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士子风流-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百七十一章:开拓进取
事情商量定了,事情没有出乎徐谦的预料之外,徐谦松口气,呵呵笑道:“大家近来都在做什么营生,是了,天津那边的道路修筑的如何?”
王成笑道:“这事儿是我经手办的,一条去天津卫,一条是去塘沽,天津卫这边的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至于塘沽这边,因为港口还未修缮,所以也不急。制造局那边,倒也不急着开工,不过每年花费的银子却是海了去了,如意坊这边家大业大,虽然不在乎这点银子,可是这样浪费,终究不好,是不是让他们先开工,可以先制一些农具出来先挣点蝇头小利?”
王成如今满身的铜臭,一肚子的生意经,哪里像什么皇亲国戚。
不过如意坊给他的影响实在太大,当他尝试到了大笔银子大笔银子挣钱之后,有了这个甜头,便再没有心情去飞鹰逗狗了,人就是如此,赚了第一桶金之后,自信心也就建立起来,开了眼界,就会发现原来这世上挣钱如此简单,这兴趣自然而然会放到事业上去。
反而每日圈养着,让他每日玩乐,这玩久了就会腻味,腻味了就要尝试各种新奇的东西,其他的皇亲国戚,大多走的都是这条不归路,要嘛去炼丹去了,要嘛就是产生某种嗜好,染上一身花柳回去。
徐谦倒是对王成的提议颇为赞同,道:“先制农具也好,可是先让工匠们练练手,现如今不比从前,许多士绅地主都缺人手,因此这农具反而好兜售,人手不足,自然得用好的工具嘛,到时候正好贩卖给他们。”
众人哄笑,某种意义来说,在座的众人和地主是天生敌对的,有你没我,正如后世某国南北战争一样,北方的工厂主和南方的庄园主之间的矛盾绝不可能调和,因此说到了挣士绅们的钱,大家都不由会心一笑。
张鹤龄感慨道:“这银子怎么就这么好挣呢,从前就不曾想过,现在回头想想,人家做买卖一年赚几千两便算巨富,可是我们……”
徐谦道:“这叫钱生钱,利生利,谁的本钱最多,谁挣得就越多,你有十两银子,一年下来未必能挣一两,可你要有一千两银子做本钱,一年下来两三百两也未必赚不到,可要是你有十万、百万两银子,便是一年将这些钱赚个十倍百倍,那也不算什么。说到底,谁的本钱高,谁就掌握了主动,就如这地价吧,你一千两银子买一个铺面来,一个月租出去能挣多少,可是你有十万百万两,再将这方圆数十里的土地全部买下,在上头修筑码头,修建道路,再设一个如意坊,等过几年再兜售出去,十万两银子的本钱,怕是要价值百万了。说白了,到了咱们这个地步,已经不在是做买卖,而是引领潮流,天津北塘的那块地,本来一钱不值,随便几万两银子,能将附近的土地全部尽收囊中。再花几十万两砸下去筹建制造局,招募人工,修筑道路、修缮港口,那几万两银子买下来不值一钱的土地可就寸土寸金了,现在这么多商贾都往那边涌,为何?这便是我等引领了潮流,将那儿变成了金山银山,我刚看到了账目,不少商贾都在咱们手里买地,有的用来建商铺,有的呢修筑货栈,还有的将来用来修筑工坊,好从制造局边上分一杯羹,单单咱们卖地的收入,今年就已超过了九万两,这本钱几乎收回了三成,明年后年,除了一部分自留的土地,其余的土地也全部都要兜售出去,本钱也就全部回来了,至于这制造局,这港口、道路,还有相当一片的土地,都是别人花钱送给咱们的,将来只要制造局能办好,你我虽是砸了几十万两银子,可是将来的利润却是十倍百倍,就算办不成,单单咱们卖地的收入,怕也有足够的赚头。生意,就是这么做的,今日是北塘,明日或许就是其他州县,不毛之地多的是,钱挣不完。”
众人纷纷点头,对徐谦满是崇敬。
这家伙挣钱确实是一把手,鼓捣出了个制造局,本来刚刚要从如意坊拿银子的时候,大家还舍不得,毕竟是几十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原以为是稳赔的买卖,谁晓得几万两银子买下了那一大片不毛之地,方圆数十里之多,而后又疯狂招募人手、吸纳人口,又打出各种旗号招商,并且进行规划,那儿的地价一日三涨,原来不值一文的土地,现如今时价竟远超一般的州府,而且按照明年的走势,怕这价格还要往上涨一涨,毕竟这一块土地相对宽松一些,有制造局在这边,大家做买卖也方便,更何况制造局招募了大量人手,这些都是强大的消费力,而随之而来的无数商铺又要招募无数人手,结果扎堆的人越多,吸引来的商贾自然越多,商贾越多,需要招募的伙计就越多,这便是一个循环,由于人口不断增加,所以需求越大,需求越大,就提供了更多的生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商贾,商贾们的进入,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因此又吸引了更加多的人口。
整个北塘,都在滚雪球,而如意坊的获利,也在滚雪球,毕竟还有七成以上的土地握在手里,张鹤龄这边,也在大肆向周边大肆购地,甚至有人在暗中估算,这一次单单卖地,不但能把所有本钱收回来,可能利润也至少能高达百万。
徐谦方才所说的引领潮流,若是寻常人,或许一知半解,可是在座的这些人却有深刻的印象,张延龄不禁道:“不错,就是要引领潮流,只是近来各地有不少非议,尤其是不少士绅,这些人却要小心一些,咱们是无所谓,随他们骂便是,自己挣自己的银子,倒是你毕竟是朝廷命官,却要小心,这朝中的事我活了大半辈子是看透了,什么仁义都是假的,可是你妨碍到了人家,这便是生死之仇,小心驶得万年船,休要让人抓了把柄。”
徐谦朝他笑笑,领了这个情:“朝廷的事不必你们忧心,如意坊现如今已是越滚越大,要注意到的地方多的是,却要有劳你们,北塘那种法子,其实未尝不可以复制,比如在杭州附近,就可以弄个纺织局嘛,其实路数都是一样,就看怎么办了,这些事,我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还有钱庄,其实也可以操办一下,要办钱庄,就得定下规矩,不能胡闹,总而言之,如意坊有的是银子,有银子眼界就要开阔,不能只着眼一处,这天下到处都是金山银山,就看你们自己了。”
众人纷纷笑了,王成道:“你就是鞭子,咱们反而成了驴,你抽一鞭子,咱们才能动一动,听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亲自去杭州一趟,看看这纺织局能不能建起来,钱庄嘛,似乎也好说,如意坊名下本就有钱庄,想来你说的是颁发银票的事,这事儿倒是可以拟出细则来办一办。”
张鹤龄却摇头:“纺织局的事得宫里答应了才成,依我看,王伯爷还得留在京师,宫里得由你来交涉,请王太后出面做主,否则陛下未必肯点头,不妨让我去杭州一趟,踩踩盘子。”
张鹤龄的担忧不是没有考虑,如意坊现在摊子铺的大,虽然如意坊送了宫里两成的干股,不过毕竟这么大的事,没有宫里点头不成,陛下那边未必肯答应,可是有王太后出面就轻易了许多,只要能说动,事情就轻而易举,至于选择土地,购地,筹备纺织局的事宜,其实都是旁枝末节,这是大明朝,大明朝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本钱和土地,最紧要的还是宫里肯不肯开这个特许,特许能办下来,你有的优势别人就没有,那便是躺在地上也有金山银山自动送到家门口来。
张延龄嘿嘿一笑:“有制造局和纺织局,难道就不能有造作局,江西那边,瓷土诸多,那里也可以试试,设造作局,专产瓷器。既然要请宫里特许,不如连这个一并都请了,我过几日直接去江西。”
王成不由苦笑:“你们倒是说的轻松,这又是造作又是纺织,事情哪有这么容易办,难道教我又去宫里滔滔大哭一场,寻死觅活,逼着太后点这个头吗?你们反倒轻巧了,却是苦了我。”
徐谦不由笑起来:“谁叫你现在和后宫走的这么近?这叫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谓超人是也,我倒是有个主意,既然都要去请命,不如连钱庄放银钞的特许也一并请了,这钱庄做的才是大买卖,大不了,给宫里多让两成利,咱们把手里的分成都匀出一些,给宫里多一些便是。”
王成不由咋舌:“那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得有个名目才行。”
第四百七十二章:新官放火烧死你
众人说说笑笑,有了徐谦起头,倒是集思广益起来。
眼下在座的这些人,哪个都是天下土豪中的土豪,有了银子,与其封存,还不如让钱去生钱。
一下子又是纺织局一下子又是造作局,再加上一个钱庄,这些人还显得很不满足,挖空了心思想往自己本以咋舌的财富上头再加一些。
人的欲望毕竟无穷无尽,正如奴隶主总想不断增加自己的努力数量,地主们总是克制不住自己买地的欲望一样,这如意坊已经初具财团雏形,正如一只吞金巨兽,已有染指天下财富的企图。
那躲在角落里不做声的乃是镇远侯顾寰,这顾寰刚刚回京,在如意坊里有一些股份,虽然连半成都不到,当年不过是看在张家兄弟的面上随便出了点银子,谁晓得后来这如意坊越来越大,虽然半成不到的股份,可是收益却是本钱的百倍千倍,因此也开始眼热起来,他这一趟回京述职,听说这边要议事,便眼巴巴的赶来,想要搀和这么一脚。
这便是主人翁的精神,其实说白了,还是如意坊获利太大,前景远大,这已经关系到顾家前途了,所以这位镇远侯格外的上心。
顾家绝对不是破落户,他们的爵位可以追溯到永乐年间,属于二等靖国侯,其祖曾敕封为夏国公,后世袭爵,而顾家之所以能在京师之中站稳脚跟,便是因为顾家世代都和漕运有关,顾寰虽然年轻,可是现在已经担任了漕运副总兵。这是顾家世袭的职位,便是现任的总兵官,都曾是顾寰祖父的故吏,顾家的旁支大多都在漕运衙门里担任官职,上到参将下到寻常运军百户,林林总总,某种意义来说,顾家就是漕运衙门的土皇帝。
顾寰咳嗽一声,忍不住道:“其实无论钱庄还是其他,都不如海运挣银子,我久在南北通州奔走,这漕运里头每年是多少油水就不必说了,假若真要能得到海运特许,每年获利何止是十倍?”
他倒是颇有眼光,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在漕运里呆的久了,自然晓得这里头的暴利,漕运尚且如此,海运就更不必说了,一船的丝绸从南通州经过漕运到北通州都能挣这么多银子,别提从大明的港口将一船船的货物送去各藩。
徐谦不由看了他一眼,道:“兄台似乎面生的很。”
顾寰微微一笑,自报了家门。
徐谦笑呵呵的道:“镇远侯世系可以从永乐一年算起,咱们大明朝极少有这样源远流长的世族了。顾侯爷,这海运虽然未开,如意坊照样还是能出海,海路安抚使司眼下正在制造大船,银子也是咱们如意坊出的,他这出航一船船的货物,也都由咱们如意坊经手,开不开海,都是无妨,不过……这毕竟是违禁的买卖,宫里那边得喂饱了才好,不要舍不得银子,只要宫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来咱们拿出银子来,造百艘千艘大船,统统都以海路安抚使司的名义出去便是,漕运……侯爷既然管着漕运,将来在天津等口岸,却少不得要行个方便,以后如意坊有时候也要借用一下。”
顾寰微微一笑:“这个好说,都是自家的货,还不是轻而易举,运军这边打了个招呼,不但不敢登船搜检,便是沿途出了事,也可以一路照拂。”
眼看天露暮色,王成提议道:“不妨一起寻个地方吃酒,权当庆祝徐学士荣升。”
徐谦却是摆手:“明日清早还要去翰林院,不能起的太迟,改日再说。”
在如意坊坐了几个时辰,徐谦感觉到全身心的舒畅,似乎到了那里,才没了勾心斗角,所有人都精诚团结,为了各自的盘算努力。
他回到家中,徐家已在为明日的酒宴准备了,徐谦反而无事,早些歇了,次日乘轿赶往翰林院,如今再到这里,地位已经截然不同,徐谦依稀还记得自己初来乍到的时候,不过是个编撰,无品无级,一切都听人摆布,有人对他不屑于顾的,也有人对他漠视的,可现如今,身为翰林院有数的几个学士,无论这些人对自己怀着什么心思,却都得强作一副笑脸出来。
他的值房是在右玉堂,玉堂有侍读一人,编修一人、检讨二人,再有七八个文吏,人虽不多,不过这儿却是徐谦做主,感觉自然不同。
新官上任,徐谦便将编修、检讨、博士们请来。这侍读是徐谦是老相识,正是他的师兄谢正,谢正显得有点尴尬,先进师兄,结果如今却成了徐谦的属官,很有几分惭愧,不过徐谦和他说了几句闲话,并没有显露出得瑟的意思,倒是让他好受了许多。
在这右玉堂里,徐谦是主官,而谢正为副,至于两个检讨,一个负责稽查史书,另一个负责录书。大家一团和气的坐下,徐谦高高坐在首位,看着下头暗中观察他的诸人,心里不觉得好笑,果然还是做官好,做了官就不是你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而是别人来揣测你的心意,揣摩上意,这在哪里都行得通,便是翰林院这样清贵的衙门也是如此。
咳嗽一声,徐谦道:“诸位,往后大家就是同僚了,以后得共事在一起,承蒙圣上垂爱,本官如今忝为侍读学士,主持稽查史书和录书,还望诸位鼎力相助。”
这第一句自然是句客套话,大家都听过徐谦的种种传闻,原以为徐谦是那种逢人便要挤兑一下的人物,凶名在外,因此颇让大家担心,可是现在大家见徐谦并不是凶神恶煞,总算放下了心来,一起道:“大人说哪里话,这是下官人等应尽的本份,自然竭力协助大人办差。”
徐谦颌首点头,喝了口茶,道:“这便好,万事开头难,说句不好意思的话,这稽查史书和录书的事本官还是生手,赵检讨,你负责稽查史书,能否说一说?”
赵检讨连忙站起来,道:“大人,其实稽查史书无非就是审核而已,左玉堂那边纂修了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之后,都要送到咱们右玉堂来过目,若是没有差错,便进行封存。”
徐谦笑道:“原来如此。”
这个工作实在简单,不过责任却也重大,毕竟实录、圣训、本纪、玉蝶这东西不是开玩笑的,若是出了问题,一般都是审核的人负责。
他又道:“那么录书呢,又担什么干系,王检讨……”
王检讨忙起身道:“大人,录书其实就是存档,每日朝廷的票拟,都要送到这里来抄录一份封存,除此之外,还有圣旨、史书、玉蝶、圣训之类。”
徐谦不由道:“永乐大典是否也是由咱们右玉堂封存?”
王检讨笑道:“正是。”
徐谦算是明白了,这所谓的录书,其实就是图书馆加一个资料室。
大明朝某种意义也是闲的蛋疼,翰林院里的都是精英,如此精英,居然不是图书管理员就是资料员,反而是次等的家伙放出去主政一方,这也算是让人大开眼界了。
徐谦慢悠悠的道:“那么假若要编书,是不是也由王检讨负责?”
“编书?”王检讨呆了一下,这右玉堂可是许久没有编过书了。这里头的编书可不是说写书,而是编录书册,比如永乐大典,其实并非是让人写出一部大典来,而是将天下所有的书籍进行一次整理,然后将其梳理归类,形成一部典册,这本大典里既会有左传也会有春秋,甚至还会有医科的书籍。一旦要编书,就要派人四处寻访书籍,以及寻找散落于民间的手抄本,再进整理,不但浪费银钱,而且还操心劳力,不过话说回来,假若是编书,虽然会让清闲的众人忙起来,同时这权利却也能增加不少,毕竟有银子过手,好处不小。
王检讨倒是喜欢编书,立即显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虽只是小小检讨,可是一旦要编书,地位可就不同了,王检讨道:“按理来说是该下官负责,只不过一般编书,宫中都会任命总裁,往往都是大人亲自负责,而下官从旁协助。不知大人要编什么书?”
他心里颇为兴奋,心想这个徐谦的圣眷还真是不小,刚刚上任,就能说动宫里编书,这不摆明着给大家刷经验玩吗?
徐谦慢悠悠的道:“本官想编一本《王学总纲》!”
“……”
王检讨呆住了。
谢正也呆住了。
那赵检讨刚才还挂着一副笑容,可是现如今,笑脸虽然还挂着,却已经僵硬。
王学……
疯了,疯了……真的是疯了……
王学虽然还没有定性为伪学,可也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翰林院编王学的总纲,这不是摆明着给王学定性官方的合法身份吗?
第四百七十三章:捅的就是马蜂窝
在以理学为正宗的大明朝,翰林院居然要编王学总纲。
此时的王学,在大明朝影响并不深,虽然许多官员已经开始接触,甚至朝中的衮衮诸公之中,已有不少人就是王学门徒,比如徐阶,比如聂豹,甚至于一些尚书级别的人物,亦和王学有很深的瓜葛。
可是在台面上,许多人都没有表露出自己的身份。这些人更像是一群教徒,采取暗中的手段相互联络,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他们早已不满理学,对理学的因循守旧带着深深的芥蒂。
也正因为如此,自王学出来之后,立即开始蔓延,上到朝中诸公,下到各书院,某种意义来说,现在的王学,已经有了和理学分庭抗礼的实力。
只是……这所谓的实力也只是人头而已,王学门徒开枝散叶,各大学派广纳门徒,可是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权利的中枢。
唯一让王学门徒们拿的出手的是,近来明报的出现,再加上一部分王学门人开始借助报纸开始造势,至少在江南地区,王学深入人心,至少近半的秀才生员们偏向于王学,江南许多官员也颇受其影响,尤其是南京的赋闲官员,这些人官场失意,于是心灰意冷,或是流连于花丛,或是钻心写书,这种官场愤青写书自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黑人,比如各种体裁的故事,故事背景可能是宋朝亦或者是唐朝,只是里头对应的人物却往往都是朝廷中的某些大人物,这叫隔空泼污水,最是流行,其中成大成者便是金瓶梅,表面上写的是情色小说,各种荤段子层出不穷,故事背景也在宋朝,只是里头的许多人物却都可以对号入座,由此可见,这些官场失意的家伙们战斗力还是惊人的,今天你让我完蛋,我就让你遗臭万万年,专注黑你五百年,绝对没得商量。
自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静下心来揣摩学问,理学已经摸透了,反而最近时新的心学却是风头正劲,许多观点宛如一阵春风,荡漾这些腐朽的心田,有人顿悟,有人茅塞顿开,有人似有所觉,王学自此流行。
王学流行,并不代表它有了正式的身份,这个身份可不是轻而易举能到手的,就算是在后来,徐阶入阁,也未能得到当时的认同,更不敢编什么王学总纲。
可是眼前这位徐谦徐学士,这才刚刚上任,竟是提出了编王学总纲,这家伙不是疯了就是疯了,这简直是唯恐天下不乱,不闹出点事来,你是不是骨头痒痒?
可是徐谦很认真,道:“王学总纲的大纲本官已经有了谋划,如今王学分为左派王学、江右王学之类,其文章书籍,要尽量的搜集,可命人前去江左、江右、岭南、江西等地搜集文侧,这纲目嘛,就由本官亲自代劳,具体的述言,怕是要请王检讨负责了,再就是审核之事,怕是要劳烦谢侍读,赵检讨若是无事,大可以参与进来,此书的编制,是宫里准允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有什么顾虑。”
“……”
众人深深吸一口气,王检讨忙道:“大人,不可哪,翰林是什么地方,岂可为伪学张目,这要传出去,怕是要惊天动地了。”
徐谦眼睛一眯:“何谓伪学,你这是什么意思?王学莫非尊的不是孔圣人,莫非不是立圣人言,怎么到了王检讨口里,就成了伪学了?”
这东西就是如此,不认可的人就认为这是伪学,认可的人将其奉为至宝,徐谦一番义正言辞,倒是驳斥的王检讨哑口无言。其实他倒不是完全没有说辞,只是徐谦是他上官,眼看上官发怒,自然不敢继续争辩下去。
谢正觉得这事儿滋事体大,也忍不住劝道:“大人可想过此事的影响吗?一旦传出去,势必会引起动荡,此事很不好办,王学毕竟非官学,翰林院何必要编什么王学总纲,此事应当从长计议。”
徐谦却是微笑,道:“从长计议归从长计议,可是现在陛下那边已经首肯,让咱们编书,银子也已经有了,总不能光拿银子不办事吧?”
众人又是一惊,陛下准允,连银子都有了,这莫非是说,圣意偏向的乃是王学?
这个消息实在太过让人震惊,假若只是徐谦一个人的主意,他们倒不觉得什么,徐谦是向来唯恐天下不乱的,他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想法都不奇怪,反正现在也没有人招惹他,如今在官场,他是人见人怕的人物,连内阁现在都对他敬而远之了,他想怎么胡闹不就怎么胡闹。可现在的问题可能就是,圣上对王学来了兴趣,徐谦要编王学总纲,根本不是他的心血来潮,很有可能是圣上的意思。
如此一想,道理就通顺了,可是也足以让人目瞪口呆,如果圣意偏向王学,那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学又当怎么办?现在是编王学总纲,那么往后,岂不是还要将王学列为官学?这……
徐谦自然禁不住他们的浮想联翩,甚至于,他想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徐谦此时一副笃定之态,慢悠悠的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银子过不了多久就会划拨过来,你们先做个准备,王检讨,你先列个章程来,万事开头难,不过只要大家肯同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诸位各自去办公吧,嗯,本官先打个盹……不,本官先日理万机,精通一下业务。”
在座的诸人,已经没有心情去反对了,他们现在考虑的显然是如何去消化这个震惊的消息。
消息不胫而走,立时炸开了锅,徐谦胡闹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徐谦背后,一定有人授意,徐谦背后的人是谁,可能牵涉到了宫里,此外,谁能保证这背后没有王学的人挑唆?
如此一来,许多人义愤了。
在理学们的眼里,王学就是异端,编王学总纲,比之大礼议更加严重,一个是皇帝老子的身份问题,一个是涉及到千秋万代的纲领问题,这是万万不能妥协,也绝不能有丝毫回旋余地的。
杨廷和这边已经被人踏破了门槛,在内阁拟票回来,所面临的便是排山倒海一般的人浪。
这些人中有尚书,有侍郎,有给事中,有主事,有郎中,有言官,甚至山东、山西、河南巡抚那边收到了消息,也已经来了书信过问此事,这是士林的大事,许多人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也绝不容忍这部书自翰林院出来。
“这是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清楚,这是宫里的主意,还是那徐谦擅自做主,到底是谁迷了天子的心窍,今日他们要翰林院编书,明日是不是要将王学立为官学,是不是将来后进们读书,不去学程朱,反而去学他王学,怎么,难道还想变天不成?大人,这事儿若是不立即遏制下去,这是要贻害万年的。”
“不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绝不能让他们胡作非为,大明朝一向都是程朱之术,为何还要弄出个王学出来?王学……哼,王学是什么东西,不登大雅之堂,奇谈怪论,打着圣人名目,却是诋毁圣人学说,可笑可叹。”
众人七嘴八舌,杨廷和则是坐在椅上,阖目不动。
“山东巡抚那边,已经有书信过来,同来的还有一份奏书,汪大人的意思是,此事关系重大,朝中一定是出了小人妖言惑众,若是不及时制止,恐有社稷倾覆之危,太祖以理学为纲常,这不是没有道理,何以有人要反祖制,必定是有人居心不轨,诸公不可小视。”
“衍圣公那边也从山东发来了奏书,说只知程朱而不识王,对王学也多有抨击之词,衍圣公的意思是,有人借孔学滋事,宣传伪学,山东那边,不会坐视不理。”
“文靖公谢太师嫡子亦已上书,斥王学误人子弟,不知好歹。”
“大人,事到如今,是不能坐视不理了,若是再不说两句话,一旦让王学成事,则祖宗社稷俱都要万劫不复了。”
杨廷和只是眯着眼,这才张口:“事情不好办,这其中最难的,并非是敕王学为官学,他们是要徐徐渐进,只是编王学总纲而已。”
“哼,伪学就是伪学,翰林编了书,岂不是说朝廷认可了他们的身份,许多读书人不明就里,不识伪学之害,一旦编了书,就怕有人习读,误人子弟!”
杨廷和不由苦笑:“这才是难办的地方,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非要闹,那就各自上书,俱言王学危害,这些话未必是要说给陛下听,也未必是说给王学听,而是要说给读书人们听,让他们晓得王学的害处,以后敬而远之,大家不必到老夫府上来说话,各抒己见吧,不必有什么顾虑。”
第四百七十四章:开战
雪片一样的奏书已经填满了内阁。
难得朝中大声如此和谐,异口同声的骂人,不过这种奏书根本就没有看的价值,因为不一而足全部都是引经据典来骂,又或者翻来覆去的话,更或者是拐着玩儿来骂。
归根结底,就是骂你,而且骂的很凶,很不堪。
当然,大家倒是有默契,现在谁也没有兴趣去招惹徐谦,他们骂的乃是伪学,何谓伪学,自然就是王学了,要骂王学,就要论证,论证王学各种荒谬的言论,为了引经据典,确实是让诸公们辛苦了。
其实先汉的时候,儒家和老家斗法,也不至于如此残酷,说到底,关起门来自家人斗争起来是最凶残的,正如同是信仰上帝,新教和天主的斗争一样,不死这么几万几十万人你出门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更别提什么基督教和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了。
激烈的言辞至然不少,要求立即严禁王学,将王学打为黑五类,所有王学门人俱都以妖言惑众的名义拿办,还有人费尽心机弄出了个群丑图,将这王门的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尽皆归类起来。
愤怒的大臣们觉得这样还不解恨,上书之余,私下里更是大肆叫骂,自然是什么难听的话都肯说出来,对王学各种指责和歪曲,他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方面,要求宫里禁止王学,另一方面,制造影响,让人明白王学的危害,以免有人不明就里,受到王学的荼毒。
王学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变得人人喊打起来,就在京师,有一处学堂,专门教授王学,这是民间士人自发行动的一个小团体,几个大儒凑在一起,开办了个简易的书院,供人学习,因为王学在京师的影响并不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