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士子风流-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乾无言,这么大的一个杨党份子,才一会儿功夫,就成了徐党份子了。

只是徐谦说得对,没必要分出个你死我活,还是安安稳稳过日子要紧,前些时日担惊受怕的过日子,他是受够了。

徐谦抿抿嘴,又道:“至于你担心的其他事,我到时自然会给你一个交代,你放心便是,其实谁也不想砸谁的饭碗,从今天开始,我向你保证,大家都可以安生的过日子。”

刘乾苦笑:“那么下官便拭目以待。”

刘乾对徐谦的拉拢还算满意,虽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措施,不过诚意却是到了,有这个诚意就好办。

况且现在大局已定,他固然想翻脸,可是师出无名,在政治上,又没有一个拿得出的人,此时,当然是乖乖就范为好。

而徐谦稳住了五军营,虽然只是暂时稳住,却也算是一块心中大石落定。

送走刘乾,徐谦并没有睡,而是在小厅里,和几个族人叙话。

徐家这些人,已经渗透于京师各处,各自独当一面,平时很难聚在一起,今日倒也算是难得。

咳嗽一声,徐昌看了徐谦一眼,道:“事情定了吗?”

这个事情,当然是大局,徐谦笑吟吟的道:“杨党虽然没有肃清,不过兵权暂时掌在手里,有新军和勇士营,至于五军营和三千营,暂时也不敢轻举妄动,至少在这京畿,暂时不会出什么乱子。朝廷百官这边,虽然现在没有出声,可是绝大多数,暂时也不敢跳出来,声怕被人扣一个杨党的帽子,只是据闻有一些人,在给边镇的一些巡抚传递书信,却也要小心了。”

两京十三省,其他的督抚都不可怕,唯独这宣府、大同、山西、辽东这四处巡抚最是小心,明朝所谓的十三省,并不包括宣府、大同、辽东,因为大明朝的概念里,这里并非是省一级的构建,只不过从前驻了总兵,此后,为了驻扎文官,以文抑武,所以出任这四地的文官大多是以巡抚的身份,这四镇的巡抚,几乎掌握了三十万大明精兵,实力非同小可,若是平时,自然不必担心他们,可是这个节骨眼上,他们若是串联起来,借口朝中出了奸佞之类的理由南下‘勤王’,那就真要天下大乱不可了,至于其他十三省,多数也不是什么好鸟,只要有人肯站出来,依着他们现在的立场,肯定是求之不得的。

徐谦淡淡道:“鱼死网破,应该还不至于,不过边镇的武官,也大多对我们印象不好,若是这四镇巡抚当真要闹事,还真要小心防范。现在是人心浮动,最重要的,还是稳住忍心。”

徐昌点点头,笑道:“哎,想不到咱们会走到这一步。”旋即看向徐勇道:“我让你打听各省的消息,各省那边,有什么变化?”

徐勇道:“直浙那边自不必说,至于其他各省,倒是都没有什么动静,似乎是在观望。”

徐福道:“如意坊那边,已经聚财九千四百万两,都是发售的债券所得。”

徐谦心里大致算了一下:“所以眼下最紧要的是,是如何安抚人心,哎,眼下的局面,和当初在杭州开新政一样,面临的都是一个问题,说穿了,其实就是怎么分好处的问题,现在那些旧党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所以他们才要闹,眼下唯一的法子,就是让人人都有好处,人人都能得到实惠,咱们在京师,已经杀了这么多人,也足以威慑了,眼下只要能安抚住人心,等时间过去,事情就好办了。”

徐昌道:“那么你有什么法子?”

徐谦沉吟道:“只是暂时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具体如何,却还要再看看,等中山王殿下登基之后再说罢,想来那些人,也都在盘算,暂时不敢轻举妄动,先让中山王殿下登了基,一切就名正言顺了。”

徐昌苦笑:“眼下是刻不容缓啊,杀人的时候是痛快,可是要安抚人心,却是没有这么容易,你要杀人,爹能帮着你一把,可是你要安抚人心,你这做爹的,就实在没什么法子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劝进

其实事情如徐谦所言的要严重的多。

他非常清楚现在之所以许多人还在缄默,只是因为暂时的群龙无首,因此不少人还在观望。

可是一旦有人振臂一呼,那么所有人都会跳出来,跳出来的,不可能是几个文武官员,也不可能是一省的督抚,一旦闹将起来,就是天下大乱。

徐谦并不会漠视他们的决心,正如自己被逼到了墙角,不得不大开杀戒一个道理,兔子逼急了尚且还要咬人,更何况是这些统治了天下上千年的阶层。

所以,眼下当务之急,是暂时不要触怒他们,不要挑动他们的神经,然后,尽力的安抚住他们。

当然,眼下还是先筹备了嘉靖的葬礼和中山王的登基大典再说。

徐谦在老爷子面前显得轻松,可是心里却也着实捏了一把汗,能否顺利度过,就看这几日了。

他第二日,照常入宫觐见,和王氏讨论了陛下下葬的事宜,旋即又召集了廷议,当然,廷议表面上是内阁学士张孚敬主持,只是现在任谁都知道,徐谦虽未入阁,可是眼下主持政务的除了徐谦之外,再无其他人。张孚敬不过是嘉靖搬进京的一个小人物,纵然是内阁学士,可是既没有根基,况且嘉靖也已经驾崩,上头没人依靠,下头没人支持,其实就是个空架子。

大家还是很现实的,势利眼是所有人的通病,管你是什么学士,手里无权,谁愿意搭理?

便是张孚敬自己,其实也是这样想,他深刻的了解自己的处境,徐谦除掉益王和杨廷和的时候,他也在宫中,说句实在话,他被震撼到了,然后很明智的决定做一个缩头乌龟,缩头乌龟总比做冤大头要强得多。

廷议一番讨论,确认了谥号之后,接着便是葬礼的规格,徐谦对这方面知道的不多,因此只有旁听的份,况且他心里的事多,觉得大致没什么问题,便没有再听大臣们絮叨,心里却还在琢磨着安抚人心的事。

安抚人心,谈何容易,任何国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满足了这个人,就会得罪那个人,让这个阶层得到好处,势必另一阶层会不满,而许多事,本身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容易。

现在的情况,显然比在杭州那会儿要难得多,那时候,毕竟还有王法在,又得到了天子的支持,在一省之地,就算有人不满,也可以弹压下去,可现在呢,天子没了,自己当家作主,不满的人却是从前的百倍千倍,一个不好,就可能阴沟里翻船。

不知不觉,到了正午,许多人口水说干了,徐谦看时候差不多,便道:“好了,诸公也是辛苦,今日就议到这里。”

他说到这里,似乎醒悟了什么,不由看向张孚敬,无论如何,张孚敬好歹也是表面上的内阁大臣,是廷议的主持者,自己说散会,确实有点不太合适。

张孚敬见徐谦朝自己看来,却也醒悟,忙道:“徐大人说的是,大家辛苦。”

百官都是赶鸭子上架,本来就是迫于徐谦的淫威而来,实在不愿意和徐谦多待太久,巴不得早点散场的好。

徐谦旋即吩咐记录的太监将廷议的记录送去太皇太后那里,让她过目,看看她有什么意见,抬腿也要走,张孚敬却是拉住他,神秘的道:“徐部堂,老夫有几句话想说。”

徐谦点头,留了下来,那些太监倒也识趣,纷纷规避出去。

张孚敬小心翼翼的看了左右无人,这才松口气,刻意压低声音道:“徐部堂有什么打算?”

“什么什么打算?”徐谦反问。

张孚敬嘘口气,道:“事到如今,已经不能走回头路了,眼下徐部堂众望所归,而老夫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中山王毕竟年幼,不能主政,莫非徐部堂没有打算吗?”

徐谦警惕起来,淡淡道:“张大人的意思是?”

张孚敬道:“其实杨廷和有一句话说的对,这中山王毕竟幼小,是该有人来代政,而眼下徐部堂岂不是最好的人选?”

徐谦明白了,张孚敬这是想要从龙了。张孚敬的发迹,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讨好了嘉靖,所以这个家伙,无论他人是好是坏,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在这方面,他是没有任何节操和原则的,他的原则就是谁的拳头大,他就往那边倒。

现在分明是徐谦拳头比较大一些,控制了军马,又有新党党羽,虽然有人反对,可是这朝廷,再没有人能够与徐谦抗衡的人物。

对张孚敬来说,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徐谦接下来不出意外,肯定要入阁,无论是张孚敬做首辅还是徐谦做首辅,张孚敬都得乖乖的跟在后头做应声虫。

可是如果徐谦代政那就不同,一旦代政,那么就相当于‘代天子’了,到时他依旧还是硕果仅存的阁臣,首辅舍他其谁?如此一来,他就正儿八经、名正言顺的成了首辅,上承代天子之命,署理天下政务。

代君也是君,君的职能毕竟和首辅大臣不一样,徐谦做了代君,他才能做名正言顺的首辅大臣,假若徐谦还做臣,这首辅大臣的职能就肯定没有他的份。

张孚敬说罢,眼红耳热的看着徐谦,说出这番话,委实大胆的很。可是他不得不说,他熬了大半辈子,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一展抱负,为的是得偿所愿,让他和徐谦为敌,他是不敢的,既然如此,那么索性还是从龙的好,这是一条终南捷径。

徐谦听罢,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个世上,果然是有人就有江湖,有人就有心眼,每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利益自然不同,就如这位仁兄,这才多久,就图穷匕见了。

徐谦必须表态,他冷哼一声:“简直是胡言乱语,我根本不明白张大人在说什么,往后这样的话,休要再提,张大人,你我都是朝廷命官,岂可有什么非分之想,张大人自重吧,告辞。”说罢,扬长而去。

张孚敬看着徐谦的背影,不由苦笑。

面对徐谦的指责,他倒是脸不红心不揣,似乎早料到会是如此收场。

张孚敬到了内阁坐定,过不了多久,便有人寻上门来。

来人叫唐文龙,和张孚敬一样,也是大礼仪时声援嘉靖的人物,如今也召入朝中,升任通政司左通政,他手里拿着一份奏疏过来,有差役见了他,也只道是哪里送来的紧急奏疏,这位左通政大人觉得事态紧急,所以亲自送来,因此也无人说什么,唐文龙进了张孚敬的公房,小心翼翼的将门窗关了,关切的道:“张大人,不知徐部堂怎么说?”

这大明朝最没节操的,既非旧党也非王党,而是这群礼议党,他们本来就是靠这个起家的,换做别人,还会扭捏几下,这些人倒好,一个都不扭捏了。

张孚敬向徐谦提起的这件事,早就和唐文龙商量好了,唐文龙心里记挂着这事,在通政使司衙门里坐卧不宁,一抽到空便跑了来。和张孚敬不同,唐文龙的野心不大,虽然这通政使司衙门不错,可是他更希望调任到部堂里去,最好能做一任尚书,可是凭他现在的出身和地位,这简直是痴心妄想,他之所以能升任通政使司,只是因为他在大礼议里押对了宝,可现在嘉靖都驾崩了,谁还记得他这份功劳,不将他撸下来就算不错,还想有非分之想?所以唐文龙这才下定决心,开始一场新一轮的投机。

张孚敬拟了一份票倪,抬起头来,看了唐文龙一眼,随即道:“徐部堂狠狠斥责了老夫一番,说老夫说的这些话,望之不似人臣。”

“还有呢?”唐文龙急切的问。

张孚敬苦笑:“自然是拂袖而去。”

唐文龙大喜,道:“我就知道,徐部堂心里热切着呢,他虽然断然回绝,说是斥责,不过并不严厉,不过是立个牌坊罢了,依我看,徐部堂的心里头,八成也是早已兴致勃勃了,只是这等事,怎么能说出来,有些事他不能说,不能去做,所以才需要别人代劳不是?奏疏我都已经想好了,咱们一起上书上去,先造出声势来,到时候张大人再去见太皇太后,游说一下,这事准能成,而徐部堂,也少不得要多谢你我。”

张孚敬摇头:“你太急了,这事急不得,先等等看,我看徐部堂今日廷议心不在焉,想来是有心事,不过若老夫是他,也会是心事重重,毕竟现在天下还不太平呢,这个时候你我上书,这不是火上添油?等等看吧,过些时日再做计较。”

唐文龙惭愧的道:“是,是,张公说的有道理,是下官孟浪了。”

张孚敬看他一眼,道:“不过先造出声势也没有错,只是现在,不宜在官面上造,你懂吗?”

唐文龙恍然大悟,道:“明白,这事交给我就成了。”

第七百五十四章:真正的敌人

目送唐文龙离开。

张孚敬的脸上浮出了一丝冷笑。

他眯着眼,继续拟票,一天当值下来,回到府邸,因为是刚刚抵京,所以张孚敬的所住的宅邸很是简陋,他从前是个没油水的官,平时也是两袖清风的做派,里头的陈设就更加简单了,除了雇了两个轿夫,一个看门的老头,一个老妈子,宅里一个人都没有,至于家眷,倒是还在乡中,不便接来。

张孚敬确实是个不讲究的人,清廉程度很高,比起此前的几任阁臣,很是难得。

他前脚进了宅子,后脚看门的老仆便过来,道:“老爷,张大人来了。”

张孚敬淡淡一笑,道:“人在哪里?”

老仆道:“安排在了厅里。”

张孚敬点头:“没什么人看到吧?”

老仆道:“张大人是个很谨慎的人,来时也是乔装打扮,很是低调,这一路上小心翼翼,不会有什么大碍。”

张孚敬点点头,道:“你去看着吧,若是有人拜访,就说老夫身体不适,已经歇下了。”

老仆颌首点头,连忙去了。

张孚敬快步进了厅子,旋即便看到有人背着手,在看厅中墙壁上的字画。

此人便是兵部尚书张进用,自从杨廷和被诛,张进用就病了,‘病’的很重,而朝廷眼下也顾不上他,徐谦显然对他这病人也没多大的兴趣,没了杨廷和,收拾他不过是一句话的事罢了。

张进用的脸色明显不是很好,不过他此时兴致勃勃,似乎察觉到了动静,忍不住莞尔笑道:“这幅画,乃是张公的杰作?万里江山图,好图,好图。”

张孚敬坐下,摆摆手道:“张大人来访,不知有何见教?”

张进用叹口气,旋即在侧坐上坐下,道:“现如今是风雨飘摇啊,想当年,张公在京中观政之时,老夫也在京中,那时候,你我也算有几面之缘,只是不曾想,后来你我各自际遇不同,哎……”叹口气,张进用随即道:“张公送来的书信,下官已经看过了,今日前来,就是想听张公指教。”

张孚敬不久前,确实给了张进用一封信,也正是因为这封信,张进用才‘起死回生’,眼巴巴的跑了来。

张孚敬微笑:“杨廷和死了,张大人,只怕也要大祸将至吧,现在徐部堂没有功夫收拾你,可是这并不代表,等到他站稳了脚跟,再将你和杨廷和的那些党羽,铲除干净。老夫若是张大人,只怕就高兴不起来,徐部堂做事,向来不留后手,张大人,小心哪。”

张进用脸色一变,他若是不担心这个,那就真是没心没肺了,谁都知道,自己是完了,乌纱帽保得住保不住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身家性命保得住保不住还是两说。

张进用冷冷看张孚敬:“怎么,张公是来取笑下官的吗?”

张孚敬笑了笑:“若是要取笑你,就不会将你请到这里来,况且落水狗,草莽痛打还有些意思,可是以老夫今时今日,会做这等自降身价的事?”

张进用默然。

张孚敬继续道:“老夫让你来,是想救你一命,不过想要活,还得自救,一切都看你自己了。”

张进用突然觉得,这个看上去一眼就容易被人看穿的新任内阁大臣,竟是越来越让人猜不透了,他到底卖什么关子,又到底想要做什么?

张孚敬平淡如水的道:“我这里,有一封奏疏,张大人若是想活,就抄录一封,明日递来内阁吧。”说话的功夫,一封奏疏从张孚敬的袖中抽了出来,旋即,直接抛到了张进用的手上。

张进用很是狐疑,接过之后,连忙打开,只看了一眼,顿时面如土色。

奏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天子年幼,不能署理政务,宜请贤明代政,郡王徐谦,为人勤恳,忠心耿耿,可以代政,宜召唤入宫,假天子而号天下,加封徐谦为摄政王,总揽天下军政。

这封奏疏简直可以用粗浅来形容,不过里头说的事,却是非同小可,原本这个摄政王的位置,本是益王殿下的,可是如今,却是要让张进用去给徐谦抬轿子。张进用甚至开始怀疑,这压根就是徐谦指使张孚敬交代自己这样做,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野心。

难怪这张孚敬口称能救自己一命,原来,他想自己给姓徐的提鞋倒也无妨,因为他确实想活,谁都有求生的欲望,张进用并不蠢。

只是如此,就难免被人唾弃了,张进用心里乱成一团,而在这时候,他突然抬眸,看了一眼张孚敬,随即又低下头去看这份奏疏。

不对……事情不该是这样。

张进用发现了问题,发现在这个所谓奏疏背后的一个重大问题。

徐谦整死益王的借口是什么?正是宗室不能摄政,无论徐谦本意是什么,可是至少,他高举的大旗就是如此,就好像文皇帝要造反,可是举得旗帜却是靖难一般,这是他们的牌坊,是他们的遮羞布。可是现在,徐部堂这么快就急不可耐的要取而代之,自己来做这摄政王,这可能吗?

不可能!

张进用几乎可以确认,因为这是很愚蠢的行为,怎么愚蠢呢。因为天下虽然稳住了京师,暂时控制住了京营,可是并不代表,徐谦的日子好过,现在的徐谦,就如坐在一堆干柴上,三大营内部,依然有人对他滋生不满。天下的清议,虽然被一些报纸混淆了是非,可是大多数人却对徐谦这样的行为带着愤怒,只是敢怒不敢言。边镇的巡抚,依旧也在观望,其他各省的地方官员,大多数对徐谦也不认可。

在这种情况之下,徐谦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做摄政王。张进用几乎可以想见,在这暂时维持住的微妙平衡之中,徐谦一旦来做这摄政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就如干柴遇上了烈火,瞬时之间,星火便可成燎原之势。

张进用固然和徐谦不对付,但是也知道,徐谦不蠢,他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况且太皇太后之所以如此全力支持徐谦,就在于要除掉益王,除掉益王又为了什么?自然是害怕大明朝出个摄政王,最后丢了自己亲孙儿的江山,也就是说,谁要做摄政王,谁就得倒霉,太皇太后就会不留余地的收拾谁。

假若这封奏疏递上去,天下人都会怀疑,这是徐谦指使,既然是徐谦指使,那么接下来会如何?太皇太后必然对徐谦产生怀疑,而三大营也必定蠢蠢欲动,怒不可遏的读书人肯定要跳出来滋事,两京十三省,到边镇的四镇巡巡抚,只要有一个人振臂一呼,那么必定,会造成倒徐的局面。

徐谦除非疯了,才会做这样的事。

可是……张孚敬为何要让自己上这样的奏疏呢?

张进用眯着眼,看着脸色平淡的张孚敬,一切都明白了,张孚敬不简单,他的野心,也不只于在徐谦之下讨饭吃,他要做第二个杨廷和,正如杨廷和那般,在嘉靖皇帝驾崩之后,在天下不满的时候,火中取栗,以内阁大臣的名义站出来,借用太皇太后对徐谦的怀疑,立即拉住太皇太后,同时联络那些早已蠢蠢欲动的力量,突然对徐谦动手,正如当年杨廷和铲除江彬一般除掉徐谦。只要除掉了徐谦,张孚敬的声望不管从前如何低下,无论他的出身有什么瑕疵,到时,他必定会成为百官拥戴人人敬仰的人物。

这个人……好厉害的手段。

张进用倒吸了口凉气,人家压根就没有出面,也没有站出来和徐谦为敌,而是‘好心’的给徐谦推一把,等到时机成熟,顿时便可以众望所归。

张孚敬面对张进用的目光,依旧平淡如水,仿佛一切事都没有发生过,只是平淡的喝了口茶,道:“张大人给个准话吧,这件事,你办不办?”

张进用对待张孚敬的态度一下子恭敬了许多,从前的时候,他瞧不起张孚敬,认为他连庶吉士出身都不是,认为他从前,不过是个小人物,完全是靠投机才有今日,可是现在,他竟是如对待杨廷和一般毕恭毕敬,这个人……很不好惹,而这个印象,已经深深的刻入了张进用的骨子里。

张进用苦笑道:“下官尽力而为。”

他已经走投无路了,张孚敬既然寻了他,就已经料定了他只能接受,因为他没有任何的选择,要嘛是被人整死,要嘛奋力一搏,显然,张进用也确实也试一试,这个游戏到了现在,似乎还没有结束,杨廷和的死并不是结束,只是个开始,因为姓徐的会发现,在他的面前,有一个更凶险的敌人,这个敌人在暗处,比毒蛇更加可怕,心思之缜密,手段之阴狠,更是常人难以项背。

第七百五十五章:收拾你

整个朝廷,处在十分微妙状态,既是静谧无比,沉寂之中,又带着几分可怕的气氛。

良辰吉日已经选定,嘉靖下葬,因为中山王太小,自然而然,这件事就交在了徐谦身上,徐谦一身疲倦,脚不沾地,好不容易忙碌完了,登基大典之事又落在了他的身上。

只是这个时候,一封奏疏递进了内阁。

张孚敬早料到这封奏疏会来,他选择张进用,是因为张进用没有退路,张进用早和徐谦闹翻,不可能向徐谦告密,除此之外,除了张进用之外,也有几封类似的奏疏,拿到了奏疏,张孚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廷议。

专门讨论此事,这是一般小题大做的捷径,只有召开了廷议,才能引发讨论,才能惹人关注。

当然,在廷议之前,张孚敬先去觐见了太皇太后。

慈宁宫里,太皇太后并没有从嘉靖的驾崩中缓过劲来。无论在收拾杨廷和这件事上,太皇太后如何果断,可是女人终究还是女人。

看着这个陌生的内阁大臣张孚敬,太皇太后略带几分疑惑。

张孚敬入阁,其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而王氏在此之前,压根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物,一切,仿佛都是嘉靖皇帝的心血来潮,因为每一个阁臣都有一套程序要走,比如要先在翰林为庶吉士,之后呢,就要调入詹事府,这都是所有阁臣的必经之路,偏偏,张孚敬直接完成了从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到阁臣的跨越。

王氏对张孚敬还算客气,淡淡道:“张卿何事见驾。”

张孚敬笑吟吟的道:“娘娘,微臣在阁里发现了几封奏疏,觉得颇有道理,只是事情太大,还请要娘娘过目。”

王氏点点头,有太监将张孚敬敬上的奏疏递到了王氏的手上。

王氏看了奏疏,顿时蹙眉。

徐谦要做摄政王?

再看奏疏下的署名,有兵部尚书,还有两个言官,王氏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她不得不紧张,因为这绝对不是一个好苗头。事实上在王氏的心里,徐谦是稳打稳扎的入阁为首辅的,可是现在,这些奏疏是怎么来的,任何一封奏疏背后,都绝不会简单,莫不是……莫不是徐谦指使。

假若如此,那就真正的棘手了,徐谦铲除了益王,口称是绝不能有摄政王,可是现在,徐谦想做摄政王?

王氏忌惮起来,假若如此,那么徐谦这个人,就很不可信了,甚至可以说,这个人简直就是阴谋家,是曹操。

王氏脸上却是看不出什么动静,淡淡的道:“你怎么看?”

张孚敬道:“此举确实有利国家,有利社稷。”他有一句话没讲,对谁都有利,偏偏不利中山王。

王氏的脸色阴沉下来,淡淡道:“是吗?哀家知道了,你退下吧。”

张孚敬道:“只是不知娘娘以为如何?微臣已经召开廷议讨论了。”

“廷议讨论……”王氏深深的看了张孚敬一眼,道:“张卿这么做,是什么意思?”

张孚敬连忙惊讶道:“微臣不知娘娘……”

王氏却是脸色阴沉,道:“你退下。”

她现在不置可否,是因为许多关系没有捋清,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召开廷议也好,趁着这个廷议,正好先看看动静。

与此同时,一个小太监飞快的溜了出去,连忙寻了黄锦。

自嘉靖驾崩之后,黄锦明显比之从前苍老了不少,他听到太监的汇报,脸色骤然狰狞起来:“这姓张的,不简单哪,原以为他是咱们的人,原来竟是个小人,他这要把徐部堂往火坑里推。”

小太监道:“所以奴婢觉得事情太大,觉得事有蹊跷,平时徐大人和黄祖宗对奴婢恩重如山,奴婢这才……”

黄锦压压手:“这件事,咱家知道了,咱家要亲自去户部一趟,再不去,就来不及了。”

事情的后果很严重,有的人或许看不出来,可是黄锦却看的出来,徐谦能够压住那些反对派,一方面是武力的威慑,另一方面是得到了宫中的支持,武力是暴力,专治各种不服,而宫中的支持则是大义和名份,两者之间缺一不可,一旦让王氏起疑,徐谦就彻底跛脚,这个时候反对派见缝插针,此时趁机捣乱,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就彻底完了。

黄锦和徐谦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因为黄锦深知,没有了嘉靖的自己,什么都不是,要想在宫中立足,就得借助徐谦,至于王氏,王氏身边,毕竟也有她信得过的太监,你死心塌地的跟着太皇太后,那些人会肯让你占着司礼监吗?

黄锦没有迟疑,飞快出宫,抵达户部。

徐谦也是刚刚到户部当值,屁股还没坐热,黄锦就已经来了。

请了黄锦进来,黄锦原原本本将事情的经过报了上来。

徐谦听了,也是大惊失色。忍不住道:“这个张孚敬,竟是想整死我。”

黄锦不无忧虑的道:“只可惜还是迟了,娘娘都已经得知,这离间之计已经成功,而这消息一旦放出去,各地督抚会怎样想?太后离心离德,督抚们虎视眈眈,便是新党内部,只怕也要人心惶惶,徐大人,你若是不想个法子,只怕今后,就再无立锥之地了。”

徐谦脸色变幻,这一招,真可谓毒辣,而那几封奏疏,确实是击中了徐谦的软肋,徐谦看似强大,但是绝不是没有弱点,只是这个弱点,被张孚敬看了出来,同时毫不犹豫的发起了致命的一击。

这个人,显然是要借这个弱点,去完成他个人的野心,若是徐谦成了曹操,太皇太后必定要提防徐谦,那么这天下,谁可以做防范徐谦的棋子,当然是他这内阁大臣。百官们要反对徐谦,防止徐谦谋朝篡位,群龙无首,谁可以接替杨廷和,成为反对徐谦的旗手?自然还是他这个内阁大臣。各地的督抚,反对徐谦,反对新政,谁可以众望所归,还是他张孚敬。

只是这么几封奏疏,整个京师的权利平衡,就彻底的打破,一个比之杨廷和更加强大的敌人,瞬间出现在了徐谦的面前。

这个人,不简单,忍辱负重了这么久,在徐谦和杨廷和的斗争之中,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