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061:太空漫游-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佛博士认为他永远也无法摆脱此生痛苦,但是时间是最好的药物,他已经从这个痛苦中恢复了。

他的身体状况与他潜在的欲望配合得天衣无缝。在经过长期的休养,终于由巴斯特医学中心重返地球时,他的身体立即又发出了警告信号(包括疑似骨骼坏死的症状),使得他又不得不立刻飞返轨道。于是,除了到月球上去过几次之外,他便一直停留在重力只有零到六分之一、旋转缓慢的太空医学中心里了。

佛博士并不是个隐士,差得远呢!即使是在休养期间,他还是致力于撰写报告,为那些没有止境的任务提供证据,接受媒体的采访。他一直是个名人,也自得其乐陶醉在他的经历中。这些都有助于弥补他内心的创痛。

第一个十年(二○二○到二○三○年间)似乎过得太快了,使他现在很难再想起那时期发生的事。那段期间发生的事大多都是些平常的危难、丑闻、犯罪、天灾。尤其是加州大地震(译按:此书初版于一九八八年,最近的一次旧金山“大”地震则是在一九九○年,作者真能“预测”地震?)他刚巧从太空站上的大屏幕上看到那前所未见的恐怖景象!太空站的萤幕在经过特殊放大处理之后,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个的人影,可是从他这种像上帝一样高高在上的遥远位置,实在无法从燃烧的都市中清楚地分辨匆匆奔逃出来的黑点,只有地面摄影机才能报导出真实的恐惧。

在那十年中,许多事情的真相均不是很清楚,那块政治构成的板块仍然和地质板块一样冷酷无情地运作着(从反面来讲,就好像是时光在倒流)。因为在一开始时地球是个拥有单一地块的星球,在经过了一段极长的时间之后,这块超级大陆才产生分裂现象,因此而产生了各种人种进而形成了无数的部落和国家;而今,随着古老语言及文化差异的逐渐缩小,使得地球再度融合为一体了。

虽然魔星加速了这些进展,但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当时正因喷射时代的来临而造成全球旅游风潮。几乎在同时(当然不是出于巧合),卫星及光纤在通讯界引发了大革新。自从公元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废除长途电话费率开始,所有的电话全部都变成市内电话了,人类为了迎接这个黄金时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闲话家族的一分子。

就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口角总是难免的,但是这些纷争对整个地球来讲已不再具有威胁。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核子战只使用了两枚炸弹,并不比第一次多。虽然其威力远大于第一次,可是伤亡人数却大大减少了,因为投弹处均为人口密度极低的油田区。当时,世界三强的中国、美国与苏俄以令人称许的速度与智慧采取因应措施,在存活下来的战土们完全恢复理智之前,三强将战区完全封锁了起来。

在二○二○到二○三○的那十年中,强权之间的战争已不可能发生,像加拿大与美国在一世纪之前所发生的战争都不可能再发生了。这并不是因为人性得到大幅进化改善,实际上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大家怕死,大家都选择要活下去。许多和平组织都是无心插柳产生的,当政客们意识到所发生的事情时,便会赫然发现这种组织早已存在了,而且还运作得有声有色的呢!

“和平人质”运动不是任何宗派的政治家或理想家发明的,一直到有人发现无论在任何时到都会有十万名苏俄观光客造访美国,同时也有五十万名习惯性埋怨自来水不佳的美国人停留在苏俄,因此才产生了这个名称;更贴切的解释则可能是因为这些美俄的观光客中大多数都是绝对不能牺牲的权贵人士(如富商、特权阶级及政治人物之子女)。

即使有人居心叵测,也无法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透明时代已在一九九○年代开始,在企业化经营的新闻媒体开始使用摄影卫星之后,影像的解析度使可以和军方领先了近三十年的解析度相当了。五角大厦与克里姆林宫曾对此感到极为震惊,但是还是对付不了路透社、美联社以及那些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不眠不休的卫星新闻社的照相机。

到了二○六○年,虽然全世界尚未完全解除武装,但是也已经相当和平了,仅存的五十个核武都已纳入国际共管。当爱德华八世被选为第一任的全球总统时,令人惊讶的,除了十二个国家反对之外,其余各国均无异议。这十二个国家的规模及重要性都不同,包括始终顽固的中立国瑞士(其国内的餐厅及旅馆业,却以和平的方式欢迎此一新的体制),以及更加倾向独立的马文尼恩(此新兴国正在抵抗愤怒的英国和阿根廷,想要在两者之间牟利)。

规模庞大且完全是寄生式的武器工业的瓦解,对全球经济产生了空前的(事实上是有些不健康的)激励。重要原物料以及聪慧的工程人才都不再被那个黑洞所垄断(甚至于被摧毁),反之,这股强大的力量正藉着重建这个世界,来弥补那些旧创故仇。

人类正在建造一个新的世界。现在的人类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圣战及挑战,可以吸收人们过剩精力来梦想千万年之后的理想世界。

第四章 豪门世家

宗威廉一出生就享有“世界最贵的小孩”的头衔,但是两年之后这个头衔就被他的妹妹抢去了,她一直保有此头衔至今,而今由于家庭法被废止,因此也不会再有任何人来威胁她的头衔了。

他们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劳伦斯爵士,在他出生之际,中国大陆已经严厉推行“一胎化”政策,他这一代一胎化的人为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提供了无数的研究资料,这种没有手足,而且大多数没有姑舅的情形,在人类历史上是很特殊的情形。这情形到底能持续多久,取决于人种的反弹或中国的宗族制度,可能永远也没有定论,但事实证明了,在这奇怪时代出生的儿童相当地无畏无惧,但是他们也并非完全没受到影响,而劳伦斯爵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他孤独的童年而得以发挥他惊人的才华。

当他的第二个孩子在二○二二年出世时,证照制度己成了法律,只要拿出适当的费用就可以爱生几个小孩就生几个小孩(那些残存的守旧派老共产党员并不是唯一认为这制度相当过分的人,但是在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新兴国会投票下,那些赞成该制度的同志仍占大多数)。

第一胎和第二胎都免费,第三胎就要付给政府一百万元,第四胎要付二百万元,第五胎要付四百万元,余此类推。理论上来讲,这个制度完全忽略了人民共和国中没有资本家的事实。

年轻的宗先生(这是在英皇爱德华授他皇家军部武士长头衔之前许久的事了)一直没有表明他的心意,因为当他的第五个小孩出生时,他还只是个很穷的百万户而已。但是到他四十岁,他买下整个香港的费用并不如他先前所想的那样多时,他才发现原来他的手上还有一大笔零头呢。

传奇故事才刚开始呢,但是就和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一样,真伪难辨。一直有一个谣言说他的第一笔财富是因为盗印了著名的国会图书馆设案保障的资料。由于美国拒绝在月球条约上签字,才使得整个分子记忆模组产业具体成效无法传回地球与全人类分享。

虽然劳伦斯爵士不是个亿兆富翁.但是他所建立起来的事业却把他造就成了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对于一个新界地区微贱卖录带小贩的儿子而言,今日的成就是非比寻常的。他可能从来也没有注意过他生第六个小孩花费了八百万元,也没注意到生第八个小孩花费了三千二百万元,当他为了要再生第九个孩子而花费六千四百万元时,引起了全球的瞩目;在他的第十个孩子诞生之后,一般人对于他未来是否会生第十一个小孩的“计划”已经打赌到金额超过生第十一个孩子所需花费的二亿五千六百万元了,然而,此时他的妻子茉莉女士(她早年发明把钢铁与蚕丝之最佳特性加以混合出一种极为完美的比例)却认为宗氏王朝已经成形了,故打算停止生育。

劳伦斯爵士个人卷入太空事业实属偶然。他的嗜好上天下海航天航海一应俱全,但是那些都是由他的五个儿子及他们的亲信负责,他自己的最爱只有传播事业:报纸(仅余的几份报纸)、书刊、杂志(一般书报及电子传送),最主要的是全球电视通讯网路。

后来,他买下了富丽堂皇的老半岛酒店(对一个穷苦的中国小孩而言,半岛酒店一直是他心目中财富与权力的象征),把它当成他的住所及总办公室,他在酒店四周建立一个美丽的花园,把原有的大型购物中心迁入地下(他新成立的镭射挖掘公司也因此而大发利市,并且为其他城市树立了典范)。

有一天,当他正在欣赏港口对岸美丽的天际时,他决心要作进一步的改善。他发现由装饰酒店的低层楼面看出去,长久以来视野都被一栋栋的大楼所阻挡,就像是一个被压扁了的高尔夫球,因此,劳伦斯爵士决定一定要改变这一点。

香港天文馆被认为是世界最好的五个天文台之一,该馆馆长对此却有其他的想法,劳伦斯爵士很高兴地发现这位馆长确实是一位用钱也买不到的人选,也因此两人成了挚交。但是在海森斯坦博士为劳伦斯爵士六十大寿作特别报告时,劳伦斯爵士还不知道他将会对改变整个太阳系的历史有所贡献。

第五章 远离冰冻

一九二四年蔡司建造了他的第一个光学镜头,之后一百年仍然有一些天文馆在沿用这传统的光学仪器,在昏暗微亮的环境下让观众进入虚拟的梦幻太空;但是香港天文台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淘汰掉了它的第三代仪器设备,采用功能更多的电子系统来取代;基本上,它的大圆顶屋顶就是一个特大的电视萤幕,它是由数千个各别的小面板所组成,可以放出任何想象得到的图像。

依照惯例,影片一开始就推祟了十三世纪发明火箭的那位不知名的中国人。影片的前五分钟是对观众作一个快速的历史沿革说明,并且只对苏俄、德国及美国的先驱者作简略的推祟,以便能够对中国的钱学森作更详细的叙述。钱学森的同胞们在此时此地将他与高达德、冯布朗以至科罗耶夫等在火衔沿革史上的重要人物相提并论是可以理解的;中国人对于钱氏被捕一事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愤怒(在他协助建立了美国的喷射推进实验室,并且被认命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一位高达德讲座教授之后.却被美国政府逮捕,因此钱氏决定返回中国大陆)。

中国在一九七○年月长征一号打出第一枚卫星的事鲜有人知,或许这是因为当时美国人已经登陆月球了,所以此消息也就不够新鲜。事实上,在那之后的二十世纪日子过得平淡无奇,直到二○○七年,中国秘密建造了第一艘太空船——“钱氏太空船”,才得到世人的关注。

说明者对于中国太空站突然从太空轨道航向木星,且追上美苏联合太空船里奥诺夫号一事,造成各太空强权国的震撼并未作过多的说明,这个故事本身就很戏剧化(悲剧收场),因此也不需要额外的润饰。

可惜的是,可资佐证的具体资料并不多,使得此节目必须依赖日后的长距离照相侦测,再组织配合产量的特殊效果,才能将影像陈列在大众眼前。当他们在欧罗巴冰层表面短暂停留的过程中,钱氏太空船的成员因为太忙,以至于无法进行电视记录存档甚至连架设一台无人照相机也没有时间。

但无论如何,当时的通讯对话仍为人类第一次登陆木星的卫星(欧罗巴)的事迹留下了一些纪录;由当时正在接近的里奥诺夫号的佛博士所作的评论广播,正可以为当时的情况提供最佳的描述,此外图书馆也有许多欧罗巴的画面可资说明:

“现在,我正从太空船上最好的望远镜中看着它,它比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月亮要大上十倍,而且看起来真的很怪异。

“它的表面是清一色的粉红色,上面点缀着一些棕色斑点。它的表面交织着复杂的狭长线条,事实上,它看来有点像医学教科书中动脉、静脉的纹路。

“这些线条大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公里长,看起来有点像是二十世纪初英国的罗斯威尔及其他二十世纪初的天文学家们,想象中的火星运河。

“但是欧罗巴上的运河不是想象的,也不是人工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有水,至少是冰。这个卫星几乎完全被海洋所覆盖,平均深度有五十公里深。

“由于它距离太阳太远,使得它的表面温度奇低,大约是华氏零下一百五十度,因此可以想见它的这一片海洋就是一大块冰块。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欧罗巴因内部的潮汐作用而产生了大量的热能,就如同邻近的爱奥一样,潮汐作用产生了驱动火山的力量。

“所以欧罗巴的冰层一直在逐渐融化、裂开、再结冰,因而形成了类似地球两极一带浮冰区上的裂缝和纹路;我现在不在看这些纹路,它们大都很黑而且年代久远(可能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但是有一些则几乎是纯白的,这些就是新产生的,它们的表面也只有几公分厚。

“钱氏太空船正好降落在其中一条纹路的旁边,这条纹路有一千五百公里长,被命名为大运河。大家都在想,这些中国人可能准备在这条纹路旁取水打到他们的燃料箱中,以便可以探测一下木星的各个卫星,然后返回地球。这么做可能并不容易,但是他们事先一定已经非常小心地研究过登陆的地点,并且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才对。

“而今看来,他们为什么要冒这个险,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跳上欧罗巴的原因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们把它当成是一个中途的加油点,当成进入整个太阳系的锁钥。”

劳伦斯爵士斜躺在那舒适的椅子上,双眼凝视着桌前的人造天空,心中想着:可惜事与愿违。对人类而言,欧罗巴的海洋仍然是无法靠近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它不仅无法靠近,连看也看不清楚,因为自木星变成另外一个太阳之后,最靠近它的两个卫星就被由木星释放出的蒸气云雾遮盖住了,劳伦斯爵士所看到的欧罗巴是二○一○年时的欧罗巴,而不是今天的欧罗巴。

那时他还很年轻,他仍清楚记得当他知道他的同胞将第一个登陆这块处女地时,心中的光荣(不论他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手段有多不苟同)。

虽然没有摄影机记录登陆当场的状况,但是模拟的效果却相当的好,使他深信那艘看不大清楚的太空船,就是那艘从黑暗天空中冒出来、静静地着陆在那个最近才被命名为大运河旁的钱氏太空船。

每一个人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够聪明的话,就不会有人想要把这事再重现一次。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欧罗巴的影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苏俄的贾加林一样家喻户晓的一位中国人的照片。

第一个出现的照片是陈儒特在—九八九年毕业的照片,他是最年轻的学者,在百万人中脱颖而出,当时的他完全不知道这个任命在未来的二十年之后,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音乐的陪衬下,旁白者对陈博士的学经历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一直谈到他被指派为钱氏太空船的科学主任为止。在此期间,书面上的照片年纪越来越大,一直到他执行该次任务之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劳伦斯爵士很高兴天文馆的黑暗,否则不论是他的朋友或是敌人都会清楚地看到,当爵士听到陈博士向逐渐靠近的奥里诺夫号发话却不知道对方是否收到此讯息时,眼中泪水盈溢的景况,他们一定会感到很讶异的。

“……我知道你在里奥诺夫号上……时间可能不多了……我把装备上的天线对准我想对准的地方……”

讯号中断了好几秒钟,然后又变得清晰了,但是并不够大声。

“……把这个讯息传回地球。钱氏太空船已在三个小时之前被毁了。我是唯一的生还者,正在使用我装备上的发射机,但是我不知道射程够不够,不过这是我唯一的机会。请仔细地听,在欧罗巴上有生命。复诵:在欧罗巴上有生命……”

信号再度微弱……

“……就在午夜过后不久,我们仍在持续打水,水箱也己几乎半满了。李博士和我出来检查管路的绝缘性。钱氏太空船就停在距大运河边缘约三十米远处。吸水管从太空船直接伸到冰层下面。冰层太薄,不适合行走。警铃响起……”

又是一阵沉默……

“……没问题,五千瓦的闪电打在太空船上,就像是一棵圣诞树那样,在冰原上映得光彩夺目。李博士首先看到一条大而黑的东西由冰层深处冒升出来。起先我们还以为是一群鱼,不是一条鱼,因为——条鱼没有那么大,然后它破冰而出……

“……就像一丛大而湿的海草沿地爬行。李博士很快地奔回船上拿了照相机,我则留在那里仔细观看,并利用无线电报告状况。那东西移动得很慢,我可以轻易地赶上它。我太兴奋了,我以为我知道它是哪里生物,我以为是我在加州海边看过的海草丛,但我彻底错了。

“……我知道它有麻烦了。在温度低于正常生存环境一百五十度的情况下,它是不太可能生存的;当这生物移动的时候,它也一点点地在结冰固化,它的身体一块块地像玻璃那样一一碎裂,但它仍然向太空船的方向移动,一条黑色的浪波,随时都在减缓速度。

“我很讶异我当时脑子竟然没有转过来,也无法想象它到底要做什么……

“……它爬上太空船,所经之处瞬时形成一条水道。或许这会把寒冷隔开吧,就像白蚁它们造成的一道木屑为它们阻挡阳光。

“……太空船上结了上吨的冰,无线电天线首先折断,接着我看到太空船着陆的基脚开始弯曲,所有的—切都进行得很慢,就像作梦一样。

“直到整个太空船开始瓦解,我才了解那东西想要做什么,但已太迟了。如果我们把那些灯关掉了,或许还可救上大家一命。

“后来太空船壳裂开倒向两旁,形成一团像浓缩水气一样的雪雾,所有的灯都熄了,只有一个还亮着,悬在地面上几尺高的一条线上前后晃动。

“它或许是一种趋光性的植物,它的生物周期是由透露冰层射进的阳光所驱动的,它也可能像飞蚁扑火那样被光线所吸引。我们的灯光很可能是欧罗巴星球上最亮的光线了……

“我一下子无法想象这一连串的事是如何发生的,只记得当时光线照着我,我站在船体残骸边,四周全是刚形成的雪花。我可以清晰看到我跑过来的脚印。整个过程大概有一、两分钟……

“这个植物(我仍然认为它是植物)毫无生气,我怀疑它是否在撞击下受了伤,因为它有一大部分的枝干(就像人的手臂那么粗)都折断了,就像断枝。

“然后主干又开始移动了,它离开了太空船的外壳,开始爬向我,我就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它对光敏感,因为我当时就站在上千瓦的灯光之下,这时灯光已经不再摇晃了。

“它就像一棵榆树,或者是,一棵枝叶繁茂的白杨木,因为重力而向四周延伸并蔓延到地上。它在光线照射范围的五米处开始把枝弄成一个圆,把我围住。我想这是它的容忍极限了,也就是光线吸收与排斥的平衡点。在那之后的几分钟一切平静,我怀疑它是否死了,冻成了固体。

“然后,我看到大枝干上开始冒出许多小枝干,就好像看开花的慢动作影片。实际上我认为它们就是花,每一朵都有人头那么大。

“精致、美丽的花朵开始绽放,都是些我从来没有看过的颜色,在没有光线的环境下,这些颜色根本就不存在,是那令我们致命的光线把这些颜色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花朵开出后在空中摇摆……我走向那个把我团团围住的有生命的墙,这样才可以看得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那个时候,而且这一生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让我对这个生物感到恐惧,我相信即使它有知觉也不会有恶意的。

“这些大型花朵依开放的程度而有大小不同,它们让我想起蝴蝶由蛹中脱壳而出,弯曲的翼膀仍柔弱无力的样子,我也越来越明白真相了。

“虽然它们长出了花,但仍然是冻在那里,花一成形就凋谢了.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开,再由母干上一个一个地凋落了下来,一下子它们就像受因在地上的鱼一样满地都是。最后我终于弄清楚了它们究竟是何物了,这些薄如纸的东西不是花辨,而是鱼鳍,或类似的东西。它属于会游泳生物的幼虫期;这种生物的生命期可能大部分都着床于海床上,然后让它们的子孙不断地找寻新的生活领域,就像是地球海洋中的珊瑚那样。

“我跪下来以便仔细观察其中一个小生物。现在它美丽的颜色已渐渐变成淡褐色,有些花瓣鳍已经折断,因为被冻硬了,所以就变得很易碎裂;但是它还是可以缓慢地移动,当我靠近它时,它会想要躲开我,我奇怪它如何感觉到我在向它靠近?

“后来我注意到了雄蕊(这是我对它的称呼),在雄蕊的顶端有许多亮蓝色的斑点,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小小的星状蓝宝石(或者说这些雄蕊像是一块白色干贝上的许多蓝眼睛),它们能够察觉光线的存在,但是无法像眼睛一样看见真实的影像。当我望向它时,晶莹剔透的蓝色就开始变暗淡,似有生命的蓝宝石马上变成了普通石头……

“佛博士,或任何正在聆听我说话的人,我的时间已不多了,木星很快就会挡住我的一切信号,幸好我的报告也差不多快结束了。

“我知道自己下一步要怎么做。那条接着千瓦灯的电线快垂到地面了。我用力拉了几下,灯光就像烟火般地一闪即逝了。

“我想是不是已经太迟了。有几分钟的时间什么事都没发生。所以我走向围在我四周的墙并且敲击它。

“慢慢地,这个生物开始解开缠绕在一起的自己——后退回到运河中去。那里有充分的光线,所以我可以看清楚每一件事情。木星的另外两个卫星格尼米德与卡里斯多高挂在空中,木星如新月般悬在天上,在夜空边缘有一大片极光,我不需要再使用我头罩上的灯了。

“我跟着这个生物看着它回到水中,当它慢下来时我就敲敲它,给它点鼓励,同时感觉到冰块在我脚下压碎的感觉……当它接近运河时,它似乎获得了力量与能源,好像它知道它已经接近老家了。我在想它是否能够生存下去,会不会再萌芽发育呢?

“它消失在地表上了,只留下一些已死掉的残骸在异乡。暴露在外的活水冒了几分钟的气泡,一直到—块浮冰将缺口封住为止。随后,我步行回到太空船边,看看是否有生还者,我不想再谈这点了。

“佛博士,我现在只有两个请求:第一,当有人要把此生物分类时,我希望他们用我的名字来称呼它;第二,当下一艘太空船再来时,请要求他们把我们的尸骨运回中国。

“数分钟之后,木星就会切断我的通讯,我希望我能知道是否有人接到我的信号。无论如何,当我们的通讯再度接上时我会再重复这一个讯息,如果我的太空衣维生系统能维持那么久的话。

“这是陈教授在欧罗巴上发话,报告钱氏太空船已被毁。我们在大运河边着陆,并在冰层边缘装设吸水装置……”

信号忽然中止,忽然又好了一下,最后被杂音完全掩盖至消失。再也没有陈教授的消息传来,但是却已经打动了宗·劳伦爵士探测太空的雄心壮志。

第六章 日渐转绿的格尼米德

鲁夫·范登柏格生对了时间也生对了地方,且适才适用无人能出其右。当然这也是时势造就了英雄。

他之所以是适当人选,乃在于他是第二代非洲难民。且是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地质学家,这两者在他的生命中所占的重要性不分轩轾。他之所以生对了地方乃是因为那正是木星四个卫星:爱奥、欧罗巴、格尼米德及卡里斯多中,最大的一个——格尼米德,适地又适才。

时间并不怎么有关键性,因为所有的资料就像一颗延迟引爆的炸弹一样,已经在资料库中待了十年了。范登柏格直到二○五七年才注意到它们,他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说服自己他并没有疯;到二○五九年他才把他的原始资料全部藏好,以防别人抄录他的发现。这时他才敢放心地全力以赴,准备解决主要的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

和大多数事情一样,整个事情一开始根本引不起他的注意,范登柏格是星际工程任务队的一员,工作任务是在木星最大的卫星格尼米德上探测及分类其自然资源,他也对邻近被禁止研究的卫星进行一些私人的研究工作。

但是欧罗巴(与其邻近的卫星相比)却是一个任何人都不可能忽略掉的谜。每隔七天,它就会穿过格尼米德和曾经是木星的小太阳(魔星)之间,在欧罗巴通过时即会产生长达十二分钟之久的木蚀。当它与格尼米德距离最近时,它看起来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还要小一些,但是当它到轨道的另一边时,它便缩小到只有月亮的四分之一大小了。

木蚀通常都很壮观,当欧罗巴快要通过格尼米德和魔星中间,新形成的太阳光(魔星光)经过大气折射,会使它变成一个不祥的黑色碟子,外围一圈深红色的火焰。

欧罗巴在人类寿命一半的时间内(约五十年内)发生了转变。它一直向着魔星那一面的半球的冰山溶化形成了太阳系中的第二个海洋;在十年内,此洋蒸发水气升入原本真空的天际,一直达到维持平衡状态为止。现在的欧罗巴外围包围了一层薄的(不适合人类的)由水蒸气、硫化氢、碳及二氧化碳、氮及其他稀有气体形成的大气层。虽然命名有误(背光侧)的一面仍然长期处于冰冻状态,但是有一块与非洲面积一般大的地区现在已经有温度变化、有活水,以及一些零星的小岛了。

以上这些为数不多的资料都是在地球轨道上透过望远镜观察到的。在二○二八年第一支装备齐全的探险队出发前往伽利略的四个卫星上时,欧罗巴就已经被笼罩在一片云雾之下了。精密的雷达探测器只探得它一面是海洋,一面是冰。欧罗巴仍然是太阳系中最“平坦”的星球。

但十年后,景况改变了,有些激烈的事情在那里发生了。它现在有着耸立的高山(宙斯山),几乎与地球的圣母峰同高,黎明之际独耸于群冰之中。这或许是某些火山运动的结果(就好像一直在另一颗卫星爱奥上发生的事一样),造成了大量物质向天空喷。由魔星发出的热流可能就是主要的肇因。

但是这个解释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宙斯山是一个不规则的金字塔形,而不是一般的火山锥形;而雷达扫描到的景象也显示欧罗巴上并没有火山喷浆的痕迹;一些从格尼米德上的望远镜趁云雾稍开时所拍得的解析度不怎么清晰的照片也显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