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士子风流-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处置,可是在天下人眼里,又会怎么看?
嘉靖要考虑的,就是这个面子问题。
所以他才询问杨廷和和王鳌,询问他们怎么处置,因为嘉靖不愿将这奏书公布于众,一旦公布,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第四百三十一章:杀鸡儆猴
嘉靖是这样的想法,杨廷和和王鳌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津卫的这个案子,等于是扯下了整个朝廷的遮羞布,就如这杨廷和,他是吏部尚书,吏部往年的屡次功考,姜昕都十分优异,一个如此残暴,如此贪婪的官员,居然屡屡被吏部评为优秀官员,杨廷和怕是难辞其咎。
这事儿一旦传出去,吏部肯定要遭人诟病,牵涉到了吏部就牵涉到了杨廷和,杨廷和的声望怎么办?
而王鳌呢,其实也差不多,他负责整肃吏治,结果眼皮子底下这么大一个蠢虫居然犯了这么大的案子才被发现,老脸怎么搁?
君臣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平时里明争暗斗,各种使绊子背后刀子,可是现在,他们的想法却都出奇的一致——这件事,必须要捂住,捂不住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虽然都抱着这个念头,可是谁都没有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毕竟这话说出来,难免显得自个儿急于想推卸掉责任,若是远在天津卫的那位徐侍读晓得事情会演变成这个地步,多半也不知该哭该笑了。
甚至于如此骇人听闻的事,将来还要记录入明实录,而这明实录要流传于后世,说不定就成了嘉靖昏庸的罪证,也会成为杨廷和、王鳌尸位素餐的佐证,对于这天下熙熙攘攘的人来说,眼前的利益是最重要的,所谓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可是对于天子和阁臣这样的人物来说,后世之名却是意义非比寻常,他们的所有决定,都必须为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权衡、考量,天下的利都被他们占了,而这个名自然就成了他们追逐的焦点。
杨廷和咳嗽一声,终于道:“陛下呢,陛下是什么意思?”
皮球又踢到了嘉靖的脚边上,难得杨廷和也有不专断的时候,难得他还以嘉靖马首是瞻。
嘉靖脸色很不好看,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道:“姜昕是必定要处置的,可是为了杜绝坊间非议,就以贪渎的重罪惩办。”
王鳌不由道:“如何量刑?”
嘉靖沉吟:“自然是越重越好,就说是为了以儆效尤,震慑不法官员,直接判一个贪渎钱财尤其重大,知法犯法,又玩忽职守,三罪并罚,拟明年秋后问斩,再抄没其家,家中男丁尽皆流放千里,女子充入教坊司为奴,二位先生以为如何。”
虽然不是以谋反论处,不过这个惩罚却也差不多了,虽然家眷的性命是保住了,不过这又是流放又是为奴,其实和诛杀也没什么区别。
听了嘉靖的话,杨廷和和王鳌立即道:“陛下圣明。”
嘉靖闻言苦笑,平时的时候也不见圣明,现在大家一起捂盖子的时候,反而真心实意的称颂圣明起来了,他踟躇道:“既然姜昕是贪渎,那么塘沽的案子,又怎么办?”
杨廷和毫不犹豫的道:“这个容易,这些人本就是海贼行径,不妨就说他们是流传至天津的倭寇,倭寇侵犯天津,我大明武英殿校尉克日剿贼,所有涉及此事的,统统就地处决,这件事,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
嘉靖颌首点头,这些人确实和倭寇没什么两样,说他们是倭寇自然也无人质疑,这等于是把一个案子分成了两个案子,姜昕犯下的两件事一分为二,将姜昕和这伙恶徒分开了问罪,并没有什么不妥。
只是问题却不是没有,真正棘手的问题就在于,这件事的知情人有哪几个?锦衣卫百户倒是好说,他是亲军,自然不敢胡说。至于那个天津卫指挥,本身就牵涉到了许多问题,只要派人警告一下,他若是敢胡说八道,立即就可以以玩忽职守致使倭寇登陆如入无人之境的名义办了。
可是有三个人,要堵他们的口却不容易,这第一个就是徐阶,徐阶可是清流官,清流官就意味着什么话都敢说,什么篓子都敢捅,他要是把篓子捅出来怎么办?
其二就是徐谦,徐谦这厮是出了名的唯恐天下不乱,要是胡言乱语几句,又或者什么时候和杨廷和不对付,拿这个来做文章,这也是一个麻烦。
当然,嘉靖只要出了面,给他一点暗示他确实会谨言慎行,可问题在于,人家辛辛苦苦的把事情办好了,让真相水落石出,揪出了姜昕,结果却是这么个结果,现在却反而让他噤声,若是不给点好处安抚一下,显然是很不厚道的。
最后一个人就是邓健,邓健在这件事上吃了很大的亏,差点连性命都没有保住,千辛万苦不负众望从海外回来,结果一登岸就吃了这哑巴亏,若是这家伙不开窍呢?
嘉靖淡淡道:“徐阶此次不负圣恩,功不可没,不妨敕他去詹事府吧,圣旨今日就要发出去。至于徐谦,操练皇家校尉有功,况且此次武英殿校尉剿灭倭寇亦是大功于朝,如何赏赐,朕还要再斟酌一二。倒是这个邓健,据闻他万里迢迢代朕巡守四方,很是辛苦,即便无功亦有苦劳,便敕他海路安抚使司安抚使,反正朕也打算设个海路安抚使司,便让他来就任,暂定为六品,如何?”
三个人俱都是得到了好处,徐谦暂时还没有恩赏出来,不过肯定不会少,徐阶也是运气,本来放去了大理寺,虽然出身是极好,可是这一次直接让他去詹事府,虽然现在太子年幼,詹事府里眼下还没有太子,不过只要一脚踏入了詹事府,那么未来的前程必定是不可限量,由詹事府入内阁的几率比由翰林院入内阁的几率更加高了数倍。
至于这所谓的海路安抚使司名堂就更多了,按理来说,安抚使司是正五品的衙门,和布政使司差不多,相当于知府衙门的级别,只不过如这布政使司一样都是名存实亡,现如今大明朝已经极少见到安抚使司衙门了,只有情况特殊时进行特设,只是嘉靖弄出了个海路安抚使司,级别却只是正六品,可见他也只是借题发挥,说穿了,就是给这邓健一个名份,让他好好的跑船。
从前邓健的官职是巡海大使,是九品武官,九品升六品,简直就和火箭蹿升一样,不过这种事也是常有,低阶的官员升官本来就容易,而到了六品之上,每一步都要难上许多,最重要的还是,从前的巡海大使不过是流官,而现在,却等于是转了正,转正之后,邓健就等于是正式的官员,并且可以光明正大的招募差役、水手等一些人手。当然,朝廷永远是不会吃亏的,比如朝廷给了县令、知府、巡抚们自己招募随员和差役的权利,你想要招募多少便招募多少,当然,工资是你自己给付。
嘉靖提出来的赏赐算是极为丰厚,甚至某种意义来说,直接改变了徐阶和邓健的命运,若换在其他时候,杨廷和怕都要反对,理由就是不合规矩,只不过现在和以往不同,杨廷和自然也不愚蠢,只是点点头:“可以。”
王鳌自然也不反对,却不由问:“陛下,海路安抚使司分管什么差事?”
王鳌是个认真的性子,既然弄出了个海路安抚使司来,总要问清楚才好。
嘉靖沉吟道:“安抚各藩,巡视海路。”
这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越是笼统的东西权利就越大,比如说安抚各藩,这各藩怎么个安抚法,藩国们要和你交易,你交易不交易?藩国们国内出了问题要平乱,你平乱不平乱?藩国内部发生了争议你要不要协调?所谓的安抚使和招讨使其实职能都是一样,都他娘的属于啥事都可以不管,又都可以干涉,凭的全是个人爱好。
再有这巡视海路那就更是笼统了,朝廷对所谓的海路就是睁眼瞎,海上有几个岛屿都不知道,若是遇到了海盗,你这巡视海路的安抚使司要不要管,有各国商船贸易,天朝上国又要不要管?
王鳌苦笑,心里说,但愿这姓邓的不要学徐谦,若依着徐谦的性子来做这安抚使,把是这汪洋大海上都得翻个个来,只是身为内阁大臣,对于这种海事实在没多少兴致,就算是有兴致,王老先生也不懂,最后他提出来了最后一个问题:“现在若不把事情讲清楚,再有言官弹劾徐谦等人怎么办?方才廷议上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陛下既然打算遮掩此事,又拿什么说辞来应付言官?”
嘉靖微微笑的看向杨廷和:“这件事,怕只有拜托杨先生了,杨先生认为该怎么办?”
皇帝老子算是仁至义尽了,你总不能光遮丑不办事吧,杨廷和自然晓得这个道理,他沉吟片刻,随即斩钉截铁的道:“这个容易,无非是四个字——杀鸡儆猴!”
第四百三十二章:惊天捷报
崇文殿里议论纷纷,大家本来正在弹劾,天子却突然和两个阁臣消失不见,这算怎么回事?
最着急的自然是张参,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做了这人生最大的投机,谁晓得砸了一块巨石落水,居然连个泡沫都没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人是得罪了,却没有音讯。
这可不成,张参现在最怕的就是廷议结束,因为现在大家伙儿兴致正高,也正惦记着这事儿,现在又到了岁末,各部都有自己惦记的事,若是事情就此告一段落,怕是再想闹出点动静就比较难了。
正在他七上八下的时候,外头却传出声音:“陛下驾到。”
这死太监的大喊宛如仙音,在张参耳朵里别提有多享受,他连忙振奋精神,果然过不了多久,陛下便已到了,一步步上了金殿,坐上了御椅,杨廷和和王鳌亦是一脸平静的回到班中。
嘉靖坐定,道:“方才朕有些事要和两位先生商量,是了,方才议到了哪里?”
嘉靖抛砖引玉,张参是第一个坐不住的,他实在等不及了,忙道:“陛下,方才微臣弹劾徐谦等人……”
话说到一截,张参正要借题发挥,谁晓得这个时候杨廷和突然站了出来,杨廷和的表情很是平静,却是很不客气的打断张参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
张参顿时无言以对,本来正要口若悬河,谁晓得这话还没说到一半,就被人打断。被别人打断倒也罢了,至少张参还可以呵斥这人无礼,偏偏打断他说话的乃是杨廷和,杨廷和是什么人,动动手指头都能掐死他,张参只能忍气吞声,先等杨廷和奏事之后再做计较。
此时听杨廷和道:“陛下,前些时日,吏部查出工部在修补西苑各殿时出现了以次充好地现象,尤其是东安殿最是耸人听闻,该殿所需木料十五,秦砖三千,可是据说所用的木料和砖石不及工部报上来的一半,这倒也罢了,所用的工匠,报至户部的纹银是一千二百四十四两,结果真正发放的,却不及半数,微臣见兹事体大,已命人核实,本想过几日再上奏本,今日陡然想起,是以给陛下先知会一声。”
嘉靖闻言大怒,道:“果有此事吗?此事定要彻查不可,只是为何出了这样的事,朝中竟无人揭发?非要到今日才有杨先生道出来?”
按规矩,修补宫殿必须得由工部和都察院一起出面监督,而张参偏偏就是这个监督工程的御使,张参顿时脸都黄了,其实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像这种工程,从中捞取好处的人可是不少,工部那边得了油水,张参这个监工的御使其实也得了好处,可问题在于,杨廷和为何此时现在跳出来追究?
嘉靖继续道:“监工的御使是谁,站出来说话。”
大殿之中鸦雀无声,唯有张参瑟瑟作抖的跪在地上。
嘉靖似是怒火更胜了:“怎么,有胆子敢贪墨宫中的银子,此时连站出来的胆子都没有吗?好……好……”
张参只得苦笑道:“陛下……微臣恰好负责……”
所有的人眼睛都齐刷刷的看向张参,张参此刻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嘉靖冷笑:“原来是你,朕问你,此事你知情吗?”
张参犹豫了,他现在遇到了人生之中最痛苦的一个问题,因为他压根就没有答案,他若是说不知情,那么就是昏聩,是玩忽职守,将来那些工部的人拿办,也迟早会供出他来,这就是欺君大罪,死无葬身之地。可要是说知情呢?监守自盗,隐瞒不报,这也绝对是死路一条。
无论是任何答案,他都死定了。
嘉靖显然对这件事很是上心,勃然大怒道:“朕在问你的话。”
张参只得战战兢兢的道:“微臣知情。”
嘉靖冷笑:“你既是知情,为何不报。”
“我……我……”张参嘴皮子打哆嗦,恨不得索性现在死了还能一了百了,最后艰难的道:“微臣万死!”
“看来,你是和其中的官吏早有勾结了,身为言官,做出这等丑事,滚出去!”
张参面如死灰,连滚带爬的逃之夭夭。
事情自然不能这么算了,嘉靖眯着眼,慢悠悠的道:“传旨,革去御使张参之职,交付大理寺拿办!”
一个太监,匆匆去了。
满殿的大臣此刻大气都不敢出,许多人心里纷纷猜测,这个节骨眼上,为何杨阁老要突然来整张参,显然这是杨廷和的一次突然行动,事先根本就没有布置。
答案很快出来,只怕张参的完蛋,和方才张参说的话有关,张参说了什么话呢?是了,弹劾徐谦,因为张参弹劾徐谦,所以杨公猛地想起了一件事,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至少张参这辈子,怕是没有然后了。
大家深吸一口冷气,既然知道了张参的‘死因’,此时自然再不敢提徐谦的事,若只是天子想保徐谦倒也无妨,可假若天子和杨公都不希望有人拿天津卫的事来文章,那么谁要是敢唱反调,怕是下场并不会比张参好多少。更不必说,徐谦在这朝殿上还有第三个盟友——王鳌。
王鳌虽然没有说话,可是谁也不敢忽视他的影响力,天下最有权势的几个人既然定了调子,不准有人再胡说八道,谁敢胡说?
可是又有人心里不禁犯嘀咕,这个徐谦,不是一向和杨公不睦吗?怎么今个儿杨公却是转了性子,反而和徐谦同穿一条裤子了。
事有反常即为妖,大家虽然不晓得这个妖是什么,但是至少晓得眼下朝廷多了一条红线,谁敢触碰这根红线,那么谁就死路一条。
嘉靖处置完了这件事,脸上露出几分不可捉摸的冷笑,他看了杨廷和一眼,心里更加忌惮,西苑宫殿修缮的事,假如不是因为这次徐谦的事件,怕是这杨廷和永远都不会说起吧,他的这个内阁首辅学士还当真厉害,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则毙命。更可怕的是,虽然坐拥锦衣卫和东厂,可是这朝中的许多内情,嘉靖却是远远不如杨廷和,杨廷和能有今日,确实有他自己的手段。
他微微一笑,道:“诸位爱卿,方才朕说到了哪里?”
这下子没人吱声了,方才说的是徐谦,再说徐谦就得等着见棺材,傻瓜才会告诉皇帝咱们说到了哪里呢?
见大家不吭声,嘉靖显得有些兴致阑珊,道:“既然无事,那么卷帘散朝吧。”
话音落下,天子已经离座而去。
次日清早,一封封旨意传了出来,先是天津卫兵备道副使姜昕贪渎钱财,压榨官兵,朝廷治吏如此严苛,竟还敢铤而走险,可谓丧心病狂,责令锦衣卫拿办,最后还补了一句,严惩不贷。
这基本上是把天津的事盖棺定论,就算有人发出疑议,怕也难以改变结果了。
而第二封旨意,则是褒奖徐阶不负圣恩,钦差督办天津卫一案之中,殚精竭力,劳苦功高,敕其为詹事府谕德,命其即可缴旨回京。再有巡海大使邓健,出巡有功,得到各国广泛赞誉,因而建海路安抚使司,敕其为海路安抚使。
敕封徐阶倒也罢了,毕竟徐阶的资历摆在这里,身为探花,又做了这么多年的编修,早该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次事件算是一个契机,唯独让人猜不透的是那个根本就无人晓得的邓健,这么一个无名小卒,突然特意出现在了恩旨上,居然还说他是得到各国广泛赞誉,他娘的,现在各藩国都闲的如此蛋疼,有事没事来赞誉吗?
不过旨意出来,大家虽然关注,觉得匪夷所思,却是无人出声反对,因为这个旨意乃是内阁草拟的,而不是皇帝私自颁发的中旨,既是内阁草拟,而后司礼监盖印,这就意味着,这个安排得到了宫中和内阁的支持,谁敢提出质疑。
到了下午,又是一封旨意出来,这封旨意却是说,皇家学堂剿倭寇一百六十余,捷报已经传至宫中,如此大捷,乃平倭之役以来难得的大胜,皇帝看过捷报之后,大喜过望,敕武英殿校尉银牌一枚,以示圣宠,赐皇家学堂掌学徐昌、皇家学堂总教习徐谦金牌,赐飞鱼服。
这个旨意出来,顿时朝野炸开了锅,他们不在乎什么赏赐,重点就在于,皇家校尉剿灭倭寇的事。
一次剿灭倭寇一百六十余,这绝对算是一场大捷了,毕竟倭寇本就分散,从江南传来的捷报,虽然也有剿灭几十一百的,可问题在于,人家可是数千上万的官兵,而根据圣旨中所言,皇家学堂只是出动了两百余人,便获得了大捷,不只是如此,校尉除了几个负伤之外,并无损失一兵一卒,这才习惯了以多胜少,倭寇负隅顽抗而致使官军损失不小的所谓‘大捷’来,皇家学堂的这场大捷才算是名副其实。
第四百三十三章:出名了
死气沉沉的朝廷,一直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皇家学堂的这场大捷却如一支强心剂,大明朝自正德以来已极少有这样的大捷了。
再加之各种消息传出来,说是皇家校尉奔袭两百里,随即围剿倭寇,当日即取得完胜,正常战斗,只维持了一两柱香的时间,倭寇即全军覆没,这个战绩,说是大捷都不为过。
自然,也会有人怀疑,捷报一定有虚假的成分,可是当数十个‘倭寇’由锦衣卫押至京师,旋即便投入了诏狱,那么再也无人质疑了,江南那边三天两头的大捷从未有过俘虏,而如今剿贼一两百人,却是拿获数十俘虏,这个数字其实算一算,便是再挑剔的人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消息长了翅膀一样传诸天下,杭州的明报报馆里头,随着明报的销量节节攀升,由从前的两万份已增加到了十一万份,明报的报馆也随之扩张起来,如今在报馆里已有编撰十余人,下头的编辑也有百人之多。至于下属的印刷工坊随着大规模的生产,在印刷方面进行了几次的改进,现如今已有工匠数百,学徒上千,规模极其庞大。
销量的不断增加,一是在于明报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各省已经供不应求,无论是福建、江西、山东等省,只要报纸新印出来,便会有快马在外候着,背着一沓沓的报纸日夜兼程赶送各地,虽然在其他地方,往往买到的报纸往往都已过了几天之后,不过这时也不在乎新闻的时效性,读书人看报纸,一方面是想从报纸里寻一些精彩的文章,另一方面是在无所事事中寻找一些趣闻。
再者江南民风开放,舆论更是宽松,想说什么就什么,前几次明报甚至用春秋笔法讥讽内阁,朝廷那边也至今没有丝毫反应,之所以不反应,是因为人家得表明一个态度,一方面你没有明目张胆说出来,虽然说话阴阳怪气,可要是你较了真,难免会认为你没有肚量,宰相肚子能撑船,只要不点名道姓,人家也不想节外生枝。
可是这种文章却最对人的胃口,你越是针砭时弊,销量就越高,寻常的读书人一门心思的考功名,可是功名哪有这般容易?在这种心理落差之下,自然对朝中的衮衮诸公们有着些许的不满,所谓谁做官都不如老子来做官,别人做官做的再好,那也是黑心无耻王八蛋,老子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这朝廷分明就是没有识人之明,这样的朝廷,你说混账不混账。
再加上江南这边多的是失意官僚,这些人有一个特点,要嘛是没有大腿可抱,要嘛就是抱住了大腿,结果他娘的居然抱错了,然后被打发到南京,凄凄惨惨戚戚,每日长吁短叹,自是爱煞了这种时文,立即生出知己之感,这里头的话真是说到了心坎处,一把辛酸和老泪,恨不能对着报纸来流。
买报的第三个群体自然是商贾了,商贾们要出去和人打交道,尤其是偶尔要去官府,或者与本地士绅结交,你总得说的上话,本来大家就觉得你是满身铜臭、俗不可耐,心里就带着几分鄙视,你若是不与时俱进,每日看看报纸,怕是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而明报也适时的推出了商报,和如意坊合作,由如意坊提供最新的消息,倒也惹来不少商贾的推崇。
销量的与日俱增使得明报的身价也节节攀高,刚刚起步的时候,或许一个知县、知府看不顺眼都可以整一整你,可是现如今,便是你去拔巡抚的虎须,人家也得乖乖捏着鼻子认了。
做官的爱财,可更要的是名,而且最怕的就是把事情闹大,一旦闹大,便会惹起争议,有了争议,就难免会被朝廷注意,朝廷注意了你,说不定就是你滚蛋的时候,所以大家恪守的都是中庸,谁也不想被报纸盯上,就算盯上了,你含糊过去,当作没发生,那也无妨,若是你要闹,人家逮着机会就骂你几句,你又能如何?有本事就来查封,真要查封,那么你必定要被推到风口浪尖,保准成为天下数省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现如今,一个报馆里的编撰已成了致仕官员和失意文人眼里的香饽饽,官既然没指望了,那就骂吧。
徐申如今也装成了一副读书人的模样,穿着剪裁合体的儒衫,每日都和一群文人打交道,不过他是披着羊皮的狼,依旧改不了他市侩的脾气,今日清早,他便立即带着消息寻到了王老夫子,王艮如今很是清闲,作为总编撰,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每日写写文章,再添加他肚子里的一些私货,倒是成为了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见徐申急匆匆地来,倒也没有怠慢,笑吟吟地道:“东家可是来讨茶水喝的?你来的正好,恰好有个学生给老夫送来了一斤好茶叶……”
徐申却是道:“重大消息,天津卫大捷,麻烦王老夫子立即撰写一篇文章,明日就要刊载。”
王艮倒是认真起来:“什么天津卫的大捷?这些大捷老夫早就见得多了。”他一副讽刺的嘴脸道:“咱们江南不是三天一小捷,五天一大捷吗?如此多的大捷,何以倭患非但没有根除,反而愈演愈烈?可见……”
徐申苦笑,道:“你看了便知道。”随即将新近快马送来的邸报给王艮看。
既是明报,自然有专门的人马侯在京师,专等邸报出来,然后再快马送达南京,消息比快马加急还快一些,往往邸报未到,明报就已经刊载了消息,是以许多官员索性连邸报都不看了,索性改看明报。
王艮认真起来,接过邸报看了片刻,深吸口气:“果然是真正的大捷,这消息传出来,这江南岂不是要翻天?江南各地苦倭寇久矣,难得有此大胜,老夫这便撰文,明日直接登上头版。”
王艮如今经验丰富,一看这消息便晓得其价值,甚至在转瞬之间,连标题都已经想好了,他立即下了逐客令,道:“徐老弟,老夫要动笔,请你回避。”
徐申呵呵一笑,自然晓得他的脾气,连忙退出去。出了总编的房,瞥见一旁的总务房里的灯还亮着,便上去敲门,道:“赵小姐还未回去休息吗?”
里头传出赵小姐的声音:“是徐叔叔?这里有一笔帐还未算清,待会儿就去睡了。”
徐申便摇摇头,抬腿走了。
却说次日清早,报纸发售出去,果然如徐申料想的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徐谦和他的皇家学堂顿时出名了,街头巷尾都是议论徐谦的人,本来徐谦作为江南出身的状元就是出名的人物,现如今这次灭倭,使他声望短时间内激增。
所有人称赞徐谦的同时不免对江南官军破口大骂,这皇家学堂如今也成了耳熟能详的人物。
甚至有不少人四处倡议,要皇家学堂驻杭州,让徐谦也到杭州来总督军务。
这消息不啻是在打江南各路官军头子们的脸,便如新任的江南总督也是脸上无光。
江南这边舆论一旦闹起来,就是非同小可,甚至许多衙门墙垣上都提了诸多小诗,有痛骂官府无能,有吹捧徐谦,偏偏这些衙门的差役谁都敢拿,偏偏对这些读书人不敢造次,倒是总督府有意整肃,结果不少读书人聚在总督府门口滋事,吓得这位新任总督一下子缩了。
远在天津卫的徐谦当然不晓得江南的陈情已经如雪片一般的送去了朝廷,当然,就算是送了去也是无妨,按照朝廷的规矩,官员不得在家乡方圆五百里处为官,他是浙江人,绝不可能放任去浙江。
倒是旨意传到了天津,徐阶、邓健俱都升官,而徐谦亦是钦赐了飞鱼和金牌,皆大欢喜,旨意刚到,徐阶便下了名刺来,前来拜访,这个家伙算是因祸得福,本来以为此次被人牵着鼻子走,钦差做的窝囊,谁晓得撞了大运,直接有了去詹事府的机会,这个机会很难得,等于是半只脚已经踏进了内阁,发迹是迟早的事。
二人落座,徐阶对着徐谦苦笑,见左右无人,倒也不遮掩什么,开门见山地道:“徐侍读难道不觉得这一次朝廷的处置很奇怪吗?”
徐谦不服气地道:“当然奇怪,明明是徐某人立了大功,你们尽皆都升官发财了,反倒是徐某人赐了件衣服和金牌,真叫人难堪。”
徐阶目瞪口呆,想不到徐谦如此大胆,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只得安慰道:“徐侍读也是刚刚升任侍读,年纪轻轻,异日必定大有可为,却急于这一时半刻做什么?况且现在皇家学堂已是闻名遐迩,徐侍读身为总教习,将来自然水涨船高,想来陛下自有陛下的考量,将来徐侍读的成就必定远在我之上。”
第四百三十四章:徐兄请上船
徐阶觉得徐谦今日有些奇怪,不晓得他是在故意说笑还是意有所指,既然摸不透这个家伙,索性就说几句漂亮话,随口胡扯几句。
徐谦道:“听说徐兄是聂豹聂先生的门下,久闻聂先生大名,闻名遐迩,不过现在看来,徐兄眼下的成就,怕要在令师之上了,真是可喜可贺。”
徐阶却是愁眉苦脸,道:“徐侍读说笑,今日左右无人,说句实在话,徐某人并不想去詹事府,眼下朝廷乃是多事之秋,而徐某既无根基又无背景,却窃据如此尊位,这是取祸之道,与其如此,还不如效仿恩师外放为一县一府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这是徐阶的老实话,他跟随聂豹学习心学,早不是从前那个只热衷功名的狂生,从前的他只晓得官越大越好,现在的他却晓得官自然要做,可是要做官,却必须得有做官的艺术,他早就嗅到这看似风平浪静的朝廷正在酝酿一场风暴,他现在越是显贵,就免不了要被人拉拢,可若是不肯就范,就会被人排斥,一旦愿意给别人做前锋走卒,最后又可能身败名裂。
也正因为如此,徐阶选择了大理寺,清贵的翰林要求去大理寺任职,这种人实在少见,偏偏他非去不可,既然他肯挪位置出来,人家还求之不得。
只是老天给徐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