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夜里吃饭,一大家子围在一起,众人各怀心事,徐昌突然叹道:“路政局的那个老孙,大家还记得吗?”

徐谦低头扒饭,根本不理,想来还在为下午的事生气。

徐寒、徐福心里有鬼,不敢做声。

徐勇道:“记得,叔父怎么记起了他?”

徐昌羡慕地道:“听说他要抱孙子了,媳妇有孕了。”

这话本是说给徐谦听的,可是桂稚儿有一搭没一搭的吃着米粒,心里却犯疑了,公公这么说,莫非是怪她还没生养?是了,定是这个原因,这也难怪下午的时候他突然动气去寻徐谦,想来是指东打西,明里是打她相公,暗地里却是在提醒自己。

想到这里,她留了心,也不禁发急起来。

夜里的时候,徐谦筋疲力竭地回房,毕竟考了一天,又受了惊吓,实在疲倦,倒头要睡,可是桂稚儿今日却不如平时淑女,熄了灯,光溜溜的钻入徐谦的怀里,吐气如兰,一股股芬芳暖气吐在徐谦的耳朵,柔荑游走在徐谦的胸膛上。

徐谦顿时有了反应,却有些起疑,平时都是他主动,怎么今日却是倒过来了?

耳畔听到娇滴滴的声音,宛如仙女颤音:“相公,睡了吗?”

徐谦的身体一下就情不自禁了,手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在了桂稚儿的小蛮腰上,轻而揉地抚摸……

……

此时的紫禁城,隐在黑暗中,那朦胧宫灯微微闪烁,雨后的天空格外的清亮,星月当空,一片月色透过窗格悄悄洒落在暖阁里。

这里没有点太多的灯,嘉靖坐在御椅上,摆在他面前的是八个读卷官拟出来的殿试成绩。

殿试虽然随意,却也有它的一套规矩,表面上好像是皇帝亲自排定成绩,不过这只是表面而已,皇帝老爷们日理万机,哪有功夫把三六九等都列出来,毕竟一百多个贡生,说得难听一些,只怕这么多人里,嘉靖还能记起来的名字实在不多。

所以往往殿试之后,读卷官在进行磋商之后会拟定一个成绩,上呈到嘉靖手里,再由嘉靖批红。

当然,如果嘉靖觉得不满意可以退回去,让他们重新拟定。

这份成绩单显然让嘉靖有些不满意,他目光幽幽,将其放在一边,沉思良久,随即慢吞吞地道:“黄伴伴。”

黄锦今日当值,上前一步,道:“奴婢在。”

嘉靖不动声色地道:“朕问你,你觉得朕的试题,谁答得最好。”

这关系到了抡才大典,可不是黄锦可以过问的,现在问到头上,黄锦很是谨慎地沉吟了一下,才道:“奴婢不知道。”

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绝不能乱说,黄锦恪守着这个规则,一分一毫都不敢逾越。

嘉靖冷笑道:“你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知道,不过你能这样谨慎,那也是好事。”

黄锦不由松了口气。

第三百零一章:皇帝奉天之宝

嘉靖又吁了口气,手搭在御案上,慢悠悠地道:“徐谦是看透了朕,现在关于蒋冕的事闹得满城风雨,朕的阵脚已乱,必须要借助外力来站稳脚跟,内里呢,要改变内阁的格局,外里呢,要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别处去,现如今内库充足,而倭寇凶残,肆虐神州,朕就有了平倭的打算,此次殿试,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借着殿试,申明倭寇之害,表明朕平倭的决心,因此朕出的那道题,徐谦以玉石俱焚四字破之,很是巧妙。”

黄锦心里不由感叹地想:“平时都说太监是皇帝的贴身小棉袄儿,可是当今天子实在圣明,不是绝顶聪明的人怎么能猜出他的心思?哎……反而这做太监的只成了粗使丫头,不是徐谦这种满肚子墨水又绝顶聪明之人,又怎么能处处拿捏住天子的心思?”

黄锦的口里连忙道:“徐谦深谙帝心,奴婢往后一定好好向他讨教。”

嘉靖哂然一笑,道:“讨教?他的东西,你学不来,做好自己就是了,聪明人可以耍聪明人,你不足够聪明却想玩心眼,只会惹人嫌。”

他沉吟了一下,继续道:“我们的赌局还算数吧?”

皇帝的赌局,谁敢说不算?黄锦忙道:“自然算数。”

嘉靖微微一笑道:“这便好。”他提起朱笔,在御案上的奏书上改了几个字,随即道:“拿宝印来。”

宝印自是玉玺,不过这明朝皇帝的玉玺比较杂,不但有二十四御宝,而且不少皇帝都有自己的私玺,想要颁布旨意都用私玺盖章,不过嘉靖不同,他是极其讲究规矩的人,既然向黄锦问玺,黄锦二话不说,连忙去取了。

过不多时,便端了个木匣子来,取出‘皇帝奉天之宝’,嘉靖接过,宝印太沉,以至于拿在手里,沉重得令他的手腕青筋都给显露了出来,可见暗暗用了不小的气力。眼下大明朝有玉玺十七方,比如皇帝日常用的皇帝之宝,又如用于征伐的皇帝信宝,或是用于祭祀宗庙的尊亲之宝、用于颁布诰书谕示臣僚的制诰之宝等等。

只是嘉靖手里这方宝印却是皇帝奉天之宝,最是珍贵,主要用于祭天等大典礼仪,而科举考试,抡才大典,其意义不在祭天之下,所以现在这份圣旨,所盖的宝印便是皇帝奉天之宝。

嘉靖狠狠地盖印下去,显得有些疲倦了,呼了口气,放开了手。

黄锦连忙将这宝印收了,仍旧端着木匣子在旁静候吩咐。

嘉靖沉默了一下,道:“放旨意出去吧,嘉靖二年癸未科明日午时放榜,这份旨意先送去礼部,让礼部做好准备,所中进士人等定于四月二十五这一日入宫觐见,朕要亲自勉励,此外,所中进士人等或点选翰林者或送各部观政者,事先都拟个章程来,吏部也要及早准备,明日的时候再颁布诏书,传诏天下。”

黄锦郑重其事地道:“奴婢遵旨!”

嘉靖的眼睛眯起来,吁了口气,才又道:“朱宸呢,朱宸不是要见朕吗?让他进来说话。”

黄锦点点头,出去请了朱宸进来,此时可是深夜,朱宸趁夜入宫,想来是有大事禀告。

有太监端来了温水,给刚刚用过了笔墨的嘉靖净手,嘉靖的手在温水中泡了泡,随即接过了丝巾一边擦拭着手,一边侧目,打量早已入阁,跪在阁中的朱宸,他慢悠悠地道:“为何求见?”

朱宸道:“陛下要查的消息已经查到了。”

嘉靖皱眉,道:“你说罢。”

朱宸一看便是沉默寡言的人,可是到这里,却是滔滔不绝地道:“蒋学士那边似乎已经萌生退意,陛下虽然未准他的辞呈,可是他已经做好了离京的准备,他有个幼子,本在国子监里读书,现在也已经称病,虽只是说告假,可是似乎有随蒋学士回乡的打算。”

嘉靖将丝巾随意仍进了铜盆里,背了手,脸色有些沉重,却是点点头道:“这早在朕的预料之中,他去意已决,朕也不留难。”

朱宸又道:“而近日以来,向蒋学士发难的大臣之中,有几个人卑下觉得颇为瞩目,其中一个竟是靖国公陈贤,还有茂国公李晓。”

嘉靖木然了一下,显然是没有预料到,随即他森然一笑,道:“是吗?连他们也不甘寂寞了?这百年的国恩还不如一点狗食吗?”

朱宸压低声音道:“宣府那边也有传报,说是宣府巡抚衙门里头也有不少抨击蒋学生的话,巡抚王伉似乎并没有禁止,近来他与杨学士书信来往很是频繁。倒是辽东那边没有什么动静。”

嘉靖的身形顿了一下,又是冷笑道:“这个王伉不是蒋冕的门生吗?”

朱宸摇头道:“并不是,不过王伉确实受过蒋冕的恩惠,蒋冕曾几次推举他,才让他执掌了宣府。”

嘉靖此时已不是冷笑了,而是露出了几分厌恶,树倒猕猴散,现如今蒋冕的名声是臭了,大家也就撕下了脸皮,如今最积极的,虽然不是蒋冕的那些心腹,却有不少和蒋冕关系密切之人。

“宣府巡抚……”嘉靖喃喃念了一句,随即道:“朕知道了,锦衣卫这边不要声张什么,继续查吧,且不要急,慢慢的来。”

朱宸道:“是。”他又面露犹豫,似乎有什么话想说,却又欲言又止。

嘉靖看出他的为难,问道:“还有什么事?”

朱宸道:“卑下听到了一些流言。”

“流言,什么流言?”嘉靖问。

“听说徐谦有断袖之癖!”朱宸难以启齿地道。

嘉靖双眉一跳,道:“你哪里听来的?”

朱宸苦笑道:“卑下奉命为陛下打探四方,自然……自然……”

嘉靖顿时明白了,按照规矩,所有重点人物都在锦衣卫的查探范围之内,而徐家毕竟是伯爵,再加上又掌握路政局和如意坊,朱宸也是按章办事,早就在徐家布下了耳目了,多半有番子以仆役的身份混进了徐家。

可是……徐谦居然有断袖之癖,这足以让嘉靖震惊了,他脑中立即浮出徐谦的身影,想到这厮平时的举止,陡然……又想到徐谦有时大胆放肆看他的眼神,这堂堂天子竟是忍不住打了个冷战,道:“属实吗?”

朱宸道;“还未确认,卑下是不是……”

嘉靖摆摆手,道:“不必追查了,把你的人也撤走,徐家父子是朕的心腹之人,不必盯梢查探,朕信得过。”

朱宸点点头道:“卑下遵旨。”

这时,嘉靖满是威严地道:“你退下吧。”

朱宸亦步亦趋地出去,嘉靖愣愣的坐在御椅上若有所思,随即苦恼地道:“黄伴伴,徐谦什么时候沾了这坏毛病?”

黄锦其实也被这消息震了个七荤八素,虽然作为一个太监,他从不会纠结这种道德问题,管你玩男人还是玩女人,反正咱家也没得玩,关咱家屁事。

他连忙道:“平时怎么看也不像,会不会出错了。”

嘉靖苦笑道:“朕也是惊疑不定,不过当时太后要赐婚,徐谦先是拒绝,第二次,朕亲自赐婚,他又寻了桂家的小姐来了个生米煮成熟饭,如此想来,未必不是有什么隐情。哎……他平日来见朕的时候,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寻常吗?”

黄锦摇头道:“除了胆子大了一点,似乎没什么寻常。”

嘉靖很痛苦地抚额,道:“他不会盯上朕了吧,他有这么大的胆?罢罢罢……不说这个,只是现在陡然听到这个消息,朕倒是不知如何处置了,下次他进宫来,不妨试一试他。”

黄锦愕然地道:“怎么试?”

嘉靖沉吟片刻,才道:“到时再说吧。”

……

此时,在慈宁宫里,正在吃茶的张太后和王太后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一时间,什么端庄仪态也顾不上了,听来的消息实在让她们过于震惊。

王太后随即露出怒色,道:“胡说八道,这是哪里来的谣言?”

跪在下头的是个小太监,苦着脸道:“奴婢哪敢胡说,东暖阁那边传出来的消息,说是锦衣卫那边查得翔翔实实。”

王太后不吭声了,就差一口老血没喷出来,不由道:“这么小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有这样的癖好呢?真是瞧不出来。”

张太后沉吟片刻,道:“那陆家和徐家的婚事……”

王太后摇头道:“这是另一码事,哎……不说这个,捡些高兴的话说罢。”

二人一言一语,哪里想到在一边给她们弹琴的一个秀目女子早已断了琴音,俏脸上一愣,竟是闪露出了几分慌张。

“原来他是这样的人……”少女愤愤不平地喃喃低念,似是赌气一样猛地划拉了一下琴弦,殿里立即回荡着凌乱的琴音。

第三百零二章:暮登天子堂

以往殿试放榜,关注的人倒是不多,毕竟到了殿试放榜,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人已经不多了,那些名落孙山的士子,此时只能黯然收拾行礼准备回乡,期待三年之后再放手一搏。

因此坊间的议论并不多,但凡涉及不广的东西,说的人少了,大家自然不好讨论。

只是今年却是不同,殿试的事早已传出来,又是同年互殴,又是顶撞考官,又是殿前摔玉,这么多戏码一起出来,实在令人大开眼界。

京师很热闹,事实上不只是京师,便是江南也很热闹,只是两地的清议却是两个极端,京师这边,如今都是逢说徐谦便捶胸跌足,说什么斯文丧尽,说什么人心不古,自然是对徐谦的行为不理解,甚至是反感。

可是在江南,无论是士人名流还是贩夫走卒,竟都是为徐谦拍手叫好,从前这灰头土脸的徐谦如今扬眉吐气了一回,从前大家看不惯他,瞧他出身轻贱,可是如今却是一个个交口称赞。

两地的对比实在过于强烈,其实稍稍一想也就能明白,京师的士子根本不晓得倭寇是什么,自然觉得徐谦无礼太甚,殴打同年本就了不得,连考官都敢顶撞,这就有违师道了,虽然只是读卷官,对于徐谦来说只算半个宗师,可半个宗师也是宗师啊,就算人家不主考,那也算是长辈吧,堂堂读书人做出这种事,自然是有违圣人教化。

可是江南不同,徐谦的实力已经展现,现在已经金榜题名,谁还会再计较他的出身?尤其对江浙人士来说,一个连中五元的同乡,说出去总有面子,算是扬眉吐气了一回。

再者,徐谦殴打同年,顶撞考官,甚至于殿前摔玉,所围绕的都是一个主题,那就是平倭。

江南这边,苦倭寇久矣,谈及倭寇,无不恨之入骨,人人悲愤,而徐谦在宫里发出这个声音,无疑是说出了所有人想要说的事,道出了大家憋在肚子里的话,让人一听之下,便觉得痛快淋漓。

这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了,京师这边纠结于徐谦的放肆,所以嗤之以鼻。而江南那边,却是看重徐谦仗义执言,甚至于拼着前程不要,不畏强暴,敢于为大家请命,于是乎,大家自然对他趋之若鹜。

这样争议的人物,可谓旷世难见。

当然,这只是后话,总之殿试受了关注,那么这殿试放榜自然也引起不少有心人的观望,大家只想看看,这个‘大胆放肆’的徐谦到底会是什么成绩。

徐家这边自然是笼罩在不安和兴奋的气氛之中,只是殿试所谓的放榜却不是像会试一般悬挂出来,而是旨意直接到礼部,再由礼部官员分批行动,前往考生们下榻之处宣读旨意。

因此这不是榜,而是旨。

未来的徐大官人一身儒服,只要接了旨,就要立即拿着旨意前去吏部点卯,因此外头的轿子都已经准备好了,是徐昌早已定制的,官人才能乘轿嘛,殿试结束之后,这官是板上钉钉,自然要预先准备,不只是如此,还雇了两个轿夫,其实早在徐家吃了两天的闲饭,不过今日就要正式上工了。

现在徐谦就在等旨意来,只是这等旨意的过程实在不太愉快,他总觉得老爷子看他的目光很异样。

“罢了,且不管他,或许是今日太高兴,已经神经错乱了也是未必,过几日就会好。”徐谦心里想着,安安分分地坐在堂中。

至于其他兄弟却都已在忙活,比如徐寒,他现在监督着两个匠人,随时准备好增高门槛,在这个时代,门槛越高,代表身份越高,进士家的门槛自然不是其他人可以比拟,一旦旨意下来,就要立即修缮。

至于预备喜钱、准备名帖之类的事也得有人看着。

正在这时,外头终于有人大喊:“钦差到了。”

听到这消息,徐谦连忙站起来,快步出了大堂,急匆匆地到了中门。

此时已有礼部官员手持圣旨自中门而入,他的神情肃穆,一身大红的官袍,一看品级就不低,徐谦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连忙拜倒道:“恭迎钦差。”

这礼部官员也不多言,直接道:“接旨吧。”

众人一齐拜倒,贡台、香烛反正都是现成的,早就预备好了,礼部官员站在贡台之后,咳嗽一声,朗声道:“贡生徐谦……忠孝之家,庭训早膺乎节义绳武之胤堂谕切凛乎纲常,于嘉靖二年癸未科中第,名列一甲,一名!敕进士及第,钦此!”

一甲一名!

徐谦不禁呆了一下,连圣旨也忘了接,那礼部官员似乎也不觉得异常,因为接这种圣旨后便是有人发疯的事都有,徐谦这还算是正常的。

“一甲一名,是六首,六首!”有人高呼一声,纷纷朝徐谦涌上去,道:“恭喜,恭喜……”

徐谦脑子嗡嗡作响,幸福来得还是太快,这一甲一名四字犹如一柄穿心利剑,让他体内翻江倒海,竟是连笑都忘了。

六首……这就意味着,他就算是个傻子,将来的前途也比绝大多数人给力,他将来就算是个庸官,每日吃了睡睡了吃,也比那些二甲、三甲的苦逼要强得多。

大明朝的六首只有一个,而且那位黄六首因为得罪了孝皇帝被杀了全家,还取消掉了他的一切功名,也就是说,在官面上,国朝百五十年,他徐谦就是唯一的六首,是读书人之中的最佼佼者,这个出身,便是杨廷和,便是毛纪,便是自己的恩师谢迁也远远及不上。状元是一回事,六首是另一回事,大明朝已经出了几十个状元,可是六首,从某种意义来说只有徐谦一个。

此时,徐谦的身边已经围了个水泄不通,左邻右舍本是看热闹的人此时见徐家高中了状元,也纷纷涌进来,徐昌怕出事,连忙对徐寒、徐勇道:“快,快发喜钱。”

二人连忙大叫:“领喜钱的到这边。”

徐谦身边的人才渐渐稀薄了不少。

深吸一口气,徐谦顿首道:“遵旨。”

接了圣旨,他竟不晓得如何是好,这旨意沉甸甸的,宛如千斤,最重要的是,他现在心乱如麻,甚至忘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倒是徐昌还算镇定,道:“领了旨意,就该去吏部,前去吏部考核。”

徐谦醒悟,也不多言,由徐昌领着出了府,钻入了外头早已预备的轿子,轿子起来,身子随着轿子晃动,这种感觉比马车舒适一些,可是不温不火,让徐谦有点不太适应。

他枕在软垫上,手里还捏着圣旨,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仿佛从今天开始,现在的徐谦就该和从前的徐谦诀别,因为从此之后,这个时代赋予了他一个新的身份,或者说,他将踏入一个新的人生。

恍如隔世的感觉,让徐谦瞬时想起了一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从前,这是一句很励志的话,可是现在再来琢磨,心境却又是不同,身份瞬间的改变,人生的彻底颠覆,在这一句话中,让徐谦体会到的百感交集。

待轿子到了吏部外头,这里早有不少新科进士到了,其实国朝的规矩,并不限进士们立即点卯,你就算是拖个十天半个月,也无人指责,只是新科进士接了旨立即赶到这里已经成了潜规则,毕竟大家都迫不及待,熬了这么多年,现在是一刻都熬不下去了。

徐谦下轿,许多进士认得他,一改上次的冷漠,纷纷前来行礼,有一个进士道:“五月十五,我等在报国寺设宴,还请状元公大驾光临,不吝赐教。”

徐谦颌首点头,连忙谦让道:“岂敢破费诸位同年。”

其实这都是老规矩,从唐朝时开始,新科进士们就得凑钱请客,请状元公饱餐一顿,这是后进对先进的敬意,也是小学霸对大学霸的一点意思。

徐谦的客套也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拒绝,现在大家都高兴,就算再憎恶你,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嘛,身份不同,气度自然也随之不同了。

众人一道谦让着进去,吏部这边其实早就候着这些进士了,早知道他们都会来,自然也不能轻慢,有差役领着他们到一处堂中安坐,随即便有稽勋司的堂官前来,这吏部稽勋司官员的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事宜,众人现在算是入籍,只有入了籍,这就算是真正的官了。

待入籍之后,便是由文选清吏司出面了,开始做好授官的准备,通常这个时候,文选清吏司的主官免不了要狠狠的刮一笔,毕竟如何分授是人家说了算,你想有个好的起点,不给银子是不成的,前几年的行情,若是二甲名次不显,想混个翰林,至少也得准备两万两银子以上,因为庶吉士和观政士之间的区别待遇太大,而二甲同进士往往又恰恰介于这二者之间,界定模糊,运气好的能进翰林,运气不好,可能只能分到部里去了,就算分到部里,这各部之间也有好坏,若是能去吏部、户部观政,似乎也不错,运气不好的混到了刑部、兵部,怕就哭笑不得。

当然,徐谦不属于这个范畴,也毋须理会这个潜规则,他就算搭都不搭理吏部,人家也无话可说,屁都不敢放一个。

第三百零三章:内阁待诏

其实这就是高分的优势,徐谦这种一甲一名的状元,国朝百五十年才出一个的六首,根本就不怕吏部敢对他怎么样,跟他们客气两句是人情,不客气是理所当然。

来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接着众进士们便开始进入考校环节了,所谓考校,相当于后世的面试,由吏部文选清吏司负责,你科举的成绩,甚至于你的长相,年龄,都时刻影响着你的前程。

就比如说翰林,其实也未必是你考的成绩很好就能进的,你若是相貌丑陋,谈吐又不好,年龄偏大,人家未必肯给你做庶吉士的机会。

众人都在堂中高坐,心里不免忐忑不安,一个个点了卯,等候文选清吏司面试,可是徐谦却不必参加这种选拔,因为他是状元,这个理由就足够了,国朝的潜规则实在太多,而关于考霸的潜规则却是不多,他闲坐了一会儿,便有堂官客气地请他到一边,道:“杨公要见状元公。”

徐谦颌首点头,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便道:“烦请带路。”

到了一处值房,堂官请徐谦进去,徐谦跨入,果然看到杨廷和高高在上,正在等候自己。

他显然是百忙之中抽出了时间特意从宫里过来的,趁着这个机会,连忙署理了一下部务,徐谦进来的时候他也没有察觉,等到徐谦咳嗽一声,他才抬眸,随即露出笑容,熙和地道:“坐吧。”

徐谦坐下,道:“学生徐谦,见过大人。”

杨廷和只是点点头,打量了徐谦一眼,才道:“此次你高中榜首,既是我大明朝的状元,也是我大明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六首,可喜可贺。”六首二字,一般在民间还是有许多人认可黄观,按理说徐谦应该是大明朝第二个六首,可是在官面上,却是绝不能承认黄观的身份,因此说徐谦是第一位六首,却没什么问题。

杨廷和说罢,笑道:“按照规矩,清吏司已经为你入了籍,从现在开始,你就是官身了,又因你是一甲一名,所以此次授的是翰林院编撰,望你入翰林之后好好用功,不负国恩,好好为朝廷效命。”

这都是空话,因为在来之前,徐谦这翰林编撰是十拿九稳的,可千万别小看了翰林编撰,看上去只是小小的七品,可是在翰林院中,却也算是中层官员了,下头还有庶吉士,有编修、有检讨、有典薄等等。

若是再进一步,那么就可以为侍读、侍讲了,也就是成为皇帝的秘书,甚至还可能做太子的老师。

不过无论是编修还是庶吉士,都是闲职,是挂名在翰林之下,却没有具体的工作的职位,一般要过半年之后,官职就会进行调整。

总而言之,这是无比清贵的闲差,新官上任里最好的差事。因为他一般负责的是参与诰敕的起草、史书纂修和经筵侍讲。

诏书的起草就不必说了,虽然说是别人说什么你写什么,可天下的政令大多出自你的手里,朝廷稍有风吹草动,也都在你的眼皮底下。至于史书编修,看上去好像也没什么特权,却不知这写史几乎是朝廷最重要的事务之一,便是皇帝也对明实录最是关注,笔杆子在你手里,你要是玩个心眼,弄出个春秋笔法出来,人家也只有傻眼的份。当然,最重要的就是经筵侍讲了,所谓经筵,就是为皇帝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说白了,就是给皇帝和太子做老师,给他们讲课洗脑,从某种意义来说,皇帝和太子都是你的学生,人家听课,也未必只听你讲经论史,有时随便讨论一些政论那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这小小编修,却如那些所谓的秘书一样,从某意义上能够改变皇帝的施政方针。

而且混了半年编修再调任其他官职的话,往往都是连跳数级,绝不像那些苦逼的观政士,半年之后随便打发你去某县做县令甚至是县丞、主簿。

不过徐谦还是称谢,道:“多谢大人栽培。”

杨廷和捋须微笑,慢悠悠地道:“是了,你现在既是翰林,老夫倒是有一事想问。”

徐谦道:“请大人示下。”

杨廷和抚案,不动声色地道:“外间的许多流言蜚语,你知道吧?蒋学士现如坐针毡,一直告病在家,内阁这边呢,人手不足,点选的几个待诏翰林亦是人手不足,老夫打算将你抽调至内阁待诏,你可愿意吗?”

徐谦不禁愕然。

按理说,翰林学士的职责很多,怎么分配职责却是上头的事,比如说,有的翰林负责修撰经史,有的是拟诏,有的是侍讲,而无疑,到内阁去坐班是最有前途的,徐谦刚刚做官,本来没有入阁待诏的机会,可是杨廷和却是拍了板,谁有异议?

一旦进入内阁坐堂,就等于进入了权利的中枢,这对于一个新官来说有很大的好处。

徐谦显然想不到杨廷和会给自己这么大的好处,翰林毕竟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表面上好像很清贵,可是他的性子却是呆不住,可是内阁不一样,不但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知道这个国家是如何运转,更重要的是将来加官进爵也比寻常的翰林更容易一些。

这便是资历,有了六首的身份,再加上曾在内阁镀金,这个资历便是许多年过四旬,为官二十年的老油条怕也不如。

只是杨廷和为什么给自己好处呢,徐谦想:“莫不是一边整蒋冕,一边让自己入阁,让人误以为自己获得杨廷和的‘青睐’,是因为自己在整蒋冕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这是离间之计?”

可是随即,他又打消这个年头,假如这是离间,那么也太过幼稚了,以杨廷和的手段,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无论如何,先谢了再说,徐谦连忙道:“学生愿意。”

徐谦还是先答应了下来,杨廷和似有些乏了,微笑道:“老夫比不得你们这些春风得意的后生晚辈,身子骨倒是有些乏了,你去吏清司办了手续也早些回去歇了吧,明日先去翰林点卯,再去内阁当值。”

徐谦晕乎乎地出去,今日发生的事实在太多,以至于他现在不能足够冷静,不过幸福来得太多太快,确实没有时间去细细梳理,向杨廷和告辞,到了一边的吏清司公堂,这里已经排了长队,一个个进士们如瘟鸡一样乖乖接受考核,别看他们现在是金榜题名做了官,可是在吏部眼里连个屁都不是,自然不将他们放在眼里。

倒是徐谦颇为瞩目,他径直和一个堂官说明了情况,这堂官也是干脆,直接写了委任,一式两份,一份备存稽勋司,一份交给徐谦,对徐谦道:“明日拿这个去翰林点卯就是,至于官袍、纱帽本官带你去领。”

人出了名就不一样,越是有争议的人物,表面上好像让人疏远,可是办起事来确实方便,因为人家也怕麻烦,与其纠缠,还不如利索的把事办了,快快送了你这瘟神走。再加上这是杨公的嘱咐,在这吏部,杨公就是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