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信时,那些被惊醒来的大人们最先的反应就是不信。

其实到了正德末年,倭人就已经开始肆虐,这些人三五成群,数十人为一伙,四处出击,不过杭州毕竟是大邑,附近官军密布,又距离外海有些距离,因此近几年也没有听说过附近有倭人的踪迹,可是现在突然出现,这就是大事,因此官老爷无论信不信,都必须派人去探个究竟。

此时这寺庙里已是人流如织,仵作们检验着堆放在外的几具尸首,这些人各自统属,碍手碍脚,那亲自赶来的王公公见到了那些倭人的尸首,便立即明白事情已经不假了,他之所以赶来,是因为徐谦特意让人去他的府上报信,王公公倒也不懈怠,连忙来了。

见徐谦伫立在前院与一个记录案情的书吏正说着话,王公公走过去,朝徐谦勾勾手,徐谦连忙过来,给王公公见礼道:“王公公来得正好,事情想必已经通报了……”

他话说到一半,王公公打断他,直截了当地道:“人是你杀的?”

徐谦老实回答道:“学生手刃了六个,其余二人,是被几个壮士所杀的。”

王公公带着审视的眼色打量徐谦,此时真有点看不透这个家伙了,苦笑道:“无论怎么说,这是大功一件,咱家也打开天窗说亮话吧,你叫咱家来,只怕也是怕有人冒功,有咱家在,你的功劳是跑不了的,你一介读书人竟能手刃六个倭寇,实在让人意想不到,咱家回去之后定会立即上书,给你报功。”

徐谦笑道:“有劳公公。”

王公公又问了些具体的细节,徐谦一一答了,王公公不禁啧啧称奇道:“小小年纪大智大勇,很是了不起,实话和你说了,上次黄公公来的时候就曾和咱家说江南乃是朝廷钱粮重地,不容有丝毫闪失,现今倭寇肆虐,皇上也一直担忧,无奈何这江南的官军多有懈怠,地方官员又畏倭如虎,朝廷一时之间也拿不出什么良方。京师那边有诸多的传闻,说是倭人有三头六臂,又说乃是鬼神附体能刀枪不入,不可战胜。现在你的事迹若是报上去,一个书生仗剑杀倭,这定是大功一件,只怕皇上听了也会龙颜大悦。你等着吧,恩旨只怕随后就到。”

说着又对徐谦勉励一番,让徐谦先去一旁的香房歇一歇,王公公则是和其他各衙门的人通了气,好在事情清楚,倒也没有出牵扯不清的地方,那些公子哥被人询问,也没脸皮厚到跑去冒功,当然,这其中少不得王公公坐镇,若是换做其他大人,就未必能让事实如此清楚了。

事情办妥,王公公顿时精神抖擞,睡意早就没了,又叫了徐谦来,道:“你也累了,我专程命人送你回家歇息,这里的事都交给咱家便是。”

徐谦看了远处的桂稚儿一眼,正想说话,突然想到了今日提学要召集秀才生员训话,忍不住道:“现在是什么时辰?”

王公公道:“多半已经过了卯时,你看,天都要亮了。”

徐谦苦笑道:“误了,误了。”

他丢下这么一句话,便往山下跑,这新任提学第一次训话,人家早想找他的茬子,自然是少让人抓住把柄的好,那桂稚儿在那边见他心急火燎,叫住他道:“你急着回去?是了,你和我说过今日清早要去提学衙门,你坐我的马车去吧。”

徐谦也不客气,和桂稚儿一起下了山门,二人上了车,那车夫昨夜受了惊吓,侥幸留了条性命,现在还心有余悸,所以巴不得早早逃离这里,因此赶起马儿飞快地走。

车里的两个人却都因一夜未睡,虽有许多话想说,只是无奈何意识纷纷有些模糊,二人你依着我,我靠着你,随着这马车的颠簸睡了过去。

第一百一十五章:新任提学的下马威

一觉醒来,耳边听到车夫呼唤,徐谦睁开眼来,挪开了桂稚儿的香肩,徐谦心里不由咋舌。

男女授受不亲,这要是让人看到,只怕不知多少杀猪刀要来追杀,比倭寇还可怕。

可是旋即又想,我怕个什么?

于是自信心又极度膨胀,问那车夫道:“到了提学衙门吗?现在是什么时辰?”

那车夫回答道:“已到了巳时一刻。”

徐谦吓了一跳,只得苦笑道:“迟了,迟了,你送你们家小姐回家罢。”说完也不敢把桂稚儿叫醒,飞快地跳下车,想要一阵风地冲进提学衙门去,可是这个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最后又觉得未免斯文扫地,反正已经迟了,也不急于一时。

他慢慢地踱步到了衙门前,与门前的差役验明了正身,随即由人领到了明伦堂。

明伦堂里,新任的提学官赵康坐在椅上慢悠悠地吃茶。

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时辰,点卯的时候居然发现院试案首徐谦还未到。

若是一般人的处置方法,自然是把这人暂时抛到一边,没有必要为了一个禀膳生而耽误了训导。

可是这位赵大人在点卯时发现徐谦没有到场,他倒是并没有冲冠震怒,只是好整以暇地坐在他的宗师椅上,手里把玩着茶盏盖子,一声不吭。

这一下子,整个明伦堂里的生员们都傻了眼,猜不出这位宗师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

不过也有人明白,宗师刚刚到任,就有生员迟到,这面子让人家往哪里搁?况且私下里有许多小道消息说赵大人并不太喜欢徐谦这个人,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徐谦是前任桂大人点的案首,而新官心理上多半就产生了排斥。

新官上任嘛,总要消除掉前任的影响,桂萼是走了,可是有他点选的一个案首在这晃眼,总是让人心里不舒服。

而现在,赵提学还没有摆出下马威呢,这徐谦就撞到了枪口上。

这是作死啊!

看这势态,新任提学是不打算善了了,他脸色平静地坐着,越是不吭声,就越给人压力,几个属官坐在他的下首位置也是一时摸不透这位新任上官的心意,于是一个个抱着茶盏,明明心不在焉,却要做出口渴的样子。

明伦堂里的座次都是已经敲定了的,官员坐在哪里,生员又该怎么坐,都有规矩。

比如禀生,他们的座次往往靠前,增生则是在禀生之下,其他人少不得要再挪远一些了。

其中若是生员中了案首,又或者名次靠前,往往都会在左侧设椅,别人坐凳子,他们坐椅子,因此这左侧靠前的位置总共是三把椅子,第一把交椅却是空着,这自然是留给徐谦的,而其次则是杨佟之等人。

又是过去半个时辰,仍是不见徐谦来,反倒有个上年中了院试的禀生前来要拜见宗师。

这人也姓赵,叫赵坤,赵坤给提学见了礼,满是惭愧地道:“宗师,听闻宗师今日训导敦促新生员学业,学生虽不是今年所中生员,可是……”

他话说到一半,这赵提学眼眸微微抬起来,看了赵坤一眼,已是打断他,平淡地道:“坐。”

赵坤这种人分明是来投机的,他虽是禀生,不过却一直在末尾挂着,须知提学官主持一省学务,对于读书人来说,绝对是能掌握生死的存在,比如乡试名额,还有学规惩戒,甚至是秉生的增补,都是提学一言九鼎。那徐谦是案首,乡试名额是铁定有的,人家还能有点底气,可是对于其他的生员来说,却是不同了。

因此巴结提学,几乎是每个生员必须要做的功课,只是提学是清贵官,想要巴结却也不易。这赵坤清早听说了提学训导,而今年案首竟然迟迟不到的事,心里便打了主意,索性来这里卖个乖,给赵大人挽回一点颜面,同时也能混个脸熟。

赵大人叫他坐,他自然不敢怠慢,目光逡巡了一遍这明伦堂,却发现并没有多余的座位,倒是左侧第一的椅子空了下来,问题那是案首坐的,于是这赵坤又不由有些愣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那提学道:“坐这里。”他手一指,稳稳地点在案首的座椅上。

赵坤目瞪口呆,本想说一句不敢,可是看这位提学大人目光冷峻,立即把他这句虚伪的谦虚话吞回了肚子里去,于是连忙走到座椅弊边欠身坐下。

这个举动更令人匪夷所思,却隐隐也能看出这位提学大人的心意,下头的生员们便不禁小声议论了,许多人感觉到,这一次徐谦是真正要倒霉了,提学大人动了真怒。

身为读书人,你可以得罪地方官员,甚至可以得罪御使,但是有一个你却是万万得罪不得的,那便是提学,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便是这个道理,其他的老爷官职再大,那也没有处置生员的权利,可是提学却能。

徐谦这家伙,这一次算是把赵提学得罪死了。

这议论越来越放肆,以至于赵提学咳嗽一声,才将这些细语轻声的议论重新压了下去。

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外头终于传来脚步声,便见徐谦到了明伦堂的门口,随即踱步进来。

所有人的目光自然都聚焦在了徐谦的身上,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心生恻隐,也有人表现漠然。

倒是赵提学沉得住气,眼睛连看都没有看徐谦一眼,而是低着头去喝茶。

徐谦走到堂中,态度倒是恭谨,连忙行礼道:“学生徐谦,见过宗师大人。”

没有回音。

赵提学这口茶吃的时间较长,以至于徐谦话音落下之后,整个明伦堂落针可闻,却就是不见赵提学的动静。

徐谦不得已,只得硬着头皮道:“学生因有些杂事而耽误了时间,误了大人督导,实在万死。”

赵提学这才抬眸,冷冷地看了徐谦一眼,那僵硬的脸木然不动,随即他淡淡道:“本学奉朝廷之命,提学浙江,浙江的学务一向是极好的。可是近日也有一些松懈。你身为秉生,却因为杂务而姗姗来迟,按理,这是犯了学规,你服气吗?”

徐谦道:“学生服气。”

徐谦这一点还是识相的,错了就是错了,别人欺负他是一回事,自己犯了错又是一回事,所以这认起错倒也痛快。

谁知道赵提学突然拍案而起,方才若说他静若处子,现在却是动若脱兔,整个人随着掌拍几案的声音豁然而起,怒道:“你不服气!哼,你心里可曾有一丁点尊敬师长的意思?老夫早就听过你的大名,好好的一个读书人不务正业,每日与人吟诗取乐。怎么?你一个禀膳生员还想做清流名士?还想翻天不成?家有家法,学有学规,本学若是不惩处你以儆效尤,将来如何服众?”

徐谦忙道:“大人,学生实在是事出有因。”

赵提学还要发火,那坐在徐谦座椅上的生员赵坤却是观察提学大人的脸色,心里想:“这时候若是不出来,好让提学给我几分好印象,更待何时?”于是,他立即站出来,怒喝道:“哼,还敢狡辩?杭州城里谁不晓得你徐谦口舌如簧?你以为你是三寸不烂之舌的苏秦张仪,将提学宗师当成了呆子傻子吗?徐谦,你太过份了,还不跪下,给提学宗师磕头认错?你这样的人实在是我们生员的耻辱,与你同学,我赵某人脸上无光。”

他的一番话出来,虽是大义凛然,却惹来了不少轻蔑的目光,说来这读书人的心理也是奇怪,一开始,大家或许对徐谦抱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可是突然出了赵坤这么个一副恨不得要抱住新任提学大腿的东西,反而更让人厌恶。

便是连那杨佟之,也突然开口轻声道:“赵兄言过其实了。”

杨佟之的话恰好听在赵坤耳里,赵坤脸色胀红,却又奈何不了杨佟之,而徐谦正是落水狗,他便又将私愤往徐谦身上撒,朗声道:“什么言过其实?以我看这徐谦不学无术,十恶不赦。”

赵提学的脸色倒是看不出什么,原本要发火,谁知被赵坤抢了先,倒是一肚子火气给硬生生地吞了回去,他压压手,终于让这明伦堂又安静起来,随即赵提学冷声对徐谦道:“你方才说事出有因,那么……本学便听听你的事出有因,若是当真情有可原倒也就罢了,可要是……”

他适当地在这里住了口,给徐谦一个想象的空间。

赵坤连忙道:“提学宗师真是宽厚,徐谦如此放肆,宗师竟再三宽容。”说罢又摆出老资格来,老气横秋地对徐谦道:“徐谦,你听到了吗?宗师让你解释,若是解释不出,又或者理由牵强,到时革了你的学籍,看你如何。”

徐谦原本还想认个错把事情圆过去,提学毕竟是提学,是自己的师长,可是突然跳出个赵坤,顿时让他脸色冷冽起来,他瞪了赵坤一眼,这赵坤便又大叫:“徐谦,你竟瞪我!我好歹是你的学长,你难道不服气?想要报复?”

第一百一十六章:滚

徐谦很是厌恶地看了赵坤一眼,此时也没兴致和他打嘴仗,而是朝赵提学作揖,道:“学生之所以耽误,是因为遇到了倭寇。”

倭寇二字说出来,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浙江这边虽然久闻倭寇大名,可是对于杭州人来说,这倭寇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过于遥远,徐谦说自己遇到倭寇,令许多人难以置信。

赵提学的脸上已经隐隐有了怒意,以他的阅历,自然是认为徐谦胆大包天,竟敢忽悠到自己的头上。

赵坤见状,心里狂喜,心说这姓徐的真是疯了,还遇到倭寇,真是把人当了傻子。他忍不住笑道:“徐公子真是厉害,竟是遇到了倭寇,徐公子既然遇到了倭寇,现在又能活蹦乱跳,莫非这些倭寇都已被徐公子杀了?”

赵坤语出调侃,谁知道徐谦的态度很是认真,好奇地看着他道:“赵兄果然料事如神,不错,这些倭寇都已被我杀了。”

话音落下,明伦堂里鸦雀无声。

随即便传出赵坤的大笑声,其实赵坤一直想忍住,毕竟这里是明伦堂,可是在他看来,徐谦实在可笑之极,因此一时憋不住,便放肆大笑起来。

其他的一些生员,也觉得不可思议,亦是忍不住发出笑声。

赵提学怒极,去拿了几上的戒尺狠狠地抽在案牍上大喝道:“肃静,肃静!徐谦,你……你……”

徐谦这才醒悟,自己的话方才过于骇人听闻,这位老提学以为自己拿他消遣,于是连忙道:“此事千真万确,学生去城外踏青游玩,恰好遇到了一些倭贼,一夜斗智斗勇,才将这些人一一杀死……”

赵提学哪里肯信,而接下来,一声铿锵的金铁交鸣声响起,一柄三尺长的小剑自鞘中出来,小剑寒芒阵阵,与此同时,一股浓重的血腥散发而出,若是认真去分辨,便能看到这银光闪耀的剑锋上还遗下了一块块干涸的血迹。

徐谦手握着剑,正色道:“提学若是不信,这柄剑便是明证,这剑上染着六个倭人的血,若是再不信,大可以去知府衙门垂询,学生不敢欺瞒,昨夜因为撞到倭寇,与倭人一夜激战,学生也是刚刚回的杭州,到了杭州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赶来。”

徐谦旋了个半身,看到皆是惊愕的眼神,便是赵提学,此时此刻也有些呆了,这位提学大人虽然年老,见的世面多了,却从没有想过一介书生真会和强盗搏斗,还杀死六人。

赵坤的脸色骤变,一看情况不妙,便立即坐回椅上去,只当作这件事没有发生。

至于其他人,心里啧啧称奇者有之,不敢尽信者也有,都是表情复杂。

好在这位赵提学反应不慢,既然是事出有因,而且还涉及到了倭寇,按理说这样的学生应当褒扬才是,毕竟出了这么个妖孽,也令这浙江的读书人都与有荣焉,若是往深里去琢磨,他这提学也能沾点光,毕竟他刚刚上任便出了这么个生员,生员都敢仗剑杀倭,这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赵提学的脸色缓和了一些,只是这件事不能再深究,于是压压手道:“坐吧。”

这意思是告诉徐谦,这件事暂时就点到为止了,迟到的事,提学不会追究,接下来还需要讲解学规。

徐谦作揖:“谢大人。”

他目光在这明伦堂里扫视一眼,又发现了一件令他尴尬的事,这里并没有空余的座椅,况且他这个案首也不可能随意添个座位就去坐,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原则问题,国朝一百多年规矩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听说过哪个案首是敬陪末座。

徐谦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左手最上首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按理来说该是徐谦坐的,结果却被赵坤鸠占鹊巢。

徐谦踱步过去,对赵坤笑了笑,道:“赵兄,承让了。”

赵坤的脸色变了变,却不肯轻易挪坐,他正想说,这是赵提学的意思,谁知徐谦冷冷地看着他,接着从嘴缝中蹦出一个字:“滚!”

赵坤忙道:“这是宗师的意思。”

谁知他不说还好,这一说,徐谦便抬起腿来一脚将他连人带椅踹翻,明伦堂里顿时人人变色,赵提学气得半死,正要呵骂。

却听徐谦朗声道:“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侮辱宗师,宗师署理学规,今日要宣讲的也是让我们读书人遵守规矩。我乃是院试案首,这个座位由我来坐乃是定俗成规,你难道是想说,宗师自己坏了学规,破坏了规矩,会给你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让出案首座位吗?你身为宗师门生,不想着维护宗师声誉,却是居心叵测,暗讽宗师以身违规!我今日教训你,既是维护宗师的体面,也是让你好好学学这学规。”

赵坤本来想要叫骂,可是听了徐谦的一番话,居然目瞪口呆,他连忙去看赵提学,这赵提学脸上表情僵硬,多半这个时候徐谦嚣张无比,却也奈何不了他,否则真要闹将起来,也确实是赵提学犯规在先,今日要讲的本就是学规,越是深究,就越是打自己的脸。

赵坤见提学不肯出头,只是在那里吃茶,心里悲戚,对徐谦又怕又恨,连忙灰溜溜地爬起来,缩到了一边去。

徐谦不去亲自搬起座椅,而是朝一边的一个书吏努努嘴,道:“椅子摆放起来罢。”

那书吏从没见过这么愣的人,当着提学的面还敢把自己当大爷,他心里虽是腹诽,却不敢多言,连忙将踢翻的椅子扶起,用手揩了揩,徐谦这才大剌剌地坐下。

这一幕幕场景吓唬住了许多人,都听说过徐谦嚣张,却没见过这么嚣张的。

不过嚣张毕竟还需要有嚣张的本钱,人家刚刚杀了倭寇,若此事当真,只怕这杭州又要不平静了,提学大人这个时候又能奈何他什么?再过几日,朝廷多半就要树立这么个儒生来做先进典型呢,若是提学现在处置他,岂不是和朝廷对着干?

众人心里唏嘘不已,这还真是同人不同命,这徐谦何德何能,怎么就有这样的运气?

接下来,便是提学开始讲授学规,其实无非还是老一套,这东西大家都已经听到烦了,可是偏偏非讲不可,况且宗师亲自开讲,谁也不敢不认真听,大家耐着性子一直熬到晌午,赵提学终于道:“今日就讲到这里,尔等要牢牢谨记,谁若是敢触犯学规,到时别怪老夫不客气。”临末了,他突然看了徐谦一眼,道:“徐谦,你留下,老夫有话说。”

徐谦方才整治赵坤虽然有些过份,可毕竟理由还站得住脚,不过理由归理由,这新任提学未必会对他有什么好印象。做官之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刺头,因此徐谦听说赵提学要留下他,心里虽然镇定,却还是有些不安。

他坐在椅上一动不动,心里想:“这提学莫非是要关起门来收拾我?不对,按理说,这提学就算要收拾自己,只怕也没这么容易,毕竟自己已经不再是寻常的禀生,赵提学就算再蠢,又怎么可能做这种两败俱伤的事?他新官上任,自然不会喜欢我这种人,可是也绝不会闹得太厉害,事情闹大了,对我和对他都没有好处。”

待人都走了个干净,赵提学使了个眼色,那些书吏随即便退了个干净。

明伦堂里,只留下了赵提学和徐谦。

此时也看不出这赵提学是喜是怒,他只是打量徐谦一眼,旋即道:“你的文章,本学看过。”

徐谦心里想:“你要是没看过,那才怪了。”

赵提学又道:“老夫说的不是你的试卷,而是你其他的文章。”

“其他的文章?”徐谦呆了一下。

赵提学语气平淡地道:“你隔三差五总会到谢府去交一些文章请谢学士品鉴,而谢府那边倒是流传出了不少,那些文章有一篇很有意思。”

徐谦现在已经是名人,不管名声是好是坏,可是学问在杭州还是比较公认的,正因如此,不少的人都在四处抄录这种名人文章拿回去揣摩学习。徐谦将文章送去了谢家,而这谢家人多眼杂,只怕是一些仆役趁机抄录下来再兜售出去,因此流传开来也不算什么。

只是赵提学突然问起自己的一篇文章,倒是让徐谦有些奇怪,心里不免在想:“我这文章怎么碍着了他的事,他若是要找麻烦,应该拿院试的文章出来才是,这新提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赵提学心思难明,让徐谦生出了几分警惕,他不由道:“不知是哪篇文章?还请宗师明示。”

赵提学用手敲了敲几案,道:“哪篇文章,本学倒是记不起来了,却只记得一句话,叫:君子可推己心之良知于万物。这句话实是点睛之笔,可是你写的吗?”

徐谦骤然想起,其实这句话在后世颇为流行,因此他有一些记忆,做文章的时候便不自觉地将其补充了进去。只是想不到这位宗师竟专门问起这个。

第一百一十七章:天子也傻眼

君子可推己心之良知于万物。

这句话,徐谦记得,当时在博物馆中工作,需要抄录一些古籍,而他就是在古籍里抄录过这句话,所以印象深刻。做文章的时候,为了对仗,恰好觉得这句话可以活学活用,也就写了上去,当时并没有在意什么。

可是现在既然提学问起,使他不由开始咀嚼起这番话的深意,沉吟片刻,顿时有了结果,推己心之良知于万物,这应当是心学的主张,徐谦忍不住想:“这提学莫非一直偏好心学?”

如果是这样,那一切就讲得通了,他无意看到自己文章中的这句话,想到自己是院试案首,便误以为其实我研习的也是心学,于是生出亲近之心,打算拉自己入伙。

毕竟在现在,心学的门徒并不多,固然已有不少大儒涌现,可是官方照旧推崇理学正宗,现在心学仍不够昌盛,而自己好歹也算是小才子小名人,若是拉拢自己,岂不是正好为心学添砖加瓦?

徐谦此时心里动摇了,能搞好与提学的关系固然是好,可是自己是不是该直接扑入这位提学怀里呢,一股脑的做这心学的门徒?到时定是好处多多,毕竟乡试在即,而这位提学又是主考,考试即是政治,主考也是人,毕竟有自己的偏好,若是……

想到这里……徐谦的心跳加速,毕竟带入了这个世界的少年心性,还做不到荣辱不惊的地步。

他连忙道:“宗师,这篇文章确实是我做的。”

赵提学吃了口茶,慢悠悠地道:“唔,这句话令人感触颇深,君子以良知格于万物,你小小年纪竟也能懂这样的道理?”

果然没有猜错,徐谦心里得意洋洋,却装作谦虚道:“哪里,哪里……学生不过看了几本阳明先生的书,因此才心生感叹。”

按徐谦的预测,那么接下来这位提学大人多半是要向自己示好了,莫非还要透露乡试试题?

赵提学微微一笑,道:“哦?这些阳明先生的书是谁推荐你看的?”

徐谦一时答不上来,只好敷衍道:“读书时随手抄录了一本。”

谁知赵提学听了满脸失望,又端起茶盏,慢悠悠地道:“好罢,本学知道了,你的文章作得尚可,好好读书罢,不要再想其他,还有这学里的学规,你定要牢记,你这性子若是放任下去,定不会有好结果,今日你大闹明伦堂,殴打同学,本学可以当你是一时激愤,可是下次再敢如此,本学定不轻饶,下去罢。”

方才还在讨论心学,徐谦还指望深入下去,谁知下一刻就他娘的变脸了,徐谦心里暗骂这提学上辈子定是折翼的天使,真是伤不起啊。

他到现在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可是人家下了逐客令,只得起身作揖道:“学生告辞。”

从提学衙门里出来,徐谦猛然想到一个可能:“是了,人家根本就瞧不上我,这提学确实是心学的人没有错,可是人家对我有兴趣,只是因为自己的恩师是谢迁,人家以为我写出这段话是恩师的教导,所以才旁敲侧击,想套出一些话来。”

想到这里,徐谦心里酸溜溜的,果然人和人不一样,本来还以为自己对于赵提学这样的人还有利用价值,还巴望着相互利用,谁知道是自己自作多情。

徐谦忍不住吁了口气,这满肚子的功名利禄和抱大腿的心思受了极大的打击。

恩师,恩师……看来还是逃不出他的光环,拿着大礼的事跑去院试,之所以被看重,被那桂萼拿来做文章,不就是因为自己的恩师是谢迁吗?真是同人不同命啊。只是……为何人人都看着恩师,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呢?

徐谦是个很腹黑的人,他很快便明白,这是因为名声,恩师的名望太大,影响非同小可,而自己固然是小三元,也固然有所谓的才子之名,可是和谢迁比起来,真是提鞋都不配。要想有被人利用的资格,从而能与人相互利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影响力……影响力……”徐谦绞尽脑汁,突然想到了什么,却又不禁摇头,喃喃道:“不成,不成,这件事要从长计议,至少也得有大人物支持才成,单凭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这几日,徐谦似乎开始忙碌起来,读书的事自然上心,可是有时读着书却是愣愣地坐着发呆,一心谋划什么。

而此时的京师却是无比热闹,尤其是在大理寺外头,更是吸引了无数人围观,据说是杭州钱塘有一帮子姓徐的,居然以太祖皇帝大诰的名义绑了浙江科道的御使,跑来让这大理寺治罪。

这年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有,可是这种事却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见过愣子,还没见过愣成这样的。这些姓徐的居然敢拿官,这不是失心疯了吗?

当然,也有人想得比较深远,以民拿官,寻常人怎么拿?只怕这些姓徐的背后却是不简单,人家既然敢这么做,这背后定是有人指使,没人撑腰,谁有这个胆子?

只是这事儿太过为难了大理寺,这些姓徐的天天捉着那李固过来,可是大理寺既不敢接受,也不敢赶人。

若是接受,这等于是坐实了这位李御使有罪,也等于是开启了民拿官的先例,这绝不是开玩笑的事,试问哪个大理寺的堂官敢做这个主?

可要是赶人,却又不妥,因为人家凭着的是太祖皇帝的大诰,你要是不分青皂白就赶人,说不定这就是一场政治事件了,现在时局不明朗,任何决定都可能遭祸,而且这些姓徐的一时没查清来路,轻举妄动,说不准就阴沟翻船。

结果事情就变得越来越匪夷所思了,每日清早,一帮子人便押着堂堂御使到大理寺外头,大理寺的堂官们坐堂了,这些人也就在外头开始陈情了,等到傍晚下值,他们也不说什么,拍拍屁股押着人继续回客栈歇息。

可怜这李固,原本以为到了京师,定会有人解救,结果这事越是匪夷所思,就越是让隐藏在背后的大佬们谨慎,因为此事过于骇人听闻,谁知道在这背后有什么阴谋?

而钱塘徐家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