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说,好说。”

在这衙门外头,除了人山人海的商贾,还有不少亲随,这些人翘首以盼,专侯着自家老爷出来。

原本他们预料自家老爷脾气大,那姓徐的一定吃不消,到时候还不得当作大爷一样供着,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在让他们匪夷所思,却看到三位国舅笑嘻嘻地跟在徐谦的后头从后门出来,徐谦背着手走在前头,三个国舅笑呵呵的争先和他说话,而这位徐书生显得很是矜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吝啬得很。

更让人惊奇的是,三位国舅居然很讲道理,徐谦将他们送到了门口,三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纷纷作揖道:“不烦相送,不烦相送,徐老弟太客气,太客气了……”

徐谦倒也光棍,道:“既然如此,就这么散了吧,到时咱们再聚,还有,你们毕竟是挂靠在路政局名下,总要做做样子,每日卯时三刻,定要记得来点卯。”

王成忙道:“这是当然,当然……”

将这三人送走,徐谦松了口气,对付这些皇亲国戚,还真是麻烦。

他正要寻个地方借口读书,行偷懒之实,这时候却有门子过来道:“徐公子,老爷有书信来了。”

听到有书信,徐谦顿时来了精神,接过书信一看,却是说即日就要回京,让这边早做准备,其中书信之中的话大多语焉不详,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让徐谦不由苦笑,他这老爹还真是粗枝大叶,一封书信过来,让徐谦压根就没明白这里头要说的是什么事。

好在老爷子即将回京,马上就可揭开谜底,徐谦不急于一时。

果然过了几日,从山东来的人终于回来了。只是来的人之多实在出乎了徐谦的预料。

这浩浩荡荡的人马摆成长蛇,一直到了街尾,才勉强看到了个大概,以徐谦的估计,只怕人数不在五百之下,其中有身穿破旧儒袍的书生,有孔武有力却又面黄肌瘦的青壮,还有贼眉鼠眼、獐头鼠目的家伙掺杂其中,以至于徐谦突然发现,老爷子这一趟出去是在招募人手还是在招募山贼?这群灰头土脸,有不少都是面黄肌瘦的人,怎么看都像是流民才是。

第二百二十二章:恩旨到了

“爹……”

看到徐昌骑着高头大马,神气活现地出现在路政局门口,徐谦连忙上前低唤一声,随即去稳住马,请徐昌下来。

徐昌跃下了马,用马鞭子拍了拍靴上的尘土,抖抖身子,筋骨传来啪啪的声音,想来是一路旅途劳顿,在马上呆得久了筋骨施展不开,估计也是难受得很。

徐昌如今在外头已养出了一股子不怒自威的严肃,若是以往,父子相见少不得亲昵一下,可是这时候,徐昌却是沉着眉,让人凛然不敢侵犯的神色,朝徐谦努努嘴道:“进里头说话。”

他又吩咐一起出来相迎的徐寒、徐福几人:“去,将本官带来的这些人安顿一下,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徐福苦笑道:“堂叔……大人,这么多人,怎么安顿才好?”

“你还要问我?路政局里有的是银子,有钱还怕没地方安顿?你去库里支一笔银子出来就是,到时我来给你批,他们都是人生地不熟,要好好照应,不要出了差错。”

说罢,徐昌不再多言,随即当先进了衙里,两旁的书办、校尉还有不明就里的商贾纷纷向他行礼,他坦然受之。徐谦在后看着不由咋舌,老爷子的官威已经越来越不同凡响,便是连自己都不敢亲近了。

徐昌并没有进大堂里,而是折了弯穿过月洞去了后衙,这后衙没有花厅,较为简陋,只有一个可供歇息的厢房,这是京师衙门常有的格局,毕竟京官和地方官不同,地方官就任一地,吃住办公都在衙门,说不定还要安置自己的随从和女眷,因此后衙往往占地不小,花厅、厢房、耳房甚至是厨房都一应俱全,可是京官在京师大多都有自己的住处,上衙只是办公,当值之后就回自己家中去,因此这后衙的诸多设置实在没有必要,只要有个可供歇息吃茶的地方也就足够。

徐昌进了厢房,呼的吐了口浊气,随即便解下自己的披风和腰间的跨刀搁到桌上,他一屁股坐定,已有书吏斟茶进来,端着茶盏,徐昌喝了口茶,整个人顿时精神了,目光柔和地落在徐谦的身上,笑吟吟地道:“站在那里做什么?坐下吧。”

徐谦依言坐下,笑呵呵地道:“爹这一趟真是辛苦。”

徐昌微微一笑,道:“辛苦谈不上,操心倒是真的,我怕京师发生变故,怕你一个人弹压不住局面,不过我现在回来,见这里一切安好,也就放心了,怎么样,这路政局如何?”

徐谦连忙将路政局的事一一汇报,当然,大多数他都捡了好的说,徐昌听着连连颌首,吁了口气,道:“从前也是百户,也管着许多号人,可是只有筹建了这路政局,为父才知道原来官是可以这样做的,真是不容易啊不容易,咱们父子能搭起这么大的架子,换做是以前,想都难以想象。是了,我看你吱吱呜呜的样子,莫非是有话要问?你但问无妨,到了外头,咱们都是公人,可是关起门来,我就是你爹。”

徐谦点点头,把心里的疑问说出来:“不是说好了招募一百几十个人吗?现在竟是带了近五百人回来,北镇府司那边肯通融吗?而且我看这些人大多面有菜色,就算是有些年轻的,这……”

徐昌摆摆手,呵呵笑道:“早知道你会问这个,今日不妨告诉你吧,我去山东的时候,恰好那儿遭了蝗灾,到处都是流民,饿殍比比皆是,朝廷虽然已经下令开仓放粮,各地官府也在赈济,不过赈济里头的猫腻,想来你也清楚,所谓一两米一桶的水,这种东西熬出来的粥管个什么用?于是我心念一动,便打算趁着这机会多招募一些人手,先把人领回来再说,北镇府司那边若是通融自然是好,若是不通融,大不了让一部分人帮闲就是,锦衣卫里头本来就有不少帮闲,准其他千户所用,难道就不准咱们路政局用吗?再者说了,路政局现在是百废待兴,人手是多多益善,这一次招募了这么一批人,为父还有其他的考量。”

徐谦忍不住道:“爹就不能把话说清楚,为何总是一段话截成两段?”

面对徐谦的牢骚,徐昌摇摇头,道:“你呀,还是太毛躁,虽是聪明,却还差了点火候。其实呢,为父无非是雪中送炭而已,路政局能不能办好,前头靠的可能是一两个好主意,可是想要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这路政局上下能做到一条心,人心才最紧要。这些人多是灾民,命悬一线,为父若是不把他们带到京师,或许他们就要饿死,你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恩情?他们是外地人,又是灾民,几乎要饿死,这时到了这里举目无亲,而为父给他们差事,给他们饭吃,让他们有遮风避雨的地方,甚至给予他们前程,你还怕这些人不肯为你死心塌地?虽说人心隔肚皮,总会有几个没良心的东西,可是为父打救了他们,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而且这里头,我已挑选出了几个能干之人,收养他们为义子,往后还要悉心培养,这些人将来便是为父的左膀右臂……”

徐昌深看了徐谦一眼,又继续道:“便是将来,这些人也迟早会是你的左膀右臂,你记着为父今日和你说的这些话,这世上没什么可以相信的,你想相信一个人,就要等这人先掉落悬崖,再将他拉上来,给他诸多许诺和好处,唯有这样的人才会对你死心塌地,他们才肯为你豁了性命。”

他沉吟片刻,又补充一句:“况且,这些人为父要把他们编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更保险。”

徐昌的一番话给了徐谦不少的启示,他陡然明白徐昌的用意了,将这些编在一起,而这些人都是受过徐家大恩的人,他们在一起只要谈论到徐家,必定会是一片的颂扬和感激,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一旦说起彼此所熟悉的事,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从别人口中不断重复着一句话——自己能有今日,都是徐家活命之恩的缘故。

这就像是灾后幸存下来的人,大家撞在一起,就不免要谈到大灾中的生死一线的经历,彼此都会生出感触。而这些人等于是相互在洗脑,呆在一起越多,对徐家的感激就越加强化,当你的身边的声音永远都是徐掌印的好话,就算有人心生不满也不敢吐露,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人统统会不自觉地过滤掉上官不好的地方,而永远铭记这个恩情。

路政局是个小衙门,却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起来,这个时候,若是身边没有放心的人,没有肯死心塌地的人,怎么可能乘风破浪、扬帆千里?

若大家还在小打小闹的时候,靠着自己的亲族们或许可以,可是如今路政局日渐膨胀,徐家的亲族能有多少?就算全部拉上,怕也未必不够使唤,现在徐昌所依靠的已经不再只是亲族,而是真正地去培养自己的心腹。

徐谦叹了口气,老爷子不愧是摸打滚爬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对人心的掌握还是远在自己之上,他连忙道:“父亲教诲,儿子都记住了,不妨这样,待会我亲自去给他们安顿一下,他们初到这里,心中必定有些不安,儿子正好趁机去安慰一下。”

徐昌很是欣慰地颌首点头,大有一副孺子可教的认同,他当然知道,徐谦这是代自己去卖好,索性把这好人做到底。

徐昌道:“先让他们好好歇息几日,让他们住痛快吃痛快了,从此以后,这一段记忆必定会永远铭记在他们心里,等再过些时候就该让他们当值了,到了那时,就该用规矩约束他们,罢罢罢……这是为父该琢磨的事,你做好自己份内的也就是了,为父不在的这几日,你可读过书吧?学业不能荒废,你和为父不一样,你的前程不能拘泥在这路政局里,明年的春闱可不是闹着玩的,定要全力以赴。”

徐谦这些时日都没有碰过书本,不过当着老爷子的面,他不得不说起瞎话,正打算如何回答时,外头有人惊喜地过来道:“大人,公子,宫中来旨意了,宣旨的太监透露,说是恩旨,宫里得知大人回京,旨意也就来了,现在钦差就在外头,专侯大人前去听旨。”

圣旨……终于来了。

略带几分风尘和疲惫的徐昌此时眼眸一亮,不由打起精神。

好歹筹创路政局,也算大功一件,这旨意迟早都会来,只是徐昌没有想到,来的竟是如此凑巧,自己前脚刚到,宫里就立即有了反应。

第二百二十三章:文安伯

一声炮响,便有宫中传旨太监步入中堂,徐昌领着徐谦前来接旨,这太监的脸色如一潭死水,展开圣旨,朗声道:“亲军锦衣卫世袭百户徐昌接旨吧。”

徐昌拜倒,忙道:“卑下接旨意。”

准确来说,现在宣读的并非是圣旨,而是敕命,太监展开黄锦,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兹有亲军锦衣卫百户徐昌,忠良之后,听任钱塘县差遣,历年滋久,勤慎可嘉宜。朕念其祖功绩,于是擢官卫幕,加封百户,徐昌更加忠于职事,以百户之身,而大功于朝,国家成法,赏功罚罪,有功则赏,敕世翊卫推诚伯,曰文安,其妻周氏,克勤内助以相其夫,夫既显荣,尔宜偕贵。兹时封尔为孺人,服此荣恩,永光闺阃。朕念周氏早卒,特命钱塘军民,修缮其墓,以彰殊荣。钦此!”

这一道圣旨,信息很是准确,先是说了徐昌的功绩,不过徐昌新近做官不久,因此圣旨之中才添了一句‘听任钱塘县差遣,历年兹久,勤慎可嘉宜’。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这里头的意思等于是为了给徐昌制造资历,把他为吏的资历也算了进去。

要知道官是官,吏是吏,官有资历,吏没有资历,官有资格,吏连朝廷都不承认,还谈得上什么资格?徐昌毕竟入亲军才半年,按理说,他的资历很浅,在这个以资格为重的年代,徐昌的资历确实是他的软肋。

可是现在,却在圣旨之中专门提到他在钱塘县听差时劳苦功高,勤慎可嘉,这等于是说,朝廷认可了徐昌为吏的资历,如此说来,这位徐大百户的资历就不是半年,而是二十余年。

圣旨的后一句特意提了一下徐闻道,无非是为了给徐昌升爵做铺垫,突出徐家忠良之后的身份,紧接着便是敕封了,所谓的奉天翊卫推诚伯,即是四等伯爵,大明朝的爵位,一等奉天开国,二等奉天靖难,三等奉天翊运,最次一等便是这圣旨中所敕的奉天翊卫,前两等只有在太祖和成祖皇帝时期,参与了开国或靖难战争才有资格获得,至于第三等,必须得有实打实的战功才有机会,而大多人一般都只能得到四等,便是那些个皇亲国戚,纵是与宫中如何亲近,大多也只能位列四等,徐昌这所谓的‘大功’毕竟不是战功,因此有个四等已是格外幸运。

后头那句曰文安,即为徐昌的封地,应当是在文安县,伯爵的封地一般都在下县,大多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况且这封地不过是噱头,并不像秦汉时真正割让出一片土地让你称王称霸,其实也就是说着好听而已,实际意义并不大,就算给你封个杭州伯,你每年领的俸禄也是一样,想去杭州收税?除非你脖子痒了。

徐昌真正关心的,是在奉天翊运推诚前头那一个世字,大明朝的爵位有两种,一种是世袭,一种是不世袭,而圣旨前头加了个世字,这就证明这个伯爵乃是铁饭碗,而不只是一张单纯的长期饭票,这伯爵不但是徐昌的,将来还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至于后头敕封徐谦已过世的母亲为孺人,其实只是走个过场,给个追封罢了,却也表示了宫里以示恩荣的意思。

此刻的徐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爵位哪,对于他这种普通人家来说,这是真正实打实的好处,从此以后,徐家算是彻底挤入贵族圈了,虽然在这个圈子里很不起眼,可也算和寻常的百姓正式有了分别,从此以后,只要大明朝还在,徐家就能富贵荣华下去。

徐昌激动得眼眶通红,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磕头谢恩,随即接了圣旨。

徐谦见老爷子激动得难以把持,只得前去扶他坐下,那太监总算笑嘻嘻地过来恭喜,衙里的其他人也纷纷来道贺,徐昌一时说不出话,喉头竟是有几分哽咽,倒还是徐谦较为平静,一一代徐昌还礼,感谢大家美意。

这一日,父子二人也不知是怎么过去的,只是晕乎乎的在无数人羡慕的目光在无数人道贺的声音之中浑浑噩噩的过去。

到了次日清早,父子二人起了个大早,按规矩,今日应当入宫谢恩,本来徐昌一个人去也就成了,可是徐谦怕这老爷子过于激动,索性陪他一起去,好在宫里头已经去了几趟,倒也熟门熟路,父子二人已经不再是未见过世面的乡下人,二人一起坐着马车,马车里谁也没有说话,各怀着心事,等到了午门,通禀之后,一炷香的时间才有太监领了他们进去,沿着熟悉的路到了东暖阁,不过太监并没有领着徐家父子进去,而是让他们暂时在偏殿里等候。

此时,在东暖阁里,嘉靖盘腿坐在软塌上,一边吃着茶,一边听着杨廷和、蒋冕和毛纪三人商讨着广西用兵的事。

广西那边,匪患难平,新近又闹出了乱子,说是有大盗王迈,率三百众袭击了县城,开放了粮仓,招徕了不少无知百姓与他一起做乱。

在这个问题上,杨廷和的意见倒也没什么出奇,无非就是进剿而已,正德时留下来的弊政后果已经显现出来了不少,作乱的安平土州因为生产玉石,这安平州的玉石早就纳为了贡品,结果地方官员为了筹措贡玉,免不了摊派,使得许多劳力统统去采玉,耕种的劳力减少,可问题就在于,采玉是无偿的,都必须交付官府手里,最后民怨滋生,闹得很不像话。

杨廷和眯着眼,慢悠悠地道:“今岁陛下减免了安平土州贡玉的数量,从二十石减为了八石,这些刁民非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伺机作乱,朝廷这边断不能姑息,安平土州左近有龙州卫,又有土司蓄养的狼兵,眼下当务之急是立即颁发圣旨前往广西,命广西巡抚调度本镇军马,数路进剿,盗匪毕竟是乌合之众,眼下他们并未成势,定可将他们一网打尽,多则半年,少则三月,定会有捷报传至京师。”

毛纪这时附和道:“杨公所言甚是,不过微臣也有些愚见,安平土州靠近安南,只怕天兵一到,这些盗匪穷途末路之下,窜入安南境内,则天兵只可望边相叹,朝廷可委一使节,奔赴安南,命这安南王派一队官兵,陈兵与边界,协同进剿,如此,则大事可定。”

杨廷和颌首点头道:“不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今年国库本就空虚,所需进剿钱粮只能从宣府那边挪用一些,微臣大致算了一下,广西用兵,所需钱粮亦不在少数,而且若从京师拨付,未免鞭长莫及,不如直接从湖南、广西二布政使司的钱粮先行拨付过去,以解燃眉之急,至于其他的帐,等盗贼平灭,再一并厘清。”

嘉靖吃了口茶,觉得甚是有理,不禁颌首点头,那脸上的阴霾总算散了一些,振奋道:“二公珠玉之言,这才是老成谋国之道。”

他正要拟旨,一直沉默的蒋冕却道:“以微臣之见,其实并不用这么麻烦,何不如委广西巡抚与之盗匪招安,若是这王迈不肯,朝廷正好分化他们,可要是这王迈愿洗心革面,却也省了许多开支。况且广西那边的情况,微臣是知道一些的,那儿的官员仗着天高皇帝远,假借朝廷名义肆意盘剥,再加上贡玉激起民愤,是以才闹出这个乱子,他们并非扯旗,也未称王,虽然袭击了县城,杀死了朝廷命官,可是是非曲直,命广西巡抚查办就可,何必劳师动众?”

蒋冕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其实他也不是非要和杨廷和和毛纪打擂台,只是广西是他的老家,本来那地方就穷,若是再招惹了兵祸,他这内阁大学士还怎么和乡人交代?杨廷和和毛纪主要的心思是杀一儆百,以儆效尤。可是对蒋冕来说,杀一儆百是其次的,只要能把事情压下去,不要闹出大乱子就可以。

嘉靖年轻气盛,自然不肯招安,他冷冷地看了蒋冕一眼,慢悠悠地道:“都已杀了官,称不称王都已和造反无异了,他们有冤屈,自可状告,可是聚众袭击县城,这是取死,朝廷若是姑息,那么今日这个人蒙冤,那个人受害,就都去谋夺县城,那么这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不可。”

他严厉地训斥了一下,又觉得语气过份,手里抱着茶盏,慢悠悠地道:“不过蒋卿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待贼寇荡平,朕定要委任钦差一员,前去那里清查吏治,若果有无状官吏,官逼民反,反民朕要治罪,这些人,朕也绝不轻饶。”

第二百二十四章:陛下仁德

嘉靖的态度让蒋冕不由苦笑,心知圣意难违,也就没有继续坚持。

嘉靖说罢,眼睛朝一个刚刚进来的太监看了一眼,显出了几分不耐烦,向杨廷和道:“既然如此,事情就按杨先生所说的办,内阁拟好旨意直接送去司礼监批红吧,朕乏了,尔等退下。”

嘉靖的突然举动让人觉得很奇怪,以往阁臣主动和他探讨政务,总是能勾起他的兴趣,就算有时候他只是在一边默默倾听,却也极少主动结束奏对,今日却是怎么了,话才说到一半呢,虽然已经有了应对手段,可许多细则还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怎么说乏了就乏了?

三人狐疑地对视一眼,只得起身告辞,他们刚刚从殿里出去不久,正往内阁方向去,在他们的身后却听到了动静:“陛下口谕,请文安伯徐昌、浙江解元徐谦觐见。”

杨廷和的脚步停顿了一下,他的身子微微一倾,瞥眼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从偏殿出来往暖阁里去,杨廷和的目光一沉,嘴角微微发出一声冷哼,随即,这表情又不见了踪影,仍旧换上了一副宠辱不惊之态。

毛纪快步追上来,冷笑一声道:“杨公,武宗皇帝的事看来又要重演了。”

杨廷和的脸色平淡,背着手慢慢地在前踱步,仿佛没有听到毛纪的话,一直走了十几步,才是慢吞吞地道:“武宗皇帝的事不会重演!”

毛纪笑得更冷:“这却未必,江彬这样的人不就在眼皮子底下吗?”

他把江彬这名字咬得很重,江彬在武宗时原本只是一个边将,此后受到正德皇帝的宠幸,后来成为正德皇帝的义子,赐姓朱,封为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正德死后,张太后下旨拿捕江彬,抄家处死。

杨廷和驻足,看了毛纪一眼,意味深长地道:“老夫不是刘健,也不是谢迁。”

这一句话却是让毛纪微微愕然了一下,随即,他明白了杨廷和的意思,刘健、谢迁这些人眼看皇帝胡闹,屡屡劝谏不住,最后选择了解甲归田,而杨廷和却是告诉他,他不会这么做。

就在毛纪咀嚼这句话的功夫,杨廷和已经负手而去,独独留下他伫立不语。

此时,蒋冕也跟了上来,蒋冕虽然在二人说话的时候刻意保持了距离,只是方才的话还是入了他的耳朵,他表情依旧,宠辱不惊,仿佛他们的话,他一句都没有听进去,到了毛纪跟前,蒋冕笑呵呵地道:“怎么,杨公有何教诲?”

毛纪朝他一笑,道:“闲谈而已。”

蒋冕叹口气,动情地道:“杨公真是辛苦啊,每日埋首案牍,操劳国事,这一次广西又起兵祸,怕又是不知要操劳到什么时候了。”

毛纪朝他嘿嘿一笑道:“为君分忧是臣子的本份,杨公尽忠职守正是你我楷模,话说回来,广西是你的老家,全州那边定要打个招呼,让当地守备好生看顾,切不可出了差错。”

蒋冕心里冷笑,全州那边,你毛纪不是早就打了招呼,在四处打听老夫的家事了吗?

蒋冕的面上却是一副感激之色,拱手作揖道:“乡中生变,确实令我五内俱焚,方寸大乱,方才满脑子云里雾里,若非维之提醒,几误大事,多谢。”

毛纪呵呵一笑道:“都是同僚,说这些虚词做什么?是了,敬之,方才陛下神魂不定,急着屏退我们,后来才知道原来陛下是要急着去见徐昌,这徐昌,老夫亦有耳闻,出身低贱,本是油嘴小吏,却不知是什么缘故如此蒙受圣眷,敬之怎么看这件事?”

蒋冕朝他微微一笑,道:“文贞公,老夫是素来敬仰的。”他抛下这句话,便作揖道:“内阁那边事务繁杂,虽是有杨公操持,你我却能落后于人?”

这意思是对毛纪说,还是少说闲话,多干实事要紧。

毛纪抿嘴一笑,深深地看了蒋冕一眼,目光中的猜忌更重,却呵呵笑道:“对,速去,速去。”

却说暖阁这边,徐昌进去谢了恩,徐谦也跟着道了一句:“陛下圣恩,如久旱甘霖,我父子二人身无寸功,却承蒙天恩浩荡,无以为报,唯有粉身碎骨而已。”

嘉靖阴沉的脸上焕发出一丝笑容,虚扶了手,道:“免礼吧。”借着便对徐昌道:“有功就有赏,你们肯忠心办事,朕不吝啬赏赐,朕这敕命,也是你们应得的,你不必惶恐。”随即又对徐谦冷冷地道:“你这厮,竟也知道感激,罢了,看你今日说的话情真意切,朕本来想要责怪你,看来只有免了。”

徐谦觉得奇怪,道:“陛下,微臣所作所为无不小心谨慎、三思后行,不敢有负圣恩,陛下所言让臣不知所以然,还请陛下明示。”

这家伙就是个追根问底的性子,他自认自己近来没做什么破天荒的事,自然不肯吃亏,非要问个明白不可。

嘉靖冷笑道:“原来这就是你的谨慎,你既是谨慎,为何撺掇寿宁侯、永丰伯随你去做买卖?你好厉害,把买卖都做到了皇亲国戚的头上,你知不知道寿宁侯、永丰伯都跑来宫里借钱了,永丰伯更是离谱,母后体己不多,说容她几个月时间筹措,却不知永丰伯受了你什么样的蛊惑,他居然又哭又闹,竟是连脸面都不顾了,说是拿不出钱来,王家受一辈子穷,吃三辈子的苦,你说说看,这是个什么事?若是被外人听了去,宫里还要脸面吗?为了这个事,两宫太后都来朕这打听,说是这路政局到底是什么幺蛾子的衙门,怎么人进去了就都钻进了钱眼子里,开口是钱,闭口也是钱,堂堂皇亲国戚,这像什么话?”

徐谦忍不住问:“不知几位国舅爷借到钱了吗?”

嘉靖又好气又好笑,这家伙不琢磨着告饶请罪,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却来问人家借到钱没有,嘉靖想要发火,可是看到一脸肃穆的徐昌,又怕吓着了他,苦笑道:“借是借到了,不过借的却不是两宫太后的银子,而是朕的银子,他们赌咒发誓,今年之内定然三倍奉还,若是拿不出,朕便治他们的罪。”

徐谦忍不住打了个冷战,这皇帝还真是不肯吃亏的主儿,自家亲戚向你借钱,你居然还学地主老财,非要弄出个驴打滚的债来。随即心里不免对这三位国舅刮目相看,果然是做大事的人,胆魄不小,为了做生意,真是什么血本都敢下,什么话都敢说,须知做生意本就是破釜沉舟,若是连这点胆魄都没有,连这点冒险精神都没有,那什么事都难以做成。

嘉靖冷冷地看着徐谦,继续道:“不过嘛,他们毕竟是朕的亲戚,朕若是向他们讨债,两宫太后的情面上也过不去,所以朕虽然给他们下了军令状,却并不打算为难他们。”

徐谦连忙道:“陛下仁德。”

嘉靖却是呵呵一笑,道:“仁德说不上,只是这银子免不了向你讨要罢了,这事是你挑起的,不问你问谁?你定是向他们夸下了海口,给他们灌了迷汤,才让他们这个样子,这笔帐,朕自然找你来算。”

靠!老子才刚说你仁德。

明史虽然是鞑子修的,可是人家对你这厮的评价还真没有错,刻薄寡恩,仁德个屁。

徐谦心里叫骂,生意还没做,就欠下了一笔烂账,还是非还不可的那种,看来自己的发财大计真是风雨飘摇,前途多艰,日子难过。

嘉靖看徐谦的脸色不太好看,又道:“你摆出一副臭脸做什么,难道朕说的没有道理?你知不知道两宫那边已经闹翻天了,太后既骂自家兄弟不争气又怪你怂恿他们,你这生意没办成,朕就算不讨账,太后那边你也过不去。可要办成了,凭你这给人灌迷汤,空手套白狼,若无朕的本金,你能成事?做人需记得感恩戴德,你以为朕不知道你唆使国舅来做买卖,自己却是一千两银子都拿不出来?自然,你的事若是办成了,朕收回了自己的本金,两宫太后那边定然也会心花怒放,谁不希望自家人过得好呢,所以你现在也别惦记着自己欠了多少帐,多把心思放在你那买卖里头。”

嘉靖说起买卖竟也兴致勃勃,其实他不在乎徐谦能不能还账,在乎的是徐谦打算怎么个钱滚钱,嘉靖不是书呆子的皇帝,钱是好东西,他比谁都清楚,因此对做买卖并没有什么歧视,倒是徐谦能不能做到让他刮目相看才是重点。

徐谦哭笑不得,只得道:“是。”

坐在一旁的徐昌先是不明就里,接着大致明白了那么点意思,老脸拉下来,瞪了徐谦一眼,显然不太好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