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九老!”终究还是范文程忍不住,他清清喉咙,对着洪承畴道:“三官庙是九老旧地重游,不能不会有什么想法吧?”
“此人这是什么用意?”饶是洪承畴仕途宦海中沉浮几十年,又做过统领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一切荣辱都经历过,早就锻炼的风雨雷电之下而神色不动,饶是如此,也是禁不住老脸一红。
毕竟,这三官庙是洪承畴投降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也是这个范文程发觉他掸落身上的灰尘,然后与张存仁一起报告给皇太极,洪某人还在意衣服的干净,想来一定会投降。果然也不出这两人所料,最后洪承畴还是在皇太极身前屈膝投降了。
虽然是几年前的往事,但毕竟是他由大明忠臣转为一个蛮夷政权降臣的难堪过程,所以一提起来,还是忍不住觉得十分难过,隐然间,也是有点愤怒。
“九老请不要误会!”范文程憬然道:“这些话,不是学生的意思,而是睿王托我给九老带的话。”
“原来如此!”洪承畴道:“王爷有什么吩咐,请直言吩咐。”
“吩咐自然谈不上,九老,睿王是说,三官庙是洪承畴伤心的地方,有什么不悦,或是思念故主,伤心感怀,都是无所谓的事。他越是对前朝感恩,对崇祯有念主之情,就说明对本朝也会一样的忠诚,所以本王绝不会介怀。”
说起这样的话,范文程当然是一直打量着洪承畴的脸色,以便一会给多尔衮回报,而眼前的洪承畴也不愧十分老练,在范文程转述的过程中,洪承畴脸上只能看到感激的神色,到最后,才拱了拱手,答道:“王爷呵护之情,洪某十分感佩,请老先生回报王爷,洪某感恩戴德,愿肝脑涂地,为本朝效力,绝没有二心可言!”
“好,好!”范文程得洪承畴如此表态,心中十分高兴,他知道满洲统治者内部对汉人,特别是对洪承畴这样的南降的汉人十分的警惕和小心,充满敌意,目下只有睿王有这个决心和胸怀用洪承畴这个南方汉人,等几年之后,一旦地方平定,洪某人就无所谓了。
想通此节,自己收起那点子异样心思,用很诚恳的口吻向着洪承畴道:“有九老这个话,睿王爷今晚一定会多喝两杯。”
“哈哈,老先生夸奖,过誉了!”
“九老,依你判断,吴三桂是否会投向流贼一方?”
“这个很难讲,”提起这样大事,洪承畴也知道是范文程晚上要向九王献议建言,关系甚大,不便妄言,自己仔细想了再想,终道:“应在两可之间,而且,恕学生直言,恐怕投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嗯,九老见高识深,所说一定是实。”范文程的判断也是差不多,所以点了点头,颇有苦恼之色的向洪承畴道:“自蓟镇破边墙,如果吴三桂来助战又如何?”
“他的主力,也就两三万人,”洪承畴用轻蔑的口吻道:“关宁兵器械甲胃最精,然而军将很少斗志,守城则可,野战他们绝然不敢。而且,流贼很难当我大兵一击,等我朝大兵击败流贼,吴三桂必降我朝,这一点学生也可以确定!”
出关与流贼交手,多尔衮和很多满洲上层都心中不安,因为流贼能十几年令得明军束手,而且越打越强,现在号称有兵百万,有五十万往京师,力量很强,满洲上层也是十分忌惮。只有洪承畴坚称贼兵不会超过二十万,而且精锐不会太多,很难当大清兵主力一击,只要会战,就会胜负在很短时间就决定,连明军和后金之间的几次主力大战那样规模的战斗都打不起来。
洪某人这样有把握,而他与流贼,特别是李自成所部数次交手,所以洪承畴的判断很让众人相信,到现在,他还是这样肯定的说法,范文程不觉大喜,笑着拱手道:“此次定大事,决大疑的大事,九老实在是第一大功!”
“不敢,不敢!”洪承畴连忙拱手,谦逊道:“学生岂敢?睿王在上,诸王公贝勒大臣在上,岂有洪某人的容身之所?岂敢,岂敢!”
“哈哈,九老太过谦了。”
两人汉人彼此斗着心思,却只觉天下事只在自己胸腹之间,而四周满洲贵族见了,自是不免有人吐口唾沫,骂道:“笑个鸟,汉蛮子没一个好东西!”
……
“京师已经丢了……”
大明平西伯吴三桂手持快马折差递来的家信,以手加额,十分痛苦地向着身边的诸将道:“这他娘的叫什么事?几千贼兵就破了外城,三四天功夫,内外肃清,昨儿个,就是二十一这天,李闯从天津回来,绕个大弯,从德胜门进外城,再从大明门进皇城,在承天门下,以箭射承天门的匾额,以昭示万民,天下易主。”
说着这么沉重的话题,四周诸人也是神色各异,有人痛苦,有人伤心,也有人漠然,而相当一部份人却是神思不属,只是看着大帅伯爷手中的信发呆。
“不过,李闯射术可真不咋地,也可能是因为皇上和太子都从天津走了,他没追着而神思不属……”吴三桂忍俊不禁,笑道:“可真够晦气的,射匾额给射歪了,想来李闯当时的脸色,可是十分的不好看了吧。”
众幕僚和将佐一时也是大笑,只是众人开怀之时,吴三桂又是长叹了口气,只道:“皇上虽走了,不过咱们可怎么办哪?”
最近这段日子,这位总兵大人几乎每天都和家里通一封信,快马打京城先是到山海关,接着是永平府方向,每天都是一包厚实的家信包裹寄过来,京师情形这位爷是洞若观火,到现在这会功夫,还问大伙儿怎么办?这岂不是拿大伙开涮?
当下自是无人应答,不过,也是在吴三桂的意料之中。
吴家世袭将门,在关宁军中势力根深蒂固,再加上外家祖家的势力,整个辽西关宁,谁敢和他吴三桂挺腰子说话?
况且是这种决定命运的大事!
面对众人,这位已经三十出头,因为保养得宜,看起来还很年轻,也颇有几分英雄气质的将军冷冷一笑,脸上满是刚愎与自负的神色,看向众人,他冷然道:“替本将写安民告示吧,就说:本镇率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慌……嗯,就是这样写吧!”
第076章 彷徨
大明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京师陷落,宗庙不保的消息不过十天多一点,已经由陆路驰道陆续传到了徐、淮一带,然后被飞骑传入南京。
最早的消息含糊不清,只知道破外城的贼兵很少,鄣仪门守备太监开了城门投降,所以京师瞬间陷落。然后便是正阳门和朝阳门一带有发炮和交战的动静,再下来,逃难到淮安的官员士绅都含糊其词,根本说不清楚。
倒也难怪,除了留在京师预备投降的,这些官员士绅早就居住在外城,行李什么的也都准备好了,一有动静,立刻举家南逃。他们十之八九就是在罗虎破鄣仪门的同时就开始出城,最多呆到了朝阳门爆发激战以后的时间,这样一来,内城是否坚守,而皇帝和太子是否出逃,这些最要紧的消息和大事,就是懵懵懂懂,一无所知了。
这样的情形,当然使得人心不安,普通的小民百姓还多半蒙在鼓里,而稍有身份的士绅,特别是留都南京的大佬们深知大事不妙,因为自从三月初接到皇帝的天下兵马勤王诏之后,京师方面就再没有任何的官方指令,所有的消息全部断绝,留都大佬们每天都齐集会议,然而一无所能,每天只能是相对发愁,长吁短叹之后散会,第二天依然如是。
大佬们如此,下头自然是暗流涌动,各种神仙都是各施其法,乱纷纷自行其事,一时间,泥沙俱起,从徐、泗、到凤、寿、淮、扬,整个长江南北,到处都是飞骑联络的信使,各镇和地方官吏之间,彼此联络不断,互相商议大事,相形之下,留都方面因为行动太过迟缓,到现在也没有拿的出手的章程,无形之中,地位和权威已经被严重的削弱了。
在此时此刻,以兵部尚书而督师五省军务的孙传庭的地位,无形之中便是水涨船高,变的特别重要起来。
在从陕西一路到山西,再渡河到河南,然后最后又到山东驻节,几个月间,孙传庭带着自己的抚标部队,与高杰所部一起,绕着北中国各省走了一个大圈,说来也怪,这般辛苦,这位督师大人却并没有瘦下去多少,只是人变的更黑了一些,又因为在陕北时就是夺路逃命,平时的大轿是没有办法坐了,在很多关隘险道连车也坐不成,几个月的风霜辛苦吃下来,精神倒是健旺了很多,身体也打熬的比以前强上很多。
只是流贼迫近京师之际,孙传庭原本是要誓师北上,但关键之时,驻在河南正阳的花马刘先走,然后是山东总兵官刘泽清再逃,两镇一走,他和高杰势成孤军,自己原本就是千里逃亡才到山东,而此时孤军北上,未免太过不智。
况且,皇太子早就有过吩咐,局面演变到现在的地步,不妨先随高杰南下,底下的事等皇帝和太子也南迁之后再说。
有此吩咐,孙传庭便是也与高杰一起南下,到达徐州之后,因知此地是南北要冲,如果要北伐恢复,徐州就是必要的战略要地,就算是暂且只有划江而治的打算,徐、淮一带也是非守不可的。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没有徐淮的上游屏障,仅凭一江之隔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孙传庭的督师衙门设在原本的徐州府正堂,从大门到二门,仪门,内宅门,一切关隘都由衣甲鲜亮的督标士兵把守,孙传庭的中官都是跟随他多年,全部是在陕西选取出来的漂亮英俊,而不失武勇的关中青年俊彦,所以用来站班守备,十分的具有威仪,令得前来参见孙传庭的大小官员都无形中受到震慑,没有见面就开始胆战心惊。
这种威风凛凛的仪卫,再加上他的地位,还有高悬在公厅正中的“尚方宝剑”一起,都是他不可冒犯轻忽的督师身份的一部份,哪怕就是高杰这样的农民军出身的悍将总兵,到了如今的这种局面,仍然是对孙传庭敬畏有加,就是因为孙传庭驭下有方,绝不会在任何时候叫部下看到自己的软弱和犹豫迟疑。
在这一点上,他很自负,也确实有自负的理由。
此时此刻,孙传庭就对镇守南京的史可法有绝大的不满!
史可法,方正有余,机变亦有一些。而最大的软肋就是进取不足,为人处世是没有问题,但涉及国家政务,就显的优柔寡断,信心不足。
早在孙传庭刚到徐州之时,就写信叫人快马送到南京,劝史可法与他一起联名,一个是镇守留都的阁部大臣,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有十足的号召力,而孙传庭自己则是督师大臣,与高杰一起握有重兵,两人联名号召,命令黄得功等镇即刻起行,齐集在徐、州、凤、寿等地,然后由史可法领头,以勤王或是北伐之名,北上援救君父,最少,要造成一种浩大不可侮的声势出来!
闯贼在山东没有多少兵马,河南一带也很空虚,而山东和河南一带的士绅和官吏也不停的在给流贼的伪官政权添乱,闯贼在很多地方都无法治理。
这样的局面,只要有人登高一呼,自然是四方响应,局面就会大有不同。但不知道为什么,史可法对他的提议反应冷淡,而四镇中除了高杰一镇可以为孙传庭掌握外,其余三镇也根本对他不加理会。
这里头,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刘良佐骄悍不法,而黄得功跋扈自负,刘泽清则与东林党关系密切,和左良玉一样,都只听东林党的命令而行事。
现在京师情形不明,三镇也是纷纷从河南山东等地刚撤下来,行北伐之事,也确实有力不从心之感……但这一切都不是理由,关键还是史可法的态度暧昧不明!
而到了今天,北伐尚且遥遥无期,根本对京师的大局无法造成一丝一毫的影响,据孙传庭听到的消息来说,史可法等人每天会议扯皮,根本一无决议可言……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叫他深为失望了!
不过,孙传庭自从崇祯十三年被下狱,然后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心志之坚,也早就不是常人能比,在十分困难的情形下,他还是派出了自己的两千多抚标,步骑都有,沿着运河驿道北上,大造声势,托言北伐,用这种举措来吸引山东和河南等地闯军的注意力……万一皇上和太子从运河南下,他的举动当然就是一种有力的接应了!
但,十来天的功夫,他的部下前锋已经抵达泰安附近,也派探子更北上打听消息,可惜京师方面的消息都是含混不清,有人说皇上已经殉国,因为宫中有太监看到皇上和王承恩上了万岁山,也有人说皇上和太子都不知所踪,更有人说是从运河南下,已经在赶往淮安的途中……当然,由天津出海的传言也不少,只是当时的人对海道实在是不大了解,这个真实的情况反而被掩没在很多似是而非的流言之中,变的不那么真实和可靠了。
在众多的幕僚和下属面前,孙传庭还是那副刚愎自负的样子,似乎什么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众多流言和京师情形,都无可介怀。
但只有在他自己独处的时候,想起皇上不能南下,而南方势必陷入自乱,而皇太子有知遇之恩,更有援手相救之德,孙传庭相信,若不是皇太子在朝中为他说话,暗中活动,以他在朝中毫无根基,甚至和东林党有很大冲突的情形下,上次自渭南不战而逃,很可能在途中就遇到锦衣卫的校尉,出诏旨将他立斩,最少也会押赴京师,关在狱中审问,或是明正典刑。
“若不是殿下,吾尸骨已经腐败矣可吾一无所能,只能枯守等候消息,思想起来,真是一无所用!”
在公厅之中,自己一个人独处之时,孙传庭绕室彷徨,惶然无计。
该做的,他也是全部都做了,但除了徐州这一小块地方之外,以他任官的资历和实际的影响力来说,在南直隶这一块,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小的可怜,不要说和史可法等东林党人比,就算是和凤阳总督马士英相比,也是远远不如,毕竟马士英在南直隶这里任官多年,包括刘良佐等镇在内的不少军镇受过他的直接指挥,在朝中也有不少同盟,相比于史可法,孙传庭倒是看了出来,这个马士英颇有手腕和心机,是一个应该正视的强劲对手。
天下这盘棋已经乱了,以往种种已经不足以为法,而很多原本默默无闻之辈,在此时此刻,反而是变的举足轻重起来。
就在孙传庭绕室徘徊的时候,一个长的很漂亮的中军官快步到他的身边,低声道:“大人,高杰总兵官说是身体不适,听了大人的宣召后派了一个中军游击来,说是大人有什么吩咐,交代给这个游击回去照办就是了。”
孙传庭和高杰一路从陕西过来,两军时分时合,到了山东一带,兵部行文,将一些零散武装划给了孙传庭的督标,到徐州后,又兼并了本地武装,增强实力,现在他和高杰两部合兵有四万三千多人,骡马有一万一千余匹,南直隶一带的四镇兵马,以徐州一镇为最强。而督标有六千三百多人,两千一百多匹骡马,实力也并不弱,不过相比起高杰所部,还是差的老远,而立脚徐州后,高杰也是渐渐与孙传庭离心离德,不大听使唤了。
“哼,那就叫那个游击进来!”
倒是出乎部下的意料之外,孙传庭并没有发火,只是面色变的越发严峻起来。最近这一段时间,高杰的动向诡异,实在叫他非常担心。但自己实力有限,如果中央威权在,犹可挟制高杰听令,现在这个时候,纲纪不行,再想如以往那样视武将为奴仆,也确实是不大合时宜了!
第077章 骄兵
“卑职叩见督师大人!”
那个游击早就进了大门,就在大门两边的厢房里坐等传见,等中军官下来传令,他就连忙从厢房里出来,进二门,走到那座屏风之前展开的小门,也就是“仪门”的时候,孙传庭的中军官喝道:“你是什么东西,也敢走这个门?”
“是,是末将僭越了!”
一句话后,那个游击仿佛才醒悟过来,向着孙传庭的中军不好意思的笑了一笑,以示歉意。这样的仪门,只有孙传庭本人,还有和他地位相当的文官大吏,最少要在知府以上,才够资格打仪门走,否则的话,就算是高杰这样的总兵官,也是远远不够资格,更加不必提一个小小的游击。
见这傻子游击认错,中军官冷笑一声,带着这人直奔孙传庭办事的公厅,也就是督师“节堂”所在。
上了几层高的台阶,在很多衣甲鲜亮横眉怒目的武将中军的瞩目之下,那个高杰所部的中军游击胆战心惊的走了进去,远远看到有一个穿红袍的官员坐在堂上正中,他知道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督师孙大人,多年积习之下,使得他还是远远就跪下,然后高举手本唱名行礼,一点儿也不敢疏忽。
游击将军好歹也是朝廷高级武官,不过在孙传庭这样级别的督师文官面前,行这般的礼节也是多年积习,不要说他,就算是高杰来了,也要行这样的庭参礼,而且要全身着甲,背着弓箭和佩刀,一般的跪下行礼。
孙传庭高坐堂上,看着这个游击将军老老实实的行礼,脸上也是没有什么表情。他估计,宣召高杰不至,而派了一个心腹手下过来,也是因为武将地位渐高,他不愿对孙传庭大礼参拜的原故。
“你叫什么名字?”
“给大人回话,卑职叫张威。”
“你们总兵官为什么不到?”
“总兵官偶感风寒,十分不适,所以派卑职过来,大人有什么吩咐,卑职一定老老实实的把话带到,总兵官也一定会听命行事,绝不敢怠慢大人的公事。”
这个中军游击倒果然是高杰身边的心腹,一开始的慌乱已经过去,此时说话当然是预先想好的托词,说出来十分流利,自然,两只眼睛也是不停的打转,在偷偷打量着孙传庭的脸色和反应。
“哼。”孙传庭不自觉的冷哼一声,手也不自觉的按在了胸口,武将跋扈难制,果不其然。换做一年前他的脾气,一定先拿这个游击好好打一顿,然后再急召高杰,再不来,自然还有制服他的办法。现在?却是说不起这个硬话了!
就这一哼,也是吓了那个游击一跳,不过再偷看孙传庭的脸色,发觉却渐渐和蔼,顿时才又放了心。
“总兵官身子不好,也罢了,叫他好生将养。”
“是,卑职一定把话带到。”
“好了,我现在问你,”孙传庭的声音突然变的十分威严,喝问道:“徐州一带有不少士绅找到本官,说是驻军的纪律十分不好,经常有抢掠百姓的事发生,奸淫妇女的事也很不少,这件事,你知不知道?”
这件事这个游击将军当然知道,在逃亡途中,因为朝不保夕,为了沿途不被那些堡寨拖后腿,所以高杰所部的军纪很好,虽然偶尔也有人犯军纪,不过大刀一砍脑袋,立刻军纪肃然。到了山东一带,因为四周有不少驻军,离京师也近,所以还颇有克制,到现在这个时候,中央权威已经不保,皇帝都是生死不知,整个王朝都在分崩离析……这个时候还讲军纪,那就是大笑话了!
到了现在,高杰所部不但军纪不好,而且经常有整个村庄被祸害的事发生,甚至发生包围州县,勒索银财和女人,一旦不遂心愿就会放火焚烧村寨,杀害良民百姓,真真是无恶不作,要是追究起来,高杰所部,十之八九都够按大明军纪砍脑袋的。
这个时候,要不是闹的太过份了,孙传庭又怎会传讯逼问?
“回督师大人,”这个游击也确实是能言善道,知道不能全盘否认,当下便答道:“军纪败坏,哪一镇都是难免,既然有乡绅父老控诉,卑职回去后禀报给总兵知道,由总兵派人下去,严察督访,申明军纪,一定不叫徐州父老再来说话。”
“嗯,如此最好!”
在这种时候,孙传庭也确实不愿在这种枝节小事上纠缠。官兵不讲纪律才是常事,官兵讲纪律了,反而是咄咄怪事,值得小心了。
当下只点了点头,用军纪不过是个引子,是看高杰所部现在还有没有恭敬心,是否还能部勒的住……现在看来,还算满意。
因此他换了脸上颜色,格外笼络了这个游击几句,到最后,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用意:“回报你家总兵官,最近本督师派出不少骑兵北上,但苦于骡马兵士不足,现在皇上和太子殿下都没有消息,告诉高将军,他与别人格外不同,所以叫他也要上心,多派兵马北上,多造声势出来……你听懂了没有?”
“是,卑职听懂了!”那个游击在地上叩了个头,答道:“一字不漏,全记下来。只是这等军国大事不是卑职这种小将能插嘴说话的,只能将大人的意思,转告给我家总兵就是。”
“好,就是这样,你下去吧!”
事情说完,孙传庭也就没有心思和一个游击多说,当下一拂袍袖,自己就先转入后室。在那里,已经有好几个幕僚亲信在等着,看到孙传庭神色冷峻的进来,大家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过了半响,孙传庭才用冷峻之极的声音,向着众人道:“当初说贺一龙跋扈,本官请尚方剑杀了他,现在看,贺一龙已经算好的了。”
说到这,他摇着头,用十分微小的声音低语道:“纲纪不振,武将跋扈,此诚危急存亡之时,若是大臣再各有异志,纷纷内斗,恐怕灭亡就在近时。唉,皇上不走,难道太子也能自陷在都中?不会,绝不会的!”
……
就在孙传庭转入内室之后,那个高杰所部的游击将军擦了擦满头的大汗,暗道一声:“侥幸!”然后爬起身来,立刻飞速溜到督师衙门之外,他的亲兵们看他出来,立刻牵马迎上来,然后众人一起打马疾奔,向着城外高杰驻兵之所飞奔而去。
今天这一趟差事绝对是险差,很可能被斥责痛骂,甚至当场杖责,鞭打,甚至是免官。当然,杀头倒不至于,现在这种局面,不仅是上头,就连这个游击也看的出来,拿枪弄棒的人越来越吃香,那些白脸书生们的威风是越来越不如当年了。
召总兵而不至,这事放在十年前,高杰一定保不住头上那顶乌纱帽,他这个游击遇到心狠手辣的孙传庭,一定也会被推出斩首。
武将威风,果然是比当年强出许多,今天他误闯仪门,看似乡下人赶集闹了个大笑话,其实是高杰事先吩咐,有意要撞一撞!
这样的事,以后当然会越来越多,而且,会越来越有成功的可能。等再过一段时间,他再次到督师衙门,就自然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一念至此,这个高杰亲兵出身的游击将军,虽然骑在马上,但还是笑出声来。
他是高杰最信任的心腹之一,都是陕北人出身,十几年跟随下来,自然是可共机密。最近高杰所为,十分要紧,孙传庭那边的动向,也实在值得重视和注意。
今日此行不虚,可以交差了。
一路到了驻军镇子的外围,刚要入镇,却看到几十个军汉拖拖拉拉,大约是抢了什么东西,后边是过百名哭哭啼啼的百姓,因为要跟进镇子,军汉们当然不肯,正用白腊杆子痛打这些百姓,打的叽哇乱叫。
“哟,是张将军来了。”
领头是一个小校,远远看到是中军的游击大人,吓的立刻跑过来,就地跪下,请罪道:“小人们一时和人起了争执,还请将军恕罪。”
张威似笑非笑,看着这小校,笑道:“就是和人吵嘴么?我怎么看,都象是你们在抢人家……咦,还抢了几个大姑娘不是?”
“这……”那小校跪在地下,双眼乱转,一时却也想不出什么解释的话来。
“瞧你这怂包样儿!”张威哈哈大笑,道:“你这样也学人家做这等事?告诉你们,当年老子跟着高闯王,后来是李闯王,这般营生,不知道做过多少。后来咱们当了官兵,好歹要顾着点颜面……你们抢的东西就留着吧,女人还给人家,记着,要抢女人半夜里去,抢了就走,离远点儿!”
这都是经验之谈,驻军四周,还是要安静为宜,也是因为孙传庭的一通嘱咐,所以被抢的女人才被放了开去。
就算这样,在张威的示意之下,还是有两三个家人没有过来的女子被留了下来,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就留给了张威自己享用了。
这么兴兴头头的回到高杰驻节之处,跳下马来,笑问门上:“大帅呢?”
“嘘!”门上承启官白他一眼,又轻声道:“淮安来了客人,听说很要紧,大帅在见客,你可甭再吵吵了!”
“是,我知道了。”一听之下,身为中军游击当然知道厉害,不过还是忍不住好奇心,不知不觉间,人也上了会客的花厅台阶,伸头探脑,只是去看,却不知道来了什么要紧客,弄的高杰如此紧张。
第078章 密议
来客年纪不大,一身漂亮的三品武官的袍服裁剪的十分合身,二十来岁的人,脸色十分骄横,只是在对着高杰说话的时候,不得不摆出一副十分恭谨的模样出来,一旦高杰在沉思或是没有看此人时,他的脸色就恢复成骄傲和自信兼而有之的模样,甚至,张威在这个人的眼神中看到十分厉害的杀气,一见如此,张威也是吃了一惊,心道:“这人年纪不大,武官袍服也明显是崭新的新衣服,如此杀气,不大象是正经的武官,倒象是走江湖的杆子刀客!”
当下悄没声的退下来,把高杰的亲兵头目叫了过来,小声问道:“这个人是什么来路,盘查过没有,身上是否摸过?”
亲兵头目知道他的意思,咧嘴一笑,道:“看人家不是善主,是吧?”
“没错,我‘荡’了十几年了,这个年纪有这么样的模样杀气的,还真没有几个。”
“戚!”亲兵头目从鼻孔里喷出一声笑来,笑完了才道:“人家是刘泽清的亲弟弟,十三岁就杀人,现在手上人命没一百也有八十,瞧着当然厉害!”
“嘶!”张威倒吸一口冷气,摇头道:“怪不得,怪不得!”
山东总兵,现驻扎在淮安的刘泽清也是南直隶一带的强镇之一,兵马虽不如高杰多,但连同家眷一起,好歹也有三万出头的额子,骡马也有五六千匹,从山东撤退时又狠狠捞过一票,手头很有几个钱,驻军淮安以后,也经常纵兵抢掠,所以手头有兵有马有钱粮,算是一方的强藩霸王,论说起来,此人的不守军纪,蔑视国法是比高杰厉害的多,因为此人是闻香教出身,就算是后来铲平这个邪教,该教也是尚且余温,刘泽清身边尽有不少教徒在,手中的隐实力和异志原本就不小,崇祯十年以后,此人就经常抗旨不遵,或是托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朝廷调兵的命令,只被他当成擦屁股的草纸一般。
到了崇祯十六年下半年,李自成兵锋很近,崇祯接连调兵,叫他入卫京畿,结果此人置之不理,京师陷落的消息一传出来,他便立刻南下,溜之大吉了。
光是这样也就是个藩镇,不过刘泽清此人的名声很大,就在于他曾经把死刑犯押入酒宴之中,当场杀掉,生吃心肝,甚至有传闻说他吃人脑髓,如此凶残,当然是声名远播,一提起刘泽清刘大帅,那是谁都知道的出名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