慈烺耽搁这么一会赶过来的时候,军务处已经是人声鼎沸,十分忙碌的模样了。

而此时此刻,皇帝才往外朝去!

朱慈烺到此时也是觉得,尽管自己用了建奴制度,不过明清相隔不远,清的这些集权化下的产物,用起来,果然是十分的得心应手。

得意之余,也是颇觉担心,但暂且也只能如此改革大政,否则,神仙也救不得大明!

“臣等叩迎太子殿下!”

虽说是加了征虏平贼大元帅的衔头,不过向来中国最重的就是皇权,清季时候,有臣下劝皇帝加兵马大元帅,惹的清廷中枢大怒,因为皇帝尊贵远在什么劳什子元帅之上,蛮夷规矩,岂能尽学?

现在朱慈烺所加的大元帅在以前还有点太子监国的味道,在大明,皇太子不临政务,不管军事,只管读书已经近二百年,到了此时,虽说谕旨已经下来,众人在迎接的时候,还是有点儿懵懵懂懂,似乎不知道怎么措手的感觉。于是迎接之时,众人仍然是只称皇太子,反正起跪礼节按这个规矩,也准定没错儿。

朱慈烺倒是十分随意,挥了挥手,笑道:“刚刚这么点功夫,起拜叩头的,十分无趣。我看,我们不必闹这些虚礼,还是赶紧说正事吧。”

众人刚刚忙了个臭死,但心中一直是七上八下。太子开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体制,调用哪个大臣,驻节何处,兵马钱粮打哪儿来?

这些,比起登坛誓师当然都是琐碎无趣的事,不过,这才都是急待解决的急务啊……

第141章 南京(29)

“臣要请问了,”马士英身为总理军务大臣,尽管还没怎么进入状态,不过,还是由他先开口说话:“不知道大元帅府,是怎么个体制?”

“军制是和侍卫处一样,我打算先搭三个协六个标,还有直属大元帅的部队,加起来,三万来人吧。”

“殿下,如今户部……”

“我知道,我知道!”朱慈烺打断他,笑道:“钱,由皇家内库来出,不必用部库了。”

皇太子居然如此有钱?

一时之间,军务处上下,都是有点儿发呆。

守备宫城的侍卫处是拱卫当今天子的机构,尽管大伙儿还不大明白,领侍卫之下,又是三支营制禁军,这侍卫和普通禁军,如何区分?

尽管还有含糊的地方,建军的架子早就搭起来,已经在畿辅附近募集禁军,三个协只暂且补足三个标一万五千多的额子,户部已经在拼命搜刮,粮食是有,营房现成,就是安家的银子和大量的铠甲军械,所需是一笔巨款,现在一时还筹措不出来!

皇太子倒是爽快,三万多人的大元帅府直属的筹措和组建,居然不要国家部库一文钱!

军务处已经分了差事,路振飞负责的是户部,当下便道:“殿下,这一笔款实在不小,需得好好筹算筹算……”

“我知道。”朱慈烺笑道:“又不是说不领饷,军饷和粮食,还是要兵部拨给,只是建军的使费,我自己来掏便是了。”

如果按兵部和户部的标准,从大明兵部和工部的库藏里淘铠甲器具,东西有多少就很难说,首先就得满足皇城禁军的需要,然后才是朱慈烺那边。这样一来,恐怕南京府库的家底根本不够给的。

而且,最近这几十年明朝法纪废驰,造出来的火器也好,兵器也罢,还有铠甲什么的,恐怕合格的少,废品的多。

与其咬牙切齿的和这帮大臣们打嘴皮子官司,闹到崇祯那里也没个好,不如自己肉疼一下:这钱,大爷我出了!

呆了好一会儿,马士英才格格一笑,又道:“领侍卫这个事,臣也不大明白……”

“老马倒真是急性子和直性子。”朱慈烺开玩笑道:“别人也含糊着,就不象你这么肯问。”

“殿下恕罪。”

“何罪之有?”朱慈烺微笑道:“侍卫和禁军,当然要分开。禁军用营制,兵丁用没有衙门气和市井气的良家子就行。武官么,当然是世袭勋臣和将门世家为宜。当然,五日一校阅,按制考核,不合格者一律淘汰。至于侍卫,当然归当管大臣直管,我的意思,是官绅将门世家的子弟,当然,勋臣子弟也可,自愿执戟护卫宫门不要俸禄的,补进来就是了。”

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是进士出身,哪一个不是一肚皮的学问?

当下路振飞便先颔首点头,笑道:“现在进出宫禁,就是汉唐制度,加侍中的可以随意入宫中办事,否则就要御批和侍卫处批才成。侍卫么,用这些子弟,就等于是汉的郎官隋的千牛备身,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就是叫大伙儿都出点办。”朱慈烺开玩笑道:“这个时候,国步维艰,就是看大伙儿舒发天良的当口。当然,朝廷没有叫人白效力的事,补进来了,安心当差。不出乱子中平的就给个地方守备的前程,愿干禁军的,一营的帮统。当差有功的,记在一等的,游击将军,一营管带的前程,怎么样,够不坏了吧?”

“是很不坏。”马士英笑道:“臣的第二子,不喜文而喜武,正好,请补进来当侍卫,不知道殿下允不允?”

“这个不要和我说,和冯元彪说去。”朱慈烺笑道:“不过总理大臣的儿子当侍卫,只怕也没有不允的道理不是?”

他又笑道:“不过我这里要先说明,冯元彪那性子,他管人,可是真讲规矩,要是……”

“不妨,不妨!”马士英抢着道:“臣子谨慎小心,一定会安心当差,服从管教。”

“这就好!”朱慈烺展颜一笑,看向其余众人,王家彦诗礼传家,当然没有习武的儿子,路振飞和吴伟业儿子都还年幼,钱谦益眉头锁的跟什么似的……他也没有能当侍卫的儿子,恐怕心里正在满拧着后悔。

在场的谁不精明,谁瞧不出来,家中如果有不能中进士的子弟,补这个侍卫实在是一条终南捷径?

那些当官的承诺两说,补成近侍,比加侍中的大臣还亲近皇帝和太子,几年功夫下来,简在帝心,放出去,不比当什么官强?就算不放,一直在宫中伺候,卫护皇帝,也总比当正儿八经的丘八要强的多!

至于没俸禄,甚至隐约的意思就是器具和铠甲,还有吃穿用度什么的都得自己报销……比起朝廷给的好处来,这又算什么!

真的愿意给皇宫当执戟郎的,谁还在乎这么点小钱!

至于朝廷,也是省了一大笔费用。难得的就是能有不少世家子弟,不管是文官,勋臣,武职世家,送来的子弟不比在民间招募的要放心的多?这年头,败坏不堪的纨绔子弟当然有,不过能挎刀值班的青年恐怕也并不少。

省了大笔费用,宫中安全也有了保障,而且还能替国家作养将来的人才……也亏得太子能想的出来!

当然,无形之中,也是把不少首鼠两端的世家给又重新绑回了大明的战车之上,人都是有私意的,有现在的天子侍卫先干着,自然而然的就盼着家中子弟出息,当然也就巴望着大明能好,不要再这么溜檐儿……

这一层,怕是很多人就想不到了哇……

其实,眼前这些变革,就是要把士绅和勋戚、将门,慢慢儿的把人心给拢回来。明朝之亡,几个重大原因,财政、军队不能战、中枢决策和地方执行的效能低下,还有,人心不固,似乎一夜之间,全国各阶层都抛弃了这个王朝。

不是剃发令的话,放眼全国,哪有真正的抵抗?

可朱慈烺不能就坐在这儿等剃发令过来吧?

现在这样,南明快成南清,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啊……现成的例子,前人的,后人的,好用的,实际点儿的……都是信手捻来了。

至于再往后点的经验,他是想用,没敢。

……

大元帅府的军制和建军的规模,从现在看来,朱慈烺的雄心不算太大。三万来人的兵额,大约和现在一个强藩差不离。

不过算算他麾下兵马,现在就有刘泽清部剩下的余烬两万多人,路振飞的淮安抚标和裁撤的管漕运的漕标兵马几千人,刘孔和等部几千人,扬州高起潜和淮扬镇的兵马,林林总总,这些被朱慈烺称为地方守备兵马加强起来也已经超过三万人了,还有徐州的孙传庭,现在谁不知道,老孙头早就被太子收服,经略河南、山东诸省的总督人选,除了他还能是谁?

孙传庭麾下就有几千过的去的秦军子弟兵,加上高杰所部三万多精兵,还有近万的骡马,也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

老实说,现下的大明武装,恐怕就数徐州方面最为雄强了。

太子自己再由五千精锐和六率充实为骨干,扩编成一支三万来人强军,如果凤阳和庐州驻军再直接听命,大明现有的可战之军,除了左良玉之外,就已经都落入太子手中了。

当然,事情能不能这么顺,也是很值得存疑就是了。

军制之外,就是府中的各层辅佐的机构了。

长史和司马参军都是从一品,各自领设军政司、军令司、军训司、军情司、军法司等诸司,作用一目了然,无需多说,新闻司、廉政司等,倒是叫人觉得颇为费解。

不过,新闻司的从三品司正用了方以智,正四品的副司正两个,一个候方域,一个是已经到了淮安的郑元勋,都是复社中坚风流才子,用他们掌新闻司,真正是十分相宜!

午时不到,新闻司出的消息纸已经发遍全城,识字的,不识字的,全部都已经知道,皇太子拜大元帅,仿的是大唐太子领军监国的制度,皇太子不留在南京,而是要率部前往前方,为大明打出一个中兴的局面出来!

……

打从朝会下来,内阁之中,张国维天生就是办实事的人,转来的明发上谕,就由他过目,交办,下达。

再有各部汇总过来的部务,也是他和王铎两人战战业业,每天忙到日落偏西,才得回去。

相形而言,李邦华精力已经不济,毕竟是七十多的人了,而史可法综理全局,细务就管的少了,现在最让这阁部大人操心的,不外乎就是饷械再缺,各部院到现在人手都没补齐,寺卿大臣也还有缺额的,请假的,丁忧的一大堆,现在诏令起复,或是夺情,反正这些政务就是千头万绪,实在每天时间都不大够用。

内阁之中,最清闲的反而是高弘图,他是管户部的,现在户部横竖没银子,怎么说都是没钱,所以干脆就每天捧着茶闲转悠,今日皇太子开府之事,内阁里头,也就是数他最为关切了。

第142章 南京(30)

“好么,太子开府,文官武将用了一大堆,俸禄开支还得从咱们头上来勒掯……我是伺候不来,谁有法子谁想去。左镇那边,每天还在请饷,我在户部一天,就只能先支应左良玉东南半壁,不靠着他靠谁!”

“那什么新闻司,每天大事小事,事无巨细的全往上写,煽动蛊惑人心,莫以为甚……方以智他们也是糊涂了,就这么被人当大枪使?”

“两协六标,正好一个总兵的额子,抢了刘泽清的还不知足?现成的就有五千强兵,还不少是骑兵,就见天在城里晃悠。听说了没有?前一阵军纪不大好,太子严责诸将,没办法,诸将又严责军士,闹的一塌糊涂!”

“南京繁华,这些当兵的又不是太子亲使出来的,人心能附,能服?我看哪,将来回淮安,还得有乐子瞧。”

内阁重修之后,首辅单独用一间大房子,专门有一班内阁舍人和吏目佐杂辅助,不管是公文文书,官员档案,各部呈文,还是军务处转来的明发上谕,从润色到发布,史可法过目以后,就能迅速下达。

就是这样,每天光是复奏归档,就得从早看到晚了。

听着高弘图不停的在自己跟前发牢骚,史可法揉一揉发酸的双眼,也是微觉不悦。不过他向来就是以性格持重见长,好听了是谨慎小心,难听点就是绵软而无决断。

所以凡事不愿决裂,更不愿多事,因向高弘图笑道:“何苦来?军务上有军务大臣,太子开府之后,大元帅府也有一帮子辅佐皇太子殿下的,咱们就只管做好自己份内事,可成?”

瞧着史可法那模样神情,高弘图恨不得把眼前这人给打醒!

军务有军务处,太子还领军开府,眼看兵权财权,地方政权全部到手,江南一共多大的地盘,淮扬徐州是稳稳到手,凤阳和庐、泗诸州,能不能保住尚在两可之间。

东林党原本实力最强,满可以主导大政,结果什么事眼前这痴傻书生都可以拱手让出,到最后,什么都叫别人拿走,东林党还剩下什么!

不过这话在史可法跟前也不好直说,高弘图咽下一口恶气,沉声道:“太子开府,我看,满可以给左镇也开府,自己设官,许他永镇武昌,这样,或可激发将士忠勇效死之心?”

这话也是高弘图和姜曰广几个提过几次了,反正太子开府是皇上决心下定,以目前局势,出来反对是自取其辱。

众人现在也看了出来,太子非凡俗之辈,打从入南京那会就可看出,非常之主可行非常之事,目前来说,太子似乎对东林和复社不曾有成见,任用内阁和军务大臣,东林党人也并没有受排挤,大元帅府中,复社的人还很不少。

太子身边最受重视的文官,陈名夏就是一个,而且将来地位也不会低。

复社和东林彼此声气相连,这样一来,就没必要和太子过不去……不过为了扩大地盘和权力,左良玉这个外援一定要交结好才成,最好的法子,就是让已经封伯爵的左良玉也加个大将军,开幕府自用幕僚,这样格局就大了,再来个世镇武昌……以后缓急之时,左良玉还能不血诚以报?

这个法子,就是当年守开封最得力的黄澍提出来,这个东林党的干将向来以阴险毒辣著称,此计一上,也是十分符合高弘图等人的意图,于是奔走的十分起劲。

“唉,再说吧,我这里每天千头万绪,政府刚刚草创,皇上勤政,每天都是办不完的政事……”史可法一脸苦笑,望向高弘图,只道:“再容我想想,好么?”

“好,好!”

高弘图打牙齿缝隙里挤出两个字来,有心再给史可法透点底,不过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只是恶狠狠的道:“道邻,你不争,迟早被人踩在脚底,到那时,正气全毁哼,可不要说我话没说在头里!”

说罢一拱手,也不等史可法出声,摇头摆尾的就出了内阁。

他老人家在内阁向来是迟到早退,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只是有不少人听到里间动静,这会子伸头探脑的看,除了看到一个发呆的史可法,还能瞧出什么来?

……

“这是家主人给列位的,一人一份,当面点清,过后不补了众列位。”

就在高弘图踏脚出门的时候儿,在大报恩寺附近的一座三层高的酒楼里头,一群穿着光鲜的汉子围成一团,中间是一个留老鼠须贼眉鼠眼的中年胖子,瓦楞帽五福衫,标准的富贵人家管家打扮。

残羹剩菜被推到两边,中间是十来个小布包,两个青衣小仆把布包一下放好,再又悄没声息的退到后头。

见众人有点楞神,没有人领包裹,中年男子一翘胡子,冷笑道:“怎么着?一人二百两金子,十足赤的马蹄金,这都显少?”

“标下哪儿敢?”

尽管穿着百姓服饰,口吻却是不折不扣的丘八,有人先领头,接下来各人纷纷拎起布包来,一人一个,全部抱在怀中。

“那好,”那中年人一笑拱手,道:“家主人就等着众位的好消息了。”

“这万一……”先拿小包的那人迟疑道:“万一要是上头穷治下来?”

“法不责众么,再说,不要闹的太凶,随便找点由头闹一闹,不要弄出人命来就成!”

“好好,那标下省得了。”

“放心吧!”见众人还都有点犹豫惶恐,中年胖子心中十分鄙夷……亏这伙人还都是号称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当下想了想,便又安抚道:“我家主人,你们都是知道的,只要这一回安心效力,绝不会亏待你们。他老人家待下头人如何,你们没打听?”

就是因为打听过,所以十分羡慕,这才两边搭上头,一门心思要投效……话说的太多就不响视了,当下这屋子里众人只是沉住气只顾着点头,只是人人双目发光,真象是一窝子的野狼!

……

今天是复社社友们约好小聚的日子。冒襄包了一幢河房,整整二十几间的河房再带十来个诗妓和几十个使唤的龟公下人,全部留下。

昨天冒府管家过来,在桌上放了十两一锭整整十锭的大银,从早晨起,河房上下就准备宴席,什么水陆八珍,鹿尾熊掌猩唇猴脑全部齐活,下人小子们端着茶菜在院子里头来回的奔走,一个个都是十分兴头。

这些复社的相公们,钱不一定多,手面却是从来都大方的很。伺候的高兴了,赏银准保少不了。

名妓们早起梳妆,特别选了时兴的淡妆打扮,葱绿水粉使劲的往身上擦抹穿戴,还有人悄没声的在怀里藏着最近刚写的诗稿,打算好了,要和这些才子大爷们好好唱和一下……没准哪首诗就红了,传遍江南的同时,自己个的身价,那就是一个水涨船高!

傍晚时分,有点儿天晚将雨的样子,冒襄骑着一头大青骡,董小宛坐一顶两人抬的软轿,十分兴头的赶了过来。

“给冒相公请安!”

龟公早早迎了上来,只是面色却不大对劲,给冒襄请了个安之后,便是禀道:“相公,今日请的都是哪几位?”

“定生兄,朝宗兄两口子、方密之……怎么啦?”

冒襄只顾说的热闹,到最后,才瞧出龟公神色不对,因笑道:“每次都是这规矩,人也差不离,怎么你脸色这么难看?”

“回相公的话,小人们预备一天,可到现在一个客人也没来。”

“什么?”冒襄大奇,忍不住大步走到河房里头,四顾张望,果然一个客人也没到。

这处河房十分清幽雅致,临河饮酒赋诗,看秦淮风光,是冒襄等人每隔一段日子相聚的老地方,说是轮流做东,但除了顾杲和冒襄、候方域这三人外,别人手头都不是很宽裕,所以十次有九次都是这三人轮流下帖子请客。

要是往常,这里必定已经聚集了大半的客人,河房内外全是人说笑吵闹的动静,再配上酒香菜香,光棍一人来的,必定也是与那些姑娘调笑说话儿,情形也是十分的香艳有趣……今天却是空空荡荡,一个人影也没瞧着。

“咦,真是奇了!”

冒襄看着发呆,董小宛也是从轿上下来,见此情形,便摇头道:“说了密之他们很忙,不一定有空……”

“你知道什么!”冒襄对她十分不耐烦,顿足道:“少说话!”

“是,妾身失言了。”

冒襄对董小宛的这种态度,由来也非一日。一旦心烦意乱,就会十分暴燥。董小宛眼圈微红,却是向冒襄福了一福赔礼,然后垂首不语。

见她如此,冒襄心中一软,想要说些什么,却梗在喉头,说不出来。

正无奈时,因见一个青衣小厮骑马过来,离着五六步下马,奔过来便是嗑头,禀道:“禀相公,我家老爷并陈老爷、方老爷几个,都被留下来当值,老爷说,这一次就不及过来了,等过些日子闲了,一定置酒给相公赔罪!”

第143章 南京(31)

冒襄今天大请客,原本也是有一肚皮的话要说。

他和张自烈几个复社好友都是在史可法幕中,现在史可法是文华殿大学士兼兵部正堂,放眼大明,是没有比这位史公更位高权重的了。

在史可法身边,冒襄自觉眼界更高广一些,对几个好友现在走的路子,就是十分的不赞同。

吴伟业和余怀也罢了,平素往来不算多,倒是陈贞慧、候方域,还有方以智等人,他是想切实劝上一劝的!

不过今天连人也没来,一腔打算自然是全然落空。

当下面色就十分难看,想了想,又不便对一个下人发火,只得板着脸道:“告诉你家主人,喝酒事小,我有话同他说是真的有空了,就到我下处来寻我,不然送帖子来,我去拜他们也一样的……就是这样,去吧!”

打发走了下人,河房上下也是一个个瞧着冒襄发呆……这位爷放了一百两银子,赶情就是自己个来吃独食了?

院子里的姑娘们也是一个个垂头丧气的……现在复社的那些风流才子一个个忙的跟什么似的,难得今天冒相公出头,谁知道还是一个没瞧着……那什么秦淮八艳的名头,还不就是这么一群人给捧出来的?

诗词好不好,还不是这些大爷说了算!

一院寂寂,冒襄强笑道:“既然没有人来,咱们自己高乐……”

正说着,外头远远的五六人骑驴赶来,正好天空乌云密布,刺拉一道闪电下来,电光之下,冒襄看的清楚,领头的正是顾杲。

“顾兄!”平时和顾杲不大对脾气,此时冒襄却是十分高兴,大步迎上前去,笑道:“密之他们没空,我以为兄也不来了。”

“他们是贵人,我可是风流闲人。”顾杲笑嘻嘻的道:“这里有美酒和美人,我疯迷了不来?不过,你猜我把谁也带来了?”

“谁?”

冒襄正迷糊,顾杲笑吟吟的把身后的人一拉,认清是谁之后,冒襄却是一呆。

和顾杲同来的,都是复社中的一些二流人物,而被顾杲拉过来的几个,彼此自成格局,脸上神色也是讪讪的……领头的,却不是黄宗羲还是谁?

“太冲兄!”冒襄十分意外的道:“怎么,你不是和郑超宗去了淮安?他老哥已经补在大元帅府里头效力了,一下子就是四品官,弟还奇怪,怎么太冲兄没有动静……”

“那种官,我怎么会去做?”

黄宗羲脸色十分难看,他和冒襄等人不一样,平素很少到这种风月场所,更看不惯这些人自命风流,追欢买笑的模样儿……所以他能够来,冒襄才会露出那种惊异的表情。

“你们两,何必紧站在门口说话?”顾杲笑嘻嘻上前来,拥着黄宗羲道:“辟疆是大户,咱们吃的他准没错儿。这一次,太冲你吃了苦头,真是要好好找补回来才是。”

跟在黄宗羲身后的,差不离也是一类人物,不少人是初次到这种场合,伸头探脑的,看着那些美貌姑娘,一个个都是发呆。

董小宛嘴角含笑,对这些呆书生也并不敢小瞧。能和黄宗羲混在一起的,不论是才学还是家世,都绝不会太差。而况还有一个顾杲,更是江南望族,这样的人,绝不敢怠慢了。

当下吩咐温酒热菜,丝竹之声悠然响起,众妓虽不满意客人的风度模样,不过也知道眼前这些都是知名才子,于是仍然殷勤伺候,没过一会功夫,河房里就又是冒襄熟悉的气氛了。

“太冲!”顾杲在这种场合十分放的开,怀中揽着一个,脸也喝的红扑扑的,向着有点儿发呆的黄宗羲道:“此行经过,和辟疆说说如何?”

“对,太冲兄,此行经过究竟如何?”

“唉!”

黄宗羲未语先叹,自己先喝了一口酒后,才闷闷不乐的道:“弟刚过镇江不远,行不及百里,遇到好几个卡子,叫行人按人头抽分交税,又非钞关,岂有是理?”

“竟有此事?”冒襄吃了一惊,道:“是谁做这种事?”

“听说是太子麾下大将刘孔和,驻于涟水一带,还有沿扬州到淮安、到泗州一带,特别是运河沿途,都设了这种卡子。”

“真是岂有此理!”

冒襄一拍桌,大怒道:“怎么敢如此公然行劫!”

“可不是?”顾杲语意轻浮的道:“皇太子说刘泽清公然打家劫舍……这个咱们没瞧着,现在太子殿下麾下大将却已经白日行劫,安有此理?”

“那么,”冒襄忍住气,问道:“是有什么说法没有?”

“倒是有。”黄宗羲答说:“说是助饷厘金,淮安扬州一带驻军,已经数月不曾关饷,以前是刘泽清和户部打交道,现在库中无银,当然只能自己设法。设卡抽厘,按人头数字,骡马、货物价值来抽。说起来,弟一行十余人,骡马车辆不少,因为没带货物,一人二分银子,骡马四分……真是笑话了,骡马比人还多抽钱!”

“这么说,银子倒是不多?”

“是不多,连同行李在内,抽了一两不到。”黄宗羲摇了摇头,语气十分坚决的道:“银子不多,但此行恶劣,原本弟要去看看淮安情形,这一下,就毅然回转,不过,超宗兄还是继续前行了。”

他和郑元勋一起上路,自己却孤身返回,看脸上的神色,对皇太子和淮安一带更具恶感。

冒襄知道淮安这么做怕是有理由的……高弘图主理户部,打死不往淮安一带拨一两银子,几万人要养活,刘孔和此举似乎也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