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马士英只是受过张溥间接的小恩,结果就是他一个人主持张溥的丧事,前前后后,忙活了整一个月!

钱谦益在事后自是赞誉有加,夸赞马士英有豪侠气。但无论如何,马士英对这个风度翩翩十分君子样的江南士林领袖是敬重不起来了!

事实上,他认为这些人添乱有余,做一事败一事,若非是他,江南半壁岂能如此安然无事?指望众人推崇的史可法么?

那真是天大的笑话!

带着这种自信,马士英勒住了马,很矜持的向钱谦益点了点头,并没有打算下马。

见他如此,钱谦益也只是带住了马,不过脸上的笑容要热切的多……他看向马士英,笑道:“盼兄之来,如大旱之望云霓!”

“牧斋,你太客气了!”

“不是,不是!”钱谦益笑道:“军务大臣,你是首席,按军务处的规矩,可以独对,对自承旨,全班进见时,由你全权代表发言。这几天,你这个总理不在,只能由弟顶上,可你知道,弟与军务实在并不甚见长,皇上又急着要知道湖广和北京一带的消息……唉呀,你来了就好,最好不过!”

看来钱谦益这几天确实是头疼的紧,五个军务大臣,马士英在资格和能力上足堪领班,特别是实际政务和军事上,马士英这种长期在地方负责的大臣有更深入局中的观感和见解,当然,奏对时,也就能拿出很多具体的办法来了。

不过马士英不在,钱谦益只好顶上去,在他身后是王家彦和路振飞,一样都是长于军务和政务的干才,但钱谦益挡在前头,只能由他先开口,想来以崇祯那急切的脾气秉性,对钱谦益的印象又不是很好,这个新上任的军务大臣,一定受了不少的白眼。

如此一来,马士英却是哑然失笑,想了一想,便道:“弟不曾到中枢任职,牧斋兄,你过谦了!”

“不必再谦了。”钱谦益不打算继续这个话题,因看了看天色,再又看到青龙桥就在前方不远,于是向马士英笑道:“过了桥再向前头不远,就是军务处了。圣驾一会就到,我们骑马过去不恭敬,下马步行如此?”

此地已经是禁宫深入,南京大内就算衰败,当初皇家的格局还是在的,适才是从奉先谨身华盖三大殿的一侧直插进来,此时已经到了外朝和内廷的交界处,历来大臣办事,内阁已经算是深入禁中了,可也没有军务处这么靠里,一时间,马士英竟也有点惶恐不安之感了。

“离内廷真是太近了,是么?”

钱谦益查察人心也是没说的,当下便是笑道:“一则,军务处辅佐皇上处理军国大事,举凡天下政务,没有比这个更要紧的所以,靠近内廷禁中,寻常人根本不能近前,以保全机密。二来,每天卯正二刻多些就见君办事了,离的近些,皇上召见也方便。而况,早晨头一起见面后,军务处要阅看战报,调划筹备,皇上随时顾问有事,也随时要召见……所以和普通大臣绝然不同……在此久了,我兄就一切都明白了!”

虽然入值早了那么几天,钱谦益已经是十分熟悉整个办事的流程,马士英心中十分不服,不过也没有办法,当下呆着脸,按钱谦益的指点,下马步行,所有从人都屏弃在外朝东安门那里候着,只有他和钱谦益两人,带着几人最贴身的伴当亲随,安步前行。

他们俩人却已经算是到的最迟了,隔着窗子就能看到军务处里头灯火通明,影影绰绰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奔走忙碌,隔着老远,也能听到里头说话的声响!

“平西伯那边有正经奏报没有?还是只有‘消息’和‘据闻’?皇上还好说,太子问起来,脸往哪搁?”

“左平贼又在请饷?他还要调动往南京这边来?告诉他,不许擅动!”

“措词要客气些!”

“云南巡抚是谁?廷寄上谕发了没有?还有,给黔国公的上谕,要请内阁明发。滇川道路,不能随意调派黔国公的亲信,要派得力稳重的大将,不能耽搁!”

“谕令郑芝龙调派水师北上,赶紧抄发,不准再行耽搁延误!”

里头一声声的,也不知道是谁,一个声气急而有力,另外一个从容自信,光听声音,就知道绝不是凡俗庸碌之流!

第138章 南京(26)

“是王开美和路见白,昨儿他们俩轮值,带着陈贞慧那一班舍人,怕是一夜没睡!”

钱谦益洒然一笑,伸手做延客状,向着马士英道:“请!”

马士英却并没有动,在军务处大门前竖立的“军民人等非军务处人员擅入者立斩不赦”的铁牌上扫了一眼,然后才抬脚进去。

这里和乾清宫几乎就是隔着几道墙,原本只是附属的一幢普通房舍,大约是原本宫室中堆放杂物或是太监休息的地方,在陈子龙的努力之下,时间很短,也是抢出了一幢很大的装裱不错的国家中枢所用的地方出来。

明三暗四的正堂,两边是一长溜的舍人和吏员们的用房,到处都是灯烛显亮,器物也都是打造一新的新摆设,并不是什么上等木料,但打造的朴素大方,而且格局布置很大,果然是透着一股中枢才有的堂皇大气。

倒是有人在内阁和军务处都奔走过,内阁是华贵有余文气张扬,光是一长溜的直通到顶的大书架就是军务处所无,而军务处简朴之余,器物上又比内阁用心的多,当是西边一幢房子里挂的两人多高的木制舆图就不是内阁能比的,而且皇太子还在派西洋传教士出去,到处勘探测量,预备在军务处做一个大型的沿江布防的沙盘木图……光是这个,就是五军都督府也是远远比不了。

从甬道一路向前,正堂门前早就有杂役看到,两人杂役一左一右挑开门帘,有人叫道:“钱大人到!”

“还有马大人!”

钱谦益面色和悦,大笑着道:“开美,见白,快些出来,咱们的总理军务大臣可算是到了!”

不言不语间,已经阴损了马士英一道,可算是刚刚马士英骄矜态度的回报。

里头的两人却不理会钱谦益的心思,听到他的话,里头是“哎呀”两声,再看时,两个穿绯袍的已经大步迎了出来!

王家彦和路振飞科名都比马士英晚的多,一个是天启早年,一个是天启五年才中的进士,天启五年的时候,马士英都为官好多年,而且颇有政声了。

见面之下,自然是王家彦和路振飞先长揖而礼,然后都道:“老前辈刚到么?昨日打听还在路途之中,是否昨晚入城?”

“不是,是今夜入的城,然后直接就到宫中来了两位,不必客气,以后就是同僚,要和衷共济才是!”马士英对这两人还算客气的多,王家彦早在中枢,任职兵部侍郎简在帝心,京师防御为副戎政,这官场资历,却比马士英不弱。这一次,如果不是史可法挡着,一定能成为兵部正堂。

至于路振飞,资历官位都弱了很多,但在淮抚任上却干的十分出色,所以马士英格外加以青眼。

听着他这么说,两人彼此对视,都是瞧出对方眼神中的意思出来。

半夜入城,显然是强行叫开的城门,跋扈之态尽显。这且不说什么,城防也是形同虚设了,若是有流贼或东虏,以国家大臣身份骗门,岂不是一骗就开?

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个掌都督府事,负责南京外城防御的伯爷,已经不容于军务处了!

路振飞试探着问:“老前辈带着督标来了么?”

马士英仰面笑道:“见白当我何等人?岂有入觐之臣,擅带兵马入都门的?我的督标已经留给黄得功了,黄闯子打仗还算得力,靠的住。充实他的实力,比交给接手的总督要强的多。老夫带来的,不过就是三百多亲兵,怎么,见白疑他们能做出什么谋逆大事来不成?”

“三百多兵当然做不出什么来,不过老前辈,月白星稀带亲兵赶路,半夜入城,天不明又入宫禁来面圣见驾,这份勤谨,学生不胜感佩。”

路振飞的话,皮里阳秋,其实十分不满。只是初次相见,对方又是领枢机的人物,倒不好太不给面子。

都是久镇地方的人,他说出话来,要比王家彦好听的多了。

“呵呵,岂敢,岂敢!”

两个军务大臣的不满,马士英也是明显察觉。他此时也是有点后悔,行事是不是太孟浪了一些?毕竟现下看来,这南京城中规矩是大了不少。

不过,他也是十分心高气傲的人,路振飞不指责而指责,而王家彦脸色变的十分之难看,当下他便索性高抬起头,不加理会。

正在这十分尴尬的当口,吴伟业急脚猫似的进来,一见眼前场面,先是一征,接着便笑道:“列位大臣怎么就在门外说话?叫杂役们看了笑话对了,皇上已经御殿了,既然都在外头,我看,就去候驾吧!”

他这么一打岔,有点儿凝重的气氛就荡然无存,大家纵耳倾听,果然听到云板声声,确实是崇祯已经起身临朝了。

“好,吾等去面圣见驾吧。”

马士英为首席军务大臣,他一发话,众人都无话可说,当下略整衣冠,由马士英带头,众人一起向着乾清宫赶过去。

此时天色也就是蒙蒙发亮,视物都不大清楚,不过等众人赶到乾清宫时,里头已经是通明透亮,殿阶之下,站满了穿着元青和天青色曳撒的太监,远远看到军务大臣们过来,所有的太监都是俯首躬身,一起向着大臣们行礼。

“这?”

马士英还是头一回见着这种场面,一时愕然,竟是停下脚步,不敢继续前行。

“马大人,请但行无妨。”吴伟业是军务大臣中年纪和资历最浅薄的,所以跑前跑后,算是军务大臣里头打杂的,好在他年轻腿脚好,跑几步也不碍的,当下急步上前,对马士英道:“今上和皇太子裁抑此辈,现在只是供洒扫之役,不管是赐给几品官职,不准戴乌纱,也不准与大臣抗礼。见小官尚可平礼,见吾等,就只能执此役,行此礼了。”

“好,好!”

虽然知道太监已经被踢出权力中心,但马士英此时也是无比愉悦。在他抬脚到乾清门大殿之前的时候,猛然看到带引的太监就是前任凤阳监军太监卢九德,在凤阳时,马士英尽管大权在握,掌握军权,江南半壁就是由他来拱卫,但面对卢九德时,仍然是与这个监军太监十分客气,并且要经常送上贿赂,否则的话,自己打赢了也能成败仗,小败成大败,惨败,连续奏报上去,他就非去职不可。

如今这个太监去老老实实的站在殿门前,见他过来,连头也不敢抬。

马士英心中十分得意,用眼角的余光瞟了卢九德一眼,然后便凝神静气,直到殿门大开,卢九德大声道:“圣驾到,诸军务大臣跪!”

“臣等,叩迎圣驾!”

“平身,都进来!”

马士英曾经几次见驾,但从来没有被单独召见,而今天这种情形,陡然之间他已经成了一个十分要紧的重臣,就算不是单独面圣,心里的紧张也非往日见驾时可比。

当下仓促起身,也不知道说了什么,然后急步进入。

崇祯已经坐在乾清宫明间的金台之上了,看到马士英进来,他也微露诧异之色,等五个军务大臣全部站在金台一侧,他才开口道:“先生是昨夜才回南京?”

“是,臣奉诏后,星夜就道,不敢耽搁,昨日连夜入城。”

“很好,先生真辛苦了!”

崇祯十分高兴。皇朝统治到了这个时候,政令不行军令不畅不是稀奇事,皇命之下,敢违命的人也着实不少。

大学士李建泰死活不敢监军,甚至敢攻打自己一方的城池,并且屠城泄恨。

兵部侍郎余应桂不敢任陕西总督,赖着不上任。

如此种种的行径,数不数胜,抗命都敢了,更不要说接命之后,星夜就道赶来为国出力了。所以,崇祯闻言之后,也确实是十分欣喜。

见皇帝如此,马士英自然十分得意,刚想说什么,眼角余光却是看一个年轻后生正笑迷迷的看向自己,天并不很热,不过这个年轻人却是头顶汗气蒸腾,一顶加着东珠的黑缎面藤编凉帽之下,额角和面庞上,尽是豆粒大的汗珠!

个头比常人高出不多,但肩膀极宽,身形站姿也很挺拔,所以看起来英气勃发,十分的漂亮好看。

衣服则是普通的元青色箭衣,不过腰间悬系着一柄镶嵌着红宝石的宝剑,看样子是十分的名贵宝物。

再看脸,则是浓眉大眼,鼻梁高挺,长相虽与当今皇帝略有形似,但看眉宇气质,倒是和宣宗皇帝有几分神似。

这位少年人,能悬着宝剑步履从容的进入殿中,想必就是皇太子朱慈烺了!

眼看对方笑吟吟看向自己,在匆忙跪下行礼的同时,马士英心中暗道:“怪不得人都说皇太子酷似宣庙,英伟之姿非同常人,今日一看,果不其然!”

马士英在心中暗自感叹,皇太子也是忙着侧过身去,不敢在君皇面前受臣子礼,这么一闹,崇祯却也看到了步入殿内的皇太子,因喜道:“皇太子和总理军务大臣并至,今日果然是大好吉日,朕,也有大事要向尔等晓谕宣示!”

第139章 南京(27)

听着崇祯的话,饶是马士英此时心神浮动,也是禁不住屏心静气,看看皇帝要说什么。

看着众人的模样,崇祯也是满意地一笑。

皇太子最近出的这些主意,在崇祯看来,多半是好,有几桩似乎不大切乎实际。还有一些,他有点影约的担心。

甚至,有一点怀疑。

但一想起自己在景山将欲殉国,皇太子却带兵杀回相救……想到那样的情形,什么天子太子,什么君王严父,都是抛诸脑后!

没有这个儿子,大明现在是什么样儿?

举城皆降到举国皆降,能有多远?

无论如何,最少在现在,崇祯心里头对朱慈烺有的只有信任,只有慈爱,只有给予的大权和对将来朱慈烺成就的厚望!

私下里,他是盼着自己比宋高宗强,而这个儿子,也一定要强过宋孝宗!

一定!

看向众人,崇祯微笑道:“前日已经有消息,李自成已经撤出京师!”

这个消息,应该是昨夜朱慈烺收到的最新奏报。临出京前,他就留下人手,同时还派人往山海关,宁远,从天津出海再到山东上岸,更是布置了不少人手。

这个时代,消息送到了就是真的,什么暗战谍报,其实很寻常。除非是能在对方高层安插人手,不然的话,能送到准确消息,就算是很不错的谍报水平了。

象东虏想知道明朝消息,就只能是两个渠道,一个是山西晋商,通过买卖时透露的内地情形,不过多半是大路货色,不买通官员,看不到邸报文抄,也就只能是普通的军情。

另一条路子,就是通过蒙古部落在与汉人交易时打听到的零星消息,不准,延时。

李自成都要打到北京了,知道消息的多尔衮才派人送信给“陕西诸帅”,等送到的时候,北京都被李自成拿下来了。

除掉交通因素,只能说明当时的情报交流有多困难了。

相比较而言,李自成的小刘营算是不错的情报组织,特别是煽动和发布消息,刺探军情,甚至配合大军行动,都有不错的建树。

朱慈烺的班底,则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

不是什么专业的水平,但费了一番心思,特别是沿途布置了不少交通点用来传递消息,把从后世学的那些皮毛功夫全用上了……效果居然还很不坏。

最少,北方消息,一直是源源不绝,天天递送而来。

李自成退出京师,在当时来说,对很多人都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消息。

毕竟这个流贼十几年颠扑不倒,屡挫屡起,现在居然拥有数省地盘和百万大军,建立朝廷政府,俨然有新朝之主的气象。

正因为这一点,才有大量的明朝中枢官员选择放弃崇祯和明朝,转而投向新朝。

这种心理的关键点,就在于北京的得失。

得北京,顺天下人心,在这一点上,这种掏心战术是一点没错的。

如果没有建奴入关,李自成得北京后再怎么胡搞,天下也多半是他的了。

不过现在形势自然不同,崇祯说完,也是半响不语,只是看着自己眼前这五个军务大臣,要看看他们是何反应。

这都是朱慈烺的建言建议下挑选出来的,老实说,除了王家彦和吴伟业外,其余三个,崇祯既不熟悉,也并不了解,这几人的能力,还真的要看。

“臣恭贺皇上!”

马士英是总理大臣,到这时候,才知道钱谦益的苦恼是什么。

他必须先说话,而且,要揣摩圣意来应答,万一不当,皇上心里自然是十分不悦。

其余大臣,就可以根据他的话来修改订正,或是看皇帝的反应来反应了。

仓促之间,他也看不到皇帝的脸色,但贺喜之词刚一出口,眼角余光便看到皇太子面色一沉,向着他微微摇头。

“这是什么意思?”

马士英反应极快,脑海中如电光火石一般,立刻就在猜度着皇太子的用意。

“李自成退出,就是说他气数不够夺得天下,大明江山可以再中兴。或者说,最少南北朝的局面可保……那为什么太子会摇头?”

最近南京城中,因为朱慈烺有意的施为,士林之间已经在纷传着东虏的威胁。但就算如此,坊间对东虏有夺天下之志也是十分疑惑!

更多的人,只认为东虏是蛮夷小邦,在关外占地利之便才能逞凶一时,对整个建州部落的野心都是认识不足。

在崇祯年间,东虏几次入关兵锋都不及南方,这也是南方士大夫对这个蛮夷部族缺乏警惕的重要原因。

不过政治人物,只要稍加提点,便可以转变自己的思维。

眨眼之间,马士英就想明白了。

贺喜之后,便紧接着道:“然则,平西伯引东虏入关,虽名借师平乱,却也需防东虏狼子野心……若是前门拒虎,后门入狼,则京师仍然不保,平西伯怕也有后顾之忧!”

思路顺到这里,反而要明晰的多,当下又接着道:“所以臣以为,需早选派大臣,经略山东、河南,屯田强兵,以剿流贼,安人心,杜外患!”

这么一番对答,连崇祯也是改颜相向了!

对马士英在地方上的能力,崇祯是非常欣赏的。虽然此人在他当国的早年被削籍,但复起之后,展露出来的能力叫崇祯十分欣赏,几年之间就当方面之任,然后保住江南一带安静无事。但,这只是地方上的成就,马士英毕竟没有在中枢任职。

此时短短时间的奏对,就已经叫崇祯十分欣赏和欢喜了。

他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帝王,当下便先看看朱慈烺,眼中是十足的满意神色。这个马士英,皇儿能够发掘推荐,果然十分称职!

“先生说的很是。”崇祯按捺住兴奋之情,又向马士英垂询道:“然而经略山东,河南,当以何时,派何人,筹保饷,派何支兵马,如此种种,先生可有成算?”

“这,请皇上容臣下去细思,写成节略奏上。”

“好,这样也好。”

崇祯也知道自己有点急切了,当下定定心神,又向着众人道:“地方人选,当以诸卿公推。而淮、扬、凤、庐一带,都关系到南京畿辅的安全!”

众人都是提起精神,知道皇帝的话,就是适才所宣称的大事,当下一边看向皇帝,一边又瞄向皇太子。

朱慈烺倒是十分的镇定,这件事,是他经营多日,甚至人到南京,还把班底中的不少人留在了淮安一带。

至于扬州,有高起潜事先经营过,拿过来并不困难。

凤阳一带,是马士英的老巢,此人是不是愿吐出来,通过这么短短时间的观察,还不能得出结论。

而马士英带亲兵入城,半夜叫开京营看守的聚宝门,嚣张跋扈,把自己的督标人马留给黄得功节制,从这几点看,想从容得到凤阳、庐州,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键便是在于,崇祯留在内,涮新政治,对付那些因循守旧,蝇营狗苟的官僚,以崇祯的皇威和他帮助修改后的中央机构,恐怕问题不大。

而他在外,巩固淮、扬、徐一带的防线,经略山东,在清军追击李自成时的大好良机,相机给对方找一点麻烦。

这是一定要亲临前方才能做好的事,否则的话,现在这种局势下,他留在南京,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皇太子,英武过人,朕深知矣!”

崇祯此时也是面色凝重,看向众人,沉声道:“非皇太子,朕已经于京师万岁山殉国矣。”

这件事,皇帝在到南京后多次宣扬,众所皆知。

人都知道皇太子英武仁孝,已经逃走的情形下,又返宫救出皇帝,这一点来说,皇上和太子这父子之间现在的融洽关系,得来也非易事。

不是这件事证明了自己的领兵能力和孝心,皇帝岂能这么放心?

“今天下事,无大过师旅之事。皇太子仁孝天生,而英武睿智,专堪统帅一方。今流贼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而东虏入境,其志非小。皇太子当得以专师旅之事,征战四方,拱卫南京,为朕讨平不服!”

说到此,崇祯已经站起身来,大声喝道:“朕意已决,赐封皇太子为征虏平贼大元帅,开府领军来人,取大元帅弓箭、仪旗、令箭、宝剑、铠甲、冠服并印信来!”

饶是五大臣已经有心理准备,听着皇帝的话,仍然是一个个面色大变。

汉时制度,皇太子有自己的亲军,臣佐,唐制是太子有六率亲军,而安史之变以后,太子经常可以加兵马大元帅,领军监国。

不过唐制如此,也经常引发皇帝和太子彼此争权,甚至皇帝被太子驾空,强迫退位的事情发生。

自唐之后,太子领军开府的事,就再也没有过了!

现今崇祯不仅对皇太子信任有加,而且居然还到了可以使皇太子开府领军,专责一方的地步!

在崇祯的命令之下,大队的太监涌入乾清宫殿中,每人手中捧着的或是漆成明黄色的弓箭,或是刻着“如朕亲临”的金令箭,要么便是明黄色的铠甲,皇太子皮弁服也加饰团龙,东珠,更加的漂亮华贵!

第140章 南京(28)

眼看朱慈烺,崇祯亲手捧着大元帅冠服,脸上的笑容大约从崇祯自己记事起就没有这么温和亲切过……

皇家岁月,天家亲情,实在是淡薄的很啊……

不过眼前这个儿子,孝心没的说,能力没的说,这几个月来,后宫中除了几个妃子照旧之外,两位皇后,几位皇子,公主,都是有点团致一致的味道出来了。

张皇后更是提起朱慈烺就夸,语气和神情,就是朱慈烺最亲近的女性长辈,没有一点儿的掩饰。

想起这个,崇祯自己都嫉妒!

当初他即位时,张皇后这个皇嫂,对他也是寄予厚望来着啊……

崇祯突然想起十七年前的那天,他的长兄,病痛中已经快不醒人事的天启阿哥,也是在脸上露出这么温和而亲切的笑容,在向他,十七岁刚从少年往青年过渡的年轻藩王轻轻招手,向着他温言道:“来,吾弟当为尧舜!”

一晃,就是十七年过去了……

带着种种复杂的情绪,崇祯轻声道:“来,吾儿上前来!”

“是,父皇!”

和崇祯有点多愁善感的样子不同,朱慈烺却是赳赳雄健,意气昂扬。

现在原本就没到感怀过去的时候!

外敌不要说东虏了,李自成还有“百万”雄师在呢!

老实说,李自成分兵两路,自己率领的那一路原本就是弱师,被阿济格一路打穿打残也不奇怪。

倒是田见秀、张鼐、郝摇旗等人率领的另外一路,无损到达湖广,并且扎下根来。后来李自成死,这一路没有主心骨,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和明朝合作。

要不是何腾蛟和章旷等明朝官员脑残到了极点,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仍然对忠贞营加以排挤和分化,在坐拥大顺军残部近三十万人的情形下,好歹能得十万精兵,收复湖北和江南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大顺军实力犹存,张献忠的大西军也不可小视,尽管历史上这两支兵马在明末清初的残局里都失败了,大顺军悄无声息,大西军内哄,痛失好局,但既然历史已经发生了变化,谁知道底下会有什么见鬼的事发生!

去冠,再加冠,再易袍服,佩成祖皇帝遗留下来的龙泉宝剑,领印信,背弓箭……一整套仪式下来,眼前的皇太子就正式成为大明的大元帅,在名义上,有权号令天下兵马!

这样做法,就等于是在兵部、五军都督府、军务处之上再多了一个总理全局的老大而已。

“臣为皇上贺,为太子殿下贺!”

仪式告成,马士英领头,五个军务大臣心思各异,却都是相随跪下,为皇帝和太子叩贺。

“皇太子领大元帅的告天祭祀文章,着由礼部立刻恭写,由朕亲祭昊天时宣读!”

“着兵部、五军都督府日后凡有军务,一律加送大元帅府!”

“立刻写旨,着转发内阁,明发上谕晓谕天下!”

“着工部即刻于洪武门外搭建将台,皇太子将校阅三军,誓师北伐!”

皇帝连下诏旨,五大臣自是连声答应。

此时就看出军务处这个制度处理政务的明快来了。这等大事,搁以前崇祯的脾气,一定是要内阁和各部堂并九卿,御史言官一起朝会会议,议而不决,甚至私下议好的事又被群起而攻反对作罢的事,也并不是没有过。

现在这样,大政几乎是一言而决,军务大臣可以建言,但自己并不是言官,没有什么封驳反对的权力,除非当场辞官,不然的话,就只能依命承旨办事罢了。

当下崇祯连下谕旨,马士英等人商量细节,因为兹事体大,不便由舍人们拟旨,于是就由钱谦益和吴伟业亲自动笔,一个文坛领袖,一个明诗能排前五的大才子,写几份谕旨倒真的是倚马可就,没过一会儿,所有上谕全部写完,呈给崇祯御览之后,用印下来,便是正式的诏旨了。

到这会子,马士英还有如在梦中的感觉!

一切都太过明快,太过直接,简直不象是大明朝廷和官场的体制!

遥想数月之前,李自成大军都快到关门了,崇祯和内阁,还有诸部堂的官员们还在互相扯皮,调兵说无饷,南迁无人附议,固然有人是存心想把崇祯留在北京,卖皇帝当投名状,但更多的就是因循守旧,不愿出头,不愿意担责任,就是不愿意惹一点儿麻烦来沾包!

现在这种军务处的体制,简直就是绝妙!

想想自己总理军务大臣的位子,前几天还觉得不能入阁,引以为耻,对入值军务处也是疑虑重重,而此时此刻,对皇太子也就只有感激之情了!

真真是不入山中,不能取宝而回,不入局中,不知其中甘苦滋味啊……

“你们下去,或廷寄,或明发,或是当面交待,今日早朝议定的事,要及早办理,不能拖延。接到谕旨的,三日内必须复奏,能否及时办事,能者,所需时间,经手官员和吏员名单要列上去,若不能办,写明理由,复奏给朕知道。若超时限无复奏的,按会商办法,一体办理,晓谕各部、督抚知道!”

“是,臣等遵旨!”

这个复奏归档制度,也是朱慈烺的坚持。

明朝官僚在很多方面和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事拖沓就是其中一条,有了这个,想拖沓疲玩,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