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士子风流-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祭文之后,上下官员生员人等俱都毕恭毕敬的行了学生礼,之后又转道启圣殿,祭祀了圣人先祖,一通大礼行下来,气氛紧张不说,不少人已是有些疲惫,许多人的额头上,已是被汗水浸湿。
祭拜了启圣殿的诸位先贤祖先之后,礼官们便请诸位先到偏殿歇息,因为祭祀孔庙,本就礼仪冗长,没有四五个时辰,也不能结束,而官方的场合,祭祀的大人多是年纪不轻,徐谦这样的年轻人,比较还是绝少数,因此中间不免要歇息一二。
偏殿里,诸位大人纷纷落座,礼官、祭官命人奉来茶铭,众人也不客气,纷纷吃用起来。
这个时候,却是所有人紧张的时刻,费宏眯着眼,自有礼部尚书的矜持,显出沉默寡言之态,其实他心里,却暗暗有几分防备,祭文俱都是礼部草拟的,也就是说,这一切,也都是礼部的安排,可问题的关键却在于,王守仁为首的王学官员,并没有要求修改,也就是说,他们似乎很认可祭文。
假若如此,一切都按着礼部的剧本走下去,王守仁这位王学的领袖,不但要拜朱夫子,而且,还要大大的颂扬朱夫子一番,只是,他们如此大张旗鼓,甚至于对朱夫子如此恭谨,将他同样称之为至贤先师,难道,就不怕打自己的脸吗?
要知道,这时代其他事都可以好好商量,可你要是在政见、学问上做出妥协,这是十分避讳的事,王学和理学的学争,正是因为两者的理念背道而驰,水火不容,连基本的宗旨都是全然不同,因此才有如此尖锐的争端。一旦你承认了朱夫子的崇高地位,亦将他称呼为万世师表,既是师,那么岂有弟子门生推翻自己恩师的?
这……似乎很难解释,王学祭孔者倒是不少,可多是非正式的场合,祭了至圣先师,抬腿就走也没人管你,又或者是国家大典,你混在人群,也无人理会,可是今日,以王守仁的地位,显然很不合适。
其实费宏心里犯嘀咕,其他的官员心里也在犯嘀咕,一个个心里不由猜测王守仁和徐谦的心思,可是偏偏,又一点头绪都没有,其实在坐的,有不少都是王学官员和大儒,大多数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只不过他们这个地位,在现在这个场合,似乎也只能谨言慎行,大家都是在沉默中吃着茶,一声不吭,可是心里头,却是十分复杂,有人悄悄去看王守仁和徐谦的脸色。偏偏王守仁是正襟危坐,不发一言,而徐谦似乎对孔庙的糕点很有兴致,也似乎是年轻人胃口好,还在那儿大快朵颐,另一只手抄着茶铭,似乎没把心思放在后续的祭祀上。
敬陪末座的朱茂倒是显得气定神闲,那位姓吴的大夫已经找到了,他陡然发现,自己找到了杀手锏,有这杀手锏存在,他倒是一点都不担心,姓徐的人玩什么花样,似乎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他甚至是阴冷的看了王守仁,心里露出几分不屑之色。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很平静,小歇了半个时辰,礼官们进来,请诸位到左右殿祭祀先贤,大家又纷纷动了身。
皇帝不急太监急,里头的诸公们一个个淡然从容,却把外头的人急坏了,外头无数生员,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这样的盛举,可是心里头,对这场祭祀极为关注,一个个翘首盼着消息,而也有好事者,从里头的礼乐声还有动静,大致猜到了里头进行到了哪里。
“快挺,乐声快完了,这礼乐之后,便是在大成殿拜祭至圣先师……”
“噢,不错,这是第二阵礼乐,想来诸位已去了启圣殿,怕是不出半个时辰,启圣殿的祭祀就要结束,想来要再歇一歇,准备祭祀先贤了。”
“只是不知,诸贤用的是什么祭文,这祭文非同小可啊。”
“听里头的人说,似乎这祭文,一直是用礼部撰写的,礼部按部就班,看来……”
“这却未必,你们难道不知道,还有加祭?”
所谓加祭,是宋时流传下来的规矩,乃是当时一次国祭,天子亲率百官至孔庙祭拜,本来念完了祭文,却突然又一名官员或许是心情激动的缘故,突然跳出来,似乎是嫌礼部的祭文不足以表达自己对至圣和至贤的崇敬之情,又在这末尾,自由发挥,续了几句祭文。
那时候,本来官面上的场合如此不守规矩,哪有你突然说话的份,这官员自觉失言,一时惶恐不安,谁晓得在当时,却一时传为了美谈,便是连天子,也都对此极为嘉许,甚至下了旨意表彰。
到了大明朝,倒是没有出过这样出格的事了,可是大明在礼教上,对大宋推崇备至,某种意义来说,虽然没有人实践,可是这种情况,却都是大家默许的。
只是大家都墨守成规,生怕成为众人的焦点,所以没有出格而已。
而朝廷,对这样的事既不支持,也不鼓励,因为虽然是美谈,可要是鼓励一下,人人都去效仿,到时非要引起乱子不可。
此时又是一阵礼乐之声,只是比之先前简短了许多,大家便已猜测到,这是祭祀先贤开始了,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而在庙内,先贤们一个个祭拜过去,最后,也终于到了朱夫子这里。
朱夫子的铜像下,礼官拿出了祭文,这份祭文,并没有什么出格之处。
“岁次丁丑……大哉吾师,肇启鸿蒙,修德创始,韶德懿行……”
从礼部的撰文来看,这一次对朱夫子的祭文显然给足了朱夫子的面子,其中大哉吾师,更是刺瞎了所有王学门人的眼睛,不过天下读书人本都是程朱的门生,说是吾师,谁也说不出二话,只不过现在王守仁乃是主祭人之一,就显得值得玩味了。
这时候事师,讲究的是恭顺和敬服,也就是说,恩师是万万不能违逆的,朱夫子既是吾师,也自然而然,是你王守仁的恩师,你身为门生弟子,不发扬先师之学,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便是欺师灭祖,罪莫大焉!
至于其他王学的官员,听到这段祭文时,也都不由皱皱眉头,不禁看了礼部尚书费宏几眼,可是这心里,却不免有些嘀咕。
第六百零五章:至德至贤
祭文已经念出,木已成舟,自然不可能更改了。
礼官见状,施施然朗声道:“行礼。”
“且慢!”
这个时候,有人在人群之中,有人突然打断了礼官。
其实这祭祀大典突然被人打断,既是出人意料,又在大家的意料之中。
这句话看上去矛盾,可是仔细一琢磨,却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大家都知道,王守仁和徐谦肯定不会甘心,而另一方面,打断大殿,敢在这孔庙之中闹事,却是在人意料之外。
礼官顿时尴尬了,声音戛然而止。
费宏脸色一冷,眼中掠过一丝冷意,随即狠狠看了徐谦一眼,却突然在脸上浮出了一丝冷笑。
姓徐的不忿跳出来也是好事,敢在文庙里闹事的,这姓徐的算是独一份,这是找死,他自己非要撞到枪头上来,这样也好。
费宏捋须,慢悠悠的道:“徐抚台何故中断大典,你也是读书人,想来知道中断大典,是对先贤们的大大不敬,怠慢诋毁先贤,这可是大逆不道。”
话里话外,不免带着几分威胁。
欺师灭祖的罪名,可不比欺君罔上要小,姓徐的要是真敢口出狂言,他身为南京礼部尚书,管你姓徐的和天子有没有一腿,都可以就地先把人办了,谁敢说半分不是?便是天子,难道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袒护?
感受到了费宏口中的肃杀之气,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落向徐谦,许多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徐谦却是笑道:“大人,中断大典下官可不敢打你个,至于对先贤不敬,那就更是荒谬了,下官之所以情不自禁扰乱了大礼,反而是因为触景生情,因为站在这里,看着诸位先贤,心中感触万千,激动不已,因此觉得方才先贤的祭文,似乎不足以表现我等的崇敬之情。是以才大胆冒昧,还请大人毋庸见怪。”
费宏脸色冷峻,自然不信他的鬼话,道:“大典岂容你一人中断,你有什么话,尽可以等到大典结束之后再说。”
南京礼部尚书品级高,不过职权却是不大,表面上,他是负责江南各省的礼仪和外使接待,不过这都是假的,因为各省和朝廷息息相关,人家当然是拿北京礼部的话当圣旨,你南京礼部,算个什么东西。
可是祭祀文庙这等事,毕竟发生在南京,这事儿还真归这位礼部尚书大人负责,有人坏了规矩,他也理所当然能站出来呵斥。
徐谦道:“结束之后,就不好说了,诸位先贤的事迹,下官早已熟读,尤其是朱夫子,也是下官最首肯心折的贤人,礼部拟出来的祭文虽好,可是不足以表达下官的心情,宋时,就有加祭的规矩,如此才能表达心中对先贤的崇仰,大人莫非也不知这典故吗?”
果然是加祭。
费宏不吭声了,其实他也预料到过这种情况,姓徐的肯定不会轻易罢休,本来以为,礼部的祭文这个小子一定不会满意,谁知道祭文早就在祭祀之前给许多人过目了,而徐谦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费宏心里就在琢磨,这姓徐的莫非是要特地去文庙里闹。
敢在文庙闹事的人,从大宋到大明朝,还真是鲜有,费宏当然不敢将徐谦等闲视之,人家既然要闹,就一定会有借口,借口就是加祭。
只不过……
这姓徐的左一句对朱夫子佩服,右一句对朱贤人首肯心折,口里这样说,待会儿莫不是想要出言讥讽?若是他当真敢出言讥讽,那就更有乐子瞧了,这可是先贤,对先贤讥讽,以后你别想在庙堂上的混了。
心里这样想,费宏倒也不以为意,他的心里,既是隐隐有几分期盼,盼这徐谦一时脑子发昏,说出一些胡话出来。
他是这样想,可是其他王学的官员,却都捏了一把汗,大不了王学被人拿朝拜朱贤人的事出来取笑也就是了,可是徐抚台若是真要做了什么糊涂事,那可就真要糟糕了,但愿这徐抚台,千万莫要说什么胡话才好。
费宏现在没了说辞,自然也无人阻止徐谦胡闹。
而徐谦咳嗽一声,道:“依我看,这之前,还应当加一句:承香火之连绵,历百朝而代嬗……”
听到这句话,费宏呆了一下,祭文之中,加一段这样的话,倒也无妨,这句话也确实是朱贤人生平的写照,所谓承香火之连绵、历百朝而代嬗,其实就是继往开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朱圣人最大的功绩的事迹就在于,他传承和创新了儒学,孔圣人的学说,经过他的改良之后,得以继续光大,香火和指的便是孔学,代嬗的意思就是传承,意思就是说,朱贤人继承了孔学,使之昌盛连绵,历经百朝的传承。
这句话,可谓是大大的夸奖了朱夫子一番,就好像孔学没了朱熹,就要断了传承一般,不过这也是一句大白话,朱熹是继往开来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关系就好像是汉太祖和光武皇帝一样,一个是开历史之先河,允文允武,创建了大汉,另一个则是光武中兴,使大汉朝的国乍得以连绵。
徐谦笑道:“诸位大人以为如何?”
费宏总觉得这句话有那么点不对头,可是想破脑袋,一时也想不出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蹊跷,现在徐谦问到头上,而且人家这句话确实是对朱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你若是摇头说个不字,姓徐的保准会跳起来,骂自己不敬圣贤,这个大个帽子戴下来,纵是贵为礼部尚书费宏也吃罪不起。
他连忙点头,道:“不错,不错。”
徐谦便看向众人,问道:“诸位大人以为如何呢?”
大家一个个不知徐谦卖什么关子,可是无论还是王学还是理学,此时也只有点头的份,纷纷道:“不错,不错,此句一出,为祭文增色不少。”
徐谦便毕恭毕敬,道:“朱夫子继往开来,下官拜服,此乃孔学推陈出新之功,更是我等后辈效仿的楷模。下官无以为敬,唯有焚香三拜为礼,聊表敬意。”
此时大典的规矩他也不守了,去点了香,果真朝朱熹的画像三拜之后,这才站起。
所有人看的目瞪口呆,这姓徐的是怎么了,你不是王学的人吗?怎么就做起墙体草来了?正当大家惊愕之际,徐谦已经站起,却是又道:“至孔圣人以降,如朱贤人这般的宗师已是善乏可陈,朱贤人为我们后辈做了榜样,做了楷模,所谓孔学虽贵,可是若无程朱注解,这圣人的经典,又有几人能读的通?”
费宏目瞪口呆,想叱徐谦这家伙擅自祭拜,不走流程,不过说起来,人家这些举动,表达的都是对先贤的敬意,这事传出去,只会是美谈,你若是管这闲事,就算名正言顺,可是终究还是显得小家子气,不免要被人嘲笑。
现在又听徐谦很是得瑟的大大的高谈阔论,费宏感觉自己吃了苍蝇。
徐谦接着又道:“不过……江山代有人才出,大宋出了个朱贤人,而我大明,却也有人循着朱圣人的脚步,出了个王夫子,王先生以朱夫子为标榜,参悟孔学,并不拘泥经典文章,更是推陈出新,始创王学,王学一出,顿时天下震动,下官学习之后,亦是拜服不已,自朱夫子以降,天下的读书人,大多唯唯诺诺,死读硬背,唯王夫子效朱贤人,所谓承香火之连绵,历百朝而代嬗,也是王先生的生平写照。”
他不等所有人反应过来,旋即又是朝朱夫子的画像拜了三拜,郑重其事的道:“朱贤人至德至贤,只是后世不孝,竟是后来无人,想来朱贤人在天之灵,亦是抱憾不已。今日下官徐谦,亦是圣学门生,特来祭告,愿朱贤人在天有灵,庇我圣学长运万世。”
费宏目瞪口呆,他不得不目瞪口呆,这姓徐的,满口胡言,简直就是满口胡言。
至于其他人,无论他们是什么出身,又官居何职,更或者是旧学还是王学的门人,现在脑子有点儿转不过弯,一时之间,也是无言以对。
王守仁方才一直按部就班,可是现在听了这些话,却是老眼一张,顿时明白了徐谦的心意。早闻徐谦激灵,黑死人不偿命,捧起人来更是高端大欺上档次,人人都以为自己和朱熹是死对头,谁知这家伙,硬生生是把自己和朱熹联系起来,而且还说的如此振振有词,让谁人都挑不出刺来。
而徐谦这家伙,自是深知打铁要趁热的道理,不给所有人缓冲的时间,接下来,毫不犹豫朝王守仁行了弟子礼,正儿八经的道:“门生徐谦,见过王先生,王先生始创王学,承香火连绵,历百朝代嬗,此乃至德至贤之善举,门生无以为敬,唯有拜之。”
第六百零六章:倒打一耙
逻辑非常重要。
明明是两个不相干的人,甚至理念全然不同,势同水火,秉持着各种不同思想的宗师级人物,徐谦硬是把他们拉扯到了一起。
方才虽然吹捧的朱熹,可是现在,徐谦添了一句承香火连绵,历百朝代嬗,却既是吹捧了朱熹,同时,又将王守仁捧到了朱熹一样的地位。
朱熹的在孔学中最大的功绩就在于完善了孔圣人的理论,将孔学的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而现在,徐谦一句后来无人,呜呼哀哉,这就是说,后世的子孙们不孝,孔学延续数千年,除了朱夫子延续了孔学,可是后世之人,却只知道闷头读书,却从来没有为广大孔学门楣添砖加瓦,由此,可见朱熹实是非常人,乃是千年才出一个的贤人,地位崇高。当然,言外之意,也是告诉大家,既然大家都是儒门中人,一味的死读书,跟着贤人后头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这不但不是什么很值得长脸的事,反而是大大的不孝,你为孔学做过多少贡献,朱贤人能做,你为何不能做?你实力不济,力有不逮也就罢了,可是又为何,连尝试都不敢尝试,反而遇到新的学说,就全力打压。
最后,就是图穷匕见的阶段了,直接把王守仁拉了出来,很是感慨的说,朱夫子之后,唯有王先生能够媲美,而王先生可不是朱夫子的背叛者,反而是效仿朱夫子,与朱夫子一样穷首皓经,心怀完善孔学的大志,为孔学添砖加瓦。
徐谦最无耻的地方就在于,话锋一转,又转到了王夫子身上,说是王夫子在天有灵,必定会很高兴,为什么高兴?因为后世的子孙虽然都不孝,但是总算,出现了一个王先生这样的人物,这个人以你朱夫子为楷模,效仿你朱夫子,开宗立派,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并且完善了孔学的理论基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身为朱贤人,当然会高兴。
这里头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朱夫子已经死了,死了几百年,人死了,你怎么编排他他都没话说,反正也不能跳出来,既然他不能跳出来矢口否认,那么他对王守仁是什么看法,只能由别人来解释,这个别人,就是徐谦,徐谦掌握到了朱夫子的话语权,他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说朱夫子高兴,谁也不敢矢口否认。
毕竟朱夫子既然是贤人,那么必定是心胸宽广,心怀天下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你会因为后辈出了一个牛人就不高兴吗?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贤人的肚子里,至少也得装一个船队吧,难道还装不下一个王守仁。
然后,大家呆住了。
因为这个场合,你要说朱夫子定会暴跳如雷,那就是侮辱圣贤,圣贤怎么会心胸如此狭隘,你这般侮辱圣贤,是什么居心?
于是,大家都不吭声。
再然后,徐谦朝王守仁这一拜,彻底把祭祀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圣庙之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接受别人的弟子礼的,只有圣贤才有这个资格。
可是姓徐的借题发挥,若是给大家半天时间,琢磨出一个抨击徐谦奇谈怪论的理由,或许也不至于如此被动,可是现在,他们的智商显然不太足。
毕竟徐谦是蓄谋已久,人家摆明着就是把这个坑挖好了,就等着你们来跳。
可是这一拜,却也是让许多王学的官员和大儒们醒悟过来,徐大人这是借着朱夫子,是借此来抬高王夫子的地位,王夫子地位水涨船高了,王学自然也就更有发扬光大的本钱。
大家再不犹豫,紧接着有人同样拜下,恭恭敬敬的道:“门生吴泓,拜见王先生。先生创始王学……”
一个个人,纷纷拜倒,都向王守仁行弟子礼。
而王守仁,却只能苦笑。
虽然明知道这是徐谦的花招,可是他不得不佩服这个徐谦,虽然他不愿意树大招风,可是现如今王学已经老树盘根,身为创始者,他就算再想低调,那也不成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随波逐流。
顷刻之间,近七八成的官员和大儒纷纷拜倒,在这祭祀十贤的庙堂里,向王守仁行礼。
众人自然是将王守仁大大吹捧一番,什么始创王学,什么功若朱贤,什么儒门宗师,这些人学的是王学,对朱熹只是敬重,还谈不上爱戴,可是对王守仁,却满腔都是敬服和喜好。
至于那些非王学的门人,却都是目瞪口呆,鹤立鸡群一般,突然发现自己被彻底孤立。
这一巴掌,实在打的太重,以至于许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本来大家是来看王学的笑话,谁晓得,似乎自己成了笑话,这个玩笑开的太过份,让他们不知如何是好。
费宏已经恼羞成怒,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失策了,不但失策,而且是严重的误判了形势,他自然不能向王守仁行礼,在他看来,自己这个礼部尚书,比起王守仁这个兵部尚书,档次却还是要高了那么一级,他自持自己的身份,而且又自认自己是理学中人,自然不能和这些人厮混一起。
碰到这种事,费宏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再留在这里了,留在这里,只是受辱,于是他恼羞成怒的骂道:“疯了,都疯了,圣庙的地方,也容得你们胡闹,徐谦,你等着老夫的弹劾吧,老夫必定要弹劾你。”
这句话,显然是小孩子吵架,打不赢的小孩子不想挨打,要抽身离开,可是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尊严受损,于是少不了要丢下一句,你等着,我叫我爹来。
徐谦不怕他弹劾,自然也懒的理他,因为徐谦,实在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人家又没有侮辱圣贤,人家也是尊师重道,而且人家的道理也说的很明白,更何况还有加祭的先例摆在那里,你能如何?
当然,朝廷整人,一向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办你,你能如何。不过,徐谦可不是软柿子,不是随便人可以栽赃一两个理由和罪名,就可以随意欺负的,所以几乎可以预料,费宏的弹劾奏书递上去,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然后……然后就是无休止的抨击和争辩,无休止的争吵,无非就是争吵而已,学争早就吵习惯了,徐谦一点都不怕,吵得越凶,说明王学的影响越大。
费宏丢下这句话,自然毫不犹豫,气冲冲的出殿。
其他一些不肯和王门‘同流合污’的官员和大儒,此时也觉得羞愤,比如那应天府尹朱茂,本来以为胜券在握,手里还捏着王守仁的把柄,可是现在,这把柄却是用不上,事情又闹到这个不可开交的地步,显然也不宜久留了。于是乎,只能灰溜溜的跟着费宏,连忙退出去。
数十个人怒气冲冲的出了圣庙。外头的好事者本来以为是典礼结束了,可是等了许久,也不见其他人出来,又见出来的人一脸杀气,心里便不由琢磨起来。
“到底出了什么事,里头发生了什么,是了,里头的礼乐声还没有断,为何就有人事先出来,这似乎不合规矩。”
“是啊,王先生和徐抚台都没看到人影呢,莫非是出了什么变故?”
众人惊疑不定,各种版本的猜测纷纷出来,只是怕谁都没有想到,里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是这事儿太过离奇,越是离奇,越是让人津津乐道。
在圣庙之中,众人拜过了王守仁,一个个心情激动不已,王学出了个徐抚台,就是痛快,人家做事,那叫一个干脆利落。更何况,但凡是什么事,都是徐抚台站出来,有什么关系,都是徐抚台自己承担,大家跟在后头便是。
说起来,这王门亚圣之名,确非浪得虚名,徐抚台对王学的理解未必就比其他人高,可是人家总是这么鲜明,这么出众,这么拉风,总能做别人想做不敢做的事,你不服也不成。
而接下来,徐谦一句话,差点没把大家的老血都喷出来。
只听徐谦道:“哼,朱夫子都未祭拜,这些人竟是擅自离开,实在是胆大妄为,难道祭祀的规矩,都可以不遵守吗?堂堂礼部尚书如此失礼,本官职责所在,看到这样的不礼行径,必定要上书弹劾,倒是想问问朝廷诸公,礼部尚书主祭圣庙,是否可以中途退场,尚未祭拜朱夫子,是否可以扬长而去。”
这是倒打一耙的典型范例,所谓颠倒是非,就是如此,可是你稍一琢磨,徐抚台说的还真他妈的有理,这可是官祭,礼部尚书说走就走,这算什么意思?
这时徐谦正色道:“好啦,好啦,我等还未向至德至贤的朱夫子行礼,请礼官继续唱礼吧。”
第六百零七章:替天行道
惊疑不定的礼官当然不敢放肆,草草的将整个祭祀仪式结束,随即众人郑重其事的向朱夫子磕头,这场祭祀,也就正式落入了尾声。
可是对徐谦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而已。
徐谦直接寻了祭官,正色道:“大人,下官要问,若是有主祭官员,中途立场,这是何罪?”
祭官是夫子庙的小官,官职也不过六七品而已,而且这种差事是世袭的,自幼就要进行祭祀的操练,而且还要熟读四书五经,待成年之后,经过礼部考核,若是通过,那么这一辈子,便可高枕无忧了。
不过在圣庙里,他就是老大,无论是尚书还是抚台,都得给予他足够尊重,所以徐谦才称呼他一声大人。
只是现在徐谦如此咄咄逼人,口里客气,可是话里的意思,却带着浓重的杀气,让这位半辈子都呆在夫子庙里混日子的祭官心惊胆寒,忙道:“按大明律法,读书人若是……”
徐谦不耐烦打断他:“是不是欺师灭祖?”
“算……算是。”祭官尴尬的笑了。
徐谦颌首点头,便不再搭理这祭官了,气冲冲的对其他王学的官员道:“诸位可是亲眼见了,这姓费的实在是岂有此理,身为礼部尚书,理应主持祭祀,可是他拜了圣人,拜了其他贤人,唯独到了朱夫子像前,却是不拜,反而是拂袖而去,这是什么意思?朱夫子乃是十贤之一,对圣学居功至伟,这样的人物,他居然说走就走,他想做什么?他疯了吗?徐某人近来虽然学的是王学,可是心底深处,对朱夫子这样的圣贤却是敬服有加,他自称理学大家,却是这般不敬,不但失礼,还是犯罪!”
众人一起道:“是啊,是啊,我们也是很敬服朱夫子的。”
也有人道:“这般怠慢贤人,便是老夫的敌人,老夫绝对和他誓不罢休,不共戴天。”
有人捶胸跌足:“朱圣人岂容受小人侮辱,一定要代朱圣人讨个公道。”
徐谦深吸一口气,见大家反应如此热烈,心里自然畅快无比,朗声道:“这便是了,若无孔圣人,你我如今皆是不知礼的禽兽,可是若无朱贤人,我等即便穷首皓经,怕也难以领会孔圣人的经典。王学能有今日,是因为前人种树,我们后人乘凉,若无朱夫子完善了孔学,王学站在了他的肩膀,纵是王先生乃是文曲下凡,怕也难以始创王学,是以,我认为,朱夫子这样的圣贤人物,谁要是敢对他不敬,便是我们王学的敌人,这件事,我不会轻易罢休,我定要上书,弹劾这些官员侮辱圣贤!”
一番话,掷地有声,简直就把自己当成了朱夫子的代表,要是费宏知道姓徐的这家伙这般的编排他,非又要吐血三升不可。
可是在场的官员和大儒却是能领会徐谦的意图,虽然大多数人心里苦笑,纷纷去看王守仁,王守仁显然已经疲乏到了极点,不过没有做声。
于是众人纷纷道:“对,一定要弹劾,今日有人这般侮辱圣贤,若是放纵,明日还不知会有人效仿,做出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来。”
众人一阵激动,王守仁却是觉得有些过火了,道:“老夫乏了,诸位散了吧。”
徐谦意犹未尽,不过王守仁发了话,却也是没有法子,连忙搀着王守仁动身,至于其他人,自然是在后头亦步亦趋。
二人和后头的官员和大儒离得比较远,徐谦突然压低声音,道:“先生,有个姓吴的大夫,先生认得吗?”
王守仁诧异了一下,旋即道:“认得。”
徐谦淡淡道:“有人已经联系了这位吴大夫,不过王先生放心,这件事,我已经解决了。”
王守仁没有吭声了。
许多事点到即止即可,不过他不得不佩服,徐谦这家伙的手段,一个人单单靠小聪明是不够的,徐谦能有今天,显然靠的也不是小聪明。
他看了徐谦一眼,道:“不要为难吴大夫,不管怎么说,老夫和他有些私交,他至多,也就是贪财一些罢了,老夫的那个小妾的事,虽然有辱家门,不过……就算宣扬出去却也无妨。”
徐谦点点头,可是接下来,他却是道:“只是这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